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小学音乐课教学设计经典案例10篇1-10-66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的10篇小学音乐课教学设计经典案例是由高考家长帮精心整理的小学音乐课教学案例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小学音乐课教学设计经典案例 篇一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桔梗谣》,感受歌曲的美。

2、引导学生学习创编情景与动作进行表演,学习在情景中用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

3、通过简单的律动,体味朝鲜族舞蹈的内在韵律,即以内在的呼吸带动外在的动作,并以此进一步感受朝鲜音乐的特征。

教学重点:

1、学唱歌曲时,注意学生较容易唱错的几小节。

2、为歌曲伴奏,注意鼓的节奏。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做律动

二、新课学习

1、导入:老师做几个动作,请小朋友猜一猜是什么舞蹈。

教师做西藏舞、新疆舞、蒙古舞、朝鲜舞动作,让小朋友猜一猜是什么舞蹈。

2、播放歌曲视频,教师介绍“朝鲜舞”,学生试着跳一跳。

3、你觉得刚才这首歌曲怎样?学生谈感受——是三拍子还是二拍子——学生试拍。

4、揭题:《桔梗谣》听录音,学生打三拍子。

出示图片,教师介绍,桔梗是朝鲜人民爱吃的一种野菜。

5、学唱歌曲。

(1)学唱歌谱。

出示卡片1前4小节,教师范唱。学生随教师的教棒点谱学唱,边唱边拍节奏(2——3遍)——出示卡片2后4小节,方法同上——1+2完整唱一边,唱好前八小节——3、4、5、6四张卡片由学生组长抽签,各组一张卡片在组长带领下自学——教师巡回指导。(重点:辅导抽到卡片5的一组)

要求:声音轻,不影响其他三组的学唱,把卡片集中按序号排列在黑板上,教师指挥,各组接唱,加上卡片7,再次接唱,齐唱——用竖笛吹一吹。

(2)学唱歌词。

放录音,学生轻唱——提醒同学们应注意的乐句——重点练唱:第二句的符点、第四句的连线、符点、第五句衬词、最后一句的连线。

(3)谈谈:你觉得应怎样唱?(用欢快的情绪唱一唱,表现人们喜庆丰收)

三、创造表现

学生齐唱——分组表演——配上伴奏完整表演——集体表演展示。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了解朝鲜族音乐及朝鲜族的舞蹈,希望小朋友们在课下能够多了解朝鲜族文化。

小学音乐课教学设计经典案例 篇二

教学理念:

本教案设计以音乐新课程标准为根据;以审美为核心,教师以情感为切入口,教学注重情感的交流与体验;以兴趣为动力,打破以钢琴为主要伴奏器乐的传统,给音乐伴奏注入新血液,新元素;突出强调“以学生为本”,面对全体学生,重视实践与鼓励创编,人人动手搞创编,为歌曲伴奏,鼓注重个性发展,以个人形式进行表演唱,其中更是包括的学科的综合,突出了学生的本位,强调音乐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基本理念。

教学目标:

聆听和演唱歌曲《故乡的小路》,探索、体验不同风格的家,根据《故乡的小路》进行创编,体会创编成功的快乐。

能清晰正确的演唱歌曲,并能边打拍子边唱歌曲,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对家的爱。

教学重点:

较熟练的演唱歌曲《故乡的小路》

教学难点:

理解、表现《故乡的小路》的情感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音乐:课堂里回荡着悠扬的歌声《想家的时候》,学生在歌声中走进课堂。(课前酝酿“想家”的气氛)

师:同学们应该熟悉这首歌曲吧!知不道是谁演唱的?什么歌名?

学生:阎维文 《想家的时候》

师:非常正确!在听这首歌的时候,我相信大家都有很多感触,但是老师也有哦!你们想不想分享下老师的一些感想?

学生:当然想。

师:老师的故乡是在遥远而偏僻的山村,那里风景特美,那里有我天真浪漫的童年,有我最疼爱的父母亲,还有我最好的小伙伴。所以刚才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也特别想家,想念我的亲人,我的朋友,特别是那条深深地印着我成长的足迹的故乡小路,在那条小路上发生过很多乐事、趣事,路的两旁有果树,有很多野花,虽然也有很多野草,下雨的时候还很泥烂,但是,那是一条通往家的路,是一条充满希望的路。我们每个人都有家,也都有一条通往家的路,每条路也不一样,感想当然也不同,你们能不能也说说你的想法?说说你们的家,你们的故乡小路?让大家分享一下!(引起学生对“家”的共鸣)

学生:学生交流讨论:家、故乡的小路(导出主题“故乡的小路”)

二、新课

1、欣赏歌曲《故乡的小路》,边听边用脚轻踩拍子,注意重拍。

设置疑问:

歌曲所表现的内容是什么?情绪如何?

歌曲的重拍在哪?是几拍子?(第二遍聆听)

2、教师范唱

3、学唱歌曲A部分旋律,前8小节。

4、分声部学唱歌曲B部分旋律。

5、歌曲合成

6、歌曲理解与处理,感受并对比萨克斯演奏的不同风格的不同小路(理解、体验和感受不同的“家”)

(1)教师演奏:

第一种:慢速

第二种:中速

第三种:快速

提问:

A、你觉得这三种风格的《小路》各表现的是什么样的路、什么样的家?

