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先引起我兴趣的不是课文内容,而是文章的作者林海音。本文是快回答爱岗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整理的13篇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情感与思想】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拓展与延伸】1、找一找《城南旧事》这本书读一读。2、写一篇关于童年的作文或诗。
【重、难点突破】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过程】
一、由题目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这篇文章的题目与我们平时所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看到题目,你联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自由讨论
提示:一个题目包含了三种事物,中间用间隔号分开。联想由学生自由表达。
二、学习课文
1、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这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呢?又与“冬日·暖阳·骆驼队”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读后学生交流
提示:1)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 “冬日·暖阳·骆驼队”是作者童年印象最深的事物,它们给作者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2)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
三、再读课文,用心体会:你从作者童年的这些琐碎的小事中体会到了什么呢?结合文章具体的语句说一说。
提示:体会作者童年的“美好”(并且真的多么美,只是一种美的感受);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无比怀念与留恋的思想感情。
附对句子的理解: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今天生活在城里的孩子,能看到骆驼是不大容易的事,在旧北京却经常可以看到冬天里拉煤的骆驼队。因为爸爸买煤,使“我”有机会细细地看这样一种大个动物。“我”看得多细呀,看它们的脸,看它们的牙,看它们咀嚼的动作,看它们的大鼻孔,看它们的胡须;看得多入神啊,看着看着,自己的牙齿都动起来。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它们,虽说觉得长得丑,却并没有厌恶的意思,这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想法。孩子好奇的表情跃然纸上,孩子天真的神态也展露无遗。
②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这句话显然问得没头没脑,所以妈妈才问:“谁?”正是这看似没头没脑的话,才把小小“我”内心对骆驼队的思念表现出来了。因为思念骆驼,头脑里满是骆驼的事情,所以情不自禁地把心里想的问题问了出来。
③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暑去寒来,骆驼队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童年也在这岁月的流逝中远去了。童年的幼稚不再,童年的故事不再。这句话清晰地传达出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我们仿佛能听见她轻轻的叹息,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
④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作者童年那段日子显然永远留在她的记忆中,让她怀念不已,让她回味不已。在回忆中,发现童年的一切,并没有走远,骆驼队仿佛就在眼前,驼铃声仿佛也响在耳边,童年的一切,又在心头出现。
四、分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
1、找一找《城南旧事》这本书读一读。
2、写一篇关于童年的作文或诗。
3、如有条件,给学生找一找《城南旧事》这部电影播放。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二
【基础知识积累】认识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情感与思想】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拓展与延伸】1、找一找《城南旧事》这本书读一读。2、写一篇关于童年的作文或诗。
【重、难点突破】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过程】
一、由题目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这篇文章的题目与我们平时所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看到题目,你联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自由讨论
提示:一个题目包含了三种事物,中间用间隔号分开。联想由学生自由表达。
二、学习课文
1、那你们想不想知道,这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呢?又与“冬日·暖阳·骆驼队”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读后学生交流
提示:1)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 “冬日·暖阳·骆驼队”是作者童年印象最深的事物,它们给作者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2)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
三、再读课文,用心体会:你从作者童年的这些琐碎的小事中体会到了什么呢?结合文章具体的语句说一说。
提示:体会作者童年的“美好”(并且真的多么美,只是一种美的感受);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无比怀念与留恋的思想感情。
附对句子的理解: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今天生活在城里的孩子,能看到骆驼是不大容易的事,在旧北京却经常可以看到冬天里拉煤的骆驼队。因为爸爸买煤,使“我”有机会细细地看这样一种大个动物。“我”看得多细呀,看它们的脸,看它们的牙,看它们咀嚼的动作,看它们的大鼻孔,看它们的胡须;看得多入神啊,看着看着,自己的牙齿都动起来。看着看着,就喜欢上了它们,虽说觉得长得丑,却并没有厌恶的意思,这是一个孩子真实的想法。孩子好奇的表情跃然纸上,孩子天真的神态也展露无遗。
②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这句话显然问得没头没脑,所以妈妈才问:“谁?”正是这看似没头没脑的话,才把小小“我”内心对骆驼队的思念表现出来了。因为思念骆驼,头脑里满是骆驼的事情,所以情不自禁地把心里想的问题问了出来。
③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暑去寒来,骆驼队来了又走了,走了又来了,童年也在这岁月的流逝中远去了。童年的幼稚不再,童年的故事不再。这句话清晰地传达出作者对童年的眷恋,我们仿佛能听见她轻轻的叹息,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
④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作者童年那段日子显然永远留在她的记忆中,让她怀念不已,让她回味不已。在回忆中,发现童年的一切,并没有走远,骆驼队仿佛就在眼前,驼铃声仿佛也响在耳边,童年的一切,又在心头出现。
四、分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
1、找一找《城南旧事》这本书读一读。
2、写一篇关于童年的作文或诗。
3、如有条件,给学生找一找《城南旧事》这部电影播放。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说明 篇三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学习这篇课文,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懂得珍惜童年、珍惜时光;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设计理念
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教学中,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思、妙想,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下面,我基于本课的教研主题“享受语文,品味童年生活”,结合《冬阳·童年·骆驼队》第一课时的教学,谈谈教学设计的想法。
一、立足学生
选择教学内容应当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的起点与终点都应源自学生、复归于学生。《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认识、会写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通过结合实际,激发对童年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上述教学目标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考虑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中,作者林海音回忆了五岁时在北平故里的几个生活片段,抒发了对童年一去不返的怅惘(“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更表达了对童年、对故乡的怀念(“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如果仅从成人的角度去看作者回忆的人和事,会觉得琐碎而细微,但是当唤起学生童年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从五岁孩子的视角去看这些事、这些人时,平凡的生活小事会让他们觉得新鲜而有趣,从而对林海音笔下的故乡、童年产生贴己的感受,由此我根据教材和实际情况确定了教学目标目标。
二、观照整体
确定了适切的教学目标,就可以围绕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宜以“本”为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应持有“风物当宜放眼量”的态度,先从宏观角度去考量。这里的“宏观”既包括文章所依托的社会环境、蕴藏的文化内涵,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背景,也包括文章的格调、主题、结构、表达、语言等方面的特点。《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课正是基于这些思考从整体出发选择了以下教学内容:
1.讲述的童年往事。课文情感细腻,笔调恬淡,行文舒缓,对童年往事进行自然无痕的介绍,这既是文章的特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使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课前安排学生述说童年趣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回忆了哪些童年往事”,这个问题意在使学生阅读时能从疏散的文字中梳理出具体的内容。这样,教学内容逐步集中到“呆呆地看骆驼”“讨论驼铃的作用”“想剪骆驼毛”“问骆驼去向”等片段,原本细碎的童年回忆渐渐清晰、明朗。
2.怀旧情绪的弥散。整篇文章萦绕着淡淡的怀旧情绪,作者走笔至“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一句时,这种情绪被推到了极致。而怀旧情绪又是通过反复这一修辞方法表现出来的。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凭借上述教学内容,连带出对文章整体的回顾,同时感受语言特点。
3.从一篇课文到整本书。本文是林海音女士所著《城南旧事》一书的出版后序,教学时若割裂与《城南旧事》的联系,教学内容显然是孤立的。只有将其置于《城南旧事》这一创作背景中,学生才有可能更逼近作者的童年生活,对文章情感的体悟更周全。教学时,链接林海音女士在《城南旧事》中回忆自己五岁时的另一段趣事。
“一个破藤箱子里,养了最近买的几只刚孵出来的小油鸡,那柔软的小黄绒毛太好玩了,我和妞儿蹲着玩弄箱里的几只小油鸡。看小鸡啄米吃,总是吃,总是吃,怎么不停啊!”
