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是可爱的小编燕子为大家找到的14篇启发性教学特征,仅供借鉴。
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篇一
关键词:启发式;新教材;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打破了历史学科的系统结构,特别是对初二历史内容的编写,在教科书的编写史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此次新编历史教材主要有两个重大变化是采用中外历史合编。中外历史合编加强了中外历史的联系与比较,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且具有较大的包容性。从此次新编教材的变化中,也确实看到了编写者在转变教学方式上所做的有益尝试,而这也符合新课标对初中历史课程学习的要求,即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命等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选择相应启发式教学法
新的初中历史教材的使用,出现了中外历史内容合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深入剖析这些新教材内容,然后依据各教材地位的不同来运用相应的启发方式。要实现上述目标,仅仅靠编写新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面对这些新教材,教师应采用何种恰当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更为积极的引导,从而促使他们更快更好的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与要求,这也就意味着新课程改革其实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地要求。而从本质上讲,启发式教学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根本方法,是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这样,《历史与社会》教学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历史新教材的教学中充分运用好启发式这一教学方法。通过调查,结合初中的教学实际,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深入了解历史新教材的内容,从而“对症下药”,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重点选择相应的启发式教学法。同时,教师要走出启发式教学的误区,最终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启发。本文拟从简述课程改革后初中《历史与社会》内容入手,就如何正确处理好启发式新教材,谈一谈个人见解。
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内容,无论教师或者学生都要对其充分重视,因为内容涉及的是中外古代及近代的历史,所以其教学对初中生普及历史,增加对历史的兴趣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授这块内容时,不仅要通过“教”,使学生了解相应的历史知识,还要充分运用好“启”,使学生掌握好这些知识。而对于此教材的“启”,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问题启发 问题意识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思源于疑”,提问是思维的触发剂。但提问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必须富有启发性,教师将要讲授的内容以问题形式提出,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围绕着问题以解答的方式上课。问题启发在初二历史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也是可以划分种类的,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正问启发。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启发方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式,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例如,讲《新中国的诞生》时,提出为了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作了哪些方面的准备?新中国能建立的原因是什么?新中国的建立有何意义?最终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开创的是一种全新的政治局面。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提问,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课文标题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真正含义,同时,通过这样的剖析,学生也完全能够掌握好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对其有一个深刻、完整地认识。二是反问启发。这是教师从问题的相反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时,教师在讲到十月革命胜利有一原因是“一战”的爆发,那教师可反问学生,如果没有“一战”的刺激,十月革命最终能够取得成功吗?为什么?学生会跃跃欲试,有的讲“一战”只是提供外部环境,没有这次战争,十月革命还是会胜利的,只是时间问题。有的讲这只是主观上成功的原因,俄国无产阶级已经足够强大。教师在肯定学生的这些答案后,进一步提出:十月革命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俄国无产阶级具备取得革命胜利的历史条件)。这就培养了学生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比较启发 这是指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当讲授到事物的共性时,也能够突出事物的个性特征,以类比、对比的方法讲授课程。在运用手法上,将同类或相类似的事物按其类别、因果、前后、新旧等等进行对比,突出特征。同样,比较启发在具体的教学中也是分类的,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两种:一是对比启发。将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或截然不同的历史知识加以对比,经过启发,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例如,在讲《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时,可提问,美国的总统制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哪些异同之处,这时教师可以结合时政来启发学生,如两国元首产生的方式、所行使的权利比较等。这样一对一的对比启发,不仅可以使学生彻底理解美英两国政体,同时,也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无论美国还是英国它们各自所采用的政治制度,其实都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和统治的。二是类比启发。这是将某些共性的历史知识归类,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找出异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历史知识的真谛,对提高学生鉴别能力也大有益处。例如,讲《全球性的震荡》“一战”与“二战”进行类比,引导学生从参战的国家、战争爆发的原因、性质、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条约内容、战争结果进行了比较,找出相同之处。从而得出结论:“二战”与“一战”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即还有反法西斯的性质。这样纵向类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此外,也可以横向类比启发,显示历史发展的相互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广度。
视听融合启发 即用实物、模型、图片、幻灯、投影、电视在课堂上演示等方式结合教师精心讲授的方法。该方法要求示教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学生通过观察活动可取得感性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尽快上升为理性认识。
以上就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常见的几种问题启发方式。当然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当充分考虑这个问题的难易程度,最好是估计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又限于比较模糊的状态时,才提出相应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伴随着教师的启发而活跃起来,这样的启发才有效果。
启发式教学步骤
初中《历史与社会》是教师简单引导、学生大致了解即可的教材。由于此教材涉及的面较广、内容较多,因此教师在教授此教材的同时,也要适当地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而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两步骤:
设疑引读 这是指导学生自学的第一步。教师可以在教材的重点、难点、要点之处设置思考题,列出阅读提纲,让学生存疑自读,形成认知矛盾,引导学生注意力的指向,提高阅读的有效性,使这些内容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
质疑导议 这是指导自学的第二步,在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后,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发现问题,而不再满足于对课本文字表面上的看懂,而是积极动脑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最终使含糊地认识变得清晰,正确地认识得到强化。但是,启发式教学从来都不是空洞的,必须依托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对史料的全面了解才是培养历史思维的肥沃土壤。就启发与知识而言,知识为启发提供原料,启发是对知识的转化和升华,两者根本不冲突。因此,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完全应该也可以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以下三方面不断努力实践:一是努力提高专业水平,掌握广博高深的专业知识,熟悉教材的体系结构、重点难点。只有这样才能在讲授中左右逢源、触类旁通;专业知识不强往往只能照本宣科,简单的进行灌输。二是深入钻研课堂教学艺术,借鉴成功的启发式教学范例。多年来,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行之有效的实施启发式教学的经验和办法,为我们运用启发式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三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不仅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基础、成绩,而且要熟知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性格、班集体的学习风气等。学生的全面情况是启发式教学之“的”,只有找准了“的”,才能有的放矢,启发式教学才会成功。
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活力,也为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这是一场对传统教学的变革,也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切不可操之过急,矫枉过正,而是应该在继承教学之长的基础上不断求索,并正确运用好启发式教学这一根本教学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各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启发的能力。只要教师充分认识启发式教学的作用,与时俱进,采取正确的启发方式,并不断创新,相信启发式教学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丙炎。中学历史教学思想与能力培养[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2]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臧嵘,周发增编。历史教学研究的新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4]赵艳慧。启发式教学研究综述[J].石油教育,2003(6).
[5]付海伦。启发式教学运用的误区及解决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2).
