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优秀6篇)10-14-50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细致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6篇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

2、运用正确有效的阅读技巧分析文本。

3、掌握作者通过日常生活描写来展现拉丁美洲宏大历史的构思技巧。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运用正确有效的阅读技巧分析文本。

学习难点:掌握作者通过日常生活描写来展现拉丁美洲宏大历史的构思技巧。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入

同学们好,拉丁美洲文学做为外国文学中的一种特殊的种类,随着近百年来拉丁美洲的沧桑巨变越来越受到了全世界文学爱好者的关注,其中,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巨著《百年孤独》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今天,我给大家讲解的内容就是这本名著的节选部分。

二、学习任务分析

(一)知识要点

1、作者简介

加西亚马尔克斯是20世纪哥伦比亚享有盛誉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和记者,1972年获拉美文学最高奖——委内瑞拉加列戈斯文学奖,是拉美小说界的“掌门人”,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和哥伦比亚语言科学院名誉院士称号。

2、作品简介

《百年孤独》写的是布恩迪亚一家七代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坎坷经历和马孔多这个小镇一百多年来从兴建、发展、鼎盛及至消亡的历史。作品内容复杂,人物众多,情节离奇,深刻反映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大陆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

3、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是《百年孤独》的主要写作风格。它的特点是“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这种风格的作品常常通过塑造非常超常的人物形象,描写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运用奇异多彩的表现手法,将现实和非现实融为一体,反映了拉丁美洲地区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使人从审美中获得一种极其强烈的既荒诞又真实的感觉。

(二)承担的单元任务

通过学习本文,能够让学生置身于近百年来拉丁美洲大地的社会生活中,感受拉丁美洲各民族的百年沧桑巨变,感受其中千姿百态的民族特点,从而感受人类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能够让学生从主题内容、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等多方面入手把握作品独特的艺术成就,提升鉴赏外国小说的能力。

三、学习活动

(一)掌握基础、初识文章

详见知识要点。

(二)概述前文、引出后文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表妹乌尔苏拉结婚后,带领一群年轻人离开家乡,长途跋涉来到一个偏远的地区建立了小村庄马孔多。马孔多交通闭塞,只有一群吉卜赛人偶尔来访,带来被村里人看做魔法的磁铁、望远镜、冰块等新鲜事物。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与吉卜赛老人梅尔吉亚德斯结为好友,埋头钻研炼金术,却一无所获。他想寻找通往外部世界的道路,也以失败告终,反而是乌尔苏拉在寻找离家出走的大儿子何塞阿尔卡蒂奥时,无意中发现了邻近的城镇。马孔多自此与繁华世界建立了联系,天翻地覆的变化即将到来。

(三)总结情节、介绍手法

1、借助文眼、理清内容

①新商道的开辟,使得马孔多与外界有了更多的联系,外界的新鲜事物不断进入马孔多。

②丽贝卡带着父母的骨殖从遥远的马纳乌雷辛苦跋涉到来之后出现了各种怪异行为。

③马孔多小镇的居民染上了失眠症。

2、掌握手法、赏析魔幻

本文的“魔幻”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孤僻怪异的神奇人物。

②错综曲折的离奇故事。

③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

④绮丽诡异的语言特征。

总之,在全文中,对话、回忆、梦魇、联想、神话、预言无处不在,时空轮回徘徊,生死界限、人鬼界限全被打破,营造出一股神秘诡异的奇特氛围。

3、抽丝剥茧、剖析现实

①文章的主要情节涉及到哪几个要点?

音乐钟进入了马孔多人的生活。丽贝卡的言语沟通过程。马孔多人忘记了事物的名称。

②情节要点含有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时间和语言。

③音乐钟代替了群鸟报时意味着什么?