引导孩子诵读,感受作者对北平、对童年的思念,学生仿佛走进了那个遥远的年代,走进了那些童年往事。
三、聚焦重点
不同的教学内容对目标达成的作用不同。有的教学内容处于核心地位,对目标达成起到重要作用;有的处于次要地位,对目标达成起到辅助作用;有的则敷衍于目标的外围,看似没有直接发挥作用,但在目标生成时能很好地进行即时补充。聚焦重点就是要特别关注对目标达成起到重要作用的内容,通过认真研读从中摄入语言的、情感的、审美的、文化的、精神的信息,让学生得以熏陶、滋养。在教学“童年往事”这一部分时,可从大处删繁就简,从小处精打细磨,将教学内容“聚焦” 在“呆”字上,同时整合多种教学内容,延展学生的阅读体验过程。
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齿,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段话中一个“呆”字可谓传神地刻画出五岁孩子观察事物入迷的样子,表达了小英子的天真、烂漫、可爱。围绕“呆”字整合教学内容,进行以下设计:
1.阅读文本,知晓“呆”的内容。
师:是什么让“我”看呆?
师:还有什么让“我”看“呆”了?
这一教学中,直接沿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认真阅读了解小英子因什么而看“呆”,这是语文认知层面的要求。只有“初知”才能“深悟”,显然这一过程是必要的。
2.多种素材,丰富“呆”的理解。
师:那个时候英子才五岁啊,想一想,五岁的孩子该有多高?用手比划比划。
师:这么个小不点儿啊,别说骆驼,就算是一只小鸡一个蚂蚁都会让她兴奋不已呢。一起来看看林海音女士在《城南旧事》中回忆自己五岁时的另一段趣事。(出示语段)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一个破藤箱子里,养了最近买的几只刚孵出来的小油鸡,那柔软的小黄绒毛太好玩了,我和妞儿蹲着玩弄箱里的几只小油鸡。看小鸡啄米吃,总是吃,总是吃,怎么不停啊!
──节选自《城南旧事》
师:读了大屏幕上的这段话,你想说些什么?
师:这回看到的不是小油鸡而是骆驼,再联系课文中的这段话(出示“看呆了”句),你想说些什么?
师:此时,英子不仅仅觉得好玩,而是一下子看“呆”了。你能想象得出小英子看“呆”了的情形吗?(请学生表演。)
这一教学中,首先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内容,通过比划“五岁的孩子该有多高”,让文章中小英子的形象变得立体而鲜活,让学生明白正因为这是一个小小的孩子,才可能会有下文看“呆”的表现;而后补充“英子看小油鸡”这一教学内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小英子看得投入,为下文“呆”的理解蓄势作铺垫;再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想象小英子从看“小鸡”到看大“骆驼”的表现差异,延展看“呆”的情感体验;最后,让学生通过表演,直观演绎看“呆”的样子,丰富对“呆” 的理解。
3.对比体验,升华“呆”的内涵。
师:课文中有一个字和“呆”的意思很接近,你找到了吗?(──“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师:对比着读一读,你读出不同了吗?(──“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师:是啊,五岁时的小英子看骆驼,居然看“呆”了,而42岁的林海音却觉得那是儿时干的一件“傻事”。看来这“呆”,这“傻”只属于孩子,只属于童年!
这一教学中,再次整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一对近义词“呆”和“傻”分别出现的语段中读出内涵的不同,使他们进一步感受童年的可爱,读懂作者对童年的追忆,教学目标也水到渠成了。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咀嚼”,领会“嚼”字在口语与书面语中的不同读法;通过教师范写,学生书空与练写结合的方法,牢记“嚼”字字形。
2、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3、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体会文章描写的细腻,感受小英子的天真可爱。
教学难点:
在反复朗读与揣摩中感受林海音对童年生活的思恋,体会她对第二故乡北平的苦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解课题,走近林海音
1、板书课题,请生念课题。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个题目很奇怪。由这个题目,你能想到什么呢?
