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微课教案优秀12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的12篇微课教案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微课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微课教学设计 篇一

教材依据

《散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人教版的一篇自读课文。

设计思想: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已大大提高了,同时,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中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情趣

2、过程与方法:

揣摩重点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了解“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美好品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美。

2培养学生遵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人性美并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法设计:

诵读品味法点拨引导法

教法指导:

引导学生说事、品情、赏景、析意、悟法。

教学准备:

(1)歌曲《家和万事兴》《让爱住我家》。

(2)ppt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播放《家和万事兴》,让学生说出歌名。背出“家和”的两句……“妻贤福星广”、“母慈儿孝敬”。现在我国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缩影。家庭和谐了,社会就和谐了。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莫怀戚的《散步》。作者:莫怀戚,重庆人,当代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二、听读入境,积累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熬分歧意思霎时散步拆散尽头粼粼背起后背蹲下。

2、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信服熬分歧意思拆散各得其所委屈尽头粼粼自然仔细。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抢答:散步的人有?(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散步的季节是?(初春)

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用原文中的一个词回答。(分歧)

2、想一想本文围绕着哪几个人写了一件什么事?了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文章讲述了一家祖孙三代四口人:“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南方初春田野散步。后来发生了分歧,最终“母亲”迁就了孙子,改走小路的事情。

四、深入课文,寻找真情。

1、过渡:你们听得很认真,值得褒奖,但要想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还需多读。

请看清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要求:

a朗读时把握好语气、语调,注意停顿;

b思考: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分歧?我是怎样解决的?

2、请同学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其他同学认真聆听,作出评价。

3、研讨。

a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分歧呢?(妈妈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b那么,“我”如何决定的呢?(走大路)“我”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

c假如,“我”当时决定依从儿子走小路,那会怎么样呢?

d文中能表现“我”孝敬母亲的句子还有那些?

4、其实一个家庭要想和美,“敬老”是一个决定的因素。家庭和美,还需要家庭成员间相亲相爱。下面,请分小组交流一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看出这家人的相亲相爱?试着用用一个词语评价文中人物。

“我”孝顺;

妻子贤良;

母亲慈爱、谦让、有涵养;

儿子乖巧、可爱。

这是一个和和美美的家庭。(幸福的家庭、和谐的家庭、令人羡慕的家庭……)

四、品味语言,探寻美点。

1、导入。

这篇文章之所以感染力十足,是因为它的语言。如果我们细细咀嚼、品味,会感受到它的非凡魅力!

下面请同学们赏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圈点勾画,并与同桌交流喜欢的原因。

1、把握好角度:遣词、修辞、句式、情感表达、写作方法等角度。

2、交流时请用上“我喜欢的句子是……因为它……”或“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它……”等句式。)

2、请同学说说喜欢的句子。

示例:我喜欢的句子是“她的眼睛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因为这句话描绘出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3、引导、点拨。

4、过渡语。

这里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这里有崇尚美德的人,这里更有动人心弦的情!老师也深爱这篇文章。我最喜欢文章最后一段,尤其是最后一句话。

五、深入探究、突破难点。

1、投影出示最后一句话,齐读。

2、请同学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背母亲是尊老的表现,妻子背儿子是爱幼的表现。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我们一家人尊老爱幼。

母亲老了,容不得什么闪失;孩子太小,不得不小心。

3、着重谈“整个世界”,顺势谈谈“以小见大”手法)

4、结语。

是啊!中年一代上有老,下有小,责任重大。他们既善待衰老生命,又呵护幼小的生命!有了他们,我们的传统美德才能得以发扬,我们的家庭才能日趋和谐!他们真了不起!

