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我们又将学习新的知识,有新的感受,让我们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做个计划吧。相信大家又在为写教学计划犯愁了吧,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美丽的小编给大家收集的校本课程教学计划(精选4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校本课程范文 篇一
在新课改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新课改的重点。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凸显湖南省道县寿雁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办学特色,我们正努力探索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改革之路。
一、国旗下的“四项课程”
2015年12月我校被湖南省永州市教育局评为“四项课程优秀学校”。2016年6月1日《永州日报》教育新闻、光明教育网以“寿雁小学每周举行升旗仪式”为题报道了我校国旗下的“四课” (体育、艺术、健康、国防)。
每周一,广场上徐徐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教育之花绽放在校园每一个角落。她既有形,又有声,直观、大气、不可或缺的爱国教育力量,对全校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感染、熏陶作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每周一,升旗后,在国旗迎风飘扬的广场上,随即某班的全体学生集体展示他们的才艺。气势磅礴的大合唱,活灵活现的话剧,婀娜多姿的舞蹈,富有情感的经典诵读,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专注灵性的手语舞,刚劲有力的手语操,柔中带刚的艺术操……美不胜收。1个班表演,24个班观赏,辅导员摄像,班主任设计、指挥,大部队评价。活动由全体教职员工参与,更是每名学生展示自我、丰富自我、发展自我的良机。
每周一,升旗后,以班为单位轮流进行,“演练、展示、评价、改进”四个环节不断循环、完善。这是一项全员课程观、全程课程观的校本课程,她凝聚全体教师及莘莘学子的心血和智慧。
每周一,已经成为我校师生共同的期盼,我们坚信在五星红旗的指引下,全体师生定会坚定信仰,奋发向上。
二、开学初的入学教育课程
假期中,学校精心设计入学教育提纲式教案。开学第一周,我们的校园课堂,不再是传统单一的文化知识课,各个班均为入学教育课。有“珍爱自己的生命”,有“不乱丢垃圾、不随便吐痰”,也有“我爱体艺”,还有“学校财物我爱护”等多种养成好习惯、培养优良品质、争做文明学生的课程。有室内教育课,也有室外看、讲、思、操作课,还有室内、室外演示和练习结合的课。从中略举一例,仅供参考。
第五课时(室内):我一定要控制好自己
1.重、难点
纠正学生不规范的言行或改变学生的陋习。
2.探讨要点简列
(1)当你想进网吧玩游戏时。
(2)就寝前想在校园到处追闹、玩游戏、吃零食、在床上跳时。
(3)睡觉时想与他人讲话、找借口上厕所、往外溜走时。
(4)吃饭、看汇演节目、领奖品排队想插队时。
3.教学方法建议
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留给学生时间进行分组讨论,再让学生说一说,其中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或解释,最后要求学生记住结论并在日常学习中做到。
“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一周的入学教育,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上课秩序好了,乱丢、乱吐少了,损坏公物没了,一句话:身上的毛病一扫而光了。
三、菜地里的社会实践课程
学校西 南是高耸入云的馒头岭(自然石山),岭下是观赏、休闲的厚德亭,亭前是青草碧绿的运动场,运动场旁是香气扑鼻的桂花园和种类繁多的菜园。我们的学生就是在这有山有亭、有草有坪、有树有菜的园子里,足不出户地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北、西边的菜地分别被“S”“Y”“丰”字等造型的艺术路分割成不同形状的许多块,每个班分到一块作为学农基地。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我校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在自己的菜地里参加力所能及的一切实践活动,他们记录了自己走过的一条条坎坷之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奇迹!