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篇二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消化内科;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R-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84-02
医学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目前现状教材更新快,教法落后,效果不佳,也就是目前学生理论考试成绩好,临床工作水平低,面对实际工作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这与以往“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所导致的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有直接的关系[1]。
随着医学教育迅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到了严峻挑战。在新时期医学教育改革背景下,启发式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启发式教育模式是依据学生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最终解决问题、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式。消化内科作为医学教育中的一门重要临床学科,主要研究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病理、临床、治疗、预后。与多学科疾病有广泛的联系,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
为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提高消化内科教学质量,我们在大班教学中广泛应用了启发式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启发式教学在消化系统大班额教学中主要采取的步骤是:病案导入阶段精讲、启发提问阶段归纳讲评阶段听取反馈查漏补缺阶段[2]。整个教学是以病案为线索,教师以启发式教学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
1 精心设计教学病案
根据消化内科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教学病案,老师要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和教学重点相关联,在病案导入过程中应以学生联想、师生互动教学为主,而不必在这个阶段得出答案,以便让学生充分发挥探索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奋点。
一般针对病案所提的问题,我们常常根据教学的重点对某一系列症状体征进行设问。如针对肝硬化病例,提出病人为何会出现脾大、腹水及上消化道出血等问题。
以病案的形式导入新课,提出新的知识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质量。
教学病案的设计必须要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重点突出、难点,能涵盖教学内容,达到本堂课的教学目的。通过病案设计,提出将要解决的问题、方法。
2 精讲加启发式提问
如何讲好一节课,是老师们经常探讨的问题。一般来说主要采取的步骤为:老师精讲启发式提问解答病案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精讲,是要求老师抓住知识的纲,通过对知识点的强化,让学生增强记忆。可以用录音录像、实物图片、教学课件等进行教学。教师要讲得生动,点得到位,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点,给出学生学习的思路和问题。
启发提问,是教师在精讲之后应用各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去思考讨论教师所提的问题,用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兴趣。启发式提问的方法有:比较法、层层递进法、设疑吸引法、反诘法、发散联想法等,教师可根据课堂情况灵活运用。
2.1 比较提问法。主要是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准确理解所比较的疾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形成正确的知识体系。比较肝小叶与假小叶在形态上不同引出肝内血液循环混乱所导致的门静脉高压,其他如在消化性溃疡病案中胃溃疡病人出现上腹部疼痛,胃癌也可出现上腹部疼痛,那么胃溃疡与胃癌如何区别,以精神症状为主的肝性脑病如何与精神病区别等。
2.2 层层递进法。这种提问方法主要是利用学生思维的连续性,通过逐层深入的提问题来使学生获得知识。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知识也得到巩固。如通过肝硬化肝性脑病病案精讲肝硬化导致肝内血液循环混乱时,让学生推出门静脉会产生高压。根据门静脉收纳静脉血的范畴,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门静脉高压所产生的临床症状,严重时产生肝性脑病。
2.3 反诘提问法。在教学中,当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做出正确回答时,教师有时并不直接纠正,而是提出补充问题进行反问,使学生在反问的启发下进一步开动脑筋,自觉纠正错误,得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是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提出新问题来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对于克服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不良学风,培养深入钻研、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卓有成效。
2.4 发散提问法。这种是通过学生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各抒己见,使每个思维层次的学生都有平等的发言权,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提问方法[3]。消化内科教学中常常用于并发症的教学。如消化性溃疡进一步的加重会出现那些严重后果?肝硬化病情进一步加重会造成那些后果?学生便思维活跃,神情激动,跃跃欲试。在这类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教师要予以指导,尤其是对后进生和不善于表现的学生,对他们新颖独到的观点要及时肯定表扬,对他们的错误要及时纠正,以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精确归纳讲评内容
经过前二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之后,教师要抓住学生急于探索结果的心理,回到主导位置上去,剖析错漏,疏理学生认识的结果,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完整地概括病例问题的知识要点,公布病案所提问题的正确答案,这样学生就会对知识点加深印象[4]。
4 虚心听取教学反馈意见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讲与导、导与问、问与学、学以用的过程中完成的教学形式。改变了以往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单调局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消化内科教学质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资料
[1] 杨东平。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实习的探讨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2(6):96-97
[2] 黄亚玲,郑孝清,金润铭,等。PBL教学模式探索。医学与社会,2008,18(6):56-57
启发式教学策略 篇三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启发;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2-0096-01
在整个高中生物教学体系中,大部分的内容都无法从生活中真切地体会到,往往非常依赖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启发式教学模式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生物教师要在课堂上合理选取素材,构建富有特色的启发式教学平台,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一、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原则
1. 独立思考的原则
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但随着探究能力的进一步要求,不仅课程要求提高了,题目也变得更加灵活多样,这就需要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高中生物实验众多,但有的学校条件有限,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独立思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此,启发式教学模式需要坚持独立思考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去。例如,在解释生物多样性的时候,教师仅进行讲解是不理想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自己去设计一个农场,考虑如何配置各种生物才能保证农场的稳定性。学生在具备一定生物基础的情况下,就很容易想到食物链,通过各种简单的推理,最终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就会大大加深。让学生在独立的情况下思考,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提高了他们的思辨能力。
2. 举一反三的原则
高中生物涉及的知识比较多,既需要背诵概念,又需要对一些抽象推理和联想有很强的把握。因此,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讲解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遇到问题可以举一反三。启发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学习“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相关内容的时候,对于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应当有非常深刻的了解,才能联系到各种物质的循环。在物质循环过程中,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联系,最终发生了哪些变化,由此进一步拓展可以联想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以说从一个点开始,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形成一个面,最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将有立体化的效果。举一反三,在生物教学中需要不断引导,从最基本的生物基础知识到生物实验再到生物的探究性学习等各个方面,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逐步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策略应用到教学中的有效措施
(1)充分利用课外实践的机会。通常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都会有实践环节,对于这类课外实践,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探索更多的生物现象。高中生物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如果不能加以实践辅助的话,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例如,在进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相关章节的学习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去采集各类生物组织样本。教师在采集的样品中,选取合适的实验材料,最终通过检测的方法来证明设想。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能非常清楚地了解到自己所采集的材料富含哪种物质,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实践探索高中生物的奥妙。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一方面将基础知识理论与实验操作相结合,加深了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亲自体验,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发散性思维,这对相关问题的思考有很大的帮助。
(2)积极落实生物实验操作。高中生物很多知识都是建立在实验操作上,如果没有实验作为教学基础,那么生物教学的意义就不复存在。利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将高中生物实验作为一个教学的重要环节来展开,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也有很大的作用。比如,在进行“蛋白质的检测”相关的实验教学时,学生将被安排亲自去做这样的实验,而这个教学内容也是生物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向试管中滴加2ml的样品溶液,当加入了1ml双缩脲试剂A后,将液体摇匀,再滴加3滴~4滴双缩脲试剂B,摇匀后就可以观察颜色的变化。这样的一个基本的验证实验,将生物变化非常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对于学生消化知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3)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启发式教学模式除了在教学内容上有要求外,在教学方法上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课堂的趣味性就是其中之一。良好的教学氛围会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而这和教师调动学生情绪的水平有关。比如,在进行“DNA的结构”相关内容的讲解时,对DNA这一非常抽象的概念,讲解起来非常费力。但是引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史,从教学模型开始讲述DNA的组成,由具体到抽象,这样就极大地减少了课堂教学的枯燥感。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图片或视频的形式,通过多种感官对学生进行刺激,极大地活跃课堂氛围,最终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减少学习的疲惫感的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时代的发展,使得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这就要求改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启发式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对将学生打造成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具有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启发式教学策略 篇四
当前,我国信息化发展状态良好,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亦在加快,就高校声乐教育教学水平而言,其要亦在不断提高。传统的高校声乐教育教学方法并不能够完全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亦不能够适应全新的教学环境。启发式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能够提高高校声乐教师教学水平,且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文主要对基于启发式教学模式下的高校声乐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在对比启发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后,提出了几点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开展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模式;高校声乐;教育教学
声乐教学属于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新课改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声乐教学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大部分高校所采用的传统声乐教学方法不能够适应当前的教学需求与环境,严重影响了教学水平和质量,因而需要对高校声乐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帮助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设计教学环节与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索与钻研,对于提升声乐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对基于启发式教学模式下的高校声乐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希望能够给广大高校的声乐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一定参考。
