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安塞腰鼓教案最新3篇6-12-24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是敬业的小编帮大伙儿分享的3篇安塞腰鼓教案的相关内容。

安塞腰鼓教案范文 篇一

一把刀、一根绳、一团火。

[关键词] 备课 取材要准 环节要紧 提问要巧

“以学生发展为本”,已经喊了多年,但是许多课堂还是“涛声依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老师长期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已经习惯了原来的一套备课方式,即从备教材出发来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只要是新授课,就会毫不犹豫地从复习铺垫开始,遵循这样一条教学途径:检查复习──揭示课题──新授──巩固──小结──布置作业。不可否认,这一教学结构是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要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日的课堂上来,我认为,首先要从备课开始进行全面的转换。那么,面对新课程,我们该怎样备课?

一、一把刀,取材要准

教材只是个例子。没错,教学中我们就是以“例子”做为最佳辐射点,来尽可能教会学生学会更多的东西。由此,教材处理得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如何用好教材,有意识地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成了值得教师研究的一门学问了。在实际备课处理教材时,我们常常会犯许多毛病。其一,考虑问题过多。把教参所提供的方方面面都考虑进去,生怕有一点给学生遗漏,面面俱到而事倍功半。其二,考虑问题过浮。仍走入应试教育的误区,不敢从教材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上出发去处理教材,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其三,考虑问题过简。不充分挖掘教材作为例子的典型意义,高唱大语文观,避重就轻,适得其反。如:《安塞腰鼓》课堂上,配着震天轰响的安塞腰鼓多媒体的展示,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老师紧紧扣住课文特点,引导学生以各种方式朗诵课文,看得出学生是沉浸在了安塞腰鼓的氛围之中。但有一点,老师忽略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而这,恰好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安塞腰鼓,它是在“从来不曾响过”的宁静中响起的。“冰冷的空气”、“恬静的阳光”、“困倦的世界”,安塞腰鼓訇然震响。这是起于沉寂。当安塞腰鼓“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它止于寂静。这寂静正意味着黄土高原的贫瘠、苦难、闭塞,以及它的多少年多少年的一成不变。而安塞腰鼓则正是起于这样一种状况下的抗争、呐喊与宣泄。读安塞腰鼓,不止是要一点激情,不应该是一种喜形于色。它应该是爆发式的,呐喊式的,震撼式的﹗准的取材才更有助于朗读。

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要求我们能够创造性地进行“教材处理”,同时也给我们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1.要求教师站得更高,看的更远、更宽,树立新课程意识,以新的课程理念(包括学生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教学观、师生观)来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审视学生、审视教学设计,不能局限于教科书和即时的教学实效。

2.优化教学内容要紧扣目标,科学准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在教材处理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浓缩、调整、选择等艺术处理,以减轻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化,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以充分实现。教师在处理教材过程中要注意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知识基础促成知识迁移,作为教学突破口,这对提高课堂效益有着重要意义。

3.摸清学情,以学定教,把“教材”处理加工成“学材”。教师在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教材的“思路”和学生学习的“思路”来设计教师的教学“思路”。既要考虑到教师教学行为,又顾及到学生学习行为。

4.挖掘教材内涵,达到“三维目标”的整合效果。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渗透“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课程功能,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二、一根绳,环节要紧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僵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有教学方案的设计,还要在教学方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教师可以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仅仅局限于认知,还应该涉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其他维度;目标要有弹性,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坚持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原则;教学设计重全程关联式策划,重从何处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等。这样的设计,较以往精细的提问、预定的标准答案,写下教师上课的每一句话,计算好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时间的教学方案来说,留下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可变性,才使教学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使师生积极互动,发挥出创造性来。

在本次语文组活动中,我上的是《孙权劝学》,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情景导入(谈三国)——讲文学常识——讲故事接龙(整体感知)——猜词义(重点)——揣人物语气(难点:指导朗读)——小结课文、培养读书意识。通过这样的环节设计,我自以为是完美无缺的,但在实际上课过程中发现:讲故事接龙这一环节差点要了我的“命”——因为学生不知道该怎样讲。尔后,我反思,原因是自己备课没考虑学生的学情。试想,我把这一环节改为话剧演出,既可以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又可以让学生揣摩人物语气,那不是一箭双雕了吗?