六、畅谈收获、畅叙亲情。

那么,三十年后,各位同学也人到中年,你们会以文中的“我”与“妻子”为榜样,善待老人,勇敢地挑起那份沉甸甸的担子吗?同学们,旅途中你一定受益匪浅吧?请谈一谈。

2、学生谈收获,教师点拨。

3、同桌交流。

七、课堂总结,深化情感。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了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八、板书设计

散步

1、人物:母亲:老迈、顺从、爱幼

我:孝敬

妻子:贤惠、孝顺、克己、体贴、温柔

儿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

2、时间:春初

3、地点:南方田野

4、事件:散步,一波三折:

⑴母亲不愿出来

⑵走大路小路分歧

⑶母亲改变主意……走小路

5、情感:浓浓亲情:母子情、父子情、夫妻情、祖孙情【敬老爱幼、互敬互爱】

微课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背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更要关注学生修作文的情况,关注他们修改文章的态度、过程与方法。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本节微课是给学生在堂上修改作文前进行集体学习的,通过讲名家修改文章和诗词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微课的介绍让学生明晰修改作文的方法,并且当堂进行运用练习。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明白作文修改的重要性,体会修改的。乐趣;

2、了解修改作文的简单方法,并学会修改作文。

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

1、掌握修改文章的常用方法。

2、正确运用修改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

激趣善导

1、蓝精灵讲《王安石》的故事

2、引出主题:文章不厌百回改

3、明确目标:

修改作文:发现问题

对症下药

方法指导1、小结修改文章方法。

师:修改文章,不外乎有两步:

第一步:诊断——读文章,找“病症”。

第二步:对症下药

师:对症下药包括如下几步:

大手术——另起炉灶法

打针输液——增补内容

吃药调理——修改符号

2、复习修改符号。

师:本微课着重学习如何运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作文,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常用的修改符号:

删除:取消某字、词、句

改换:将某字、词换成某字、词

增补:加进某字、词、句

换位:词句调换位置

恢复:修改错了,恢复原样(PPT)

牛刀小试

师:既然大家已经熟悉了常用的修改符号,那下面我们牛刀小试一下:

1出示范文:(PPT)

暑假的一天,天气晴朗。我和同学们到外摊一起去玩。望着广阔的黄浦江,心里高兴开心极了。江面上大轮船许许多多地停着。几只海鸥展翅飞飞翔,一会儿冲向蓝天;一会儿飞近江面。也有一些轮船在缓缓行驶。远处,蓝天白云和滔滔的江水连成一遍。突然,江面上括起一阵大风,飞溅起朵朵浪花,拍打着江面。黄浦江水多美啊!

1、课后拓展:学生在练习纸上修改。

同学们,我们改同学的作文,一定要端正态度,抱着向别人学习的态度认真修改。如果你同桌的作文水平略胜一筹,那你有幸一睹同桌的文采了;如果同桌的作文稍逊一筹,那你要当好他的老师了,从你的批改中让他学会如何写出更好的作文来。我们改作文的目的是互相学习,互相提高,互相欣赏,以达共同提高写作能力目的。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认真批改,从中发现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

教学总结:

本节微课以名家注重修改自己的创作作品作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具体的范例让学生运用方法进行修改,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修改的方法,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微课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背景:

在教学中,教学每一单元之前,就应该明确告诉学生这单元的总主体、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这一单元的要求。本单元要。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学习作者展开想象和联想来表达情意的方法;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的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艺术的魅力。

2、让学生知道本组课文学习内容和要求。

3、告诉学生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地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教学方法:

通过ppt的演示和MP3的播放让学生知道第八单元学习的内容、要求,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两个人物及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1、说明总题:艺术的魅力;

2、课程内容总结:《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

3、明确目标:

A、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B、学习作者展开想象和联想来表达情意的方法;

C、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的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课程内容(第八单元总述、伯牙绝弦):

1、第八单元总述及《伯牙绝弦(xián)》的简介;

2、介绍俞伯牙;

3、介绍钟子期教学总结伯牙绝弦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内容,会读得更好。

语文微课教案 篇四

(1)金豆才七岁,头发披散着,垂到脖子边,见人就羞得把头低下去,或者跑开了又悄悄地望着人,或者等你不知不觉时猛然叫一声来吓唬你。

(2)她大概叫琅琅,一头柔软的卷发,凸额头、塌鼻梁,穿一件红底白点小罩衣,总是不声不响,像个静默的小哲学家似的。

(3)女儿长得像她娘,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清,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

总结:抓住特点的外貌描写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以上三个片段我们发现金豆是个怕羞但天真、活泼的小女孩;琅琅则是个非常文静的小孩子;而片段三的小女孩应该非常聪明。

