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七律长征教案详案一课时)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这6篇七律长征教案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七律长征教案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律长征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毛泽东和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一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1、了解“单元导读”。

(1)师:(出示毛泽东图)认识他吗?没错,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这单元,我们将要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近毛泽东,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2)生读“单元导读”。了解怎么学?

2、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先通过一首长征诗来走近毛泽东。关于“长征”,你们知道的内容有多少?(出示长征示意图和阅读“资料袋”帮助大致了解长征。要点: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翻山越岭,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行军二万五千里。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因此,可以说,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

也可以说,长征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1、师:当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师范读:背诵全诗)

2、师: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4、6、8行一般押韵,大家读读这首诗,看看哪些字是韵脚?

3、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找出韵脚。

(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看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样了?其他的同学仔细听,从正确和流利两方面进行评价。(课件出示诗歌《长征》)

指名读—>全班齐读。(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打着节拍读)

4、再读课文,思考:

全诗围绕哪句写的,你是怎么理解的?

5、生交流,指导朗读这一总领句。

(二)读书思考,查资料批注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一下子就抓住了这首诗的总领句。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句来学习。“远征难”诗人是怎么体现的?而“红军不怕”又从何看出?请你们再读诗,画出相关词句,借助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及相关知识,把自己的想法在文旁作批注。

生自学,师巡视辅导。

三、作业。

1、读诗,思考,批注。

2、抄写生字新词。

3、《丛书》一到五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这首诗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

2、出示上节课要思考的问题:“远征难”诗人是怎么体现的?而“红军不怕”又从何看出?

二、再读诗歌,读悟结合,理解诗意,指导背诵

(一)体会“远征难”。

1、你是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长征中的“难”?

生答,师板书:逶迤、磅礴、千里雪、云崖、铁索。

2、从这些词句中怎么看出红军“远征难”的?

(1)逶迤、磅礴:师板画并出示课件体会五岭的长与乌蒙山的高。

(2)千里雪:看影片《丰碑》理解雪山的可怕。

(3)云崖、铁索:金沙江和大渡河的难渡。

3、师小结:五岭、乌蒙山、雪山只是红军过“千山”的代表,像这样难越的高山总共有18座。长征难不难?金沙江、大渡河只是红军过“万水”的代表,像这样难渡的天险有24条。长征难不难?(难!)

4、指导感情朗读,读出万水千山的“远征难”。

(二)体会“红军不怕”。

1、长征这么难,红军怕不怕?(不怕!)从何看出?

(1)师板画引导学生比较:逶迤——细浪,磅礴——泥丸。

为什么毛主席和他所领导的红军会这样看待?(革命乐观主义)

(2)请生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暖”。

(3)看影片《飞夺泸定桥》,理解“寒”(心惊胆寒)。

(4)请生谈对“喜”字的理解。

2、生感情读,读出红军的“不怕”。

(三)体会感情。

1、师:长征这么难,但在红军眼中均只是平平常常的事,红军均不怕。此时,你感受到毛主席和他所带领的红军的什么精神?请用一个词来概括。(英勇无畏……)

2、师:是啊,正因为红军英勇无畏,所以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了!毛主席说:三军过后尽开颜。

从这名诗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毛主席和红军胜利后的喜悦)

3、再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三、情感升华,背诵全诗。

1、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们愿意听一听《七律。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播放歌曲)

2、你觉得自己有没有走近毛泽东了?他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乐观的、英勇无畏的)

3、让我们满怀激情,齐背《七律。长征》来表达自己对毛泽东主席的缅怀及敬佩。

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初步了解律诗的写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律诗写法。

【教学过程】

一、直接板题,揭题。

1、了解背景:

请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1933年10月,国民党调动50万重兵对中央红军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反围剿失利。1934年10月,红军北上转移。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一路上,他们翻越了18座大山,淌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击溃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军当时的境地是上有敌机,下有追兵,敌强我弱,只能走无人能走的地方,可谓“绝地求生”

