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敬业的小编为家人们整理的12篇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材分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介绍人物高尚品质的。《最后的姿势》讲的是在20__年的汶川大地震中51岁的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护住四名同学的英勇事迹。“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谭老师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那热爱学生,忠于职守的不朽精神应当长存在我们心中。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面向学生,我确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作者使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表现人物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学习用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体会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谭老师在大难来临时,忠于职守,舍生忘死的师德灵魂。
教学重点:学习用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体会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的意思。
三、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这篇课文的实际情况,我决定采用自主学习法和继续指导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
学习方法:“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继续指导自习、小组合作学习以及读书批注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认真读课文,思考: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圈画出能表现谭老师特点的词、句,并在旁边批注。
2、课后练习4:在20__年地震灾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请搜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跟同学们交流。
(一)复习导入
1、《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谭老师生命中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
(二)精读课文,感受谭老师伟大的人格魅力。
1、回忆预习作业第1题的内容。
2、小组交流预习时的收获和困惑。
3、小组选派代表,全班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
a、 慈父:课文第一自然段
b、 教学能力强:课文第十一自然段
c、 热爱学生、忠于职守:课文三到十自然段
(1)、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他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
(2)、地震来临时,谭老师的动作、语言等。
(3)、地震结束后,救援人员见到的情景。
(4)、获救学生的话,其他老师的话。
4、小结,齐读“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课文从几个方面来写谭老师的,重点写了哪一方面,为什么?(结合最后以自然段理解)相机板书: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三)拓展延伸
1、组内交流预习题第2题的内容,要求先说事迹,再说这个事迹带给我们的收获。
2、全班交流。
(四)作业
继续搜集有关忠于职守的英雄事迹。
最后的姿势 篇二
6.最后的姿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 谭千秋 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
1.师:同学们,还记得 2008年5月12日 14分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地震)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3.请学生交流预习中搜集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至少两个)
二、揭示课题,了解谭千秋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
三、课题引领,初读课文
1.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
2.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 ”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文中还有两处也可。
四、朗读词语组块,概括主要内容
1.分组出示词语,朗读,交流预习中理解的词语
(1)废墟 坍塌 塌陷 尘埃
(2)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3)妙语连珠 大公无私 师德灵魂 爱与责任
2.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时候,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五、理清课文脉络,体会写作方法
1.学习给课文分段,学生自主练习。
第一段(1)5.12 谭千秋 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地震来临时, 谭千秋 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 和 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 谭千秋 老师的深情赞颂。
2.体会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1)第二段:正面描写 第三段:侧面描写
(2)第二段:环境烘托
(3)第6节最后一句:细节描写
课内十分钟安排:
1.交流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2.自主练习给课文分段。
作业:
1.高质量完成本课的《习字册》。
2.抄写文中的词语2遍。摘抄文中的成语。
3.《补充习题》作业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一板块:图片入境,导入课文
1.出示相关图片
2.板书:最后的姿势
3.齐读课题。
面队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 谭千秋 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从课文中提炼出一句话。
第二板块:读顺课文,读懂姿势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文中几处描写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画出来,认真读一读。
3.找出最感动你的句段,在组内认真朗读。
第三板块:品读姿势,丰富英雄形象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1.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2.出示6、8两节相关句子
a、护生的姿势
谭 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体味用词的准确性。
(2)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 谭 老师的拉、撑、护,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3)再现地震情形,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就是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情况下, 谭 老师立即将——引读护生的姿势。
过渡: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只是一瞬间的震荡, 谭 老师永远告别了和风阳光雨露,还有人间的欢笑泪水,永久沉睡在了众人撕心裂肺的泪水中。他那最后的一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自己的学生,而自己却永远地倒下了……当人们在废墟中发现他的时候,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