微课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学背景

《园林设计》课程是培养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核心课,是一门艺术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授课对象为大二学生,即将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已具备绘制和识读园林设计方案图的能力和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对专业课程学习渴求欲较强、学习态度认真、思维活跃充满热情。本次微课设计属于园林构图形式美法则中的一个知识点,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园林节奏与韵律实例进行准确辨析,在园林设计方案中灵活运用节奏与韵律构图,为后续的园林设计方案构思表达及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

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节奏与韵律的知识点,按照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教学环节实施中采用音乐情境导入,案例分析引导,概括提升、即时测试和实践应用等循序渐进的设计思路,构建互动式学习文化体验,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及学做一体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知识目标。节奏与韵律的定义;节奏与韵律的类型及特征。

(二)能力目标。能够对园林构图节奏与韵律实例进行准确辨析(重点);在园林设计方案中灵活运用节奏与韵律构图(难点)。

(三)素质目标。提升学生园林方案设计构图表现能力;提高学生对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热爱及学习兴趣。

四、教学方法

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本次微课教学内容需要采用问题引导法、启发式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合理运用音频、视频、微信等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促进学生知识运用及专业能力提高。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程导入

聆听《ship and the globe》音乐视频节选,节奏与韵律的概念来自于音乐,它是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有节奏的变化才有韵律之美。自然界中许多事物或现象,往往也会呈现出这种规律的重复或有秩序的变化,给人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如大海的波浪,一浪高于一浪;把一颗石子投入水中,就会激起一圈圈的波纹。春来,草长莺飞、夏至,繁花似锦、秋天,落叶缤纷、寒冬,大雪纷至,时光匆匆的脚步,更迭着四季的风景,呈现出明显的季相韵律之美。人作为大自然中的一分子,节奏感与韵律感是自然植入人类心底的审美感受。园林中的节奏与韵律上是指某种景观要素有规律连续重复出现时所产生的具有条理性、重复性和连续性为特征的美感。从音乐、自然中的节奏与韵律引入园林设计中,引申出园林节奏与韵律的概念及类型。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恰当的课程导入,犹如音乐的前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尽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案例观察,概况提升

园林中常见的韵律有:简单韵律、交替韵律、交错韵律、渐变韵律、起伏韵律、旋转韵律。

1、简单韵律。简单韵律是同种景观元素等距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韵律。园林中常见的简单韵律有台阶、长廊的柱子、行列式栽植的树木,大小相同,等距离布置的种植池等。简单韵律表达了简洁纯粹之美,也验证了道家名言——大道至简,简单到极致便是大美。

2、交替韵律。交替韵律是两种以上景观元素等距离交替反复出现的连续构图韵律。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便是采用垂柳与碧桃的交替种植,每当春风吹拂,杨柳吐翠,艳桃灼灼,呈现出桃红柳绿的交替景观,成为西湖上一道妩媚的风景线。

3、交错韵律。交错韵律利用某种景观元素的按一定规律相互穿插交错变化而产生的韵律感。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冰裂纹就是以穿插交错的纹理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广泛应用于铺地和窗格中。在著名景观设计师玛莎舒瓦茨的作品都柏林大广场景观设计方案中也是运用到了交错韵律构图,令人耳目一新。

4、渐变韵律。渐变韵律是某种景观元素在体积大小、色彩浓淡、质地粗细等方面作有规律的逐渐增加或逐渐减少所产生的韵律。凤鸣山公园中的雕塑,体量自下而上逐渐减小,色彩有淡到浓,表现出渐变韵律。如颐和园中著名的十七孔桥的桥洞自中间向两侧由大变小,呈现出优雅的渐变景观效果。

5、起伏韵律。起伏韵律是某种景观元素呈现出有规律的起伏变化而产生的韵律感。苏轼在《题西林壁》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生动地描写了庐山起伏韵律所带给我们的美感。中华紫薇园的主体雕塑高低错落起伏变化,表现出起伏韵律感。园林中的起伏韵律源于对自然景观曲线的模拟,营造崇尚自然的写意气息。园林中常见的起伏韵律有:群植树木的林冠线、假山的轮廓线和水岸线等。

6、旋转韵律。旋转韵律是某种景观元素线条,按照螺旋状方式反复向上下或向左右发展而得到的旋转韵律感。旋转韵律在雕塑设计,景观元素的花纹图案设计中比较常见,如哈格里夫斯设计的辛辛那提校园广场采用自然旋转韵律构图,产生了奇妙的韵律感,人行走其中,仿佛有一股巨大的张力将你吸入。

