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尤其是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甚大。以下是高考家长帮给大家分享的8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篇一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我校本着: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为总目标;坚持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为原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
根据我校的实际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进行具体教育。
1、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2、中年级主要包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合理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欣赏并悦纳自我,树立自信心;培养集中注意的能力、观察力和多角度思维能力;勤于思考,激发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自我检查学习习惯;学会尊重、赞美、坦诚待人,初步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了解合作的意义,树立合作意识;认识情绪,初步学会调节自己的心境;学会休闲,提高学生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3、高年级主要包括: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智力品质;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正确的学习意识;鼓励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做事情的坚持性,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自我意识发展。通过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情绪自控、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地性心理以及异性交往的能力,形成正确地集体意识及友谊观,克服不良的小团体意识,矫正学生的不良个性倾向和行为习惯,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适应态度;进行初步的青春期教育,为顺利转入中学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二、开展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1、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专题讲座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
2、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
3、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学校要指导家长转变教子观念,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以家长的理想、追求、品格和行为影响孩子。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1、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积极支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根据本地、本校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时间中安排。
2、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分管领导金书记的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对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老师进行有计划,分期、分批的培训。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学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强调集体备课,统一做好安排。要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通过教研活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带课题培训与合作研究等方式,推广优秀科研成果。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二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说:“作为一位教师,他要么是在帮人,要么就是害人。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中小学教师对他们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心理健康如果出了问题,给学生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比他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更具重要性。国内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低于普通人的水平。这让我们为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担心,也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担忧。
俞国良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五方面:一是对教师角色的认同,教师只有对教育工作有热情,才能更加的投入工作并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二是教师要了解实时的教育政策,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三是能在教育界建立和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四是具有稳定而积极的心境;五是能够进行创造性教育教学活动。吴思孝认为,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应符合下面五个标准:热爱教育事业,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良好个性;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林崇德认为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是指在对自身角色的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依照社会的期望和自身的实际状况不断对自己的行为及心理进行调整,使其能够适应角色的要求,并不断促进角色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状态。他们对教师心理健康标准虽有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拥有共识,即教师应具有健全的人格、热爱本职工作、良好的心态并认同教师角色。
社会支持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是指人们从社会中所得到的、来自他人给予的各种支持。从社会剌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看,社会支持被定义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如来自家庭成员、同学、同事以及各种社会团体所获得支持和帮助来缓解精神紧张、减轻心理应激反应、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多,那么个体的正性生活体验和正性的情感就多,与此同时,负性体验和负性情感就少,心理障碍就少。社会支持可以有效地降低诸如焦虑、沮丧、长时间压力等心理困扰。教师群体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他们的社会支持来源主要来自于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学生家长、家人和朋友等。教师在学校中获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是来自学校领导的支持。有研究表明,教师工作态度与他们所获得的学校领导支持间存在显着相关。学校领导的支持比同事或者朋友的支持更具影响力。宋中英2007年的研究发现同事的支持会增加教师的情绪衰竭程度,而来源于校领导的支持对降低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是最有效的。