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下面是小编为大伙儿分享的13篇传统文化教案的相关内容,欢迎借鉴。
传统文化教案 篇一
教材分析:
通过孔子语录,让孩子们遵循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在理解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完成熟读背诵本文的任务。
教学重点:
通过多媒体、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在一堂课的各个环节中反复强化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在教学各环节衔接中对教师指令的准确把握并努力突现其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1.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了《熟读精思》中古人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老师明确:学习方法是:熟读和精思。且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全班齐声背诵全文)肯定其背诵的熟练度后引出今天将学的课文。(导入)
2.请同学们不要翻书,先放松一下脑神经,让我们先来看几幅漫画。看看画的都是些什么?比比谁的观察力最强最准确。
a.展示课件中第一幅漫画。在同学们开动脑筋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回答后,为该图配上相应的说明文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老师示范性地带读,学生跟着朗读一遍。
b.同样的操作方法:放图---思考----回答---文字---带读---朗读(共5幅)
初步目标:学会流利地朗读每一段文字。
3.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老师将给出每段话中生字的解释,请同学们自告奋勇起来翻译句子。(老师点评并给出规范的翻译方法,随后通过课件切换,回到相应的每张漫画,请同学们通过朗读及时巩固一遍。)
在翻译中老师需要适时补充拓展的内容:
a.古人的“学”包括哪两方面内涵?
老师明确:学分小学和大学。小学---诗辞章句;大学---修齐治平(板书)
b.为何古人会因“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而“不亦乐乎”?
老师明确:古人倡导“游学”传统。通过学识的增长道德素养的提高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并以此为乐。值得一提的是古人的“游学”有些接近于现代的学术交流。(板书)
c.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老师明确:学而不思---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思而不学---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而会产生“罔”和“殆”的状态。(板书)
4.同学们逐句翻译和朗读得很好。下面我们把所有的画面和文字串起来,请同学们抬头看着课件和老师一起图文并茂地朗读全文。(对学生的朗读给予肯定和点评)
接着再请学生在没有老师领读的情况下,独立地边看边读。(同样给予点评)
5.听了同学们流利的朗读,老师对你们的能力非常自信。下面老师要加大难度,只给同学们看图片,而隐去了文字。看行不行?
a.哪位同学自告奋勇先来试试?(给予表扬和鼓励)
b好。现在请全体同学一起来看图背诵。(给予表扬和鼓励)
课堂检测:
6.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背诵的内容,结合课本,归纳一下文章教会了我们哪些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总结:老师明确:
一、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思、思而学。择善而从、择不善而改
二、学习态度:
不亦说乎、不亦乐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7.经过了一段紧张的操练,下面让我们回到生活场景中轻松一下,完成一个情景对话。(展示课件)
要求:用文中刚学到的原话填入对话的空白处。
过程:老师先介绍对话的背景,再请同学踊跃举手填空。
8.同学们活学活用的能力很强。不知道表演能力如何?下面老师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情景对话中的人物。
(强化熟读背诵又能学以致用的目的基本能够达到。最后以掌声和全班再次流畅地背诵全文作为这一环节的结束。)
9.小竞赛------名言/故事、语录大串联
规则: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每组选出一个代表从老师课件中显示的6幅卡通画中选中其中之一。每幅图都隐藏着一套题目。每套题目中都包含着两个成语故事或名言,抽到题目的代表可以在规定的3分钟时间内和全体组员进行讨论。讨论围绕两个问题展开:
第一:这两个成语或名言分别与文中哪句相对应?
第二:你为什么要将两者关联起来?说明理由。
凡是答对一道的代表都可以为本组赢得1分。
过程:在讨论时老师及时到各组了解进展,并控制好时间。在交流讨论结果时,如有代表答错的,老师给出正确答案并解释其中的原因,同时对其答对的部分给予肯定。最后以得分的高低确定各组名次。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篇二
活动目标
1、认识,了解几种生活中常见的茶叶。
2、通过品茶,初步认识到茶叶是一种解渴的好饮料。
3、引发制作“茶饮料”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4、通过对茶文化的了解,激发幼儿对祖国文化的自豪和热爱。
活动准备
1、幼儿在家品尝家长泡的茶叶,并让他们在品尝的过程中了解各种茶的名称并从家里带自己喜欢喝的茶叶到幼儿园。
2、绿茶、红茶等:茉莉花、菊花、玫瑰花等分别放在小盘子里,每个小盘子一把小勺、孩子自己的喝水杯一个。
3、有关茶知识的课件。
4、《茶叶的聚会》故事磁带。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对茶的兴趣:
(1)师:“上星期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小朋友回家品尝爸爸妈妈或者是爷爷奶奶泡的茶,并了解茶的名称,有谁能把自己品茶的经过和了解到的有关茶的事情,与小朋友一起分享。”
(2)请幼儿讲述,鼓励幼儿讲述的越多越好,每位幼儿讲述完,教师要用一句概述性语言小结。
2、介绍有关茶的知识
(1)将幼儿收集和老师准备的茶叶放在桌子上请幼儿观察,说一说他们的名字、形状、颜色以及味道。
(2)播放课件,让幼儿了解茶叶是怎么生长?人们是怎么进行采摘?如何加工?以及如何冲泡?
