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教案(优秀14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14篇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教案模板的写作思路。

活动教案模板 篇一

(一)在主题活动背影下要不要数学活动——从《纲要》的研读中确立数学活动在主题活动中的地位

1.《纲要》将以往单列的数学学科纳入科学教育领域,这从根本上转变了幼儿

学习数学的方式,使幼儿的数学学习从传统单一领域的知识接受性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和整合学习。

2.《纲要》中有关数学教育的目标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

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强调了生活环境在幼儿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3.《纲要》中有关数学教育的内容和要求突出了对幼儿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

能力的培养,强调由内在经验引发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与主题教育强调的活动要基于幼儿自身的直接经验和兴趣、要与幼儿生活相融合的理念是一致的。

(二)在主题活动背影下要不要考虑数学学科的系统性——从目标入手寻找数学活动与主题活动的结合点

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它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体系。相对于零散、随机的活动而言,系统化的教学活动对于幼儿的数学学习是有优势的,因此教师要心中有“序”,明确哪些是幼儿必备的数经验,并在具体的主题活动中灵活地把它们转化为适当的教育目标。

1.用数学教育目标来平衡主题活动内容

2.力求使数学活动目标与主题活动目标相融合

(三)怎样将数学教育整合到主题活动中——从内容和形式入手寻找数学教育与主题活动的结合点

1.将数学教育融入以其他领域内容为核心的主题活动

(1)组织专门的数学集体教学活动。

一个主题活动背景涵盖的数学教育内容往往很多,我们在分析这些内容之后,提炼出该主题下适合幼儿发展水平的最有价值的数学内容,设计组织集体教学活动。

(2)在主题环境创设中适当融入数学教育内容。

除了在主题活动背景下设计组织相关的集体教学活动外,我们还根据主题目标,将适合幼儿自主操作的一些活动内容融人主题环境之中,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幼儿自主建构数学经验。

(3)在数学区投放与主题活动相吻合的操作材料。教师在数学区投放材料时既可遵循数学学科本身的序列,又可追随主题活动的变化,为主题服务。

2.有意识地设计、组织以数学内容为主体的主题活动

总之,只要教师心中有“序”,加强主题活动与数学教育在目标、内容、形式、方法上的有机联系,那么在主题活动背景下的数学教育活动就会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有关教案模板 篇二

第一课时

一、学生自读本组教材的学习提示

1.学生借助拼音读教材的学习提示,并思考:通过读这段文字,你知道好孩子应该具有哪些良好品质呢?(爱劳动、爱集体、诚实)

2.老师相信你们都是好孩子,那么你发现自己的身上还具有哪些好品质呢?能说给大家听吗?让别人都看见你的闪光点。(说自己的长处,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

二、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请学生借助拼音练习朗读课文,要求:字音要正确。

2.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

3.学生汇报朗读情况。

(1)学生在小组内汇报朗读情况,互评。

(2)指名朗读。两到三名,对于学生读得不正确的地方教师要给予指正或者同学间进行互评。

(3)学生练习熟练朗读课文,要求读流利。

(4)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学听。

4.课文当中的注音擦去,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本课的生字

1.将课文中出现的本课生字留下,其余的字隐去。引导学生认读生字,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

2.合作认读生字。先自己认读生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汇报。指导学生读准生字的字音:如诚、实、招读翘舌音,赞读平舌音。

四、课后拓展

1.出示课后我会读中的。对子让学生认读。

2.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个迷宫,迷宫中有许多生字,只要学生读对了读音就可以顺利地走出迷宫了。

2.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生字掌握得非常好,那谁来读一读课文呢?(生读文)

二、质疑问难

1.请同学们思考:通过读,你们发现课文有什么特点了吗?(字数相同,每句短语都含有一组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或词语)

2.这就是对子,也叫对联。对联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语言形式。我们在朗读对子时要注意节奏,韵脚要收得干脆,不要拖长。要读出词语的对应关系。

3.那请同学们找一找每组句子中的反义词。用笔画出来。

(是──非;长──短;虚心──骄傲;诚实──虚伪)

4.你还知道哪些对子呢?说一说吧!

三、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说一说这些生字都是什么结构的。(5个是左右结构的,1个是上下结构的)

2.请同学们认真地观察这几个字,然后说一说在书写这些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来提醒提醒你的同学。学生说一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本课要求书写的字有五个是左右结构的,都应该写得左窄右宽,但是,要引导学生观察其中一些细微的差别:短、对二字,只是左边略微窄于右边;而冷、淡、情三个字,左边明显地窄于右边。而热字中间一点不能丢掉。)

3.教师示范书写。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练习

1.课文中的哪个对子你最喜欢,请你写下来吧!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真棒!我还知道别的对子,我要写下来!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模板【经典 篇三

童趣沈复

教学目标:

1、学习常见文言词语,感受语言特点。

2、培养语感,丰富语言仓库。启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了解文言常用词。(第一课时)

2.能把言和意融合在一起。(第二课时)

教学难点:

培养语感。

关键点:熟读成诵。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文言文是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我们有责任继承并发扬它。今天我们就学

习清朝作家沈复所写的《童趣》【1分钟】

二、作者简介:沈复,清朝常州人,工诗画、散文。本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1分钟】