因此,学校领导在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的同时,要考虑从情感因素上给予教师支持,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尊重教师的人格,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教师体验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等,从多个角度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主观幸福感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主观幸福感指的是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认知评价。一般认为主观幸福感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首先,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主观体验,对它的评定依赖于个体内在的标准;其次,主观幸福感是相对稳定的,虽然在评定主观幸福感时有时会受到当时的情境和情绪的影响,但通常它是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值;最后,主观幸福感有整体性的特点,它是一种综合评价,包括了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即包括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中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之一。据调查表明,不同心理健康水平教师之间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心理健康水平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但调查也发现,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水平是有区别的,主观幸福感是个人内在的一种主观感受,而心理健康不仅有主观感受的一面,也包括了感受不到的一面。简单来说,感到幸福的人并不说明其心理健康水平一定高,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也不一定总是感到幸福。因此,心理健康水平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主观幸福感,而主观幸福感也只是部分的反映心理健康水平。
其他因素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社会因素。首先,由于现代社会的变迁,很多地区的中小学开始施行教师聘用制。择优录取、竞争上岗,这使得教师工作竞争加剧;其次,随着学生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与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直接或间接地对教师工作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再次,教师工作劳动强度大,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跟他们的劳动付出未成正比,容易造成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心理失衡;最后,由于教育的改革,社会经济也在转型阶段,由此而引发的教育价值取向多元化、教师的生存危机等问题都是导致教师身心不健康的重要压力源。
学校因素。首先,学校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不够重视,导致教师获得的需要常常得不到满足;其次,学生的行为问题、学习问题以及升学指标压力,使教师常常超负荷工作,身心疲惫。最后,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也是现在许多教师感觉到紧张和有压力的根源。践与寻求结果、验证与得出结论来有序组织教学。
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方法
通过课内外的练习、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活动,使学生巩固、丰富和完善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实践能力。
对于工科专业的学生而言,实践教学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多接触实际生产过程,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际,解决实际生产过程的各种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讲授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多媒体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把实物、动态演示、静态图形、文字表达、声音解说有机融合在一起,把抽象教学变为形象直观的教学,使许多学生听起来枯燥、老师讲解费力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能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具有多种形式,教师应熟练地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性,综合考虑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工作得以优化。
教师个人因素。首先,教师对自身角色缺乏认同、对自己对学生的期望过高、看待问题过于理想化,当现实与理想之间出现矛盾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甚至是习得性无助感,以致常常感到悲观失望、焦虑彷徨;其次,家庭负担重,尤其是有孩子的女教师,由于教师工作本身的繁忙,使她们照顾家庭的时间很少,对家庭对子女有愧疚感。再次,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结构的老化也容易使教师时常感觉力不从心,从而有职业倦怠和焦虑感;最后,教师缺乏系统的心理卫生知识,这使他们长期压抑的心理未能获得及时的调整。中小学教师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有促进的作用;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等因素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也有着密切关系。
因此,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可以从几个方面展开:提高中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重视教师生活质量、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促进教师往专业化发展,专业化水平越高,工作成效越高,教师能更多地体会到教育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帮助教师建设富足的精神家园。给予中小学教师更多有效的社会支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校园文化、领导与教师间相互的支持与帮助、师生之间互相信任和理解,这些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篇三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贯彻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彻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一、指导思想。
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对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和管理,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并助其充分认识和发展心理潜能,促进他们心理素质和其它各方面素质得到发展。
二、具体目标。
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与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在自我认识、承受挫折、适应新环境,以及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交友方式方法等方面获得充分发展;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三、主要内容。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和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养成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四、工作措施。