标志着现代社会的钟表式的时间能够创造平等、法治和有序,可以带来整齐规训,但也可以带来异化。在这种情况下,时间更容易成为一种权力。谁控制了时间的体系、时间的象征和时间的解释,谁就控制了社会生活。当钟表式的时间随着外来文明的进驻渗透到马孔多镇人们的生活习惯上时,也意味着这里的人们在慢慢被现代文明生活的权力所控制。

时间加速之后,人们处于“时间饥饿”状态中,只拥有时间没有拥有生活,当客观时间已经很充足时,人们的注意力还在钟表所代表的时间上,在无所事事中听着音乐钟数华尔兹的音符。除了时间,人们已经很少关注其他的事情了。

文中描写音乐钟的那段文字,就是统一、整严、标准化的现代工业文明渗透的痕迹,用“音乐钟”代替“群鸟”便是机械时间(现代时间)代替了自然时间(传统时间)的典型的形象化表现。当地人的时间标准已经被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时间标准殖民化。

④丽贝卡来马孔多后的语言交流情况意味着什么?

这一点要结合着马孔多人得了失眠症忘记了事物的名称这个现象一起分析。

结构主义语言学把人类的语言定义为一个符号系统,这个符号系统分为“能指”和“所指”,语音和字形就是能指,意义是所指。举一个例子,gou这个声音是能指,gou这个读音所代表的动物就是所指。在“能指”和“所指”中,“所指”即意义更加重要,可是当“能指”都被马孔多人遗忘掉的话,“所指”代表的意义就更无从说起。

萨丕尔—沃尔夫语言假说认为,语言不仅仅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它还会决定着我们的思维,最后决定我们的文化,决定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不同的语言,就会有不同的世界观,就会有不同的社会。

马孔多人忘记的名称所代表的事物都是维持基本生活的最基础性的事物,这样的事物的能指都可以遗忘,足以证明失眠症的危害极大。而语言被遗忘后,语言所代表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意义就会消亡。丽贝卡的焦虑和抗拒也隐含着这层意义。

⑤文中情节所涉及的语言问题还说明了什么?

这一点主要通过丽贝卡的语言沟通的过程来体现。丽贝卡一开始不与人交流,意味着不愿意跟别人有语言的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融合。这就是语言缺失造成的。所以丽贝卡一直用吃土的怪癖来彰显自己的独特性,并以此来缓解自己不合群的孤独的焦虑感。

但是丽贝卡最后还是跟家人交流沟通了,但是过程繁复,手段骇人。经过这场语言同化的过程,丽贝卡之所以说殖民地语言说得跟印第安土语一样流利,我们都清楚,是毒打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这段描写事实上表现的是拉丁美洲人民是如何被外来语言殖民的具体过程。

福柯提出,群体的话语实践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权力实践的方式,话语的实现同时也是权力的实现,因为权力与欲望始终围绕着言语的合法性展开斗争。

拉丁美洲是一个混合文化的地域,在“万物有灵”的宗教信仰尚未成长为稳定文化系统的情况下,已经发展成熟的欧洲天主教信仰以改头换面的施予者姿态强行成为当地的主流文化,截断了土著文化正常的对自己身份确定性的过程。

在推行主流价值观的时候,殖民者的语言对殖民地文化和语言进行的播撒和渗透,这使得被殖民地的土著不得不以殖民者的话语方式来确认自己的身份,在一种扭曲的文化氛围中,完成了心理精神和现实世界的被殖民过程。

在丽贝卡来之前,课文中提到“阿尔卡蒂奥和阿玛兰妲……顽固地不肯说卡斯蒂利亚语,而只说瓜希拉土语。”所谓的“顽固”,其实是当地人的原始心态和语言表征尚没有外来文明侵袭的保留,但是在乌尔苏拉的心目中,“顽固”地说本地方言并不是一种让她安心的现象。所以,乌尔苏拉会通过希望儿女们都说卡斯蒂利亚语来获得某种安全感,而不说这种语言的。丽贝卡先是被认为是疯掉,后来直接被毒打。在这个事件中,拉丁美洲的原始语言如何被侵略并且以什么样的方式消亡,由此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一个细节,照看阿尔卡蒂奥和阿玛兰妲的保姆是只说古印第安语的比西塔西翁。她的哥哥卡塔乌雷看见丽贝卡语言被同化即罹患失眠症的表现后,第二天跑得无影无踪,他们是印第安古老王国的王子和公主,离乡背井,屈居人下就是为了保有自己的语言和背后仅存的对已消亡的历史的回忆,当失眠症在闭塞落后的马孔多蔓延时,意味着外来文明入侵的触角已经布满了拉丁美洲大陆的每一个角落。

4、深入赏析、评价反馈

马尔克斯通过描写统一使用音乐钟和遗忘语言这样的生活细节是想表现拉丁美洲什么样的宏大历史呢?