从中我认识到,教师只有认真备好上课的每一环节,并用一条主线把这些环节窜在一起,这样,可以为一节成功的课打下好的基础。

转贴于

三、一团火,提问要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定理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一个好的课堂提问犹如一团火有助于燃烧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起求知欲望;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

在听《孔乙己》,老师原本有很好的创意,让同学们在阅读了《孔乙己》以后自己提出问题。课堂理所当然的活跃起来,许多很好的问题由学生一一提出,如:“站着喝酒的唯一穿长衫的人”说明了什么?孔乙己是不是真死了?孔乙己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等等。老师如能循着这些问题,让学生再进一步阅读课文,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一步步地探求作解,教学应该是十分成功的。遗憾的是,老师并未对来自学生的问题作认真的处理,他只是把由学生提问当作一个教学“民主”的幌子。在走过了这个过场以后,他就一下子抛出了他自己事先已经准备好的三个问题:用什么方法写孔乙己?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作者的写作目的?引学生入我彀中。课堂一下子就跌入冷落。30多分钟的时间纠缠在第一个问题上,课堂上充斥着老师的“他说”、“你说”,结果谁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或应该说一些什么。一堂课成了开局好整个教学又不甚成功的一个例子。留给人们许多思索。

优化课堂提问内容要兼顾到以下几个方面:

1.提问内容要有启发性

设计提问内容要多编拟能抓住教学内容的内在矛盾及其变化发展的思考题,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能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提问要能引导学生到思维的“王国”中去遨游探索,使他们受到有力的思维训练。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提问内容要有趣味性

提问内容的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知识。教师要着眼于课文或知识点结构体系巧妙的构思设计提问,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并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欢乐、满足。

3.提问内容要有预见性

提问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猜想学生回答中可能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思维方法上的缺陷,据此设计解答的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即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应该紧紧围绕着主题构思。在课堂上,一般不宜提发散性思维的问题,以便使学生集中精力学好一课的内容。

4.课堂提问内容要有难易区分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提问内容过于简单,达不到启发的目的;提问内容太难,学生无从下手。要为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跳一跳,摘得到,保证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不会感到高不可攀。教育测量中的难度PH=1-W,W表示课堂内的学生总数,P是答问通过的人数。难度PH在0至1之间,提问的难度一般应控制在0.3至0.8之间,使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解答。

[参考文献]

安塞腰鼓教案范文 篇二

大家好!

从西安到延安,车程大约4个小时,途中我们将路过于右任的故乡——三原、“药王”孙思邈及书法家柳公权的故里——铜川、民族始祖黄帝的安葬之地——黄帝陵。从黄帝陵所在的黄陵县起,我们将进入黄土高原。在穿越洛川、甘泉和富县后,“圣地”延安就会出现在你们的眼前。

在大家的心目中不知对陕北、对延安有什么印象?……“遍地是牛羊”……“腰鼓打得壮美”……“民歌好听”……“姑娘好看”……“排排窑洞”……“陕北剪纸”……哈哈!看来大家对延安知道得还真不少呢!好!这一路上,我就给大家讲一讲美丽而神秘的陕北。

陕北黄土高原,总面积约9.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那里,沟连着沟,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梁,可谓“高天厚土,浑朴旷远,凝重苍雄、丰富壮美”。说起陕北,大家一定知道这么一句顺口溜,叫“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这就是大家常常说起的“陕北四美”。

米脂婆姨资质出众,朴实热情,她们是陕西女人及整个大西北女人的出色代表。传说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献出生在米脂。米脂婆姨周身都洋溢着自然的热情,在阳光的强烈照射和西北风的劲吹之下,她们显得比江南女子更接近于土地,更具有旺盛的精力。

有道是:“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从古至今,这句话被当作佳话广为流传。大家要真想知道“绥德汉”的由来,最好看看《宋史》,便可一目了然。抗金英雄岳飞被臭名远扬的奸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残害于大理寺风波亭(今杭州浙江医科大学内)。当时的爱国将领韩世忠闻知此事,怒发冲冠,拍案而起。一次,在皇帝面前,当着满朝文武大臣,拎着权倾朝野的秦桧衣领大声质问:“‘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昔日曾不可一世的秦桧,此时吓得面色如土,语无伦次,战战兢兢。从此以后,“了不起,绥德汉!”便成了人们夸赞绥德男人的口头禅。

大家知道吗?我们陕西男子还有一个可爱的称呼,叫“楞娃”,一个“楞”字,不失幽默地抓住了陕西男子的某些特点,比如说为人老成正统、待人温厚诚恳、脾气倔强坚毅,等等。但如果以为“楞娃”们都是老实巴交的笨人王老大,那就大错特错了,“楞娃”们精着哩,大智若愚,心头比谁都有数。不过“陕西楞娃”们喜好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碗吃面条。一大海碗的老稠酒,一口气就喝下去了。从表面上看他们是温和中庸的,但一火起来擎脾气就犯了,七八头牛都拉不回来。