三、默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及字典扫清文字障碍)【3分钟】

四、生齐读。【2分钟】

五、师范读。【2分钟】

六、生自由朗读【3分钟】

七、找单个同学读。引导学生们纠正同学读错的字音,并及时在投影上出示容易读错的字引起

学生们的注意。然后强调句子的停顿。(用个别示例,使学生明白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

同。)

如:能/张目·对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

鹤/观(/表示明显停顿,·表示极短停顿)【6分钟】

八、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10分钟】

措施:1、学生提出有疑问的字词,学生老师共同解决。教师用投影出示下列关键词

关键词:细(仔细),察(观察)昂(抬)首(头)项(颈项,脖子)果(果真)驱(赶)

强(同“僵”僵硬。是通假字)

2、出示特殊句式

判断句:(“盖……”表判断)

省略句:(“使”后省略宾语“之”)

被动句:(“为”在这句话中解释为“被”)

九、翻译全文。【10分钟】

措施:几个学生试译全文,有不同意见同学之间可随时提出来,大家一同探讨。最后老师

用投影出示译文。

十、学生再次齐读课文。(目的:加强理解课文)【2分钟】

十一、进行背诵比赛。【5分钟】

十二、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语:有人说,童年是一首诗,虽然短暂却令人回味无穷。也有人说,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不管怎么说,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属于自己的童趣。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童趣》这一课。【2分钟】

二.首先我们一起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出示投影片)【3分钟】

1.本文选自________的著作___________,作者字________,____代的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线的字或词

昂首观之见藐小之物项为之强凹者为壑作青云白鹤观

3.翻译下列句子

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

蹲其身,使与台齐。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三.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着齐背课文。【3分钟】

四.问题探究【15分钟】

问题一:文章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怎样一幅画?(明确:群鹤舞于空中的青云白鹤图)

问题二:本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总写童年时善于观察细小的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看不到的妙处,产生超然物的乐趣

第二部分: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这一部分依次写了三件物外之趣。)

问题三:三件趣事你最喜欢哪一件

问题四: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三件事在程度上是加深的。)

问题五:作者年幼时的想象合理吗?为什么?(围绕联想与想像来答)

问题六:本文的主旨是怎样的?(写作者童年的物外之趣)

问题七: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语体简约、含义深刻、用词准确。)

(措施:学生进行讨论总结)

五.同学们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回答的不错。下面请同学们提出疑问我们大家共同解决。【10分钟】

六.再次请同学们背诵课文。【3分钟】

七.请问同学们,学了此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你得到了哪些启示?【7分钟】

八.小结:同学们,热爱大自然吧,不但要善于观察,而且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1分钟】

九.作业:写自己童年中有趣的事。【1分钟】

教案设计 篇四

《窃读记》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自主探究,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窃读的滋味,能联系生活和阅读中的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读书的兴趣。

2、过程和方法:(1)创设情境,入情入境;(2)自读表演,理解内容;

(3)品词品句,积累感悟。

3、情感和态度:

从作者的“窃读”过程中体会她的精神,学习她求知若渴、刻苦读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通过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文题中“窃”“记”的意思。

2、指名朗读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语。

3、提问: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深入理解 品读体验

1、师:“我”窃读有什么感受?

生: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2、师:作者的快乐体现在哪里呢?同桌之间交流一下,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做上记号,再请代表回答

(1)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

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课件演示句子。)

(2)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课件

演示句子。)

① “贪婪”是什么意思?请你用它来说一句话。

②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3)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课件演示句子。)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发愁的表情和高兴的心情作对比,“我”为雨天有充分的的理由呆在书店读书而高兴,体现了“我”热爱读书。)

(4)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课件演示)

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作者用了“咽了一口唾沫”这样一个动作,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3、作者又是如何写她的“惧怕”的呢?同学们一起交流,找出相关的语句。

(1)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

她担忧什么呢?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忧?

(2)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课件演示句子) 知趣是什么意思?“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可能是什么样的情况?

(3)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课件演示句子)

“把自己隐藏起来”是什么滋味?(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4、作者采用了心里、动作等描写,向我们道出了她“窃读”的滋味—— 生:很快乐,也很惧怕

师:① 快乐的是什么?惧怕的是什么?

② 除了快乐、惧怕,窃读的过程中,“我“还感觉很辛苦,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生:脚麻腿酸、饥肠辘辘

?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请谈一谈

5、既然“窃读”是又快乐,又令人惧怕的,作者却又为什么要冒着种种风险去“窃读”呢? (内心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驱使我去“窃读”,正如国文老师所说的“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6、理解国文老师所说的话的含义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三、归纳中心大意

课文讲了“我”放学后急匆匆感到书店去读书,重点写了“我”窃读的经历和感受,体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需求。

四、拓展延伸

1、你的读书生活是怎样的?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说说你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五、布置作业

1、读一读你觉得作者写得好的语句,并摘抄在妙佳句积累本上;

2、给作者写一封信,谈谈你现在的读书生活,或者你学了本课之后的感受以及收获。

板书设计 快乐热 求

爱 知

窃读读 若

惧怕 书 渴

导课教案 篇五

活动目标

1、了解各种动物的基本造型特征。

2、运用剪贴的方法制作出形象各异的动物头饰。

3、知道节约材料,能根据制作的需要提取相应大小的纸张。

活动准备

1、动物头饰的作品图片或实物若干。

2、绘制头饰的彩色卡纸(做底版用)及各色彩纸若干,剪刀、胶棒等材料。

1、引发学生创作动物头饰的兴趣,了解头饰的基本结构。

(1)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表演一段跟动物有关的故事。你想扮演谁?我们大家怎样才能知道你是在表演这个动物呢?对,可以戴上这个动物的头饰。

(2)教师:今天我们就每人给自己做一个动物头饰。头饰是怎样戴到头上的?由哪几部分组成?可以用什么材料制作? (头饰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动物形象,一个是固定在头上的头箍)。

2、观察各种动物,知道其主要造型特征。

(1)教师:我们怎样才能把动物头饰做得像,让别人一看就知道你做的是什么动物呢?

