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优秀11篇8-15-50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文是细心的小编帮家人们分享的11篇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篇一

《陶罐和铁罐》这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教学中,抓住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进而引导学生明白寓理并受到教育。

一、抓住对话,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学生比较喜欢。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的指导。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抓住“奚落”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对“傲慢、轻蔑、和睦相处”等重要词语加以理解,以及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进一步体会奚落的含义,体会人物性格特点。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在讲解“轻蔑”一词,我查阅了资料,利用字理理解,让学生感受这个蔑字,还让学生透过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从而理解文本。这也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于学生正确全面认识陶罐和铁罐有很大的帮忙。

二、关注提示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第三组对话,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寻找提示语了,但这一组恰恰没有。于是,我加入了提示语的填空,并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本身的内容和标点符号。学生以前积累过一些描写生气的词语,如:火冒三丈、怒气冲冲、怒发冲冠、暴跳如雷等,这时,他们迁移了以往积累的词语,并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神态和内心活动,此时学生已经关注到了提示语的重要性。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

三、个性化表演,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语气生硬些,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和些,给人以谦虚、和善之感。再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让学生戴着头饰,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鼓励他们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和动作。学生的表演可以说是绘声绘色,博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营造了课堂上的小高潮。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都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四、多元感悟文本,领悟寓意。

寓言就是小故事大道理。本篇课文告诉我们每个事物或者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短处,要全面地看问题,学会和睦相处。因此,教学第二部分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铁罐的可悲下场和陶罐不朽的价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进一步让学生领悟:陶罐出土后,依然惦记着曾经对自己并不友好的铁罐,从中感受陶罐的善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畅所欲言,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加深了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虽然这堂课自我感觉讲的不错,我和学生都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课堂处处体现学生自主性。但对学生的关注度、评价、引导等方面,还要加强锤炼,增强自身的文化功底。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篇二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们的对话;第二部分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消失。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初读教材时,我感觉对话应该是重点,以对话贯穿全文,给学生呈现一个傲慢自大的铁罐和一个谦虚善良的陶罐。但多读几遍后才发现,作者的这篇童话目的不是给我们呈现两个罐子,而是以两个罐子的形象来说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我们应如何正确的看待人和事物。找到了人文价值,以何种形式来贯穿全文呢?经过深深思索与课堂实验,我找到了以“提示语”贯穿对话的朗读,从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了些许的感悟与想法。

感悟一:放手有益。

每次拿过课文,我都会急着去思考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才能想出新点子,让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设计,但每次都没有预想的效果。仔细想想,我忽略了课堂上最主要的人物——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兴趣才是课堂的源泉。因此,我试着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随便谈,随便说,随着学生的兴趣爱好走。没想到真的有效果了,学生的表达完全出乎我的意外,而且与我的预设也完全一样。仔细想想,原来站在学生的立场,想想他们对什么感兴趣,他们最想了解什么?会给我带来那么多的惊喜。

感悟二:走进文本,走进学生,达到师生、文本对话之效。

记不起在哪读过这样一句话:语文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正如淳淳小溪流淌在课堂上。因此,以学生文本、关注学生才是我们上课的最终目的。课堂伊始,我可能没有走进学生、走进课文,因此不知其功效。当我投入的与学生一起挖掘陶罐和铁罐的性格,探究其价值时,我和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完全以学生为本,和他们同感悟、同体验。这时我们的。思想相互碰撞,心灵相互交流,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真正的课堂。

感悟三:抛开设计,以生为本。

每次讲课前,我都会把教案备得滚瓜乱熟,甚至评价语我都会仔细琢磨。可是通过这节课,让我深深领悟到:课堂是随机的,课堂也是学生的,教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学生的发言进行教学。处处体现学生自主性,当然,这也需要教师自身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因此,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深深地明白:知识的储备对一个教师来讲是多么的重要。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篇三

我安排一课时讲完这篇,这也是我近段时间一直都在尝试的一种教学节奏,课前有指导性的组织学生预习,在预习中读通读准,初步学习生字,这也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今天讲的这节课也不例外。虽然有预习,但是课堂上并不是抛掉字词不管,而是更好的利用抓词串文,以词读文,以读代讲。

课堂上环节紧凑,感觉的出来孩子总是处在精神集中的状态上。师生接读达到范读、检测、纠错的目的,省时省力,在语言环境中读,降低了孩子读词识字的困难,其中老师范读也建立了课文基调。略读是三年级孩子要逐步学会的读书方法,走马观花地看以达到掌握大意的目的,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课文都写了哪两个场景下的事情?”以疑引读,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渗透概括全文的方法。默读有利于思考,在默读中突破全文重点,围绕陶罐和铁罐的两次对话,第一部分落脚于“奚落”,读的过程抓住充分体现两个角色特点的词语,比如“傲慢、谦虚”等,充分让学生品味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还有利用补白想象阔词的方法,以感悟人物的内心感受为重点,在此过程中训练学生读的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了给每个孩子练习的机会,不断使用“听呀,他读出了挑衅”等这样的语言引导读悟结合。

