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优秀8篇)(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相关内容,快回答精心整理了8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欢迎查阅与参考。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一

今天,又读古诗了,还记得读古诗的一般方法吗?(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好的,不错,我们就按照这个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谁来说说关于诗人。

简单地说:贾岛被称为“苦吟诗人。”

什么叫苦吟诗人?

不错,他的作诗之苦,有两句诗说得很形象,记下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与孟郊其名,苏东坡称之为“郊寒岛瘦”。

你们看,这个人是不是有点意思?好,暂时按下不表,我们看诗题。

几个词语: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不遇:没有见到。

诗题是什么意思呢?

好,读一读这首诗,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言:回答说。

· 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谁连起来将诗的意思说一说?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我看见了许多同学的预习资料里都提到了,这首诗采用的“问答体”的形式,谁问谁答?何处是问,何处是答呢?请在书上标出来。

(贾岛)松下问童子:(你师父哪儿去了?)

(童子)言:师采药去

(贾岛:到哪儿采药去了?)

(童子):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好,谁再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最后一项,领悟诗情。

再来读一读,看看你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情绪是有变化的,我们来尝试一下。

(贾岛满怀希望)松下问童子:(你师父哪儿去了?)

(童子热情)言:师采药去

(贾岛失望:到哪儿采药去了?)

(童子):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你就别找了。) (失落)

你看看,这童子够贼的。硬是折腾贾岛,从满怀希望,到失望,失望也就罢了,一句“只在此山中”又勾起了一线希望,最后来了句“云深不知处”彻底浇灭了人家刚刚燃起来的那一丁点的小火花。再来念念这首诗。

再看看,诗中写到了什么景物?(青松,白云)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对了,就要往深里挖。

那刘老师要问个问题了,这首诗的题目,有人觉得是用访好,你以为呢?我们也来推敲一下。

好,这个存疑,我们先尊重课本。刘老师昨晚躺在床上思来想去,这首诗有什么好教的呢?大家读一读,就懂了。想着想着,就迷糊过去了,这一迷糊不要紧,我就做了个梦,梦见有个家长来骂我,“你这个笨蛋,教了我们家孩子两年了,作文一点进步都没有。”老师胆子小,就吓醒了。嗳,这一醒不要紧,我发现,这首诗对我们的作文大有帮助。

我们来看看,如果把这首诗当做一篇文章的话,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叙事的)。

不错,记事的文章要写清楚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好,读读这首诗,有吗?

这件事情写完整了吗?

作者是怎样写的?(人物对话)

不错,这是给我们的一个启示,要把事情说清楚,写清楚人物的对话,是个好方法。

除了人物对话,还有什么?(环境描写)

我们还读出了什么的?(心理活动)

很棒,那,你能把这件事情写清楚吗?这就是今天的作业。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 隐 者 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 采 药 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分页标题#e#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 :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习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 童子 诗人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习3。

《寻隐者不遇》的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要求:

1、《寻隐者不遇》描写诗人松下问童子的生活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借助字典、辞典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新课

听教师讲唐代诗人贾岛“推敲”的故事

板书:贾岛

小结:唐代诗人贾岛是很讲究“推敲”的,他的诗自然质朴,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诗《寻隐者不遇》

二、按小组学习,编演对话情景

1、齐读诗句

2、下面同学们按四人小组,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两个两个的表演,看谁对诗句的意思理解正确。

分组表演,教师巡视。

(1)指名表演

(2)其他同学提出异议

三、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说出诗句的意思(说说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只:只是深:深度,指云雾很多

“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了一句问话。

我寻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一个孩子,那是他的小徒弟,我问他师傅的去向,他说师傅采药去了。师傅就在这座山里,山上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

2、体会感情

这首诗写的是一次寻访,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被寻访的'是隐者,理解“隐者”即隐居山林的人;一个是寻访的结果是不遇,即没有遇到;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视频展示台)

这首诗采用问答体,是通过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傅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这三番问答,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

四、齐读古诗,练习背诵

五、补充阅读

贾岛《剑客》

六、作业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填空(练习册3)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了诗意,能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了解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

(3)能通过诗句体会作者的心情。

(4)领会到了这首诗“寓问于答”的特色。

(5)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心情,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课前:

投影出示课文插图,配以古琴音乐,渲染气氛。

课中:

一、提示课题。

从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一定已经知道了今天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一首古诗,诗题是——寻隐者不遇。诗题中的“寻”是什么意思呢?“隐者”是指古代那些有才华、有志向的人,由于某些原因而隐居起来,不问世事的人。你们知道历史上有哪些人是“隐者”呢?“不遇”是什么意思?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非常有名的诗人贾岛,谁是他的“粉丝”呢?学生交流自己对他的了解你。

引用作者自己的诗评价。贾岛有一首诗这样写自己: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三、理解诗意。

1 出示诗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诗句的意思。同座的同学可以小声地讨论。

2 指名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

3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童子在松树下的对话。在理解和解说诗意的时时候,我们会发现诗句中缺少了些什么。究竟缺少了什么呢?出示填空题: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4 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

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四、体悟作者的心情。

1 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

2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五、两首诗对比,感悟诗人用词精准!