b、牺牲的姿势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1)这一句中你最感动的词语有哪些?说说令你感动的理由?(抓住“死死”等词语,感受人们对 谭 老师的敬意。)
(2)品味用词
补充材料: 谭 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 5月12日 那天下午2点多,他一如既往地在教室为学生们上课。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他是这么说,更是这么做的。在学生眼里, 谭 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 谭 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 谭 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师生齐读: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3)同学们,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第四板块:评价人物,英雄永存
过渡: 谭 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 谭 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人们震撼了。
1.灾难发生后,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获救的学生说:“ ;”一位老师说:“ 。”
2.听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想这样说:… 。(把最想说的一两句写下来)千说万说,在大家心中,他是一个 、 的老师。
小结:谭千秋一个普 通的 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 谭 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 ,所以人们这样赞颂——
板书: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第五板块:总结延伸,升华主题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 谭千秋 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这是人民教师最后的姿势,有那么多教师,尽管姿势不同,但都用生命中最后的姿势守护着他们的学生,给了学生们生的阳光。
(拓展资料)
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 张米亚 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
四川什邡市红白镇中心学校20出头的二年级语 文 老师汤宏最后的姿势定格在这样的画面上——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被他用血肉之躯护住的孩子们幸运地活了下来。
向倩:什邡市龙居小学英语教师。向倩的遗体被发现时,她已被压断为3截。几乎碎成一团的上半身,张开的双臂下,紧紧搂着三个也已死去的学生。救援人员怎么也无法扳开她的双手,现场的武警官兵为之落泪,纷纷行起军礼。说到向倩,校长谢洪安的眼睛再次湿润:“ 向 老师当时离逃生口最近,她在三楼给六二班上课,只需跨出教室门,再两步,冲到走廊,就能躲开轰然坍塌的楼板,从楼道逃生!”
26岁的袁文婷老师走了,离开了她深爱的讲台,离开了她留恋的世界,陪伴她的,只有几个地震时她来不及救出的学生!她走得那样的惨烈和壮烈,留给我们的是废墟中一个身躯的两截,一双巨大的双臂下还护着两个学生,这就是她最后的人生,最后的姿势!永远、永远地定格在这个世界。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我想,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个老师,塑造和捍卫了我们所谓的师魂,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理由为这个灾难中的四川,灾难中的中华民族呐喊:
汶川加油!四川加油!中国加油!
【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爱 责任
恪尽职守
大公无私
课内十分钟安排:
1.阅读补充材料。
2.练说: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
3.练说:评价人物
4.练笔:听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想这样说: 。(把最想说的一两句写下来)
【推荐阅读】
地震中的父与子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的第2.3题,记住答案的要点。
2. 完成《补充习题》剩下作业。
3.朗读课文,每个同学都要做到有感情,优生用演讲的方式诵读。
最后的姿势课文 篇三
老师如园丁,她用知识浇灌给我们。老师如红烛,把我们照亮。老师如大树,为我们乘凉。
我今天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最后的姿势》这是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的特大地震,在地震中发生的一幕真实感人的故事。
在地震来临的一瞬间,在短暂的几秒钟不可能所有人都跑出去,在最后只有四位同学没有跑出去,谭千秋老师让学生爬到书桌地下,而谭老师双手撑着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同学。而谭老师自己现出了自己51岁的生命。
文章有一段句子把我深深的打动了: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时,在场人都被震撼了。“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了凹进去,身下护着4位学生,还活着!”这句话生动地刻画了谭老师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
让我们铭记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8.0级汶川地震,铭记谭千秋老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最后的姿势课文 篇四
读完课文《最后的姿势》,我有很大的感触,课文中的谭千秋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文主要讲述了5月12日,谭千秋老师正在给同学们上课,突然间天摇地动,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他将逃不出去的四位学生拉到课桌下,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位学生。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勺被砸的深凹下去,四位学生都活了下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人们被震撼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谱写成生命的赞歌:“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读完这篇课文,我被深深的打动,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四个学生的新生,他虽然是一位普通的老师,但他更是一位伟大的英雄,在生死攸关的那一刻,他把希望留给了孩子。
谭老师令我感动,此时此刻,我想对您说:“您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您誓死保护学生的壮举,不仅令我永生难忘,更会激励更多的人以您为榜样。
谭千秋老师,您英勇无畏、舍生忘死、拼尽全力保护学生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篇五
设计理念: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新入选的一篇课文,这一课记叙的是去年的5.12地震中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感人事迹。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挖掘出情的根源。本文的教学设计,我紧扣文章的主旨“最后的姿势”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反复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深刻的挖掘出这一姿势的内涵。
2、 引领到文的品悟点。本节课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品读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刻谭老师的表现,学生深刻感悟这是老师爱与责任的表现,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对文章内涵的领悟力。