学生说,师点评。
2、师:一个题目,三个关键词,这其中到底包含着什么呢?我相信学了课文之后,我们一定能更明白。
3、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林海音。课后“资料袋”中有关于她和这篇课文的介绍,大家读读,看看,我们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二、解构文本,历数童年事
1、师:是呀,《城南旧事》是一本自传体小说,而《冬阳·童年·骆驼队》便是它的序言。既然是自传,这文中的主人公小英子其实就是林海音,而这文章就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林海音的回忆,随着她的思绪去感受小英子的生活。
2、请学生自己读读课文,看文中回忆了小英子的哪几个有关骆驼的片断。
生自读。
3、交流
板书:学咀嚼(相机指导“嚼”字字形,请学生把“学咀嚼”写在相应段落的旁边;相机指导学生找出除了“咀嚼”之外,另外一处用了这个“嚼”字地方,了解其口语、书面语的不同读音。)
谈驼铃
剪驼毛
念骆驼
三、沉浸往事,解读林海音
1、师:一件件往事,那都是林海音美好的追忆。几十年来林海音一直念念不忘的往事中,你又能读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读一读,并做上读书记号,可以是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标注自己不懂的地方,也可以是写下自己一时的感受……
学生自读。
2、交流“学咀嚼”
(1)请研读了“学咀嚼”这件事的同学举手示意。
(2)请生读这个自然段,学生一起读读。
(3)请生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什么。
预设:①读到了林海音的“呆”
a.知道什么是“呆”吗?(眼睛直视一样事物,一动不动,目不转睛。)
是什么让她“呆”了?
b.请生读好关于骆驼的描写。体会她观察的仔细,体会“那样”中的情感色彩。
c.师:看着看着,小英子竟然看——呆了!竟然学着骆驼——也咀嚼起来。
想象当时小英子的神情,讨论这“呆”还是我们平时讲的意思吗。
齐读本段。
d.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请学生看插图,猜测小英子大概几岁了。
体会小孩子的好奇、专注。
e.师:五六岁的年龄,正是对什么东西都充满好奇的时候,看到从没看到的骆驼,怎能不看呆呢?可是三四十年过去,如今她还会因为骆驼而看呆吗?她还会在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吗?课文中哪儿告诉你的?
生读课文16自然段相关句子。
师: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在现在的林海音看来,这“学咀嚼”的事,实在是一件——傻事。因为这好奇的呆、专注的傻只属于孩子。
就让我们带着对往事的怀恋,再来读这第四自然段吧。
②读到了骆驼的有趣。
3、交流“谈驼铃”“念骆驼”
(1)师:这几段文字与“学咀嚼”这一段不一样,同学们发现没有?(对话描写)
(2)师:既然是对话,我们就来分角色读一读好不好?
可是爸爸的话没有直接写出来,你们能猜到爸爸是怎么说的吗?
指名说。
(3)学生同桌互练,指名一桌桌分角色读。师点评。
(4)师:对于为什么系驼铃,爸爸的观点是——
小英子的观点是——
那你更喜欢谁的观点呢?
(5)师:从这里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呢?
(6)师:这就是童年的小英子,一个对所有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的小英子。课文中除了讲她问爸爸驼铃的事,还讲了她问什么?
生答
(7)指名生分角色读小英子与妈妈的对话。
(8)课文中妈妈怪小英子“总是问”,你猜小英子还会问些什么事呢?
(9)师:可是,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和爸爸——谈驼铃的事,我也——不会再做了;问妈妈骆驼去向的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4.交流“剪驼毛”
(1)师:课文中还有一件事——剪驼毛,谁愿意来读读?
指名读。
(2)大家也读读,看看你们又从这段文字里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子呢?
(3)交流:天真、可爱、充满童趣。
说说从哪儿看出来的?并读好相关句子。
(4)师:读着这段文字,我有一个疑问——文章中写“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的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你们说拉骆驼的人像谁一样?
按常理,我们一般是说骆驼像人一样脱了旧驼绒袍子,可是文章中怎么写人像骆驼一样脱了反穿大羊皮呢?这不是写反了吗?
指名回答,进一步体会小英子的天真。
(5)师:多么天真可爱的小英子呀!可是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想给骆驼剪旧毛皮的想法,我也——不会再有了。
四、链接拓展,最念是往昔
1、师:可是,她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林海音已经42岁了,而且早已身居中国台湾,可是童年的一幕幕却依然清晰地在她的眼前浮现,同学们联系你们自己的童年,你们猜猜她或许还会想起什么事来呢?能不能也像这篇课文的题目一样取一个名字?
交流。
师:是呀,这些或许都会在她的脑海里浮现,她写这些景写这些人写这些事,又何尝不是在抒发自己的情呢!
2、同学们,虽然她早已身居中国台湾多年,可是50多年后的她,却依然固执地保留着北京口音,从来不曾有丝毫的改变,有朋友说她比北京人还北京人,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她怀恋的仅仅是童年吗?
交流。
师:是的,她怀恋这个留下了她最美好时光的故土,怀恋那里的点点滴滴,有她的文章为证。
出示:《苦恋北平》相关语句:
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
…………
离开北平的那年,曾赶上最后一次的“看红叶”,冰鞋来不及拣出,我便离开她了。飞机到了上空,曾在方方的古城绕个圈,协和医院的绿琉璃瓦给了我难忘的最后一瞥,我的心颤抖着,是一种离开多年抚育的乳娘的滋味。
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
生读。
3、师:就这样,每一景每一物,只要是碰到与北平相似的,都会令她触景生情,勾起她对故土的思恋,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
于是,正如文中所说的: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生读: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4、师:《城南旧事》记录了林海音在北京城南悠悠的回忆、淡淡的感伤:那个惠安馆前可怜的“疯”女人——秀贞,那个儿时的好伙伴妞儿,那个厚嘴唇的年轻人……我把她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去读读。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说明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童年是值得眷恋的,要学会珍惜童年的美好时光。
课前准备
1、阅读林海音小说《城南旧事》,了解小说的大概内容。
2、准备歌曲《送别》和《童年》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播放电影《城南旧事》主题曲《送别》。这首曲子不仅唱出了对离去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一起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无限眷恋。
2、回忆上节课的内容,作者抒写了童年的哪些事情呢?(课件出示)
⑴学骆驼咀嚼
⑵想象骆驼系铃铛
⑶冬春之交骆驼脱毛
⑷夏天不见骆驼影子
二、深入阅读,品味童年
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的是什么?请同学们自由的在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同桌交流体会到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①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观察仔细,看得入神,天真幼稚)
②想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小组成员相互说一说。
③童年的时候对任何东西都充满好奇,看到从没看到的骆驼,作者怎样不看呆呢?可是三四十年过去,如今的作者还会因为骆驼而看呆吗?她还会在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吗?课文中哪儿告诉你呢?