B、配上歌词来比较(教师演奏学生演唱)

你觉得那种表现风格比较合适属于你自己的故乡的小路?并说说理由,学生讨论

老师小结:第一种风格慢速节奏,表现的是悲伤,走在路上的人很伤感,可能这个人不开心或者这个家不大幸福;第二中是中速,表现的是甜美、幸福的路,是幸福之家;第三种是快速,表现高兴,快乐,是个快乐的家庭!

7、带着情绪演唱全曲(甜美的)

三、创作与活动

1、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改编自己的《故乡的小路》,标名速度、风格,并唱一唱

2、教师作伴奏,邀请学生表演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做动作表演或伴奏

四、欣赏

《回家》——韩红

五、小结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家,回家的这条小路也各不相同,路虽然有好走的,也有难走坎坷的,但是,家是我们的港湾,是我们停靠的彼岸,家才是最温暖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生活,珍惜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和家园!

教学反思:

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突出学生本位。

情感就是艺术,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课,很显然,它需要情感的投入,作为音乐老师,我们应该很明白,要唱好一首歌,要表演一个人物角色,必须要以感情的投入为基础,上音乐课也是一样,我们作为学生的策划指导者,要想他们投入,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先要付出更多呢,以前上音乐课我也没注意到这一点,结果学生就表现得很散,不集中,通过这一节课,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加强与学生合作,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生也不例外,有些学生条件好,唱歌自然好听,也有些学生舞蹈动作做得很好,具有很丰富的表现力,所以,我在课堂上常常轮流安排一些学生表演,这就很容易去发现他的优点,既锻炼了他本人,也乐趣于他人,形成对比,帮助他人乐于去找自己的闪光点,这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不断注入音乐新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教育也要不断加入新元素,如果一味以歌碟,又或者是钢琴这种单一的形式,很容易使学生对音乐感到厌倦,那么对于音乐的学习,那可能是件很可怕是事,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永保新鲜感,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应用到了萨克斯管作伴奏乐器,尽管吹得不大好,但是,学生还是投入了浓烈的兴趣,在这种气氛下教学,是我要的效果,我相信这也是大多数老师的意愿。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在这方面多下点功夫,搞搞新意思,或许会有更多的惊喜!

小学音乐课教学设计经典案例 篇三

教材分析

歌曲以短笛的吹奏叙说了家乡的美景,赞美了生活的幸福,富有童趣。歌曲为2/4拍、羽调式、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第一乐段由四个乐句构成,第一、二、四个乐句各为4小节,其中第三乐句仅三小节,节奏紧凑,曲调欢快跳跃,并运用了顿音的唱法,形象地模拟了银铃般的清脆笛声,悠扬动听。第二乐段共有五个乐句,第一、二乐句采用了切分音和顿音,使得音乐舒展和跳跃,每句句未呼应式的手法表达了孩子的欢乐喜悦的心情。第三乐句只有三个乐节,旋律以模进的手法逐渐地把歌曲推向高潮,第四、五两个乐句是前段的第三、四乐句再现,最后的悠扬的笛声结束。

学情分析

学生弄融入到学习中,而且对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掌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一支短笛轻轻吹》

2、能力目标: 能以体验的方法、自主探究的方式, 学唱歌曲《一支短笛轻轻吹》

能主动参与小组创编活动,大胆地进行即兴歌表演。

3、情感目标: 能在 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学会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并表演。

教学难点:歌曲中笛子的模拟声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随《一只短笛轻轻吹》伴奏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

二、学唱歌曲

1、师:课外,你最喜欢玩哪些有趣的活动?

2、学生自由说。

3、出示课件图片(傍晚,小男孩背着书包吹着笛子在山坡上赶着羊儿的画面)请学生说说小男孩喜欢在做什么。

4、引出新歌

5、课件出示歌谱歌词,学生边听赏边打出节拍。

6、再次感受,根据歌词自由创编动作。

7、那位小男孩吹出的笛声好听吗?引出难句(带衬词的那两句)

8、跟琴学唱这一句,并指导学生唱得短促、轻快。

9、老师与学生合作演唱第一段,学生唱所有带衬词的乐句,其余的老师唱。

10、即时纠正错误。

11、学生跟琴演唱第二段。

12、认识反复跳跃记号,在演唱中讲解实践。

13、图色快表示曲调顺序巩固

14、各种形式巩固练唱

三、创编表演

1、分组讨论,自选道具,设计表演唱。

(笛子、羊头饰、书包、鞭子等)

2、各小组展示、评议。

四、结束部分

随《一只短笛轻轻吹》出教室。

小学音乐课教学设计经典案例 篇四

教学内容:

1、欣赏乐曲《牧歌》、《小放牛》

2、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乐曲《牧歌》、《小放牛》,进一步体验感受乐曲中愉快热闹、充满朝气的音乐情绪,初步感受两种不同风格、不同音色色彩、不同情绪的音乐。

二、通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牧歌》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竖笛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6、1、2三音进行练习)

二、新课学习:

(一)欣赏《小放牛》

1、导入:谈话(从前课歌曲入)

A、教师出示幻灯《小放牛》曲调,教师边弹琴边唱。

B、学生跟琴哼唱,对该民歌有一个初步的熟悉。

2、初听录音乐曲:师设问:

A、这段乐曲是由民族乐队还是西洋乐队演奏的?