一、启发式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
1、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发散学生思维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启发式教学模式更加具有现代特征,比较符合现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标准。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增加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便于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掌握,更加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由此将能够制定更加科学与切实可行的教学环节与情境,激发广大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一项事物联想到其他诸多事物中,由此不断的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思考意识和学习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1]。对于高校声乐教学而言,其不仅涉及到诸多声乐理论知识,更加需要学生进行恰当的声乐联系。学生通过教师的启发式教学将能够对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自主思考,将其融入到生活中,并且能够在声乐联系时举一反三,提高声乐学习水平。
2、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应当前发展趋势
虽然传统教学模式一直以来被广泛应用,但是在全新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出现以后,其已经不能够符合当前的教学发展趋势和需求。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为“逼迫”学习,无论学生自愿与否均需要在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下学习。但是,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放松与自由,及家长与教师基本上在为学生规定学习范围后,可以引导学生自行探索,摒弃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中规中矩,既拉近了学生与家长、教师之间的关系,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将教师作为中心,学生基本被动接受知识,使得课堂的气氛十分沉闷。但是,新型的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将学生作为中心,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虽然气氛比较“闹”,但是在教师的有效控制下反而会获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2]。
二、基于启发式教学模式下的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策略
1、气息启发策略
气息启发与训练是高校声乐教育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声乐教学中,气息的启发十分重要,其作为一项基础内容,对学生今后的声乐学习具有重要影响。为了促使学生能够进行良好的气息训练,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想要歌唱的气氛,以及比较轻松、愉悦的环境。此时,学生将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放松的调解呼吸,且能够自然的把控气息。在气息启发策略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肺活量、鼻音、呼吸类的训练。在此方面,教师可以摆放具有香气的花或者食物等,引导学生闻其味道,与此同时帮助学生寻找控制吸气、呼气等气息训练的规律,在享受、玩耍中收获良好气息训练效果。
2、吐字启发策略
高校声乐教学中,歌唱的吐字要求十分重要,除了方言类的歌曲以外一般均要求演唱者咬字、吐字准确且清晰。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对高校声乐专业学生进行吐字启发训练时,首先必须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即吐字必须要清晰。正式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感受吐字时字与字之间的变化,恰当处理字与字之间的衔接关系。保证每一个字在吐字与声音之间均能够保持良好的统一与和谐状态。另外,教师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吐字发音训练,必须要引导学生尽量保持舌根始终处于放松状态,在联系的过程中争取能够自主发现吐字变化的规律与共同点,由此方能够提高吐字训练效果[3]。
3、表演启发策略
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对高校声乐专业学生进行表演的启发,重点在于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和谐的声乐表演课堂氛围。在该种氛围下,学生能够自行对自己的表演心态进行调整,避免出现紧张、恐惧、烦躁等不良的情绪。与此同时,教师在学生声乐表演中需要适时的基于鼓励与表扬,使学生从心理上能够对自己产生认可与自信,由此方能够在表演当中恰当的抒感,更好的进行声乐训练。此外,在学生声乐表演前,教师可以为其讲解作品以及作者的背景或者生命,使学生从心理上感受作品或者作者的情感,在产生共鸣的情况下将能够收获更佳的训练效果。
三、结论
综上所述,启发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能够切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高校声乐教育教学中通过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充分的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与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且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通过自主思考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在气息训练、吐字训练以及表演训练等多个方面均取得优异成绩。可以说,高校声乐教学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应用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段凤琴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静。启发式教学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14,19(03):37.
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案例 篇五
【关键词】案例教学;注重“八性”
案例教学是教育界公认的对提高学员实际能力最有效的手段,是哈佛商学院等世界名校的主流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员进行学习、研究、提高能力的方法。案例教学可以最佳地发挥教师在理论和信息储备上的优势与学员渴望知识和思维活跃的优势,彼此启发,优势互补,教学相长。近几年来,我们在法学教学中,案例教学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搞好案例教学,要把握的首要环节是选择案例。那么,如何选择案例呢?笔者以为,当前,运用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注重时代性。在各种不同的案例中,既有经典案例,也有现实案例。在教学中,教师选择案例时,既要兼顾历史,从中得到有益的教训和经验,证明真、善、美,增强说服力;更重要的是要面对轰轰烈烈的社会生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去选择案例。只有选择能反映社会现实、充满时代气息、把握学员所关注的热点案例来进行剖析,才能使课堂教学有吸引力。如果教师只翻老皇历,不注意时代性,不选择当前火热社会生活中的案例,不管你讲得如何动听,学员也不会感到满足。
二是要注重趣味性。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通过讲解一些生动有趣、联系实际的案例,使学员感到看起来深奥难懂的知识其实也亲切有趣、易于理解,从而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使用幽默的语言来剖析案例。法国著名的演讲专家海茵兹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教师的幽默,不仅可以打破沉闷气氛,缓解紧张情绪,摆脱困境,而且可以融洽教师和学员的情感,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帮助学员轻松掌握知识。
三是要注重典型性。所谓典型性就是要从众多的案例中,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反复比较,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选择这样的案例进行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功效。众所周知,原理和概念一般是比较抽象的,学员往往不易接受,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具体、典型的案例来帮助学员分析和理解。而教师设置的案例必须能够反映和说明相关的理论,同时又要符合教学目的和要求,具有典型性。离开了典型性,案例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四是要注重针对性。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授课教师在进行备课时,必须要认真精选案例。所选案例要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努力实现“案”、“理”合一,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授课教师要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善于从事物的表象中进行概括、提炼,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帮助其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员学有所获。授课老师只有选用针对性强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才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激起学员强烈的共鸣。
五是要注重准确性。案例教学首先要做到案例真实准确,经得起推敲。不能随意将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的事情当作案例,更不能任意杜撰。授课教师在讲述案例时,一定要说明案例的来源,以体现案例教学的科学性、严肃性、真实性和可信性。这样才能让学员信服,让他们真正接受,反之,则会使学员对授课教师所教所讲的知识产生怀疑,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六是要注重适当性。即所选案例要难易适中。案例太简单,容易得出答案,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太难可能超过学员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就会使学员难以入手分析,会打击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案例的搜集有时不能只限于某门专业课的内容,还应当考虑综合其他法律知识的内容,这样的案例搜集虽有一定的难度,但有助于学员进行分析和学以致用。
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篇六
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运用好直观的启发式教学
广泛利用实物、图画、动作等直观手段,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促使他们用英语和客观事物直接联系,增强运用语言连贯表达思维的能力。1、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能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例如,我教“Air Pollution”一课时,我就放了一段关于污染的录像,那些由污染产生的可怕的后果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为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上“Life in the future”这课时,利用自制的CAI课件给同学看电脑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具体例子,使学生对电脑有了感性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本课的兴趣,2、找一件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物品,使学生睹物思情,如英语课教“我的一家”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家庭的合影,然后用英语介绍,借以激发学生的家庭观念及热爱父母的心情。从生理学上来说,自信、兴奋、惊奇、赞叹,对学生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活动起很大的作用。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调动起思维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二、要运用好设疑式的启发式教学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动因和兴趣。
例如,有一次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问题,一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全部都要用-ing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一句子:The boy did nothing in the classroom but,然后介绍but后用sleep还是sleeping?学生中大多数人都认应用后者。于是,我颇具哲理地启发道:“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喔。”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学生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激起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然而,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回家查资料,第二天告诉我。这样,我不但通过设疑启发学生去思考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要运用好讨论式的启发性教学,使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相互交谈,大声议论,从而积极展开思维活动,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例如,我在上“Aswan Dam”一课时,待学生理解课文后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问道:“一个国家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钱财建造这么一个大坝,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呢?”然后让学生讨论。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很多主意,我则时而给予鼓励,时而提出反对意见使他们的思维更严谨,看问题更全面。例如,一个学生提出可把大坝上作为公路一段。我就提醒说那会污染水资源,如果一辆油罐车在大坝上翻车了怎么办?我国的水资源保护法也有类似的条款。其他学生也提出要开发旅游项目、发展水养殖业等等,整个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思维也非常积极,效果很好。
四、要运用对比式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中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篇七
启发式教学是通过教师步步设疑,将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到主动地、积极地思考,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它符合学习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简单的一问一答不是启发式教学,但我们经常将一问一答误以为是启发式教学。课堂上教师经常问“Do you follow me?”“Is this sentence right or wrong?”或“Yes or no?”等等,学生回答:“Yes.”这样,尽管课堂上热热闹闹,但这不是启发式教学。再如,当教师提出疑问,学生不能及时回答时,教师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诉学生,这样就剥夺了学生进行思考、探究问题的时间,这也不是启发式教学。
简单的一问一答式不属于启发式教学,那么繁琐的质疑呢?