(2)教师小结:要把动物的主要特征表现出来,比如制作小猪头饰,我们要把它的翘鼻子、小眼睛、大耳朵做出来;做小鱼头饰,就要表现出鱼身上的鳞片和游动的鱼鳍等等。

3、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要点提示

1)做动物形象的纸张要硬一些(如卡纸);动物的五官等可以选薄一点的纸,可先用笔画出造型再剪贴。

2)用卡纸先做一个整体造型,然后再粘贴五官,以增加头饰的牢固性。

3)教师事先准备好宽3厘米、长60厘米的纸条做头箍,然后将做好的头饰贴在头箍上即可。

4、学生戴上自制的头饰,相互交流制作体会,在自由表演中结束活动。

教师:看看大家都做了哪些动物头饰?戴上这个头饰你想怎样表演?

教案设计 篇六

一、概述

《走进“纸”世界》是一堂关于纸的世界的主题课,本主题源自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下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把“造纸术”定为主题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一是造纸术不仅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且代表着秦汉科技发展水平。而教材对造纸术的介绍比较简单,学生学了之后,难以对造纸术的发展历程、影响等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二是纸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非常重要,在人类滥用自然资源、地球面临生态危机的今天,从科学技术和历史文化的角度回顾纸的发展,学生体会到的不仅是造纸术的过去,还可以从中反思现代人对待纸和自然资源的态度等。

本节课重在借助计算机网络创设的丰富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超越历史时空,多角度地探究造纸术的发展历程,在探究中认识体会造纸术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归纳出古人发明纸的原因;

(2)阐述说明蔡伦的贡献及蔡侯纸的优点;

(3)学生能说出汉代造纸的主要流程;

(4)分析归纳出造纸术对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的作用;

(5)通过谈学习这节课的感受,锻炼思维的独立性、发散性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汉代造纸图及说出汉代造纸的主要流程,从而初步掌握识读历史图片的基本技能;

(2)通过收集资料、独立思考、小组讨论,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

(3)通过课堂分组探究,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丰富的历史史料阅读,增强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2)通过学习造纸术的发展历程,能认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及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清楚中国古代中国的文明已成为历史,要再创辉煌,就要敢于探索、敢于创新。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北京石景山区杨庄中学初一的学生 ・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高

・学生尚未学习世界史,理解造纸术的影响有一定难度 ・学生具有好表现、思维活跃等特点

・学生具有半学期的网络学习环境下学习的经验,计算机操作熟练,具有初步的网上学习的技能

・学生具有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问题激发策略:给学生提供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供丰富意义建构材料的策略:利用主题资源网站,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相关历史资源 ・自主探究策略: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历史情境,展开历史想象,尝试提出问题并参与问题探究,主动获取知识

五、资源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专门为这节课制作的专题网站――《走进“纸”世界》

・网络教室

七、总结与评价

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探究、讨论、课堂发言等给予及时的评价、引导和总结;课堂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本次课综合性总结;课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网上的讨论发言,教师给予引导与总评,并且对课堂延伸部分提出的几个问题的探究情况作评价和反馈。

[教案设计范例]

幼儿园教案 篇七

活动目标

1、了解感冒的一些症状。

2、知道感冒了怎么办,不怕吃药,打针,知道配合医生看病才能好得快。

3、了解基本的预防感冒的生活小常识。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5、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感冒的症状及怎么预防感冒。

教学难点:让幼儿自己表述感冒的症状及怎么预防感冒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引导。

活动准备

了解本班幼儿近段时间班上幼儿患感冒的情况,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前几天xxx没有入园,小朋友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请那个小朋友介绍自己因为感冒发烧打点滴所以没来上学。

二、请近段感冒的幼儿介绍感冒会引起身体哪儿不舒服。

三、播放多媒体课件。进一步认清感冒的一些症状。

小结:打喷嚏,流鼻涕,咳嗽,喉咙疼,浑身无力,发烧等都是感冒的症状,只要我们平时出现这些情况,就要及时告诉爸爸妈妈,抓紧治疗,让感冒离我们远远的。

四、了解患病后的做法。

1、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谈谈感冒了怎么办。(看医生,抓药,打针,严重时需要输液。)

2、如果你感冒了,医生根据病情让小朋友打针,甚至输液,你怕不怕?为什么?

