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爱岗的小编老李给大伙儿整理的思想品德说课稿(优秀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思想品德说课稿范文 篇一
转眼间,从2012年9月份来到这所学校工作至今已经一年,经过这一年的努力工作和不断学习,我获益良多。在这里感觉有必要总结一下近一年的得与失,发扬好的地方改进不足的地方,回顾走过的路可以更好的看清前面的路。
品德是决定一个人价值的先决条件。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其它的一切都是空谈。因此这一年来我在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同时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这对我很有帮助,我本身也崇拜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并一直努力自己能做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没忘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并以品德至上来要求自己。平时我虚心向学校老师学习教学经验,共同工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很注意自身的品德行为,努力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因为我所教的是三年级,这个时候的学生很容易?7?****的一些行为习惯,而这个时候老师是学生最直接最容易的学习对象,因此,我尽量的在学生面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不管在课堂里还是在课外我都努力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课堂上我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学生,但在课外我努力与学生做朋友,用心与他们沟通,希望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想所爱。总得来说,我做的一切目的是一样的,就是希望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而作为一名新老师,在如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很快的年代,自身的学识相当重要,一天不学习,就会落后一截,所以工作以来,我仍然不断学习,丝毫不敢松懈。在如今的时代环境里,一个人的知识犹如一粒浮尘,要想更好的立足于社会,必须不断的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这一年里,我努力扩展自身的知识面,自感收获很多。当然,这一些是远远不够的,学海无涯,在下一年里,还有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是需要学习和借鉴的。
当了快四年的教师了,在这四年中虽然我也教过其他科目,但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仍然是我的工作中心。我经常思考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学习教学设计,我也明白自身的学识不代表教学的好坏,教学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也是注重技巧的工作,于是我常常想把教学当成一门艺术来研究。所以我积极参与每次的教研活动,吸取前辈的教训和经验,总结出自己的想法。我想今后我还会一直花比较多的时间在教学研究上,我相信那将使我受益良多。
经过几年的工作与学习,我自感收获颇丰但还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等待我去提高。首先我觉得我的教学设计能力还待高,其次,可能是年轻气盛吧,在处理教学中有些事情时还过于急急躁,需要有更多的耐心。我相信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经过磨练,我会改善自己的足,越做越好。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二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课文《我们长大了》。这篇课文位于本册的最后一个单元——我们在成长。作为二年级下册的最后一个单元,这是对二年级孩子学习的一个总结,总结他们的成长,更是对他们的期望,期望他们以更自立的状态进入三年级。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思品新课标指出,“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本课通过展示学生自己的成长,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欣赏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且通过发现学生身上的细微变化,让学生为自己的成长而感到快乐。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这篇课文能够让学生在成长中得到自信,愿意去做懂事的孩子,为学生安排暑假生活,打下基础。
二年级下学期的孩子,还很小,很多事情还比较依赖父母,不过,他们已经有一些自立、自理的意识,而且渴望得到成长。根据本课的要求和二年级下学期孩子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寻找自己成长的足迹和纪念物,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成长与变化,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比较全面地认识成长的含义。
(2)积极参与与体验活动,提高体验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
(3)激发孩子欣赏自己的成长,学会展示自己,产生成长的喜悦感,树立自信心;
针对本课教学目标,★WWW.JIAOXUELA.COM★我认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寻找自己成长的足迹和纪念物,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比较全面地认识成长的含义,产生成长的喜悦感。本课的难点是让孩子从具体事情中懂得热爱父母,孝敬父母,懂得关心别人。
基于以上目标,我将在课堂上采用搜集资料法、讨论法、讲述法、角色表演法和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
学生将在**、讨论、说话和写诗等过程中,认识成长的含义,产生成长的喜悦感。
接下来,我将简单阐述我的教学设计。我这一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游戏导入,体验成长。
第二个环节是成长包展示,体验成长
第三个环节是朗诵诗歌,学会自立。
第四个环节是情景表演,学会懂事。
第五个环节是制作成长树。
现在,我将详细地说一说我的,每一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体验成长
1.猜照片:挑一位班里同学的照片,让小朋友们猜猜照片上的人是谁?
2.揭示照片主人。图中的小朋友长大了,所以,你认不出来了。长大会给我们带来很大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我们长大了》。
板书课题
(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生活的乐趣,对学习知识等是很有用的。一开始采用游戏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成长包展示,体验成长
1.不仅照片可以让人感觉到我们的变化,还有很多东西可以让我们感觉到成长的变化。幻灯展示课本48、49面。说说哪些东西可以展示成长的变化。
2、那你们有哪些东西也可以展现你长大了?请你们拿出自己的成长包,和同桌说一说吧。
(1)幻灯出示要求
(2)小组交流
(3)学生**展示自己的成长包。
5、师小结:长大不仅是身体上的变化,更是随着你们学会了越来越多的本领,慢慢长大。
(课前我让学生去搜集有关自己成长的东西,可以是照片、作业、奖状等,把所有东西放在一起,做成一个成长包。思品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让学生动手搜集资料,可以提高学生的体验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让他们在自己的搜集东西的过程中,体会到成长的喜悦。)
三、朗诵诗歌,学会自立:
1、课件展示儿童诗歌《别说我小》。学生朗读。
2、鼓励学生,编成长小诗
①课件展示老师编写的小诗
②课件演示,根据学生发言编写小诗
【我选取了两首十分贴近学生的心理儿童诗歌,通过朗诵诗歌可以勾起学生的很多回忆。并且结合前面一系列的展示活动,让学生现场编写小诗,让学生对自己的成长有具体的认识,并为之感到骄傲自豪,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四、情景表演,学会懂事
1.幻灯出示课本第51面以及要求。请学生看屏幕:遇到这两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讨论,并试着演一演,一会到前面来表演。
2、我该怎么办?
从同学们的表演中,老师知道你们长大懂事了,学会关心别人了,生活中还会遇到许多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
(1)在爸爸妈妈工作忙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
(2)有好吃的东西怎么做?
(3)同学的笔掉在地上摔折了怎么办?
(4)垃圾纸满了怎么办?
3、你生活中有什么体现懂事的故事。写在课本上。
4、夸夸班上懂事的孩子
老师知道,我们班还有很多懂事的孩子呢,那就把他们找出来,夸一夸他们吧,想一想,你想夸谁?为什么夸他啊?
