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这9篇教学设计案例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教学设计案例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蝶恋花》教学设计案例 篇一
《蝶恋花》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掌握作者从闺妇写离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了解欧阳修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作者从闺妇写离愁的方法。
2、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法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回忆欧阳修有关文章及有关重要文句。
二、总体把握:
1.朗读全词,说说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从时间、地点、人物方面引导学生回答】
此词写暮春闺怨,是闺怨词。
2.这首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的?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
3.上下片所写时间有何变化?
上片写早晨,下片写黄昏。
三、具体分析: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李清照《词序》:“欧阳公作《蝶恋花》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
李清照本人是叠词高手,故酷爱这句。【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赏析“深深深”三字有什么妙处?
“深深”二叠字本已写出庭院的幽深、空旷,再用一个“深”字,让庭院的“深”“旷”得到深入和强化。暗示了女主人公孤身独处的深沉心事和怨恨莫诉之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总结:前人尝叹这首词叠字之工,是这首词特色之所在,我们不妨说这首词景写的深,情写得深,意境也写得深。
【板书:景深 情深 意境深】
【我们先来看看景写的深】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词人像一位舞台美术设计大师一样,首先对女主人公的居所作了精心的安排。庭院幽深、空旷,现在讲到了院中景,“杨柳堆烟”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的景象。这一个“堆”字,好在哪里?
写出了杨柳之密,雾气之浓,阻碍了女主人公远望丈夫的视线,传达出深居闺中的孤独凄苦之情。
【词人又将镜头摇向了帘幕,这帘幕不是一重,而是过了一重又是一重,这一个“无重数”,令人感到这座庭院简直是无比幽深】
【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深闺独处图,意境孤寂凄冷,运用烘托渲染的手法,将女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寂寞与独处的怨恨之情寄寓居处的幽深之中。着一“怨”字。】
【板书:情深:怨】
【女主人公孤寂凄苦的原因何在呢?】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原来丈夫正乘坐着豪华的车骑,在温柔富贵乡里尽情享乐呢。词人没有让你立刻看到深闺的女子,而是把你的视线转到了她丈夫那里。这里丈夫的享乐与闺妇的处境形成对比,既点出了女子怨恨的原因,也传达出“楼高不见章台路”的怨恨之情。这里也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造足了悬念,然后让人物出场。
着一“恨”字。
【板书:恨】
下片写情,请通常也是和景结合的,即景中有情,情中有景。“雨横(hèng)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二
1掌握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色。
3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教学重点: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探究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口技吗?了解口技吗?(请学生自由发言)口技是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口技艺人所表演的音响,通常能把听者带入这些音响所表现特定的生活情景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段《口技》。
二、走近作家、作品: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初进士。《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三、明确目标:
(一)掌握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特色。
(三)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
四、指导朗读:
张潮说:“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读竟,辄浮大白。”现在,我们就来读一读这篇“奇文”。
(一)范读,请同学读准下列划线字的字音:(检查预习)
少顷( qǐng )犬吠( fèi )呓语(yì )惊觉( jué )夫叱大儿声(chì )夫鼻句声起(hōu )中间( jiàn )曳屋许许声( yè )( hǔ )
(二)学生自己小声朗读一遍。
(三)请小组代表朗读课文,再次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五、翻译课文:
小组合作,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把疑惑提出来。
注意以下语句: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译: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人敢大声喧哗。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译:全场客人没有一个不伸长了脖子,偏着头,微笑着,默默地赞叹着,认为表演得妙极了。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客人们的神情稍微放松了一些,渐渐坐正。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译:其中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5、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译:凡是(在这种情况下)所应当有的(声音),没有不具备的
六、整体感知:
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几个段落?
(一)演出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二)口技人的精彩表演。
(三)写演出结束的情景。
七、精彩片段欣赏:
仔细阅读第二段落,结合多媒体放映的图片。
(一)概括“善口技者”描摹了哪三个声响情景?
明确:
①一家四口人由睡到醒。
②一家人再次入睡。
③失火和救火的过程。
(二)作者把口技者的精彩表演刻画得栩栩如生,试分析采用了哪种写作方法?