小结:感冒了并不可怕,只要我们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身体会很快恢复健康的。

五、了解预防感冒的办法。

1、让幼儿讨论预防感冒的方法。

2.、看多媒体图片,知道怎样预防感冒。

六、结束活动。

带幼儿到室外跑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少生病。

教学反思

针对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生成的活动,一方面幼儿感觉有兴趣,一方面对幼儿的认知有很大提高,对幼儿的身体成长有很大帮助。因此本次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听到老师打喷嚏就会马上提醒“老师,你感冒了,要吃药哦。”我要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多抓住生活中有意义的素材,对孩子们进行即时引导教育。

教案模板【经典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及作者的善良。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提高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等。

过程和方法:

1、在个人自主感悟后,学生、老师和文本之间展开“对话”,在共同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实现能力训练与提高。

2、揣摩本文意味深长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老王的性格特点和思想感情,体察善良,关爱不幸者。

2、体会杨绛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写人物的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吸引我们的常常是那些散发光芒的人物,如:影视明星、歌星、体育明星等等,他们的出现往往招来羡慕和赞扬的目光。其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还是平凡普通的,他们有的在平淡中咀嚼幸福,有的也许遭受了这样那样的不幸,如果我们能够去关注这些平凡的人,那么我们才能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今天就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关注一个普通人“老王”,我们又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一)认识老王:

1、请看课本P79页插图,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何依据?(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关注他人的习惯。同时为接触作者笔下的老王、理解老王打下形象基础。)

2、面对陌生的老王,我们心中有诸多疑惑和猜测,假如这个老王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关心他什么?把你的关切向他表达出来。如他的职业、他的生活、他的家人等。(意在唤起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为后面学生阅读课文蓄势,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读书。)

(二)、了解老王:

1、走近老王: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圈点,可旁注,去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速读课文,划出你认为重要的或你感觉优美的字词句,意在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评说老王:

刚才看了老王,现在又读了老王,老王是不是你心目中的那个老王?你对他的关切作者告诉你没有?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的人,表现在。”的形式表达出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概括能力,完成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理解和整体把握。)

如:孤苦伶仃 、生活艰苦 、淳朴善良、知恩图报 、关心别人等,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老王的“善”和“苦”。

三、重点研读:

(一)品味经典

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意在体会作者安排详略的匠心。)

师侧重引导学生精读8——22段,“老王送香油、鸡蛋”,质疑探究。

提示:

1、为什么老王去世前还要给我送香油?文章中,当“我”要给老王钱,他不要,可后来还是收了钱。为什么?

2、欣赏对老王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学习写人的方法)

3、课文中老王的话语不多,却十分有表现力。你能就这些只言片语推测一下老王当时的心理和表情吗?

4、老王劝说“我”收下香油和鸡蛋的情节作者没有描述,请你设想一下,老王当时是怎么说服“我”收下的?

(二)解读重点句

善良老实憨厚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照顾他的杨絳有什么样的感受?明确: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为什么作者会这么想?

明确:照顾太少,关爱不够(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愧怍”)

换句话说,作者觉得她应该要更关心老王,更要照顾他,帮助他。由此我们能得知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善良(文中哪些地方还能表现作者的善良?)

四、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老王的邻居或一个熟识的人,面对老王的遗像,你心里好受吗?你有什么话要对老王说吗?

2、在这个日渐冷漠的世界里,还能有你们这样一群热心人,实在难得。我替老王感谢你们。可是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的“老王”,我们应怎样关爱他们?

(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所做的)

五、小结(音乐《爱的奉献》)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不幸与幸运之分,甚至差别很大。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而没有歧视他们的理由。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热情,应该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幸福的道路。假如你是一团火,就要给别人送去温暖。假如你是一朵花,就要给别人送去芬芳。让我们用爱呼唤爱,用善点燃善!

愿我们的真爱能够克服现实生活中太多的自私、冷漠、残酷,而世界会因此变得如阳光般灿烂,如春意般盎然。

导课教案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仔细体味"远方"的深刻含义。

2.把握作品的行文思路,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

生活中,人们总想到远方去旅行。远方对我们的诱惑不仅仅是风光美景、人文历史,更多的是一种梦幻,一种精神的归宿,一种看不见的灵魂里涌动的向往。生活中近的是现实,远的才是诗。所以远方总像一簇圣火,在人们心头燃烧。于是我们总是期盼着远方…

今天我们学习许达然的《远方》,看看我们又能从中得到那些思想与感悟。

三、赏析(1--5题,以作者行文的思路提出问题)

1、怎样理解"远方"的含义?

明确:"远方"的含义在文中虽然涉及它的本义--距离较远的地方,但其深层次的含义则是"梦"--人生之梦,是不断追求的理想,是不懈追求的境界。

2、远方总是使人向往的,它令人向往的魅力是什么?

明确:魅力就是"越远越朦胧,越朦胧越神秘",远方充满了神秘与好奇,使人们充满无穷的想象,使人们孜孜不断地去追求。

3、作者在阐述人总是爱制造远方,人们天生就有着对远方的向往和追求时,都列举了那些例子?

明确:文章在阐述人们总是在制造远方的时候,列举了莫尔的乌托邦、培根的阿特兰提斯大陆、陶潜的"桃花源"徐福以及东方朔的神仙、靠海民族的大海、人们心中的远山、每个民族所有的每个民族的远方、欧洲人的东方的梦魇、人们心中的天堂等等的远方。以古今中外人们的远方来加以证明,事实可靠,说服力强,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又如,在论述人们天生就有着对远方的向往和追求的时候,又列举了雪莱、希罗多德、修西底德斯、司马迁、柏拉图、莎士比亚等名人的有成就的事例以及小孩子、青年等人对远方的向往与追求来加以论证,从而说明了人们对远方的强烈的向往与追求。

4、人们为什么总是爱制造远方?