实际上,我们不难得出,马尔克斯写这个片段,正是要提醒自己的民族: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正在被大家忘记,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和对历史的反思。

事实上,这些细节象征了拉丁美洲十六世纪以后的文化变迁。无论是时间因素还是语言因素,最后都指向了欧洲殖民者染指拉丁美洲并用特定的技术权力和话语权力促使了拉丁美洲传统民族性的消亡。虽然,他们的到来也带来了现代社会的可量化、可计算的客观化影响,但是同时也在强力推行现代文明和自己的民族文化时摧毁了拉丁美洲本土的多样化文明。拉丁美洲的文化也受到西方殖民者的禁锢,使他们在思想上对西方殖民者绝对服从。整个拉美民族都在孤独的包围中,人们通过掩耳盗铃般的失忆和遗忘避免体会真实彻底的孤独,重复的行为、集体的失眠症和健忘症等是这种孤独的外在表现形式。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老师借着这篇选文,想帮大家捋清了《百年孤独》这本名著的一个核心思想——摆脱殖民统治,自己掌控自己民族未来的命运十分重要,发生在拉丁美洲土地上的悲剧告诉我们,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必须保有对自己民族语言、思维和文化的主动权,这样,才不会屈居于西方话语中,失去我们东方式的民族特色和韵味。

五、课后作业

(一)思考作业:

1、如果马孔多没有开通商道,是不是就能够解决马孔多百年孤独的问题呢?

2、请同学们复习《齐桓晋文之事》中“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这句话,将两篇文章对照分析,思考一下我们中华民族会不会产生拉丁美洲式的孤独呢?

以上问题请同学们任选其一,完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二)拓展阅读:

《红高粱》(莫言)、《危地马拉传说》(阿斯图里亚斯)、《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流畅说出《史记》的相关文学常识。能在具体语境中识记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的分析,识记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并简单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确客观评价有关人物。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常用词,拓展一些实词、虚词和兼语省略句法的知识。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项羽和刘邦等人物。

学情分析

通过《史记》名篇的学习,学生对史记叙事笔法以及人物塑造方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积淀,但此文篇幅较长,部分学生在字词的理解上会存有一定的难度,同时,理解文章借助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展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也是学生面临的困难。因此,本次教学重点在于借助圈划、朗读等手段,巩固、强化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品味情节和人物,能客观地进行分析和鉴赏。

课标要求

读懂,理解浅易的文言诗文。能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基本思想,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能鉴赏优秀的文言诗文作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语言风格作简要的评析。

考点分析

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辨析。《史记》基本常识的识记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搜集整理《史记》相关文学常识。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音乐起,播放项羽的《垓下歌》,在音乐中体会其慷慨悲凉的意味。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2.课件展示《大风歌》,齐诵并简析,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

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主要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引导学生思考: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借此引入《鸿门宴》的学习。

二、分享搜集成果。

(检测为主、明确知识点。)

环节一:

司马迁和《史记》;

环节二:

历史背景。

(课件明确。)

三、分享预习,梳理文本:

1.字形、字音、字义:

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àng)

道芷欲间行(jiàn)

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

要项伯(通“邀”)

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

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强调字音:

飨(xiǎng)说(shuì)美姬(jī)鲰(zōu)生卮(zhī)酒有郤(xì)玉玦(jué)瞋(chēn)目目眦(zì)跽(jì)曰参乘(shèng)彘(zhì)肩不胜(shēng)刀俎(zǔ)

2、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并做好各类文言现象的标志。

①通假字、

距─拒: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内─纳: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要─邀:张良出,要项伯。

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坐─座:置之坐上。

不——否

②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③古今异义

山东古:指崤山以东地区。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非常古:意外的变故。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河北古:黄河以北地区。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河南古:黄河以南地区。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寿古:敬酒。今:长寿。

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述。

婚姻古:儿女亲家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3、学生简单概述课文内容,然后梳理

(1)本文记叙的中心事件是什么?事件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结果如何?学生概括故事情节:

本文中心:鸿门宴

本文线索:杀不杀刘邦

本文顺序:时间顺序

本文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

宴前(幕后活动):无伤告密亚父定计夜访张良刘邦定策项伯说情

宴中(明争暗斗):沛公谢罪范增示意项庄舞剑樊哙闯帐义责项羽

宴后(脱身除患):沛公逃席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愤骂诛杀无伤

(2)文中涉及哪些人物?故事如何展开?(请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对比照应

人物结构:两峰并峙,双水分流。

项羽集团:项羽范增项伯项庄

刘邦集团:刘邦张良曹无伤樊哙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互动设计:大家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宴会么?