1、全员参与,提高师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应是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为此,我们首先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的两支队伍:一是教师群体,二是班主任队伍。通过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文件和理论知识,组织外出学习、参观等途径,帮助老师树立新观念,重视心理辅导教育。
2、面向全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性、发展性、活动性、协同性”等实施原则,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着力于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通过班级各科教学、班集体建设、班级活动、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管理以及整合班级内外、学校内外各种教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要在本学期内组织二次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活动。
3、关注个别,重视心理咨询辅导。
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有关的心理咨询和辅导。班主任和课任教师要关注班内心理上比较特殊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辅导者要本着理解、尊重、真诚、同感等原则,协助学生提高其正确认识自我、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4、结合德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是学校教育的最佳互补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要与思想品德课、健康教育等相关内容有机结合,同时,利用活动课、班队活动等,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建立好学校和家庭、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
五、健全组织心理健康教育。
1、领导小组:
2、组长:xx。
3、组员:xx、xx、xx。
4、心理咨询教师:各班主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四
上周五参加了区局组织的健康教育培训学习,让我了解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想我应该深入思考这几个问题了“希望得到什么成就、做好哪些准备、如何循序渐进的行动”!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对这次心理健康学习谈一点自己肤浅的体会。
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有很大,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圣者——不会犯错;是权威者——具有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
所以,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的出发点和首要原则,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不良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在教师对学生众多的影响中,心理素质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好的影响会形成学生健全人格、健康心理,不好的影响可能就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因此,教师要运用“同样的东西”对学生“施加影响”,首先教师自身得具备这些“同样的东西”,即常说的健康心理。如果教师自身都心理不健康,人格不健全,影响与培育就无从说起。甚至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如教师情绪不好会影响学生心情;教师若惩罚、报复学生,学生会形成敌视和对抗的习惯等。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是获得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关键。
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会对学生产生人格上的影响,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但是,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影响会更加深远。因此,教师不仅要具有健康的心理,还应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有些教师缺乏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比如,仍有不少教师把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看成是思想品德问题;有的教师虽然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却认为是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事,与自己无关,类似思想观念仍然普遍存在。因此,只有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有着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才会有意识地培养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在对学生教育管理时,我们要经常想到学生是一位“受教育的人”他应该享受到老师给他带来的,慈母般的爱,必要时给某个学生要有身体的接触,比如说学生扭扣掉了,在教室里帮他缝上,他会感到很幸福,在其他学生面前感到很骄傲。别看我学习不好,看老师多喜欢我。
老师大部分,都有偏向心,有的学生的成绩不好,我们要用正常的眼光,去对待他,去挖掘该学生身上其它方面的长处,比如劳动,体育,画画等,要用赞扬的语气跟他说话,鼓励他把学习成绩搞上去。
做为教师要努力使教育适合学生的个别特点,教师要懂得的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在教育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育策略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会保持一颗健康,公平的心态,关注每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快乐成长,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篇五
本学期,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工作机制,以学校的工作计划和德育计划为指导,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号文件,通过各种形式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努力创造条件,帮助和刺激学生健康成长来保证的。
一、指导思想: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涵,在国家教委制定的新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心理健康教育已被明确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改善人格,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具体目标:
1、重视学生心理咨询,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做好个案咨询和登记工作。
2、重视心理咨询室的日常建设,努力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进一步做好全校的宣传、动员、普及和教育工作。
3、重视学生心理团体辅导。
4、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策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讲授家长心理健康知识。
6、充分利用班会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每学期至少有两次以心理健康为内容的主题小组会议)
三、内容要求:
1、学习心理和智力发展指导。
(1)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他们的潜力,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
(2)引导学生形成强大持久的学习动力。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学习策略指导,包括阅读、记忆、思考、解决问题、自我监控等策略。
(5)特殊时期的学习心理调节。比如比赛和入学考试前夕。