明确:那就是人们的"血液里似乎遗传着流浪的鲜红","几乎每个人都有远行的冲动",人们向往和追求远方是天生的,不论有成就的名人也好,还是孩子也好,还是青年也好,无不有着对远方的向往和追求。

5、如何对待远方?如何对待向往和追求远方的人?

明确:远方有着无穷的魅力,有美的远方,也有丑的远方,"幻想可以点缀生命,但只是远方的云不能构成天空。向往可以活泼生命,但不是人生"。没有"远方"的生命,缺少生机与灵动;一味地沉溺于虚无缥缈的远方,不过是空欢喜一场。"如果只是向往,远方依旧是远方,向往永不能成为历史",将对远方的向往与现实结合起来,既要有去远方的决心,也要立足现实,在现实中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理想的远方

"不必用佳肴把志在高空的鸟桎梏在笼子里,尽管笼子很大,但笼子不是天空"。不要被眼前的安逸、幸福束缚了脚步,永远不要放弃理想,永远跋涉在人生的旅途上,这是一种执着,是高远的情操。无论是大地还是思想的远方,只有心灵坚强者方可抵达。鼓励人们去奋斗,去接受远方的挑战。

6、深意句:"幻想可以点缀生命,但只是远方的云不能构成天空。向往可以活泼生命,但不是人生。我们总不能成天幻想远方,只是向往,只是想往,而抛弃现实。…幻想使人沉醉,我们常醉看远方而自以为清醒。远方不一定如想象中的。那么绮丽,或那么丑恶。"

明确:作者在这里表明了对远方的深沉的思考,也是对人们关于远方的启发。既指出了远方的美好,又指出了我们应该如何来对待远方,我们应该把对远方的向往与现实结合起来。同时,远方有着远方的客观存在的特点,既不一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绮丽,也不一定如我们想象的那么丑恶。

7、中心句:"总是有许多人总是有许多人愿舍弃眼前的幸福到远方去,就让他们去吧!不必用佳肴把志在高空的鸟桎梏在笼子里,尽管笼子很大,但笼子不是天空。"

明确:这句话表明了应该如何对待人们对远方的向往的问题,作者的观点是"让他们去",去奋斗,去接受远方的挑战。并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来说明理由,那就是,不要拿眼前的幸福来把追求远方的人束缚住,人如果志在高远,那笼子就不是天空,限制只能是束缚。要去奋斗,去接受远方的挑战。

四、论证方法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述。

1.事实论证。

所谓事实论证也叫例证法、举例论证,就是用大量的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加以论证。所举的事例可以是古代的,可以是现代的;可以是外国的,也可以是中国的。文章在论证人们总是在制造远方的时候,就列举了莫尔的乌托邦、培根的阿特兰提斯大陆、陶潜的"桃花源"徐福以及东方朔的神仙、靠海民族的大海、人们心中的远山、每个民族所有的每个民族的远方、欧洲人的东方的梦魇、人们心中的天堂等等的远方。以古今中外人们的远方来加以证明,事实可靠,说服力强,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又如,在论述人们天生就有着对远方的向往和追求的时候,又列举了雪莱、希罗多德、修西底德斯、司马迁、柏拉图、莎士比亚等名人的有成就的事例以及小孩子、青年等人对远方的向往与追求来加以论证,从而说明了人们对远方的强烈的向往与追求。

2.因果论证。

这是一种通过对原因的论述来加以论证的方法。如,文章的开头便指出"似乎远方总是使人向往的",作者在指出远方有美有丑之后,便用简练的笔墨来论述为什么"似乎远方总是使人向往的",那就是因为"越远越朦胧,越朦胧越神秘。那神秘常使我们幻想…",通过对原因的探讨说明了远方为什么似乎总是使人向往。

3.引用论证。

作者在论述时还常常用大量的引用来加以论证。如引用《列子·汤问篇》的的记载、雪莱的回忆、《茵梦湖》中对小孩子对远方的向往等等,有的是传说,有的是个人回忆,有的是文学描写,从不同的角度对远方进行了论述,论证了不同的问题,另读者信服,同时也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问题的理性的思考。

4.正反对比论证。

作者在谈论我们应该如何来对待自己的远方时,先用自己看过的赛克爵士的《探险史》记述的人类用行动去实现抵达远方的奋斗记录来从正面加以阐述,说明我们不能只是幻想、向往、想望而抛弃现实,然后又用一个天文学家只顾观望天空而不注意地上从而跌到井里的反面材料来形象而又风趣地说明了我们应该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远方,从而使向往成为历史。

五、课外延伸,和学生一起朗读感悟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信念,表达了一个哲理。诗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难,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意象壮阔,意蕴丰富。一个"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无数座山,由一个意境翻出一个新的意境,诗意在跌宕中推进,感情也波澜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六、老师的结束语

十八岁的梦

听说远方有风景

十八岁的心有了感动

虽然无人为我送行

我依然扬帆出征

仰首明月俯首清风

我走过一程又一程

听说风光在险峰

十八岁的心有了憧憬

虽然听不到喝彩声

我依然风雨兼程

左转秋叶右转落英

我知道何去又何从

为了十八岁的梦

即使风雨过后道路泥泞

天边没有彩虹

我依然会踏着落花前行

永不背叛初衷

为了十八岁的梦

即使行囊已破两袖清风

沿途没有鸟鸣

我依然会走过春夏秋冬

和梦慢慢靠拢

十八岁的梦

如初的心情

万千思绪谁懂

让伤痛随风

桃花里有我的笑容

抛弃如尘的虚荣

无论枯荣都是风景

无论圆缺都是好梦

无论成败都是英雄

七、教学随感

远方有风景

附:

《远方》教学随感

"远方",岂只是指遥远的地方,更是人生的梦想、理想。"远方"是一个神秘所在,"越远越朦胧,越朦胧越神秘",诱惑着我们不放弃,不回头。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辉煌还是暗淡,脚尖永远朝着梦想的方向。

人们总是爱制造远方,有个人的,有民族的;有生活的,有自然的。莫尔的乌托邦、培根的阿特兰提斯大陆、陶潜的"桃花源",徐福以及东方朔的神仙,靠海民族的大海,人们心中的远山。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远方,东方是欧洲人的远方;天堂是人们向往的最真最善最美的远方。每个人自身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远方",即便是在同一个时期也不可能只有一个"远方"。小孩子向往长大成熟的远方,年青人向往锦绣前程的远方,即使是夕阳下的老人,仍然会怀抱着健康长寿的远方。远方就是这样形形色色,五彩缤纷。

人向往并追求远方是天生的,人的"血液里似乎遗传着流浪的鲜红,几乎每个人都有远行的冲动"。鲜红的热血不停地在血管里流动,就像人天生就有热

万能的教案 篇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乙醇的组成、结构及主要性质。加深认识乙醇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从乙醇组成-结构-性质出发,建立组成-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

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能力

与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中,学生亲历体验实验的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中的困惑,顿悟、喜悦。激发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逐步形成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在质疑、反思中提升内在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作风和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乙醇的分子结构;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

难点:使学生建立乙醇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性质推测分子结构,同时通过分子结构指导认识乙醇的相关性质。

三、渗透安全教育、法制教育

(一)安全教育

从上图可以清楚地看出酒精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主要在肝脏中进行,少量酒精可在进入人体之后,马上随肺部呼吸或经汗腺排出体外,绝大部分酒精在

肝脏中先与脱氢酶作用,生成乙醛,乙醛对人体有害,但它很快会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转化成乙酸。乙酸是酒精进入人体后产生的唯一有营养价值的物质,它可以提供人体需要的热量。

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速率是有限度的,如果饮酒过量,酒精就会在体内器官,特别是在肝脏和大脑中积蓄,积蓄至一定程度即出现酒精中毒症状。如果在短时间内饮用大量酒,初始酒精会像轻度镇静剂一样,使人兴奋、减轻抑郁程度,这是因为酒精压抑了某些大脑中枢的活动,这些中枢在平时对极兴奋行为起抑制作用。这个阶段不会维持很久,接下来,大部分人会变得安静、忧郁、恍惚、直到不省人事,严重时甚至会因心脏被麻醉或呼吸中枢失去功能而造成窒息死亡。从上图中可以看出两个反应中需氧化耗氧,且是在特殊的蛋白酶的作用下进行的。有的人体内含酶较多,有人较少。含酶多的人虽饮了较多的酒,但能顺利地完成上述代谢,而酶含量比较少的人,酒后不能快速完成代谢,致使大量的乙醇和乙醛会刺激神经系统,使人产生一系列反应,也就是酒精中毒。

以此提醒学生劝导家人不饮酒或者少饮酒,敬酒虽好,切莫贪杯。

(二)法制教育

由乙醇引出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并从上面找出与酒驾、醉驾相关的条例。

第九十一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十五日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醉酒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十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重新取得机动

车驾驶证后,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

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以上面相关条例提醒学生时常警示家人遵守法律,做到“喝酒不开车”“驾车不饮酒”。

四、教学过程

HHHOHHHHOHHH

【设疑】如何证明乙醇的分子结构究竟是前者还是后者?

【教师引导】我们知道金属单质钠存放在煤油中,煤油的主要成分是含有C10-C16烷烃,说明钠能在烃溶液里稳定存在,不发生反应,也就是说钠不能使C-H键断裂。而水可以与金属钠反应,能置换出H2,那乙醇可以与金属钠反应吗?

【设计并演示实验】乙醇与钠的反应

【学生活动】与水相比较总结实验现象,填写实验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探究活动】乙醇分子的结构特点

【总结】乙醇分子中应该有O-H键,其中的H没有水中的H活泼,乙醇分子的结构式:

HHHCHHOH

【展示结论】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球棍模型、比例模型。

【教师活动】我们将乙醇与乙烷相比,乙醇可以看成是-OH取代了乙烷上的一个H而得到。将-OH称为羟基。烃分子中的一个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而产生的一系列化合物称为烃的衍生物。我们以前学习的哪些是听的衍生物呢?