师:回顾这漫漫的二万五千里征程,毛泽东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七律长征》这首诗。

2、介绍七律诗相关知识。

关于七律,你了解多少?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由学生自己去发现)

3、读题。

强调:注意到中间的间隔号了吗?前面表示诗的形式,后面表示诗的内容。读的时候要停顿一下。

【设计意图:直接揭题,介绍长征;了解七律格式,建立知识结构。】

二、初读,读顺诗文

1、自由读。

师: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时,老师巡视,注意学生读书习惯。)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

2、检查生词。

(1)指名读

师:老师把这首诗中的生词请了出来,(课件出示: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你会读吗?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把生词读准?

(2)齐读

师:读得真准。来,像他这样我们一起读。

(3)指导多音字及易错字。

这里面有个多音字,你发现了吗?

老师还担心有个字会跳出来为难大家,注意看云崖的崖,它是什么偏旁的?书字的时候要注意上短下长。这样写得好看点,跟着老师一起,在课本生字旁边再写一个。

(4)检查读。

师:把生词送回诗里去,和同伴互相读读这首诗,看看字音读准了没有,诗句读顺了没有?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5)范读。

师:听老师读,用斜杠线划出诗歌的节奏。

(6)读出节奏

你能按这样的节奏来读吗?

指名,全班。

【设计意图:到了高年级写字指导仍然不能放松。为此,本设计,对比较难写的、容易写错的字,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另仍采用自读、互读、指名读、教师范读、按节奏读等各种形式加强朗读训练。】

三、再读,抓住诗眼

1、抓诗眼

师:字音读准了,诗句读通顺了,这是读诗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

俗话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请大家静心地默读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哪一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板书)

2、理解诗眼

学古诗,我们可以通过对照注释的方法去理解,请大家看注释,同伴之间互相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3、汇报理解(相机指导朗读)

指名说,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指名说,把你的感受送进诗里,读。

是啊,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把跨越的万水千山只看作平平常常的事。这就是——齐读。

4、点明诗眼作用

这两句是全诗的首联,起到了统领全诗的作用。

过渡:诗中哪些地方具体写到了远征难呢?

【设计意图:以中心句辐射全诗学习,脉络清晰。并点明诗眼在七律诗中的地位及作用。】

四、品读,感悟诗情

(一)品山

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思绪首先来到五岭和乌蒙。(课件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自由地读读这一句诗,看看你从这句诗中的什么地方能看出翻越五岭和乌蒙的艰难呢?

师:(课件出示:五岭图)看,这就是一座连着一座的五座山岭。

如果此时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会想到哪一个词?

师: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这就是逶迤啊。知道这逶迤的五岭到底有多长呢?它纵横四省,绵延千里,像一条蜿蜒的长龙。而且一路上都是崎岖的山路。你能把蜿蜒连绵的感觉读出来吗?(逶迤)

师:(课件出示:乌蒙图)这就是乌蒙山。如果此时又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岭,你又会想到哪一个词?

师:这就是磅礴。(读出这种气势雄伟)

但是,在红军的眼里,逶迤的'五岭就像——

磅礴的乌蒙就像——

读到这里,你知道这颔联的意思了吗?说说它的意思。

你体会到了什么?

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师:读得真好,连绵不断的五岭,气势雄伟的乌蒙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师:妙啊,你不但读出了山的气势,还读出了只等闲的豪迈。

回环读:老师从大家的朗读中感受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气概,这就是——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颔联中的这两句诗,承接了首联中的千山。

那么,哪两句诗承接了首联中的万水呢?