(课件出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在作者看来,这“学咀嚼”的事,实在很傻,因为这好奇的呆、入神的傻,只属于童年的作者。就让我们带着对童年往事的怀念,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2)“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①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想念骆驼队,天真)
②童年的作者是那样天真可爱,一直想念着冬天的骆驼队,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作者还会那么没头没脑就问出一句这样的话吗?课文哪儿告诉你呢?
(课件出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③童年一去不复返了,那时的“我”很傻很可爱,让我们分角色朗读第11-14自然段,一齐体会“我”对童年的眷恋。
(3)“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
①讨论交流:先引导学生分别说清爸爸和“我”的不同观点,进而引发学生展开深入讨论,你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你有自己的特别想法吗?
②从前的“我”的想象是那么的天真美好,可是——(引导学生读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现在的“我”是如此的想念童年啊,小组合作朗读第5-9自然段。
(4)“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①讨论交流:“我”为什么想拿起剪刀替它们剪一剪?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幼稚天真,心灵纯洁)
②现在的作者还会想为骆驼剪毛皮吗?因为——(引导学生读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③对呀,春去冬来,骆驼队来了又去,但童年却一去不返了,作者回忆起这些往事时,心里会是怎样呢?(回味,眷恋,想把它们写下来,……)
让我们带着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念,有感情的朗读第10自然段。
三、怀念作者的童年,走进自己的童年
1、童年的那段日子一去不回来了,于是作者把从前的事写下来,就成了《城南旧事》。她是怎样写的?让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第16自然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清形,前后同学交流一下。(童年那段日子永远留在作者的记忆里,让她怀念不已,回味不已。)
2、作者已经走过了自己的童年,并且对这段美好的童年生活无限眷恋,怀念不已。同学们现在正沉浸在属于自己的童年之中,学习了这篇课文,有没有引起你的遐想呢?你想起了自己童年生活的哪些趣事?伴随着《童年》的歌声,同桌之间交流。(放音乐《童年》)
四、推荐阅读,课外拓展
《城南旧事》记录了作者在北京城南悠悠的童年回忆,除了今天我们知道的冬阳里的骆驼队外,还有作者儿时的好伙伴妞儿,令作者好奇的惠安馆前可怜的“疯”女人秀贞等等,你们想读读他们的故事吗?
五、设置作业,读写结合(1、2为必做题,3、4为选做题)
1、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2、骆驼给“我”留下怎样的印象?请摘抄文中的有关语句;
3、仿照文中某一幅画面的写法,写一个童年片段;
4、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六、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
想象骆驼系铃铛怀念童年
冬春之交骆驼脱毛
夏天不见骆驼影子
小学语文5年下《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六
小学语文5年下《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 课件播放歌曲:《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台湾,19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 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 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 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 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
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 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 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 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 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 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 [2] 下一页
猜测挂铃铛的原因
课件出示: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到的,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看骆驼脱毛
课件出示: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www.kaoyantv.com〗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
课件出示: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穿插对一些语句的感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
*思考: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五)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童年的完美以及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第一课时教案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往事,走进童年
师:同学们,小时侯你都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
学生交流后,老师导入:是啊,每个人都有完美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这节课我们就继续随着林海音的记忆,走进她快乐的童年生活。齐读课题。
二、回忆课文,感知童年
要求:快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围绕骆驼队,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哪几件事?
学生边交流边板书:学骆驼咀嚼、谈驼铃作用、想替骆驼剪毛、问骆驼队去处
三、直奔趣事,品悟童年
1、自学:在这四件事中,你觉得哪件事最有意思?请认真默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并在旁边用一二句话或一二个词写出自己的体会。
2、引导学生交流:刚才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勾画了一处,有的同学勾画了多处,第一次画出来的地方肯定是你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下面谁先来说一说?
3、学生自由交流:(可打乱顺序交流)
A、学骆驼咀嚼
(1)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貌,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之后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貌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a、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述中能够体会到什么?
生甲:“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生乙:“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生丙:“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
……
b想一想,在什么状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谁来学学骆驼咀嚼的样貌?
c指名演示,问:看着同学模仿的样貌,你想说什么?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d想象作者应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e童年真有意思,可我们的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四十二岁了,已身居台湾了,她还会去学吗?你从哪儿明白的?
f出示句子: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师总结过渡:是的,看来“呆”“傻”这样的事永远只能属于我们的童年了。你觉得还有哪些事个性有意思,下面我们继续交流。
B、谈驼铃的作用
a指名分主角读,说说“我”认为驼铃有什么作用,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b孩子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在孩子眼里,那清脆的驼铃声就像是美妙的音响。你认为驼铃还有什么作用?
c在你们眼里,一切还是那么完美,那么充满情趣,但是作者在写本文时已42岁了,比老师此刻还大2岁,那她还会去遐想驼铃的作用吗?读句子:夏天过去……不会再做了。
C想替骆驼剪毛
a自由默读,想想从“我”给骆驼剪毛这件事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b大家想想,已是中年的林海音女士,她还会想给骆驼剪不整齐的毛吗?再次齐读“夏天过去……不会再做了。”
D问骆驼队去处
a分男生、女生读,想想林海音问妈妈什么问题?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b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请联系课文,说说她还会问关于骆驼的哪些问题?
c不仅仅关于骆驼的,我们都是孩子,请你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想想她可能还会问什么?
d过渡:这些问题你们问的并不奇怪,的确是这样,作者在她的《城南旧事》这本书当中,也写到了问的情景。出示短文,指名读。
“爸,什么叫做贼!”“贼?”爸爸奇怪地望着我。“偷人东西的就叫贼。”“贼是什么样貌?”“人的样貌呀!一个鼻子俩眼睛。”妈回答着,她也奇怪地望着我:“怎样问起这个来了?”“随便问问!”我说着拿了小板凳来放在妈妈的脚下,妈妈就赶我:“去,屋里跟小妹妹玩去,不要在那里打岔。”我忍不住又问妈:“妈,贼偷了东西,他放在哪里去呢?”“把那些东西卖给专收贼赃的人。”“收贼赃的人什么样儿?”“人都是一个样儿,谁脑门子上也没刻着哪个是贼,哪个又不是。”“所以我不明白!”我心里正在纳闷儿一件事。“你不明白的事情多着呢!上学去吧,我的傻丫头!”
