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要怎么写呢?该页是美丽的编辑为家人们找到的中学语文教案(10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学语文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掌握几个多音字“闷”、“簸”、“攒”。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复述把握课文内容。
2、通过品味重要语句理解故事揭示的主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人生的价值,懂得应该以认真、执著的态度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找出并品味关键句子,加深对文章中心——“人生的价值在于认真、执著”的理解。
三、教具准备
Powerpoint课件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偶然的事件会改变一个人乃至几代人的命运。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就是这么一个事例。
(二)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不能理解的字词可以提出置疑,由其他同学或教师帮助解答。
(三)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问题
1:列车上偶然相遇的双方是谁?(父亲和神秘的博西先生)问题
2:为什么我们兄弟姐妹相聚时,总要提及父亲以及“神秘的先学生”?
(因为父亲以他那刻苦坚韧、认真执著的精神,从一个刚被解放了的黑奴的儿子,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受人尊敬的人,并且也为我们兄弟姐妹的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这一切都有因有了那位神秘先生的帮助,因此,我们兄弟姐妹一相聚总要谈论父亲和那位神秘的先生。)
(四)熟读课文,在教师引导下复述故事。教师可提示学生抓住故事的几个起伏点:“失败——相遇——转机——成功”。
(五)通过品味重要语句,理解父亲认真、执著的精神提问:父亲当时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刚被解放了的黑奴的儿子,博西先生为什么要帮助他?(“因为父亲首先显示出了一个人的真正:执著、认真。”)
提问:父亲的执著、认真体现在哪里?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父亲的执著、认真的句子。如:
1、“从几百名应聘者中,你被选上作为夏季旅客列车上的临时服务员。”
2、“清晨两点钟,车厢内拥挤闷热,忠于职守的父亲穿着白色的工作服,仍在颠簸在车厢里缓缓巡回。”
3、“父亲不一会儿就在银色的托盘里放了两杯热牛奶与餐巾,穿过拥挤的车厢,极为规范地端到这位男子面前。”
(六)讨论交流:
1、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相遇”,父亲会不会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机遇”是具有其偶然性的,但这种偶然的机遇只向具有真正价值的人敞开大门,而一个具有真正价值的人也必须善于捕捉机遇,否则,也难以求得发展。课文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以他自己的“执著、认真”,应聘当上了列车临时服务员,以他的忠于职守、规范服务赢得了“神秘先生”的“青睐”,又以他的执著追求的精神返回格林斯堡大学,抓住了“偶然”,抓到了“机遇”,最终,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一家的发展轨迹”。
2、课文,你能从中感悟到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学生自由畅谈。
(七)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记叙父亲的经历,告诉人们只有体现出真正价值的人,只有执著、认真的人,才能获得机会、抓住机会,并在最后取得成功。我们学习了课文,就要学习父亲那种认真、执著的精神,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锲而不舍地追求理想。
(八)布置作业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中学语文教案 篇二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2.学习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爱”这种博大的精神。
学习步骤:
一、自主预读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huāng( )急②粗拙( )③烦suǒ( )④惧惮()
⑤震sǒng()⑥诘()问⑦jí()贯⑧pī()雳
2、为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莫(名)其妙()
a名字b说出c名誉d有名的
(2)(念)念不忘()
a惦记,常常地想b念头c读d “廿”的大写
(3)(疏)懒()
a分散b不亲密c粗心d不熟悉
(4)烦琐之(至)()
a极b以至c到d至于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煮饭老妈子从此就骇破了胆,后来一提起,还是立刻面如土色。面如土色:
②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震悚:
二、阅读全文,然后小组间竞赛,讲一个“阿长的故事”,要有(明确的题目)
三,认识阿长:用文中的话为阿长填写一份简历。
姓名:性别:职业:
身形特征:年龄:爱好与特长:
四,走近阿长,走近鲁迅:请同学们找出鲁迅对阿长情感态度变化的关键词?