点拨:这绝对不是一次愉快的宴会,项羽和刘邦在宴会上剑拔弩张,勾心斗角,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以刘邦胜出为结局。后来“鸿门宴”也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词语,用来比喻那些“不怀好意,设计陷害别人的宴会”。

四、总结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萦,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诛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项羽本纪》中的节选部分,而结构却十分严谨,前后呼应紧密,也可说是一个动人的完整故事。

因境生情,提高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课前预习。

展示课前预习结果,以鼓励激发兴趣。

积累文化、文学知识,同时为阅读文本作必要的准备。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生成目标。

问题的设计着重于让学生关注文章的重点,加深对写作方法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立足文本,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使学生获得具体感悟。

在互动和分享中培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部分学生分析阐述不全面,适当引导。

基本文言常识通过学生交流补充,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明确并归纳总结。

通过朗读,揣摩语气,在动态的事件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

本课小结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最为精彩的一段,它借鸿门宴上双方人物的一次汇集,生动地写出了项羽、刘邦双方明争暗斗的斗争场面,刻画了项、刘两人不同的性特点及在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成功刻画了张良、樊哙等一系列的人物形象,我们在阅读之余,需要更多关注作者借助人物描写凸显人物特性上的成功之处。

课后作业见作业包1+2(必修+选修)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红楼梦》和曹雪芹。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及心理,概括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掌握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主要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准确解读古典小说的人物个性,培养文学审美能力及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情节结构,解读林黛玉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掌握刻画这些人物所运用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细节描写等主要手法。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看视频、听音频);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讨论法;教师导读法;品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大家仔细观看视频中的故事情节发展,视频放完了,大家知道这是哪部电视剧吗?没错就是《红楼梦》。那林黛玉进贾府看到的是怎样的豪门家族呢?今天我们就随着这个美丽的女子走进贾府,走进《红楼梦》,进而走进林妹妹的内心。

现在开始我们的新课《林黛玉进贾府》。(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歌情感基调

①同学分享课前收集资料,介绍曹雪芹及其作品《红楼梦》。

明确:

作者: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也有说曹頫之子)。

关于《红楼梦》:《红楼梦》是我国18世纪中期出现的一部古典小说。它高度的艺术性,在我国及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版本可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大系统。前80回是曹雪芹所著,后40回为高鹗续写。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我们只能根据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②初识林黛玉

昵称:林妹妹

字:颦颦(宝玉送之)

名号:潇湘妃子

爱好:吟诗作赋

最喜欢读的书:《西厢记》

家世:父亲林如海,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于黛玉十岁左右去世。

生平: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后因父母双亡,便常住贾府,虽为寄人篱下的孤儿,但生性孤傲,天真率直,是封建思想的叛逆。她蔑视功名利禄,与宝玉相知相爱。但这一爱情最终被扼杀,黛玉泪尽而死,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身世(木石前缘):前世的黛玉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宝玉是赤霞宫的神瑛侍者,每天给绛珠草灌溉,绛珠草修成人形以后,为了偿报灌溉之情,所以随之到凡尘,上演这悲金悼玉的。故事。

③初读课文,结合文章标题,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明确:林黛玉因何进贾府?原来贾母有两个儿子贾赦、贾政,一个女儿贾敏。贾敏嫁林如海,只有一个独生女便是林黛玉。林黛玉母亲因病去世,外祖母念及黛玉年幼无人照顾便派人把黛玉接进贾府。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上节课我让同学们课后预习了这篇小说,现在大家在课上默读一遍课文并以语文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讨论得出本文的情节由七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内容概括如下:

第一部分(1):林黛玉初进贾府

第二部分(2~4):拜见贾母、邢王夫人、迎探惜三姐妹

第三部分(5~6):初见凤姐

第四部分(7~11):拜见两位舅舅,介绍宝玉

第五部分(12):陪贾母进晚餐

第六部分(13~14)宝黛初会

第七部分(15~16)安排起居

通过梳理文章结构,我们知道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线索,以及所见到的人物:她先到贾母院,见到了三春、大舅母、二舅母,然后去贾赦院,但没见着,又去贾政院,也没得见,最后回到贾母院,见到了一生中的知己——宝玉。

2.大家默读课文,分析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林黛玉?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黛玉外貌的句子,分析黛玉人物形象。

①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小结:众人眼里的林黛玉:众人是从亲友和长辈的角度关心黛玉的身体,注意到她身体孤弱、多病。

②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小结: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王熙凤从讨好贾母的角度出发,看到了她容貌标致,气派不凡。凤姐是见过世面的,见多识广。这段话出自凤口,点明了黛玉的风流态度和言谈举止的不俗。

③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小结:贾宝玉心中的林黛玉: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描写黛玉,五个对偶句抓住了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楚楚可人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表现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风流俊逸病美人图。

(脂砚斋评点: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终知黛玉是何等品貌。)

(2)从课文中找出黛玉的行为、细节描写的句子,分析黛玉的性格特点。

①贾母一见黛玉,疼爱得不得了,“一把搂入怀中大哭”,并不计较礼节,课时待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还是补行了拜见的礼节。见了迎春姐妹三个,也“忙起身迎上来见礼”。

②听到后院有笑声,听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心里觉得那人“放诞无礼”只是不说,见了面还是“连忙起身接见”,称呼上也非常小心。外祖母说:“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她知道外祖母可以开玩笑,自己随便不得,待明白过来,“忙陪笑见礼,以‘嫂’呼之”。

③连一个位子,黛玉也处处小心,无论在王夫人处,还是在贾母后院吃饭,黛玉都十分退让。

④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饭后漱口,跟着漱口,吃茶,跟着吃茶。

小结:因母亲早亡,又无兄弟姐妹扶持,尽管外祖母口口声声“心肝儿肉”地疼她,林黛玉却总有寄人篱下的感觉,所以待人处世总谨慎多虑,礼节周到。从人物的行动和细节,也表明其教养非一般,聪明识礼。

(3)从课文中找出黛玉的语言描写的句子,分析黛玉的性格特点。

①黛玉回答贾母:“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黛玉只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②贾赦没出来见面,只是让人回话,因为回的是大舅舅的话,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恭肃如此。大舅母苦留她吃饭,黛玉笑着推辞“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小结:从黛玉刚开始回贾母“只念了《四书》”,后觉得不妥,会宝玉“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第②句笑着推辞大舅母的赐饭,可以看出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3.“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是林黛玉进贾府的生活信条,小说中是怎样表现的?她为什么这样要求自己呢?

【要求】分组活动。找出黛玉进贾府后语言动作的描写,并讨论分析。

①大舅母留她吃饭时;

②在王夫人那里择座;

③在贾母房里吃饭的时候;

④对读书的回答;

⑤初见贾母的时候;

⑥当贾母介绍王熙凤的时候;

体弱多病,美丽多情的林黛玉是在母亲去世后投奔外婆家的,虽然贾母十分疼爱,她却总有寄人篱下之感,所以,进贾府后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细心机敏、自尊自卑是她的性格特点。

(四)拓展延伸

小说中对王熙凤、贾宝玉的服饰极尽笔墨甚至丫鬟们也有简单的服饰介绍,同学们找找文中是怎样描写黛玉的服饰的?那是不是曹先生忘记写黛玉的服饰了?