【让孩子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目标,通过活动让孩子们知道学会关心他人是长大了的一种重要体现。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情景表演可以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关心他人。让学生夸夸班上的同学,既可以让学生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也让被夸的孩子,感到骄傲】
五、制作成长树
1、刚才有很多同学都很棒,都比以前有进步,学会了很多本领,也学会了关心别人。我要请今天表现特别棒,特别懂事的人,挂上自己成长包里,认为最骄傲的一件东西。
2、师小结: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进步了,开心了,该感谢谁呢?你为什么会感谢他。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亲人的关心与照顾,离不开老师的教导,离不开伙伴的陪伴。所以,老师希望你们多学会更多本事,懂得关心别人,做一个长大了的孩子。
(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体会家长对孩子的爱,从而让他们学会关心家人)
教学无定法,还请老师在教学中因材施教,使学生的成绩早些提高。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三
尊敬的**,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一号考生。(鞠躬)
我说课的题目是:《我国的****》(板书)。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课堂设计、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地位与出处:《我国的****》是高一年级人教版教材第三单元第六课的内容。本课题属于**中的**生活。本课题主要讲了我国的****是什么,**的**方式和**理念。本课题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说明*为什么不能实行**的多***打下了基础,也提升了学生的爱*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的多*合作和**协商**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也是我国一项基本****;了解我国的**关系,了解多*合作的**基础、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理解我国****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对比及归纳能力,自主生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让学生明确我国实行的****的多*合作和**协商**,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它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促使学生拥护这一**,增强维护、巩固这一**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我国****的定义、功能、作用。这也是高考的重要内容。
2、难点:****的优越性、*为什么不能实行**的多*制。
二、说教法
高中一年级学生在情感体验上比较强烈,思维逻辑性较强,对于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是情感易偏激。针对这一情况,结合“让同学们主体性的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的课程**精神要求,我借助多**教学**,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
1、案例教学法。利用案例,引入课题和教学,是同学们对该课题产生兴趣和思维拓展,保证课堂的活跃性和趣味性。
2、合作讨论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培养同学们合作学习的能力。
3、问题探究法。在课堂上,抛出问题,使得同学们培养一种**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学科。本课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们学会以下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并有所感悟,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逻辑问题的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们养成一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维方法。
四、说课堂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共商国是同舟共济》,问题设置:感悟我国***和参**关系,说明我国实行的是怎样的****?针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的***和参**是通力合作的友*关系,我国实行的是****的多*合作和**协商**。
(二)初读课文,逻辑分析,辅以案例,整体感知
然同学们通读课文,对只是有一个了解,然后我采用案例教学,比如抗战时期,**和其他*的关系,新*成立后,****等案例来进行一个讲解,说明***的多*合作**是适合我国国情的****,能得到其他*派的**。
(三)重点精讲,小组讨论。“**参政,特色鲜明”这部分内容是本框题的重点内容,我打算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和“小组探究学习法”,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进行问题探究。我设置的问题是:
a.作为参**的*有哪些?他们是什么性质的**团体?我国***和参**是什么关系?
b.如何理解****的多*合作和**协商**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特色的****,“特色”在哪里?(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的地位和每一项内容)讨论探究活动结束后,小组以选派**方式回答所设问题,本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小组成员可提出异议。同学们通过探究生成的知识可能比较散乱,不完整,此时,我会适当进行点拨、强调,做及时有效的总结。
(四)辩论提升,突破难点
“适合国情,优势显著”内容,我打算采用“小组辩论学习法”。问题设置:“某次关于****的讨论中,甲、乙两位同学各抒己见:同学甲:我国应该实行**多*制,各*派相互竞争、相互制衡可以防止独断和**。同学乙:我国不应实行多*制。我国是****国家,经济**也不容许实行多*制,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多*合作。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说出你的依据。”让学生自己在找证据证明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加深对我国****的理解和信任,从而深刻体会我国****的优越性,自觉地树立起坚持我国这一****的信念。最后在学生辩论过程中归纳总结出:*不能实行**的多*制,而要坚持多*合作和**协商**,*特色****有显著的优越性。
(五)课堂小结,温故知新。在课堂的最后做一个小结,再给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点做一个逻辑性的分析,针对于基本知识点进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六)拓展延伸。让大家反思一下,如果*不实行****的多*合作**,那么我们的社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利益是否能够得到维护。
五、说板书设计
是什么(共商国是,同舟共济)
为什么(**参政,特色鲜明)
怎么做(适合国情,优势显著)
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主要是让同学们学会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对我的说课做一个简短的评价。尊敬的各位评委,本堂课是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案例教学、问题探究学习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氛围中,轻松提高自己的知识水*,达到教学目的。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四
从实验稿到新课标:
坚守本身就是创新
正如有学者所说,2003年品德与生活实验稿课程标准从教育理念、课程性质定位、概念要目的构架到教学思路的调整转换,甚至语言文字的表述,都体现了彻底、全面地出新。实践中,实验稿课程标准语言文字的表述方式很快就成为一线教师的话语,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当然,对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乃至在实践中运用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加深的。
十年课改,是什么为品德与生活课堂带来巨大变化?深入思考就会发现,并不是因为有了一本课程标准或是某套教材,而是由于有了课程顶层设计的课标、教材乃至课堂教学构成的课程体系中的一线教师的觉悟与变革,只有他们理解掌握了新的德育理论,才能真正迎来德育课程的春天。没有理论支撑的课程改革是无法想象的,没有清晰、明确、一以之理论支撑的课程改革也是无法想象的。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清醒地看到,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还有待进一步明确,以更加清晰地支撑起课程改革。但不能否认的是,实验稿课程标准承载的以生活德育论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带来了小学德育课堂巨大的改变。
从实验稿课标到2011年版新课标,我们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在变与不变中感受到一种坚守。我们不能陷入文字游戏,捕风捉影、故弄玄虚。如没有出现德育课程的字眼就否定课程的德育性质,什么地方多用了几个“公民”字眼,就将公民教育与品德教育对立起来……
例如课程标准前言部分,将实验稿课标与新课标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有些修改在提法上更加明确、统一、规范。再例如课程设计思路“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对实验稿“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的进一步补充、完善。总之,从实验稿课标到新课标,这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承载的,以生活德育论为核心的德育新理论,需要我们坚守下去,并不断深入研究,在内涵上不断创新。
从顶层设计到课堂教学:
没有创新就没有生活的课堂
新的课程标准对十年来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困惑作出了回应。其实,我们都知道,从作为课程顶层设计的课程标准本身到具体的一线的课堂教学实施,中间有着太多太多的问题与挑战。教材建设问题、课程管理问题、评价考试问题……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专业化问题。有学者指出,之所以说“教师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其原因在于,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育改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的彻与实施、学生潜能的开发及学习方式的转变、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落实等,都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教师的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素质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因此说,教师是教育改革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是关系到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然而我们的实际状况是,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尽如人意,造成了品德与生活课程任课教师专业性不强、研究不深,而且流动性大等诸多问题,导致本课程师资的“兼职之痛”!另外,在品德与生活课程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凡是教研员专业水平高的地区,课程推进就势头良好;凡是教研活动落实到位的学校与地区,课程推进就有力。
换一个角度来审视,从上位的课程标准到一线的课堂教学,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我们要深入探究的是――教师理解到何种程度才算深刻?教师如何才能“深刻理解”?我们不难发现,仅仅从课标到课标,我们永远达不到“深刻理解”的程度,教师必须要找到课程标准的“源头”,学习掌握支撑课标的德育理论。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浮出水面了,其实德育课程的落实还需要理论工作者不务虚、不逐利的踏实研究。这样,广大一线实施德育课程的教师才有可能达到“深刻理解”的程度。“根基不稳,地动山摇”,这绝不是为一线教师开脱,而是对问题与挑战的思考与自我救赎。