五,理解阿长。
读全文,根据提示,试做下面练习
1、长妈妈(干什么?或怎么样?):
2、她的(特点):
3、让我讨厌,不耐烦(或者让我产生敬意):
六.讨论:从文中作者对阿长的描写,可以体会的出小鲁迅对她其实是非常尊重的,为什么前面却写到长妈妈很多不文雅的举止和不好的习惯?
七、重点研读课文19—29段,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部分,探究文章主旨。 1.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3、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4、“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5、“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6、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7、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8、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中学语文教案 篇三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三、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
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指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理解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⑿谦冲:谦虚。⒀自牧:自立调养。
(14)简能:选拔人才。(15)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3.教师巡查解答疑问。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
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中学语文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2)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积累民居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互动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如果到北京旅游,你会游玩那些景点?
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
故宫。皇上住的'地方,不到故宫很遗憾。
前些年新兴旅游的热点:胡同。坐上一个老实黄包车,到胡同里面逛逛,感受一下原汁原味得北京市民文化。
(我们的导游)作者介绍: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 、《大淖记事》等。虽是江苏人,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对北京文化有深厚感情。其写作风格和沈从文相似,取材自由,讲历史、掌故、花鸟虫鱼、四方食事。其作品以营造气氛为手段来抒发情感,语言平实自然,较多使用口语,很有表现力。
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然后梳理文章思路。
1. 北京胡同的特点(1----4)
2. 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5----12)
3. 胡同文化发展的趋势(13----15)
我做一个示范:读文章第一段。然后找到中心句:“北京城象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反正不当影响了北京人得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下面大家按照这个方法,快速默读文章2------4段。
提问,然后归纳。
胡同特点:
胡同特点——正
名字来源——广
胡同数目——多
胡同环境——静
第五段是一个过渡段落。
胡同居民的日常生活市民生活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
居住习惯——安土重迁
邻里关系——过往不多
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处事态度——置身事外
先让学生欣赏电影片段,提示注意北京的方言。然后在此过程注意品味语言。
1.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2.“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市民生活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
市民生活 胡同文化
安土重迁
封闭
过往不多忍
要求不高 易于满足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13―――15自然段,重点品味作者的感情。
品味语言:
1.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2.再见吧,胡同
讨论作者的感情:
1. 喜爱与批判
2.伤感与留恋
3.理智与豁达
七、作业
课本84页。研究性学习
中学语文教案 篇五
教材分析:
《羚羊木雕》所写的家庭故事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这一家庭纠纷矛盾重重,悬念跌宕,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课文中充满了是是非非的矛盾冲突,在这一点上,如果教师把更大的自由、发现的快乐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的讨论、辩论就可以充分地展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这正是课堂三维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容易被忽略或教学难度较大的地方,本案例主要想在这方面作一微探。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
2、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学会生存。
教学难点:
分清是非,能与他人共处。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型:讨论课
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1、课前安排学生在假期里感受家庭的琐屑,和父母交换一下对家庭中发生的小事的看法。
2、课前预习课文,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能读、能写、能运用,并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3、要求学生熟悉课文中的人物,鼓励自我推荐,作好分角色朗读的准备。教师:
1、对学生作好分角色朗读指导:
①对课文整体感知。
②把握好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③处理好语速、语气、语调的轻重、缓急。
④角色分配:妈妈、爸爸、“我”、奶奶、万芳、万芳的妈妈、故事叙述者。
2、要求学生课前先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3、给学生讲述辨论的规则及方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课前2-3分钟演讲:让学生讲述假期里自己在家里针对家庭小事和父母进行思想交流的情况。找2-3名学生演讲。师生对演讲情况略作评议。
2、情景引入:
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告别如梦如烟的童年,迎来花季雨季的少年,我们感觉到自己好像已经悄悄地长大了,在心灵深处或许己开始跃动起鲜活的思想,对生活有了自己的看法、认识。在家这个温馨的港湾中,己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叶方舟,驾着这叶方舟,让我们驶向《羚羊木雕》
板书课题及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课
在默读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整体感受知课文内容
1、分角色朗读课文。
①教师选定了几个自我推荐的同学起来朗读课文,教师也参与了朗读,充当文中的“爸爸”,其他同学评价。
②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针对朗读中出现的问题作出指导。
③师生共同对这次作出评价。
小结:
朗读能够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能够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还可以进行语言训练。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理解文学形象并受到感染,在朗读中,我也参与读“爸爸”这个角色,这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大家纷纷要求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妈妈”因不严厉、家长作风不过硬而“被迫下岗”(该生因读得缺乏感情而被其他同学代替朗读),“我”因受委屈而得到大家深深的同情……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得大家都沉浸到了文学的魅力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①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它涉及到了哪些人物?