答案是否定的。将问题繁琐化是对启发式教学的另一种误解,有一位教师想用启发式教“china(瓷器)”这个单词,他是这样提出质疑的:“C-H-I-N-A”拼出来是什么词?学生答曰“中国。”“Yes,but there’s another meaning in it,what’s it?”学生答:“Sorry,I don’t know.”老师又问:“What’s a cup made of?”学生答:“玻璃。”于是教师拿出一个瓷杯问:“What’s the cup made of?”学生答:“陶瓷。”这样繁琐的质疑耗时又无实际意义。
能够引起学生思维的质疑才是启发式教学。心理学家认为,疑,最能引起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应运而生。人常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就是这个道理。能引起思维的质疑,才是启发式教学。什么样的质疑能引起严密的逻辑思维呢?
系列性质疑,可使思维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系列性质疑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它可引起学生产生急于求答的愿望,激发其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这种质疑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先提出一两个看似简单但又易出错的问题,然后提出一系列小问题,兴奋点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例如,在区别:“in future”和“in the future”时,我提出这样一系列问题:①Can you make some sentences with“in future”and“in the future”? ②Wha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phrases? ③Here are some sentences:I’ll never be late for school in future,and I’ll work harder and try to be a doctor in the future.Can we use“in the future”or“in future”to replace them in these sentences?
这三个提问中,先从简单造句入手,过渡到二者区别,然后进一步运用概念进行分析、综合,将抽象问题具体化,这样的系列提问,必然会将学生的兴奋点逐步引向深入。
改变思维定势,启迪从多角度和多方面思维,培养生求同思维能力。所谓求同思维,就是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创造一种能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并获取相同答案的机会,在思考中,培养学生流畅的、变通的和具独创性的思维。如在教“A Tale of Two Cities”一课时,有这样一个问题:Why did sydky save Charles?从文中学生知道Sydney and charles相貌酷似,都爱上了Lucy,而Lucy对Charles情有独钟,按常理,Charles被判处死刑后,Sydney就可以无阻力地去追求自己所爱的人,可他不是坐视不管,而是想尽一切办法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Charles,从而实现他对Lucy许下的诺言:He would do anything he could for her to make sure of her happiness.Charles是贵族后代,但他憎恨那些欺压贫民、敛收重税的法国贵族的残忍行径,决意放弃将属于他的一大笔财产,隐姓埋名,来到英国过平民生活。后与Lucy相爱、结婚。从中学生领悟了爱情和幸福的深层含义。人们常说,爱情是自私的,而拥有真爱的人愿意为自己所爱的人做自己所能做的一切,危难之时,不惜自己的生命。这种质疑,使学生能对问题深入思考,达到了培养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力的功效。
一疑多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这种质疑,不但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和突破的思维。如在讲“ask/tell/order/ ... sb. to do sth.”的用法时,我先让学生把“老师让我们早点来”译成英语,学生顺利译出“Our teacher asked us to come a little earlier”,接着我又让学生把“They aked to close the door.”译成汉语,学生将其错译为“他们要把门关上”。随后,我便问:“What’s the logical subject of the infinitive ‘to close’?”这个问题便引起发散思维,它使学生重新考虑非谓语动词逻辑主语的用法。
小疑大作,大疑小作。小疑大作,则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也能收到别人收不到的效果,它可以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善质疑的好习惯,悟出“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的道理。大疑小作,是指有些问题头绪太多,学生感到不质疑不好,越质疑越糊涂。这是由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定势所致,这时,我们不但要以质疑的形式加以启发,还要通过质疑使学生产生更大的疑问,以激起更加强烈的求知欲。
启发式教学的例子 篇八
1 物理教学中“启发点”的选择
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通过教师启发、诱导,主要依靠学习者自身的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师生共同活动,民主相处,教学相长。为使学生在各种启发诱导下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精心选择紧扣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一般需要考虑的方面有:
(1)在知识重点处寻找启发点
心理学家罗索指出:“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正确的做法是把启发点指向教材的重点,让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
(2)在新旧知识衔接处选择启发点
启发的价值主要看能否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在知识的衔接上选择启发点,能使学生在思维在“旧知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延伸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3)从回答问题“卡壳点”挖掘启发点
在学生回答问题“卡壳点”寻找的启发点称为“动态”启发点,它是伴随着教学的动态过程出现的,如果启发得当,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
(4)从练习错误的疑难处探寻启发点
在错误之处探索启发点,不仅可以及时纠错,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开启心智,启发思维,有利于及时点拨和调控。
2 物理启发式教学的方式
叶圣陶曾经指出:“教师是主导作用,益在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用。”这一精辟见解说明:教学成功的秘诀,在于学生有一股发自内心的学习需求和认真琢磨的兴趣,学生的“力”要使其“自者”,“用”要使其“自致”,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要靠教师的引导、启发和辛勤培育,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启发需要通过哪些方式,笔者整理归纳出如下方式: 2.1 实验启发
实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实验会使学生产生“好奇”,教师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激发学生主动思维及探究的冲动,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例如,大气压的教学,学生感到很抽象,不易理解,可让学生动手做一组由浅入深的系列实验:
①由“水杯一纸片”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大气压的存在;
②由“漏斗――橡皮膜”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各个方向存在大气压;
③由“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大气压多大”;
④由托里拆利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大气压的数值及测量原理。
这组实验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重点内容相关联,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结构上讲,这一阶段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启迪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2 设疑启发
设疑启发是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问题,使学生努力开动脑筋独立思考,以求解决问题的启发方法。设疑启发在于通过将设计的难易适度的疑难问题加以发掘深化,使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问题。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先可设问:“任何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如果不受力会怎么样?”在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情况下再进行小车从斜面下滑的演示实验。在实验中继续设疑:“如果木板表面比较光滑,小车如何运动?……假若木板绝对光滑小车又会怎样运动?”学生在阶梯式的设疑启发下,深入思考,得出正确结论。随后教师话锋一转,提出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出的?从而引导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导出的抽象过程,更好的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3 比较启发