B、乐曲中主要的曲调是由哪一件乐器演奏的?听完后,学生自由回答。

A、听第一段音乐:问:这段音乐与河北民歌《小放牛》有什么关系?听完后,学生讨论回答。

B、第二段音乐:设问:这段音乐旋律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在速度上有什么变化?

你能听出唢呐在模仿二人一问一答的情景吗?

(还是第一段主题音乐,但是速度加快。有必要的话可再听一边)

C、第三段音乐

设问:这段音乐在速度上有什么变化?情绪如何?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D、复听全曲:听完后师生交流听后感。

(二)欣赏《牧歌》

1、导入:请小朋友们听一首歌曲,听完后说说你的感受。(师:范唱民歌《牧歌》)

学生谈感受(曲调悠扬飘逸,低回婉转)

2、师:介绍这是一首内蒙古昭乌达盟民歌(学生用“LU”跟着老师唱《牧歌》曲调,唱时可以看书上的图形谱,再用竖笛吹一吹)

3、请小朋友们听一首由民歌《牧歌》为素材创作的小提琴曲《牧歌》。初听音乐。

问:民歌《牧歌》的曲调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后学生回答)

4、听乐曲

问:每遍的主题曲调出现时它的声区变化顺序是怎样的?哪边高?哪边题低?各遍表达了怎样的情景,你能想象出什么样的场景?学生自由讨论回答。

(三)与《小放牛》对比欣赏,说说你的感受。提示:从题材、形式、风格等进行对比

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然后再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板书。

板书:题材形式风格

《小放牛》

《牧歌》

小学音乐课教学设计经典案例 篇五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数蛤蟆》,读童谣《花蛤蟆》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数蛤蟆》

2、为歌曲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通过歌曲教学,教育学生要保护益虫。

教学重点:

能用轻松愉快、有感情的声音演唱歌曲《数蛤蟆》。

教学难点:

听辨歌曲中旋律、节奏相同的乐句,为歌曲创编歌词。

课前准备:

电子琴、多媒体、图片、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歌

1、节奏小律动。节奏难点处理。同学们你们的小耳朵真灵。

2、师:小朋友们,老师给你们出个谜语猜猜,看看谁能猜出是什么动物。“水中有位歌唱家,穿件绿色花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叫,田里数它本领大”。猜一猜它是谁?

生:青蛙(大屏幕展出图片)

师:青蛙有个好朋友,外形跟它长得很相似,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生:蛤蟆。(大屏幕)

3、师:青蛙和蛤蟆有什么区别呢?(教师播放,讲解)

师:小朋友们,你们这回了解青蛙和蛤蟆的区别了吧。虽然蛤蟆的形象相对丑陋些,但是,它和青蛙的本领一样大,都是捕捉害虫,保护庄稼的小能手。我们要爱护它、保护它。

二、歌曲学唱。

1、师:我国民间许多歌唱蛤蟆的歌曲呢,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我国的四川省有一首民歌《数蛤蟆》(板书:《数蛤蟆》四川民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四川的小朋友是怎么数蛤蟆的吧。

2、听范唱录音。(出示多媒体动画范唱)随音乐做简单律动。

3、师:我们再听一遍歌曲(带着问题听歌曲)

师:歌曲里数到了“蛤蟆”的哪些部位?

生:嘴、眼睛、腿

师:几拍子歌曲?歌曲什么情绪演唱的呢?

生:二拍子歌曲,活泼、有趣地。

4、师:听小朋友数蛤蟆数得真开心,老师也很想来数看看,大家想不想听老师数蛤蟆吗?(师弹琴范唱)

5、领读歌词。(出示歌谱)

(1)师:让我们西安跟节奏来读读歌词吧。我来读红字,你来读黑字。

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乒乓乒乓|跳下水|……(配上节奏)

(2)师:解释:“花儿梅子梭,水上漂”。因为这首歌曲是四川民歌,所以它采用了地方方言。这句是歌曲中的“衬词”,没有任何意义。有了这个“衬词”以后,歌曲就更加的生动,形象,更有地方特色和民歌的味道。

提问:你们知道“蛤蟆不吃水,它吃什么了?

解释:蛤蟆不吃水,它是因为吃害虫了。庄稼没有了害虫,自然就是一个丰收的太平年。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情来演唱歌曲呢?

生:欢快、活泼,高兴的心情演唱。

6、学唱歌曲

(1)师:大家跟老师配合得真默契,下面我们一起来数蛤蟆吧!师生随琴分工唱。(2遍)

师:歌曲的衬词“花儿梅子梭”一定要唱得自然流畅,歌曲中的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要唱准。(旋律中的难点多练习几遍)

(2)找出节奏、旋律完全相同的乐句。大家看第一句是两个重复的乐节,在这首歌里藏着两个双胞胎,也就是说有两对旋律、节奏完全相同的句子,请你们把他找出来,并能唱一唱吗?