明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关于羚羊木雕的事,它涉及到父母、“我”、奶奶、万芳、万芳妈妈。
②在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你是怎么认为的?
明确:在这场家庭冲突中,作者倾向于父母不对,但“我”也有不对的地方,这一点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③如果你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么处理?怎么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明确:上述问题有较强的主观性,尽可能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小结:
让学生结合朗读体验,分组合作、探究,讨论上述问题,并自由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如果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的主观体验及独特的感受和认识,教师要随时加以鼓励和肯定。对于课文的'感知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鼓励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并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讨论表现出来,当我发现学生对课文己经有了自己的认识时,我便中止了这场讨论,为接下来的辨论作准备。
点评:
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开始进入对课文的感知和理解,这就为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看法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埋下伏笔;当学生获取对课文的整体感悟之后,又为下面将进行的课堂辨论开辟了方便之门,教学中的登堂入室之法应该是水到渠成的。
三、课堂辨论
作业:
1、想像“我”要回木雕到家后的情形,模仿课文续写。(训练目的:把辩论引向深入。)
2、假期回家与父母一起读这篇课文,并和父母交流,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学会生活。(训练目的: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中学语文教案 篇六
【学习重点】
1、体会文章的中心论点。
2、论证方法。
3、体会语言特点。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孟子(约公元前372至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推崇并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世称亚圣。作品有《孟子》七篇。他长于说理,善用比喻,纵横捭阖,妙趣横生,在中国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鱼我所欲也》就体现了他的写作风格和特点。
二、学生朗读课文
三、注意有关字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
2、万钟不辩礼仪而受之。通辨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感激的意思。
4、乡为身死而不受。通向,从前之意。
四、笔译这篇课文
五、对艰难字词句进行解释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学生散读课文
三、点名学生翻译课文,对不妥之处详加解释
四、学生散读课文争取成诵
第三课时
1、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文章,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舍生取义
2、作者是怎么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文章用鱼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的。
3、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文章用鱼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论点,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不为苟得不避祸患来,这是从正面论述;由莫甚于生莫甚于死引出何不为也这是从正面论述。结论是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比死亡更让人讨厌的东西(义和不义)。后又从反面论证见利忘义是丧失人的本心。
4、写作特色:
⑴ 善用比喻。
① 运用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中心论点
② 用行不吃呼尔,乞不受蹴尔比喻守义不辱。运用比喻使讲述的道理明白易懂,深入浅出。
⑵ 运用对比。鱼与熊掌生与死义与不义向与今等通篇对比鲜明,使中心论点舍生取义鲜明突出。既然能为义而舍生,那么在接受比生命更轻的高官厚禄,甚至是一箪食,一豆羹的时候要辩解是不是合乎礼义。
⑶ 孟子的礼义是封建君臣之礼,封建君臣之义,应批判地继承,现在的礼义已经赋予了新的含义。如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
⑷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5、结构图示:
熊掌 生 所欲不苟得有甚于生义
╱正面→→
舍 鱼 死 虽恶所不避有甚于死不义
生
取
义
╲反面: 向(为身死而不受)
受不义之万钟无益
今(为宫室、妻妾、穷乏者)更不可
中学语文备课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字词意思。
3、初步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初步体会青松的品格。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兴趣
1、出示青松图片,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
2、板书:青松
你们见过青松吗?你认识的青松是怎样的?