随文识字是本课设计的出发点之一,像“谦虚、恼怒、价值”等都是要写的字,随着的读板书出来范写指导。文中出现的生词,比如“懦弱”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说文解字,从文字的部件结构入手思考,无形中渗透了汉字的造字规律,这同时也渗透了解词辨字的方法。或是联系上下文理解,或是换词,总之就是先提供方法,然后把理解的意思送进文中读。

阅读教学重在读。以读代讲,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方法。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略读、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来理解,积累、内化课文语言,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学习写作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按照自己的设想进展很顺,基于学生的学习水平,但是缺少小结、质疑和写法的引导,板书凌乱,教学中读的设计层次感不够突出,朗读形式单一,齐读太多,这些都源于教学机智不灵活,要继续提高自身能力。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篇四

回忆我的教学设计,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引发学生讨论了童话中两个形象的特征,学生对这两个人物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我只要把握住这一条情感的主线,让学生通过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说话语气,读出它们的特点,读出它们的品质,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文中所蕴涵的道理。但是,在我后面的环节中,虽然我也抓住了人物的对话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仍未能读出感情。在我出示第一组对话指导朗读的时候,学生基本可以读出人物的说话语气。接着,我让学生同桌练习剩下的对话,再进行汇报朗读。我只是让学生先对话,再评议,然后再读。如果我在让学生汇报读的时候,先读句子,再让他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再进行自我评价,再读一读,效果应该会更好。下节课应着重注意修改这个环节。

在表演课本剧时,我请了两组的同学进行表演,如果能准备好相关的头饰,再让学生熟记人物的`对话,配上动作会更好。学生体会到人物的感受,但在表演时,却未能将这种感受表演出来,这也是我指导不够到位的地方。在下一次课中,应指导学生通过表情、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感受,使形象更加具体。

看来,要想把学生真正引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当中去,教师的语言和引导是很重要的,但关键还是教师的教学理念,由于我自己的理念相对还是比较保守,所以这教学设计也就未能突显出创新,未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表演,突破课文的难点。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篇五

这节课去年谷玲老师上过,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借鉴。因此我基本上就是按照原有的教学思路,进行了适当的个性化修改。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觉得以下几点落实到位:

首先,这篇课文的段落比较多,学生不容易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因此,我就尝试让学生将整个故事分成两个场景,并找出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这样课文的重点内容即对话部分学生也能一下子就找到。在设计中,我自身心里并没有底,令我欣喜的是,孩子在初读之后就能找出故事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又通过默读课文找出了相应的自然段。这样就理清了脉络,有利于学生对全篇课文内容的把握。

其次,通过多种形式品读铁罐和陶罐的对话,从而了解人物神态和性格。紧紧抓住“奚落”这个词语,让学生从铁罐对陶罐的明知故问中,悟出这就是铁罐“奚落”陶罐,词语的意思自然而然就掌握了。并且通过品读,学生还知道了铁罐奚落陶罐的原因,教学重点和难点也迎刃而解。

不过,由于自身经验及准备不足,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遗憾:

首先,学生的情绪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可能是因为下午学生比较容易犯困,也可能由于自身也有些紧张,一直绷得比较紧,从而影响了学生,总之感觉学生的情绪不如平时高涨,有些孩子始终不敢举手,我也没有及时启发、引导,课堂气氛不是很热烈。

其次,指导朗读形式单一,流于形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部分,是指导朗读的重点。理想的状态是学生能表现出人物对话时的动作和神态,而且每次对话都有所区别。应该让个别学生进行演练,从而有目的的进行指导,逐渐提升要求,增多梯度。但我基本上都让学生齐读,这样看不出梯度的。转变,只是泛泛而读。

总之,每一次公开课都是自我历练、不断提升的过程,就像这篇课文的最后,我送给孩子们的几句话:取长补短、相得益彰!期待着自身的课堂教学,也能在互相学习中有更加成熟的表现。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篇六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常常奚落陶罐,许多年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们的对话;第二部分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消失。这篇文章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三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限,对童话类文章接触不多,因此,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经过反复研读教材,经过课堂实验,经过学校语文组全体老师的关心和指导,我对这节课有这些体会:

一、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初读课文,我首先思考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才能想出新点子,让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设计,但在试讲中没有预想的效果,仔细想想,我忽略了课堂上最主要的人物——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兴趣才是课堂的源泉。因此,我认真听取了几位老师的意见,在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站在学生的立场,以他们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为支撑,以他们的心理特征和课堂反馈情况为导向,踏踏实实地组织教学。

