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优秀10篇)3-16-47

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相信大家对即将到来的工作生活满心期待吧!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相信大家又在为写计划犯愁了吧?以下是细心的小编sky帮家人们收集的10篇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篇一

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历史学科使用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教材(上、下两册)。七年级教材上、下两册叙述了中国古代的历史,采用时序与专题相结合的体系,即基本按照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线索,由古至今讲述历史的同时,围绕每一历史时段突出特征来叙述。上册教材确立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大一统的秦汉帝国,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等四个专题,下册教材确立了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等三个专题,每一专题下确立四至八个小专题,便于学生学习。

七年级上册教材每课由12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导入框、课文、阅读课文、图表、历史文献、思考提问、自由阅读卡、每课一得、材料阅读、练一练、自我评价和活动建议。其中课文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和主要线索。其余部分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在每一单元后面,教材还安排了一节活动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从中学到学习历史的方法。

本册教材还花了大量篇幅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旨在使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增强为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建议

1、开齐并上足课时,保证历史课常规教学。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客观地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正确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2、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3、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如课堂讨论,历史讲座等进行教学。

4、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5、要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适时进行阶段复习并进行乡土教材教学。

7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篇二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考成绩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这一单元的8节正课,在人教版旧教材中大多能找到对应的内容,也能在新课标中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只有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略显例外。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代官制的内容。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它们不像第一单元的“繁荣”与“开放”那样,从字面到内容都具有同一性。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简单明了地说明它们特别是后者与“经济重心的南移”之间的关系,却并非易事。因此,教科书调整了课标内容标准的顺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如此安排,既增强了课文内容的逻辑性,又为教学提供了方便。

初一历史单元教学计划 篇三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原始的农耕生活,指的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其核心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理解它关键就是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

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学生已经学过学习了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从打制石器到掌握磨制技

术,从群居生活到氏族生活),本节课的内容原始的农耕生活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采集,鱼猎到农耕生产,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出现)由于它还与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形成对比,,所以它是挖掘历史的总结,起

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课的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图表,形成对比。

1、教学目标定位

了解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当时经济的发展水平、这种经济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比较干栏式住房与半地穴房屋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知道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理解体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源。

2.目标解析:

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生存年代、生活地点、生产工具、作物已经生活状况,就是把阅读课文内容结合课文中的《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匾的骨耜复原图》、《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

井和草棚复原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从中反应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要知道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主要看大汶口出土的文物,理解为什么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要理解体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源,就必须掌握不同时期生产工

具的发展情况,生产工具发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生产力的进步。而社会进步有必须在生产力的推动下前进。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对阶级这个概念学

生难于掌握,形成的原因难以理解,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导入新课: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我们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采集和渔猎,以采集为主。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

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生存方式不再适应人们的生活,因此随着人们生活的需要人们逐渐学会了农耕。

新课讲授:

问题一: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如何?

设计意图: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所生活的时间、地点、以及生产生活状况。

师生互动:

问题1、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如何?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生活时间距今约约七千年。他们已使用的工具是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已经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动脑筋: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耒耜、稻、干栏式住房、水井、饲养、制陶和玉器、乐器)

问题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如何?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生活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他们已

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石器和木制的耒耜等开垦土地,用石刀

收割庄稼,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半坡原始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能制造彩陶,已会纺线、制衣和织布。

思考1: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类似于河姆渡原始居民?

(磨制石器和耒耜、种粮食、饲养动物、住房、制陶等)

七年级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篇四

一、指导思想

围绕本学期学校工作计划要求,贯彻学校“自成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二、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且这些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历史下册选用的是北师大版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五、主要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3、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4、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7、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进度

新教材历史第二册总共有25课,其中新课讲授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四个课时。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篇五

一、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四个班历史教学,在他们当中,有的同学学习历史的兴趣很浓,有的同学根本没什么兴趣。上学期历史的平均成绩在79分左右,整体成绩比较理想,这个学期要想办法使学生的成绩有较大的提高。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二、教材分析

依据七年级历史课程标准,整合人民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在改革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逐渐建构带有自己特色的历史教学模式,争取各个班的每个同学的历史成绩都有所提高。

二、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具体措施

(1)以启发诱导式教学为主,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挂图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争取每期都要开设历史活动课,要求自己必须自始至终参加学生的活动,并且要让学生学有所得。

五、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为38课时,每周2课时。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篇六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 — 人。

【自主预习】

( 一)、 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人/70万──20万年/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人和山顶洞人!