明确:
作者采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技巧。正面描写是口技者临摹的声音;侧面描写是观众的表现。
有以下几处描写了听众的神情和动作:(1)口技者表演一家大小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出听众专注倾听的神态,深被口技表演所吸引。(2)口技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进入梦乡的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意少舒,稍稍正坐”,衬托出了口技表演完全控制了听众的情绪。(3)口技者表演失火、救火紧张场景后,写听众反应的有:“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表现出听众已完全被带进表演的意外火警的紧张场面中去,忘却了自己在听口技表演,好像身在火场,惊骇恐惧。作者紧密结合口技表演,写出听众的反应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口技表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听众,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文章首尾都提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样既与第一段呼应,写出表演者进行表演的道具极为简单,突出“善口技者”的真正本领是全靠一张嘴,衬托了“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八、巩固练习:
思考:找出时间副词,并且进行归类。
时间副词有:
少顷,既而,是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归类如下:1、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5、表示经过很久时间就发生:少顷未几俄而
九、布置作业:
作者对口技表演的描摹绘声绘色,亦“善”。这种描写方法,给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试运用这种传神的描写,写百字短文。提示:1运用正侧面结合的方法。
2观察身边小事,抓住事物特征。
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品读描写父亲的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2、理解作者对父亲的双重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感受中国典型的农民形象。
三、教学方法 :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勾画圈点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每个人都希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是不是也如此?今天,让我们踏上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父亲,感受一个农民父亲的情怀。
预习检测
1、字词的音形义
凼( ) 涎( )水 烦躁( )
砌( )墙 倔强( )
神色、态度不自然( )
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
人多的公开场合。( )
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
形容驯良顺从的样子(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自学检测。
(要求:先自己带着问题速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父亲的句子,感知父亲的形象,回答下面问题)
1、台阶在父亲心中意味着什么?找出文中的依据。
2、一句话概括小说的内容。
提示: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梳理小说的情节
为了建一个象征着尊严和梦想的高台阶新屋,父亲坚持不懈奋斗了大半辈子,这是一个勤劳的、吃苦耐劳的父亲?分析人物形象一定要结合文本,文中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塑造父亲这个形象?
三、捕捉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1、那么怎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呢?(播放微课助学)
2、小组合作,用微课中提到的方法分析父亲人物形象
学生找出文中细节描写的句子,分析并归纳人物特点。小组交流后,确定发言人,以“这一节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一个——的父亲,表现了父亲的——,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情”的句式汇报。
四、读懂儿子对父亲的感情,把握主旨。
1、为了地位和尊严,父亲付出了(岁月、青春、健康、意志力),儿子理解父亲吗?
请用““我”——父亲,依据是——”的句式回答。
儿子理解了父亲,这是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理解。
2、仅仅是父亲想改变自己的地位吗?用文中的句子做依据。
师:1980年,四川美院院长罗立中的油画《父亲》,让许多中国人都受到深深震撼,踏上台阶,我们又了解了一位父亲——这些典型的中国农民,他们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虽然贫穷,但依旧艰苦创业,影响他们的孩子改变命运,拼搏向上,从这个意义上说,父亲是我们人生的台阶,父亲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厚重的那级台阶!
五、拓展迁移,朗诵诗歌,再次体味父亲形象。
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再次体味父亲形象。(课件出示,音乐响起,师生齐读诗)
父亲
我的父亲
你喜欢坐在台阶上远望
你喜欢把那烟枪在青石板上敲得嘎嘎作响
我的父亲啊
摇来摇去的柳树枝总也摇不散你那专注的目光
我的父亲
你那古铜色的脸
你那黄几几的脚板
我的父亲啊
你把你的胸膛挺高一些吧
我的父亲
你挺直的腰板为什么担不起一担水
你倔强的头颅为什么埋在膝盖里
我的父亲啊
你满挂着的笑容为什么在九级台阶筑起的鞭炮声中尴尬
我的父亲
我知道你的梦想
三级的台阶到了九级
我的父亲啊
怎么了——你老了
我的父亲,
还有我呢
有人曾说,小时候,父亲的面子就是孩子面子,长大了,孩子的面子就是父母的面子。老师衷心地希望好好学习,有所建树,我想,那可能就是你对在地里辛勤劳作的父母最好的报答!
六、板书设计:
台阶
李森祥
“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父亲形象: 自尊要强 勤劳节俭 老实厚道 质朴谦卑
思想感情:崇敬 怜惜
七:作业布置
父亲或母亲有哪些令你感动的细节,用一个片段把它描述出来。
《西江月》教学设计案例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并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2、借助资料、联系上下文、想象理解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
3、通过反复吟诵,品味词的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夜行路上的恬静自然以及词人喜悦快慰的心情。 难点:指导学生品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精妙。
三、重难点解决办法
基于这样的目标设定,我认为本课的教法和学法应体现在以读为本:通过教师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情感诵读,在读中理解词意,感受词境。
四、课前准备: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上课前,我想邀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段乐曲。播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恬静、优美的歌曲就是由南宋词人辛弃疾所写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谱曲而成的。
词人辛弃疾生活在南宋,他极力主张抗金,是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词人。
今天,就让我们一块穿越历史时空,回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与辛弃疾同行吧!