(3)听故事《茶叶的聚会》进一步了解有关茶的文化。
3、让幼儿自己动手制作茶饮料。
(1)师:小朋友,我们了解了这么多茶的知识,如果让你发明一种茶的饮料,你会做一些什么样的茶饮料呢?(让幼儿互相讨论)。
(2)请幼儿将讨论的结果和小朋友分享。
(3)幼儿动手动脑发明制作“茶饮料”。
教师要给予幼儿帮助,并提醒幼儿倒热水时要注意安全。
(4)泡好茶以后,待温度适宜时请幼儿相互观察颜色、闻闻气味、并一边品尝一边向同伴介绍推荐自己的茶饮料也可请同伴品尝自己制作的茶饮料并根据品尝者的建议改进配制方法。
活动延伸
引发幼儿继续探究“茶”知识的兴趣。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是哪个国家最先发明喝茶的?(幼儿肯定回答不知道)“如果”我们想了解一种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应该怎么做呢?(让幼儿讨论)最后教师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方法去搜集有关茶知识的信息。
传统文化教案 篇三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岑参及其《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岑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宋词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①学会观察生活和搜集资料,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②能主动参与展示活动,乐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才能,并善于与别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在活动中与同学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准备奖品“闪光的金钥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教室黑板上写上活动的主题:“闪光的金钥匙”新闻发布会。
2、教师宣布会议内容,规则及奖励办法
内容:
同学们将近期了解到的祖国传统文化以新闻发布的形式向大家作个汇报。
规则:
①按小组选一名“新闻发言人”,“发言人”先要全面了解小组内各位同学搜集到的不同的传统文化,再加以归纳向大家作具体介绍。
②“新闻发言人”在介绍的过程中要接受班内“记者”们的提问。
奖励办法:
凡是让大家有耳目一新之感的发言均可奖励一把“闪光的金钥匙”。
[新闻发布会的情境创设,给学生创造了一种谈话交流的氛围,激发谈话交流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活动的规则,从而确保课堂秩序活而不乱。]
二、民主推荐
①组内交流,让全组同学充分了解各自搜集的资料。
②组内评选:推出“新闻发言人”。
③共同商定向大家介绍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成果发布
①各小组依次进行介绍“发言人”介绍的时候,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
②所有同学根据发言情况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估。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学会自评和他评。]
四、总结颁奖
1、邀请获奖者上台。
2、引导获奖者发表获奖感言。
[这一环节的设计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拓展性学习
选出出色的作品全班展示,“以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为题办一份小报。
[锻炼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
六、布置作业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传统文化讲给家里的人听。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传统文化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 借助工具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2、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3、 理解《大学》中的 “三纲”“八目”并了解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
重点:
借助工具上古疏通文意,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及重要意义。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难点:
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并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一、导入新课
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于20xx年9月27日至29日在孔子的故里曲阜举办。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86个儒学研究机构的逾160位专家学者参会。儒学在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走进儒学经典作品《大学》,领略其中的奥义。
二、知识积累
1、了解文化背景
《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到北宋得到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大学》成为了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
朱熹为《大学》作成章句,通过注释阐发己意,并将它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这就是《四书集注》。
《四书集注》刊成于宋光宗绍熙元年,当时没有被封建统治者重视。元仁宗延祐年间复科举,官方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四书集注》奠定了它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原属于《礼记》中的《大学》,也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对古代教育,甚至整个中国社会、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A.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B.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2、《大学》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
如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请将文章中的类似论证整理出来,体会其中的逻辑关系,弄明白它们所说的道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个论述,先是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本文论证特色:
总分式论证结构,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3.《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人也是很有作用的。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提示:这句话的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自己身上具备了美德,然后再要求别人拥有美德;首先要去掉自己身上的不足,然后再去批评责备他人。也就是说,要提高别人的道德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要求别人,首先要要求自己。