出示:寻隐者不遇

花间问童子,言师挖菜去。只在南山中,马上就回来。

学生交流讨论,从中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准。

六、作业

写《评价手册》上的相关题目。

教学反思:这首诗平白如话,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轻松的理解诗题、诗意,同时也能猜想出诗人与童子对话完整的过程。学生通过扮演贾岛和童子的问答,体会到你贾岛把三次问答浓缩在20个字中的魅力。在表演中也轻松感受到当时诗人一波三折的心情。在教学设计是我原来想这几个环节过后,应该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可在看了干国祥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后,我改变了策略,用他的方法进行了教学。即:出示另一首改写的诗,让学生谈谈你读了新改编的诗有什么感受?学生感触很深。有的说:我觉得用“挖菜”很粗俗,感觉像是一个农夫在田里干活。有的说:我觉得“只在此山中”感觉很有诗韵,可“马上就回来”显得太俗,太直白,没有诗的感觉。有的说:“花间”用的不太恰当。当然学生不清楚为什么不恰当?我进行相应的点拨:“历来在诗人眼中,松树代表什么呢?想想我们曾经学过的陈毅《青松》,可以看出松树在诗人眼中代表了高洁的人,而在古代隐者绝大多数是品质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在诗中写松是来衬托隐者的。可见诗人用词是很讲究的。”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可能就更深入了!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五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学前,我使用多媒体制作出以前所学过的一些古诗的画面,让学生观图吟颂其诗句,谁背得多,谁最棒。精美的图画一下子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我适时启发学生“你是怎样学会这些古诗的?”让学生回忆,总结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进入下一阶段。

二、读写结合,扩展思维

读写结合是本课重点环节,我做了如下安排:

读:范读、初读、细读、赏读、诵读。

写:写字词意、画简笔画、默写古诗。

(一)范读:我出示古诗插图,配着优扬的轻音乐范读古诗。

(二)初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画出难点字,要求读准字音,再由我简介诗人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把难点字词写一写。

(三)细读:学生读通每行诗句,并借助字典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真正含义,配合画面展开想象,串说句意。

(四)赏读:学生读通整首古诗,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串说诗意。

(五)诵读:在优扬的轻音乐声中,学生闭上眼睛背诵整首古诗,接着想象其诗景,结合诗意,把自己所想到的情景用简笔画板书在黑板上,最后再次伴着轻音乐默写古诗。

三、剧本表演,感悟诗意

到此环节,学生已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内容,但是教师要注意提高学生继续学习,主动发展的能力,在学生吟颂、板画、默写的基础上,又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将整首诗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上台表演,这样发挥他们相互合作、协作的精神。在讨论、表演的过程中,使学生对诗意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在各小组汇报表演后注意从学生的评价中引导全班学生进一步理解诗人当时起伏的心情。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单一的知识注入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联想与想象,分析与综合思维等活动的积极性,根据教学目的要求,设计好教学活动,使学生学得愉快,记得牢固,得到全面发展。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六

(第八册)《寻隐者不遇》

在活动中实现由猜想认知的飞跃——

熊琳

师:我们已经预习了这首诗,现在开始学习。(师板书课题,并范读全诗)

师:请同学们将这首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改成对话短剧进行表演。

(生按课文内容自由组合,分角色自编自演,兴趣浓厚;师巡回观察,不作指导、提示,让

学生充分自主参与)

师:(20分钟后)同学们,请停下,现在各小组注意,准备表演。(学生齐刷刷举起了手,

有部分学生甚至急不可耐地把一只脚迈出了座位)

师:(鼓励)嗯,好样的!请A同学到前面来表演。(A生平时沉默寡言。只请这一位同学上

来,是想知道学生对古诗中角色的认识)

师:(试探性地问)你一个人表演可以吗?