十年来,一大批好的课堂教学案例不断涌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成功的课堂教学背后,总站有一批具有一定德育理论高度的教师或教研员。他们不会就教材讲教材,而是不断闪现创新的灵感,构建生活的课堂。这种创新,我认为一定来源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生活的课堂。
另一方面,在教师培训实践中我们发现,受到一线老师欢迎,对教师有启迪的培训总是“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有些培训则不为教师悦纳――哪怕培训者是教授、博导。其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所以,2011年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只能是基于十年课程改革实践的经验的整理,是不能求全责备的。2011版课标为我们搭建了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新平台,我们期待,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会因此不断发展、超越。
从课程建设到学生成长:
让德育恢复自身的魅力
有现象存在,品德与生活课在有些地方时有时无、可有可无;有言论说,德育课程是学生不可能喜欢的课程,从世界范围看都是这样……
事实是这样吗?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虽然只有两个学年,但它负担着引导“幼小衔接”和小学低年级向中高年级过渡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课程的宗旨是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是我们须臾不能忘记的。十年探索,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个阶段的学生在适应学校生活上是急切需要引导的,随着实践的深入,这门课程也必将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喜欢。
鲁洁老师说:“因为德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们也要显示它背后的人,显示它和人的关系;它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冷冰冰的理性;它面对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人――人心――人的善心,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诚然,在实践中,我们不断地面对问题与挑战:对教材的理解与使用的问题;对学生的了解与引导的问题;对目标的把握与达成的问题;对活动的设计与组织的问题;对评价的理解与实施的问题;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问题……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五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懂得什么是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礼仪的作用。
2、了解生活中基本的社交礼仪,知道礼仪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
3、知道与不同名字的人交往应注意的事项。
能力目标:
1、辨别基本礼仪要求的能力。
2、在不同情境中践行交往礼仪的能力。
3、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礼貌礼仪要求的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乐于以礼待人,形成讲文明、讲礼貌的交往态度。
2、体验举止优雅、文明礼貌带给自己的乐趣以及对人生发展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懂得待人接物的一般礼仪与中学生有关的礼仪规范,并能熟练掌握社交的一般礼节。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落实礼仪知识,从而展示自己的风采。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初二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通过本册前三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初步理解如何与父母交往、如何与同学、教师交往、如何与不同文化**的人交往,如何在网络中与他人交往。在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学会与人交往、为人处世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其中形成良好的品德是根本。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如何懂礼貌、讲礼仪。讲礼貌、重礼仪是现代文明人的一项重要标志,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在社会,一个人展示给他人的首先是其文明礼貌方面的素养。事实上,一个人是否讲究文明礼貌,不只是个人的事,而直接影响周围的人乃至社会风气、民族尊严。因此,注重自身的言谈举止,展示自己的优雅礼仪,了解现代社会的交往方式,是融入现代社会,做一个文明人的基本要求。做有道德的人,必然要求做有礼貌、懂礼仪的文明人。
四、教学对象分析:
初二年级的学生对礼仪有一定的认识,但这个认识还很不全面,而礼仪又无处不在,处处体现出一个人的素养和风采,因此这课的学习对于和社会接触越来越多的初二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自学能力,而且具备了有目的的去Internet网上查资料的能力,可以完成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和风细雨展淑女气质,谦恭礼让显绅士风度。展示南京四中学生的礼仪风采。(通过同学拍摄的图片和录像来展示)
(设计意图:这些图片和录像来自于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反思自己的行为,顺利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
设疑:
A、阅读书P83关于小茅的案例,思考书中两个问题:
1、小茅的行为与礼仪有关吗?请指出其不合礼仪的地方。
2、对我们来说,有哪些基本的礼仪要求?
B、试想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做一个有礼貌,讲礼仪的人?
归纳:
1、如果不讲礼貌,会显得自己是一个没有素养,不道德的人,影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2、不讲礼貌还会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变得很差。
3、一个人不讲礼仪,不仅影响自己的形象,还影响到周围的人,他所在的集体,甚至他所在的民族和国家的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明确学习礼仪的重要性。)
讲解:礼仪源于最初的人类交往,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现代礼仪既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一致,又与一个民族的传统相承接。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象征。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礼仪素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礼仪的要求。
自主探究:在网页上浏览,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礼仪
(一)、社交礼仪涉及交往的方方面面,每个方面都有具体的要求。例如,握手、待客、接听电话等,都有相应的礼仪要求。掌握文明、健康的社交礼仪使适应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条件。
1、称呼礼仪
2、见面礼仪:
3、书信布局上的礼仪:
4、赠花礼仪:
5、餐桌上的礼仪:
6、……
(二)、礼仪习俗
A、**民族的礼仪习俗源远流长,其中蕴涵着民族的根,我们应加倍珍视。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了解**民族传统节日的相关习俗。了解**民族的传统习俗。
1、春节:
2、元宵节
3、端午节:
4、中秋节:
5、……
B、*是一个****众多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又有自己的传统习俗,你知道吗?请你通过浏览相应网页,了解它们各自的相关习俗。
1、泼水节:
2、火把节:
3、四月八节:
4、……
归纳强调:在与****交往时,要尊重****的礼仪习俗,要“入乡随俗”。尤其不能违反民族禁忌,因为这会伤害民族感情,妨碍交往,影响团结。
C、我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接触到的人也越来越多,当然也包括很多外国人,为了更好的和世界接轨,我们也需要了解一些外国的传统节日,请同学们通过下列节日的一些风俗:
1、圣诞节:
2、感恩节:
3、万圣节:
4、……
(设计意图:礼仪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种类繁多,信息量大,课上也没有充裕的时间逐条分析讲解,此环节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浏览相应的礼仪,既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自己的兴趣学习相应内容,有的放矢。)
讨论版:还有一个多星期,就要过圣诞节了,在过一个多月,*的传统节日就要到了,但是,现在街面上,圣诞礼品是琳琅满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崇尚过“洋节”。对于此种现象,请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你喜欢过“洋节”还是“传统节日”?为什么?
2、你了解春节的相关习俗吗?你对它的评价是什么?你了解感恩节的相关习俗吗?对于这个外国的节日,你又做何评价?仔细浏览春节和感恩节的相关介绍,思考这个问题。
3、面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越来越崇尚“洋节”,而忽略了自己国家民族的传统节日,你做何感想,你能对他们说点什么吗?
(上网查找相应资料,分组讨论,提交答案)
归纳:每个节日都有着自己的来源、特殊的仪式和特别的意义,对此,我们应该尊重每个节日的相关习俗。节日也是一种文化,首先,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其次,对于外国的文化,我们不能一概回避,也不能盲目接受,而是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设计意图:如何对待中外文化是一个宽泛而抽象的问题,从日益临近的圣诞节入手,通过学生对待中外节日的态度,来引出讨论版的问题比较自然,比较贴近学生,让学生都有话可说。)
设疑: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该遵循哪些礼仪规范呢?请你浏览网页上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与此相对照,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反馈练习:
情境:
上课:铃……上课了,小梅迅速回到座位,端端正正的做好,等待老师的到来,小明却依旧谈笑风生,还跟同座位说道:“看那个呆子,老师又没来,装给谁看啊!”
中午:铃……下课了,同学们纷纷来到了食堂准备就餐。这时,就餐的队伍已经排得很长了,小梅非常守秩序的排队购饭,这时,小明神秘兮兮的拿着已经买好的饭来到小梅跟前:“怎么样,***我也帮你插队买一份啊!这样要排到什么时候啊!估计我都吃完了,你还没买到呢!”小梅答道:“谢谢!不用了,下次请你也排队买饭!”“笨蛋!”小明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午休:小梅在认认真真的进行自习,而小明一边引吭高歌,一遍在校服上挥毫**,进行着自己的即兴创作。小梅终于忍受不了了,说道:“你能不能安静点啊?”“你算老几啊!管得还真宽!***我也帮你画两笔啊?”……
放学:天已经渐渐黑了,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停车场,准备拿车回家,小梅推着车子往校门口走,身边穿过一道黑影,随之而来她听到这样一句话:“**,我先走了,你慢慢推吧!”等她回过神来,人影已经不见了。哦,原来那是骑车冲出校门的小明……
请根据以上情境,分小组讨论,情境中的主人公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他们做错在哪儿?(学生分组讨论,提交答案)
(设计意图:这些情境都是发生在学生周围的,学生对它们非常熟悉,通过对这些情境的辨别、分析,可以让学生对照自身,反思自己的行为,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展现中学生的优雅风采。)
小结:遵守健康、文明的社交礼仪,是展示我们优雅风采和高尚品德的具体要求,也是我们与他人顺利交往的前提。当然,我们也不能拘泥于传统的繁琐礼仪,而应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礼仪习俗,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把传统礼仪于现代社会的要求结合起来,做到与时俱进。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六
讲道德有品行专题是两学一做第三专题的内容,下面小编整理了两学一做第三阶段党课讲话稿,欢迎参考!