e师:童年的林海音真的是什么都问,就像妈妈说的“总是问、总是问”。哎,为什么童年时的林海音“总是问、总是问”呢?
f小结:人到中年了,远离故乡了,林海音女士还会问吗?再读“夏天过去……不会再做了。”
四、读文悟情,怀念童年
1、总结过渡:刚才我们一齐走进林海音的童年,感受到了童年的完美,在童年里能够漫无边际的遐想,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人长大了,这些事不能再做了,如果你是林海音,此时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你从“夏天过去……不会再做了”这段话中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2、请你用一二句话来赞美一下完美的童年。
3、升华情感:童年是完美的,快乐的,它五彩斑斓,留给我们的只是一种完美的回忆。同学们,让我们珍惜时光,珍惜这天,让它也成为我们明天最好的记忆。如果人生能够重来,大家必须想回到童年,如果人生有第二个故乡,那必须也是我们的童年。下面让我们齐诵《童年,我心灵的故乡》来抒发我们此刻的感受吧!
师生齐读:《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童年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踏碎了一地温暖的冬阳,悦耳的铃声打破了旅途的寂寞,至今还在遥远的梦中回荡。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那双清澈透明的眼睛,充满了好奇、天真和向往,在冬阳下学着骆驼咀嚼,驼背上载满了彩色的疑问与幻想。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那旧驼绒的袍子是否还需剪裁,只是那把童年的剪刀,连同城南的干冷的空气,早已不知去向。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心底流淌着深深的怀念,还有一丝淡淡的感伤,不管身处何地,走向何方,我依然执著地把完美珍藏。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五、课外拓展
同学们,不知不觉一堂课就过去了。最后,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十分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些好书。
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4)
想象驼铃用处(5—9)}怀念童年
想替骆驼剪毛(10)
追问骆驼去处(11—14)
《冬阳 童年 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八
【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是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进一个特定的环境,追忆了自己童年视角中的几个生活片断,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深深怀念之情。
课文中所攫取的几个生活片断:学骆驼咀嚼;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好奇地追问骆驼的去处,作者观察细致,叙写生动,充满情趣与童趣,读来回味无穷。
课题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画面都有着深深地感怀。虽然这些生活片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但文本本身对学生仍有较大的吸引力。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关注到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之所在。林海音的童年与骆驼队紧紧相连。是骆驼队的到来,让她的童年有了更多美好回忆。像文中有那么一段:“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而且咀嚼的时候,白沫沾在胡须上……”林海音看得是那么投入,甚至也不由自主地跟着骆驼咀嚼起来。可见作者正是通过对骆驼咀嚼的样子的描写,及自己的反应来表达骆驼给她单调的生活带来的趣味,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小女孩。这几个生活片断能让学生体会到骆驼给作者带来的快乐,因而作者对骆驼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份感情,也正是对童年的怀念。
教材理清了,文章的主旨也越来越明朗起来,进而发现了课题中所蕴含着的妙不可言的意义。于是,根据我的理解就设计了这样两课时。第一课时: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四个片断,第二课时:品味几个片断,并抓住课文结尾部分的一段话:“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对童年一去不复返的伤感,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在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与思维能力,边读边想边悟,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当中,仿佛身临其境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听到缓缓悦耳的驼铃声,并进行移情体验,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学情分析】:
文中所描述的这些生活片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但文本本身对学生仍有较大的吸引力。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关注到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之所在,调动学生平时对生活的感知和童趣。正因为本文是一种回忆,因此我们在教学上也应循着一条“忆”的线索展开教学,娓娓叙来、细细品之,营造一种温婉的课堂意境。另外,在文中有不少孩童特有的语言材质,应该让学生反复品赏咀嚼诵读,并展开想象,体会林海音的感情,达到和谐共鸣。重点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两自然段。一是让学生感受作者优美厚实的语言表达;,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三是这些句子特别适合朗读训练的指导。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谈谈骆驼给作者留下的印象,与同学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与画面,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2、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冬阳• 童年• 骆驼队(生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这篇课文是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童年的件件往事在林海音的笔下是那么鲜活、生动,令她难以忘怀。这就是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她的童年是在北京度过的,每每回想起那段童年生活,她心里都涌动出几丝伤感,也充满了无限的怀念,让我们来听听她的心声吧。(播放视频)
[设计意图:未成曲调先有情,用视频带学生进入那个时代,走入作者那样的内心。]
同学们,看完刚才的片段,听着林海音那略带颤抖的声音,你体会到她当时怎样的心情?
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伤走进英子的童年故事里。
二、复习,回顾童年的几幅画面
快速阅读全文,联系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想一想,在作者林海音心灵的童年中,哪些往事重临于她的心头,让她难以忘怀呢?
[设计意图:无需过多组织课堂,提问不浮、不泛,紧扣文本,使学生进入思考状态。]
三、精读感悟,解读童年的几幅画面
(一)看咀嚼
1、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件事最有意思?
[设计意图:聚焦阅读,适时引导学生聚焦画面之一——学骆驼咀嚼,在朗读中想象,在表演中体验。更多的是在关注学生阅读中的深度。]
自由读读第四自然段,在文中找一找写骆驼咀嚼样子的句子。 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理解第一句:
(出示“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通读,读懂了什么。]
(1)你怎么理解句子中的三个“那样”?[揣摩去读]
比较句子:
丑的脸,长的牙,安静的态度。
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如果把这三个“那样”去掉,再读读,感觉有什么不同呢?[比较中读]
生活在旧北京城的人是经常可以看见骆驼拉煤进出的,但小英子却从没近距离看过骆驼,这可是5岁的小英子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骆驼呀。小英子看到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相机板书:惊奇 [体会中读]
(2)那样长的牙,骆驼是怎样咀嚼的?自由读相关句子。怎样磨来磨去呢?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说明的?(师做动作理解“交错”)读句。
看到了吗?冬阳底下,骆驼的大鼻孔呼哧呼哧冒着热气,嚼着嚼着,白沫子还沾到了胡须上。(指名读。)骆驼就是这样,从不着急,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它们咀嚼的时候——(齐读)
[理解词语,设置情景,发挥想象,深情朗读。]
指导理解最后一句话:5岁的小英子有多高啊?比划比划。骆驼呢?