简介“词”的相关知识。齐读课题,提示词牌名和题目之间要略作停顿。从课题中,你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吗?
(“夜”是时间,“黄沙道”是地点)
谁能说说你对“黄沙道”的了解?
盛夏之夜,月明星稀,作者漫步黄沙道中,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相伴辛弃疾,与他一同走过夏夜的黄沙道。
(二)初读,感受诗情。
1.先听老师把这首词读一读,同学们仔细听,注意读音和节奏。
(见读xian。这个字在古代有“显现”的意思。)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有节奏。
2.好,哪个同学来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是否读正确了。(老师要提醒大家,词一般分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这首词前四句为上阕,后四句为下阕。上下阕之间就像我们平时学的课文的段与段之间一样,读时要注意停顿。)
3、再请一位同学读。
4、大家想不想也这样读一读?齐读。
(三)读中入境
1、你们的读让我仿佛欣赏了一段节奏欢快的乐曲,可是同学们,古人读词还要讲究平仄。平,就是第一、第二声,读得舒缓。仄就是第三、四声,读得短促。这样才有美的韵味,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体验一下这首词美的韵味。
放配乐范读课文。
2、这样的朗读,真是让我们心旷神怡啊!请大家也像这样读一读吧,读出平仄,读出韵味。
3、谁愿意来为大家展示展示你的韵味朗读。指名读。分组读。
4、通过朗读,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谁愿意把你脑海的画面展现给大家,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四)抓重点词句,境中悟情。
1、首先看上阕,你的脑海中呈现出了哪些美丽的画面?(学生任意说自己喜欢的画面,并感情朗读。)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导:你就是辛弃疾。炎热的夏夜,漫步在绿树环绕的山路上,遥望渐渐升高的明月,你会发现“明月————”(引读:“别枝惊鹊”)“别枝惊鹊”是说喜鹊怎么样?(明月升起来,月光惊动了喜鹊。)喜鹊被惊动会怎么样呢?(扇动翅膀离开树枝惊叫)“明月————”(引读:“别枝惊鹊”)不写“啼”而啼自现,这真是“此句无声胜有声啊!正是睡意浓浓时,却被惊醒而不得已离开树枝,这里的“别”是好一个依依不舍的“别”啊!让我们带着文字背后的情再读这句“明月————”(齐读)与此同时,和喜鹊惊叫声相附和,来了一曲二重唱的又是谁?从哪句话看出来的?蝉噪声。这真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啊!深更半夜,徐徐凉风伴着蝉声更显出夜的什么?好一个恬静的山野夏夜啊!看到这明月渐升、喜鹊翻飞,听到蝉唱声声,生活在战争中的词人心中一定是喜不胜喜。让我们读出词人行在美景中的喜悦之情吧!(齐读一、二句。)
除了这幅美景,你还看到了什么画面?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听,这响亮的蛙声多美妙啊!谁能读出静夜里蛙声一片的美妙。
假如你此时此刻就是田间的一只青蛙,微风拂过,请你尽情深呼吸吧,闻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心情如何?指名学生说出青蛙的想法。你愿意用朗读来告诉大家你此刻的心情吗?
浓浓的稻花香随风飘扬,还有谁闻着稻花的香味会说起丰年?
(辛弃疾:好一个心系百姓的辛弃疾,闻到了稻花香便会想到贫苦的百姓会因此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这位忧国忧民的大词人此刻的心情一定是?请你读出词人的这份喜悦之情。)
辛弃疾漫步黄沙道上,明月清风,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眼看丰收在望。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激动,情不自禁地放声吟诵。(齐读)
2、再读下阕,你又看到了哪些景象?