通过列举园林节奏与韵律构图典型实例,循序渐进对不同类型的节奏与韵律构图特征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提升学习兴趣。

(三)即时测试

教师提供节奏与韵律构图设计视频案例,要求学生进行准确辨析;然后教师公布答案,总结讲评。即时测试环节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四)设计实践(课后作业)

教师提供小尺度空间设计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园林节奏与韵律构图设计练习。课后作业让学生独立练习,举一反三,将所学园林节奏与韵律知识在方案设计中实践应用,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融会贯通。

六、结语

本节微课设计教师以独特的方法导入课程,优化教学过程,增大信息量,遵循人的学习规律,使用音频、视频、动画等创设情境,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听觉、视觉上感悟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好学、乐学,学有所获。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过程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精彩有趣,启发引导性强,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高效地完成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基于教学设计,录制了微课视频,达到理想的教学预期效果,获得黑龙省第四届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

微课教学设计 篇六

本节微课主要讲解深港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形容词比较级的构成这一知识点。

一、讲解概念:

当两个主体进行比较时,就要使用形容词的比较级。并通过一个句子I我比汤姆高。来讲解比较级与形容词原形的关系。

二、讲解形容词变为比较级时,有两种变化,一种是规则变化,另一种是不规则变化。

在规则变化中,可以根据形容词的音节,分为单音节形容词、双音节形容词和多音节形容词来学习形容词变为比较级的规律。而不规则变化,就需要逐个记忆。

三,学习单音节形容词变为比较级的规则。

1)一般的单音节形容词直接在词尾加呃,如:短期加呃变为短。

2)以字母结尾的单音节形容词,在词尾加R,如:好的加— [R变为更好。

3)以重读闭音节结尾,并且末尾只有一个辅音字母的形容词,要双写末尾的辅音字母再加er,这种形容词一般是由辅音+元音+辅音构成,如:big,b是辅音,i是元音,克是辅音,变成比较级时,就要双写末尾的辅音字母摹再加呃,变为更大。

引导学习者观察、发现:所有的单音节形容词变为比较级后,词尾都变成了er 。

四,学习多音节形容词变为比较级的规则。

多音节形容词变为比较级很简单,只要在形容词前面加mor e就可以了,如:i nteresting,变为比较级时,在前面加more变为更有趣。

五,学习双音节形容词变为比较级的规则。

双音节形容词变为比较级时,既有像单音节形容词那样在词尾加er的,也有像多音节形容词那样在词前加more的。

1)末尾字母是r的双音节形容词,变为比较级时,要在这个单词末尾加er,如:c lever,两个音节,又是以r结尾,变为比较级时,就在末尾加er,变为聪明。

2)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的双音节形容词,变为比较级时,要把末尾的y变成i,再加er,如:happy,两个音节,又以辅音字母p加y结尾,变为比较级时,要把y变成i再加er,变为happier 。

3)不以r结尾,又不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双音节形容词,可以享受多音节形容词的待遇,变为比较级时,只要在词前加mor e就可以了,如:honest,变为比较级时,在它前面直接加更多的变为更诚实。

六,学习不规则变化的形容词,

六年级上册主要学过以下单词:

摹OOD —好,好—好,坏的—更糟的是,生病—更糟的'是,M任何—更多,。多—越多,少—少并引导学习者观察,发现:好和良好的比较级都是好,坏的和不良的比较级都是糟糕的是,很多和很多的比较级都是多。

七,进入练习时间。

写出下列形容词的比较级形式并与学生对答案。

睦邻短期

brave—多对一

thin— salty—

有趣—

重链脂肪—

dear— famous—

八,结束微课,并提醒学习者关注下一篇微课:形容词比较级的用法。

微课的教学设计 篇七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是这样。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交流资料 :

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三、研读《祖国》

1.学生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意,思考:统摄全诗的句子是哪一句?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2.学生自由诵读,认真领会诗句、诗段所表达的意思,思考:

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平实中见真情,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3.师生有感情诵读全诗。

思考:《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诗中构置了哪些充满浓郁诗意的画画? 学生归结体会,教师明确:

诗人对俄罗斯山河风景和人民生活热烈讴歌。冷漠沉静的草原,随风晃动的森林,奔腾的激流,村间的小路,苍黄的田野,闪光的白桦,苍茫的夜色,颤抖的灯光,远近相映、声色兼备,把俄罗斯山河的雄壮之美和秀丽之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绚丽变幻而朦胧流动的画面。打谷场丘堆满丰收的谷物,农家茅舍覆盖着稻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恰似一幅绝妙的民俗图,洋溢着俄罗斯的生活气息。

四、合作研讨:

1、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来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深切的爱。

2、学生熟读全诗。

板书设计: 祖 国

莱蒙托夫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统摄全诗) 俄罗斯原野景色:草原 森林 河流 白桦

农家生活:打谷场 农家茅房 小窗 饮酒 笑谈 舞蹈(平实中见真情)

五、指导自读《黑人谈河流》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2.学生合作研讨: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学生研讨,教师点拨:

(1)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3)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3.学生有感情诵读,体会诗歌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爱国,是一面飘扬在世界各国上空的永不褪色的旗帜。无论是平实中见真情的莱蒙托夫的《祖国》,还是深邃中显自豪的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他们的心声是相通的。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黑人谈河流

休 斯

核心词“河流” (历史的象征) 中心诗句:

“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幼发拉底河沐浴

深邃 刚果河畔盖茅舍

中显 尼罗河畔建金字塔

自豪 密西西比河听歌声

微课教学设计 篇八

设计思想:

初步掌握拟人的知识,能判断拟人句,尝试写拟人句。

教学分析:

拟人句手法在作文中经常需要运用,它可以使文章变得生动形象,学生对于富有人格特征的事物以及动植物都十分喜爱,易于接受。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关春天的文章,就大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动植物人的特点,学生特别喜爱。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拟人句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拟人修辞手法。

2、知道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形式有三种:把植物拟人化、把动物拟人化、把一般事物拟人化。

3、能够区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4、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句子、写片段。

教学策略:

自主、合作学习法。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区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句子、写片段。

2、教学难点: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句子、写片段。

教学过程:

一、课前微视频教学

1、理解拟人修辞手法的概念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要教给大家一种修辞手法——拟人。我们学会了它,就可以使我们的文章写得生动有趣了。那什么是拟人手法呢?让我们来读下面的句子:

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

桃花笑红了脸。

笋芽儿高兴地说:“多美好的春光啊!我要快快长大!”。

师:你有什么发现呢?——对了,句子中把春雨、桃花、笋芽儿当作我们人来写了,给它们赋予了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和感情。春雨成了美丽的姑娘,还会弹乐曲;桃花拥有了人一样红润的脸庞;笋芽儿也像人一样有思想,有感情地开口说话了。我们读到这样的句子,是不是觉得很生动,很有趣呢?这样的句子就是拟人句了。

定义: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

2、拟人手法的三种运用形式

师:那什么事物都可以进行拟人化呢?拟人手法的运用形式主要有三种:

1)把植物拟人化

2)把动物拟人化

3)把一般事物拟人化

师: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1)把植物拟人化

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

师:从这句,我们可以形象地感受到笋芽儿渴望快快长大的迫切心情。

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

师:柳树怎么会有辫子呢?哦,原来是嫩绿的柳枝呀,多像小姑娘的长辫子呀。这里就把柳树拟人化了。

2)把动物拟人化

百灵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

蝴蝶在花丛中跳起舞来。

师:这里把百灵鸟的叫声形容为在歌唱,顿时让我们觉得百灵鸟不仅仅是小鸟,更是位歌唱家了。而蝴蝶也成了优秀的舞者,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将蝴蝶的欢乐、美丽生动、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我们留下了美的享受。

3)把一般事物拟人化

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

春雨姑娘爱抚着她,滋润着她。

师:从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读到大嗓门的雷公公和温柔的春雨姑娘呢?这比“打雷了,天上下起了小雨。”生动多了吧?