它体现了儒家重视注重内向用功、律己甚严的内省的修养方法。这种方法在现代仍然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告诫我们,不能要求别人甚严,而要求自己甚宽。这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交往,一个部门内部的管理,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五、小结
本文介绍了儒学文化的主体“三纲”“八目”,两者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文章告诉人们只有通过格物致知,摆脱外在诱惑、困扰,真心诚意地培养高尚的情操,才能够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高,进而使自己家庭关系符合人伦道德,并最终完成为国建功立业、使天下太平的伟大理想。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
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
重点:
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
难点:
对知识的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
1、《中庸》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2023年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篇六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虎年景色依然艳,龙岁春光格外明;虎年的春天到来了,龙是中国的图腾,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到这其中的典故呢?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就是要靠我们这一代人一脉相承,而我们又要怎样星火传递。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宣扬传统,守正创新,舍我其谁?》。
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具有深远的未来意义。对于我们新一代接班人尤为重要。
有种。种迹象表明,在从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的转变中,科学可能不再完全沿着17世纪欧洲科学革命时期确定下来的路线前进。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保存着“内在而为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1985年英国天文学家抄里斯认为:“前进的唯一道路是转过身来重新面向东方,带着对它的兴趣以及对其深远意义的理解离开西方的污秽,朝着神圣的东方前进”;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比利时化学家普里高津说,新的自然观“将把西方传统连同它对实验的强调和定量的表述,同以自发的自组织世界观为中心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而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则说,他所创立的协同学,同时受到了西方的分析思维和东方的整体性思维的影响。
人类意义世界所作出的这种价值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历史转折时代的传统回归,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可能会获得其生命力。而这种可能需要我们的创新,我们需要在创新中推动中国优秀传统个文化。
然而我们又将如何进行用创新的手段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又将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的主流舞台,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只是辉煌的过去?不,我认为,中国古老深厚的传统文化,对当代和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做的就是用创新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利用高科技做为手段,影视做为载体,再以特色做为亮点努力开辟世界这个窗口。
美国可以用肯德基推广美式快餐和美式文化,将两百多年的美国历史推向了世界的舞台,而我们有各种菜系和多元文化,没有理由挤不进世界的前列。日本,韩国等国民族单一,文化也没有呈现多元化,但是他们善于在自已的影视作品中添加本国传统文化,通过影视媒介很好的弘扬了本国传统文化。我们也可以在一些好的作品里添加中国元素,努力发展影视产业的同时,注意文化软实力的加强。《功夫熊猫》不用改是外国人的作品。
我觉得,人类总是生活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历史在前进,人的思维也从不停止,不断寻求新的、迄今无人知晓的目标。基于世界文化走向趋同这一时代的新特征,提倡一种以科学新成就为根据的贯通古今、契合东西的新文化观,就成为建构世界主义的后现代科学观的基本进路。当代新科学的世界观向东方特别是中国古代某些思想归复的特征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后现代性研究不失为在历史转折关头全人类的文化战略研究之一隅。
西方的一些自然科学家把目光转向古老的东方文化,包括《老子》《论语》《易经》在内的中国经典受到重视。这种情况的出现,完全是由于处在科学发展新阶段的科学家们寻找世界观启发的努力,而不是由于什么一时的感情冲动。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否可以为新科学的诞生提供有意的启示,就成为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西方人能如此的重要,做为东方的雄狮更应该利用创新的手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传统,底蕴厚重。上下五千年东方文明需要我们守正创新再创辉煌!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传统文化教案 篇七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活动中相互分工,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旨在引起学习传统文化的浓烈兴趣,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实物(中国结等),文字资料。
3、黑板中间写“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标题。
三、活动人员:
XX班全体师生。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的步骤:
1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2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多彩的内容。
3培养爱国情感。
(二)活动的具体过程
1、宣布主题:
老师:“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2、活动开始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件礼物,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中国结)
全班答:中国结。
那你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关于中国结的资料吗?
学生A:……学生B……学生C……
主持人甲:谢谢大家。
主持人乙:看完老师的展示,我知道大家也准备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请看李然等同学的展示。
李然:我们几个给大家带来的是几首古代的诗词。
(诗词背诵)
→www.kaoyantv.com←是啊。同学们,看了这么多,你最喜欢谁的展示呢?