月明星稀,雨洒山前。这真是一场及时雨啊,它能加速稻子的成熟,简直是再好不过了。时刻关心着百姓疾苦的辛弃疾看到这场及时雨心情怎么样?这就是忧国忧民的辛弃疾呀。你能表现出这份高兴之情吗?——(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只是高兴吗?(着急)对呀!他得赶紧找地方避雨,要不然就淋湿了。乌云越来越密,大雨就要来临,他找到避雨之所了吗?(出示课件12: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什么是旧时茅店?咦!奇怪了,既是熟悉的茅店,怎么还忽见呢?正在他要找地方避雨的时候,旧时的茅店出现在他的面,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这份惊喜使辛弃疾惊喜得快跳起来了,谁来用朗读传送出着份惊喜?再细细地品一品这两句,你还能从哪些字中体会到这份惊喜呢?一个转一个忽,让我们感受只有路上遇过急雨的人才能享有的那份惊喜。(生有情感地读这两句
话。)
一场及时雨,一间茅店带给词人满心的喜悦,他再次放声吟诵。
(五)熟读成诵。
1、欣赏着黄沙道的美景,偶遇一场及时雨,心中的喜悦之情溢予言表。于是一会而就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齐读
2、夜已经很深了,辛弃疾躺在床上,闭上眼睛,耳边传来哗哗雨声,心中满是欣喜,不由得轻声吟诵?背诵
五、拓展,丰富人物形象
1、总结:是啊!情到深处自然浓,从这深情的朗诵中,从这动人的词句中,我们不难看出词人对淳朴安乐的农村生活的喜爱,对恬静美丽的大自然的热爱。他欣赏着夏夜的美景,企盼的是国泰民安,心忧的是家国天下。然奸佞当道,报国无门,“国泰民安”只在梦里,一梦醒来却白发丛生,徒剩感叹,不由作词自嘲之。
2、补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六、板书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看听闻想赏夜景
企盼丰年忧民生
教学设计方案 篇五
教学目标
一、 教学知识点
1、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 理解二次函数与 x 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3、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 =h 交点的横坐标。
二、 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 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2、通过观察二次函数与x 轴交 点的个数,讨论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学生共同观察和讨论,培养合作交流意识。
三、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何 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根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 =h 交点的横坐标。
教学难点
1、探索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2、理解二次函数与x 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探索法
教学过程:
1、 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已学过一元一次方程kx+b=0 (k0)和一次函数y =kx+b (k0)的关系,你还记得吗?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 =0时,一次函数y =kx+b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 程kx+b=0,且一次函数的图像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现在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它们之间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索有关问题。
2、 新课讲解
例题讲解
我们已经知道,竖直上抛物体的高度h (m )与运动时间t (s )的关系可以用公式 h =-5t 2+v 0t +h 0表示,其中h 0(m)是抛出时的高度,v 0(m/s )是抛出时的速度。一个小球从地面被以40m/s 速度竖直向上抛起,小球的高度h(m)与运动时间t(s)的关系如下图所示,那么
(1)h 与t 的关系式是什么?
(2)小球经过多少秒后落地?你有几种求解方法?
小组交流,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交流:(1)h 与t 的关系式是h =-5 t 2+v 0t +h 0,其中的v 0
为40m/s,小球从地面抛起,所以h 0=0.把v 0,h 0带入上式即可
求出h 与t 的关系式h =-5t 2+40t
(2)小球落地时h为0 ,所以只要令 h =-5t 2+v 0t +h 0中的h=0求出t即可。也就是
-5t 2+40t=0
t 2-8t=0
t(t- 8)=0
t=0或t=8
t=0时是小球没抛时的时间,t=8是小球落地时的时间。
也可以观察图像,从图像上可看到t =8时小球落地。
议一议
二次函数①y=x2+2x ②y=x2-2x+1③y=x2-2x +2 的图像如下图所示
(1)每个图像与x 轴有几个交点?
(2)一元二次方程x2+2x=0 , x2-2x+1=0有几个根?解方程验证一下, 一元二次方程x2-2x +2=0有根吗?
(3)二次函数的。图像y=ax2+bx+c 与x 轴交点的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的根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解答如 下:
(1)二次函数①y=x2+2x ②y=x2-2x+1③y=x2-2x +2 的图像与x 轴分别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没有交点。
(2)一元二次方程x 2+2x=0有两个根0,-2 ;x2-2x+1=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1或一个根1 ;方程x2-2x +2=0没有实数根
(3)从图像和讨论知,二次函数y=x2+2x与x 轴有两个交点(0,0),(-2,0) ,方程x2+2x=0有两个根0,-2;
二次函数y=x2-2x+1的图像与x 轴有一个交点(1,0),方程 x2-2x+1=0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1或一个根1
二次函数y=x2-2x +2 的图像与x 轴没有交点, 方程x2-2x +2=0没有实数根
由此可知 ,二次函数y=ax2+bx+c 的图像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小结:
二次函数y=ax2+bx+c 的图像与x 轴交点有三种情况: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没有焦点。当二次函数y=ax2+bx+c 的图像与x 轴有交点时 ,交点的横坐标就是当y =0时自变量x 的值,即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根。
基础练习
1、判断下列各抛物线是否与x轴相交,如果相交,求出交点的坐标。
(1)y=6x2-2x+1 (2)y=-15x2+14x+8 (3)y=x2-4x+4
2、已知抛物线y=x2-6x+a的顶点在x轴上,则a= ;若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则a的范围是
3、已知抛物线y=x2-3x+a+1与x轴最多只有一个交点,则a的范围是 .