(二)品水

1、自品。

师:是的,如果说翻越五岭、乌蒙是展现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自然的困难,那么渡过金沙江、大渡河,就是展现红军克服战斗的艰难。(课件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自由练习读这句诗。

通过朗读来表现你对句诗的理解吧。指名读

2、想像

听老师读,边读边想像,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汇报。

3、结合资料理解

看一下资料袋,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

巧渡金沙江:1935年5月,红军来到金沙江南岸。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一条船。原来这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了两条破船。

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来了,不以为然。他们来了个突然袭击,控制了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五条船,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9军团则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江绕圈子,调虎离山,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结果红军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地渡过了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红军来到了天险大渡河,河对岸敌人重兵把守,身后几十万追兵即将赶到。而唯一通道泸定桥上的桥板早已被敌人抽掉,只剩下13根寒光闪闪的铁链在这千钧一发之际,22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展开了夺桥之战。战士们背着枪,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铁链,边前进边铺桥板。当勇士们爬到桥中间时,敌人在东桥头放起大火、妄图以烈火阻击红军夺桥。勇士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烈焰,奋不顾身地扑向东桥头,抽出马刀,与敌人展开白刃战。这一战艰险而壮烈。

联系这些背景资料,你对诗句有新的理解吗?4、学生汇报理解

师相机指导朗读:

暖:

师:。是呀,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这使得红军战士们士气大振哪!

你能读出这种欣慰吗?(指名)

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战士们获胜的欢欣鼓舞吧。(齐)

寒:

师:我明白了,你的寒是指铁链的寒光闪闪(战斗的惨烈、诗人心中的悲痛缅怀),你能把这种“”的感觉读出来吗?

师:一暖一寒,两场战斗、两种心情。来,把这两种不同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我听出了巧渡金沙江的欢欣!还听出了飞夺泸定桥的悲壮!

来,男同学一起读。

师:女生一起读。

回环读:颈联中这一暖一寒再一次写出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仿写颔联与颈联

课件出示:颔联与颈联的四句诗。

诗中这四句诗只是万水千山中的代表,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大山,趟过了24条大河。

看看老师给大家的资料纸中,红军战胜的其它山水之难,用上这其中的山与水,我们一起来做小诗人,仿写出颔联和颈联。

请注意:颔联和颈联必须要对偶,比如在颔联中,五岭对乌蒙,地名对地名,逶迤对——(),这是山的特点;腾细浪对——()这表现了战士们对困难的藐视。

学生仿写,汇报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仍旧以诗中“逶迤”“磅礴”“暖”“寒”等字词为突破口,但删除了原设计中过多的拓展资料,运用图片和文字资料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在理解诗意的过程中巧妙地穿插朗读训练,强调了七律诗的特点(颔联、颈联的作用)。在深入地理解熟悉七律格式特点的基础上,再运用拓展资料让学生分层进行仿写,既体会了长征之难,同时熟悉的七律诗的格式特点。】

(三)品喜

师:(课件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自由读尾联,读出自己的感受。

你读出了什么?指名读。

补充资料: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在长征开始时人数是8万6千多人,最后到达陕北的只有七千多人。这些幸存的战士和红二军、红四军胜利会师,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为以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指导朗读:这是来之不易的喜悦啊,把这份欣喜送进诗里吧,请女生读;

把战士们的激动大声地表达出来吧,请男生读;

为这夹杂着血与泪的胜利而欢呼吧,全班齐读。

回环读:老师听出了,这是发自内心的欢呼,这欢呼也同样在宣告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配乐朗诵:同学们,长征已经过去了70多年,那段红色的历史可能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责任牢牢记住那段历史。试着背诵这首诗。

(播放音乐)请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齐声诵读这首诗,把长征这个人类历史上坚定无畏的丰碑牢牢地立在心中。