心理学谢切诺夫认为:“比较是人类最珍贵的智力宝藏。”在物理教学应用比较的方法,揭示概念间的相同点和差异性,寻找知识之间的的相互联系,对巩固和深化知识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比较启发是通过比较,从而揭示物理现象的差异,发现问题,引起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启发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将两种物理现象进行比较,可以启发思维,开阔思路,使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本质认识更深刻,更准确。在比较启发中抓住可比知识,运用多种比较手段来启动比较思维,活化思维,开拓新思路。在教学中,教师有针对性进行两个问题的对比让学生深思,就能架起教与学之际间的思维桥梁。例如,讲压强时,举学生熟悉的对比例子:①同一人滑雪与步行陷入雪中的情况怎样?②胖人和瘦人滑雪陷入雪中的情况怎样?启发学生深思,就能沟通思路:“压力作用的效果与什么有关”,学生顿时彻悟:“压力产生的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4 情景启发
情景启发是指通过实验演示、挂图、板画、文字叙述等手段创设物理情景,使学生“触景生情”,产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启发方法。例如,讲浮体所受浮力大小的特点时,可在蜡烛尾部嵌一铁钉,使之竖直漂浮在水面,再向水中撒一些盐,让学生观察蜡烛是否上浮,为什么?随着教师进一步提问:“能否水澡不撒盐也能使蜡烛上浮?”这时学生纷纷出主意,想办法,有的学生经过思考后提出了点燃蜡烛使之上浮的办法。教师将蜡烛点燃,让学生观察这个物理情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所能反映出的物理规律是什么?学生利用创设和转换的情境,多角度思考问题,活化了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5 归谬启发
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思维过程及结论进行评价,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求新求异。例如,在讲“惯性”知识时,由一些学生的思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把惯性大小跟速度大小混为一谈。他们往往根据“汽车行驶得越快,刹车越困难”一类现象认为物体的速度越大,其惯性越大。矫正学生的思维偏差,局限于学生的知识面,很难讲深讲透。为此,教师可利用归谬启发来诱导学生。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三个相同的铁球,让其中一个静止不动,另二个球以不同的速度滚动。教师根据学生思维上存在的缺陷有意设问:“假设物体的惯性与速度有关,那么三个小球谁的惯性大,谁次之,谁为零?”当学生中出现争论时,教师随即向出现思维偏差的学生指出:你的结论与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矛盾吗?通过学生参与归谬过程“识物讲理”,准确理解了惯性的概念。
2.6 研讨启发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识物讲理”,大胆猜想,来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因此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思维时也要适应学生的思维水平,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密度的教学时,为了引导学生建立密度的概念,教师提出了一些现象和问题的让学生讨论,如去商店打酱油,打1千克酱油,售货员用提筒提1次,打2千克,就提2次,为什么酱油的质量数可以用容积来量度呢?学生研讨大致可以得出:
①同一提筒每一次提酱油的质量数相同。
②相同体积的酱油质量是相同的。
③酱油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思:
①其它液体,如酒、醋等是否也有这种性质?
②固体怎样?两个完全相同的砝码,它们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经过学生的研讨,也可以得出:两个砝码的质量和体积都是一个的两倍,其质量与体积之比mV =定值(设为ρ),由此推广到对一切均匀物质都具有上述性质。教师再提出:不同的物质对应的ρ值是否相同呢?比如把1千克酱油和1千克豆油装在完全相同的两个瓶子中,会发现什么问题?这说明什么?经学生的研讨,可以概括:不同的物质对应的ρ值不同,ρ值反映物质的特性,由此,很自然地引入密度的概念。可见,有目的引导学生进行研讨,能启发学生正确的理解知识,培养思维的能力。
2.7 激趣启发
富有趣味的东西,特别能引起学生思维。例如,在讲热传递时,在装水的试管底部放一条小鱼,用酒精灯对试管上部的水加热,当上部水已沸腾了,下面小鱼却安然无恙。像这类“煮金鱼”、“喷泉”、“纸锅烧开水”等生动有趣的实验,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新奇的现象常常出乎他们意料之外,使他们兴趣盎然。这种兴趣不只是停留在被观察现象的表面,而要力图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可见,教师以“趣”去启发学生思维,实乃妙法。
2.8 悬念启发
悬念启发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设置悬念的方式达到启发学生的思维的目的。教师先是创造事物矛盾冲突,并使之达到一触即发之势,学生此时急待知道事情的发展或结果,从而造成学生思维紧张兴奋之态,为解疑排难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学习“大气压强”之前,拿着一支盛水的试管。然后把稍小的试管套放在盛水的大试管中。问学生当把相互套着的两支试管同时倒转过来,使其管口朝下,小试管会从大试管中掉下来吗?学生异口同声的齐答:一定掉下来。于是将相互套着的试管倒转过来,使其管口竖直向下。学生清楚的看到:倒转过来之后,小试管不但没有从大试管中掉下来,反而沿大试管闭端上升了。即使竖直朝下抖动,小试管仍然不会从大试管中掉下来。强烈的矛盾冲突,引起了学生的悬念,学生纷纷刨根问底。通过悬念启发引入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劲头很足。
2.9 设问启发
根据教材的逻辑关系,可以把讲授内容组织成环环相扣、发人深省的“问题链条”提出来,让学生回答,从而不断地诱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当学生把这一“问题链条”回答清楚,也就不知不觉中很容易地接受了知识。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线索,指出了思维方向,但还必须给学生思维的“阶梯”和“时间”。例如,在浮力应用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弄清轮船的原理,可用学生熟悉的例子设问启发学生: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学生常回答:因铁比木头重。)进一步问:同样重的木块和铁块放在水里又怎样?如何解释?待学生回答后,再进一步问:用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浮在水面上?这些实例使学生对“因铁重而下沉”的结论产生怀疑。通过设问引发了学生探究新知欲望。进而理解轮船浮在水面上的原理。
参考文献:
[1]吴亚平。引发初中学生物理思维的方法 《物理教学》.1993年10期
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篇九
【关键词】精读教学;启发式;积极性;主导
教学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知识和发展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根本,是重中之重。教学的本质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培养自己的能力。而学生的能力直接受教学方法的影响,因此从教人员无不在积极探索寻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良策。“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启发式教学便是其中的良策之一。何为启发式教学?如何在我们的课程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我将结合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来谈谈启发式教学在英语精读课程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启发诱导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时刻提醒我们自己要有这种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并且不断地运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众所周知,随着我国大学生的扩招政策,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远不如以前,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人在上英语精读课程Why I Teach 一文时,是一步一步的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老师先给出标题Why I Teach, 并说出一条自己教书的理由,然后启发学生“假设你是老师,请说出一条你教书的理由,后面说的同学不允许重复前面同学所陈述的理由,不管合理与否,正确与否,只要你能说出来。(目的是让他们的思维不受局限,体现积极思维)。因此学生给出的理由五花八门。They provide the following answers:
1. I teach because teaching is a steady position for a girl.
2. I teach because there are 2 vacations with pay.
3. I teach because I should support my life and I don’t want to ask for money from my parents in the future.
4. I teach because I hated the teacher when I was a middle school student. I want to be a teacher who doesn’t punish his or her students.