(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小英子,想象自己是怎么看骆驼的?师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读这部分最后一句话。)
现在,让我们回到英子五岁的时候,大家都成了小英子,我来问问你,小英子,你怎么看呆了呀?随学生回答相机指导朗读,并随机板书:喜欢。 [角色转换中读。]
(播放骆驼咀嚼的视频)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段话。(齐读)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语段,抽丝剥茧,凭借文本语言,加之视频的恰当使用,由想象到直观,激活、调取了学生本有的感性,使老北京的生活场景在他们眼前呈现,生动有趣的画面在他们头脑中深深刻下,使他们能潜心会文,读中体会文本中的情味。]
2、5岁的小英子看骆驼咀嚼的样子,看得是那么的投入,觉得是那么的有意思。可是,当林海音写下童年的这段往事时,已经42岁了,她还会再去学骆驼咀嚼吗?再也不会了——引读(课件出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设计意图:愉快轻松的气氛戛然而止,学生刚才还想象着骆驼咀嚼的有趣样子,现在被带入另一种氛围中:优美而略带感伤的音乐《送别》轻轻响起,一张充满历史厚重感的骆驼队的黑白照片呈现在大家面前,教师的深情述说和音乐画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转瞬间就将孩子带到了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带入了课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所营造的怀旧气氛当中。]
(二)谈铃铛
1、这驼铃声让童年的小英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5——9自然段,想想小英子和爸爸对铃铛的作用分别有着怎样的看法呢?
(学生汇报)
2、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范读小英子说的话。学生边听边想象后,指名讲述想象的画面。)
3、 出示画面,引读小英子说的话:
(指名读句)所以,小英子说,耐不住寂寞的不是——骆驼,而是——拉骆驼的人啊!小英子的想法是多么富有诗意啊,你们更喜欢谁的想法?(再读小英子的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三个层次的解读:自读自悟,找出不同的观点;读中想象说话,注重积累;进行辨析,超越文本的遐想。三个层次的阅读对话,基于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阅读空间。]
引读: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三)想剪毛
师引读:你看,骆驼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皮毛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生读: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对骆驼有着怎样的感情呢?(板书: 关爱)再读文段。
(四)问去处
师生对读:我就是妈妈,你们是小英子,那么喜欢骆驼,就开始问吧。这里还能看出小英子对骆驼有着怎样的感情呢?(板书:思念)引读:——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设计意图:对第三、四件事的处理上,避免繁琐的讲解,大胆略讲,只是引读课文,使学生自悟作者对骆驼的喜爱之情。构建较为开放的自读、自悟的读书课堂,使学生练一双慧眼,铸一颗真心。]
四、情感升华,体会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配乐)冬阳、骆驼队是我童年生活中最鲜明的记忆,那悦耳的驼铃声是我童年生活中最美妙的音响,但现在,它们早已离我远去,我只能在这深深的怀念中追忆—— “夏天过去……一去不还了。”。童年的故事早已不再,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岁月的流逝,童年时的那份惊奇不再了,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喜欢和关心也都不再了(边说边擦板书中的中间几个词语),一切都被岁月磨蚀了,只剩下淡淡的感伤和深深的怀念,(板书:淡淡的感伤 深深的怀念)请读——“夏天过去……一去不还了。”
正如作者在原著中所写的
( 课件出示)
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生齐读)
[设计意图:以话题引领,将“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这句话作为贯穿教学的较为充实的情感铺垫,在对比中使学生的情感发生了一个180°的大转弯。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出示林海音原著中的话既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也激发了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也把那多彩的童年记录下来吧!
板书:
冬阳•童年•骆驼队
惊奇 喜欢 关爱 思念
淡淡的感伤
深深的怀念
[设计意图:板书的设计以情感变化作为主基调,随着一件件童年往事重临于心头,回忆起当时以至于现在还回味的对骆驼的一系列情感,将之擦去,童年生活也就不再了,化为现在对童年生活一去不复返的感伤和怀念。]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来自第一范文网。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优质课一等奖 篇九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段中,体会童趣,体会感情。
领悟作者围绕骆驼回忆童年的表达方法。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段中,体会童趣,体会感情。
领悟作者围绕骆驼回忆童年的表达方法。
复习导入:
1、复习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和《城南旧事》
2、出示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回忆课文中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哪几件事。
二、品读课文,回忆童年。
1、出示学习要求,学生自读体会学骆驼咀嚼和骆驼系铃铛的美好想象。用笔画出给自己印象深的'词语和句子,写上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3、交流汇报。
学骆驼咀嚼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预设1:学生谈自己的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作者是怎样描写骆驼的?她为什么能把骆驼写的那么传神?
观察仔细,描写生动。呆字我看得很投入。感受作者的天真幼稚。
感情朗读,出示视频学生看骆驼咀嚼,然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看着看着,她好象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什么?
填空朗读,练习背诵。
预设2:交流骆驼系铃铛的美好想象一部分。
同学们,如果这时有人问你,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你打算怎样回答?
抓我的问题和爸爸的回答,体会爸爸的笑。
从爸爸的笑中你体会到什么?
练习想象说话升华对课文的理解。
5、自学后两件事谈谈自己的体会。
我为什么会有想帮骆驼剪毛的想法?
从我追问骆驼的去向中你体会到什么?
三、读课文的最后两句话,练习填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四、作业,课件出示。
1.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2.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
骆驼系铃铛的想象淡淡的伤感
想帮骆驼剪毛浓浓的怀念
追问骆驼去向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电脑。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本文的作者
1、师:同学们,在你们的童年生活中,有过难忘或有趣的经历吗?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师:今天,我们跟随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女士,一起回到她的童年时光,领略与众不同的另一种童年生活。
板书课题:
6、冬阳·童年·骆驼队
生:齐读课题。
3、师:简介作者的资料,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随父母返台,后举家迁居北京。后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中国台湾。1953年开始创作,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生:开火车一人读一个自然段。
师:正音,指导读好句子。
三、自学课文
1、电脑出示自学引导题:
⑴ 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童年生活写了哪几个片段?