( 二) 、 人

教师先介绍有关贾兰坡教授的故事和人头盖骨发现、失踪的经过 , 引起学生的兴趣 , 。同时引入一个考古学知识即只有发现了头盖骨才能复员古代人类的面貌。这就是为什么元谋人的相貌不能够复员而人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1 、地点 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2 、距今年代 约 70 万年至 20 万年。

3 、人的体质特征

让学生观察人头部复原像 , 并试着说一说人的的体质特征。学生可能回答不全 , 教师补充。

4 、生活情况 :

⑴使用打制石器。

⑵已经使用天然火。会使用天然火]www.kuaihuida.com[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 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用火烧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缩短了消化的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人使用火,就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

⑶过着群居生活。让学生阅读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讨论 : 人为什么过群居生活?人群居生活的情况怎样?学生结合课文和一些相关知识,应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 ( 人生活的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所以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几十个人在一起,依靠集体的力量打野兽,采 集植物果实、根茎,过着群居生活。 )( 人共同劳动 , 分享劳动果实 , 生活艰苦。 )

通过人的生活情况的 , 使学生明白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逼迫类人猿为生存而斗争 , 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 , 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劳动促进了人的发展。如果不是环境险恶 , 类人猿不需劳动即能获得食物 , 人类也就不会出现了。所以说 : 劳动创造了人。

( 三) 、山顶洞人

投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山顶洞人的生活”图片,要求学生结合图片自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指出:山顶洞人的生活比人有哪些进步?

1.结合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指出,山顶洞人在体质特征方面有什么变化?(模样同现代人基本相同)

2.识“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图,说明山顶洞人在制造工具方面掌握了哪些先进技术?并举例说明(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例骨针)

3.在用火方面,山顶洞人获取火种的方法同人有什么不同?(会人工取火)

4.识“山顶洞人的生活”图,说明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怎样形成的?(按血缘关系结合的氏族)

学生阅读课文自由回答,然后师生共同订正归纳总结,填写图表。

【合作探究】

1 、结合下列有关材料和图片,思考人为何要过群居生活?

“ 上古之世,少而禽兽众,不胜禽兽虫蛇 ” 。 ——— 《韩非子》

2 、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对人来说有什么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什么意义?想像一下,人是怎么样取得天然火的?

大家的想象很丰富,既然我们知道了人已经会制造简单的工具,过着群居生活,会使用自然火。那么,我们再想象一下,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

3 、山顶洞人的生活比人有明显的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同学们应该从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人工取火、社会组织等方面进行比较。

【小结提升】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依据板书图表提问、巩固强化。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篇七

一、学期教学目标

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1、七年级第一学期的历史教学仍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即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又要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2、七年级历史教学要向学生进行初步的辩证性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教育,尤其是社会发展规律教育,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进行革命传播和道德情操教育,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而献身的责任感。

3、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教会学生初步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内容:历史知识的知识点分散到每个历史现象;历史事物和历史人物中,特别是每一个具体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事件的因果是教材的知识点。

本册分为四个单元,叙述我国从远古到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共有22课,前三单元各设一节活动课,第四单元后设两节活动课。本书的内容除正文部分为基本要求外,其他部分包括导入框、楷体字、动脑筋,文献资料,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和活动课等均不做统一要求。但它对引发学生兴趣,培养良好习惯却起着重要作用。

重点:

第一单元:北京人;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人文初祖"---黄帝

第二单元:夏朝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中华文化的勃兴

第三单元:秦朝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汉武帝的大一统;秦汉文化

第四单元: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难点:第一单元:北京人;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人文初祖"---黄帝

第二单元:夏朝的建立;夏朝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中华文化的勃兴

第三单元:秦朝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秦汉文化

第四单元: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得知因学生对所学内容距今比较久远,比较陌生,学生掌握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普遍存有不重视历史课,认为它是副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讲清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改进教学的措施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改进教学的措施、设想:

(1)解决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思想,一方面讲清学习历史课的重要性,列举历史知识在古今中外应用的实例,懂得"读史使人明智"的道理,另一方面注意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密切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他们学习历史课的积极性。

(2)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特点,彩图多是新教材的突出特点,通过彩图可增添直观性,给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学习导入框和阅读小字,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动脑筋和活动与探究的内容,使学生养成动手动脑,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通过自由阅读卡,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除此以外,教师在补充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历史常识等,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发现历史规律。

(3)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单纯以书面成绩评价学生,注重学生的综合历史能力。

(4)教给学生多种记忆方法,提高记忆速度,采取自我总结,互相交流,教师推荐等形式,找出适合学生的记忆方法。

2、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紧扣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要求既不能提高也不能降低。

(2)不能求传授学生多少知识,而应培养学生的能力,教给学生如何获得知识。

(3)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防止学生死记硬背,指导并与学生一起探讨记忆的方法。

(5)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实验课题及方案: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实验与应用;

方案:

1、认真贯彻历史新课程标准

2、观看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的教学光盘。

3、学习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的理论。

4、教学中试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

5、总结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优点和不合理之处,让其趋于合理。

六、教学业务学习及有关教学活动的安排:

1、业务学习

(1)学习《历史新课程标准》,加强自身业务,使自己的专业知识达到精深和广博,以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

(2)认真学习本学科教学大纲,对照历史课程标准,深钻教材,以便教学中把握好深度和广度。

(3)认真学习研究教育理论。理论是实际工作的指导,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谐教学理论、创新教育理论、洋思教学经验等,并认真做好学习笔记。

(4)认真学习他人教育教学先进经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积极参加各项业务活动。

2、教学活动

(1)听课、评课、说课。

(2)组织历史活动小组,兴趣小组。

(3)分班举行历史故事会。

七、培优补差措施:

1、培优措施:注意调整他们的学习情绪,使之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经常开展知识竞赛活动,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2、补差措施:对待学生要做到耐心引导,不讽刺不歧视,坚持正面教育,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确实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服务对象,帮助他们认真分析差的原因,鼓励他们相信自己,增添信心,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求知欲。

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篇八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开展,重视宏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明,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留意引导学生进行探求性学习,倡议教师探求新的教育途径,改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营造杰出的教育环境。

二、教育方针: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前史事件、前史人物、前史现象及前史开展的根本头绪,理解重要的前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收拾和运用相关的前史学习材料,启示学生对前史事物进行幻想、联想和剖析、归纳、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重视培育学生的立异意识,以及与他人协作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才能。进一步认清前史行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根本国情,坚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完成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年代赋予的社会职责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工作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育学生运用常识剖析解决问题的才能,培育学生的立异才能和自主学习的才能,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三、学生根本情况剖析:

初一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常识的阶段,每天都触摸社会,他们的一些主意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常识的约束,社会分辨才能正在构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职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规矩

学习情绪,应经常了解、剖析学生的心思与思想情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实在了解学生的常识结构,认真剖析其学习情况,发现其长矮处,在此基础上拟定实在可行的教育计划,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四、教材剖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前史古代史部分,由文明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课本按前史时期或学习主题编写了“前史小故事”,梳理根本头绪。书中还设计了一些探求习题以及“自在阅读卡”等栏目,旨在启示思想,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仅有,增加前史常识。

五、教育办法:

1、重视学科间常识的交融与浸透

在把握教材时,教师应从总体上打破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生能在多学科的布景下把握教育内容。在宏观上,应坚持合理的归纳结构;在微观上,更要重视各人文学科常识间的合理浸透、相互交融和必要联系。

2、重视改动学生的学习方法

倡议真实立足于学生开展的新的学习方法,即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求学习,使学生真实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教育中,通过那些可以带给学生沉着应战的教育;通过那些在教育内容上可以切入并丰厚学生经历系统的教育;通过那些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育;通过那些给学生满足自主的空间、满足活动的机会的教育,

真实做到“以参加求体验,以立异求开展”的教育,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开展。

3、突出才能方针的主导

即着重学生考虑才能、创造精神和自主探求才能的培育。以才能方针为主导,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中要以平等、理解、信赖的情绪,创造融洽的教育环境,给学生满足的空间,促进学生主动地参加教育活动。在教育中,一直环绕才能方针的完成,努力讨论用才能方针主导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真实地把常识、才能和品格培育有机结合起来。