在这里,孩子们懂得了“怎么整理土地?在什么天气情况下整理土地?种什么样的菜需整理成什么形状的地形?菜地为什么要整理出垄和沟……”在这里孩子们知道“何时种什么菜?怎么种菜?什么时候浇水?什么季节收获?怎么收获……”在这里孩子们知晓“菜的生长过程,成熟过程,不同过程的形状、大小、颜色……”在这里孩子们感悟“种菜的乐趣、艰辛、学问,甚至发现……”三门课程,前者是放开手脚的课程、中者是规范手脚的课程、后者是操劳手脚的课程。另外,我校还有生龙活虎的班级文化活动课程、坚持不懈的校本研培课程、惠及千家万户的家庭教育课程等,每天、每周、每期与其他课程相依做伴,构成我校校本课程中一条条跳动的波浪线。
校本课程方案 篇二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设计理念
活动生经验,经验促思维
二、基本定位
以通俗易懂、激发兴趣、拓展视野、补充教材、升华思维为基本要求,以挖掘数学文化中的教育功能为研究方向,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基本目标,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完善学生的数学人格(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用数学的精神追求理想)为我们的核心宗旨。
三、框架结构
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基本上都是以学生的活动展开的,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本课程按活动实施的途径共分为课内活动,课外活动两部分。
课内活动:结合平日教学,深入发掘教材所蕴含的生活实践素材,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获得真实感受。配合教材所安排的实践活动,认真创设情境,精心安排活动内容,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切实用好教材。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实践探索的乐趣、综合应用的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外活动:突破教师,突破书本,突破课堂,拓宽学习领域,开阔视野。学校、家庭、社区、大自然等都是学生数学实践的空间。
这些活动都是贴近学生、符合实际、利用学生现有知识能够解决的生活实例。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通过对这些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具体要求
1.暑假完成校本课程初稿。
2.秋季开学实践、修改,再实践、再修改,完成校本课程定稿。
3.每位数学教师自选一个子课题进行研究。
4.每位数学教师每个月向课题组开设一节研究课。
5.每位数学教师都要撰写研究论文。
6.下学期末构建完成课堂教学模式。
7.下学期末完成“学校经验材料汇编”。
8.开发校本课程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9.布置好学生的暑假作业,积累活动开展的过程性的材料,完成对学生活动的评价。
10初教1班蔡宏祥
校本课程教案 篇三
关键词:教育管理;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策略
一、校本课程的含义
2000年春季,国家正式启动素质教育的核心工程――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其中关于课程建设方面,决定在全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即由国家管理的课程称为国家课程,由地方管理的课程称为地方课程,由学校管理的课程称为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的课程,是为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主要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以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导向,通过自行探讨、设计或与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和作用
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是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文件,比如,以原国家教委基础司颁布的《全日制普通中学课程计划(试行)》的规定而言,目前学校校本课程的法律范围主要集中于活动课或自主性选修领域。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使用校本课程最直接的作用就在于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最显性的效果立竿见影于课堂,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
三、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实践
课程创新模式的校本化程度最高,这种课程开发模式最能体现校本课程对于学校课程改革的意义与价值,更有助于实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下面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实践,以英语学科开设预习案为例,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
以前我们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英语,学生难以做到,新课上起来较累,而且效果较差。后来我们全体英语老师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一致商定使用预习案。在新单元开始前,同一年级教师集体备课,各抒己见,统一思想,定下每课预习案的样式和时间。每个预习案基本包含词汇预习,词组预习和重点句子预习等。如果是预习Reading,还会加上几个问题。学生可以在10~15分钟时间内完成。这样,学生比较乐意有目的地去预习,听新课也会觉得轻松很多。坚持一个学期以后,学生能够养成一种自觉预习的好习惯。对于提高英语课堂效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两年前,我们提出英语预习案的校本模式时,很多老师因为是第一次接触,不知道如何与英语教学紧密相扣,所以大家的看法和理解都不太一样,提出过很多不同的建议,尤其是避免预习案习题化的建议。但是,还是有不少老师把预习案做成了习题集,学生面对习题化的预习案,很难提起兴趣,预习案的完成也增加了难度。通过实践和思考,我们认为预习案应该在问题情景设计上下工夫,以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完成预习的任务,并且问题要紧密切合教学内容,相辅相成。实践提高了我们的认识,通过不断的摸索和改进,预习案趋于简单,并力争使其完美。
在实施英语预习案的基础上,我们在上学期初开展“学校应该设置哪些校本课程?”“怎样开出学生喜欢的校本课程?”的调查,人人参与校本课程建设,人人提交校本课程方案。根据调查结果,学校制定了《校本选修课程纲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校已初步形成与国家课程相整合的、对学校育人目标起支撑作用的、适应学校办学条件的、满足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系列,包括“英语预习案”“研究性学习指导”“陶艺欣赏与制作”“劳动技术与操作”“网上学习”“阅读指导”“历史评述”“中外文化比较”“FUN WITH ENGLISH”等校本课程。
四、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做到立足于学校特色,立足于教师的个性和学生的个性。但由于我国目前对校本课程的研究不够,所以实践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不少问题。
苏州市许多学校都开设了校本课程,在交流中知道,大家都在做这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也开设了很多校本课程。可是在如何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开设出既有学校特色又有一定成效的校本课程还需要深入探讨。校本课程肯定不是找点资料上课讲讲,一学期下来汇集成册那样简单。有的学校照抄照搬别校的经验而不顾及本校的实际情况,结果收效甚微,弄得老师和学生一起受累。还有的学科只是搞个形式,并未落到实处,结果浪费了人力,也浪费了财力。面对现状,笔者深感困惑,分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五、校本课程难以开发利用的原因分析
1.对经济要求较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定的财力和物力保障。比如,相关的图书、仪器、文体设备等。这对绝大多数普通学校来说有点高。但如果满足不了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物质要求,实施起来就困难重重,往往流于形式,草草收场。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校长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在经费上。