2、情感、情感与情感教育。
(1)了解情感丰富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学会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2)掌握适当的方式和合理的方式来控制、表达和发泄情绪。
(3)学会如何保持积极的情绪。
3、坚强的意志和教育承受挫折。
(1)培养毅力和毅力。
(2)培养学生果断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制力。
(4)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
4、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性教育。
(1)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尊重自己,相信自己。
(2)学会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同学、老师、家长关系良好。
(3)正确认识性别差异,接受发展过程中的身体变化,正确认同性别角色,与异性同学保持正确的沟通心态。
5、人格培养教育。
(1)引导学生树立发展健全人格的愿望和动力。
(2)注重学生自我人格的教育。
(3)重点辅导有人格障碍的学生。
4、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心理咨询。每个月的最后一周,班主任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利用班会课开展心理活动课。
(2)心理咨询室。逐步开辟精神家园,接受个别学生或团体辅导。心理咨询室逐渐有专职教师负责,固定开放时间和固定场所。
(3)做好心灵邮箱,让个别学生通过写信预约咨询的方式与学校的心理老师沟通。心理教师会向主任询问一般问题,
(5)引导家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仅靠学校实施是不够的。从更重要的意义上说,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靠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是学生的来源和归属,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归功于此。因此,学校和家长应该高度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利用家长会等方式向家长提出不懈的建议,引导家长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6)指导小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小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A.学会放松。要让小学生知道紧张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他们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锻炼身体、听音乐、唱歌、阅读和睡觉来调节和放松。
b、与人交谈。要让小学生知道有问题,学会求助,可以找学校的老师和心理咨询师谈谈;可以和家里长辈亲戚朋友聊聊;在社会上,可以有可以倾诉的人,比如心理咨询电话等。无论什么时候,你都可以和人交谈。学会与人交谈会让你受益终生。
c、学会写日记或周笔记。小学生要学会用笔自言自语,用文字描述精神轨迹,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帮助。老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在自己允许的情况下打开日记。小学生不用太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别人知道。他们应该学会对别人和自己开放。
基于成长重于成就,成人重于人才的理念,我们所有的教育者都全心全意地投入,重视小学生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利用一切资源开展小学教育。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六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专家们预测,教师的传统功能“传道、授业、解惑’中的授业功能将减弱,而人格培养的功能将得到加强。被誉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不仅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的能力,而且必须掌握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技术,并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自觉渗透、主动实施心理教育。在21世纪,心理教育能力将成为所有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之一,缺乏心理教育能力的教师将不是合格的教师。培养小学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己成为当务之急。
心理学上把符合心理教育活动要求、直接影响心理教育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称为心理教育能力。在教师的教育能力结构中,心理教育能力居于核心地位,是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教师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就能把自身的优秀素质(对学生而言是外在的素质)内化为学生个体的内在素质,转变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心理教育能力不强,教育的效果就差;缺乏心理教育能力,教育的任务就无法完成,甚至产生负效应。
一、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意义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人类己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提高民族素质的关键是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的整体素质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生理素质是先天遗传的结果,是其他两类素质的载体;社会文化素质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对其他两类素质起主导作用,决定着素质发展的方向;心理素质作为先天与后天的‘合金”,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之上,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之下形成的。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结构中起着核心的中介作用,具有很强的能动性。它影响着人的生理健康和生理潜能的充分发挥,是社会文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基础,决定着社会文化素质的发展水平。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与社会文化素质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的整体素质的发展,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展生理素质主要通过体育来完成,发展社会文化素质主要通过德育、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来完成,发展心理素质则主要通过学校心理教育来完成,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心理教育,人的心理素质就难以获得全面的、充分的发展,就会影响一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在我国,盛行多年的“应试教育”以知识技能的传授为教育的唯一任务,忽视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心理教育的独立地位,导致心理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没有独立的目标体系及相应的教育内容,在学校课程结构中没有心理教育课程,在学校教师队伍中缺乏专职的心理教育教师。忽视学校心理教育致使有的学生的素质发展变得畸形、走向片面,导致学生心理问题增多。因此,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强学校的心理教育。而强化心理教育的前提是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使他们获得进行心理教育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相应的技术与方法。