出示:松竹梅岁寒三友指导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3、你们喜欢青松吗?陈毅爷爷也非常喜欢青松,你们知道陈毅爷爷吗?
陈毅爷爷不但会带兵打仗,还非常有才华。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大雪纷飞,陈毅披着衣服走到屋外,看到灯光下的青松,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师饱含深情朗读古诗)
二、初读古诗求流利
1、生自由读古诗,要求圈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谁来做做小老师,带着大家读读生字。
3、诗中的生字都认识了。读古诗肯定不成问题了,谁来试一试?
学生朗读,师相机正音。
4、要想读好诗,不仅要正确流利,还要读出韵味,也就是要读好诗的节奏诗的停顿。那么这首诗该怎样读出它的节奏和停顿呢?你们做老师来读,我来画好吗?(生读师画)
再次练读,读出诗的味道。
三、再读古诗会诗意
小朋友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书读多了,自然就领会其中的意思了。刚才我们已经把这首诗读了好多遍了,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了吗?
1、自由读读,边读边想每句诗的意思,同桌之间再互相说一说。
2、指名回答,你读懂了哪一句,就先说哪一句,不懂的句子或词儿也可以提出来大家讨论。
3、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我们先来看第一句,这是怎样一场大雪呢?看图想象一下大雪的场景,指名学生说。
是呀,那雪多大呀!每片雪花儿都有鹅毛般大,不一会儿,世界就成了白茫茫的一片。我们能想象得到,当时的积雪一定(很厚很厚),天气一定(很冷很冷)。
可是,就在这冰天雪地里,在这寒风暴雪里,却挺立着一棵青松。(指第一句)谁来读好这一句诗?(指名读。读出雪很大,天很冷,雪压在身上很重的感觉)
这么重,这么厚的雪压在身上,青松有什么反应呢?(生:青松挺且直)
青松是怎样挺且直的呢?谁愿意做青松?(学生表演)
通过这么一演,我们都知道了,挺就是(挺起胸),直就是(直起腰)。其实在这里挺和直意思相近,中间用且连接起来,且就是而且、并且的意思。
让我们也来学学青松,把胸挺起来,把腰直起来!挺直腰板,你们看起来多有精神多自信啊!想想,你们曾经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这么自信地昂首挺胸的呢?
是啊!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多让人骄傲呀!这是自豪地挺直、自信的挺直呀!而青松呢?它是在什么情况下仍然挺且直的呀?
在狂风暴雪里,在冰天雪地中,青松遇到这么大的困难时还挺直自己的身体,这种挺直多么不容易、多么令人敬佩啊!让我们一起再读读第一句。
闭着眼睛再读一读,你仿佛看到了一棵怎样的青松?你想对它说什么?
说得好!风雪有什么可怕!困难在勇敢者的心中,根本就算不了什么!寒风吹不倒!大雪压不弯!昂首挺立于风雪之中,这就是青松!让我们都做一名勇敢者,一起再来读好这一句诗!
4、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我们再来看后两行,刚刚就有同学说了待到雪化时的意思,就是等到雪融化了的时候,跟大雪压着时的青松相比,你觉得雪化之后,阳光照耀下的青松,又有哪些不同呢?
生:雪化后的青松更高。
生:雪化了之后,青松一定更绿了。
生:青松一定更好看了。
生:青松在阳光下可能还闪着光。
生:雪化了之后,青松一定挺得更直了。
生:被雪洗过的青松,可能更干净了。
师:更干净了,就是洁,更挺了,就是高。又不仅仅如此。雪后的青松,被大雪压过,洗过的青松,在阳光下更绿了,更美了,更挺了,更有男子汉的气概了,也更加惹人喜爱了。这就是松的高洁之处,不同于其它树木之处。
师:那现在你知道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的意思了吗?学生说。
四、总结拓展激情感
孩子们,读了陈毅的这首《青松》,你对青松又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呢?