5. I teach because I like the girl in the same school. I will have more time to see her, to stay with her.
6. I teach because I like to stay with the young persons, to communicate with them and refresh my mind.
……
理由非常多,有些是合乎情理的,有些是出乎意料的,有些还是你可能想不到的,可正是这些出乎意料却又不易让人想起的理由激发了整个课堂,使整个课堂让学生处于主导地位。这又符合当前提出的“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也是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活跃了课堂,我觉得更好地运用了启发式教学。
随着对课文进行解读,让学生找出作者的“为什么教书”的理由。再把同学们罗列的理由与作者理由进行比较,得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下来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学生围绕一个这个主题在进行积极主动地学生,既学习了作者的关于为什么教书的理由,也收集了身边同学的理由,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长了知识。
课文学完之后,继续启发大家的思维。也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吧。文中作者探讨了“Why You Study”,我又给学生抛出了另外一个相关的话题,“Why You Study”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了,然后给出各种答案,虽然有的同学的答案是重复了前面我们的“Why I Teach”的理由,但我觉得完全合理,而且也可以看出学生活血活用的。我们教学的目的不就是这样吗?
在讲解 Deer and the Energy Cycle 一文时,也充分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比如在讲到paragraph 7 & 8 时,启发学生思考Why did the author mention the advice given on the radio?有学生很快就联系到了Saving energy, Low carbon life, Being a green man 另外也有同学反应灵敏说,respond to the theme Deer and the Energy Cycle. 还有同学说, That is what we learn from deer. 听到这各种的答案我趁机问出了下一个问题,What can we learn from deer? 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学生的回答很应主题,比如说,
To put on a thicker coat in winter to keep warm;
To reduce the activities;
To reduce the cost of living;
To save energy ;
And so on.
在同学纷纷说出各种答案之后,再请一位同学对这一问题进行总结。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活跃思想。同时,我还就此问题进行延伸,问学生What can we learn from other animals,such as dogs, birds, cats, cow and so on?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材料搜集整理,下次课进行成果展示。 这样既引导学生拓宽学生视野,同时也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的,并且也锻炼了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能力,更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
在高职英语精读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启发式教学的经典案例 篇十
关键词:档案管理学;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
档案管理学的教学一直是我国档案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把档案管理学作为档案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是在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实现的。从那之后,档案管理学在档案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得到了肯定和落实。改进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为了把枯燥的教学内容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以此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现在,本文将通过档案管理学在教学中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案例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两大教学法加以论述。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着教师所提供的案例进行分析、评判和讨论,进而得出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案,深化对相关原理的掌握,促进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可以借用典型的案例运用在档案管理学的教学活动中,具体的方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就某问题或者疑问进行分析和研究,梳理清楚其来龙去脉然后再归纳总结,典型的案例具有代表性和一定的普遍性,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再现和剖析,可以让学生具体地看到隐藏在其中的问题,也能从分析和研究这些问题的实践中归纳和总结经验,便于以后实际操作工作中的运用。案例教学中的典型案例要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才能用于教学活动中,因为只有通过前期资料的收集整理,才能使该案例所包含的价值显现出来。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档案管理学的教育活动案例是为档案管理教学服务的,并且每个案例都必须是经过严格筛选的真实的具有典型性的同时又附有背景说明的事例。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学生积极参与到对案例的分析、探讨并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已逐步广泛运用于档案管理学的教学中,它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其一,符合学生的认识心理,即由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心理过程。案例教学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同时也合乎档案学基本原理,对学生学习档案管理学原理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其二,具有丰富的的档案管理实务技巧,有助于典型示范,启发和指导档案管理的实践活动。比如,在档案管理中面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流动等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可以从典型的或同类的档案管理案例中归纳和总结档案管理的实务技巧。其三,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完美融合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案例是档案管理中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纽带个桥梁,将理论知识寓于案例之中,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探索和思考,进而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共同参与,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动自觉参与教学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形式2。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强调师生之间双向沟通与交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参与者和指导者,通过创设有关的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在互动的过程中进行有创造性的学习。互动式教学有利于“教”和“学”相互融合,同时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首先,在教学过程中,互动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使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促进。互动式教学指导教师通过不间断地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不断地多角度地进行思考。通过不断地提问和回答互动式交流,平等的师生的关系营造了良性的互动式的教学氛围,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的充满才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素质教育是我国教学改革中的主旋律,而课堂教学则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所以优化课堂教学称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而将互动式教学运用于档案管理学的教学中则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运用中应注意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一味追求形式上的互动式教学,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设计互动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融合,同时也要关注到学生与教学环境的有效互动,这里所说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师、教材等,让学生与环境等多种因素进行有效的互动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作为教学认识的主体,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都是有所欠缺的,因此在肯定和尊重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认识到他们的不足,这样教师才能因材施教,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档案管理学的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二者有机结合,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档案工作者的重要途径。
作者:农冬梅 单位:百色学院
参考文献:
[1]傅松涛。教育社会学对象新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篇十一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很重视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里“愤”意为发愤学习,积极思考,然后想把知识表达出来;“发”意为开其意、指导;“悱”意为积极思考后要表达而表达不清,则要求老师予以答其词,使其清楚。对教师来讲,应该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调动起学生的内因的积极性。
这里引导是转化的关键。本文就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启发学生,谈一些看法。
1.直观启发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手段,如实物、模型、挂图和幻灯等来辅助教学,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静态为动态,化远为近,一方面丰富学生的思维表象,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另一方面,在直观教具的运用过程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行动,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初中动物学“鲫鱼”一节教学中,在讲解鲫鱼鳍的功能时,我们利用活体鱼分4步来完成教学:①观察鲫鱼在水中的游动;②将鱼的尾及尾鳍夹住,观察鱼的运动有何变化;③将鱼一侧的胸鳍和腹鳍剪去,观察鱼的运动有何变化;④将鱼的另一侧偶鳍和背鳍及臀鳍全部剪去,观察鱼的运动有何变化。通过对这一系列演示实验的观察,学生很清楚地认识到:鱼的奇、偶鳍能帮助鱼体保持垂直姿势,对鱼体在水中的运动起着重要作用。