(二)促进小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完整的健康概念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良好状态。其中,心理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个人的健康水平。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身体与心理的巨大变化给小学生带来许多“成长中的烦恼”,他们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有许多困惑希望找到答案。来自成人世界的关心与指导对于小学生而言非常重要。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孩子很辛苦。社会的急剧变化对个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父母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这唯一的孩子身上,沉重的学习、升学与就业的压力过早地落在孩子柔弱的肩上。另外,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金钱至上、贪图享乐、见利忘义等不良风气也影响到成长中的学生。面对这重重压力、种种诱惑,一些学生不知如何应对。近年来大量的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呈增长趋势。
另一方面,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4个地市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的抽样检测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而2.49%的教师己构成心理疾病。为了研宄教师心理健康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课题组对12所中小学的师生进行对比检测,结果发现,心理健康水平高的班主任,他们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高,反之亦然。这是因为在班级的“心理场”中,教师占据着主动、支配地位,同时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接触”时间每天达7至8个小时。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很容易把教师的一切视为自己效仿的榜样,而学生这个时期形成的某些东西则会影响他的一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刻和长远的,好的教师能为学生设计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所以,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说,教师的人格、心理健康水平比他的专业知识水平更重要。
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开展学校心理教育。实施学校心理教育,首先要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都能以积极的心理状态面对学生,面对工作。同时要使全体教师掌握心理教育的理论知识及相应的技术与方法,在曰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三)促进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个体内在专业素质不断提高和专业实践不断改进的历程。在这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态度、价值观、信念、知识技能和各种行为方式都需要不断调整、修订,重新审视评估和接受挑战的考验。与过去相比,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更多、更高。教师除了要扮演传统的“知识传递者’、“灵魂塑造者”、“集体领导者”、“家长代理人”等角色外,现代教师更要做学生的“心理医生”。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教师必须将心理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同时,现代教师要能为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辅导与帮助,引导学生及时走出心理的误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当前,加强学校心理教育工作己成为各国教育界的共识。21世纪,学校心理教育将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心理教育的知识与能力也将成为教师培训及教师资格认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就必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二、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结构分析
从宽泛的意义上讲,小学教师的心理教育活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针对自己的心理教育,即教师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主动培养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过程;二是针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就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维护小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育过程。研宄表明,教师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另一方面,也只有当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素质时,他才可能对学生施加有效的影响,真正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从这一角度来分析,小学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就包括对自我的心理教育能力和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能力两方面。
(一)对自我的心理教育能力
1.自我心理保健能力
自我心理保健指在心理学知识的引导下,通过个体自己的努力,以有效的方法,及时解决自己的日常心理问题,保持良好心态,实现心理健康。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小学教师应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形成自我心理保健的能力,即运用关于心理健康的科学观念,自我把握心理保健的内容和方法,调节认识,实现自我控制。小学教师的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
(1)自我把握的能力,指个体随时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适时解决的能力。具有自我把握能力的人对心理健康有科学的认识,有敏感的自我觉察的习惯,有一套有效的自我认识的方法,能准确地判断自己的心理问题。
(2)心理中介策略转换能力,指个体自主地通过心理中介的变换,实现环境信息、心理内容和心理意义的相容或一致,从而消除心理冲突的能力。心理中介是个体以自己的心理内容为基础,沟通环境信息,产生心理和行为反应的过程。心理中介策略转换就是个体通过转变原有的心理内容,重新解释环境信息等方式,改变导致冲突的心理意义,产生有助于维护心理健康的新意义,实现心理意义、心理内容与环境信息在性质上的一致或相容,从而消除不良的心理状态。通俗地说,心理中介策略转换就是遇事“想得开”,能够运用一定的策略方法实现自我心理调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心理策略控制能力,即个体从自己实际的心理问题出发,通过比较,选择最有效的方法,从而最大程度地矫正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控制方法是多样的,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法;如何使所选择的方法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这些都涉及到心理策略控制的问题。
2.优化自身心理素质的能力
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不断优化的过程。现代社会要求小学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结构,而且能不断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宄的能力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既有相对稳定的、共性的一面,又有各不相同的个体差异性,表现出自身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在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学生的视野开阔,吸收新信息的能力很强,在他们的头脑中有着无数的问题,各种千奇百怪的思想层出不穷。作为引导学生成长的教师,更应该博览广收,不断吸收新信息,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发展需要,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矛盾、新问题。
