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优秀6篇】8-19-79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高考家长帮www.kaoyantv.com细心的小编飞白给大家分享的6篇高中语文教案范文的相关内容,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1、理解小说题目的含义,探讨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进而探求拉丁美洲孤独的原因。

2、初步了解魔幻现实主义“变现实于幻想而不失其真”的基本特征。

3、通过对小说的整体介绍和对课文节选部分的具体分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学习其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

小说宏观结构的把握以及节选部分在全书的地位和作用。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以及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教学的重难点。

自读,解决基本内容;讨论问题,希望有所深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模仿全书首句造一个句子:多少年后,某某(学生名)诗人、作家、科学家回到了西砚山上,他感慨万端,向我们讲起了他当年在瑞中的学生生活。

分析这个句子:站在现在,预测未来,又从未来回想过去。打破了时间上的限制,自由地穿梭。

<《百年孤独》的时间关系就是如此,作者来往于时间的长河中,自由自在,也使全书有了迷离的时间感>

(小说的开头,是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新颖的倒叙手法。短短的一句话,实际上容纳了未来、过去和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显然隐匿在“现在”的叙事角度。紧接着,作家笔锋一转,把读者引回到马贡多的初创时期。这样的时间结构,在小说中一再重复出现,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不断地给读者造成新的悬念。在我们读过的所有作品的开局中,这个开场白真可以算得上精巧神奇了,在这不动声色的叙述中隐藏着一种深沉的悲凉和无可奈何的宿命感,却又凭借着巧妙的时空交错形成了巨大的悬疑。)

2、简介全书内容:

西班牙语为世界奉献了两部不朽的巨著——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佰年孤独》。这两部作品穿越了350年的光阴,隔着那曾被哥伦布征服过的茫茫大西洋遥相对峙。前者刻画了当时西班牙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具有进步意义的人文主义思想;后者虚构了—个叫做马贡多的小镇,描绘了在这个奇特的地方生活的布恩地亚家族百年的盛衰史,他把读者引入到这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交错的生活之中,不仅让你感受到许多血淋淋的现实和荒诞不经的传说,也让你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甚至有人认为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深刻得令人觉得害怕。

二、让学生自读课文,作如下要求: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并找出“魔幻”的语句

(提醒学生用吉普赛人的到来为线索来梳理)

第二课时

一、概括课文内容:

1、磁铁风波

2、放大镜、航海仪、炼金实验室带来的故事

3、迁居探路活动、第二次迁居活动的流产及决定留在家里教育孩子

4、看冰块

二、分析“魔幻”句子

1、要求学生起来读出语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加西亚马尔克斯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像,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魔幻现实主义必须以现实为基础,但这并不妨碍它采取极度夸张的手法。如本书写外部文明对马贡多的侵人,是现实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赛人拖着两块磁铁“……挨家串户地走着……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跟在那两块魔铁的后面乱滚”;又如写夜的寂静,人们居然能听到“蚂蚁在月光下的哄闹声、蛀虫啃食时的巨响以及野草生长时持续而清晰的尖叫声”;再如写政府把大批罢工者杀害后,将尸体装上火车运到海里扔掉,那辆火车竟有200节车厢,前、中、后共有3个车头牵引!作家似乎在不断地变换着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甚至显微镜,让读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虚实交错的画面,从而丰富了想像力,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2、学生其夸张的艺术表现手法

这样的“魔幻”的现实,之所以能被人认同,是由于作者遵循了“心理逻辑”,合乎思想内容表达的需要,而不是乱夸张。

<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当,会起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同学们可以在自己的作文中作用>

三、分析“百年”和“孤独”

1、百年:

《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作家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通过革命军总司令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一家七代人的经历,描绘了加勒比海沿岸某国小城镇马贡多从荒漠的沼泽地上兴起到最后被一阵旋风卷走,布恩地亚家族的最后一代被蚂蚁吃掉,以至完全消亡的100年历史演变过程。该书描写的历史长、人物多、场面大,堪称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世界文学巨著。

当然,“百年”更是“漫长”的意思。

2、孤独:

哥伦比亚位于南美洲的西北部,西濒太平洋,北临加勒比海,地处热带,盛产咖啡、可可、香蕉、橡胶,蕴藏着石油、煤、黄金、白银、铀等丰富的地下资源。16世纪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1819年正式独立。1903年,原属哥伦比亚的巴拿马省在美国的唆使怂恿下宣布独立,美国势力从此侵入渐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迄今,由保守党和自由党两大资产阶级政党轮流执政。从1830年至上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布恩地亚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地亚家族和马贡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美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像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