两学一做第三阶段党课讲话稿一
王岐山同志指出:"全面从严治党,光靠纪律是守不住的,必须立根固本,树立高尚精神追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努力解决好‘不想’的问题。"因此,要做到讲道德、有品行,要坚持把道德品行转化为日常生活的基本习惯和生活方式,要把个人兴趣、爱好、一言一行等纳入道德品行范畴之中,牢固树立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高尚道德品格。
要自我约束,做到表里如一。党员干部要以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道德模范等先进人物为榜样,要时常对照典型、检查自己,不断查找和解除个人身上道德行为不端的毛病;不说假话、大话、空话、套话,不欺上瞒下,身先士卒,带头苦干。在今天这个"人人都是麦克风、个个都是电视台"的"互联网+"的时代,各种思想、各种谣言、各种质疑无孔不入。作为党员干部,更要对各种不和谐的杂音、噪音,进行有力地回击和批判,大力唱响时代主旋律、传递当地好声音、讲好当地好故事、树好当地好榜样。时刻以自己的一言一行,自觉地当好本地好声音、好故事的播音员、讲解员、评论员。
要自我净化,做到防微杜渐。讲道德、有品行,就是要时刻增强自我管理意识,经常地进行自我反省,净化生活圈、朋友圈,时刻注意自尊自重、自警自励,提高境界,净化心灵,筑牢拒腐防变能力。要注重家风建设,修筑好抵御贪腐的无形"防火墙".家风正,才能作风正、行得正。以个人小家庭的和睦来引领社会大家庭的和谐。要增强纪律意识,本着对组织、对工作、对自己、对家人负责的态度,自觉接受组织、群众和舆论的监督,争做"四讲四有"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要自我奉献,做到守土有责。每一个党员干部要把"中国梦"与个人的梦有机的结合起来,积极投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洪流中来,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要增强大局意识,时刻响应党的号召、服从组织安排,在工作任务面前,不推诿、不逃避,敢于担当、主动承接。
要自我完善,做到见贤思齐。党员领导干部要爱好学习。要静下心来往理论学、往业务学,要俯下身子向基层学、向群众学,学习他们的好思想、好做法,学习他们的好品格、好作风,从中汲取道德营养,使自己的道德品行,高尚起来、纯洁起来;要向革命先辈、先进模范、身边典型学习,学习他们在对事业的态度、对群众的感情等方面的工作方法。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与党同心、与时俱进,真正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两学一做第三阶段党课讲话稿二
道德品德往往是评价一个人的首要标准,也是我党选人用人的首要原则。常德是道德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崇德向善已经成为每个常德人的一种文化认同。市委常委班子作为全市的领导核心,更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切实肩负起传承和弘扬善德文化的责任和使命,在"讲道德、有品行"方面走在前列、当好表率,让道德的力量在这里传递,让道德的内涵在这里升华。
领导干部要做事大气而不大手大脚,"做事大气",就是要培育大智慧、大视野、大胸怀、大担当,"不大手大脚",就是要在干事创业上既勤于作为、善于作为、敢于作为,又不乱作为;要做人和气而不当和事佬,"做人和气",就是要涵养善良之心、宽厚之心、友好之心,"不当和事佬",就是要在做人处事上既讲和谐友善,又不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始终坦诚相见、真诚相见;要做官正气而不故作正态,"做官正气"就是要正确认识权力、正确行使权力、正确约束权力,"不故作正态",就是要在为官用权上既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又不摆官架子,真正成为"荷花品格、梅花精神"的领导干部。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已经到了抓整改、出成效的关键阶段。常委同志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履行好领导推动责任,按照既定部署,聚焦重点任务,始终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推进新常德新创业结合起来,引导党员干部在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民生保障、同步换届等重点难点工作中争作合格党员,确保全市的学习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两学一做第三阶段党课讲话稿三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党员干部是治国理政的骨干力量,其道德操守和品德修养的好坏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关乎国家兴衰存亡。因此,要成为一名合格党员,我们必须做品德合格的表率。
品德,党员的立身之本
古语说:"百行德为首,百业德为先。" 拿破仑也曾经说过:"德行之力,十倍于身体之力".2014年5月,同志在河南考察时曾说过:"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用好选人用人考德这根杠杆,引导党员干部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
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良好的品德不仅是事业成功的基石、人际和谐的钥匙,更是在党内、在工作岗位上立足的本钱。没有良好的品行和道德作为通行证,同志不会认同、组织不会信任、人民不会爱戴,党员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寸步难行,又谈何立足立身。少数党员干部不忽视品德修养,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迷失了本心,私德不检,行为不端:有的攀比吃穿讲究排场,有的专横霸道漠视群众,有的花天酒地私生活不检点……这些看似无足轻重、无关大局的"小事",实际上正是思想滑坡、品德受损的表现,许多党员干部正是由此开始走向歧路,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最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品德,党员的创业之钥
2014年5月,同志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曾说:"做事先做人,创业先修德。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 无独有偶,他在著作《之江新语》里也曾提到:"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
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下,党员干部要想干出一番事业、开创新的局面,良好的品行和道德是不可或缺的支撑,更是不可多得的秘诀和钥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创业路上,有德者能以德服众、凝聚人心,众人拾柴火焰高,创业之路事半功倍,何愁贤才难觅、事业不成;而失德者要么形单影只、单打独斗,要么只能招徕到心术不正、近墨者黑的小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可谓难如登天。
另一方面,美德本身也是能力的一部分。勤俭、感恩、助人、谦让、宽容、自省、自律……任何一项美德都能在创业成功的天平上加上一只有分量的砝码。"磨刀不误砍柴工",创业奋斗的路上,党员干部修养自己的品德,就是磨炼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的能力,就能朝着创业成功的未来再前进一大步。
品德,党员的用权之束
众所周知,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法治轨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必然造成祸患、形成腐败。因此,约束权力是治党治国的重中之重。要约束权力,除了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外,也离不开党员干部对自身道德品质的修养。如果说制度是有形的笼子,管住的是用权者的手,使之不越雷池;那么品德则是无形的栅栏,约束用权者的心,杜绝想入非非。
有了好的品行道德,即使面对金钱美色的诱惑,党员干部也能时刻提醒自己坚守底线、约束自我,将形形色色的诱惑拒之门外;反之,如果思想道德败坏,放纵自己对权力、金钱、美色的欲望,党员干部就会出现"当官不为人民币,不如回家去种地"的荒唐念想,把手中的权力视为换取利益的筹码,势必突破党纪国法的底线,走入犯罪的深渊。因此,党员干部修炼道德品质,就是替自己筑起一道高高的围墙,将擅权、弄权、违法用权的诱惑和危险挡在墙外。
思想品德说课稿范文 篇七
教师:取出事先准备好的小纸片(标上序号),请四名学生并叫他们在小纸片写上“知识就是力量”,之后收上来,再叫两名同学(班长、课代表)上来辨认。看其的字迹是否相同。
教师:你认出这个是哪位同学的笔迹吗?