3、 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以情带读”,老师首先就要做一个引导者,先感动自己,才能再去感染学生,本节课设计中,我还搜集了一些插图,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学生的情感自然得到升华,于是他们对文章内涵的感悟也会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得以体现。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3)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地震前后的图片(配乐)
师:20__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八级大地震,将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哭声、喊声,撕心裂肺,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可在天灾面前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回到20__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他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板书:最后的姿势 齐读课题。
过渡:面队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那么这最后的姿势是一个怎样的姿势呢?从课文中提炼出一句话。
二、品读姿势
1、生回答,(课件一)投影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课文中有两处描写谭老师姿势的句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用横线画下来读一读。
a、护生的姿势
1、出示课件: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指名读:这是谭老师保护学生时的姿势。
(2)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
(3)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没有谭老师的拉、撑、护,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恶果?
(4)(课件四)地震发生视频。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3、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这么慢,对吗?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指导朗读: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4、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紧要关头,情况之危急,可用什么词来形容?
(千钧一发 生死攸关 万分危急 )
过渡: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5、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过渡:就是在这样生死攸关的情况下,谭老师立即将——引读护生的姿势。
从这儿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临危不惧 舍身救生)
同学们,想一想作者写谭老师最后的姿势,为什么花费那么多的笔墨进行环境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过渡: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齐读4——7段)
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
b、牺牲的姿势
1、(课件五)“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明确:“死死地”。
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 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3、此时此刻,我们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师?(爱生如子 舍己为人 舍生取义 恪尽职守)
4、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
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齐读这句话。)
4、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学生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在齐读这句话)
(设计意图:学习这一部分,我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老师动作、语言以及地震后人物的语言,抓住这“最后的姿势”,反复反复地出示,反复反复地读悟,进而给学生留下了强烈的悲壮的直观印象。学生深入地理解,深情地朗读应该是被谭老师精神所打动的很好印证。)
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老师一直没有想的是什么,他自己为什么不跑! )
生1:因为他觉得全班学生都一个没走,他不能走!
生2:因为还有四个学生还没冲出去!
师:说明了什么?
生3: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的是他的学生,他的学生是第一位的!
生4:是责任!因为他是一位人民教师!
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过渡: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
6、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如果说地震中的谭老师是正面描写,那么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这叫什么描写?(侧面描写)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更突出体现谭老师光辉形象和高尚的师德,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引读: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谭老师不仅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们在玩耍时受伤,被同事们誉为“最疼爱学生的人”。
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师生齐读:
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同学们,一起回顾谭老师的行为,如果将这一切化成一个字,那是什么字?(爱 勇 )如果把他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定格成最后的姿势,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姿势?
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这最后的姿势是 的姿势。(英勇的姿势 顽强的姿势 爱的姿势 师德崇高的姿势……)
3、交(设计意图:以课文的核心问题引领全文。语文教材的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一个核心问题,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能够引领全文,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主导教学进程。同时,此问题的提出,也是给教师一个“放手让学生试着自己学,自己走路的机会”。把课堂的主导权让给学生,充分体现以生为本。)
交流、小结: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不仅震撼了获救的四个学生,不仅震撼了在场所有的人,更深深地震撼了所有的中国人,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板书)。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四、总结
师解说:汶川大地震是一场百年不遇的灾难,人在自然灾难面前是渺小的,但生命的坚强和人间的大爱却是光彩夺目的。在这国难家难突然降临之时,可爱可敬的人们演绎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谭千秋老师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记住他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记住他令世人永生难忘的——(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读悟,“最后的姿势”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学生的心里。谭千秋老师精神永存!)