(3)师: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跟着电子琴唱歌曲。

(4)跟范唱齐唱歌曲。

(5)唱旋律

(6)师:四川人民豪爽幽默,我们要把歌曲表现得在诙谐生动一些,大家跟伴奏完整的唱一遍这首歌。(鼓励学生,生动演唱)

(播放伴奏录音)

(7)分男女组进行赛唱。

三、拓展延伸

1、师:大家唱得真棒!你还能接着往下唱吗?三只、四只蛤蟆呢?我们来试一试,唱一唱,看谁数得清?谁数得准?(播放歌曲伴奏)

①请学生说说是用什么办法数出来的。(出示蛤蟆图片)

②数出后并唱一唱。

2、创作表演

①师:你能加上动作来表演吗?(全班同学随音乐自由创编舞蹈动作)

②师生舞蹈表演。(请个别学生上台表演,学生带上蛤蟆头饰)

③加入打击乐器进行表演。

四、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表现的真精彩,今天我们学唱了歌曲《数蛤蟆》,认识了蛤蟆也是保护庄稼的能手,我们要爱护它,保护它,看到有伤害小动物的行为要制止,做个爱护小动物的好学生。

五、作业

师:请小朋友回去可以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为它编一首儿歌,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让我们随着歌曲的旋律结束我们快乐的音乐课,小朋友们再见!(播放歌曲《数蛤蟆》)

小学音乐课教学设计经典案例 篇六

教学内容:

会唱歌曲《猜谜谣》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充满童趣地演唱《猜谜谣》,

2、能勇敢的担任领唱,与同学合作演唱歌曲。

3、关注生活中“有美感的声音”,从而增强孩子对自然界多种音响的好奇和兴趣。

教学难点:

歌曲《猜谜谣》中衬词的演唱。

教学重点:

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与同学合作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谜语

师:今天老师想给大家来猜一个谜语:

两个角,抱着头。

上树顶,爬村头。

扁扁嘴,细长的脖。

坐着高,站着低。

在这个谜面中,每一句都可以猜一种动物。

(生根据谜面猜谜底,对说出不常见的动物答案的人给予肯定与表扬。)

师:同学们到底猜得对不对呢?听听歌曲是怎样回答的。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图片,听录音范唱、揭示谜底)

师:哦,原来每句谜面都有几种答案呢。

2、再次倾听歌曲,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问答式的对唱)

3、把歌词以儿歌的形式来朗读

(1)按歌曲的节奏齐读歌词(请学生根据小动物的习性特征来做一做动作)

(2)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朗读歌词(师问生答)

4、随琴演唱歌曲的歌谱。

5、教唱歌曲

(1)随琴填词唱

(2)“双簧式”的演唱练习

(3)解决难点(手势衬词的音高的把握)

(4)完整演唱

(5)学生分成两组,一组问一组答,后两句齐唱,并交换演唱内容。

(6)给予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请两人一组进行对唱,并让学生评价,如认为有不足的地方,就用自己的表演来纠正。

6、歌词创编

请小朋友分组讨论,给歌曲创编第三、四段歌词

(1)细尾巴,滑溜溜,不是泥鳅是小蛇

(2)尖尖嘴,长尾巴,不是母鸡是狐狸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猜谜谣》这首歌曲,小朋友的表现也真是活灵活现,让老师不禁要赞美你们真是一个个巧嘴巴!下节课,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夸张的艺术文化。

小学音乐课教学设计经典案例 篇七

教学目标 :

1、 认真聆听《回声》,知道音乐中表现回声的方法,感受音乐与大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 认识力度记号f,p,知道它们的含义,并能在实践中正确运用。

3、通过学唱《友谊的回声》,鼓励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追求友谊并建立美好的友谊。

教学重点:力度记号在音乐中的实践运用。

教学难点:音乐中表现回声的方法,后半拍起唱的演唱方法。

教学过程 :

一、 引入课题

1、谈话:在自然界中有很多神奇的现象,老师和一位同学来合作一下,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现象?

2、你知道回声吗?(激发兴趣,让学生说一说)师小结:回声是发生在山谷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回声和我们发出的声音(我们把它称为原声)相比,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二、欣赏《回声》

1、引入:音乐家发现了这一奇妙的自然现象,有音乐家就想到用音乐来表现回声。当然,这个作品中的回声并不是对着山谷唱歌,而是两个合唱队模拟出来的,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你知道这两个合唱队是怎样配合着表现回声的吗?

2、认识力度记号:像我们刚才不同力度的演唱在音乐中有专门的音乐记号,叫力度记号,刚才我们在演唱中用了两种不同的力度,fP,(出示强弱)歌曲里表现原声的用了哪种记号?表现回声的呢?