学生1:好象是张三的。
教师:难道你就不能肯定吗?
学生2:不!是李四的。
学生1:不可能的,就是张三的。
教师:这就是李四的。好,两位同学请下去。
教师:不管这两位同学是谁判断正确,是谁判断错误,至少都说明了四位同学的笔迹是完全不相同的,判断正确就是因为四位同学的笔迹不相同并且熟悉他们的笔迹;判断错误的也是因为四位同学的笔迹不是完全一样的,如果四位同学的笔迹完全一样那么判断错误的那位同学就可以判断正确了,因为可以随便说。
(一些重大发明先提出设想,即猜测,然后再进行验证、分析、推理,从而产生新的发现。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这一特点,通过猜测活动,迅速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
活动二:观察与比较
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采集的各种“看似相同”的树叶标本。
学生:小组活动(观察学生采集的叶子,从叶子的形状、颜色、大小、叶脉等方面进行比较、归纳。)
学生:虽然世界上的生命是丰富多彩的,但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通过观察、比较始终找不到完全相同的叶子。先收集“相同”然后再找不同的方法,实际上是运用了逆向思维法。通过逆向思维法它更能有效地说明世界上是找不到完全相同的生命的道理。)
活动三:探究与创新
各种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差异,每种生命的存在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人类有自己的独特性;动物有动物的独特性;微生物有其独特……正因如此,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异常精彩。从而使学生更加珍惜和向往这美丽的生活。
教师:人类与其它生命体相比,具有哪些独特之处?人类独特的本领又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学生:人类具有思维与智慧是一切生命的独特之处。
教师:展开你智慧的翅膀,编写我们人类智慧的诗句。(分组展开竞赛)
学生:“虽然没有鸟的羽翼
学生:虽然没有鱼的腮鳍,人也可以遨游海洋;
学生:虽然生活在现在,人可以放眼美好的未来;
学生:虽然没有萤火虫的荧光,人也能将黑夜变成白昼;
学生:虽然没有猎豹矫健的步伐,人也能日行千里;
学生:虽然没有蜻蜓的复眼,但人也能迅速发现和避开敌人;
学生:虽然没有大象强壮的臂力,但人也能移山填海;
………
(这与人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紧密联系,因此,绝大多数学生能尽情的表达,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的发明创造,人类利用智慧认识环境、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等等都反映了人类独特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真正懂得人类与其他生命最突出的不同表现就是拥有高超的智慧。同时也使学生树立不怕艰难,勇于前进的坚定信念。
这个智力游戏活动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方面充分展示了人类的智慧,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诗句中又体现了学生间的独特差异性。)
活动四:体味与设计:
不同的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品质,就会有不同的人生之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也不同。
教师:就像大家从出生到现在,每个人走过的道路是不是一样的?
学生1:一样,从学前班到小学然后到初中。
学生2:不一样。在各个学习阶段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学生学习好、有的学生学习差。还有其他如:兴趣、爱好、指纹等
教师: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今后不同寻常的成长道路呢?
学生1:没有想过。
学生2:想过,因为每个人的成长、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样的,今后从事的职业也会有区别的。所以我要刻苦学习考取理想的高中,还要考理想的大学等。
…………
教师:请根据你自己前面所分析的特点、个性、兴趣、爱好、特长、成长环境等等为自己设计人生道路。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八
一、说教材
《善交益友》,是科教版《思品》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明确何为“益友”,并能辨别真正的友谊和“江湖义气”的区别。作为第四课第一框题的内容,为后面的内容做足了的铺垫,本框题在承接后面教学内容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二、说学情
青春期的学生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逐渐减少,对友谊非常渴望和向往,但由于误读友谊、交友不慎产生消极作用,学生需要这方面的指导和教育。进入八年级来,学生自我意识和**性迅速发展,对师长的依赖逐步减少。随着其生活、学习和活动范围的扩大,交往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明显发展,一方面,学生对于友谊的向往、追求和需要变得越来越迫切,关于友谊的问题逐步成为学生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由于错误理解友谊和交往不慎而产生了一些问题。因此,正确认识友谊、发展友谊成为八年级学生迫切的需求。
三、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自我反思,力争做他人的益友和诤友。
(二)能力目标:能够运用交友原则知道自己与同学的交往,能够在人际交往中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三)知识目标:明白“益友”的含义,掌握分辨真假朋友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何为益友。
(二)教学难点:真假朋友的分辨。
五、说教法
六、说学法
七、说教学过程
教具准备:多**课件、音乐(轻音乐)
(一)导入新课(2—3分钟)
第一步,播放轻音乐,请一名学生讲述教材第32页***与*的友情故事。
第二步,请学生分享自己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发。
第三步,教师小结:真正的友谊是真挚、健康和高尚的,并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和*的友谊是人类友谊的典范,他们是对“益友”。从而引出本框题的主题:益友。
(二)讲授新课(35分钟)
1.七嘴八舌话益友
第一步,用多**展示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对“益友”的分类(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第二步,学生分组交流自己对“益友”的看法:哪些朋友可以成为“益友”?在你心目中,益友应该是什么样的?对照孔子对“益友”的分类,看看现在这个分类是否有变化呢?
第三步,全班交流,教师进行积极引导:虽然现在与古人对“益友”的分类有变化,但其中的实质并没有改变。那就是,品德高尚、志同道合,有助于自己进步的人就是益友。
从而提出益友的概念,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铺垫,并提供了认知基础。
2.我有益友
第一步,将全班分为3大组,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在我的朋友中,益友有哪些?我把他们当成益友的原因是什么?
第二步,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并小结:我们提出善交益友,同时应该给自己提出一个要求,那就是不断地完善自我。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从品德、学识、技能等方面提高,才能成为他人心目中的益友。
3.乐交诤友
第一步,将全班分为2大组,以“朋友之间一味地‘你好,我好,大家好’是不是一件好事”为辩题,举行小型辩论。
第二步,老师总结,提出“诤友”的概念,并分析“诤友”的好处。
4.情景分析——这样的朋友是益友吗?