五、课后作业
搜集地震中感人的故事。
最后的姿势 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报道与课文的区别,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了解课文写作方法。
2、通过人物的行为来理解人物的可贵品质,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可贵情感,体悟人间大爱,无私奉献自己的爱。
3、了解汶川地震的情况,深切哀悼地震中逝去的人们,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激动心情,从而激发爱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重点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2、了解报道与课文的区别,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是“怎样的姿势”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了解课文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最后的姿势。。这件事最早来源于网上的一则简短报道:请同学们看看这则报道,再默读一下课文,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发现课文与这则报道的最大不同。
二、地震来临的句子:
课文中哪里描写了地震的来临?
1、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2、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我们读书还要进行想象,读到这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1)聚焦这里,你有没有发现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读。
4、出示三句话。这是课文中描写地震情形的几句话,让我们感到处处危急,报道中有这样的环境描写吗?
让我们连起来读,把我们的想象、感受融进去。
三、谭老师的反应:
1、在这样的危急关头,谭老师是什么反应?
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1)分秒必争,容不得半点迟疑,读。
(2)谭老师临危不惧,在他的指挥下,大部分同学逃了出去,但还有四个同学来不及逃走,谭老师这时是怎么做的?
2、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找出动词。拉、撑、护,你读出了什么?
(2)让我们们把时间定格下来,想一想,在立即的背后谭老师会想些什么?
(3)瞬间的反映中看出了他对学生的关心、责任。想想谭老师平时是怎么做的?3、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1)这句话,包含着沉甸甸的分量,这不仅仅是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动作,他还是(无私大爱、沉沉的爱、对学生的希望、英勇、顽强、恪尽职守,师德崇高……)
(2)它是世界上最英勇最悲壮的姿势,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有力量的姿势!再读句子,把你的体会送到句子中。
(3)报道中有这样的正面描写、细节描写吗?
四、谭老师就这样走了,没有给我们留下只言片语,但他的师魂却铭刻在每一个人心中,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人们的评价吧!
1、出示课文中三段话。读。
2、这些话,谭老师听见吗?但我宁愿相信,他的在天之灵一定会听见,如果你是他的同事、学生、朋友,你会说什么?
说话:谭老师,你是这样的人,。
3、这些侧面的描写,报道中有没有?
课文通过环境的渲染、细节的描写和侧面的烘托,让我们感受到:
五、感受精神:
1、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的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1)读。诠释?这段话中,谭老师用语言了吗?用什么来诠释?(生命、姿势、行为)
(2)在课文中,谭老师还用别的什么方式来诠释了什么呢?读读1-3自然段,这些,报道中有没有?
2、谭老师走得有些匆忙,但我们相信,他是从容而宽慰的,雕塑家刘浪为他塑了一张像。学到这里,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
我们从这最后的姿势中感悟了很多很多,千言万语,请把你想说的告诉同桌。
3、雕塑家为他塑像,作曲家为他谱曲,作家为他写文,所有的一切告诉我们: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势课文 篇七
今天,我读了一篇名叫《最后的姿势》的文章,文章里的人物令我感动。
文章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5月12日,谭千秋老师早早的来到学校上课,在教室里,突然,桌子摇晃起来,在老师的催促下,许多同学都逃了出来,还有四位同学没有逃出来。谭老师立刻将他们拉到桌子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四位同学。
当人们发现他的时候,四位同学还活着,但谭老师已经死了,双手张开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
当时的人们都感动了,为这一位老师的精神而感动。
我也感动了,这是一位充满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他的精神应该值得我们学习。但有一位老师,地震来了,他不顾学生的安危,自己一个人跑了出去,留下学生在教室里。这种老师,是不配当老师的,他没有谭千秋老师这种师德灵魂,没有一点老师的精神,在他心中,自私已经占满了他的心灵,他应该遭到全世界的唾骂。
在大地震时,也还有许许多多的老师像谭千秋老师那样,牺牲自己的生命让更多的学生获救,他们都不顾自己的安危,努力保护自己的学生,让我们一起歌颂他们吧!