高中语文新授课教案 高中语文新授课教案 篇二

二、高中化学复习课教学流程

“213高效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了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于教的思想,重视了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基于此,复习课教学在充分研读新课标、考试说明、历年高考试题、社会热点问题等基础上,努力创设复习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通过设计典型例题、习题,学生展示,增强自信,锻炼能力。现就复习课的导学案设计、教学设计、课堂流程设计思路总结如下:

(一)复习课导学案的设计思路:

一、复习目标:

基本要求:

1、复习目标与新课教学目标有所区别,应根据学情针对课题中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确定复习目标。

2、研读新课标、考试说明,确定复习目标。

二、复习重、难点:

要求:复习课要根据学情分析确定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三、复习方法指导与知识链接

结合该部分内容实际,联系相关知识,对学生指导复习,比如:实例法、对比法、联想法、归纳法等

四、复习与探究学案:

1、知识梳理

基本要求:要把化学知识加以系统化,先把知识点构建成知识块,再把知识块联结成知识网,学生对照学案自主复习,切不可是简单知识点的罗列。

2、典型例题

基本要求:典型例题一定要选择的有代表性,不可过多。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在集体备课时做到组内统一。

3、拓展延伸

基本要求:

(1)不宜过多,1-2个即可;

(2)选择带有一定综合性和创新性的习题。

4、不懂问题统计

说明:学生把自己不会的问题,不理解的知识点写在这儿,教师在批阅导学案时应对这部分内容给予解答。

五、复习反思小结

(二)高中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标:要与导学案复习目标一致,以“通过„„”的格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写。

示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电解池电极反应式书写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要与导学案复习重难点一致。

三、学情分析:

1、认真批改导学案,发现学生的错误;

2、统计哪些是个性化问题,哪些是主干问题;

3、统计哪些是普遍性问题,哪些是枝节问题;

3、分析原因:究竟是什么,是知识基础不过关还是教学策略设计不当,是问题设计质量不高还是学法指导问题;

4、根据导学案做的情况,预设和解决教学流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知识梳理、问题展示

各小组在学科组长组织下,针对复习过程中的疑难进行剖析讨论,弄明白问题后,个人修改整理,并将组内交流成果和不能解决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在改过的导学案发下去之后利用课下时间就可以开展);教师在下面跟踪辅导,答疑解惑;

要求:

1、提前布置,尽可能在课前完成,有个别不理解的知识点留在课上完成;

2、老师尽可能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二)例题解析,精讲点拨;

要求:

1、在学生展示的同时,老师要认真聆听过程,抓捕讲与听的学生反应瞬间的脸部表情和情感变化;

2、一定要让学生讲完,切不可感觉讲的不对就停止让他讲,这样下次学生就不

愿意说了;

3、学生能完成的就让学生完成,对每组学生分析做总结点评,点评时要具有启发性,探究性。

(三)拓展延伸,学生展示

要求:

1、对于部分习题应努力创设适宜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2、这块可以让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上台展示;

3、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1、教师与学生共同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2、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自己对知识的遗漏或困惑,再进行解决。

(五)布置作业。

1、结合实际,作业布置应该分层次、分类型布置;

2、对于创新班,学习能力强、做题速度快,可以选择一些创新型习题;实验班,可以选择一些基础题和综合性较强的习题;常规班基础相对薄弱,在完成基础题的基础上,可以布置适量的中等难度的习题。

3、分类型,主要是将同种类型的习题布置在一起,让学生整体感知、认知。

五、教学反思

(三)高中化学复习课课堂流程设计思路:

一、课前准备环节:

教师要认真编写导学案并统计分析在新课学习过程中究竟遇到了哪些问题,哪些是普遍性问题,哪些是个性化问题,哪些是主干问题,哪些是枝节问题,以便讲解时层次分明,而且学生易于把握。

把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在规定时间内上交,然后教师及时批改,及时发给学生。这样有助于了解学生问题所在,找出学生易错点和难点,同时学生又能及时订正反思总结,为下节复习课打下伏笔。

二、课堂探讨环节:

(1)合作、交流、探究

首先学生自由讨论,解决自身导学案上存在的问题(在改过的导学案发下去

之后利用课下时间就可以开展);教师在下面跟踪辅导,答疑解惑。然后分配任务,每组细分析一定量的题目,小组内交流讨论,为第二步展示服务。

(2)学生展示

① 教师要在展示过程中对学生的展示要适时进行追问、点拨、启发、引导并及时评价学生的展示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② 对于展示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老师要清醒地知道“问题”何在,然后留给某些表现欲强烈的学生去帮助“纠错”,并让出错的学生把正确答案写在自己的“纠错本”上。

(3)总结评价

对学生做出的分析进行评价,在主干问题和个性问题上再做强调、延深和拓展,加强学生记忆。

复习课并非单纯的知识的重述,而应是知识点的重新整合、深化、升华。复习课更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巩固旧知是为了获取新知,同时,要尽可能兼顾每一位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得。

三、课后环节:

(1)学生总结

做过的复习课习题课下一定要认真总结,反思,并记录在导学案上。

(2)学生训练

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外,根据自己掌握情况,要做针对性的训练,及时巩固。

高中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因声求气,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吟咏诗韵,注意诗歌的韵律,通过声音的轻重缓急高低变化等来表达情感。

3、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清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在聆听经典、自我感悟、探究合作中逐步掌握诵读要领。

2、在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地抒发的不平之气。

2、探究诗意,认识李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3、引导学生融入诗境,吟咏诗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因声求气,诵读全诗。在聆听经典、自我感悟、探究合作中把握对诗歌得体的诵读,在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融入诗境,吟咏诗韵,认识到李白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活动教案 篇四

一、预习目标

读懂文章,了解文章大意,解决生僻词语。

二、预习内容

(1)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孩子长到十八岁,为人父的杨子在文章中既有自己情感的流露,又对孩子寄予了殷切的希望。那作者流露了怎样的心情,又寄予了孩子什么希望呢?

(3)对于“两代人的矛盾”,杨子提出了那些观点?你的看法是什么?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识对亲情、两代人的矛盾、读书、青春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并能结合自我体验,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2.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通过活动体验,学会用对话的方式与父母、师长及同辈人进行心灵沟通。

3.懂得珍惜青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理解两代人的矛盾。

2、总结概括能力的培养、体会父母对儿女的理解。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

1、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有哪些人生难忘的体验?

2、回忆交流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的一些感人的片段。

探究二

作者在文中提及的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三

看了文章以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你对文章当中的那些句子感兴趣?

杨子说:“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根据你对“青春”的理解,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段话。

高中语文教案 篇五

教学重点

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3.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1.把握全诗由悲而欢而激愤而狂放的感情基调

2.鉴赏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内容如下: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

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笑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而这首《将进酒》正是李白所作的一首劝酒歌。

二、写作背景介绍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赐金还山”之后。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这首诗可能是三人饮酒宴上的祝酒辞。

三、分析鉴赏

提问:李白的诗歌风格一向是豪迈不羁的,你认为这首诗和他的一贯风格有区别吗?

明确:这首诗有豪放之情,但又不只于豪放之情。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极快。

(参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152页)

提问:你能简单总结一下这首诗感情的起伏变化吗?

明确: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接着因悲寻欢,想要痛饮一场。然后转入正题,联系自己遭遇,借酒抒发愤世嫉俗之情。结尾变得狂放,要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一同消除、忘却。

四、写作特点

提问:本诗你读来有何感觉?

明确:略

提问:以往我们学习的古诗多以七言为主,那么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落。且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节奏疾徐多变,奔放而流畅。

五、学生诵读全诗

六、作业

课后练习第二题。

板书设计

将进酒

李白

高中语文新授课教案 高中语文新授课教案 篇六

物理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启发式,就其指导思想来说,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相信学生愿意学习,能够学好,同时强调教师的作用,从实际出发,要求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积极地思考,亲自动手、动脑,完成认识上的两个飞跃。即使是教师讲解,也要引导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具体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无论哪种方法,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启发因素。这些因素能否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出来,取决于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不是启发式。

不能把启发式简单地理解为“提问”的方式,这是对启发式的形式主义理解。即使在教学中教师经常提问,也不一定是启发式教学。相反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向学生提出问题,而是通过讲授诱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动手操作,也可以是启发式的教学。