第一步,多**展示情景案例:中学生郑某放学途中由于车速过快,刹车不灵,与外校一名同学刘某相撞。虽然双方的车和人均无损伤,但因撞车责任产生纠纷,结果,他俩各自找了自己的“朋友”大打出手,酿成了2死8伤的事件,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第二步,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他们的“朋友”是益友吗?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哪些是真正的朋友。
第三步,老师小结:善交益友要求分*正的友谊与“江湖义气”。并讲解真正的友谊与“江湖义气”之间的本质区别。
第四步,列举教材第35页思考中的两个情景,请学生根据真正友谊与“江湖义气”的区别进区分。
(三)总结升华(2—3分钟)
第一步,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网络,并及时巩固知识。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交友的两个原则和注意事项。这些都是最基础的交友原则,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人际交往情况,对照一下,看看是否符合这些原则,不符合的要做调整。
板书:
益友
(一)交友的两个原则:善交益友、乐交诤友
(二)交友的注意事项:“够朋友”(老好人、江湖义气)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学法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索知识,尽量做到两个突破:
第一,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
第二,突破“***”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尽量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体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要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九
本文择要说一说课标的修订背景、修订原则、修订内容,以及在实施中必须坚持的基本立场等。
一、“品社”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2001年推出的新课标为“实验稿”。“实验稿”虽然不是试水,但毕竟不是“正式稿”。“实验”二字,有审慎推进的意思,有在实验中修正、完善的意蕴。
此次课程改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上最为深刻的一次,像“品生”“品社”这样的新型综合课程,历史上不曾有过。相关主管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有一个共识,就是此次课程改革的目标高、速度快、挑战性强。目标高,老师们难免不适应,为求得课改的实效性,必需对标准有所调整和修订;速度快,在实施中难免浮躁,为脚踏实地达成课改目标,需通过实验获得稳健的经验和矫正策略;应对挑战做实课改,则更要有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因此,课标的修订从2003年就开始了,此后对实验的调研跟踪、深入研究从来没有间断,直到2011年拿出修订稿,前后大约走了8年时间。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发展内涵,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贯彻纲要的基本精神,就必须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全面审视,系统梳理。同时,认真修订完善课程标准,也是深化课改成果,实现基础教育“三个面向”的重要任务。
当然,说到“品社”课程,还有着相当具体的内容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2006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等,其中的不少内容直接指向学校德育课程,适时、有机地将其融入“品社”课,也是这门课程时代性的表现。另外,42个实验区的经验总结,同样为完善课程标准提供了具体的修订依据。
从2003年到2011年,我们对实验稿有过三次具体修订,每一次都在明确修订思路、确定原则、明确重点上下足了工夫。其中,既有理论的辨析,也有对调研材料、统计数据和一线教师总结的分析研究。2010年10月,在广泛听取实验区、教研部门和相关出版社的意见后,形成审议稿。2011年5月,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工作委员会审查通过。
值得关注的是,新课标注明是“2011年版”,而不是过去习惯标注的“试用”“试行”“草案”之类,是名副其实的“标版”。既意味着新课标的权威性,也表明国家推进新课程的信心。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尽管修订课标的背景更加丰富,但是基于“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的时代要求没有变。因此,课程改革的方向没有变,基本理念和目标都没有变。课程改革的基本信念,依然是坚定地走素质教育之路,力求为我国在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打好基础。
二、“品社”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
“一以贯之,坚持课改理念体现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回应时代挑战培育现代公民”,这便是课改的大方向、大原则。具体到学科,对修订原则会有不同的表述,但总体基调不出其左右。仅就“品社”课而言,以下三条最为重要:
1.强调公民素质的时代性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品德教育的第一问。“品社”课的回答是具有良好品德的公民。与实验稿稍有不同,修订工作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课程的各个学段,并体现学校德育课程的一体化。培养什么样的人,在国家意志方面有明确方向,课程专家要做的是依此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
“品生”“品社”“思品”三个课程标准,开宗明义都是同一段话:“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越来越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一句话,明确了公民素质的核心是良好品德;第二句话,强调良好品德是现代公民的内在需求;第三句话,指出良好公民素质的时代基础。这里没有抽象的品德,而是将其与公民素质融通起来。也就是说,所谓良好品德是作用于现代公民的,而公民素质则体现在良好心理、认知、道德、行为等各个方面,品德在其中处于核心位置。据此,“品社”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标,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一句话,“品社”课是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新型综合课程。“健康成长”的基本内涵,就是成长为“健康的公民”。
一方面,“品社”课强调公民素质的时代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作用于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品社”与“品生”“思品”课相比,更侧重于把公民素质通过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落到实处,进而有效实现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2.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2011年版“品社”课标,在课程性质别强调,“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显然,这句话的主旨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既是课程的出发点,也是课程的归宿。它体现了学生是课程主体的课程观念。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则突出了课程定位,体现了这门综合课程所承担的基本任务,以及它与其它综合课程不同的价值取向。
引申来说,“品社”课的“本”,只能是学生自身。强调“本”,就是要立足于学生生活本身。“养成良好品德”,如果不是针对学生的自身生活,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发现他们生活的独特价值,鼓励他们的自由见解,而是靠说教生硬地灌输良好品德,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就会与观念世界中的良好品德形成严重对立。
3.重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良好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是实施“品社”课程以来,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其实,问题很简单。品德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人类自己为能文明地生活所制定的社会生活规矩。所以说,脱离了社会生活的品德没有意义,剔除了品德也不存在有意义的社会生活。在这里,我们不能删除“社会”二字而只讲“生活”,因为纯粹个人的生活,可以不受任何品德制约。比如,自己对自己撒谎,你说不上他德性不好;在自己空间内,做任何事情,只要不涉及他人,于法于理都上升不到品德。但是,个人的言行举止被放到社会上就不一样了,要受一定的制约。显性的、花较大成本的、非自觉的制约由法律控制。隐性的、没有成本的、自觉的制约便是由品德主导。这二者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在文明社会中,在法律和品德面前都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的真谛乃是自控。
人们越向往自由解放,越需要较高的自控力。于是,良好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就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良好品德是为有意义的社会生活存在的,人们形成品德的一切条件只能在社会生活中。社会生活中的所有内容,并不一定都有价值判断的必要,有价值判断的内容则必须符合品德要求,进而形成一定社会中的价值观。总之,良好品德形成既然基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就必然寓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我们既可以从中找准学生的课程位置,也可以据此有效地积累作用于公民素质的学生的社会经验。
以上三者互为关联,形成了“品社”课基本的课程观。
三、“品社”课程标准修订在哪里,为什么这样修订
对“品社”课程标准的修订没有做大的改动,仅在实施部分有较多的补充和完善。
第一,在“课程性质”部分突出了德育核心的课程理念,增加了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具体陈述,使课程性质更加明确、清晰。在“课程理念”部分,增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的内容,将“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改为“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既与“品生”有区别,也突出了课程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将“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改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一语中的地说明了课程的基本任务。
第二,使“课程目标”更为精准、合理且具有操作性。特别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知识”目标的调整,可谓煞费苦心。因为,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的风向标,目标模糊,课程就很难有实效。这里不对具体内容多加分析,仅就老师们关心的目标顺序做简要说明。
如此排列目标顺序,一是强调“品社”课的性质,二是与课程设计和课程内容直接相关。我们首先根据国家确定的课程主旨和目的拟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再据此思考为达到这些目标所需要的能力要求,最后选择和确认相关的知识。我们放弃“知识是基础”的传统课程观,是因为“品社”是非学科课程。更重要的是,“有知识”不能决定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品德”。另一方面,这三项目标是一个整体,不能截然分开。弱化知识,也并非虚化道德认知,而是希望基于学生生活,将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等有机地整合起来。老师们通过2011年版课标,能够清楚地看到,上述思路贯穿于三项目标,即三项目标是相互呼应、互有联系的。
第三,“课程内容”部分力求明确、可行。特别是针对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在难度上降低了,如“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动”等;增加了知荣辱、懂得感恩、有知耻心等品德教育要素;还对六个板块题目做了修改,使其更体现学生主体,更突出课程性质。从总体看,实验稿中的56条内容,调整后是52条,每条内容相对单一、具体,便于教材编写者和广大教师准确把握。
第四,“实施建议”部分则重在精细化,目的是明确方向、便于实施。
一是细化五条教学建议的表述,在内容陈述中加入案例,以便更清晰地说明教学方向、原则、方法和策略。比如,不仅列出了主要的教学活动方式,而且对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小组学习做了具体说明。其目的是:要求指导老师熟悉和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品社”课已不同于传统的“思品”,进而体现“品社”课特有的学习价值。
二是在评价建议部分删除了原则性表述,使评价内容具体化,让老师对评价什么、怎么评价一目了然。对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建议,也采用了同样的思路。比如,将“评价的目的与功能”改为“评价的目的和原则”;将“评价内容”改为“评价的目标和内容”;增加“评价的实施和反馈”。其目的是:强化评价的导向功能,力图使评价引导“品社”课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将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它成为教师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和研究学生的手段,促进“品社”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有根本转变;提倡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要求以尊重所有学生为前提,实现旨在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评价方式方法。