师:所以,假如我们给了这些动、植物以鲜活的生命,我们的语句就不会单调乏味,我们的文章将更加清新,鲜活。这就是拟人句的作用。但是我们不光要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现在,老师就教大家怎样将一个简单的句子变成形象生动的拟人句。

例:天空中有许多星星。

师:首先,我们要将“星星”人格化,可以叫它“星宝宝”,因为星星给我们的印象是可爱的。然后,我们还要给星星赋予人的动作、神态或感情。我们先想一想,星星的特点是什么?嗯,很亮,还一闪一闪的,就像我们亮晶晶的眼睛一样,一眨一眨的,是吗?那我们可以这样写:

星宝宝们在天空中眨着眼睛向我问好。

这样一改,是不是可爱的小星星形象立刻出现在我们眼前了?拟人句是不是很棒呢?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那请你也来改一个句子吧!

练:牵牛花开了。

提示:首先将牵牛花人格化。然后,想想牵牛花有什么特点?,它的花朵像。

改:牵牛花(弟弟)吹起了(小喇叭)。

牵牛花(小姐)穿上了(喇叭裙)。

3、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

师:相信聪明的你们已经学会了,那老师要考考你们,判断一下这个句子是不是拟人句?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师:可能有些同学犯糊涂了,觉得这句是把春天当人来写,你看春天都是小姑娘了,应该是拟人句吧?那可就错了,因为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词——“像”。“什么像什么一样。”这是什么句子?经过老师的提示,你就知道了,对,这是一个比喻句“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那我们可以把这个比喻句改成拟人句,怎么改呢?我们不能用“像”这个比喻词,所以我们直接叫她“春姑娘”,她的拟人化的动作是“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个不变。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改成:害羞的春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4、回顾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好,让我们再回顾一遍: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拟人的运用形式有三种:把植物拟人化,把动物拟人化和把一般事物拟人化。最后,在拟人手法的运用中我们要注意:

1、要有真情实感,做到自然逼真,不要生拉硬扯;

2、要符合事物本身的特点和其要表达的心情;

3、要符合其身份和表达的环境;

4、要与比喻句区分开来。在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分中,我们主要看是否有“像、好像……”这些比喻词。

好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

微习题

第一关

下列句子,哪些是拟人句?请在后面打“√”。

小树向我招手,小花向我点头。

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

泉水唱着歌跑下山去。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抬起它们的头。

大雨打落了娇嫩的蔷薇花。

第二关

请写出下列句子是什么形式的拟人化。

豌豆妈妈更有办法,让孩子晒在太阳底下,“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洪水咆哮着向村庄袭来。

萤火虫点着灯笼在夜间散步。

春风给柳树梳头。

太阳花向着太阳微笑。

第三关

用拟人的手法改写下列句子。

泉水流下山去。

小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微反思

本次设计思路还是比较清晰,以递进形式让学生逐步了解什么是拟人句,拟人句的运用形式。以边讲解边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拟人句。最后进行回顾总结使学生加深印象。

微课教学设计 篇九

设计意图:

通用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比喻句有几百个。这些比喻句的运用,使文中的语言生动、形象,能够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教师通过比喻句的教学,可以把学生带到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中去,更主要的是通过比喻句的教学,促进儿童形象思维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学情分析:

目前,比喻句教学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不少教师认为:小学生知识底子薄,思维能力低,不易进行比喻句教学或者只能进行极其初浅的比喻句教学。这种观点是消极落后的,是不切合实际的。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孩子们的视野在不断扩展。大部分儿童在入学前就认识了不少事物。进校后,由于同学间的互相影响,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另外,小学语文课本中比喻句的出现,基本上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所有这些都符合小学生形象、直观的思维特点,都为我们进行比喻句教学创造有利的条件。

教学目标:

1、了解比喻句的作用,认识比喻句的特点。

2、学会写比喻句。

3、培养学生写比喻句的兴趣,从而乐于表达,乐于写话。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比喻句的表达特点。

2、初步学写比喻句。

教学过程:

一、品读句子,领会“比喻句”的作用。

1、示图:苹果。怎么把这个苹果写得形象呢?