学生A:……学生B:……学生C:……
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打算吧。(学生交流、汇报)
主持人甲:请班主任老师给大家做总结。
班主任总结:
今天的主题班会开得很成功,我在同学们的展示中呀,看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学们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3、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老师讲过传统节日的习俗
一、过年、春节习俗
春节,俗称新年。原本仅指农历正月一日这一天。现在泛指从农历十二月(旧称“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起至正月十五日闹完元宵节才告结束。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其特征有四个方面:一是广泛流传于汉、壮、蒙、满、侗、瑶、白、黎、纳西等近二十个民族之间;二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旧时与新时代节庆活动交相辉映;三是风俗古朴,礼仪频繁,形式多样化;四是节庆时间长,岁末年初前后共长达二十多天,天天都是春节节庆日,且气氛热烈,喜庆祥和,令人陶醉。
这期间有许多礼仪习俗和活动内容,现摘要简述如下:
1、家家办年货
2、户户大清扫
3、祭祀灶神爷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又称“小年节”,或称“祭灶节”,“新年”)这天,旧有“祭灶神”的习俗。据说,灶神爷(又称“司命菩萨”)是天皇玉帝派到人间来监督和奖惩人们的善恶之神。家家都有,每年在过小年的晚上,上天堂向玉帝汇报人间的善恶情况。信奉佛教和道教的乡民为其设祭送行,谓之“祭灶”。4、贴春联
春联,是我国最早出现且应用范围最广的对联形式之一。多用来表达人们除旧迎新的喜悦和继往开来的奋斗精神。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两侧贴上一幅春联(现在凡有门窗处都贴对联),还有横披。这样就给本来热闹祥和的节日增添了更加浓郁的喜庆气氛。春联是对联,门对的一种常见形式。古时有“桃符”、“门贴”之称。古时候,限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因而对自然现象或自然灾害无法正确理解。一旦遇到天灾人祸时,就总认为是有鬼神在作祟。于是,在腊月里多数人家用两块桃木削成一两寸宽、七八寸长的木条,上面画着神荼、郁垒二神的形象,挂于门侧。这实际上就是将门神与春联合在一块了。
5、挂年画
春节来临之际,湖乡人民家家户户除了贴春联之外,还有挂年画的传统习俗。其中有一首描述年画的诗特别有趣:“兰荷菊梅开满墙,满屋似闻花芬芳。引来燕雀檐前闹,直冲屋里抖翅膀。”此诗借咏年画,描绘了春节将到之时,民间普遍挂年画的新气象。
6、吃团年饭:
等待外地的亲人赶回家中之后,家家户户在大年那天中午要张罗一桌特别丰盛的宴席。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等十多盆美味佳肴,摆满大圆桌。白酒、啤酒、饮料款款齐备。全家围席而座,大吃大喝,谓之“吃团年饭”。
7、守岁、关财门:
大年之日,团年饭一般都吃得慢也吃得多,时间拉得很长。有的人家吃上2~3小时不散席。因此,平常有人责怪别人吃饭慢吞吞时,就比喻说他是“吃年饭”--慢条斯里的,一点也不性急的。吃过年饭,天色渐晚,这时家家户户便在堂屋里或烤火房内堆起丁块柴烧起大火,把屋内外所有的灯都点亮。七仙湖区农家流行俗语道:“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8、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最普及又极富人情味的传统礼仪。新年伊始,人们扶老携幼,出门走访亲戚朋友。
9、耍龙舞狮打花鼓:
10、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日,称“上元”(古称“上元节”),又叫“灯节”。
三、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日是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又称修锲节)”。传说,这是西王母的生日,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后始定为农历三月三日。南朝宋范晔在《后汉书·礼仪志》上载:“星月上巳,官民皆洁与东流水上,曰洗涤拔除、去宿垢痰,为大洁。”说的是古代人们在这天要在清水河边洗涤,目的在于卫生与保健,后来便演变为在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日。宋代吴自牧在《猛梁录·三月》中载:“赐宴曲江,倾都楔饮、踏青”。现在,我国汉族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传承着“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
四、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农历24个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作为民间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时代。后逐渐与之前1~2日的“寒食节”①融为一体,成为悼念先人、祭祖扫墓和踏青春游的节日。
五、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或“天中节”。在农历五月初五日,它是汉族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
六、中秋节
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团圆节”。是汉民族古老而传统的节日。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此日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时期已开始中秋赏月。唐代有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之风俗。北宋太宗年间(988-1003),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的习俗。如今与春节、端午节一起并称中国三大传统佳节。此节在许多少数民族当中也很盛行。
中秋时节,正值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百果成熟之际,又因此时月亮与地球相距最近,故有“一夜明月今宵多,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感慨。因此,“花好月圆”是中秋节的一大特色。该节日的节庆活动以及民俗心理是极为有情致、颇具诗情画意的。虽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各自习俗有异,但有许多方面大致是相同的。
①拜月赏月:每当明月升起,清辉晒满大地之时,人们便在露天或桂花树下摆设桌椅,把圆形的果子(苹果、葡萄、枣子等)和圆形的食品(月饼、糖果等)端上桌子。全家老小围在桌边,默默地仰视着明月,肃然站立片刻,以示祭月拜月。之后,全家人围桌而坐,共享美味的食品和明月的清辉。文人墨客或雅士大家此时此刻往往会诗兴大发,搜索枯肠,吟诗唱对。因故不能回家团聚的夫妻、情侣,身处异乡,仰望圆润的明月,勾起对故乡亲人无限思念之情。宋朝大诗人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无疑是给天下所有不能如期团聚的有情人的最美好的祝福。“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人们把中秋明月当作团圆的象征,因此“独在异乡为异客”者,总是在中秋佳节之夜,每当看到“床前明月光”时,便会“疑是地上霜”,然后情不自禁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起来。无疑,唐朝诗人李白这首《静夜思》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自古以来独处异乡之人对自己家乡及亲人的无限思念情结,深刻揭示了人们对美满生活的深情向往。