(2)高尚的情感与良好的情绪状态
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是优秀教师共有的心理品质。只有爱学生、爱事业的教师,才能有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责任心,才会对探索学生的心理世界有强烈的欲望,从而主动研宄教育的规律,探宄教育的方法。另外,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使教师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障碍,使教师体验到失败与挫折。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轻易地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做到不感情用事,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
(3)坚强的意志与独立自主的个性
教育学生是一项复杂而极富创造性的劳动,在工作中教师要能够知难而上,持之以恒。教师工作又是一种独特的精神生产劳动,基本上以个体活动为主,“弹性”很大。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能够自觉地调控自己的行为,能够独立地开展工作。
(4)正确的自我观念与自我控制能力
现代教师应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有效地激励自我,正确地调控自我,不断地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以良好的自身心理素质去影响学生。
(二)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能力
从教师实施心理教育的过程这个角度,可以把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分为以下几方面:
1.了解学生、鉴别问题能力
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分析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鉴别学生心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是教师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的首要条件。要了解学生、鉴别问题,首先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对学生言语及非言语行为的观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其次,教师应善于倾听,能够通过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第三,教师要能够熟练地运用问卷和心理测验的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第四,教师要能够熟悉各种类型心理问题的特点,要能够准确地识别不同的心理问题,尤其是要正确区分好动与多动、粗心与学习技能障碍、学习焦虑与焦虑症、情绪低落与抑郁症、做事认真与强迫症等几组容易混淆的心理问题。
2.设计、实施心理教育课程能力
在学校心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最常用的形式依然是集体上课。但是,心理教育课程有别于其他文化课程。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社会发展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确定合理的课程目标;其次,教师要熟练掌握心理教育课程的不同活动方式,如:认知法、操作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行为改变法等,并能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心理教育活动的过程;第三,教师要能够熟练运用预热、澄清、引导、反馈、面质等方法组织心理教育课程。
3.设计、实施个案辅导能力
针对有特殊问题的学生设计并实施个案辅导,是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个案辅导包括:对心理素质不良学生的辅导,对心理健康不良学生的辅导。个案辅导是实施补救性心理教育的重要手段。小学教师应该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对个体心理问题的性质及产生原因做出科学的分析,能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与技术设计教育方案,作相应的处理,并不断检查方案实施的效果。
4实施有效心理评估的能力
评估是心理教育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心理教育评估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有关的客观资料,对学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成效及其存在的不足做出恰当的评价。通过评估,了解教育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决定今后工作的方向。心理教育评估包括编制评估量表、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并作准确判断等方面。
三、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模式
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毕生发展的过程。对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主要有四种有效的模式:
(一)理论学习模式
理论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要获得心理教育的能力,首先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小学教师要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理解与心理教育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熟悉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动态趋势。理论学习的形式主要有集中讲授、自学讨论。集中讲授是小学教师在职进修学习的重要方法,它可以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为保证最佳的教育效果,集中讲授的内容应符合三个特点:基础性,所讲授的知识应该是心理教育中最基本的原理,具有普遍的迀移作用;针对性,能解决小学教师心理教育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连贯性,集中讲授的内容应能反映心理教育理论知识的逻辑联系。集中讲授的形式可以是短期培训、学术研讨、专家讲座等。在职教师进修学习的时间很紧,所以,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坚持以教师的自学为主。要求受训教师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潜心研读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书籍,撰写学习理论的体会文章,加深对心理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通过撰写教育札记和教育案例的方式,积累相关信息,印证理论知识,以此提高心理教育的理论水平。
(二)实践参与模式
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本人的实践活动。实践参与模式首先要求教师勇于实践,能针对心理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有计划的研宄;其次要勤于实践,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心理教育活动;第三要善于实践,即尽快掌握心理教育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使心理教育活动规范化,增强心理教育活动的效益。实践参与的形式有:活动观摩、自主实践和集中研讨。通过活动观摩使参加培训的教师明确心理教育活动与其他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了解心理教育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和活动的方法,深刻理解以学生和活动为主的心理教育基本原则。通过自主实践,使受培训教师能开设心理教育课,组织各种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动。通过集中研讨,使教师不断总结经验,将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层面。
(三)研究探究模式