生:青松不怕寒冷,不怕大雪压,真叫人佩服。
生:青松被大雪压着,还挺得那么自信,那么勇敢,真厉害。
生:我也要向青松学习。
生:青松在困难面前,一点也不害怕。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的五十年代,中国连续三年发生了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全国的大部分田地都收不上来粮食。没有粮食可以吃,这让无数的中国人民,受到了死亡的威胁!可是,坚强的中国人民没有害怕,没有屈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困难,很快地度过了这段艰难的时期。
师:此时,你想说什么吗?你觉得中国人民怎么样?
生:中国人民真了不起呀!
生:中国人民真坚强呀!
生:中国人民不怕困难,不管多苦,都是勇往直前的!
师:是呀!中国人民面对困难,毫不屈服,多么坚强,多么了不起呀!不就像这高尚、纯洁的青松嘛!于是,在1960年的那个冬天,陈毅爷爷提笔写下了《青松》这首诗(师生齐读)。
师:这首诗赞美的是勇敢的青松,更是坚强的生齐答:中国人民!
其实,陈毅爷爷不仅仅一首《青松》来鼓励和赞扬中国人民,《青松》只是他写的《冬夜杂咏》中的一首,另外还有许多首,比如《红梅》和《秋菊》(出示小黑板),小朋友们有兴趣课后再读一读。
五、教学生字助默写
教学生字,重点指导:压、挺
六、作业超市求巩固
1、背诵默写古诗
2、读《红梅》、《秋菊》
3、写几句话,赞美你心目中的青松。
附板书:
青松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中学语文教案 篇八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和作品的主要题材及风格。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4、体验文中流露出的真挚的亲情。
【学法建议】
要重视诵读。本文是归有光的抒情名篇,感情真挚强烈,应通过诵读读出文气,读出意蕴,读出感受。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项脊轩( ) 垣墙周庭( ) 珊珊( )
偃仰( ) 兀坐( ) 迨诸父异爨( )( )
先妣( ) 门扉( ) 栏楯(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可容一人居: 顾视无可置者: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室始洞然: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
客逾庖而宴: 凡再变矣:
先妣抚之甚厚: 某所,而母立于兹:
一、文本研习
1、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文章开头,具体地写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旧称“ ”,“ , ” 见其小; “ ”直接点明旧;“ , ” 见其破漏;“ , , ”则见其阴暗。这样写,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不漏、不暗了。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怡然自得。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
后面四节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作者写了“ , ,
”这三个典型的细节,写出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这是可悲事之一。 ,是可悲事之二。 ,是可悲事之三。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最后两段, ,是可悲事之四。
2、艺术特色
(1)文气贯通,浑然一体
文章写于不同时期,思念的人有三代,但作者以 为线索,把人物、事件串联起来,又把自己的感情灌注其中,使得文章浑然天成,毫无松散凌乱的感觉。
(2)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写出真情实感。
表现大家庭的破败衰落,作者选取了自己感受最深的细节,不言感慨而感慨自见;写祖母,也只是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和“ ”“ ”两个动作,就表现出责备、疼爱和喜悦交织的复杂情感。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在修葺后的项脊轩中有时“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请从古代诗歌中再找出一些用了这种手法的诗句并加以体会。
2、第二节中写作者的悲情写得很有层次,请划分出层次并加以品读。
3、有人认为第三节是多余的,应该删去。你是怎么看的?请说出理由。