清涧县位于榆林地区的南端。那里盛产红枣。清涧县的红枣,个大、色亮,吃起来口感很好,产量为陕北各县之首。清涧县还有一个地方不得不提,那就是袁家沟村,它是一个只有15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毛主席于1936年2月的一个白雪覆盖的日子里,在那里写下了著名的诗词 《沁园春,雪》。

陕北人的喜怒哀乐,就如陕北的环境,没有什么过渡性的中间地带,毫不掩饰。大家听过信天游没有?那歌唱得真是绝了。我给大家唱两句:“燕麦开花零零稀,忘了我娘老子忘不了你。说下日子你不回来,捡畔上跑烂我十眼鞋。”“你是你来我是我。你走你的山来我走我的沟,说不上话来摆一摆手。是我的朋友招一招手,不是我的朋友往远里走。”

可以说民歌是陕北人心灵开出的花。“女人忧愁哭鼻子,男人忧愁唱曲子”。陕北人有无论喜怒悲乐的哪种情感都会唱民歌的情景,特别是在艰难的岁月,人们吞咽下的是粗粮瓜菜,唱出来的却是甜蜜蜜的民歌,不信,您听:“亲口口,拉手手,咱们俩个一搭搭走。”

走在陕北,无论在那绿格茵茵的山峁中,还是在崎岖弯弯的小道上,随时都能听到人们那高喉咙、大嗓子“拦羊嗓子回牛声”的高歌回荡。甚至纳鞋底、纺线线的婆姨们,行程、骑驴、夏天在大树下纳凉的中老年人,随时也能听到他们低婉吟哼的民歌声,它可谓陕北人民生活中的第二种语言了。

陕北人不但爱唱,而且爱跳。这“跳”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秧歌;其二是打腰鼓。说起陕北秧歌,大家应该不陌生。据《米脂县志》记载:秧歌“起源古代祭祖”,时转阳春,歌以乐之,故名“阳歌”。在陕北有些地方把秧歌队的“伞”称为“日照”,这是最古老的太阳神崇拜的延续。又据《吴堡县志》记载:秧歌“源于水稻之乡”,是插秧时所唱的歌,《明初由江南传入陕北,与舞蹈相结合”。可见,陕北秧歌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陕北秧歌的特点有两个:一是“闹”,二是“扭”。因此,陕北秧歌又称为”闹秧歌”或“扭秧歌”。每年的春节是陕北秧歌大比拼的时节,当然也是闹得最红火的时候。一般是闹完本村,闹外村;闹完乡里,闹城镇。到处都弥漫着一种喜庆的气氛。

陕北高原雄浑粗旷,因此,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又诞生了许多种刚劲有力的锣鼓艺术。陕北锣鼓有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志丹扇鼓、黄龙猎鼓、黄陵抬鼓、土基对面锣鼓等。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有文鼓、武鼓之分。文鼓以扭为主;重扭动身姿,活泼圆滑。武鼓以打、踢、跨、跺为主;重击鼓表演,豪放热情,欢快有力,虎虎生威;它既有“柔”的魁力,又有“刚”的气魄;鼓点节奏分明,鼓声明亮,凝时若瑶池蓄水,动时似银瓶乍破;其动作繁复,变化神速;缠腰鼓摇头摆尾,神气十足,过档鼓腿势潇洒,阳刚雄劲,下岔鼓稳健安详,如雁落平沙,还有鲤鱼跳龙门、一条鞭、飞燕、三脚不落地等鼓法。表演时鼓手头拢白羊肚毛巾,身着羊皮褂,脚扎绑腿或穿“英雄靴”,英姿讽爽,舞之刚劲激昂,剿悍豪放,气势磅磺,宛若鹰击长空,气势如虹,观之令人热血沸腾、情不自禁。一位美国研究者在看到安塞腰鼓在满天黄尘中飞扬舞动的时候震惊了,他说:没有想到在温良敦厚的中华传统民间舞蹈中,还有这样剑拔弯张、野性末泯的一支队伍。

改革开放以来,安塞人打腰鼓打出了盛名,1997年安塞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舞鼓)之乡”,被人们称为“中国一绝”,号称“天下第一鼓”。1900年,安塞腰鼓参加了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的大型舞蹈表演,轰动了全场观众,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说:“这样的场面太激动人心了!”在举世瞩目的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庆典中,安塞腰鼓又出尽风头。庆祝回归委员会的官员们高度评价说:“震人心魄,打得精彩,打出了国威。”