二、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与文本深入交流

抓住文章最主要的部分,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在学生自读后,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用提出问题、组织讨论的方式进行检测:陶罐和铁罐是怎样对待对方的?让学生找出对话部分,反复读,根据课文对陶罐、铁罐语言、神态的具体描写,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做出适当的指引,并对学生的反馈做出简洁有力的评价

由于自身教学经验的不足和应激应变能力的缺乏,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评价方式单一,评价语言啰嗦的情况,这是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克服和改正的。

这节课,让我深深领悟到:课堂是随机的,课堂也是学生的,教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教学,处处体现学生自主性。虽然还有许多不足与遗憾,但是我所学到的经验都是我今后教学生涯宝贵的财富,我会在实践中逐步修正和完善。作为新教师的我,还要不断刻苦钻研,看更多,听更多,想更多,在永不停歇的学习中充实自己。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篇七

《陶罐和铁罐》这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很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身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教学中,抓住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进而引导学生明白寓理并受到教育。

一、抓住对话,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学生比较喜欢。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的指导。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抓住“奚落”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对“傲慢、轻蔑、和睦相处”等重要词语加以理解,以及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进一步体会奚落的含义,体会人物性格特点。例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在讲解“轻蔑”一词,我查阅了资料,利用字理理解,让学生感受这个蔑字,还让学生透过动作体会人物的内心想法,从而理解文本。这也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对于学生正确全面认识陶罐和铁罐有较大的帮忙。

二、关注提示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第三组对话,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寻找提示语了,但这一组恰恰没有。于是,我加入了提示语的填空,并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本身的内容和标点符号。学生以前积累过一些描写生气的词语,如:火冒三丈、怒气冲冲、怒发冲冠、暴跳如雷等,这时,他们迁移了以往积累的词语,并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神态和内心活动,此时学生已经关注到了提示语的重要性。为今后的习作奠定基础。

三、个性化表演,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选取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语气生硬些,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和些,给人以谦虚、和善之感。再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让学生戴着头饰,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鼓励他们可以加上自身的理解和动作。学生的表演可以说是绘声绘色,博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营造了课堂上的小高潮。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都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四、多元感悟文本,领悟寓意。

寓言就是小故事大道理。本篇课文告诉我们每个事物或者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不能用自身的长处去比别人短处,要全面地看问题,学会和睦相处。因此,教学第二部分很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铁罐的可悲下场和陶罐不朽的价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进一步让学生领悟:陶罐出土后,依然惦记着曾经对自身并不友好的铁罐,从中感受陶罐的善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畅所欲言,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加深了对文章寓意的理解。

虽然这堂课自我感觉讲的不错,我和学生都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课堂处处体现学生自主性。但对学生的关注度、评价、引导等方面,还要加强锤炼,加强自身的文化功底。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篇八

《陶罐和铁罐》是一则很有启发性的寓言,讲述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持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教学重点为通过体会陶罐和铁罐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学生理解正确地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由于在第七单元中类似课文已经学习过,再加上本文语言生动,贴近儿童实际,内容浅显易懂,适合学生自主阅读。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决定放手让学生自读,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做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明白寓言中蕴涵的道理并受到教育。

我在上这课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在学习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自由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虽然此时的感受是粗浅的,但是促进了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自大和陶罐的谦虚、善良和真诚。

在精构环节,围绕陶罐和铁罐的四次对话,我在教学中采用范学式,先指导学习第一次对话,然后总结学法,再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其他的对话。在学习第一次对话时,我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关键词,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并通过指导朗读,感悟人物性格特点,由此对人物的性格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由小组长组织进行学习。在小组充分学习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让我欣喜的是学生不仅能有感情地读出人物的不同神态不同性格特点,有的小组甚至自告奋勇要为大家表演一番,可千万别小瞧孩子们,铁罐和陶罐的特点被孩子们演绎出来了。看着孩子们意犹未尽的神情,我想这样自主主动的学习,带给孩子们的是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吧。并请学生说说悟出了什么道理,这样读写结合,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使学生有话可说,乐于写作。

教学中存在不足之处如下:精讲环节中,在总结学法的时候我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对细节之处没有讲得更清楚,导至小组合讨论走形式,不知从何入手进行学习。有些小组长在组织小组学习时,人员分配不够合理,没有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这些方面的训练在平常还需加强。通过国培学习我能认识到自己不足。要及时转变观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篇九

《陶罐和铁罐》是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这篇课文紧紧围绕单元主题“寓言照亮生活”进行分析。讲述了国王的橱柜里骄傲的铁罐仗着自己坚硬无比,瞧不起谦虚的陶罐,常常奚落它。多年以后荒凉的土地上,陶罐依旧光洁、朴素、美观,成为无价之宝,而铁罐却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本课教学重点:

1、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描写,了解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

2、学习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效果:

1、教学本课时,我给学生设定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把目标分解为3个小的预习单。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自学能力,让学生心中有目标,然后根据录音和自己的朗读进行初步探究,对文本有整体的认知和理解。

2、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是探究者,体验者,发现者。为了让学生熟读精思,充分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在学习文本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突破重难点的时候让学生各种形式的读,指导学生情感带入,以情激情。如:“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我就指导你不敢!懦弱的`东西!”从提示语中我们能感受到铁罐的傲慢、轻蔑的态度。学生大部分都能找到,为了有更好的情感体验,我指导学生想象添加一些傲慢、轻蔑的态度:双手叉腰,斜着眼睛,用手指着别人的鼻子……同样的方法,添加到陶罐身上。添加动作之后,那种情感学生体会的更深刻;为了刺激学生阅读能力,还让他们小组合作上台表演,男女生融入角色,在读中将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语记情感体验出来,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学生理解起来也水到渠成。第二部分结局的对比让学生看到了不同的下场,更加深刻明白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进行比较。

3、教学中我也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例如:在对话练习中,对学生的话语不能意义指导到位,有个别性格内向的学生在阅读时放不开,而我有些忽略;另外,没有完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读过之后没能及时让学生评价,如果能让学生读,学生评,学生在读这样效果会更好。对学生思维把握不够深入,当学生的回答与提问预设不相符时常会措手不及,使得关键词语的板书与教学环节脱节。

4、评价语单一,重复语句较多。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应该重视课堂鼓励,寻求与文本、教师的共鸣,但整节课对于学生表扬较少,评价语单一。学生说过的话重复的较多,对学生放不开手,这是需要注意并加强改进的地方,希望自己以后的教学中能多加注意。

反思这节课,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改进,在以后教学路上才能不断进步。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篇十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课文生动搞笑,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这篇阅读课文,我是把握着这样的脉络来教学的:初读——说——品读——表演——悟理——自编——自创。初读是解决生字的读音,说则在读的基础上把握全篇文章的主要资料,这时分主角进行品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之后带上面具进行表演,对文章的精华了解更为透彻,文章的灵魂得以升华,像一个烙印一样刻在学生的脑海里,最后让他们轻而易举的悟出文章的真谛——道理。层层深入,步步紧扣中心,水到渠成。

这时有了必须的基础后更加用活了文本,进行思维的拓展,即我设计了自编——自创,又给学生一个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台阶,让他们顺理成章、不自觉中就跨越这道屏障,由此到达创作积累语言的过程,完成了一个作家的工作,这时老师适当的鼓励,将会激发孩子创作文学的激情。

在教学过程中,时间十分紧凑,一环扣一环,学生始终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来完成教学,在再读课文时,问他们你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许多后进生或不爱发言的学生都能主动说出自己的感受,可见他们对课文比较熟悉、感兴趣。说用朗读的形式表达出来时,平时爱好读书的学生纷纷举手,一比高下,并且还锻炼了合作精神。精制的面具及时对文章的理解使得他们跃跃欲试,营造了课堂上的小高潮。最后体悟出道理,明辨是非,使生受益。

在拓展思维中,老师的引话中提出了新问题,但在引导学生弄清二者优缺点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自觉地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互换思维,并群众改编故事来赞扬铁罐批评陶罐,对课文的理解到达新的程度。自创寓言则是读写结合,生成创造,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语言,培养学生的创造潜力,这样既引导学生内化了语言,又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因此更为受益匪浅。

但再成功的课堂也还是留有不足和遗憾,在这节课中,时间过于紧张、仓促,以致于在面方面没有注意到,后面创作寓言时间不够,只能留于作业形式。当然作业布置我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即照顾到各个层次、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可在三条中任选一条来完成。

总之,多尝试、多实践,我相信会更完善,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篇十一

《陶罐和铁罐》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部编版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在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纵观整堂课,有收获亦有遗憾,现反思如下:

重朗读、抓对话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学生比较喜欢这篇文章。教学时,分角色朗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的指导。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首先采取师生分角色朗读。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语气生硬些,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和些,给人以谦虚朴实之感。再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在自由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虽然此时的感受是粗浅的,但是促进了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铁罐的傲慢、狂妄自大和陶罐的谦虚、善良和真诚。

不完美的地方

学生的情绪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可能由于自己有些紧张,从而影响了学生,总之感觉学生的情绪不如平时高涨,有些孩子始终不敢举手,我也没有及时启发、引导,课堂气氛不是很热烈。

改进方法

1、看图谈话,激趣导入。

2、给足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在阅读中,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然后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读课文,查找、圈画看出铁罐的傲慢、骄傲,陶罐的谦虚、宽容的句子。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读课文,学生在一次又一次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走进了人物的内心,感悟了人物的品质,体会文中揭示的道理。

4、用好评价语。在学生汇报交流中,我做适时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