4、已知抛物线y=x2+px+q与x 轴的两个交点为(-2,0),(3,0),则p= ,q= .
5. 已知抛物线 y=-2(x+1)2+8 ①求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坐标;②求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间的距离。
6、抛物线y=a x2+bx+c(a0)的图象全部在轴下方的条件是( )
(A) a0 b2-4ac0(B)a0 b2-4ac0
(B) (C)a0 b2- 4ac0 (D)a0 b2-4ac0
想一想
在本节一开始的小球上抛问题中,何时小球离地面的高度是60 m?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交流:在式子h =-5t 2+v 0t +h 0中v 0为40m/s, h 0=0,h=60 m,代入上式得
-5t 2+40t=60
t 28t+12=0
t=2或t=6
因此当小球离开地面2秒和6秒时,高度是6 0 m.
课堂练习 72页
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如下内容:
1、若一元二 次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是x1、x2, 则抛物线y=ax2+bx+c与x轴的两个交点坐标分别是A(x1,0 ), B( x2,0 )
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与二次三项式ax2+bx+c及二次函数y=ax2+bx+c这三个二次之间互相转化的关系。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3、二次函数y=ax2+bx+c何时为一元二次方程?
《一剪梅》教学设计案例 篇六
《散步》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能熟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好本文的字词义音。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整体感知这篇散文故事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线索,体会文章的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孝敬,学会和谐处理家庭关系。
二、教学方法学法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讨论、合作、探究。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引用多媒体,导入新课
1、多媒体,歌曲《让爱住我家》,展现亲情图片和歌词。
师: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2、亲情是甘泉,给我们枯干的心灵以滋润;幸福的家是港湾,让我们遮蔽一生的风雨。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莫怀戚先生一家三代去《散步》,让我们去感受他们家浓浓的亲情。
(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请同学们分组在一起读课文。注意语速:以中速为主,第④段稍快,第8段稍慢。读罢之后,请同学们复述这篇散文故事的主要情节。小组可以推荐代表人发言复述。
(三)、全班交流、亲情共赏。
1、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师:母亲为什么不愿意出来?而“我”为什么又坚持要母亲出来?母亲为什么又答应了儿子,试想如果“我”依从母亲,把母亲一个人放在家里,老人会怎样?
生:这句话说明了“我”关心母亲,对母亲的身体健康提出积极的建议,而不是顺水推舟。母亲因为相信儿子,尊重儿子的意见,所以顺从。
2、他儿子说的话很可爱。他说:“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他觉得这是他一个很大的发现,这句话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
分析:儿子这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极富童趣。孩子这一天真的新发现洋溢着一家人充满温馨的天伦之乐。听了孩子的话,我们都笑了,为散步增添了很多快乐。
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师:为什么一家人都会听“我”的?这里面包含着哪几种亲情?
生:“我”是一家人的主心骨,平日“我”就是一个讲原则的人,家人都信任他。这里面包含着母子情、父子情、夫妻情。
4、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师: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表现了一家人在散步中互敬互爱的动人情感,有一种浓浓的人情美。
5、“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
生:一个“背”字体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之间关系十分融洽,多么幸福、温馨的亲情。
6、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生:为什么母亲和儿子并不重,但我和妻子要走得很慢、很小心?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同学畅所欲言:
a、背上的一老一小可别摔着。特别是母亲年老体弱经不起摔,非得稳稳当当的不可。
b、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多呼吸一些新鲜空气,所以走得慢慢的。
c、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尽情的欣赏春天的美景。
d、表现“我”对母亲的孝心和旗子对儿子的爱心。如果走得很快,显得不耐烦。不能体现浓浓亲情。
e、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想文中的“我”那样具有孝心和爱心,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
(四)、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师:同学们喜欢这篇散文故事中的哪些内容?或者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现在请同学们分组在一起议一议。
组1:喜欢第4段中的景色描写,它写出了初春的气息,写出了万物复苏的情景。
组3:喜欢第5段中的儿子这人物,他天真,活泼,可爱聪明。
组8:喜欢第1段的,内容,它让我们学会了在写作文过程中要写清人物和地点。
组5:喜欢第5、7两段的内容,它体现了一家人的互相理解,互相体谅。(生鼓掌)
组6:第8段中的最后一句不理解。
组13回答:作者感到了责任重大。
师补充:组13回答的很好。“我”上有老,下有小,为了全家人,我肩负着一种使命感,责任重大。
组2喜欢本文最后一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就是整个世界。”作者由自己的家庭想到了社会上其他人的家庭。(生鼓掌)
师:组2把文章内容加以升华,真棒!