⑵ 请你想想,在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是不是也有一些有趣或难忘的经历。
2、生熟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⑴ 问题1:
作者围绕自己的童年生活写了以下几个片段:
① 冬天,骆驼队拉着煤停在我家跟前,当父亲与他们讨价还价时,“我”看到了骆驼咀嚼的样子,不禁模仿起来。
② 我看到系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忍不住问爸爸,爸爸正确的回答引出了“我”幼稚的想法。
③ 冬去春来,骆驼脱去了它的旧驼绒袍子,我真想为它剪一剪。
④ 多年后,当“我”长大了,“我”又一次听见悦耳的驼铃声时,回忆起一去不还的童年。
⑵ 问题2:
生:自由谈谈自己的童年生活,把生活中有趣或难忘的经历与大家分享。
四、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师:在作者回忆的四个童年生活场景中,你对哪个内容最感兴趣?选择你感兴趣的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2、第一个内容:
师问:冬日里送煤的骆驼队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
(骆驼咀嚼的样子,显示了它们安静的态度。尤其是它的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骆驼的双峰上驼着两袋煤、从遥远的门头沟一步步走来与它们的安静神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第二个内容:
师问:骆驼的脖子下面为什么会挂一个铃铛?爸爸和我的解释一样吗?为什么?
(爸爸的回答是骆驼怕狼,带着铃铛,狼就不敢侵犯了。我却认为给骆驼带上铃铛,给人们的长途旅行增加一些情趣。说明骆驼耐得住长途旅行的寂寞和干渴的折磨。因此,“我”由衷地敬佩骆驼这种稳重、耐劳的特性。)
4、第三个内容:
师问:从哪儿可以看出“我”对骆驼的关注?这说明了什么?
(春天就要来临时,“我”看到骆驼的毛皮大块大块地脱掉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了。夏天到了,再也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就问妈妈它们的踪影。冬天又来了,“我”又看到了骆驼队,听到了驼铃声。这说明了“我”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无限留念。)
5、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五、作业布置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外练笔:
选择你童年生活中的经历或趣事写下来。
【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咀嚼
怀念童年 驼铃声
驼绒掉了
踏实、稳重
任劳任怨
《冬阳 童年 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 课件播放歌曲:《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中国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中国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 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 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 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 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
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 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
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 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 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 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 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猜测挂铃铛的原因
课件出示: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到的,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看骆驼脱毛
课件出示: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
课件出示: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穿插对一些语句的感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
*思考: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五)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六)拓展延伸──说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七)总结全文
1.(歌曲《童年》再次响起)教师总结:“钓龙虾”、“捉知了”、“学游泳”……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 (4)
想象驼铃用处 (5—9)
想替骆驼剪毛 (10)
追问骆驼去处 (11—14)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十二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会写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唯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贪图语文的特点。
【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视频文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唤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1、导入,走进童年的记忆:
师:在你们的记忆当中,小时候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
生答,老师做恰当的评价。
师: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一个人,一个玩具,一件事情,甚至一座房子,都能够唤起我们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可是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他们关于童年的记忆也不一样。有一个台湾的女作家叫林海音,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城南度过的。后来又去了台湾,她把在自己在城南的生活写进了一本书里,这本书叫作《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先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2、解题激趣:
师: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这三个词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展开充分的想象,教师做恰当的评价及引导。
师:这一群小孩子中也许就有文章的作者林海音。刚才大家在头脑中想象的画面,其实也是林海音女士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你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铜铃声。这一幅画面成为作者关于童年生活的最为清晰的记忆,正如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所说的“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的心头”。那么当作者的脑海中无数次地浮现出这一画面的时候,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这篇文章。
二、充分自读,读熟课文,了解内容
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1、生读文,掌握字词。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3、交流:
体味童年的往事。
师:作者的心头又浮现出哪些童年的往事?
生自由回答。
4、再读课文:
师:是啊,童年的林海音什么都要问一问。刚才大家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大家是不是觉得都很有意思?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吧!
生同桌互相听读课文。
5、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初步走进了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女士的童年生活,今天,让我们再次走入她的童年,走入她的《城南旧事》,走进她的《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师板书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
生齐读课题。
二、品赏朗读、感悟语言,体会真情
师:在这篇文章中有哪些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品读句子:
出示课件: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生读。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答。
师:林海音当时看到的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呢?假如你就是林海音,你现在就站在骆驼的面前,你正在看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请闭上眼睛,老师把这段文字读一读,你想象骆驼的样子,想象骆驼在咀嚼的时候,牙齿是怎样在动的。
师朗读“我站在骆驼的面前……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一段文字。
交流:
师:同学们,你的牙齿动起来了吗?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答
生观看视频。
师: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看着看着,她好象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什么?
生齐答:骆驼。
师: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那头骆驼,所以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这一切让童年的林海音都看得呆了。可是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见过骆驼,老师就觉得看骆驼咀嚼没什么意思,挺平常的事儿嘛!
生答师引导。
师:各种原因使得已是成年的我对这种事情已经不感兴趣了,尽管我也是从儿童时代走过来的。林海音女士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了,比老师的年龄还要大十几岁,你觉得她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她还会去学骆驼咀嚼吗?
生齐答:不会。
师:正如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写到:“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请读一读这段文字。
出示下列文字,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讨论铃铛的问题”:
师:童年的往事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还有哪些事你还会觉得有意思?
生答“她和爸爸争论铃铛的用途”。
师:从中你想到了什么?
生答。
师:爸爸的见解是理性的,而童年的林海音想法是天真的,是充满诗意的。现在你们就是林海音,我是爸爸,让我们共同来再现当时父女两人的对话吧!
师生对读这段对话。
师:同学们,如果这时有人问你,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你打算怎样回答?
