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为了加深您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写作认知,下面快回答给大家整理了6篇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反思,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教学工作计划小学数学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在把若干个物体平均分的活动中认识“剩余”现象,理解余数必须比除数小的规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会列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联系生活实际并经过学具操作认识千位,明白计算单位百和千的关系,掌握三位数的组成,会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会对千以内数的大小进行简单的估计和确定。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探索三位数加、减笔算的方法,掌握计算要领,并会进行相关的估算和验算。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并掌握算法,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和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会估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的范围。
空间与图形:
经过有效的学习活动,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能根据给定的东、南、西、北某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七个方向。能运用方位词语清楚地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看懂、会设计简单的路线图。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明白角有顶点和边,会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初步认识直角,明白角有顶点和边,会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初步认识直角,会用直角判定锐角与钝角。在测量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明白分米、毫米与米、厘米的关系。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计量并表述物体的长度,会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统计与概率:
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会对同一组数据按照不一样的标准分类。明白填表格和描方块都是呈现统计结果的方法,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确定、联想和预测。
2、数学思考方面。
经过认识千以内的数,进一步提高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本事,提高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的本事。经过有关口算、笔算和估算资料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计算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理解,逐步学会从不一样角度、用不一样方式解释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发展数感。经过探索和发现数、计算以及平面图形中的一些简单规律,进一步提高比较、归纳以及抽象、概括的本事,发展符号感。
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感受统计的必要性。经过简单的实际调查以及对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活动,进一步积累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体会分类方法的多样性,更加客观地理解统计结果,从而发展统计观念。
在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中,继续发展推理本事,学习有条理地、清楚地表达自我的思考。
3、解决问题方面。
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从日常生活、问题情境和各种数学现象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进取尝试从不一样角度、用不一样方法和分析问题,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初步的反思和评价。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体会合作的益处,提高参与合作交流的进取性。
4、情感与态度方面。
从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资料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提高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进取性,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思考的价值与魅力。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忙下,主动发现自身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及时作出调整。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一共编排了10个单元教学资料。在“数与代数”领域先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然后依次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三位数的加法与减法,两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结合计算,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分米和毫米,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等方向和简单的路线图,直观认识角(包括直角、锐角、钝角)。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根据不一样的问题选择不一样的分类标准,并分别计算。全册教材编排了二次实践活动,《测定方向》是操作型活动,利用指南针在学校内测定各个方向的景与物;《你能跳多远》是专题型活动,运用统计的方法研究各种形式的跳。以下是教材分析及教学提议。
1.选择现实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素材
现实的学习素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和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便于学生从已有的认识和客观事实出发,经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感悟,提出数学问题进行思考、探讨,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根据这样的认识,教材异常重视对学习素材的选择。一方面,让学生借助自我熟悉的具体情境来学习数学。例如,选择学校图书馆借书情景的数据,提出加、减计算方面的问题,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来研究、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进而提高学习三位数加、减计算的主动性,体会数学的存在和作用。再如选择学生能体验到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根据已有基础和生活经验来认识不一样的方向,利用方向对物体“认识方向”以及描述经过的路线,发展空间观念。此外还设置常见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发展应用意识等等。另一方面,用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情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例如,用“动物运动会”上不一样动物长跑、跳高比赛的场景,让学生从不一样的角度分类统计;用具有生活气息的大象搬木头、猴子采桃子等童话场景,引导学生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以及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
整册教材还充分注意题材资料的广泛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加强学科间的综合。同时又注意同一单元例题题材的整体性,用实物、对话、表格和图片等多种表达方式呈现学习资料。如加法、减法这两个单元的例题,全部以图书馆为现实背景,用表格呈现数据,以便学生感受和利用这些数量之间的联系来学习新的资料。
2.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也是学生自我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应对现实的具体问题,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思维的方式,参与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经历数学问题的产生、数学知识的构成、数学结论的得出的过程,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本事。所以,教材注重让学生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为主要方式学习数学。例如,在认数时,让学生经过数一数理解千以内数的实际意义,经过自我的观察、拨算珠和分析活动,认识千以内数的组成,学会数的读写。在学习有余数除法时,让学生自我用学具分一分,感受平均分有剩余的情景,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有余数的除法并学会计算。在学习乘法计算和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让学生经历“现实情境——提出问题——建立模型——应用解释”的过程,从与同伴合作、探索、交流、解释中探索出相应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确定位置”时,引导学生亲历其境,感受观察者所在的位置,确定不一样的方向,以方向描述物体的位置和经过的路线。在认识角时,让学生从对一些物体的观察中抽象出“角”,经过自我的动手操作巩固角的概念、认识角的大小。在学习统计时,让学生按不一样分类标准依次经历收集、整理、描述相应数据的过程,并用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交流等等。运用计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供给现实场景让学生尝试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用统计数据的方法对现实问题进行量化分析并作出简单确定,让学生利用周围的环境确定物体的位置和位置关系,依据平面图结合实际背景进行路线的描述,结合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进行简单的测量,加强长度观念和长度单位的应用等等。