中学七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篇九

我们教研组以学校工作总体思路为依据,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创设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工作中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努力开拓创新,使教研组工作再上新台阶。

1、处理好常规教学和教学研究的关系。

近一年来,吴玉梅老师有文章发表于《文科爱好者》,并有一篇文章获省级三等奖;敖静有一篇文章获市级二等奖;刘宁刚老师先后撰写了《中考开卷考试四大问题浅析》、《中考政治问答题的解题思路》、《巧解中考政治图表题》、《巧解中考政治漫画类试题》、《中考政治实践活动类题解题思路》、《巧解政治开放性试题》、《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评价方案的思索》、《政治课教学中应重视的几个“点”》等文章,有五篇论文发表于《招生考试报》等省级刊物。

2、开展学科综合活动,丰富学生学习生活

我们开展了三国人物谜语竞猜、蜀汉人物知识讲座、法制故事大家讲、震后心理干预等卓有成效的活动。

全组教师参与学校周三、周四下午的活动课,主题定为“探索与发现”,主要内容为心理探谜(敖静)、三国文化(刘宁刚)、今日说法(陈芳)、史海钩沉(吴玉梅、赵虹)、国学讲座(展日珍)、旅游天地(钟英、郭根、刘娟)等,每周举行一次专题讲座,激发学生兴趣,丰富校园生活。

3、常规工作基本思路及措施

坚持组内常规公开课听课评课制度,加强教师业务进修。

根据学校要求,本期我们每人举办有特色的组内或校内公开课一次。时间安排为每周星期二上午第一节课,人员安排为:刘宁刚(2周)、吴玉梅(3周)、展日珍(4周)、赵虹(5周)、郭根(6周)、郭根(7周)、刘娟(8周)、陈芳(9周)、敖静(10周)、石超华(11周)展日珍12周)、刘娟(13周)、陈芳(14周)、敖静(15周)。开课前,组织教师一起讨论教案,进行说课,修改教案,然后正式授课。课后组织全体教师进行评课。评课以发扬优点为主,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指出一些缺点,以求进一步提高。

4、中考及期末考试复习指导

本期我校七年级、八年级重在体现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力争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__年成都市的中考历史和政治进行开卷考试,开卷考试是随着新课改实施而进行的一种评价制度的尝试,在各种考试中日益被广泛采用。其特点是减少死记硬背的成分,加大了能力的考查,并注重了知识的迁移转化,如何应对这种新的考试形式,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高效率地做好复习备考工作是广大师生非常关注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复习效率,做好复习迎考工作,我们政史组特制定了中考政治历史开卷考试复习备考方案。政史地学科落实学科备考工作,精选试题,及时对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调整教学思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适应中考要求,教研组组织专题研讨,做好备考工作,在中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7年级历史教学计划 篇十

本学期教学总目标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时期的历史发展,从外国殖民者的入侵到民族自救再到抗日战争爆发直至南京国民政府的垮台,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收集、整理历史知识,并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面对压迫勇于斗争、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发展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资源分析教材基本结构

这学期主要是进行的是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它概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0xx年南京国民政府垮台的100多年的历史,主要包括两条线索,一是外国势力的入侵以及中国人民的反抗;二是近代化的过程。

重点、难点分析

1.不同历史时期之间历史事件的联系。

2.分析重要历史人物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3.合理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历史问题的解答也比较熟练,语言恰当、准确,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还是有些学生分析

问题容易偏,成绩不是很理想,课堂上也不是很踊跃。因此,这学期将把教学重心放到这部分学生的身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基础,提高学生的成绩。

教学方法设计

1.采取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2.采取阶段测试形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教学评价方案

通过分析测试卷的重难点、题型变化、易错点等相关情况,了解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查缺补漏。注重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措施(含对后1/3的帮扶措施)

1.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和教学水平,多向那些优秀教师学习。

4.对于后1/3学生重点做以下几方面(1)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做习题的过程中,要求他们用大部分的时间去做基础题。(2)在课堂上,这部分学生也是比较容易溜号,因此要多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听课情况,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

(3)多关注他们身上小的闪光点,多去表扬他们,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