(五)、作业
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组排比句来赞美亲情或者一组比喻句来歌颂亲情。你也可以写一首反映亲情的小诗。你也可以写一段话来呼唤亲情。
教后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主要运用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讨论、合作、探究来指导课堂教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张扬其个性,说学生想说的,谈学生感受最深的。学了本文以后,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深化,学生的价值观也得以摆正。从而也使我明白了课堂的教学就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课堂,是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课堂。
相关文章推荐:
1.散步教学设计
2.《散步》教学设计
3.散步教学设计
4.《散步》优秀教案设计
5.小学生《散步》教学设计
6.《秋天》教学设计
7.《自信第一课》教学设计
8.《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9.再塑生命的人教学设计
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篇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描写大白鹅的句子,并体会有关句子表达的感情。
3、了解大白鹅是个漂亮、可爱、勇敢的小动物,感受我对大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大白鹅是个漂亮、可爱、勇敢的小动物,感受我对大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描写大白鹅的句子,并体会有关句子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
师:你养过或见过鹅吗?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板书课题),让我们一道来学习《鹅》。
二、指导课文阅读。
1、提问检查预习情况。
师:阅读过这篇课文的同学请举手!
师:看来你们都爱上语文课,已经有同学自动阅读过课文了。现在,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有哪些主要内容?
估计:课文里写了一只浑身雪白的鹅,它常常下蛋,还会看家,还能保护鸡。有一次,它很勇敢地把偷吃鸡的黄鼠狼赶跑了。
2、带着问题默读全文。
师:现在,请大家先翻到第39页,看一看第三道思考题,要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要边读边想!
全班学生认真默读,教师行间巡视
三、边读议边板书。
1、分段读议。
师:好了!大家默读得挺认真!看谁能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朗读完
师:这一段究竟有哪些内容,作者又是怎样抓住特点来写的(板书“形象”)?
估计:(1开头这一段,写了一家喂了一只鹅,这只鹅周身洁白,还有一双淡黄色的脚,……
(边听边板书“洁白”“淡黄”)
(2还有鹅的嘴是扁圆的,额头突兀,就是额头还很高很突出的样子。
(边听边板书“扁圆”“突兀”)说得好啊!不但发言积极,而且对“突兀”一词还能说明了意思。不过,你是怎么弄清“突兀”一词意思的呢?
师:对!请同学们注意:今后自己阅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首先要自己查字典、查词典,如果还弄不明白,就应该向你周围的人求教。就从今天这课来看,课文中还有“糟蹋”“残暴”“愤怒”“洁白无瑕”“一尘不染”等词语,都可以自己想方法弄清楚。谁对第一段的内容还有补充?
(3)这一段最后几句,还写鹅走路很缓慢,昂首挺胸,引颈高歌,有一副昂扬雄健的样子呢!
师:好啊!这几句不能忽视。鹅走路不仅缓慢,而且稳健,这有一副雄纠纠、气昂昂的神态,也就是昂扬雄健的姿态(板书“稳健”“昂扬”)
2、提示写法。
师:这一段,作者又是怎样抓住鹅的特点来写的呢?也就是说,先描写了什么?再描写了什么?最后又描写了什么?谁看出来了,看谁能大胆发言?
估计:这一段,先写鹅周身洁白,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棗再写它有一双淡黄色的脚和扁圆的嘴——
师:但作者究竟怎样来描写鹅的外形的呢?请大家再看一看黑板上书写的词语(依次指向板书),“洁白”与“淡黄”是不是表示某种色彩的?
师:(板书“颜色”)对!作者先写了鹅身上的颜色,再描写了什么呢?想一想再说。
估计:再描写了鹅的嘴和额头的形状。
师:说得好(板书“形状”)!最后作者又描写了什么?
估计:最后描写了鹅的神态!
3、继续读议。
师:答得好!回答是描写“神态”或“姿态”的都对(转身板书“姿态”)。现在我看哪一组坐得直,有精神,就请那一组同学齐读第二自然段(扫视全班)。
学生齐读
师:(边听边板书“表现”)你们集体朗读的能力还挺不错哩!这一段详细写了鹅生蛋的前后情况,是不是?
师:谁能说一说鹅生蛋前的表现?