为了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对一些特殊的实际问题,教材设计现实情景、提出问题,让学生联系实际场景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体验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例如,结合加减计算安排了用加减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结合乘法计算安排了用乘法和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这对学生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简单应用,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运用数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信心是大有好处的。
除了上述的一些特点外,本册教材还重视练习的设计与安排,体现练习的层次性;注意有意识地、逐步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发展学生进取日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意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本事。所有这些都将有力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三、学生基本情景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已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基本上能做到上课时能进取思考,进取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到达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必须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异常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资料都比较感兴趣。可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可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景,仅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所以对这些学生,我应当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构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坚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
四、主要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此刻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资料,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当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光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4、要多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验本事和创新精神。
5、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本事和解答应用题的本事,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本事。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简便,觉得扎实。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9、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 篇二
教材分析
学习内容与任务说明
1.学习内容:
①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比较周长和面积的区别。
②用网络图形构建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推导公式体系图,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③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任务说明:通过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复习,使学生能应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完成任务的过程:
①各小组同学明确学习目标,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组内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②组长巡视,组织本组同学完成学习目标,汇总本组观点。
③老师巡回指导,答疑解惑,汇总本组的观点。
④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总结、评价、提升。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身心发展来看,本课的复习对象是即将毕业的六年级学生。虽然,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具备了主动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对于老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他们有主动回忆,主动复习的内驱力。他们能对具体要求有序地进行思考、讨论,获得丰富的知识再现。并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渴望与他人进行网上交流和合作学习。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应用,学生兴趣很浓,但对信息的分析能力欠缺,基于以上思考,我拟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自主学习法为主,利用情境、合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完成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熟练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②引导学生探究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学习整理知识,领会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
①让学生在设计的网页上浏览复习内容,初步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比较信息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从贴近学生实际的身边出发,通过形象的动画演示,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生体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
②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引导学生探寻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探究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根据它们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并应用平面图形周长与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对策:
①给学生提供相关资料,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上网学习,获取信息,分析归纳形成结论。
②在老师引导下,通过交流协作,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①在网络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差异,完成自主协作学习。
②教师怎样扮演好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
对策:
①巡视了解,观察学生的反馈状况,及时辅导、调整。
②激励措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在线测试。
③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的具体化。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 篇三
《认识物体和图形》教案及评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32-p33“认识物体和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也是本册后继学习“分类”的奠基内容。由于此内容比较切合学生的实际(直观形象,学生生活中常见),所以在设计理念上尽力去按新课标的理念去进行教学设计。在学习形式上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探究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发现和创造,学会归纳总结,尽力调动其积极性,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习内容上尽量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在评价方式上,尽量改变只有教师去评价学生的现象,给学生一个民主的地位。评价方式的改变,转变了学生头脑中“师严”的看法,老师也可以是我们中的一员。
案例正文
教学内容:教科书p32-p33
教学目的: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6盒各种形状的实物;图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瞧!谁来了?