3、再次聆听回声(出示歌谱)感受乐曲中强弱的对比

三、发声练习

男女声分组唱,随老师的琴声唱一唱歌曲,用自己的声音表现一下回声。处理:歌曲其他部分用中强的力度来演唱,表现叙述的语气。

四、学唱歌曲引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唱一首《友谊的回声》,先听一听歌曲,想一想,为什么叫友谊的回声?指名学生回答,师小结:面对山谷,我们发出怎么样的喊声,山谷就会传给你怎么样的声音,这其实就像我们人与人之间,你对别人付出了怎么样的真心,别人就会对你有怎么样的友谊,这就是友谊的回声。

1、欣赏歌曲,随音乐轻轻唱一唱歌曲。

2、个别指导

A 、出示:我喊一声,喊一声,噢,噢,噢。问:这个记号是什么?(PP----很弱)师生配合唱一唱,注意休止符

B、出示:回声回声…可爱的回声。师独自唱一唱,请学生为老师伴奏(拍手拍腿)述:这里有一个休止符,表示后半拍起唱,请同学们在为老师伴奏的时候注意一下,这里的休止符是怎么把握的(师再唱,生伴奏)我们一起来试一下(师弹琴,生边拍手边唱,逐步脱离拍手拍腿)

3、随老师弹琴,生轻轻演唱歌曲第一段 “向着大森林”尾音指导。

4、学唱第二段,师弹琴,生轻轻唱一唱,个别地方纠正。

5、随琴轻轻唱一唱歌曲。

6、歌曲处理友谊的回声是人间最美的回声,我们要用怎么样的声音来表现这样美妙的声音呢?

7 、 让我们带者对友谊的情感来演唱这首歌曲(拍打节奏,轻声来演唱)

8 、纠正歌曲中错误的地方,跟琴演唱,提示带者什么样的情绪演唱。

9、用强弱来打拍的形式,再次用情演唱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感受了回声,你现在知道音乐中是怎么表现回声的吗?对,运用了两个力度记号,那就是强、弱。除了这两个力度记号,音乐中还有一些记号也是表示力度的,也有表现力度的变化过程的,我们在以后的时间里再接着学习。

小学音乐课教学设计经典案例 篇八

教学内容:

人民音乐出版社第7册第七课《山谷静悄悄》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力度记号"PP、P、MP "和渐弱渐强记号,并能准确地运用。

2、指导学生用不同力度演唱歌曲《山谷静悄悄》,表现音乐形象。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景和对地质工作者的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

1、注意歌曲的力度记号,整首歌曲用轻柔的声音演唱。

2、能够把握歌曲的力度变化,有感情地演唱

教学难点:

歌曲中八分休止符、切分节奏、附点音符节奏的掌握。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氛围

师:同学们,春天天气真好,想去郊游吗?(想)那么就请带上你们的好心情和我一起到美丽的大山谷去看一看吧!(出示课件,背景音乐贯穿始终)引导学生聆听《郊游》音乐律动进课堂。

二、巧用媒体,传授新知

师:瞧!多媒体播放一段录像画面:崇山峻岭中,淡淡的烟,薄薄的雾,亮闪闪的红梅花和紫杜鹃,活蹦乱跳的小野兔慢慢的,慢慢的消失,飞奔而下的溪流渐渐地趋于缓和。

1、换气和发声练习

师: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这里真美!让我们深深的吸一口山谷中清新的空气,(启发学生在吸气时如在闻花香或在用麦管吸水)再慢慢的吐气! (吐气时让学生想象是在缓缓地用嘴吹蜡烛上的火苗,让它晃动而不息灭)再一次!吸气的时候感觉你的小腹部在慢慢的膨胀,保持状态,不要松懈,再慢慢的吐气。(吸气的时候不要耸肩,摸着自己的小腹)

师:山谷里静悄悄什么在飘飘?(生:薄薄的雾,淡淡的烟)这么舒服的空气里,你还可以看到天上飘着淡淡的雾,我们用“wu”的声音把它表现出来。我们来看音符演唱5—6—|5— — — —|

练习长音Wu

(用手势表示音高,左手无伴奏)

师:雾越飘越高了5—6—|7— — — —|

Wu(用手势表示音高,左手无伴奏)

师:下面请女同学用声音表现飘在上面的雾,男同学表现飘在下面的雾。(分开练习后再进行二声部合唱,两手分开弹主旋,注意听男声的音准。)(或分高低声部进行)

2、学习运用力度记号渐强“<”和渐弱“>”

(1)表现力度由弱渐强

师:让你们的云雾都向我飘过来,越飘越近,越飘越近。(强调云雾是由远及近,语气由弱到强,琴声控制由小到大,加入手势渐强)太美了,你们是怎样做到的?(师总结从力度上由弱渐强)

(2)表现力度由强渐弱

师:现在云雾从我身边越飘越远了,一起来唱。(语气由强到弱,琴声控制由大到小,加入手势渐弱)你们是★WWW.JIAOXUELA.COM★怎样做到的?(师总结由强渐弱)

(3)认识两种音乐力度记号渐强“<”和渐弱“>”(课件演示)

师:刚才你们用声音表现出了两种音乐记号,谁认识?师:我们再次用声音表现渐强和渐弱。(琴声音量控制,用手势和肢体语言)

3、启发诱导,传播力度记号(P mp PP)

(1)录音播放一段音乐片段(音乐选自歌曲中的前奏、间奏、尾声)师:你听到了什么?这声音像什么?每一处的"叮咚"声有什么不同呢?师引导生回答,像敲击声。(第一处是远听的很轻。第二处近听的稍重。第三处是从近到远的,"叮咚"声由强到弱的变化。)师:这样的声音,这样的画面,我们用什么样的记号来表示呢?