生回答
师:(边听边板书“神情慌张”)说得不错,大家还有什么补充?
师:好!大家都听得很仔细。现在谁来说一说鹅生蛋的表现?
生:回答
师:(边听边板书“悄悄离去”)说得也不错。这一段作者写得很具体很生动,特别是用了不少比喻。请大家再看课文,用铅笔在文中比喻句的下面画上一条曲线,有多少句就画多少条,好不好?
(全班学生阅读课文,画曲线)
师:(行间巡视指点)谁能把加上曲线的比喻句读一遍,大家认真对照一下,看有漏掉的句子没有?
估计:我画的句子有:“腿里像灌满了铅”“一个比我拳头还大的雪白的蛋露出来了”“准是怕别的东西伤害了它的‘宝宝’吧!”
“这家伙,真是个机灵鬼儿。”
师:结合这一段内容,大家再仔细想一想,作者写这一段主要为表明一个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
师:以上同学都能说出一些道理,归纳起来,就是八个字(边说边板书):“机灵可爱、默默奉献”。
4、重点读议。
师:现在请大家默读第三和第四自然段,要边读边想:鹅是怎样看家的?又是怎样赶走黄鼠狼的?这些表现了鹅具有什么样的精神(板书“精神”)?
(全班学生默读)
师:(行间巡视一遍后,板书“看家”)请注意!谁先说一说鹅是怎样看家的?
生回答内容略
师:对!就是“看见生人,大喊大叫”这两句(边说边板书“大喊大叫”)。(贴出“鹅斗黄鼠狼”的彩色图)大家注意看图,看后说一说鹅为什么要和黄鼠狼搏斗?又是怎样赶走黄鼠狼的?
学生回答
师:(边听边板书“斗贼”“敏捷”“勇猛”)你们俩说得不错。鹅为了保护弱小的鸡,敏捷和勇猛地赶走了黄鼠狼,这一行动表明鹅具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
师:大家先不忙回答,让我先请一组的同学一起表情朗读最后一段!
生齐声朗读)
师:(边听边板书“一尘不染、洁白可爱”“维护弱小,不畏强敌”)听了这一段,我们是不是已弄清鹅所具有的那种精神了!这一段,具有总结全文中心思想的作用,说明鹅不但具有一尘不染、洁白可爱的形象,而且还具有维护弱小、不畏强敌的精神。请大家再看黑板上的词语,像老师刚才说的那样,谁来说一遍。
(三名学生各说一遍)
四、布置课外习作。
师:好!说得好!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用一两段话写出它的特点”。于下一周星期三以前写在练习本上,交给老师批阅,大家能不能按时完成。
教学设计方案 篇八
学习目标:
1、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3、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第一课时
预习环节:
听写词语。完成《导》P61二1-3题。
了解说明文的有关知识。
课堂展示:
一、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为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从中也可看出作者对这一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留心观察自然界,以便掌握日月星辰等自然物来了解天气的变化,并总结出许多相关的谚语、诗词等,而在各种观物识天气中,最重要的方法莫过于看云识天气。俗话说:“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云就是天的“脸色”,通过“云”的变化,可以“识”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
那么,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怎样看云识天气?《看云识天气》这篇科学小品将教你几招。
讲解说明文的有关考点和答题技巧。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统观全文,了解结构
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将课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说明识天气可以看云。
第二部分(第2——6段),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姿态万千”总说云的形态;
“变化无常”总说云的特征。
中间八个比喻,分别说明云的形态之多,扣“万千”;省略号后,“有时”“有时”“刚才”“一霎间”,紧扣“变化无常”。
最后一句,以“招牌”作比,说明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看云识天气”,引出全文的中心。
三、研读品味、语感体验
研读第一自然段,品味比喻的妙处:
语感训练(投影出第一段有关练习)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有的像羽毛,A;有的像鱼鳞,B;有的像羊群,有的像一张大棉絮,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时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下面四个短语是对文中的四个比喻的具体描述,它们各自在横线上的适当位置是:①来来去去②轻轻地飘在空中③满满地盖住了天空④一片片整整齐齐排列着A——B——C——D——
(2)这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及在全文中的重要性。
明确:文章开头即介绍了云“千姿百态”“变化无常”的形态和特征,接着连用了八个比喻,紧扣“姿态万千”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说明云的姿态之多,接着又用“刚才”“霎间”来突出云“变化无常”的特点,最后一句既是本部分的总结,也揭示了全文的中心“为什么看云可识天气”。
第二课时
预习环节:
1、研读课文第二部分,2、找出云的特征及其预兆。
3、完成《导学导练》P61 二 4——6
课堂展示:
一、分析、理解课文第二部分
话题一、体会第二段在文中提纲挈领的作用。
明确:第二段是3、4、5段的“纲”:段中分号前的文字引出第三段的内容,分号后的文字引出4、5段的内容。
话题二、①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形态并归纳出共同特征:卷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都是轻、高、薄,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②云有许多种类。将第一段文字与课文第三段进行比较阅读,可以知道:第一段中“像羽毛”的云指_____云,“像羊群”的云指_____云,并且推知,“像鱼鳞”的云是云,“像一张大棉絮”的云指_____云。
③依次找出云的四种变化并归结出共同特征:卷层云→_____云→_____云→_____云,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低、厚、密,常常是雨雪天气的预兆。
话题三、云的光彩现象及预示的天气情况:晕、华、虹、霞,预示着晴、雨天气。
二、讨论探究、链接生活
探讨:看云识天气有什么意义?又有什么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气象卫星的科学预报,还有没有必要依据老经验看云识天气?