明确:作者用这种方式更显她的素雅,纯美,无需用外在的服饰来修饰,已经很完美了。

(五)小结作业

小结: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结束课堂。

作业:林妹妹不仅仅美在外表,美在气质,其实她还是一个才女。大家课后搜集林黛玉的诗词,这些诗句都很契合她的实际,细细品读,进一步了解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下节课我们就“我看林黛玉”这个话题再来讨论。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古典小说,因而重心在情节发展,人物分析上。本堂课的教学,抓住林黛玉的人物形象,从作者的动作、语言、细节描写等描写手法,让学生了解林黛玉的形象。课堂充分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尽可能地营造课堂气氛。本节课实现了三维目标,达到了师生共建课堂的效果。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过程和方法:

1.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等多义词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教学重点】

1.比喻论证

2.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了解全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特点。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指导学生参阅《讲练通》(作家作品、相关知识)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劝”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

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学生阅读课文,自学释疑

要求:学生完成《讲练通》“基础自主预习”部分

三、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参考答案】“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参考答案】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参考答案】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参考答案】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参考答案】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

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á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四、质疑探究

围绕三个问题讨论:

第一题: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题: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三题: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试讲,教师重点点拨)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五

一、指导思想

高中阶段是人生求学的黄金时段,而高一上学期,又是这个重要学习阶段的重要的起始阶段。为让学生掌握高中语文的特点,明白语文学习的思路和方法,热爱语文,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学得知识,夯实基础,练好学习语文的基本功,培养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使其终身受益。为此,高一语文备课组特制定如下计划。

二、总体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我们的教学总体目标是:努力使学生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一)积累与整合。

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避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二)感受与鉴赏。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三)思考与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四)应用与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五)发现与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三、新教材的特点

(一)教科书高一上学期共学习两本必修:必修一,必修二。

(二)必修教材的基本框架:每册教材共分四个主题。分别指向高中生不同的思想、情感层面。

四、具体措施:

(一)积极研究课改实施办法

高一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是课改成员。所有成员都要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内容,探究其精神实质。充分落实学校的“导引自主生态课堂”,充分利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讨论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操作程序、教学方法,做到活动主题明确,有中心发言人。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而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为了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我们提倡并实施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可从三个方面落实实施:一是落实课前预习和疑难问题收集制;二是落实课堂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为学生创设交流和表达的时空空间;三是组织语文学习兴趣小组,教会学生积极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

(三)多阅读,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除教学上安排的阅读内容外,我们将充分利用图书馆和阅览室资源,让学生积极主动参加课外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做好摘记,写读后感、读书心得、学习随笔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理解文章内容的水平,训练学生学会自己找资料,达到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积累资料的目的。

高中语文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按照景泰蓝制作的先后顺序,有详有略地介绍说明事物的方法。

2、了解景泰蓝制作精巧,手工操作的特点,启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以景泰蓝的制作程序为序,纵横交错,有详有略,学生不易理解。要抓住这个重点,反复引导学生体会,绘制本文说明顺序结构图。

2、本文的语言准确、通俗、朴实,可让学生分类整理,加强体会。

3、有条件的,可以出示景泰蓝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要点:

1、解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2、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

3、学习本文扣住“手工操作”这一特征进行说明。

教学方法

1、讲读之前,安排课内预习,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2、通过对初中已掌握的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是因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不同而不同的。

3、练习设计重在“双基”的落实,有助于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又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要地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1894年生,江苏苏州市人。我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解放前曾担任过小学、中学和大学教师,当过编辑。二十年代初与茅盾、郑振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解放后,曾任全国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现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散文集《小记十篇》,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一篇宣言》、《多收了三五斗》、《夜》。

二、简要复习初中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三、展示有关图片,指导学生阅读

要求学生掌握文章说明顺序,初步理清文章思路,明确重点与难点,把重点与难点部分标明,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1、为什么叫景泰蓝?

中国特种手工艺品之一,最早产于代,至明景泰年间开始广泛流行,用铜胎制成,当时以蓝色为最出色,因此习惯称为“景泰蓝”。

2、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课文主体部分又分为几个层次?