(2)出示力度记号(P mp PP)师:用上这些力度记号以后,你的脑子里会出现什么样的形象呢?(生:人走远了,叮咚声渐渐远去了……)

三、教学歌曲,深入体验

1、课件播放《山谷静悄悄》,学生欣赏全曲

师:刚刚我们用声音表现了山谷上面云雾的飘荡,现在我们就到音乐中去领略山谷的魅力吧!(欣赏全曲)这首歌就叫《山谷静悄悄》,你感觉歌曲的情绪怎样?(优美、柔和、宁静,又有点激动的)

2、教师范唱,学生默唱并想象

这么美的歌,我也想来唱一唱!在我演唱的过程中,大家在心里默唱,认真听这静悄悄的山谷里有什么?你感受到了山谷中的哪些景象?(对学生说出的答案给予评价)

师:山谷中除了这些还有什么景色?我们再来听一下刚刚大家说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出现的?(播放歌曲前三段并出示歌词)

3、多种形式学唱前三段

(1)有节奏地朗读歌词(课件出示歌词)

师:“什么在飘飘?”

生:“薄薄的雾,淡淡的烟。”

师:“什么在闪耀?”

生:“紫杜鹃,红梅花。”

师:“什么在奔跑?”生:“小溪流,小野兔。”

(2)对歌:你们来唱每一段的问句,我来唱答句,试一下!(师注意引导用什么样的声音和表情来演唱)

(3)互换角色,生来问师来答!(统一“的”“得”读音,用手势解决低音不准问题)

(4)三段歌词完整演唱一遍。

师:你觉得应该用什么声音来表现歌曲呢?你能边唱边想象歌中描绘的美丽山谷吗?用你们的美美的声音告诉老师,好吗?

4、指导学唱第四段并进行思想教育

(1)播放歌曲第四段,学生欣赏

师:听!在这充满生机欢乐的山谷里又传来了什么声音?是谁发出的?(地质队叔叔)说说地质队叔叔师干什么的?

(2)解决难点:四分休止符和八分休止符

师:地质队叔叔们啊可是大自然的音乐师,他们敲击出的“叮咚”声可是有节奏的!你们听!(课件出示条幅谱,范唱)(0叮咚叮咚0︱0叮咚叮咚0︱0叮咚—︱咚0叮咚0︱)

师:我们来看旋律中多次出现了什么符号?(四分休止符和八分休止符)我们先来把这条节奏读一下,休止符的地方我们读“空”(标出节拍数字,给一小节速度,慢速的读节奏)

师:这遍休止符的地方我们在心里空出来!(给一小节速度慢速读节奏,用划拍解决长音和八分休止符的难点或用一个动作解决八分休止符)

师:看看上面的音符,大家都认识么?(师点个别音符)我们一起来唱唱,要注意休止符的地方要在心里空出来。(琴慢速左手无伴奏)

(3)唱唱“叮咚”乐句

师:想想地质队叔叔用铁锤敲击岩石的声音是什么样的?用声音告诉我。(学生唱)师:地质队的叔叔们一边敲击着岩石一边走向远方了,你们再来唱唱!(师伴奏时运用肢体语言含胸表示渐弱,琴声由大到小)

师:你们是怎样用声音表现出来的?想想用我们刚刚学过的哪个记号来表示?我们再来唱一遍!

(4)完整演唱第四段

师:我来唱歌词你们来唱“叮咚”(交换角色再唱)

师:地质队叔叔的出现啊,彻底打破了山谷的寂静,使山谷变得更加有生机了!下面我们把这首歌完整的演唱一遍,注意声音和表情!(播放课件伴奏)(课堂调控:看到山谷中这么多美丽的景色,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表情和声音来演唱呢?用歌声告诉我。结尾时的渐弱记号你们表现出来了么?)

师:还记得我们模仿云雾的声音吗?(出示课件二声部)来复习一下。(先分别指导男生,女生,再二声部一起,琴声要弱,达到要求后再唱)师:下面就把它加到歌曲的前面作为引子,用你们的声音把听课的老师们带进这个美丽的大山谷中吧!准备好了吗?(课件伴奏)

四、巩固练习,实践运用

1、处理整首歌曲,完整演唱

师:你觉得这首歌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演唱?“静”!(梳理一下这首歌的内容,让学生想象歌中的意境。)老师唱,请学生说说歌曲有什么起伏没有。歌曲第一部分“静悄悄”;地质队叔叔来了之后“叮咚”声响起,变得热闹起来,后来地质队叔叔走后山谷又恢复了静悄悄。(学生唱)

2、乐器演奏,再次表现歌曲

师:泉水的叮咚声出现了几次?(谱子)三次的感觉一样吗?让你用打击乐来表示,你会选择什么乐器?(学生发言,教师及时评价)(分组用乐器演奏歌曲)

3、课件演示,歌词填空

山谷里,静悄悄,什么在?雾,烟,高。山谷里,静悄悄,什么在?紫,红,俏。山谷里,静悄悄,什么在?小,小,跳。山谷里,静悄悄,谁在把鼓敲?