2.对教师要求较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对教师要求很高。首先,教师要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其次,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需求和学科特点确定教学内容;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驾驭教材的能力。当然,所有这些会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这对本来就工作紧张的教师来说,更是一个挑战。所以,参与开发校本课程的教师必须素养高,责任心强,有奉献精神,而符合这些条件的教师并不多。
3.对评价要求较高。
校本课程实行内部评价,这样就会出现评价标准不一、过程不严等问题。虽然大多数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中都有评价部分,但操作起来往往流于形式。一方面是学校也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上,并不注重评价工作。所以评价基础薄弱,反馈性能就差,难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这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是不利的。
六、解决校本课程难以开发利用问题的策略
1.专业引领。
即以实践性专业知识引领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包括切实指导教学实践的理论知识和与教学实践切近的相关知识。期间需要专家的合作和指导,要挖掘和利用本地的专家资源,在教育界目前还缺少有关校本课程方面的学科专家,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应关注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研究在服务于基础教育和引领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同时,也促进自身教育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还需要行政的支持:比如网络培训和网络教育资源的供给,专业刊物的订阅等。
2.同行互助。
同教研组的人应该在学科带头人的带动下,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坦诚相助,取长补短。集体备课一定要有成效,集体商议后,确定一个主备,既要备出详案,还要备出过程。这还得依靠学校绩效考核的导向,因为只有公正合理的考核才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3.领导支持。
首先,校领导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培养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次,政府应更加关心教师的生活,确保教师的生活水平逐年有所提高,以使教师安于从教,乐于从教,在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
4.实践反思。
笔者认为最成功和最失败的校本课程的实践都需要反思。典型的实践才可能有深度和深刻的反思,这样的反思才有意义和有价值。反思是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和实践利用效果的反思。形式可以是访谈、问卷,笔记,博客,论文和课题等。教师应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通过分析和思考,提高运用教育理论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自身的教育研究水平。
七、总结语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是教育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一种回应,是实施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充分发展办学优势和特色,积极参与国家创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促使学生和谐发展,培养和造就“创造新世纪的人”的一项基本建设。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在我国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还很不成熟,因此,更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实践和完善。我们应该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努力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确立优化国家课程,推进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新的学校课程观,努力实现课程的优化和整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合作的学习机会和空间,使其将知识学习、实践体验、态度养成、能力培养等统一起来,最终促使其综合能力的形成。这些,也正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利用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学校教育研究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5-16.
[2] 余进利。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思考[J].上海:教育发展研究,2004(01):19-20.
校本课程范文 篇四
校本课程的产品指的是《课程纲要》而不是教材
教材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教材展开,以致于产生了没有教材就没有课程的错觉。其实,在我国,“中小学教材是指中小学用于课堂教学的教科书(含电子音像教材、图册),及必要的教学辅助资料”;“中小学教材是指列入教育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的学生用书”。教材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它的编写、出版、发行、选用都必须符合一定的规定,遵守相关的法规。因此,尽管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对校本课程的产品作出编、审、用的专门规定,但考虑到学生用书的特殊性,建议不要将校本课程的产品称为校本教材。同时,考虑到校本课程的价值与定位,建议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部门以及学校不要关注校本课程的教材开发,而应关注学校层面的《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以及由教师开发的《课程纲要》。
什么是《课程纲要》?它有何意义?
《课程纲要》是指以纲要的形式呈现出某门课程的各种课程元素的文本。广义来说,大到国家课程方案,小到教师编写的教案或活动计划,都是《课程纲要》。狭义来讲,《课程纲要》是指包含各种课程元素的某门课程的大纲或计划书。这里主要取其狭义,是指教师依据《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和相关课程的性质而编写的、包含各种课程元素的一门校本课程的文本,它至少需要回答四个基本问题,即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
《课程纲要》对于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一份课程计划,体现了课程的计划性,体现了校本课程整体规划与具体各门课程的一致性,避免校本课程开发的随意性;其次它是一份完整的课程文本,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审视一门课程,像专家一样思考,从一门课程的目标确定、内容选择与组织到实施与评价等,完整地建设一门课程,从而避免了教教材的习惯做法;再其次它是一种认知地图,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前就明确该门课程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及教学安排,便于学生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最后它是一种交流工具,有助于课程开发小组间、教师与学生间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它是课程审议与管理的重要对象与工具,是学校课程委员会及外部督导与评估部门评估该门校本课程质量的重要依据。
那么,为什么说教师经常写的教学进度表不是《课程纲要》呢?因为,与《课程纲要》相比,教学进度表只有进度,没有教学;只有课文,没有课程;只有教师,没有学生。因此,编写《课程纲要》不论对校本课程,还是对国家课程,都是值得提倡的做法,特别是开发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纲要》。
教师如何撰写《课程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