《景泰蓝的制作》一文介绍了工艺独特、工艺水平要求高、主要采用手工操作的高级工艺品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点明参观的时间、地点和内容,交代了写作的目的──说一说人们喜爱的手工艺品景泰蓝的制作过程。这一部分交待了写作的缘起,引出后文。

第二部分(第2~16段),是全文的主要内容,具体说明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和技术。这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又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2、3段)介绍制作景泰蓝的第一道工序:制胎。

第2段先说明制作铜胎的原料是红铜,接着举圆盘、花瓶、方盒子三个例子说明景泰蓝铜胎的打制方法。

第3段将景泰蓝的制胎与铜器作坊的工作相比较,说明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引出下文。

第二层(第4~9段)介绍制作景泰蓝的第二道工序:掐丝。掐丝是景泰蓝制作的关键工序,作者对它介绍得十分详细。

第4段先下定义简要解释什么是掐丝,然后以粘一棵柳树为例,具体说明掐丝的操作方法。

第5段介绍景泰蓝是掐丝工人和负责图样设计的美术家合作的成果。

第6段说明景泰蓝制品上的图案“全是线条画,而且一般是繁笔”的科学道理。

第7段列数字作较着重说明景泰蓝掐丝细密费工的特点。

第8、9两段介绍的烧焊和酸洗是掐丝的辅助工序,作者简要带过。

第三层(第10~13段)介绍制作景泰蓝第三道工序:点蓝。点蓝也是景泰蓝制作的关键工序,是作者继“掐丝”之后又一详写内容。

第10段介绍“点蓝”和“景泰蓝”名称的由来。

第11段说明色料的原料。

第12段说明色料的研制方法。

第13段介绍点蓝的操作方法与具体过程。

第四层(第14~16段)分别介绍了烧蓝、打镀和镀金三道工序。

第三部分(第17段)概括整个制作过程,强调景泰蓝制作“全部工作是手工”的特点,照应了开头,结束全文。

3、景泰蓝的制作分几道工序?

4、为什么用红铜作胎呢?

5、为什么有些景泰蓝掐丝要用繁笔?

6、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详写掐丝和点蓝两道工序?

明确:①这两道工序最复杂、最精细,详尽地体现了景泰蓝制作的精细、操作的繁复和手工制作的特点;

②这两道最重要,是决定景泰蓝质量的关键工序。

③这两道工序是景泰蓝制作所特有的,不为别人所熟知的。

四、说明方法:

在各道工序的说明中,作者运用了哪些种说明方法?

五、师生一起分析课文主体部分(2~16段)的第一层(2、3段)

铜胎原料是红铜

铜胎的打制方法举例

──圆盘(打制方法简单,略写。)

──花瓶(做法复杂,需要分段制作,再将它们拼接起来,所以详写。)

──方形或长方形的东西,像果盒、烟卷盒之类(打制方法简单,略写。)

比较景泰蓝的制胎和铜器作坊的工作。

六、作业

1.文章怎样自始至终扣住景泰蓝制作过程中手工操作这一特点的。

2.在详写掐丝和点蓝两道工序时,又怎样扣住突出其中的重点。

七:表格:

制作过程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

衔接词开头第二步轮到该说就是还得

语文版语文高一年级《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设计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主要环节尽打接合焊剪、曲、夹、蘸、粘、焊、煮、洗捣、研、筛、和、舀、填放、送、烧、提金刚砂石水磨、磨刀石水磨、椴木碳水磨电镀

主要动作打粘填烧磨镀

详略安排一般详详略略略

制作特点制作精细、操作繁琐、手工制作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答:文章自始至终扣住景泰蓝制作过程中手工操作这一特点,不论是在说明每道工序时,还是文章的开头结尾,都不忘突出这一制作特点。制胎是“打”,掐丝是“粘”,点蓝是“填”,烧蓝是“烧”,打磨是“磨”,镀金是“镀”。开头点明景泰蓝是“手工艺品”,结尾一再强调“全部工作是手工”。文章突出“手工”,赞扬了手工艺工人的聪明才智,辛勤劳动和他们的特殊贡献。

2.答:景泰蓝的工艺程序是,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文章严格按照景泰蓝的六大生产工序依次逐项介绍。所以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完全是说明对象──“景泰蓝的制作过程”的客观反映。就每个工序来说,也是按制作程序来说明的。例如说明“掐丝”这一工序时,依次写“粘铜丝→烧焊→硫酸煮→清水洗”;说明“点蓝”这一工序时,依次写“研磨色料→筛选色料→填上色料→三填三烧”。在六大工序中,详写掐丝和点蓝,因为这两道工序是决定景泰的独特风格和质量的关键工序。在详写这两道关键工序时,又能突出其中的重点。例如,写“掐丝”时,突出了“粘铜丝”(怎样粘铜丝,为什么粘铜丝时要用繁笔,粘铜丝是如何艰难);写“点蓝”时,突出“填上色料”(盛色料的工具,舀色料的家伙,色料填在什么地方,每个小格填多少,什么时候拿去烧,如何烧,烧了以后又如何填,一共填几回,烧几回)。