最后的姿势 篇八
一、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 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预习内容】
(一)读通课文,圈划文中的生字新词。
(二)文中哪些语段讲的是最后的姿势,画出来,认真读一读。
(三)文中有许多环境描写,圈画出来,细读品悟,写下自己的读书体验。
(四)我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
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小组合作探究】
1.文中几处描写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画出来,认真读一读。
3.找出最感动你的句段,在组内认真朗读,细细体味,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小组深入探究】
学生展示本组的讨论结果,集体交流,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师出示6、8两节相关句子
a护生的姿势
b牺牲的姿势
【精讲点拨,升华认识】
过渡:谭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人们震撼了。
1.灾难发生后,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 ;”获救的学生说:“ ;”一位老师说:“ 。”
2.听了这个故事的我们,想这样说:…?(把最想说的一两句写下来)千说万说,在大家心中,他是一个 、 的老师。
四、课堂检测
(一)给下列生字注音并组词。
墟( )( )谭( )( )漱( )( )
凹( )( )吱( )( )诠( )( )
撼( )( )释( )( )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 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
, ,身下死死地 学生,四个学生都 。
双臂, 学生,成了他生命 。
谭千秋,一位 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 生命诠释了 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
!”
(三)交流搜集到的当年抗震救灾中的其他动人事迹。
五、课后作业
1.把课本生字生词摘抄10个,写两遍。
2.推荐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六、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爱 责任
恪尽职守
大公无私
最后的姿势 篇九
最后的姿势
五(9)班 董晨雨
地动山摇。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任凭冰雹般的砖瓦都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鲜血霎时间喷涌而出。他咬着牙,忍着痛,拼了命地撑住课桌,不断告诉自己:不能倒下!家人和学生都需要我!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定格在5月12日。
当战士们发现他时,他的双手紧紧地抓紧了课桌的边缘。课桌下还卷缩着四个学生,四个年轻的生命!他张开手臂的姿势如同保护着小鸡的母鸡,神态是那样的安详。
可以看出地震来临时,他把学生塞进了课桌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坚实的“长城”,用自己的生命给学生打造出生命之门的钥匙。
战士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的手从课桌上放下来。
这位可敬而又伟大的老师叫作谭千秋!
四名学生因为及时躲到了课桌底下几乎没有受到伤害。当他们知道老师遇难时,个个放声痛哭。是谭老师给了他们第二次生命,是谭老师为了保护他们才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我们不能经受不了这次打击。我们四人的命是老师给的。就算我们不为自己活着,也要为老师活着!不能让老师的血白流,不能让老师枉死。我们一定要振作起来!让老师的在天之灵感到欣慰!”幸存的一位男同学说。
听了这样的话,看了这样的场面,让人如何不感动呢?!人们无不为老师的爱和学生的话而轻轻抽泣。
学生,家长,同村人自发地为英雄老师做最后的告别。“英雄一路走好!”“千秋名垂千古”一条条横幅映入眼帘。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谭千秋老师,我们爱戴您!
最后的姿势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姿势,让人们的心灵为之一震。这是谭老师教给我们的最后一节课,课题就是《爱》!