4、本文的结尾,不言悲而悲不可禁,说说这样的结尾妙在何处。
5、有人说《项脊轩志》的主题是写亲子和夫妇之情,有人说是表达对昔日家庭生活的。怀念,也有人说是对家道中落的身世的哀鸣和对个人遭际的不幸的凭吊,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扃牖(jiōng) 修葺(qì) 栏楯(shǔn) 栖息(xī)
B.象笏(hù) 先妣(bǐ) 阖门(hé) 老妪(ōu)
C.尘泥渗漉(shèn) 长号(háo) 异爨(cuàn) 冥然(míng)
D.万籁(lài) 偃仰啸歌(yǎn) 逾庖(yú) 呱呱而泣(guāgu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室西连于中闺
D.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室始洞然(宽畅的样子)
②桂影班驳(错杂)
③先妣抚(抚摸)之甚惜
④妪每(每次)谓余曰
⑤风移影动,姗姗(美好的样子)可爱
⑥吾妻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⑦其制(形式、制式)稍异于前
⑧或凭几学书(学写字)
⑨旧时栏楯(横的叫栏,纵的叫楯)
⑩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之意思)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 B.②⑤⑥⑦⑧⑩
C.③④⑤⑧⑨ D.①③⑥⑦⑨⑩
5、翻译以下句子:
①.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④.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
中学语文教案 篇九
一、导入
想必大家都看到了屏幕上的这种鲜艳诱人的水果,它被人们称为水果之王,它叫——(学生齐答:荔枝)。
请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眼中的荔枝,也可以虚拟情境,向从未见过荔枝的人介绍荔枝,或向从未品尝过荔枝的人推荐荔枝。(请同学发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科技说明文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贾祖璋先生的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绍荔枝的。
二、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贾祖璋这个名字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但他的家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这个地方就是——海宁。他1901年出生于我们海宁的黄湾(在座的有没有来自黄湾的同学,你尤其应该为家乡出了这样的名人感到自豪,当然,我们每个海宁人都应该为贾先生感到自豪)。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他就编著了60多万字的《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著作。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有《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我们这篇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就选自《生物学碎锦》一书。这些作品大多将绚烂多彩的生物作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三、字词正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给下面这些加下划线的字词注音,考察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
红缯zēng紫绡xiāo瓤ráng醴酪lǐlào
龟裂jūn绛囊jiàngnáng渣滓zhāz萌蘖méngniè
四、强调引用这一说明方法的重要性
说明文这种文体,大家以前都接触过,比如说初中第三册上的《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隆冬话竹》等。请位同学用一两个词来表述一下你对这种文体最直观的感受。(平实、条理清楚、知识量大、单调、乏味、干巴巴)
那么,请大家看看我们这篇课文,你也有干巴巴的感受吗?(似乎没有)
当然,这同样是一篇如假包换的说明文,但为什么能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呢?谁能告诉我这其中的原因。或者说,文章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改变了说明文一向单调乏味的状态?