生:机器人!
师:对!机器人小叮铛今天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他还给每一组小朋友带来了礼物,想知道有些什么礼物吗?
师:快打开盒子,看看吧!
生:哇,这么多礼物!
师: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但是,小叮铛要考考我们,他说:“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在一起吗?”
师强调: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请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得好一些。动手吧!
[评: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学生熟悉的机器人—小叮铛)引入新知,依据了学生的起点,切入点把握好,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物体
(1)、小组活动(老师巡视并参与进去)
(2)、汇报
师:这个组小朋友已经分好了,而且从得非常端正。
问:哪个勇敢的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们是怎样分的?
学生汇报:
我们组把肥皂、药盒、牛奶盒、小积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骰子、化妆品盒子放在一起;我们把茶叶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们还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师:这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们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组和他们分得一样吗?
生:一样。
师:我们来看看小叮铛是怎样分的,(课件出示)——大家和他分得一样吗?
[评:这是大胆地让学生尝试着按自己认为的标准分一分,而且在学生分好的基础上,提出质疑,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对这几种形状的物体的外观有了初步的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到了数学。]
2、揭示概念(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为了能区别它们,谁来给它们取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呢?
师出示问:起个什么名字?
生:长方体。
师:为什么这么取名?(边问边板书)
附: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创设情境的方法 篇四
1.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
2.用猜想和验证来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识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猜想与验证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一般的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
同时,教师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学习知识后又将回到生活中去,因此,我们的数学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的问题情景也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应用题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通过社会调查,收集、整理数据,提出数学问题。课堂上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素材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学得很有兴趣,掌握得也非常牢固。
4.利用问题创设问题情景。
好奇心和自我表现欲是学习的内部动机,小学生的好奇心和自我表现欲特别强烈。因此,有意识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能激发和迎合他们的好奇心理和表现欲,为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一开始就让学生计算下面四个图形的面积:①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②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的平行四边形。③半径是2厘米的圆。④半径是3厘米的圆。在计算出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学生提出了下面的问题:圆的面积计算还没有学过,该怎样办呢?圆的面积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我们能否用割补法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那样来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这样,情景由教师创设,问题由学生提出,方法由学生去研究,课堂呈现出浓厚的探究氛围。
5.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这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意图之一,游戏中创设问题情景正是落实编写意图。
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发学生"入境",使学生产生"入境始入亲"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6.通过设立疑点创设问题情景。
现代教学论认为,激疑是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要善于激疑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才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好奇心常常会导致创造意识的萌发。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适当设置疑点,创设教学的最佳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如教学《乘法分配律》这一节的开始,设置了这样的悬念:列出如下一组算式后,我很快地说出了它们的得数。 ①9999×9+9999=? ②127×36+127+63×127=? ③(100+8)×125=? ④98×35=?