概括地说,实施建议部分凸显了学生在课程中的位置,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品社”课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特征。诸如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强调的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参与中学、在探究中悟、在沟通中会、在交流中思;强调的是基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形成有效的对话,在对话中增进了解和理解,在互动中产生问题意识,进而发展他们多样的实践能力,培育基本的创新精神。诸如评什么、怎样评的问题,强调评价应促使学生产生多样的看法。为此,教学理应去激发学生有多角度、多方面的想法。评价的着眼点,不是知识,而是学生的全面能力;不是学了多少,而是其中有多少能够转化能够为实际行动;不是只会随声附和,而是鼓励有个性的表现。
总之,对实施建议部分的修改,在如何深化课程的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做了较多、较细致的工作。
四、强调几个基本立场不动摇
实验稿在以下五个方面,显示了它的时代性和先进性:(1)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精神,指向人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2)课程内容超越学科中心,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3)突出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变革,通过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注重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力图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使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淡化甄别与选拔,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5)为教材的多样化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发挥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修订稿立足于此,理当在促进内涵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上下更大的工夫。正如总书记2010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谓健康成长,不只是指身体健康。它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康状态,也就是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那么,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呢?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刘坚教授总结了六个要点:
第一,一以贯之地凸显“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课程改革理念,与时俱进地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追求。
第二,一以贯之地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的课程理念,与时俱进地将品德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学科特征和不同年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机融入到各科标准之中。
第三,一以贯之地倡导新的知识观,精选课程内容,关注生活经验,注重过程体验,强调主动探究,与时俱进地从课程标准层面遏制学生厌学、学业负担过重的局面。
第四,一以贯之地强调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时俱进地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由表达。
第五,一以贯之地坚持课程改革倡导的发展性评价理念,与时俱进地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个性化发展作为评价改革的核心。
第六,一以贯之地强化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对话协商的课程文化,与时俱进地进一步推动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课堂文化。
思想品德说课稿范文 篇十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与学评价,素质教育
[摘要] 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能否得以顺利地实现,评价标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思想品德课程教与学的评价标准,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课教与学评价方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改革构想:一是淡化考试,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二是强化考查,体现人文性和激励性原则。
评价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目前影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一个关键因素。尽快构建一个与课程改革相配套且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与学实际情况的评价体系,对顺利推进新课程改革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三年以来,由于很多地方仍然基本沿习以考试为主的传统评价方式,师生仍需以主要精力应对考试,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努力探索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积极性。教育部印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却始终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首位的教育教学目标,但大部分学生却在完成初中学业后并没有确立起对生活的正确观念和态度。作为教师的现实目标,也只是希望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通过“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来督促学生完成死记硬背的任务,最终帮助学生考出理想的成绩。可以说,这种以考分的多少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评价标准,必然会导致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步履维艰,也不可能使广大师生领略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幸福体验,思想品德课程所追求的“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的理念仍只停留在我们美好的构想之中。
也许,我们随时都试图创新不利于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这一评价方式,但我们却又始终没有找到更可行的路径。免费论文。考试作为社会公认的一种评价方式,在目前固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仅有考试是远远不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而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状况是不可能仅仅以一张试卷和一个分数来简单评定的。现实中,也不乏一些低素质的学生考取高分数的事例。不可否认,近年来,我们也在强调以新课程的理念来命制试卷,重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答题的个性化和思维的多元化,个别地方还试行开卷考试,但这同样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单纯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带来的弊端。在继续保留和淡化这一评价方式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有效拓宽初中思想品德课教与学评价的渠道,不断充实和丰富评价的内容。
然而,很多地方试行的“学生素质教育评价手册”制度因评价指标过细,操作性不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普遍的形式主义倾向,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要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同时倡导采用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等方式,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及发展中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客观记录学生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的成长过程。但以上任一种评价方式在实施过程中都存在工作量大且繁琐、操作性和规范性不强等问题。在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中,《课程标准》也只是原则上规定“不得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缺乏除此之外的更有效和可行的评价建议。免费论文。为适应学生成长和教师提高的需要,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积极探索并改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与学评价方式已势在必行。
新的评价方式应淡化考试,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一方面,应减少考试分数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可考虑由传统的一百分降为五十分,改变单纯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依据的现象。另一方面,可相应划定明确作为考试范围的教学内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教育和国情教育四大板块。其中,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作为考查范围,而考试范围则应以法律教育和国情教育为主。在整个中学阶段,初中思想品德课所传授的法律知识和国情知识,对帮助初中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实际,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法律知识和国情知识的教与学效果,也能够通过考试的形式便捷地反映出来,并较好体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若能从以上两个方面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考试进行改革,则既可保留考试这一评价方式,又能在相当程度上缓解师生应对考试的身心压力,使教师能更从容地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一些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创造性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从而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焕发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新的评价方式应强化考查,体现人文性和激励性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学校教学通常有轻视不纳入考试范围的教学内容的倾向,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有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不可缺失。对此,可通过考查的形式,以更灵活和更有弹性的方式,检验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免费论文。考查的内容,应经常性地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日常行为习惯两个方面,还应根据不同时段的教学内容确定相应的考查重点。考查的形式,仍需以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为主,并充分吸纳家长的评价建议,每周给每个学生一个量化分数或评价等次。在考查过程中,还应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宽容学生在所难免的缺点,允许有缺点的学生有改正缺点的机会,发挥评价对全体学生的自我教育和激励作用。由于不将作为考查的教学内容纳入考试范围,教师可在更宽松的心理环境中,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达成课程标准所设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第1版;
2. 王川著:《西方经典教育学说》,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十一
一、预留专门时间,开展微型演讲活动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学生学到了思想品德知识,却难以正确表达出来,甚至为了应付考试去死记硬背答案,缺乏表达能力。针对这种现象,我在思想品德教学中采取开展微型演讲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活动放在思想品德早读课时间进行,按照学号轮回,要求学生课前认真准备,可以根据要求自行拟定题目,编写提纲或撰写演讲稿。