【学生活动】一氯甲烷、1,2-二溴乙烷、硝基苯等均是烃的衍生物。

【教师活动】由于-OH的加入,使得乙醇表现出不同于烷烃的性质,像这样当烃分子的氢原子被原子或原子团取代后物质的一些性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这些原子或原子团对烃的衍生物性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化学上,我们将决定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称为官能团。

乙醇的官能团是—OH称为“羟基”。卤原子(—X)硝基(—NO2)等都是

官能团,烯烃分子中的碳碳双键也是官能团。

【教师活动】我们刚刚接触羟基,是不是感觉它和我们无机中的氢氧根很相似?那它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学生活动】写出氢氧根和羟基的电子式,观察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形式,简单明了的向学生展示分析了羟基与氢氧根之间的差别与联系。不仅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还在互动中,使学生清楚羟基与氢氧根的差别,一次类推知道有机化合物中基团与无机化合物中离子之间的区别。

【教师活动】乙醇特殊的结构决定了乙醇分子在不同条件下可表现出不同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写出乙醇与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思考问题: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乙醇与钠反应断裂的是哪个化学键?

【教师活动】乙醇还能发生哪些反应呢?

【学生活动】能点燃,与氧气反应。

【教师活动】非常正确,乙醇它可以作为燃料,在空气中点燃能能放出大量的热。同学们根据前面所学的有机物燃烧的反应方程式写出乙醇点燃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认真写出乙醇与氧气点燃的反应方程式:

C2H5OH+3O22CO2+3H2O

【思考交流】(1)描述乙醇燃烧的现象?

(2)对比甲烷、乙烯、苯、乙醇燃烧的现象,解释燃烧现象不同的原因。

(3)乙醇在燃烧的过程中断裂哪些化学键?

【教师活动】乙醇与氧气点燃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乙醇具有还原性,除了点燃反应还有没有其他反应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实验探究一下吧。

【演示实验】乙醇催化氧化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并思考问题:

(1)两步反应的总反应方程式如何书写?

(2)Cu在整个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3)反应中乙醇断裂了哪些键?

【展示结论】

HHHHHOHHHHHCO有机反应中的氧化和还原

氧化反应:得氧或失氢的反应

还原反应:失氧或得氢的反应

【教师活动】铜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说明铜是做催化剂的。乙醇被催化氧化成乙醛(乙醛具有刺激性气味)

【讨论与交流】你熟悉的典型的氧化剂还有哪些?它们能和乙醇发生反应吗?将乙醇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是否会褪色?

【实验探究】乙醇与高锰酸钾反应。

【总结】乙醇具有还原性,能被氧化剂氧化。

【回归目标】本节内容回顾

五、板书设计

乙醇

一、物理性质

1、乙醇与钠的反应

二、化学性质

2、乙醇在空气中燃烧

三、组成及结构

3、乙醇催化氧化HHHHOH

六、课后小结

完成书本76页1--3题作业。

教师教案模板 第十一篇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歌曲的学习,增强对兴国山歌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体验、感受“兴国山歌”的风格,培养音乐学习兴趣。

【知识与技能】

能够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了解“兴国山歌”的相关文化及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有感情的完整演唱“兴国山歌”,增强对“兴国山歌”的热爱之情。

【难点】

掌握“兴国山歌”的固定歌头部分、装饰音的演唱,及理解兴国山歌的相关背景文化。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色彩和艺术,我们之前领略了不少地区的音乐,今天我们要去往一个新的地方,这个地方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它怀抱中装着的音乐到底充满怎样的魅力,它拥有怎样的“杀手锏”,可以从那么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中脱颖而出获得殊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江西赣南的兴国县,去听一听“兴国山歌”。

环节二:初步感知

1.初听歌曲并提问,节奏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节奏是自由的。

2.复听歌曲并提问,歌曲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环节三:新歌学唱

1.练声训练,为学唱歌曲做好准备。

2.跟随教师钢琴伴奏以较慢的速度学习歌曲的旋律部分。在演唱的过程中注意装饰音的`演唱,短促、轻快。

3.找出旋律中的特点。提问歌曲旋律的落差大么?主要的构成音有几个?分别是什么?教师介绍三音创作。

4.带入歌词进行演唱,并注意个别字词的发音,要带入地方语言的腔调进行演唱。

5.介绍“兴国山歌”独特的固定开头,以游戏的方式单独演唱开头句,请几位同学分别演唱开头句,同学们进行讨论,你认为谁的演唱更能“先声制人”并说明理由。

6.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环节四:巩固提高

1.教师介绍“兴国山歌”的相关背景知识,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客籍背景,世代居住在高山密林中的客家人过着艰苦的生活,在劳作之余他们便用山歌来抒发情感。

“兴国山歌”曾是战斗的号角,在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兴国县共养育出五十多名将军。

2.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4小节的三音创作,由小组代表进行交流展示,并采取生生互评的方式,对其他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

环节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打支山歌过横排》,同学们通过对歌曲的学习,又走进了客家人的生活,了解了他们独有的音乐——“兴国山歌”。除了领略了兴国山歌的独特魅力,更是学习到了兴国山歌背后的历史发展故事,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能够更加关注“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的兴国,能够更加热爱美妙、独特、勇敢、坚毅的“兴国山歌”。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五、板书设计

活动教案模板 第十二篇

一、活动目标:

1、 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愿,进一步体验成就感。

2、培养幼儿初步创编歌词及表现歌曲的能力。

3、教幼儿用优美的声音唱歌,鼓励幼儿创编第二段歌词。

二、活动准备:课件、磁带、事先丰富幼儿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

做律动入教室。(放音乐,根据音乐教师带领幼儿做动作)

(二)发展:

1、发声练习

3、“磅磅,沙沙沙”小朋友听什么声音?是谁啊?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课件。

(1)小朋友咱们一起问一问:“是谁敲着窗户沙沙沙沙?”