近几年,安塞县的许多农民鼓手和延安工矿企业的许多业余鼓手,纷纷被全国各地机关、单位和企业请去改行当了教练,安塞腰鼓已响遍了祖国大地。

陕北人不但腿上功夫了得,手上的功夫亦是令人佩服。延川县有个叫高风莲的老人,可以一边唱,一边剪纸花,一曲唱罢,一件精美的纸花就在她随心所欲的剪裁下完成。

剪纸艺术是窑洞艺术的素描,起源于服装剪裁和服装装饰,被誉为“群芳母亲”,有“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之称。陕北剪纸,种类多样,内容丰富。有窗花、炕围花、窑顶转花、家什装饰剪贴花、服装佩饰替样花等。以粗扩有力的刀法表现农家的男耕女织、家禽饲养、丰收硕果、集市贸易、婚嫁迎娶以及各种乡俗活动,使形式和内容浑然一体,达到完美统一。陕北剪纸,主要用以装饰窑洞。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的窑窗上贴满了红红绿绿的窗花,一家一院便是一个小型展览。一村一户就是一个很大的艺术天地,为农家土院增添了美好的节日气氛,表现了勤劳朴实的陕北劳动人民纯洁的感情和审美情趣。这真是“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陕北剪纸主要以安塞剪纸和洛川剪纸盛名,到了延安后,我一定请大家看一场精彩的剪纸艺术表演。

各位朋友,你们知道为什么陕北的男子强壮高大,陕北的女子红润灵秀?我告诉大家,那是因为陕北的风味小吃特别好吃,特别有营养。陕北,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土地宽广,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所以农、林、土特产品丰富多样,生长期长,营养积累丰富,口味绝佳。陕北羊肉是陕北风味最美的一道菜。每当秋冬之季,羊子肥美,宰杀烹煮,香满城乡。尤其是炖羊肉,把宰杀的羊连骨带肉剁成块状,五厘米长短,加入调料,人锅慢火炕得烂熟。烛时羊骨髓即骨腔内的精髓也随之烛人汤中,原汁原味,鲜美无比。食时单是那青花大碗盛满羊肉朝你面前一蹾,不由你便想起秦将白起、汉将樊哙……大块羊肉连羊骨熬烛的香汤,再加点红油辣子、葱花、香菜,那股浓郁鲜美的香味对唾液腺的刺激,绝非其他正宗菜系可比。游客往往一碗烛肉下肚,便无须再吃其他食物了,大快朵颐,食后浑身暖洋洋,满口留香的感受足以便你流连忘返。

当然,吃羊肉的同时,一定要喝陕北特有的米酒。陕北米酒,用软黄米加工而成。这种酒酸甜适口、消腻暖胃,是冬季佐餐的好饮料。贺敬之曾在他的《回延安》诗中赞道:“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足见米酒的引人之处了。吃饱喝足,穿上羊皮袄,拿上一把伞一把铲,再赶上一群羊,您就成了黄土坡上的牧羊人。雨伞、羊铲是牧羊人的劳动工具。所谓羊铲不过是一把不足一寸宽二寸长的小铁锹,用来铲土块抛打远处吃草的羊只,以招呼它们归队。铲柄的另一端则系着用牛皮做成的鞭子,是用来赶羊群的。雨伞大多是用红色的油布制作的,结构简易但伞帽比较大。这样的雨伞主要有两种用途:晴天用来遮阳,雨天用来避雨。因为牧羊人整天与羊为伴“游山玩水”,不知哪天下雨哪天晴,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伞、铲不离手,独具风情。

陕北的窑洞是陕北风景的象征。到陕北不看窑洞,不算到过陕北。陕北的黄土厚实坚硬,丘陵沟壑密织如网,特别适合打洞箍窑。陕北有句俗谚,叫“箍窑盖房,一世最忙”。箍窑是家中一件大事,按照传统观念,窑洞箍得怎样,关系到子孙后代吉凶盛衰大事。因此,箍窑必请风水先生看地势、定方向、择日子来选定。现在的选址大都趋向实用,选择向阳、背风,吃水和交通都方便的地方。

陕北窑洞最大的优点是坚固耐久,冬暖夏凉,且大门大窗,宽敞明亮。其造型简洁,上部拱圆,下方端直,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思想。其建筑风格古朴、凝重,与周围黄土丘壑谐和,浑然一体,很能体现延安人朴实、内敛、含蓄、深沉的性格。

陕北窑洞做工十分考究,尤其是门窗。窑洞门窗的窗根为镂花空格,有各种造型图案,疏密有致,透亮实用。再把剪贴好的各色窗花贴于窗纸上,花色艳丽,琳琅满目,仿佛一座民间艺术的殿堂。