《七律 长征》教案 篇三

一 七律 长征 学习目标:1、 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 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 体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重点: 1、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体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背诵默写这首诗。难点:背诵默写这首诗。课时安排:1课时过程:1、导入出示目标:(投影)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长征的意义:“长征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毛泽东《七律 长征》就是记叙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革命史诗。毛泽东曾在排以上的干部会上,朗诵了这首诗,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指战员把长征进行到底,迎接抗日战争革命高潮到来的信心和决心。2、了解常识: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作品简介“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3、写作背景巧渡金沙江敌人估计我军必定要强渡金沙江,于是就在几百里长的金沙江沿岸布置重兵。控制了所有的大小渡口。我军派一个师在龙街架桥佯攻,引诱一切“追剿”军队都向这里靠近。我主力部队则在绞车渡歼灭守敌,用六只木船胜利完成了渡江任务。这是红军战士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结果。飞夺泸定桥大渡河的泸定桥只剩下铁索,桥东泸定城里有几个团的敌人,山坡上修筑了严密的工事,用机关枪、追击跑封锁着桥头。红军选了二十二米名英雄组成突击队,下午四点,冲锋号响了,在震天动地的枪炮声中,突击队员冒着弹雨,攀着铁索,冲杀过去。敌人放起冲天大火,把桥头的城门封住。勇士们奋不顾身,从火海中冲进城内。大队人马随即开过泸定桥,激战两小时,消灭敌人两个团 。 4、加点字注音,(要求:2分钟内,独立完成)逶迤 磅礴 云崖 铁索 岷山 尽开颜。5、词语释义: 等闲:平常、寻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地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崖,山石陡立的侧面。颜:脸,脸上的表情。6、 自主读这首诗。(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读懂并写出诗的大意。不懂之处画?号。10分钟完成)7、这首诗的大意是:①红军不怕远征难,②万水千山只等闲。 ③五岭逶迤腾细浪,④乌蒙磅礴走泥丸。 ⑤金沙水拍云崖暖,⑥大渡桥横铁索寒。 ⑦更喜岷山千里雪,⑧三军过后尽开颜。 8、再读这首诗思考并完成下列各题:(要求:认真反复朗读后再审题答题。用10分钟完成 )① 诗的前两句与后六句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 后六句为我们展示出红军战士威武雄壮的五幅“征难图”。请你仿照示例写出其他四幅图。(俩人交流。班内交流。) 第一幅:腾跃五岭第二幅: 第三幅: 第四幅: 第五幅: ③“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相矛盾吗?为什么?如何理解“腾”和“走”? ④ 化静为动的诗句是 ,这句诗与“金沙水拍云崖暖”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⑤ 五六两句中的“寒”和“暖”写得生动传神,为何“寒”、“暖”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⑥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它说成是“三军过后”? ⑦“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的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 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 。10、小组交流,班内展示(投影)11、组织学生朗读背诵这首诗。全班朗读全诗,分小组互相检查背诵。拓展提高:适逢今年红军长征七十周年,我们对长征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除了写了这首诗,还写了许多有关长征的诗,请学生就自己知道的诗读给大家。也可以打开读本《忆秦峨娄山关》、《清平乐 六盘山》板书设计七律 长征 万水------金沙 大渡 千山------五岭 乌蒙12、检测:背诵《七律·长征》 13课堂小结。14作业:工整抄写(两遍)并背诵这首诗。 练习册

律长征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4、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书籍、影视作品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许多是向我们讲述了红军长征中战斗和生活,你还记得有哪些吗?指名简单说一说。

2、1935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宁会师,史无前例的长征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回首艰苦卓绝的长征,毛泽东主席写下了这首《七律·长征》。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己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确。指名读,订正读音。

2、出示词语:逶迤、磅礴、铁索、岷山,名认读。

3、自己再读这首诗,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读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要想对这首诗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要先了解诗句的意思。出示自学提示:

⑴ 看注释、结合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⑵ 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⑶ 记下不懂的问题。

三、交流理解

1、指名读一、二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读诗句→说方法→说意思→谈理解。

红军凭着简陋的装备,自己的两只脚,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辗转11个省,走过二万五千里的路程,有诗句中的词语真可谓是“万水千山”“远征难”。再看看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面对的?引导学生抓住“不怕”和“只等闲”。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

(感受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情感?