开展课题研宄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运用研宄探宄模式应实现“两个性”:一是实践性。在确定研宄课题时,要针对本校、本班级学生及教师本人的实际情况,选择研宄内容、确定研宄方法。在行动中研宄,在研宄中提高。要注意积累研宄中的第一手资料,要有研宄过程的典型案例,有利于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推广。二是创造性。教育科研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心理教育的课题也要有开拓创新的成果,不能完全重复他人的实践经验和成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的意识、精神和能力,并在探宄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
(四)综合化模式
综合化模式是对上述理论学习、实践参与、研宄探宄三种培养模式的综合运用。为了克服上述三种模式的不足之处,将三种模式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可以起到优势互补、事半功倍的作用。它避免了单一模式的片面性,体现了综合性、整体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形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教师个人的自我教育与自我训练。为了提高自己的心理教育能力水平,教师要有自觉进行心理教育的需要,充分认识心理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要培养自己对心理教育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动机;要有正确的心理教育观,坚信人人都有巨大的心理潜能可以开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七
参加了xx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使我有幸与4位心理博士零距离接触。通过为期6天的培训学习,对我来说,这不仅是业务理论的学习,也是一次思想认识的提升,更是一次心灵的洗涤,4位博士分别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问题做出精彩的阐述,典型案例的剖析让我震惊。这些见解和宝贵经验使我明白,作为一名教师,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当前,中小学生由于受个体发展,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一些心理异常现象。诸如懒惰、好动、打架骂人、偷摸说谎、迷恋游戏机,或因某些心理因素造成骄傲、自卑、倔强、厌学、无礼、散漫、孤僻等非正常现象。如果这些心理异常行为长时间得不到引导、矫正和教育,而个体主观上又难以自我调解,将会积习难改,影响正常的心理活动,妨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另一方面,面对社会的变化,我们已逐渐意识到学生的有些问题并不全是思想品德问题,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处理,即便是思想品德问题,其解决也有赖于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的配合。班主任只有掌握有关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教育的理论,并持之以恒的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才能卓有成效地解决自己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因此我认为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以及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和要求,对于我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这次培训虽然结束了,但思考没有结束,行动更是没有结束,它对于我的影响将会久远而绵长,如陈年老酒,将越酿越香。专家教授们用他们的智慧为我点燃了一盏明灯,激励我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指引我将所学所感用于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上路,与同事、与学生、与家长的心相约,助学生自助!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 篇八
xxxx年9月22日至9月28日,我有幸赴海南万宁兴隆参加了为期7天的海南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通过培训,倾听了肖少北院长、刘海燕教授等6位专家的精彩讲座。他们用一个个鲜明的事例,阐述了心理健康这门学科的魅力所在,并且通过理论学习、自我剖析等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教育,同时也让我们知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可以减少甚至杜绝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要实现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的目标,教师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尤其是班主任。从而让我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它的重要性,明白了教师不仅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要育人。更体会到新时期对健康理念的重视使我们不容忽视。现将本次学习的感悟总结如下:
本次学习让我更深刻的意识到教师心理健康学习刻不容缓。无论是从教师自身,还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我们教师都有必要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其实每个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只是有些时候大家忽视了它的存在,或者有意识的否认它的存在。所以我们每一个一个正常的人都需要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更何况我们这些被称为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呢?教育是心与心的沟通,我们面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着复杂情感的人。有句话说得很好,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是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必要前提,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对于培养合格人才促进教育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许多天才人物或多或少地具有心理不健康症状。例如荷兰画家凡高生前是一个画坛无名小卒,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孤独中生活,是一个躁狂症患者,曾割下自己的耳朵作为礼物送给自己钟爱的女人,最后不能忍受贫困和疾病的折磨,开枪自杀;苏联著名诗人马雅柯夫斯基具有癔病性人格,情感多变,易激动,感情用事,好幻想,缺乏理智,缺乏自制力,由于他的恋人急着要去上班,没有听从他的意愿留下来陪他谈话而开枪自杀;美国作家海明威晚年患有躁郁症,由于不堪忍受疾病和心理上的重压也是开枪自杀的。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这充分说明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之间没有绝对的鸿沟。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高速发展的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此外,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齐抓共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水平一定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此次心理健康培训的时间虽然仅仅7天,但在我的心里却激起了层层涟漪。这次培训给予我的东西决不止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它会有一种延续性,影响着我的生活和工作…今后,我要从心理教育的层面上去教育我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了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会继续认真的学习,并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上面的8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是由高考家长帮精心整理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