②品尝月饼: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宋代,流行于元朝。相传,元朝末年,各地灾荒严重,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官府。为了秘密联络起义平民,泰州张士诚把写有八月十五日杀敌起义的秘密传单夹制在月饼里面,送给平民。起义平民吃到月饼后,就知道了起义的时间、地点,从而一呼百应,举行了民族大起义并取得了胜利。后来,在八月十五这天就流行互赠月饼,吃月饼的习俗,以示对前人的纪念和对亲朋好友的节日祝福。
③送礼拜节:中秋节这天,民间盛行走亲访友,互赠礼品,特别是青年男子要趁中秋节日拜会岳父母大人。礼物不拘轻重,但月饼是不能少的。另外还有糖果、酒类、水果、糕点等。最好是成双成对,表示吉利。如当代月饼有“七星伴月”,“八仙团圆”,“九龙戏珠”等等。均是双数,又是名牌,价格也不菲哟。
④中秋集会:每年中秋佳节,现代人们会聚集在城市的广场,或公共绿地,举行大型的集会。内容有文艺表演、武术竞赛、篝火晚会、情侣化妆舞会、集体婚庆大会等。还有的地方在山地湖边宿营,海滨举行自助式烧烤集会,露天夜食集市和服饰贸易集市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人目不暇接。场面盛大而热闹非凡。有的地方节日集会自娱自乐,通宵达旦,乐此不疲。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篇八
主题: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年级__班主题班会 活动名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题班会
活动时间:2012年6月__日(6月份期间,7月1日之前) 活动地点: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
活动主体:商学院09,10级全体同学
活动口号:文明文化共传承,和谐校园齐共建
活动目的: 引导广大学生学习借鉴国内外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同时,要大胆创新,积极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纪意识,敢于与不文明、不守纪、考试作弊等行为作斗争。
活动意义:加深同学们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让同学们在接受新鲜的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做到以创新积极的态度去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同学们通过了解学习优秀文化,从而做到修身,自律,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增强自身的法律道德意识,为文明社会,和谐校园,贡献出一分力量。
嘉宾:辅导员,导师,导生 等(人数不限)
活动流程:
根据各班策划情况而定,但必须留有一定时间让辅导员或
导师发言总结
活动内容: 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结合校园文化与校
园文明建设的要求,从加强校园管理和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修身工程的需要出发,组织学生学习讨论:
1、 中华民族有哪些优良传统与文明习惯?
2、 当代大学生如何传承与创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与文化?
3、 如何在遵纪守法、克己奉公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文明养成?
以以上的问题和要求作为基础来开展这次主题班会。各班要深入研究如何搞好该班的主题班会,开班会前各班
委务必要一起讨论策划班会活动,并组织好本次活动(温馨提示:需要用到课室的班级需提前三天去借课室),要求各班级的设计方案及活动内容必须紧密切合该次活动主题及精神内涵,鼓励各班大胆创新,设计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展现班级风采。
活动要求:
1、 各班级务必要邀请一位老师(辅导员或导师),若导生在校,则可邀请导生到场观看。
2、 各班级要根据自身情况,由班长、学委负责组织,深入把握该次主题活动精神所在,拟定好方案。并且务必在举行主题班会前提前知会秘书处和学习部的系负责人,及时通知他们主题班会开展的时间地点。
3、 各班级的班干部要积极参与主题班会的各项组织工作,做好考勤、场地、议程安排和讨论记录等工作。
4、 活动过程注意时间,纪律等方面的控制。推荐活动时间为60分钟。
5活动2天内,请各位班长将此计划书与总结书以电子版形式发到秘书处系负责人处。逾期不候。总结书的要求(400字以上):
总结内容包括:总结本次主题班会的优缺点、以及工作建议等等。总结是主题班会的成果体现,请班级给予充分重视。
班长签名:
班会结束后2天内,请各位班长将此计划书与总结书以电子版形式发到秘书处系负责人处。逾期不候。
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篇九
一、课程设计指导思想与理念
贯彻新课程要求,尊重、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开设良好师生互动的课堂。在教学资料的选取,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理解生活,热爱生活,更好的融入生活,让学生深刻体会政治原来政治课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得如此紧密,它就是在讲我们的生活,让学生乐学、易学,爱上政治课。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1、《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3《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内容。本框题分为三个目:(一)传统文化面面观,(二)传统文化在今天,(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条主线,分别分析什么是传统文化,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怎样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双重作用;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2、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本框题地位: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在世代传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形成的,而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只有善于继承吸取传统中精华的东西才能更好的`发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让我们看的得更远。所以如果我们不理解继承,不理解继承的意义,那也不能准备把握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可以说这一框是学好下一框和下一课的铺垫,本框对整单元甚至整个文化生活的学习都非常重要。
三、学情分析