2.问题启发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身的逻辑关系和学生已有的智力水平,重新组织教材,把教学内容组成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以“问题链”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讨论并作出回答。通过对“问题链”的讨论,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学生学得更清楚、更有深度,因此,通过问题进行教学是启发式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对于高中生物学“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的教学,我们作了如下设计:首先,根据生物界的遗传现象推测,作为遗传物质可能具备哪些特点(稳定性、连续性、控制性和可变性)?第二,从稳定性和连续性入手分析,在生物的传种接代的过程中,哪些结构在生物体中的含量保持相对的稳定,又有一定的连续性(染色体)?第三,从染色体的组成看,究竟DNA是遗传物质还是蛋白质是遗传物质?或者两者共同起遗传功能?由此引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得出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在此基础上,学生又会进一步明确作为遗传物质的准确特点、染色体在遗传中的作用等。
3.情境启发
在具体的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知识的背景,展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展开智力活动,充分运用探究能力,使思维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同步;另一方面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因此,情境启发是现代生物学教学中最能体现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之一。例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中关于生长素发现的内容,教学大纲对此的要求仅仅是一般了解,但生长素发现过程中所包含的思维方式很值得学生借鉴。因此,我们将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和包戈等人的实验浓缩成一张图表(图表略),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最终由他们自己“发现”生长素。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充分暴露他们的思维过程。
4.比较启发
比较启发是立足于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可启发学生识别异同,认识规律的一种启发方法。这种比较包括并列关系的比较、包含关系的比较、部分叠合关系的比较、不相容关系的比较以及对立关系的对比。通过比较,一方面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感知效果,使知识深化;一方面使新知识鲜明、准确,旧知识深刻、牢固,并且可以防止知识之间的互相干扰,提高知识的清晰度。在生物学教学中,通过比较而辨别、明理的内容很多。例如,在高中生物“生物进化的证据”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就是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教学的。通过对马化石的比较、7种脊椎动物和人的胚胎的异同比较、4种脊椎动物的前肢骨和人的上肢骨的异同比较,证明了生物进化的理论。高中生物学中许多内容必须通过比较的手段才能使学生清楚分辨。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光合作用中的光反应与暗反应、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物质进出细胞的3种方式等等。
5.比喻启发
比喻启发能够借用直观的现象来讲解抽象费解的知识,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问题形象化。因此,在突破教学难点时,往往借助比喻启发来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形象说明了什么是遗传,“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形象说明了什么是变异;“一山不容二虎”形象地描述出自然界中能量传递的规律;借助高楼大厦的旋梯来说明DNA的空间结构,使DNA的空间结构形象化地存在学生的脑海中。
6.激疑启发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提出问题。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质疑、解疑中长知识、增智慧。这样,学生不仅学得生动活泼,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高中“生物的个体发育”一节教学中,我们对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高等生物的个体发育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这种说法对吗?”学生一般的回答是“对的。”紧接着,我们设问:“高等植物通过营养生殖产生个体时,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从什么开始的?”……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可以对此问题有着深层次的理解。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激疑启发的关键。课堂教学应力求使一节课沿着“无疑有疑无疑”这样一条波浪式的思维路线前进。这样有助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启发式教学策略 篇十二
一、给学生自主启发的空间
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启发、思考的过程,就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就必须克服过去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实现由“教”向“学”过渡,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牛学习的帮助者与合作者,营造了一种教学民主气氛,建立了一个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好与合作的师生、同学之间的人际天系,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主动性、开放性、灵活性的状态;学生的情感处于自由、宽松、友好、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启发性学习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
二、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启发教学通过“问题情境——猜想假设——获取信息——建设模型——解释交流——应用拓展”的模式展开,哭注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帮助学牛克服机械记忆概念、原理、公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解决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三、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每个学生作为学习的个体在启发过程中开展独立的、个人化的自主学习,其形成的自己的问题、自己的见解,是合作性学习交流与合作的基础;而合作学习促使启发结果的提升,它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但学生又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往往就是很好的课程、教学资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指导学进行合作学习。组建合作小组时,教师要均衡学生的成就、能力、性别和家庭背景,保证同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内有学习成绩好、中、差的学生;有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有观察能力强的学生,有思维比较深刻的学生等;同一小组内有男有女,有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成员,可丰富小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
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启发式教学的特点范文 篇十三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特点 要求 原则 方法 内容
一、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启发式教学艺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组织引导学生的认识活动,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积极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自己获取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实现由“学会”向“会学、“善变” 的转变。因此主体性特点是启发式教学的艺术的本质特点。启发式教学艺术作为启发教学思想指导下的一种学科素质教育艺术,并不是独立地存在于某一个教学环节,也不是只适用于某些教学内容的教学,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它在旧课复习、新课导入和知识巩固,授课结尾、布置课后作业等环节都有所体现。
教育家第斯多德惠指出:“教师必须有独创性。” 启发教学艺术具有创造性的特点,而且这种创造又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艺术贵在创新,启发式教学艺术作为学科素质教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创造性的特点。特别是要依据教学对象的思维形式和发展规律及不同的特点,依不同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不同要求,恰当地选择、运用启发式教学艺术的具体方法。且不断丰富启发式教学艺术,同时教师个体具体有不同的价值观、教学观,具有不同的个体特点,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启发式教学艺术的方方面面,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
二、运用启发式教学艺术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
教学是有目的活动,运用启发式教学艺术不能随心所欲,应该具有比较明确的目的。运用教学启发艺术以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使其逐步做到勤思、会思、善思。著名的教育家爱德华。德波诺认为:“教育就是教人思维。” 首先,教师会运用行之有效的启发方法,反复激发、唤醒学生思维,促使他们积极开动脑筋,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其次,勤思还要会思,即教师运用各种启发手段把如何思维的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如分析法、综合法、抽象法、比较法等一旦被学生所掌握,既促进他们勤思,又能更有效地理解、掌握、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水平。研究发现表明,思维方法是所有方法中最具有转换功能的。正像赞可夫所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再次,会思还要善思,也就是要运用启发式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诸如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深刻性与广阔性、思维的灵活性与批判性等。尤其是批判性思维,目前来看是我们学生最缺乏的,因而显得更为重要,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总之,教师通过启发、引导,促使学生勤思、会思、善思,达到发展多种思维能力的目的。
2.要有针对性
运用启发教学艺术必须要有较强的针对性,以提高启发的效果。要针对学生原有的思维水平,并以此为起点进行启发。以低于学生原有思维水平为起点进行启发,往往只能维持原有水准,达不到提高的目的;以高于学生原有思维水平为起点进行启发;没有必要的“垫铺”则会导致启而不发。总之,找不准“基点”,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要针对学生容易出错之处进行启发、学生易错之处,往往也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这正是教师应予以启发之处,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是防错,有经验的教师可以估计到学生的易错之处,用启发式的形式,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就形成正确的概念和技能;第二是纠错,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学生自我发现错误,自我纠正错误,因而纠正更深刻、更彻底。总之,针对学生易错之处进行启发,以改进其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能力,为后续教学打开”通道”。要针对学生的兴奋点进行启发。从一定意义上讲,“启愤发悱”,就是要针对学生的求知的兴趣点、思维的兴奋点进行启发。抓住了这两点,就会做到事半功倍,进一步提高启发的效果。
3.要有良好的课堂气氛