生A:不行。我想请B同学和我一起表演。(生B也是一个学困生)

(生表演开始,师退到空位上坐下。生A弯着腰,步履蹒珊地走向生B。全班大笑,还有人鼓

掌)

(师笔录一:弯腰、蹒珊,与原作不符)

生A:小孩子,你爸爸呢?在家吗?

(师笔录二:对“隐者”身份有误解)

生B:(一愣,可能是对“爸爸”一说有疑惑,但其很快地反应了过来)他采药去了。

生A:在哪里采药?你知道吗?(补充设疑)

生B:在山里。(故意向教室的一角指一指)

生A:在哪座山里?(补充设疑)在山里什么地方?

生B:不晓得。

(生A不知所措,焦急地望着下面的同学和同伴B生。课堂上出现了短暂的沉静)

(师笔录三:学生对古诗的含意理解不完全)

(师用眼神鼓励,示意继续进行;生鼓掌,师示意静)

生A:(吞吞吐吐)那——那——那,在哪座山里?

生B:(用方言)晓哇地(不知道)。山这么大,雾这么浓,不晓得在什么地方。

(表演完毕)

师:不错,很勇敢,好样的!只是有几个……

生:(已有好多人站了起来,并大声地喊)有问题,有错误。

师:(示意“静”)哪位同学说说有什么问题?

生:“师”不是“爸爸”。

生A:(起立,大声争辩)不,不,我是太慌了,“师”是“师傅”。

师:好,好,别急!“师”是“师傅”,没错。

生:“寻隐者”不是驮背,不可能走不动路。(表示对表演中“弯腰”、“蹒珊”不能接

受)

生:第三问可以一次完整回答。

师:现在还有一点时间,请同学们讨论两个问题:一是怎样纠正前面两位同学表演中的错

误:是“寻隐者”在寻“隐者”的过程中,感情有什么变化?(根据课文中的情景,感情变

化是:兴奋——失望——兴奋——失望)下一次课上我们接着再来。

[教后记:将这首古诗由讲读课改为活动课,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灵

感,使其实现由猜想到认知的飞跃;二是由此诗的写作特点所决定,理解必须借助想象来完

成。]

(作者单位:湖北恩施市双河乡中心小学)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七

师:(出示课文插图)今天,咱们来认识一位诗人,看图中这位年长者,他就是唐代诗人贾岛。同学们从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又猜到了什么呢?谁愿意告诉大家?

生:我看到诗人在跟一个小孩说话,诗人可能是在向小孩问路。

生:我觉得诗人在向小孩打听一个人,问小孩是不是这个人。

师:同学们看得很认真,猜得也对。诗人要寻访一位隐居山林的人,也就是隐者,他正向这个小孩打听隐者。诗人还把自己寻访隐者的经过写成一首诗——《寻隐者不遇》,我们今天就学习它。诗人寻访隐者为什么没有遇到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

……

师:同学们看图想象一下,近处古松耸立,松下诗人与童子问答,远处山高林密,云雾米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白胡须的老爷爷在很高的山上采药。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老爷爷身上背着药篓,手里拿着药铲,攀在很陡的山崖上采药。

师:隐着年纪这么大了,他为什么不辞辛苦地到深山密林里采药呢?你又想对隐者说点什么呢?

生:隐者是为了给别人治病才去采药的。我想对他说:“您的心灵多美好,为了医好他人的病去采药,不怕山高林密。不顾年老体弱。”

生:我想对隐者说:“您这么大年纪了,心里只想那些生病的人,真是好心人。”

生:我想对隐者说:“您为了治好别人的病去采药,走了那么远的路,爬上了那么高的山,您真勇敢!我佩服您!”

师:正是隐者一心为别人想的高尚品质打动了诗人,诗人才去寻访隐者。可这次诗人没有遇到隐者,但我想,诗人以后还会去寻访,也一定会遇到隐者。

……

师:同学们根据诗中的内容,结合插图,大胆的想象一下,诗人与童子的语言、动作、神态,先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然后选出优秀小组到前面来为全班同学表演。

评析:

1、以图为导入,训练学生的观察力。

从图入手,认识诗人,猜想诗人在做什么,调动了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观察与想象能力。

2、以图入境,培养学生想象力。

让学生看图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并向隐者表达心声,放飞了学生思维,使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也使得学生的情感活动得以主动参与,有效地加深了对这首诗的内在思想与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3、图文结合,训练学生语言素质。

图文结合,扮演角色,发展了学生语言和思维,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   隐   者   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  采  药  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 :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习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  童子  诗人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习3。

3.填空,再读一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8篇《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