1、在“韩流”、“日潮”等外来文化的强烈攻势下,不少学生盲目崇尚外来文化,追捧外来文化,甚少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了解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通过本框的学习,从直观的赏析入手,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思辩中进一步明确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观点。
2、高二学生经过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接触了解了不少的传统文化,具备一定归纳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能够自主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文化行为。这为教师引导他们通过分析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3、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体验,感受中形成、归纳知识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介绍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及其影响,让学生了解文化的继承性。
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知道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而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则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社会发展的消极作用。尝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明确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阐述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培养分辨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以及“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的分析,尝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从学生生活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入手,通过丰富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强感性认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形成观点,掌握知识。 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观点、态度,并且能学以致用。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体现新课改学生主体地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赏析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分析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
五、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双重作用;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继承观。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引导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传统文化教学教案 篇十
一、班会主题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二、活动背景
大众传媒对中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视。电视、电脑和网络游戏中的那些虚幻的感情,暴力和血腥的场面,崇尚武力、崇尚金钱的价值取向,以及很多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对中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中学里,学生学的科目多达十几种,对传统文化的涉及少而又少。偶尔涉及,也是以古文的形式出现。我们有的中学生、甚至于大学生,必须经过翻译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我的传统文化,再怎样发展,也只能成为别人的文化附庸;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我的民族精神,再怎样粉饰,也只能是一盘散沙。
三、活动目的
1、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孕育学生的文化底蕴。
2、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忱。
3、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
四、活动形式
主题班会、情境对话、才艺表演、通读传统经典。
五、活动资料
1、观看《百家讲坛》中于丹教师讲《论语》的片段
2、传统文化知识竞答
3、诵读传统文化经典
六、活动过程
(一)、情境短片:三个学生正在为艺术节开幕式紧张排练:练习拳法,剑术,一会儿,走过来一个学生乙,比比画画,来回捣蛋,拽着别人教他武功,别人不理他,他继续窜来跳去,无奈之下,决定教他几招,可是有个条件,要问问他为什么练武术学生乙不屑地说,这样就能够在别人欺负我时对付他了,还能混个大哥大当当,看谁敢跟我打。这时三个学生很生气,决定让他转变错误思想,重新认识武术精神。其中一学生讲:武术是一种传统文化,武术以“尚武崇德”为基本原则,崇尚道德修养,与人为善,宽厚处事,豁达胸怀,经过武术训练,磨练出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树立尊师爱友,诚实守诺,团结互助的团体主义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到达修身养性的作用,你没看见“武”字拆开是“止戈”,就是停止干戈……学生
乙蹲马步,只叫苦,嘴里不停地说,什么文化,还传统,都什么年代了,哪还有那么多的传统传统文化,OUT了,三个学生一气之下,决定带他见识一下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走进班会现场。
(二)、你好,传统文化
1、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2、我是传统文化的代言:出示图片,过新年,奥运会会徽、中国结、剪纸等,请形象代言人展示。
3、小品:《如此节日》认识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受到冷落的现状,引发思考,经过小组讨论,寻找传承、拯救传统文化的途径。
(三)你好,魅力华夏。
1、学生传统文化才艺展示:在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的背景衬托下,几名学生吟诵诗词经典,同时有学生在剪纸;有学生在书法,有学生自创中秋诗,有学生背诵弟子规,还有的学生在编中国结。曲终,学生展示作品,并做简洁说明。
2、观看班会的那几名场外同学对话交流,刚才学生乙大吃一惊,表达感悟,重新练习武术,那三名学生,让他看看,星光中学课间操练习武术操的阵容和气势,让他真正懂得了练武的意义。
3、配乐武术表演