发扬教学民主,创设课堂民主气氛,是运用启发教学艺术的重要条件。只有当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表达时,我们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疑”在哪里,“惑”在何处,才能检查启发的效果并有效地予以调整。优秀教师总是善于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来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北京市宁鸿彬老师对学生有“两欢迎、三允许”的规定,即“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总之,努力捕捉学生思维的每一束“火花 ”,抓住学生思想的每一个“闪光点”,并适时地予以“收聚”和“放大”,是启发教学艺术的前提。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思想的启发。
学生学习的困难主要来自于自己的信心不够或者是兴趣不足,如果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可极大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我们常常布置一些诸如:查询一下我国历史上有哪些大教育家,他们有怎样的业绩,从他们身上你有何感想或者收到怎样的启迪等,在适当的时候,在课堂上让同学们自己交流、总结,结合实际,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人生目标。在思想上的这种启发给教学带来了思想的内涵,在使教学变得生动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促进作用。
2.品质的启发。
有些学生学习的理念不健全,运用知识的意识十分淡薄。这也是教学与学习的一大障碍,许多极为肤浅的知识原理往往花费很大的力气也不能让学生明白。为此,应极为注重在这方面的开导与启发,抓住生活和课堂的每一个机会,启发学生用知识说话,用知识描述生活,用知识分析事理,用知识理解世界。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学习理念,从意识中拉近了学习与学生的距离。这种启发式教育的长期坚持,使得教学更加的轻松。
3.灵感的启发。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思想个体,他们的思想常常会迸射出极为智慧的灵感火花,有些思想甚至能令人欣喜若狂。而这些闪光点,一点一点地被发现,被认可,被放大,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视野,拓宽了学生们的思路,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了他们的鲜明个性,还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会十分活跃。上课时对学生的灵感进行适时的引发,把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统统交给学生,还要对学生出具的观点、方法进行“苛刻”的质疑,引发激烈的讨论。但有时 灵感可望而不可及、不过这样的课堂气氛是老师们十分渴望的。
4.方法的启发
它是重要的部分,学生学习不好大多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习惯不合理。对此,在平时上课时,并不是直接说教,而是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分组实施,对比过程与效果,让学生自己得出哪种方法好,哪种方法不好。或者学生共同讨论哪种学习习惯有利于学习,而哪种习惯应该是摒弃的,以及怎样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等。在具体知识的学习方面,老师也从不向学生灌输应该怎样应该不怎样,而是和同学们一起质疑,适当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或集体讨论,从中进行启发教育。
结束语: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教学的特点,应大力提倡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应用于素质教学当中。教师在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应该结合每门学科的特点,对启发式的内涵、启发式的基本要求和关键等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掌握启发式教学的内部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王松泉,董百志。学科素质教育艺术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年3月。
[2]董国华。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年2月。
[3]陈春荣,孙菊茹,谢云。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8月。
[4]崔向录。素质教育[M].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年2月。
[5]刘飞。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效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6月
孔子启发式教学 篇十四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体现这一重要精神的主张:“有教无类”。孔子施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是有坚实的哲学基础的,这基础便是他提出的人性论的观点。“人性论”常常是中国古代教育家论述教育问题、表述教育主张的逻辑起点。孔子首先认识到教育与人性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这一天赋平等的人性论。所谓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故而本性,并非是一直停留在“人之初,性本善”的,而是与受所处社会环境影响的。人性是从根本上决定并解释着人类行为的那些人类天性。这一论断告诉人们,人与人之间刚出生时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千差万别,是学习和教育的结果。既然人的先天素质很接近,而教育在塑造理想人格上起了重大的作用,只要你具备了一个正常人的素质,都应该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并通过自己努力和教育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有其相通之处。应该说,“有教无类”的主张闪耀着朴素的教育机会均等的光彩,实质上是一种朴素的教育公平理念。
孔子教育思想中“有教无类,面向全体”的教育主张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很大。宏观层面来讲,根据《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是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微观层面上讲: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是教育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得到教育的权利,这里的教育不是停留在上学这一层面上,更重要的是不管学习好与坏,学生都应当接受平等的教育。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要把目光着眼于每位学生身上,不要局限于部分优等生的身上,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让每位学生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为社会培养出栋梁之材。
二、孔子的教育目标:君子儒、德才兼修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家,孔子明确地提出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德才兼修的“君子”。他曾告诫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雍也》)。他对君子所应具备的品质与素养的综合表达可以用《述而》中的话归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远大的抱负、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处世原则、广博的知识)。他对君子的要求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意思是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使一般人安乐,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归纳起来,上述表达概括了君子应该具有的两个品格:一是“修己”,二是“安人”。
“德才兼备”早在古代就有的产物,在我国古代社会统《快回答·www.kaoyantv.com》治阶级就提出这样的观点,东汉张衡在《应问》中就有过这样一段话:“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由此可见这句话的重要意义。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的好: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只要你选择了教育这个行业作为职业,你的素质就会定格了。教师作为人类精神灵魂的工程师,就必须有“给人一杯水,就必须有一桶水”的高风亮节,只要站在了学生面前,你就要抛弃杂念,把一腔热爱洒向每一位学生,受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才能无愧于教师的称号。
综上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把培养以德才兼修的人作为树人理想。概括地说,把培养德才兼修的人使其具备这样一些品质与道德的人物。总之,孔子把培养、塑造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这正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教育目标非常契合、一致,我国教育要求的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标,以全面培养国家的栋梁人才作为其宗旨,并常抓不懈。
三、孔子的教育内容:六艺四教,博采众长
孔子办学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素质之才的。所以,他更注重德才并重、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并重的。孔子从研究整理的大量文献中选出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在这六部经典作为教科书,即后来的“六经”或“六艺”。其教学内容可概括为:传“六艺”,授“六经”,以“四教”。这里涵盖诸方面的知识,内容非常丰富,涉猎十分广泛。
当前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出现,而对层出不穷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广大教师如果因循守旧,不接纳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方式,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只有博采众长才能不断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从而更好地完成教育目标。
四、孔子教育方法:因人而异,注重启发
孔子为教育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其实施教学实践中,也同时创造了许多好的教学方法。我们从《论语》的论述过程仍能看出其主要精神。
1. 因人而异。“因人而异”就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运用不同和有针对性的方式施行教育。
因人而异也是当今教育学的教育原则之一,纵观古今在教育过程中采用因材施教原则成功的例子很多。曾国藩善于根据儿子的气质,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如针对曾纪泽记性差、悟性较佳的特点。他给儿子的老师写信说:“纪泽读书记性差、悟性较佳。若令其句句读熟,或责其不可再生,则愈读愈蠢,将来仍不能读完经书也。请子植弟将纪泽儿未读之经每日点五六百字教一遍,解一遍,令其读数十遍而已,不必能背诵也,亦不必常温习也。待其草草点完之后,将来看经解,亦可求熟。若蛮读、蛮记、蛮温,断不能久熟,徒耗日工而已。”读书不必求记,却宜求个明白,正是合于儿子的秉性和气质,是因材施教的一个典型例子。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育的主导——教师更应该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其更好地得到发展。
2. 注重启发。注重启发式教育也是孔子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他提出了“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按照宋代学者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咨啡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在教学上,孔子出色地运用了启发式教育的基本思想,而且他的启发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或者正面诱导,或者旁引侧证,或者“叩其两端”,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提出问题,或者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