小雪花回答:“是我,是我,我是小雪花。”

(2)小朋友知道小雪花是从哪来的?(幼儿自由的说)让我们听一听小雪花是怎样回答的?(点击课件)

(3)那小雪花为什么要来?它要告诉我们些什么?(幼儿自由的说)让我们听一听小雪花是怎样回答的`?(点击课件)

4、教师配乐完整朗诵,幼儿看课件跟诵

5、学唱歌曲:今年小雪花还是唱着歌飘来的呢,你听”!

6、看课件欣赏歌曲,“你听到了什么?”

7、听教师演唱,幼儿拍手

8、幼儿完整唱三遍

9、启发幼儿进行创遍第二段歌词

(1)“冬天过去了,什么季节来了?你听滴答滴答,谁来了?”(小雨滴)

(2)“小雨滴为什么要来,来告诉我们些什么?”

(3) 小雨滴是特意来告诉我们春天来到,它可真好,为了感谢小雨滴我我们为它编首儿歌,好不好?

10、编完后完整的说,小朋友你们都非常的棒,为小学化编了这么好听的儿歌,他一定会很高兴的。

11、老师把小朋友的儿歌陪上了旋律,小朋友听一听好听吗?

12、幼儿和教师一起唱(分组唱分组、个别进行演唱)

13、“雪花和雨滴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一起完整地唱一遍好么”?(完整的唱两编)

14、“这首歌好不好听?我们给它起个名字?”(《雪花和雨滴》)

15、加动作进行演唱

三、结束:

好了,小朋友我们今天学会了这首好听的歌,你们能告诉我现在的心情吗?

那我们一起把这种快乐画下来,告诉我们的爸爸妈妈,其他的小朋友好不好,表演歌曲出教室

四、活动延伸:

美术:画冬天景色或是绘画

导课教案 第十三篇

活动目标

(1)熟悉妈妈的特长,大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2)利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妈妈的特别之处。

(3)激发对妈妈的爱,体验画画的乐趣。

(4)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5)愿意积极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请幼儿了解自己妈妈的特别之处。

材料准备:绘画纸、水彩笔、油画棒、班级博客上幼儿妈妈的照片。

重点:熟悉妈妈的特长,大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

难点:利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妈妈的特别。

活动过程

1.介绍自己妈妈的特别之处。

(1)师:你的妈妈最喜欢什么?(炒菜、滑冰、游泳等)

(2)引导幼儿仔细观看妈妈做事情的照片。

重点:理解每一个妈妈都有自己的特别之处。

2.幼儿画《我妈妈》,教师指导

重点:先想妈妈最喜欢做的事情,然后画出妈妈的特别之处。

3.分享与交流

师:请介绍你的妈妈有什么不—样的地方。

活动延伸

将幼儿画的《我妈妈》放在班级博客上。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开展的庆祝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深刻地体会到妈妈工作很辛苦,要从内心去体谅妈妈,理解妈妈的付出,为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表达了对妈妈的爱,也是让孩子体会爱、接受爱,让孩子更多的去爱他人,从小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本次活动的开展,不仅激发了幼儿爱妈妈的情感,同时也提高了孩子们的主动参与此类活动的主动性。我们感受到德育教育应该从小抓起,从家庭抓起,让孩子从小懂得关爱、懂得回报。让感恩教育多溶于生活学习中!让家长渐渐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第十四篇

《桃花源记》以武陵人的行踪为线索,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美景——世外桃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与基本内容。

3.对文章所写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有所了解。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提高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兴趣,在比较阅读中品鉴文言文。

3.理解作者寄托的理想生活。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基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与课堂实践来完成,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从《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世外桃源”。

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

导语: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东方城市,那里有着旖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和纯净的土地,是一个宁静、安逸、悠远、知足、明朗、和谐的理想归宿。人们常常将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让我们一起跟随陶渊明的脚步,探访那片神秘的土地。

【设计意图】从学生较为熟悉的作品入手,有助于学生走进将要学习的课文,并初步感知“桃花源”的内涵。

(二)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逐句疏通文意,教师进行纠正和强调。

【设计意图】本文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先结合书下注释、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在初中语文学习中具有具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和强调重点文言字词有助于学生文言词语的积累,同时也为理解文章做好铺垫。

(三)理解内容

1.梳理行文线索。

(1)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不同片段。

(2)为故事的不同片段拟写小标题。

发现桃花源──探访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2.走进桃源生活。

教师提出问题,分小组讨论探究。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归纳,引导学生明确桃源人的生活及处世态度,进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1)渔人进入桃花源后,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从自然风光、人文风情两个角度去思考。)

(2)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村中人是如何对待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3)桃花源中的人“避秦时乱”之后为何“不复出”?渔人“──为具言所闻”后,桃花源中的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行文线索的梳理与文章细节的探究,学生可以从整体把握故事内容,对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有所理解,为明确文章主旨做好准备。

3.明确文章主旨。

(1)带领学生一起归纳总结桃源生活。

陶渊明为我们呈现的桃花源是一个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2)引导学生明确文章写作主旨。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理想社会,描写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隐含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抨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

【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这一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明确文章主旨变得水到渠成,有利于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四)拓展比较

1.文意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秦时妇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14篇教案就到这里了,希望在教案模板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