(四)、你好!心灵盛宴拍手齐诵:弟子规曹红莹: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承过程中,我的形式日益多样,春联,婚联、寿联、挽联都是我的兄弟姐妹,今日我还带来了一幅对联作为礼物送给大家。上联是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显民族特色下联是:笔墨纸砚诗词曲赋谱华夏春秋。
黄硕:“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吟诵一首经典,品尝一杯香茗,这是何等的惬意呀。各位同学,我是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孕育的诗词经典,我的家族可谓庞大,唐诗、宋词、元曲、歌赋,源远流长。
乔吉昊:我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各民族都有自我的文化习俗,一年365天,喜庆不断,有正月初一过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腊月初八腊八节,怎样样,丰富多彩吧。
主题班会流程
一、情境短片《我来学武术》
二、开场白《您好,传统文化》
三、说说我眼中的传统文化。(曹红莹、黄硕、乔吉昊)
过渡词:感激三位同学的精彩介绍,原先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可是传统文化的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戏剧、曲艺、书法、灯谜等等不胜枚举。我听说我们班同学中还有异常热爱传统艺术的,他们想为传统文化作代言人,就让大家做评委,看看谁是最佳形象代言人。有请:翟悦:奥运会徽代言人张琪:中国结代言人徐静宜:世博会中国馆代言人
过渡词:不愧是形象代言人,各出奇着,我相信有了你们的大力宣传,
将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你们的团队中,可是,在如今的生活中,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传统节日正一点一点在人们的心中淡化,应对洋节日的犀利进攻,传统节日不得不向洋节退让,不信,你看,这个小品《如此过节》必须会给你些警示。演小品:《如此过节》
过渡词:讨论应对传统节日受到冲击,受到冷落的现状,你有哪些好的
提议。(学生讨论的时间2分钟后各抒己见)
四、您好,魅力文化
过渡词: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传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文化的使命和职责,我们不仅仅要宣传,更要拿起传统文化的接力棒,用实际行动肩负起复兴传统文化的重任,请同学们行动起来,用我们的智慧展现华夏文化的魅力。我明白咱班的剪纸小组,书法小组,诗歌创作组,诵读小组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正等着大显身手呢。咱们快去看看。(播放轻音乐,各小组进行准备3——5分钟,展示)剪纸作品中、书法作品、诗歌作品,诵读《春江花月夜》
四、场外对话:学生乙:今日我可是大开眼界了,文化,文化的确有
味道,另一个学生说:你今日可是品尝了一顿精神大餐,此刻练武为了什么学生乙:看来练武除了强身健体外,更是传承祖先的留下的文化,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另一个学生说,你总算是开窍了,此刻中小学校都在开展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咱们校的课间操不正练习武术操吗,那阵容那气势,咱们看看去。(播一段学生表演)学生乙说:你们不也在为艺术节紧张排练吗,今日就演给我们大家看看。欣赏:配乐武术表演《中国龙》
过渡词:正像歌中唱得那样:上山是虎,下海是龙,在人间我是堂堂的大英雄。习武是武德呀,立德才能行走天下,寡德之人必定寸步难行。同学们让我们在古训的金玉良言中,做讲诚信,崇尚道德的真君子。拍手齐诵:弟子规。
传统文化教案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关帝。
2了解关帝信仰以及理解人们为何崇尚关帝。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关帝:即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关羽(?-220)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汉族,并州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自刘备于乡里聚众起兵开始追随刘备,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在关羽去世后,其形象逐渐被后人神化,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也对关羽的事迹多有描写,在《演义》中关羽被描写为“五虎大将”之首。
二、关帝故事
降曹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进攻刘备,关羽战败被生擒,投降,曹操待以厚礼,任命为偏将军。后袁绍派大将颜良与淳于琼、郭图等攻白马,曹操亲自率军救援,并命张辽与关羽为前锋。关羽望见颜良的麾盖,策马冲锋,刺杀颜良于万军之中,并斩其首,袁军将领无人能挡,白马之围被解,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虽然《三国志》对于“斩颜良”的记载只有十九字,却是正史中极少数载述古代武将“单挑”的文字中最明确的记录之一。
千里走单骑
初时,曹操为知道关羽有没有久留的心意,叫张辽用人情试探。关羽对张辽叹息道:“我知道曹公对我的厚爱,但我受刘备将军的厚恩,发誓共死,不可背弃。我终不会留下,在为曹公立下功劳后便会离去。”张辽向曹操表明,曹操知道关羽会离去,反而重加赏赐,想要留住他,但关羽尽封曹操的赏赐,留书告辞,回到刘备身边。曹操左右欲追杀之,不过曹操认为各为其主而阻止。民间文化把这一段故事叫做“千里走单骑”。
三、关帝信仰
明清以来,在我国的民间文化中,关帝可以说受到了不分阶级与民族的各种人的普遍信仰。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关帝信仰又重新在我国大陆兴盛起来,这种在国内悄然复归的文化现象,与海外华裔从未式微的关帝崇拜交相辉映。
关帝,即三国时期蜀将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州熃裆轿魇≡顺鞘小∪恕9赜鹕前忠义双全,勇武盖世,颇受时人敬重。关羽兵败被杀后,其事迹通过《三国志》、《华阳国志》等史书流传下来。但那时的关羽是作为个性并不完美的英雄,而不是作为无所不能的神被人崇拜的。
崇尚忠义、宣扬圣道是关帝信仰的主要点。关夫子当日义薄云天的气象,为后世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无论你信与不信,见利忘义的行径,总是要受到唾弃,举头三尺有神明,协天护国的关帝爷就司其事。汇入民族精神洪流,成为重要支柱的关帝信仰,支撑了春秋正义的道统。凝聚于关夫子而为万世共仰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已然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魄。
中班传统文化社会教案 篇十二
问题的提出:
4"5岁的儿童主要依照表象进行思维,认识活动的概括性是儿童对事物理解增强,但仍表面、肤浅!幼儿这个年龄决定他们对周边环境有着强烈的好奇,对动植物、自然现象等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本着‘陈鹤勤的社会乃大学堂’:能引起幼儿兴趣,真正作到‘玩中学、学中玩’———在本学期,我们中(1)班展开了以杭州老字号特产(杭州西湖龙井茶)为主题的教学活动,目的是想利用幼儿身边熟悉的物质资源,通过幼儿自主收集、使用、了解,从而对家乡的特产有进一步认识。在与同伴分享资源的同时,为家乡拥有‘宝贵财富’而自豪,从而激发爱家乡的情感!