谭千秋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评语:小作者对谭千秋老师牺牲时的画面尽行了细致的描写,抒发对谭老师的爱戴之情。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谭、漱、吱、墟、撼、凹、感、诠、释”;会认识二类字“坍、攸”;能联系课文语境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能够理解“最后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最后的姿势》,感受谭老师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新课。
教学二到七自然段。
(一)、阅读课文二到七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环境和谭老师的句子。
(二)、交流环境描写的句子。
1、出示句子
(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有摇晃起来!地震!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理解交流:地震来势汹汹)
2、指导朗读。可以用上抑扬顿挫,重读,轻声,等到方法把自己体会传递给听者。第一句子可以用低沉的声调读出天空的阴沉沉。如:第二个句子的“摇晃”,第三个句子的“厉害,刺耳、腾空而起”;第四个句子的“地动山摇,重重,塌陷”等词可以重读或者轻读来强调。
3、比较四个句子的程度,用渐强的语调读出变化。
4、小组轮读。
(三)、此时谭老师分别都在做什么呢?教师引导,当天空阴沉沉时,谭老师正在——
学生接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师指导学习:谭老师上课会是怎么样的,请你快速浏览,结合下文回答。
生找出: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充满活力。
教师引导朗读:谭老师讲课是绘声绘色的,请你绘声绘色地读一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谭老师讲课是妙语连珠的,指名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谭老师上课还是充满活力的,全班齐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师:多么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呀,谭老师只是说的好听还是真的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这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请你认真读课文找出依据。
出示句子:他意识到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从哪些地方看出谭老师的大公无私,为他人着想?
引导理解:好一个来不及,他来不及想什么?(来不及想自己,来不及想心爱的小女儿,来不及七十一岁的老母亲……可他却来得及想谁?他的心中装的是谁?)”引读,这就是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出示句子: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重点理解:“立即、拉、撑、护”。 :从立即可以看出谭老师救学生是没有丝毫犹豫的,要是犹豫了会怎么样?指导朗读。
教师引读,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的行为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人生价值是什么?生——“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学八到十自然段。
(一)、地动山摇,楼房塌陷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人们怎么评价他。快速浏览课文8到10自然段找出大家评价谭老师的话。
(二)、出示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眼含热泪地说。谭老师誓死护卫学生的形象,让他永生难忘!
认真地细细默读,看看你接收到了哪些信息?
生交流,师适时总结评价。
指导朗读:我们不是演员,也许做不到热泪盈眶,但我们是细心的读者,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把我们心中的感动传达出来。留给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心中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出示2、“地震时,眼看教室就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交流体会学生可能会带着怎么的感情回忆,指导朗读。谭老师留给学生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再次引读,这就是谭老师所说的人生的价值,学生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出示3、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交流朗读。谭老师留给这位老师最后的姿势仍然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又引读——“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教学十一、十二自然段。
出示这两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引读:是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也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三、总结全文
(一)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你也来赞颂赞颂他吧!
(二)出示资料:1、看看网友怎么赞颂他的。2、人们还表达了对他的无限怀念,无比崇
敬,无比怀念之情,播放音像资料:大爱千秋。3、出示诗歌:《五月的挽歌》
提升全文:在汶川大地震中还有哪些故事感动了你?学生根据课前的搜集交流。
我们这些同胞又可以为他们做什么?出示:网上下载的捐款名单,快速浏览,感受大爱无疆。
总结:因为有爱,有责任,这个世界变得如此温暖,如此美好。让我们时刻记得把爱传递下去。
四、布置作业:
(一)、与老师一起总结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
(二)、用正面描写或者侧面描写写一个片段,水平高的同学可以用上这两种方法写一篇文章。
教学反思:
删繁就简