启发式指导思想的核心是相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实验,积极的进行思维活动,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具体地讲,就是尽最大可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热爱科学、勇于攀登高峰、克服困难的意志,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了解现象,取得资料,发现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建立概念,发现规律;启发学生掌握方法,认识本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环节:

1、情境导入:教师应利用故事、音频、视频、实验现象、设问等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引起学生思维的活跃。导入环节应力求快速有效。

2、探究新知:实验探究、体验感悟。物理实验(演示或学生实验)准备充分,设计合理。学生能带着疑问有目的地观察或操作实验,现象明显,可见度大,效果良好,确实促进学生由物理现象上升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思维进程,并培养学生的初步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体验交流、教师点拨。学生围绕自身观察体验,发现问题,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讨论,会倾听他人观点,会质疑,能及时抓住要点,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能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过程中,并能适时点拨,使学生的交流讨论更加顺畅,课堂氛围活跃。

师生互动、知识生成。教师引导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师生共同总结提炼,归纳出物理知识。

3、拓展迁移:例题和习题的选择应围绕制定的目标,应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有梯度且适度,处理方法得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4、总结归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归纳出学习收获,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前后知识的衔接。

三、新课内容特点的概括:

一、概念课,集中体现“形象”二字。 在概念的教学中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环境,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必须首先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启发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常用的办法有:a 运用实验,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不但较之学生在生活中所感受的要深刻和典型,而且创设的情境愈新颖生动没救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地思考。b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接触过许许多多物理现象和应用物理知识的事例。善于恰当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能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c 抓新旧知识的逻辑展开 新概念往往与已学过的概念、规律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逻辑展开,把新概念自然的引申出来,也可以创设学习新概念的良好物理环境。

2.进行思维加工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概念教学中,若只向学生提供形成概念的感性材料,而不同时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活动,尽管教师在将概念的文字或者数学表达讲得很清楚,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表面联系和内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仍处在分离的状态。因此,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就必须在他们获得足够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按照物理学中建立概念的方法,引导他们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进而抽象概况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使他们形成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精炼的语句将这个概念的内涵表达出来。

3.运用

当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后,必须及时给他们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返回”到具体的物理现实中去,使他们在运用概念联系实际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深化和活化概念,看到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会更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特别要注意逐步教给学生正确运用概念去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引导他们在运用已有的概念去面对新的物理现象时,勇于提出问题,勤于思考你,扩大认识范围,逐步提高他们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规律课,集中体现“通法”二字。 规律课的教学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有序的步骤: 1.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

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物理规律,首先要引导学生在物理世界中发现问题。因此,在教学的开始阶段,要创造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环境。在中学阶段,一是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也可以从分析引申和逻辑展开中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创造的物理环境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规律。

2.带领学生在物理环境中按照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探索物理规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怀着对科学的热爱,对探索的兴趣,对学生的信任,情绪饱满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规律。在中学阶段,主要是运用实验归纳法和理论分析法,或者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

3.引导学生对规律进行讨论

a 讨论规律(包括公式和图像)的物理意义,包括对文字表述含义的推敲,对公式和图像含义的明确;

b 讨论和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c 讨论这一规律与有关概念、规律、公式间的关系。

在讨论的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便是学生对这一物理规律获得比较正确的理解。

4.引导和组织学运用物理规律

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使学生结合对世界问题的讨论,深化、活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逐渐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组织学生进行运用规律的练习。要引导和训练学生善于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物理规律,经常用学过的规律科学地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通过训练,是学生逐步学会逻辑地说理和表达。

四、教学效果的判断标准:判断一节新授课的教学效果怎么样,就要看在新授课过程中是否做到了以下几点,1.教学重、难点突破;教师能够恰当地处理教材,运用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完成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突破。

2.学生的参与度:参与的人数和参与时间达到一定的比例。 3.检测反馈:例题应围绕知识与技能目标有针对性、有梯度的制定,难度和题量适当;通过学生基础知识的达标率能反馈出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4.教师基本功

教学语言生动准确,逻辑性强,无科学性错误;并经常使用表扬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

板书规范,条理清晰,概括性强,重点突出,字迹工整;

教态亲切,仪表庄重自然,师生信息交流畅通;

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使用得当,提高教学效率;

依据课标和教材,分析学情,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并有效地实施;

课堂组织和调控能力强,各环节安排紧凑、衔接得当,时间分配合理,并有一定的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