研究目标:
1、通过积极参与杭州老字号特产的收集,认识特产对生活的用途,从而为家乡自豪!
2、原因收集特产相关的背景知识,体会与同伴交流的快乐,同时提高主动获取知识信息的兴趣!
3、使幼儿在感受家乡地大物博的同时,初步懂得现在好好‘学本领’的重要性!
4、培养幼儿完整、连贯地表达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5、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研究时间与对象:
时间:20xx—06
对象:中(1)班全体幼儿、家长、老师
实施过程:
(为使‘西湖龙井’这一主题开展地更丰富,有效:首先制作主题网络图)
认识龙井
杭州西湖龙井品尝龙井。
龙井绘、编。
为保证活动质量,我们将对活动的展开做具体预设:
首先收集各中各样的茶叶,供孩子比较龙井茶叶与其他茶的不同处;
其次与孩子一起收集相关龙井茶的历史背景及闻名的历史原因;
第三观看龙井茶的生长过程、龙井的采摘(有机会可实地观察);
第四动手泡制龙井茶,与同伴分享合作成果;
(在区角中展开龙井的装饰:用茶叶来拼自己喜欢的饰物等);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考虑孩子的兴趣点,主要参考以下点:
1、一起认识龙井茶;——我来说说龙井茶;(从形,质等方面展开)
2、可爱的龙井茶树;———我来画棵龙井茶树;
3、龙井茶的故事;——分享我所知道的;
4、一起采茶去;(用录影带观看或实地)
5、好听的‘采茶扑蝶’
6、品茶会;
7、我来做茶叶工艺品(投至区角等)
教育的随机性很大,当然以上只是一个预设的过程,在实际展开中教师会按照幼儿的活动表现做调整或延伸!
活动反思
从目标、内容来看,内容围绕着目标而展开,运用多媒体和实物教学孩子很感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到了有益的经验,了解了茶的不同种类,了解了中国的茶文化。同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体会到了品茶泡茶的乐趣。在让幼儿认识各种茶叶时,时间应多一点,把实物与幻灯片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孩子会更直观印象也会更深刻。
传统文化教案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明确成功要靠自己,克服好逸恶劳,处处依赖别人的行为;对自己表现出来的依赖性感到害羞。
2、引导学克服生活中的困难,树立自强自立信念。树立报国志向,培养回报社会的美好愿望和信念
3、宣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立志献身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要成功就要自强不息,自强自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由认识自强自立到持之以恒,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教学方法:情景体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感知自强
通过观看《20xx年国庆大阅兵》视频、图片,让学感知中国人民子弟兵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国防取得成就正是国家在自强不息的奋斗中取得的。
二、品味自强
通过学习教材内容:
(1)孙膑身残志坚,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兵法的学习和研究,他对前途充满信心,就是在这个信心的'鼓舞下,孙膑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终于消灭了庞涓,并最终写了《孙膑兵法》。
(2)司马迁忍辱著《史记》,让学认识《史记》是伟大志向和自强不息精神的结晶。
(3)“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充分体现了徐悲鸿那自强自立的精神。
(4)“轮椅作家”张海迪,五岁时因患病,下身瘫痪,她却以残疾之躯,完成了许多健全人都无法做到的事。用镜子看书的故事更充分说明荣誉的花环属于自强者。
让学生认识教材中人物的自强不息精神,并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三、深层感悟
1、从古今自强不息的人物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材,做一个自强自立的人,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欣赏歌曲《爱拼才会赢》
四、凝聚升华
让学生认识要自强自立,做生活的主人
1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自强自立的一些表现。
2说说自强自立的一些名言警句
3做生活的强者,你准备从哪做起?
3、教师寄语:(要求同学们作到“五要”)
1)、要有为国家、为民族奉献青春年华的远大理想;
2)、要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3)、要有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才实学;
4)、要有文明守纪、严于律己的素质修养;
5)、要有敢于拼搏、勇于争先的竞争意识;
五、教学总结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文化。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
六、教学后感:
这节课学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家也都很努力地学习着,从古代就有了许多自强自立的说法,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这种美德逐渐被我们遗落了,我们不但没有很好的秉承上一辈的传统,反而还有许多人忘了本,这次的班会正好提醒了我们应该好好的珍惜老一辈留下的传统,也正式的宣告了我们新学习态度的良好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