一直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够删繁就简,直奔主题,突出重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做了不少尝试,我希望能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去学习,去阅读。在教学《最后的姿势》时,我细心地读了文本,根据我自己的理解,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应该是什么;告诉我们“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一姿势诠释了人性美,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因此我选了“人生的价值”、“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两个支点进行教学。
支点一:“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全篇课文的教学我都围着这一支点进行,在让学生读了这一段话之后,我就说到:“多么崇高的人生价值观呀,谭老师只是说的好听还是真的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这崇高的人生价值观。请你认真读课文找出依据。”学生找出:他意识到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我引导学生理解:好一个来不及,他来不及想什么?(来不及想自己,来不及想心爱的小女儿,来不及想七十一岁的老母亲……可他却来得及想谁?他的心中装的是谁?)”引读,这就是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当学生找出句子“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我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立即、拉、撑、护”。 :从立即可以看出谭老师救学生是没有丝毫犹豫的,要是犹豫了会怎么样?让学生想像之后指导朗读。朗读好了之后我又适时引读:“没有丝毫的犹豫,他的行为再一次证明了他的人生价值是什么?生——‘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支点二:“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一支点串起了八到十二自然段的教学。在学生找出大家对谭老师的评价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体会朗读,留给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救援人员心中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老师留给学生最后的姿势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谭老师留给这位老师最后的姿势仍然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呀,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姿势!也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从而又引导学生朗读,这就是他的人生价值,在谭老师眼里,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生答:“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从而把整篇文章融为一体。
教学中我注重了朗读的指导,适时到位的评价。如:环境描写的句子我没有进行繁琐的理解,而是直接进行朗读指导,“天空阴沉沉的”我指导“可以用低沉的声音读出天空的阴沉沉。”“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我在评价中指导“从你的重读中我感觉到了摇晃的程度越来越强了。”“外面的尘埃腾空而起。”“腾空而起”这个词学生一字一顿地重读,并拖长了声音,我评价“从你的朗读中我看到了满天的尘土。”……这样的朗读指导干净利索,直接有效。在教中我还注重收集资料对文本进行提升。如: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在课上交流,让学生感受爱无时不在。我还收集了捐款名单,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因为有爱,灾难不再可怕,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美中不足的是,资料过多,而我又认为这些资料都很有价值,舍不得删了,因此花了很多时间。
最后的姿势课文 篇十一
今天,我们学了篇新课文,叫《最后的姿势》。
课文的主人公是一位舍己救人的英雄——谭千秋老师。在5.12大地震中,是他在四位同学没有逃出教室的情况下,让学生钻到课桌下。他又飞身扑到课桌上,护住了课桌下的这四位学生。过了几秒钟,教学楼倒塌了,水泥板重重的压在了谭老师身上,但谭老师毫不放松,死死地护住四位学生。
到了13日,救援人员发现了谭老师。当把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石板抬走后,救援人员以及全场人员都被震撼了:谭老师死死趴在课桌上护住学生成为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谭老师头部被砸,凹进去了一大块,血肉模糊,胳膊上也伤痕累累。再看谭老师身下的四位同学,全部都活着!谭老师用他的壮举证实了人民灵魂的工程师是伟大的!
谭老师的同事说:“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等第一个撤离到安全地带。”但谭千秋老师并没有这么做,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啊,伟大的老师!
您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英雄之心不死!可谓“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最后的姿势课文 篇十二
看到各位老师都在对文本中的一些所谓的虚假细节进行批判,这里就小谈自己上课的心得。
1、天空阴沉沉。
学生是这么理解的:其实天气并不是真的阴沉沉的,只是现在人们回忆起来,对于5.12大地震心有余悸,所以再蓝的天空,在人们心里也是阴沉沉的了。“一切景语即情语”其实,这里是说的人们的心里阴沉沉的。而且还预示着后面的大地震。
2、上政治课“人生的价值”
学生是这么理解的:其实,谭老师无论之前上的什么课,可是他给学生上的最后一堂课,讲的就是人生的价值,而且这堂课,是用他自己的生命作为课本来传授的。作者写出了谭老师的心声。
你看,其实学生们比我们更能思考,在我们还在纠缠细枝末节的时候,其实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而且还是这么的贴切。莫要再纠缠什么艺术处理的手段,也不要破口大骂说不符合事实。我们不是在教历史,我们是教文学,这些文字是作者的悲痛回忆,是对谭千秋最后一课的补充。那个最后的姿势,恐怕是谭老师给学生,给全人类上的最后一堂课,而这堂课讲述的,就是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