(引用了大量的诗文典故)
我们学过许多种说明方法,可已掰着指头数一数,我们学过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比喻);作比较(对比);引言论(引用);列数字;下定义;分类别。引用就是其中的一种。而在我们这篇课文里,它更可谓独领风骚,大放异彩。
下面就请各位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所有作者引用的诗词典故,在下面划上横线或者波浪线。(约2分钟)
总共大概有十二处之多,让我们一起来分析探讨他们的作用和妙处。
五、由引用手法的作用入手具体分析文意
1.儿时质疑白居易《荔枝图序》: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投影荔枝干、当场剥开]
作用:以此引入话题,亲切活泼,符合阅读心理。原原本本引用为后文提出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2.练习形式:课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诗句来说明有关荔枝的知识,试下列引诗的具体说明对象。[见课件]
通过观看图片、原文等方式说明对象,进而概括出引用文字所在自然段的大意。知道了引用文字的用处,这一自然段说明的重点就自然而然展现在我们眼前了。
3.引用的作用
这些引用确凿可信,有极富韵味,给单调的说明文增添了亮色,使其显得生动活泼,富有文采。
六、学生速读课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概括段意。
接下来,请大家快速地通读全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有的刚才我们已经通过引用的作用分析过了,有的还没有分析,但信息点也比较明显。请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概括出每段的段落大意,并将其用“——”串成一条直线,写在课前请大家准备好的白纸上,字写认真些,写大些。
请最先完成任务的同学举手示意,历时最短的三位同学决出之后,我们将投影他们的阅读成果,由同学们评出一名“阅读能手”,他将得到由老师我个人赞助的荔枝干若干,一饱口福。
1.[实物投影仪投影]
参考: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品种(图谱)——移植——发展前景
2.展示教师概括的结构图。[见课件]
3.重点考察巩固:看图(荔枝的果实)各部分的名称。
七、随堂练习
下列各段所用的说明方法。
八、布置作业(课外练习)
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把这篇文章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文字。
2.课外阅读《语文读本》上的“生命的旋律”这一章节的数篇科学小品,(包括《螳螂猎食》、《天鹅》、《葵与向日葵》、《马铃薯》),体会其科学性、文学性。
中学语文教案 篇十
一、课文悟读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人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汪洋捭闽,变幻莫测,处处险中见奇,展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诗的开首4句是全篇的总纲,以后按蜀道的由来、历史,蜀道沿途各处高峻、阴森、险恶和动荡不定的社会情况等内容次第写来,镜头一组比一组惊心动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诗中反复叠现吟唱,作者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创造出了一个神奇惊险、雄健开阔的高远境界,使全诗的情感始终处于高昂、澎湃之中,回旋激荡,余韵悠长。
二、亮点探究
1.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探究学习: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2.连峰去天不盈尺AA冰崖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描写好在哪里?
探究学习:诗人先托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图画;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跟踪而来的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使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如果说上面山势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么此处山川的险要更令人惊心动魄了。
3.蜀道难这样一个难以表述的事物,李白为什么描绘得如此动人?
探究学习: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他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像、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像,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我们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难》作品简短单薄,李白对这一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他运用了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等参差错落,长短不齐的句式,形成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不断变化,适合表现自由不羁的气魄,描写蜀中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这对他表现丰富奇特的想像和笑傲现实的浪漫主义精神也起到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4.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探究学习: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寻找美点。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因为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得到的,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说,同时要多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鉴赏的甜头,坚定地走下去。当然在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时,教师可抛砖引玉。
5.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三、选题设计
1.太白风采与盛唐气象之间有何联系?
研究方法:
(1)查阅相关的书籍,收集有关资料。
(2)整理李白诗词中最能表现其风采的诗句和盛唐历史文化方面的史料。
(3)在上面准备的基础上,分组探究,仔细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参读书目:
(1)《唐诗鉴赏辞典》。
(2)王运熙《李白研究》,作家出版社1962年版。
(3)茆家培《中国李白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
(4)林庾《诗人李白》,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5)马鞍山市李白研究会编《中日李白研究论文集》,中国展望出版社。
(6)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
(7)汪静之《李白研究}。
(8)王瑶《李白》,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9)《古代文学家传记》(上),中华书局出版。
2.《蜀道难》主题思想探源。
研究方法:
(1)分小组探究,然后综合。
(2)查阅资料,整理不同说法。
(3)小组讨论,确定比较合适的观点。
(4)上网查询,多方求证。
参读书目:
(1)《唐诗别裁》。
(2)《唐宋诗醇》,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3)《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4)顾炎武《日知录》。
3.我心中的诗仙李白。
研究方法:
(1)广泛阅读李白的作品,不仅仅限于诗歌。
(2)查阅李白的传记。
(3)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梳理对李白的独特感悟。
参读书目:
(1)《古代文学家传记》(上),中华书局出版。
(2)汪静之《李白研究》。
(3)《河岳英灵集》。
(4)《唐诗鉴赏辞典》。
(5)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