演讲内容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内容复习型。主要针对上一节课思想品德教学的理论观点阐述,重点围绕概念的理解、关系的阐述开展,实际上就是安排一名学生系统地将上一节课教学的重点系统地表述出来,这样做的作用是带着全班学生一起巩固旧知。二是学习体会型。主要围绕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开展延伸,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堂引向课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向其他学科开展延伸,运用鲜活的事例丰富学习内容,能开拓学生视野,促使学生多方面获取外界信息。三是方法介绍型。主要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的思想品德学习方法,可以针对整个学科,也可以就某一部分内容来展开,供大家学习借鉴,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达到经验交流、优势互补的效果。
开展这样的演讲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和拓展延伸,并能教授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产生兴趣,沟通思想,交流情感。
二、课前精心准备,开展新闻活动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而且要兼顾学生的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初中生学习思想品德,要能够养成关心时事、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习惯,促进自身思想品德素养的提升。我在每节课开始之前都安排三分钟进行新闻活动,人员也是按照学号轮回。
新闻活动内容主要有三块:一是最近国际上发生的大事。安排一名学生简要介绍国际经济走向、局部战争、突发事件,以及与中国有关的重大国际事件,等等,帮助学生弥补信息上的闭塞。二是近期国内重要新闻。主要介绍国内最近发生的重大时事要闻,以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内容为主。三是与将要教学内容有关的现实事例。事先安排一名学生针对新授内容和教学要求,在网络、报刊、杂志上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事例,既作为向全班新闻的内容,又作为教学素材的补充,供师生开展双边教学活动探究使用。
这样的活动坚持下来非常有意义,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养成关心时事的良好习惯,还可以为教学活动增加教学素材,有利于提高学生手、脑、口并用的能力,提高思想品德学习兴趣。
三、结合校课程,开展乡情教育活动
思想品德学科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实践性与开放性,当前普遍开设的校本课程可以对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提供有效补充,进一步将思想品德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同时培养思想品德情感。我在每双周开设的思想品德活动课程中,结合校本课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向同学介绍自己的所得。
开展乡情教育活动内容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家乡自然环境题材内容。指导学生在课后通过远足、查阅地方志资料、向有经验老人询问等方式,对家乡的地质地貌形成初步认识,并对自然优势、发展现状具有一定的了解。二是家乡人文历史题材内容。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考察采访活动,具体了解名人生平事迹,了解家乡走出去的名人作出的业绩和在祖国、在家乡的影响,感受家乡群众对名人的崇敬之情。三是家乡重大纪念题材内容。重点搜集有关重要时期的典型事件,如抗日战争期间、解放战争期间发生的具有纪念意义的事件等。
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去做,所有资料由学生自行寻找或撰写,资料内容全部来自于学生周围熟悉的环境,教育内容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真实感的东西,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并逐步升华为爱国情感,付诸未来报国之行。
四、理论结合实际,开展观点辩论活动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运用辩论方式,让学生站在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发表见解,充分揭示问题争论的关键,有利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提高学生参与研究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我在教学中组织辩论赛主要有三个步骤:一是确定辩题,搜集材料。根据教学内容和社会中一些有争议的事件,师生共同讨论设计辩论题目,教师对双方进行指导,主要对辩题开展认真的研究,分析双方辩论重点,并思考如何反驳。根据双方确定的辩论要点,认真查找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和加工,写出辩论稿及训练辩论技巧。二是组织比赛。教师可以担任辩论赛主席,也可以选择一名工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承担这项工作,辩论赛主席要能够对辩论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控,保证活动顺利进行。活动还要推选一批评委,评委主要由班级学生代表担任。三是总结评价。比赛结束要及时开展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各种表现予以肯定。可以采取教师先点评,学生后自评的方式开展。教师在点评时要一步到位,切中要害,指出学生在比赛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思想品德说课稿 篇十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是来自牡丹江市第十四中学的徐丽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让生命之花绽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三框。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核心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淡化说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人人参与教学,师生互动,营造**、*等、**的教学环境。
二、学情分析
据我了解,现在的学生因是独生子女,唯我的心态意识强,加之生活的优越感,使他们缺少对生命的关爱,忽视生命的价值。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感悟,让他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初中阶段是形**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意义何在,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问题。本节课的要求就是引导学生在正确看待自我的基础上,学会尊重他人的生命与价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同时,也是认识自我这一单元的基础部分,因此,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通过以上分析,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既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尊重他人的生命。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认识自我,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培养全面、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从思想上懂得生命的可贵,行动上学会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重难点及确立依据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肯定生命、尊重生命。将难点确定为:延伸生命的价值。
四、教法、学法与教学**的选择
(一)教法:始终贯穿“具有启发性、突出主体性、注重思维品质”的原则,体现“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精神,采用活动探究教学法、师生合作教学法、情感体验教学法。
(二)学法:合作探究学习法、感悟体验学习法。
(三)教学**:采用多**创设情境,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五、教学程序设计与分析
(一)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一幅美丽的图片能够很快引起学生的视线,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课前我借助多**展示一幅图片,提出问题:“你从这个图片中感悟到了什么?”这一环节有效地使学生完成了从“图片欣赏→视觉享受→心灵感悟”这一瞬间的情感体验,学习的热情被迅速点燃,很快进入了学习新课的状态。通过学生的回答和我的点拨,引出课题:让生命之花绽放。
(二)互动交流,探究新课
新课程强**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之间应该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这一环节是通过一系列相关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
活动一:感受生命的坚韧,激发求生欲望
借助多**展示汶川地震中的有关图片,让学生知道生命的脆弱,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热爱之情。在学生的心灵被触动的瞬间,展示汶川地震中创造生命奇迹的事,此时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随即我提出问题:“他们是如何创造生命奇迹的?”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答案。我这样设计是从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认知能力出发,通过真实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明白,强烈的求生欲可以使脆弱的生命变得坚强,无论何时都要珍爱生命、永不放弃生命。多**展示“生命赞歌”,全班齐读,学生的情感第一次升华。
活动二:求生知识大比拼
借助多**展示四个情境,学生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同时展示自救方法的图片和内容,我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审视自我的求生欲望,了解求生知识,掌握正确的求生方法。
通过上述活动,完成了第一目的教学,同时强调珍爱生命,永不放弃生的希望,这是对自己、对父母、对亲人、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这为知识的进一步探索做了铺垫。
活动三:悦纳生活,尊重生命
1、榜样激励
借助多**展示“芭蕾**孩李月”和“残奥会乒乓球冠军马麟”的故事,提出问题:“从他们的身上,你感悟到了什么?”学生四人一组展开讨论,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合作意识,在教师的点拨下,归纳总结出答案,同时出示“张海迪的名言”。这两个故事的引用,是本课的重要看点,一个是同龄人的事例,激励的效果会很明显,一个是我们家乡牡丹江的运动员,会更好的激励学生培养建设家乡,服务社会的信心,为下面讲述“延伸生命的价值”奠定了基础。
2、法律讲堂
多**出示法律知识,学生识记。
以上两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认识到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对他人的生命也应该尊重和肯定,更负有一种责任,从而解决了本课的重点。
活动四:写生命箴言,过有意义的生活
这个活动借助具体事例,使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进而引导学生过有意义的人生。本环节由三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借助多**展示人们熟知的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为什么能够受到人们的崇敬和怀念?”激发学生对有意义人生的揭幕: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第二步:写出自己的生命感悟,引导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价值的思考,用精彩的语句、诗词或名言写出来,全班共勉。
第三步:学生畅谈,你打算如何实现并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
这一环节的设计,把课堂气氛推向了**,学生们积极踊跃的回答,出彩的表现,使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通过以上想、写、说三个步骤的层层递进,使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感悟生命的真谛—向往有意义的人生”,学生的情感第二次升华,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板书小结,强化认识
众所周知,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所以我用绿色标注生命二字,重难点包围在它的四周,整个板书从点到面到线,从整体上看像一束生命之花在绽放,设计上科学、精炼、美观,与课题一致,使本课的主旨得到体现。
(四)激情结束,送出祝福
为了将学生的情感推向**,最后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生命就是一朵暗处的花,有代谢、精彩与颓废,永远看不分明,但它的存在就是一个奇迹,让我们珍爱生命、尊重生命、肯定生命,延伸生命的价值,让生命之花永不凋落,绽放精彩!”精彩的结束语给本节课划**圆满的句号,“明天会更好”歌声响起,送出祝福。
六、设计体会
本课内容贴近生活实际,真正体现“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突破了课本课堂的束缚,设计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对知识的探索层层递进,达到了从“明理→激情→导行”的课堂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扩展和合作精神,为学生今后的人格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上是我对《让生命之花绽放》这一节课的认识和设计,不足之处请专家指导点拨,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