当学生听老师说出得数后,感到惊奇不已,这是我趁机导入新课:学习了这节课之后你就会知道老师是怎样很快算出得数的。这样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学习兴趣特别浓厚,急于找到方法的心情也特别迫切。让每个学生都处于惊奇、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中,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
7. 编拟童化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童化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童化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且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例如,人教版低年级新教材中许多主题图,都可以编成童化故事,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中,产生问题意识。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比大小”时,可以编个“猴子比聪明”的童化故事。一天猴妈妈给两个猴孩子带来一些礼物,先让猴孩子猜带来的是什么礼物?多媒体展示带来的梨、桃、香蕉。
猴妈妈接着说:咱们分别数一件带来的礼物,并用数字表示,看谁数得对,数字表示得正确,谁就是聪明的猴子,也请咱们班的同学们评判一下,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多媒体展示猴子们是如何数的,用什么数字表示。猴妈妈接着问:我们有几只呢?都数成了两只,谁也没有数对。这时教师及时问同学们,他们为什么没有数对呢?请同学们帮帮猴子们。猴妈妈又问,我们每只猴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谁能动脑筋想出来谁就最聪明。同时教师鼓励引导同学们都来帮猴子们想一想。多媒体展示3只猴对3个桃子,3只猴对2根香蕉,3只猴对4个梨的图。从而观察比较出3等于3,3大于2,3小于4。
在猴子比聪明的过程中,通过猴妈妈提出的问题,猴子们的比一比,同学们的评判参与、帮助参与等,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置身于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探求问题的解决。
8. 利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比较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把探求新知和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的情感结合起来,启发吸引学生喜欢学、乐于学,使学生在愉悦中尽情地学习。
例如,人教版新教材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教学的过程中,在巩固记忆5的乘法口诀时,可采用多形式对口令游戏,且师生共同打手势判断对否的方法,说5的乘法口诀。
练习时,可以使用不同的组合形式进行对口令。如师生对口令,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全体(或部分学生)说得数,然后让学生全体(或部分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说得数。也可采用男、女生互对,同桌互对,小组互对等。对口令的过程中,师生要评判对口令是否正确。这样做,教师与学生的活动溶为一体,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与学生的全体参与相结合,使学生在多形式的互动中,训练了思维,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且根据所学的知识迅速准确地回答问题的能力。
9.通过动手实验操作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会使学生的手脑达到有机结合,学生的思维将会更加活跃,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再展开,让学生数一数各有几个面?量一量每个面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每个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想一想表面积如何算?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在操作活动中得到解决。
又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一节练习课,出示这样一道题:有2个长方形木框,长都是4厘米,宽都是2厘米,拼成一个图形,求它的周长。大家可以用实物操作一下,把周长指给同位看,再算一算。这样的操作会牢牢地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课堂气氛轻松热烈,学生得到的结论既准确又全面。
10.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
“悬念”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特点,创设具有科学性、新颖性,足以引起学生探索活动的各种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悬念”在这里就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诱因。
在课堂中故设悬念这一情境,定会把学生引入到一种新的思维境界之中,利于引发每个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研究。例如在教学“分数化成小数,即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时。首先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里面是有秘密的,老师已掌握这个秘密,不信你们可以出一些分数来考考老师,老师能很快地判断出每个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并请学生用计算器进行验证,使学生明白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确是有秘密的。从而产生有什么秘密的问题“悬念”,来创设出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了解决数学问题的迫切感。
又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一课,教师布设了让学生随便说一个多位数,师不计算就能判断这个数能否被2整除,当学生对老师的这一快速判断持有疑问,利用计算机验证又准确无误时,定会被老师的敏捷反应充满钦佩,定会沉入到一种思考当中,为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研究奠定思维基础。
11.巧设室外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巧设数学课堂的室外活动情境,易于学生体会到“数学生活化”的本质内涵,利于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正反比例应用”一课时,我们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请3名同学分别组织全班其余24名同学进行队列训练(不能重复),在这种活动中,学生发现,每行站的人数和行数成反比例关系,并利用这一关系快速解答了老师指令下的队行每行人数。
紧接着老师又指着旗杆说:“若学校想要更换新的旗杆,你能帮助算一算旗杆应有多长吗?”“以小组为单位先研究方案,在确立实施的方式方法。”学生很快利用杆高和影长成正比例这一知识设计出方案。
这种室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之中,与只让学生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说教的效果,是不可比拟的。