4、音乐接龙:指名上台领唱,其他同学接唱(根据歌曲内容,问什么答什么)

5、回声唱法:一部分同学唱歌,其他同学做回声,对最后一行的声音做回声处理

五、课堂小结,加深印象

师:美妙的声音,奇妙的大自然,让我们长大后,也能象地质队叔叔一样,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让我们乘上小火车,再次唱起《山谷静悄悄》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山谷之行吧!(学生在课件伴奏中乘火车出活动室)

小学音乐课教学设计经典案例 篇九

一、教材分析:

《牧羊女》是苏教版第五第六单元《牧笛声声》中的一首歌曲,它是一首活泼、愉快的捷克民歌,3/4拍。歌曲以舒展的节奏、流畅的旋律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和牧羊女的愉快心情。本首乐曲由四个乐句组成是A+A+B+A格式。第一、二、四乐句很相似,第三乐句以欢快跳跃的节奏与其他乐句形成对比,描绘出羊儿叫声、歌声、流水声,使全曲更生动活泼,感人而又简练。

二、教学思路:

本课我以“听、唱、感”为主,以“律动、欣赏、想象”为辅的手段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中感受牧歌和草原民歌的基本特点,使学生以音乐的情感为纽带,学会关注大自然、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劳动的人文情感。在演唱与欣赏中外不同节奏不同情绪的牧歌中,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让学生体验、感悟音乐文化的多样与沟通。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自主参与到各项音乐活动中,感受牧歌和草原民歌的基本特点,使学生以音乐的情感为纽带,学会关注大自然、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

(2)能用柔美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牧羊女》,初步感受三拍子歌曲的音乐特点,并从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劳动的快乐。

(3)欣赏、辨别歌曲的演唱形式:独唱与齐唱。能自主地处理歌曲《牧羊女》,能用舒展的歌声、肢体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2、知识与技能:

(1)学习音乐力度记号F与p,了解它们在音乐中所起的作用,在歌曲中加以运用,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2)比较相似乐句的异同,学习分析AABA曲式结构。

四、教学重点:

1)用连贯的气息、强弱的对比,清晰的吐字,在美好的气氛中感受三拍子的韵律及创编出歌曲意境

2)通过观察与比较,能利用已有的认知,发现歌曲结构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

1)能对歌曲进行力度表现的处理2)能用柔美连贯的声音表达歌曲意境。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语:

今天这节音乐课,我们又要乘着音乐的翅膀去旅行了,歌声会带我们去哪里呢?视频《牧童之歌》第一遍生听、第二遍生唱、第三遍边唱边律动

设计意图:

赏、唱、演《牧童之歌》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课堂氛围。爱动是孩子的天性,简单的律动不需要什么技巧训练即可让每个孩子参与其中,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节奏感,又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同时锻炼了学生聆听音乐,感知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活动二导语:

1、看美丽的大草原就在我们的眼前,听草原深处传来了歌声(律动听歌)。

2、我们都知道好听的歌儿是有一个个小音乐组成的`,我们来认识一下它们吧。

3、生唱曲谱拍三拍子节奏。

4、看看老师拍的和你有什么不同?有变化的三个乐句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呢?

5、唱第三乐句感受节奏的紧凑带来的活泼跳跃的感觉。

6、在唱曲谱过程中化解难点。

7、在第三乐句再做一个强弱的对比,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8、即兴表演唱

设计意图:

感——以草原远景图为背景聆听歌曲旋律,并通过身体律动感受歌曲韵律特色;唱——视唱旋律了解歌曲结构特点。在演唱歌曲体会牧羊女的愉快心情及力度对比对歌曲意境的渲染。

活动三导语:

草原牛羊多,草原歌儿也多。热情的小主人又唱起来了。听《欣赏《草原赞歌》《牧场上的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让学生体验、感悟音乐文化的多样与沟通。《草原赞歌》以歌词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牧场上的家》先景后词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用变化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积极聆听、主动感受。

设计意图:

欣赏《草原赞歌》《牧场上的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让学生体验、感悟音乐文化的多样与沟通。《草原赞歌》以歌词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牧场上的家》先景后词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用变化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积极聆听、主动感受。

活动四导语:

我们唱了《牧童之歌》《牧羊女》听了《草原赞歌》《牧场上的家》有活泼欢快的也有优美流畅的,你感受到了吗?能把相同情绪的歌曲找出来吗?

设计意图:

《找朋友》活动是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一次梳理。让学生学会运用音乐要素找到歌曲的共性。草原之旅我们一起唱了《牧童之歌》,又学会《牧羊女》还欣赏了《草原赞歌》《牧场上的家》根据节奏情绪等给它们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吧!