安塞腰鼓教案范文 篇三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语文教学 创造思维

近年来,多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地进入语文课堂,先进的教育技术以其直观化、形象化、真切化以及便捷化等特点,突破了沿袭多年的“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式,使语文学习的空间变得更加宽广,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极大地扩展了空间,有利于学生从多渠道多角度接受信息,扩大知识面,增强感染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面对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的实践现状,有越来越多的人发出了“想说爱你并不容易”的感叹。下面结合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多媒体的使用要有明确的应用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以学科课程为主,以完成课程目标为主。使用多媒体的目的要绝对服从于课堂教学的目的,服从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个根本目的。

【案例】《安塞腰鼓》教学片段

(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安塞腰鼓的热烈场面。画面除了过程性展示以外,还有精彩瞬间的特写镜头。接着老师让同学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情景。两分钟后)

师:同学们,刚才画面上的情景印在你的脑海里了吗?

生:(振奋地)印在脑海里了!

师:(荧屏空白,播放安塞腰鼓的鼓声)大家看了、听了安塞腰鼓,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安塞腰鼓?

生1:声音雄浑,震天动地。

生2:动作整齐而有力。

生3:技术高超。

生4:场面恢弘,十分激动人心。

师:还有吗?(众生相视,摇头无语)

师:同学们,我相信大家都被安塞腰鼓的场面和鼓声所激动、所振奋。可是我们如何才能做到用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安塞腰鼓的舞姿和声音,使别人也产生跟我们同样的感受呢?这就不是刚才大家几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了。请大家阅读课文,看作者是如何对安塞腰鼓作精彩描述的。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在课件演示完毕后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再让学生阅读课文,把自己刚才的描述与课本中的描述进行比较,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描述的单薄与语言的贫乏,而课文的描述是何等的精彩生动,从而达到了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这样多媒体的使用才是有效和必要的。

二、多媒体的使用要能激发思维,培养创造

提倡教学方式的改革,决不能做秀,是否有必要使用多媒体,使用到何种程度,都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实际要求而定。教师如果过分依赖课件的设计来推进教学进程,那么教师将不得不让所有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不得不让自己的教学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这种“以电脑为中心”的教学怎么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呢?

所以,在多媒体的使用上,一定要本着激发思维、培养创造的原则。在教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笔者剪辑了许多影视资料中有关宇宙、天空的音像图片,运用多媒体进行整理后展示在屏幕上,学生看后,仿佛身临其境,就像自己来到了宇宙中漫游、畅想,在脑海中立即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想象。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点击各个时期古今中外的名人对宇宙空间的大胆描写,这样不断刺激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高涨的创新欲望,然后水到渠成地要求学生运用“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写一段描绘天空风景的文字。这时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千奇百怪的想象令人眼花缭乱。多媒体这样的使用,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很好地理解了课文,还培养了创造力。

三、多媒体的使用要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多媒体的不当使用,导致文学作品的图像化,他取代了学生对文本的仔细阅读,取代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体验,取代了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取代了学生对文句的涵咏咀嚼,取代了对诗文意境的美好想象。这样的课堂只能是信息技术的展示课,而不能算是语文课。那么多媒体的使用如何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呢?下面的这个案例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播放课件合成的电视剧《水浒传》中与课文相关的一段)

师:同学们说说,课文的描述与电视上的表演哪个更能引起你的兴趣?

生1:我觉得电视表演更能引起我的兴趣,看着镇关西被打倒在地,我觉得十分痛快。

生2:电视上能看见人的动作,课文里看不见。

师:是课文还是电视表演更能突出鲁提辖的思想性格?请大家认真看书,思考一下。(生看书)

生3:我发现课文里的一些意思电视里表现不出来。如课文中“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师:课文中这个地方的描写,对刻画鲁提辖的思想性格有什么作用?

生:突出他嫉恶如仇的思想性格。

生:表现他力气大、武功强。

师:你读了这几段文字有什么感觉?

生:我可以想象到鲁提辖挥拳打镇关西的情态。(做动作)

生:我读了这几段文字觉得鲁提辖打得非常有力,大快人心。

师:那么,你们脑海中的鲁提辖,与刚才屏幕上的鲁提辖一样吗?

生:不太一样。

师:同学们,文学作品以语言文字来塑造形象,它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通过对字句的品味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是电视所不能代替的,所以我们要求大家精心研读课文。

这个案例巧用了影视资料之“砖”,引出了文本思考之“玉”,通过电视表演与文本内容的比较,引导学生对课文细读、精读,抓住词句,反复揣摩,达到文学鉴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