二、在同学对文章思路大体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他们做纵深分析,解决难点,理解重点及全部内容

(一)课堂讨论

1.在说明掐丝这道关键工序时,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综合运用了下定义、举例、比喻、比较说明法。第一句说明什么叫掐丝,是下定义。以粘一棵柳树为例,说明如何掐丝,用的是举例。“每片叶子两笔,像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大右括号”,是比喻。最后把掐丝与刺绣比较,说明掐丝的对象和材料,则是比较。由于多种说明方法互相补充和配合,使“掐丝”这道关键工序的说明比较完整、具体。

2.第6段中说线条画一般是繁笔的三条科学道理是什么?

线条画一般是繁笔的科学道理有:①“景泰蓝要涂上色料,铜丝粘在上面,涂色料就有了界限。”②“景泰蓝内里是铜胎,表面是涂上的色料,铜胎和色料,膨胀率不相同。要是色料的面积占得宽,烧过以后冷却的时候就会裂”。③“还有,一种器物的表面要经过几道打磨的手续,打磨的时候着力重,容易使色料剥落”。

“现在在表面粘上繁笔的铜丝图画,实际上把表面分成无数小块,小块面积小,无论热胀冷缩都比较细微,又比较禁得起外力,因而就不至于破裂、剥落。”

三条道理列述之后,作者以文艺常识“内容决定形式”作比较,指出“是制作方法和物理决定了景泰蓝掐丝的形式”。

3.介绍六大工序时,使用了哪些起过渡作用的词句?

介绍六大工序时,很注意各道工序的衔接,注意使用起过渡作用的词句。在第1段末总提“现在把它的制作过程说一说”后,第2段由“拿红铜作胎”开始介绍制胎,并在第3段开头点出“制胎”这一术语。第4段开头“第二步工作叫掐丝”,交代出工序名称,4至9段详细介绍之后,第10段开头用“于是轮到涂色料的工作了,他们管这个工作叫点蓝”,承上启下,转入第三道工序。第14段开头“现在该说烧的工作了”标志着第四道工序的开始。第15段“涂了三回烧了三回以后,就是打磨的工作了”。第16段“可是全部工作还没完,还得镀金”等句都起过渡的作用。第17段“全部工作是手工”一句以“全部”二字结束了整个制作过程的介绍,条理性十分明显。

(二)总结

1.归结中心意思

文章详细地说明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和方法,介绍了景泰蓝制作中手工操作特点,赞扬了手工艺工人的精湛技艺、劳动和智慧,从而赞颂了我们民族的伟大创造才能。

2.归结本文写作分析要点:

体裁为说明文。以景泰蓝制作的过程为说明顺序,详写掐丝和点蓝两道工序。在各道工序的说明中,始终抓住景泰蓝制作中手工操作这一特点。综合运用了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做比较、列数字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简明,文风通俗平实。

三、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题”

2、说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⑴、丝就是拿扁铜丝(截面是长方形的)粘在铜胎表面上。(作诠释)区别:下定义:严格地说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含义(内涵)及使用范围(外延)。作诠释:是对事物所做的一般性解释、说明。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来形象化地反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一种语言艺术。

⑵、一个二尺半高的花瓶,掐丝就要花四五十个工。(列数据)

⑶、他们简直是在刺绣,不过是绣在铜胎上,不是绣在缎子上,用的是铜丝,而不是丝线绒线。(作比较)

⑷、各种色料的细末都盛在碟子里,和着水,象画家的画桌一样,五颜六色的碟子一大堆。(打比方)

3、布置作文练习

安排说明文的写作练习,可单项说明,也可综合说明,可简单说明,也可作一般说明。

请以“红烧肉的制作”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注意抓住所说明的对象的特点,安排好说明顺序和材料的详略,综合运用三种以上说明方法,字数在500字左右。

语文版语文高一年级《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设计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