结束语:今天我们欣赏了草原美景,唱了听了草原歌曲,我们的草原之旅也要结束,让我们唱着《牧羊女》这首歌和牧羊女和大草原再见吧!

小学音乐课教学设计经典案例 篇十

【教学内容】

歌曲《在动物园里》(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材分析】

歌曲《在动物园里》是一首波兰民歌,结构为方整性平行四句体。描述了孩子们在动物园里见到各种动物时愉快而惊奇的心情。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可以模仿不同动物的叫声,并通过模仿活动,感知并理解音的长短。

【学生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带有幼儿的特点,他们往往好奇好动,更喜欢模仿。因此激发和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很重要。孩子们很喜爱小动物,通过模仿动物的叫声让他们感受并理解音的长短。爱动物也是孩子们的天性,因此,这个时期也是让儿童认识什么是友善,认识动物、认识大自然的最好时期。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以及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

2.能力目标:熟悉“X —”和“X”,感受音的长短;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气息演唱《在动物园里》,启发学生根据歌曲的情绪,用轻快的声音表现小朋友在动物园里看到许多动物时惊奇又高兴的心情;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

3.知识目标:感受、理解音的长短,培养学生稳定的节奏感及表现歌曲的能力。

【教学过程】

听音乐进教室,师生问好。

一、感受音的长短

阶段目标: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通过听辨和比较,感受音的长短,熟悉“X —”和“X”节奏。初步感受多声部节奏。

教师活动:

1.导言:今天老师请你们和我一起到森林动物园去玩,你们听,是谁在门口迎接我们呢?

2.播放课件:小猫、小狗的叫声。

3.提问:

(1)是谁在迎接我们?你能模仿一下它的叫声吗?将动物的叫声写到黑板上。

(2)小猫和小狗的叫声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3)把合适的节奏贴到动物叫声上面。

4.谁来扮演小猫?谁来扮演小狗?

5.边分组读小猫和小狗的叫声,边听听老师扮演的是谁?它的声音什么样?是长的还是短的?学生读的时候,老师用X X X X 节奏模仿小鸟的叫声。

6.想一想,谁的叫声和小猫一样长?谁的叫声和小狗的叫声一样长?谁的叫声像小鸟?

学生活动:

1.听动物叫声。

2.模仿,并把合适的节奏贴到黑板上。

3.边拍节奏边模仿动物的叫声。

4.分小组,扮演小猫和小狗,边拍节奏边读,练习多声部节奏。

5.边读边听,说出小鸟的叫声,和老师一起读节奏,感受三声部节奏。

6.学生创编一组节奏,并分组读一读。做三声部节奏练习。

二、学习歌曲《在动物园里》

1.学习歌曲

阶段目标:

通过聆听和接唱,学会歌曲。

教师活动:

(1)导入:

动物园的大门打开了,让我们一起参观。老师看到了小动物们,心里真高兴,你们想知道我看到了什么动物吗?听老师唱一首歌。范唱。

(2)提问:老师看到了什么动物?

(3)我们一起来读读歌词吧。播放课件。

(4)再听一次范唱,说说你是从哪句歌词中感受到老师的高兴心情的。你能试试吗?

(5)和老师一起唱。与学生接唱歌曲。

学生活动:

(1)边看课件边听范唱,说说歌曲中唱了哪几种动物。

(2)从“真好玩”这句歌词中体会快乐的心情。

(3)按节奏读歌词。

(4)学唱歌曲中的几句“真好玩”。

(5)接唱“真好玩”的部分。

(6)完整演唱歌曲,随琴练唱。

2.处理歌曲

阶段目标: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气息演唱《在动物园里》,启发学生根据歌曲的情绪,用轻快的声音表现小朋友在动物园里看到许多动物时惊奇又高兴的心情;通过为歌曲伴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体验多声部节奏的和谐美。通过创编简单的歌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

教师活动:

(1)提问:动物园里有这么多动物朋友,你们高兴吗?除了高兴还有什么感受吗?请你用歌声表达出来好吗?

(2)你们唱得真好听,小猫听见了,高兴得用叫声给你们伴奏呢。谁来扮演小猫为我们伴奏?小猫的叫声是长的,你想用什么乐器来打节奏?

(3)你们看,小狗也来伴奏了,谁来扮演小狗和小猫一起给我们伴奏?选什么乐器来打节奏?

(4)你们还看到什么动物了?能唱给老师听吗?

学生活动:

(1)回答。做高兴而惊奇的表情。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唱出高兴又惊奇的感情。

(2)一部分学生唱歌,找几个学生边敲三角铁边伴奏。

(3)部分学生唱歌,部分学生用三角铁,部分学生用响板伴奏。

(4)学生创编简单的歌词演唱。

3.思想渗透

阶段目标:

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以及和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

(1)播放课件:伤害动物的情景和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景。你们有什么感受?

(2)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你们想对这些伤害动物的人说些什么?

学生活动:

自由表达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游览了美丽的森林动物园,并学会了歌曲《在动物园里》。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们、保护它们,跟它们成为好朋友。

汉屈群策,策屈群力。高考家长帮为大家整理的10篇小学音乐课教学设计经典案例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小学音乐课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