⑴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

(练习朗读。)

⑵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还记得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吗?引导学生结合资料理解这句诗。

师: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多少红军展示葬身与滚滚的大渡河中。你能结合故事和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两句吗?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⑶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读全诗,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1、这首诗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成为描写长征的经典之作。一起再来读一读,让我们记住这首诗,记住这史无前例的伟大的壮举──长征,和老师一起背诵课文。

2、毛泽东的诗词很多,都充满了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课下收集一些毛泽东诗词,和同学们交流。

七律长征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2、收集有关毛泽东所写的诗词。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解题。

1、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在长征即将结束的前夕,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诗这首的七律《长征》。风云历史,浓缩成一首诗。今天我们就顺着伟人的笔迹,去触摸长征的风景。

(教师板书课题:25七律。长征)

2、解释“七律”。(七言八句,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二、初读,整体感知。

出示阅读提示(请一位学生读,明确要求):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诗读通顺,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2、指名学生读,正音并检查生字:逶迤 磅礴 泥丸 岷山。

3、刚才在读诗歌的时候,哪儿些字词的意思你不太明白,你可以提出来。谁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预设: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三军、尽开颜。随着我们深入学习,我想对“暖”“寒”这两个字的含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4、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红军长征,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哪句话看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理解着句诗。只等闲:平平凡凡的小事。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诗歌描写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三、品“万水千山”体会“远征难”。(等闲小事有哪些?读着读者,你仿佛都看到了那些画面了。)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几幅图?为什么?

万水千山: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困难多,艰险多。

A那么红军战士们渡过了哪些河呢?请你在诗中找出来。

金沙(金沙江),大渡(大渡河)。

谁来读一读写水的诗句。

B、红军渡过了金沙江、大渡河,又越过哪些山呢?

找出:五岭、乌蒙、岷山。

谁再来读一读写山的诗句。

2.这一路长征,红军可谓是跋山涉水,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到达陕北延安,这就是长征的整个路线图。(出示长征路线图)。

1、“腾细浪”、“走泥丸”

1)、说感受

预:绵延不绝的五岭只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只不过是滚动着的小泥丸。

引导:说得真好,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2)、看图。师板画引导学生比较:逶迤——细浪,磅礴——泥丸。

引导: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多米,气势磅礴。拖着病残之躯,忍饥挨饿翻越这样的大山,他们走了一天又一天,山是翻了一座又一座,战士们的草鞋走破了一双又一双,有的战士累倒了,有的战士病倒了,有的战士永远留在了山上。但这样的困难红军怕不怕?(不怕)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师生合作读)

(3)、学生练读

引导:多么强烈的对比呀,谁能读出山的雄伟,细浪、泥丸的轻巧?为什么毛主席和他所领导的红军会这样看待?(革命乐观主义)(生自己练读之后,老师引领学生分组读。)这样的事情在红军的眼里都是小事。只因为——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男女合作读,再齐读。

2、“暖”与“寒”说感受→读。

过渡:还能从诗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红军的勇敢?

(1) 请生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暖”。引导: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高兴呀!再读——

(2) 预答:害怕 (这就是寒)读

心惊肉跳 (这就是寒 )读

毛骨耸然(这就是寒)读

看了这场战斗,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 惨烈、激烈(这就是寒)——你读!

惊心动魄 (这就是寒 )——你读

(3)生感情读,读出红军的“不怕”

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是红军战士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两场战斗,两种场面,心情一样吗?你能读出这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组朗读)

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这一暖一寒再现了红军战士面对敌人的英勇无畏——读;

这一寒一暖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红军把困难视为“等闲”的乐观精神——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悟“更喜”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质疑:更喜?读读前面的诗句,细细琢磨。(有过哪些喜?)