生回答。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十三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透过对重点词、句、段的理解,读懂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3、激发孩子对童年的热爱。
4、感悟作者语言表达的方式,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述。
【教学重点】
透过对重点词、句、段的理解,读懂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那淡淡的伤感及浓浓的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复习旧知。
孩子们,请看大屏幕。瞧,冬日暖暖的阳光下,一串长长的骆驼队,踏着清脆的驼铃声向我们悠悠地走来,这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小英子的童年,去感受那难忘的童年岁月,齐读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
2、如果说《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一组画面,请回忆这幅组图包含了哪几幅小画面
学骆驼咀嚼
问驼铃用处
想剪驼毛
夏天问骆驼去
3、快速阅读课文,请你选一件你最感兴趣的场景,读一读,划出重点的词句体会,能够在旁边批注上你的感受和理解。
二、品读感悟,学习四幅画面。
(一)群众学习第一幅画面。
阅读4~5自然段。
自己朗读4~5段,划出印象深刻的词句,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写下你的感受。
1、生交流。师提醒生说话要完整,勾画的是什么,体会是什么。
(预设:生可能会回答感受到了小英子的天真、可爱、搞笑、神情专注。)
2、师朗读,生闭眼想象。
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我的朗读边想象。
刚才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预设:我仿佛看见了骆驼在慢慢的嚼着草,小英子在旁边看呆了,牙齿也不知觉地动起来。)
3、感受小英子观察仔细。
一匹骆驼在我的面前,我可能不会注意到它的的牙齿,也不会留意到它的鼻孔,更不会留心它的胡须,但是小英子呢从这能够看出小英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预设:观察仔细,认真)
我们也就应学习小英子,做一个善于观察,认真观察的孩子。
在第一个交流的环节中,如果有学生回答出小英子的观察仔细认真的话,这个环节就能够放在最前面,如果孩子在最开始没有体会到,老师就在此处引导出来。
4、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齐读第4段。小英子模仿骆驼咀嚼是在6、7岁时,中年的小英子还会这样做吗文章中哪句话说她不会再做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了(预设:冬阳地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出示PPT,齐读。
为什么中年的林海英不会再做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了呢(预设:因为她已经长大了,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天真可爱了)
再读。
(二)总结学法,学习后三个场景。
1、总结学法:
刚才我们一齐品读了第一个场景,一齐总结一下学法。首先是自己朗读,之后勾画,批注,然后再次朗读,还能够想象。(出示PPT)下面大家就用这样的学习方法,自学后三幅画面,你还能够和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
2、学习后三个场景,自学交流。
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自由交流,师要提醒学生说清楚“我选取的是哪一幅画面,我的感受是什么”
(1)交流“问驼铃用处”的学习。
①我选取的是问驼铃用处这幅画面,我把“必须是拉骆驼的人,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画上波浪线,我觉得作者的想法充满想象,尽管没有爸爸说得对,但是却给自己的童年增添了许多情趣。
②“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里,是“有一个”好还是“充满了”好你怎样理解的(后者好,因为更突出了“我”的好奇心,因为他对铃声可能还有很多别的想法)
③我们分主角来读读我和爸爸的对话。一个同学读爸爸的话,其他同学读小英子的话,只读两个人的对话,不读旁白。为什么爸爸和我对驼铃的用处有不同的答案呢(预设:爸爸是大人,小英子是孩子,想法要天真一些,充满着童趣)
④中年的林海音还会做问驼铃用处的傻事吗(预设:不会)请仿照这个句子来写,“我”不会再做问驼铃用处的傻事了。出示PPT。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交流“想替骆驼剪毛”。
(3)交流“追问骆驼的去处”。
①我觉得小英子是一个喜欢问问题、有强烈好奇心的孩子。因为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②我感受到小英子个性的想念骆驼,所以才会没头没脑的问妈妈。
③齐读11~14段。
④你觉得中年的林海音还会再做夏日问骆驼去处的傻事吗(预设:不会)同样仿照这个句子,来写“我”不会再做问驼铃用处和追问骆驼去处的傻事了。出示PPT。齐读。
三、学习后两段,体会对童年的怀念与留恋。
1、齐读第15自然段。
2、读完这段,你有怎样的感受(预设:作者怀念童年,舍不得童年)师边总结边进行板书(怀念、难忘、伤感、失落)
3、这段中,哪一句话直接抒发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预设:但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是啊,作者一生中最难忘、最快乐的时光是在北京城南度过的,所以中年寄居台湾的她是多么怀念北京古色古香的城墙,温馨的四合院,儿时的玩伴——妞儿以及北京城南生活的点点滴滴。出示PPT。齐读。
就这样,作者把对童年思念和和留恋之情倾注于笔端,写了一本书,就叫做——《城南旧事》。
5、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作者会想什么写什么下面让我们边听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边将作者想的写在这一段的空白处。
6、生交流。
小结:童年就像一首歌,一首充满快乐旋律的歌,童年更像一个梦,一个充满想像和憧憬的梦。这样的日子怎能不让人怀念呢同学们,在你们记忆深处必须有着很多完美的回忆,请你将最搞笑的镜头写下来。
板书: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
关于驼铃的遐想淡淡的伤感
想为骆驼剪毛深深的怀念
追问骆驼的去处
教学反思:教学时我紧紧抓住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三个词导入,直奔重点,抓住搞笑,让孩子笑谈童年趣事,学生在读读、谈谈、悟悟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童年,到课末我又以板书进行画面再现的精美总结,学生以不同的理解纷纷感怀逝去的搞笑童年,其理解的深度、情感的厚度、心灵的广度,似乎就是在不知不觉间、在读读说说间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但任何一节课,都有美中不足的地方,这是一篇具有诗情画意的、又充满童趣的文章,我们只有用一颗童心去感悟,去发现,文章才能彰显童真的完美,我在抓搞笑这方面,有些欠缺,如果把孩子的那份搞笑再体现出来,作者那妙不可言的童年将更加生动、更加完美!学生的朗读不到位,有个别组的学生朗读融不进自己的感情,以致与导致对课文理解不够深刻。如读骆驼咀嚼的那句学生不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心中无画面,学生心中的情和境,也就无法在语言中表达出来。指导学生的朗读要求教师务必有极深的功底。学生的朗读不到位,有个别组的学生朗读融不进自己的感情,以致与导致对课文理解不够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