12.利用新旧知识连接点创设问题情境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我们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情境,制造冲突,学生自然会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来联想和探索新知。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过去我们运用转化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出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今天,大家能否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请同学们试试。”
再如,当学生在学习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减法时(退位),可以启发学生从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时(进位)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情境,不仅能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而且也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看过"小学数学如何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建议 "的还看了:
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五
一、指导思想
新学期的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以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为导向,以教师成长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以校本教研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五还”为研究的抓手,打造一支个性鲜明、团结协作、充满智慧的研究型教师团队,塑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学生群体,构建动态生成、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
二、主要工作:
(一)常规工作“日常化”
1、健全集体备课制度,以备课组为单位,关注日常教学,重视课后聊天式的学习研讨,重点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及时反思实践过程中的得与失。每周举行一次集体备课,做到“四定”:定专题、定中心发言人、定时间、定地点。根据行事历的时间安排进行有专题的集体备课(学习“新基础教育”理论;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新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研究一些基本课型。)
2、推行随堂听课制度,发扬门户敞开,随堂听课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备课组内的相互听课、备课组与备课组之间的交叉听课、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中心组的听课等活动,共同研究真实的数学课堂,课后进行自评与他评,在互动的过程中提升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逐步改变教师内在的一些观念。
3、建立学习沙龙制度,认真读好“新基础教育”的三本书,定期举行读书沙龙活动,交流读书心得,初步了解相关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教师逐步用“新基础教育”理论来指导实践;提供对话交流的平台,针对“新基础教育”的学习进行各种形式的专题研讨,充分利用华师大专家组理论引领和共同体的信息交流,及时了解新基础教育的研究动态,确定数学专题研究的方向。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基地学校的系列活动和各级各类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4、加强常规管理制度,每月25日左右进行常规检查(包括教师的备课、反思、学生的作业。)主要由学科主任、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负责。每个学期举行期中、期末的质量检测,对考后情况进行质量分析,以便能更好地指导下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根据教材内容的变化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基础达标体系,每个年级每学期确定一项单项小型竞赛。
5、改革考核评价制度,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考核评价上作进一步的调整,评价目标更加多元化,综合运用笔试与面试等方式,口算、笔算、操作等考核方式,在平时的教学中逐步渗透,以减轻期末考试时学生的压力。
(二)研讨活动“专题化”
研究过程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活动的设计与推进考虑可行性与实效性。研讨活动以“新基础教育”的理论为依据,以课堂教学“五还”为研究为抓手,以全体教师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准则,实实在在地在课堂实践中感悟“新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
(三)教师发展“自主化”
1、自主选择小课题的研究。
老师们可以选择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感兴趣地问题,或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自主选择,确定小课题,进行课堂教学研究。 具体操作如下:个人自主申报,自由组合,认真作好过程记录,学期末进行课题展示与交流。各小课题的研究做到“四重”要求:重研究、重过程、重实效、重积累。
2、自主发展业务素养的提升。
(1)积极参加常州市组织的青年教师素质比赛活动。
(2)在反思中成长。
30周岁以下的教师每周有一篇至少有质量的;35周岁以下的教师每月至少有一篇有质量的;40岁以下的教师每学期至少有一篇有质量的教学反思。
(3)及时,撰写论文。
在学习理论、开展教改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4)同伴互动,取长补短。
各备课组成员互相听课,每人每学期至少听课20节。每人每学期至少上研究课1节(包括备课组内研究课)。
小学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
练习二 Px。
教学要求:
巩固6、7、8、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算式卡、小圆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学生独立完成,请一学生到黑板上练习。
二、画一画,填一填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根据画好的进行填空,注意画图要与填算式相对应。
三、看图做题
1、第3题:生独立看图,完成题目,集体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题:先指导看清图意,体会大括号、问号的含义;再由生独立完成题目。
3、第4题的拓展训练。如果船上的总数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四、连一连
指导学生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把得数相同的用线连起来。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五、小动物回家
先在黑板上贴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图。再组织学生做贴卡片的游戏,帮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找对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数学游戏
先讲评游戏的玩法,再请学生同桌组成一个组玩一玩、填一填。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6篇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反思就到这里了,希望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