三、梳理小结、拓展延伸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涉及的内容多、术语多,但文章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方法,更重要的还要归功于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优秀案例教学设计 篇九
一、教材简析:
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阵雨来临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二、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相互交流,体会意境。在读通、读懂、背诵的基础上,全面了解辛弃疾,获得更深的体验。通过课后搜集辛词,吟诵辛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实现“大语文”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开展多种语文活动。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读通——正确朗读诗词
1、语言导入: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更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背诵了不少诗词。现在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今天,我们走进南宋,与一位著名词人相约。他曾经陶醉与“白发翁媪的相媚好中”。他是谁?
2、说说你对辛弃疾的了解。
3、出示课题,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今夜,作者在黄沙岭散步,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
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另外注意节奏停顿,请看屏幕。
5、 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6、多层次赛读:男生读上阙,女生读下阕。一二大组读上阙,三四大组读下阕。老师读上阙,学生读下阕。
二、读懂——走进作者内心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清香的绿茶,需要慢慢品尝,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品味一番!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让我们与辛弃疾同行,欣赏这美丽的夜景。朗读这首词的上阙,小组内交流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组内尽量解决,也可以一会求助于全班同学。
2、小组内朗读交流:
3、小组汇报,教师随机评价
4、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佛,传来阵阵稻花香和哇鸣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猜猜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猜猜,他们说什么呢?
可能是农民在说:“你听,青蛙叫着,田里的害虫少了,今年的水稻肯定会丰收。”
5、感情引读:对呀,作者闻着飘在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农民有一个丰收年呀! 带着期盼之情齐读这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丰收多么不容易呀。辛弃疾正为农民高兴呢,齐读!
这里不仅有稻花飘香,更有荡漾在辛弃疾心头的兴奋。再齐读!
(二)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由读下阕,小组交流自己感受到的画面。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小组交流。
3、学生交流画面
4、教师引读: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喜悦之中,全然不觉天气的变化。先前天气晴朗,不知何时天空已经飘来乌云,豆点一样的雨下起来了。此刻他的心情怎样?(着急) 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5、提出质疑:词人快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6、此时,词人是怎样的心情呢?
(惊喜),生读出惊喜。(放松),生读出放松。(兴奋,可以到茅店与乘凉的农民喝喝酒,说说今年又会是一个丰收年,让农民也高兴。)读出你的兴奋。 陆游有一句诗,表达的也是峰回路转的惊喜、兴奋,也能用在这里表达辛弃疾的心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体会——齐读下阕。
8、总结:多么美妙的夏夜,多么奇妙的经历啊!这首词充分表现了词人农村生活的热爱,对老百姓的关心。自由朗读这首词一遍,能背诵这首词吗?
三、 拓展,感悟作者人生
1、你们了解词人辛弃疾以什么为号吗? (稼轩) 为什么以“稼轩”为号呢? (“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轩”?? 过去书斋、茶馆、饭馆的名字常常用“轩”)(“稼轩”说明辛弃疾十分关心种庄稼的人)
2、辛弃疾晚年在农村生活多年,写下了许多描绘农村的词,我们以前也学过一首,还记得吗?(背《清平乐。村居》)
3、辛弃疾不仅写过许多描绘农村生活的佳作,还留下了不少爱国杰作。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他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有一首词就表达了他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课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生齐读这首词。
四、课外作业
今天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伟大词人。课后搜集辛弃疾的词,下周举行一次辛弃疾词展示会,让我们进一步感受他的伟大情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9篇教学设计案例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教学设计案例。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