2)、他们翻越了五岭和乌蒙,他们渡过了金沙江,夺下泸定桥,这一切他们都曾乐观的面对,虽然如今面对的大雪山终年积雪,绵延千里,但是你可以想象到什么?(他们依然乐观;不放在眼里)翻越了岷山,意味着长征即将胜利。谁不高兴呢?所以,毛泽东看到的是“三军过后——”(生接)“尽开颜”

3)师:是啊,红军是英勇的,红军是乐观的,难怪毛泽东会那样豪情万丈地赞道——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对长征做个总结。

2、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得到什么启示?

师:同学们得到的启示很大。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以后同学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妨想想红军长征,一定会得到一股新的力量,让你勇敢地战胜它。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这一课的收获。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走近长征。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七律·长征》.

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

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齐读课题——

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

师:你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 谁来说说 (指名说)

师小结: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大意,质疑问难

(一)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

师:请同学们翻书80页,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看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样了 其他的同学仔细听,从正确和流利两方面进行评价。(课件出示诗歌《长征》)

请注意加线的字的读音,谁来试试。(生读诗歌,评价)

师:老师也想读读,请同学们评评。(师范读)

小结:谢谢同学们的夸奖。其实这首诗并不难。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2,4,6,8行一般押韵,大家看看这首诗,哪些字是韵脚 听一听范读,自己再读一读。(课件放录音)

全班齐读。(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打着节拍读)

(二)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师:古人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学生边读边思考。质疑。

师:同学们都是爱思考的孩子。我们既要敢于质疑,更要善于解疑。有信心解决这些问题吗

三,再读诗歌,读悟结合,理解诗意, 指导背诵

(一)出示学习提示:

(1)悟 看注释,结合资料及预习情况,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理解诗句的意思。

(2)说 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成果。(师提示学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一碰到问题就查资料或问别人,自己应该先想一想,一猜,可能是这个意思,可能是那个意思,然后再通过查资料或问别人来验证自己的理解是不是正确,这叫--猜读法)

(3)读 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二)合作交流学习

1 同桌合作学习

2 交流理解,读中悟,悟中读

(1)这首诗写了什么,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诗歌描写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2)请大家大胆展示自己,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学懂了一字说一字,学懂了一词说一词,学懂了一句说一句,各抒已见。

生:(汇报学习体会)

3,交流,预设以下几个环节: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说说自己的理解。抓住诗句中的词语"万水千山远征难"."不怕"和"只等闲"理解。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有语气朗读,并试着背一背。

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什么 (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展示南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理解"逶迤"和"磅礴".

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

"腾"能否换成"流"呢 "走"能否换成"跋"呢

指导,练习朗读。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质疑:为什么说"金沙水暖,大渡桥寒"呢 )

(课件出示金沙江的图片,板书:金沙江)

a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 (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b,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会怎么读 (生读)

c,我觉得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e,起来读一读,看看聪明的你是不是真的高兴

我们胜利了(读)——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师:现在,你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 (生各抒己见)

(课件出示:铁索桥)

师: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 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1:我由寒字想到那铁索寒光闪闪,阴森森的。

生2:看到"寒"字令人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生3:我想到了当时战斗非常激烈,红军冒着敌人枪林弹雨前进,视死如归。

生4:我联想到红军战士攀着十三根铁链,面对敌人的狂轰乱炸艰难前进,下面又是水流湍急的大渡河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师:你认为该怎样读这句诗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师: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二者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男,女生分读"暖寒"的诗句,齐读)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更喜"喜什么 为什么"尽开颜"

播放红军过雪山的电影资料,感受那种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练习朗读。

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

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 可以边读边想像,可以看板书,自由背背吧!

(生自由背诗,指名背,配乐朗读。)

四,总结

师:耳濡目染了红军的英雄风采,我们感慨万千,长征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多少文人学者为它赞叹,多少音乐家为它高歌,现在让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进一步体会诗人对长征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播放《长征》歌曲)

师:气势雄浑的歌曲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红军英勇无畏的气概,让我们满怀激情齐背《长征》来表达自己对英雄的缅怀及敬佩。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6篇七律长征教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七律长征教案。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