2、通过比较句子,感受比喻句的作用。

树上挂满了红苹果。

树上挂满了红苹果,像一个个小小的红灯笼。

3、小结:好的比喻句可以生动、形象地描绘事物,把道理说得通俗易懂,增添文章的色彩。

二、欣赏句子,收获“比喻句”的特点。

1、欣赏优美的比喻句。

天上的星星仿佛明亮的宝石。

绿绿的西瓜好像一个皮球。

红红的太阳犹如一个大火球。

弯弯的月亮像一条小船。

2、观察句子,找出比喻句的特点。

特点1:具有比喻词。

特点2:具备两种相似的事物。

3、小结。

三、练习巩固,小结“比喻句”的写法。

1、基础练习。

把相似的两种事物连一连。

飞机-蜻蜓,银杏树叶-扇子,蘑菇-雨伞,燕尾-剪刀

根据所连的事物写成一句通顺的比喻句。

1)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把漂亮的小扇子。

2)天上的蜻蜓像一架小型飞机。

3)森林里的蘑菇像一把雨伞。

4)燕子的尾巴像一把剪刀。

2、提高巩固练习。

把比喻句补充完整。

树上的叶子飘落下来,像(一只只蝴蝶)。

杨桃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四、鼓励总结,激发写“比喻句”的兴趣。

多练多写比喻句,文章生动显活力。

微课教学设计 篇十

设计思路

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分层阅读《追赶天边的彩虹》,引导学生用带点的词语说话,逐步培养孩子们联想写话的能力。

教学目的

1、借助《追赶天边的彩虹》,展示孩子们的阅读水平,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2、引导学生用带点的词语说话的能力。训练孩子成句成段,逐步培养孩子们联想写话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班级大部分同学都是识字大王了。真了不起!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汉字,有什么好处呢?

2、指名学生说。

3、是啊,扫清了识字的障碍,我们就可以自己阅读,看更多有趣的课外书了。我们的。同步阅读《追赶天边的彩虹》这本书,就是我们星级表里的词语串成的文章。同学们,你们有信心读好吗?(有)

二、明确标准

1、我们的口号是:“追追追,追上十星级!”下面我们来到——“同步阅读”大擂台。老师指课件:

同步阅读的评价标准:

一颗星:清晰响亮;

二颗星:清晰响亮、正确流利;

三颗星:清晰响亮、正确流利、有感情。

认真倾听,遇到带点的句子能模仿说话,奖励两颗星。

三、同步阅读擂台赛

1、每位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来读,特别长的读一两个段落。学生自由练读(学生特写)

2、四个大组推荐代表来打擂,根据朗读情况,全班同学用手势评价等级(一星、二星、三星)。

3、老师根据大多数同学的意见,结合自己的评价,当场在课件上点击星数。比两轮,总结擂台赛的结果,给予表扬。最后获胜的小组参与打擂的同学获得卡片等奖励。

【设计意图:在打擂的游戏中,展示读书本领,老师点拨,同学互助,激发读书热情,在语言环境中巩固识字的同时,为课外阅读做准备。】

微课的教学设计 第十一篇

“染纸”活动是幼儿园中、大班幼儿喜爱的美工活动,染纸的绚丽色彩和千变万化的晕染效果,会给幼儿留下深刻印象。本节微课围绕了染纸中的折法和染法这两个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只选择了其中最基础的一小部分进行了介绍,介绍的过程采用文字、图解、动作演示和讲解等视听结合的方式,帮助幼儿直观地理解折和染的技能,通过对作品的分类欣赏,引发幼儿对染纸更强烈的尝试探索欲望。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将其简化,设计创作了该微课。

微课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结合染纸画的艺术特点,将染纸画的基本技术简化,让幼儿在探索不同折法的同时,发现图案的多样变化;在学校不同染法的同时,感受色彩交融所产生的美妙变化,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激起幼儿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教学目标分析:本节课中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动作演示和讲解帮助幼儿了解染纸的程序、学习折与染基本技能。

2、体验染纸作品带来的美感,激发幼儿对民族美术作品的关注和兴趣。

目标分析:

目标从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情感态度培养两个方面展开。通过微课帮助幼儿了解基本粗浅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目标重点在学习折、染得基本技法,难点是初步发现不同折法、染法、图案、色彩的奇妙变化。通过这次教学活动为幼儿今后进一步学习探索染纸打下基础。教学过程设计:

一、出示染纸制作的美工作品,引发幼儿对染纸艺术的兴趣和好奇。

师:这些漂亮的画是用什么纸作的呢?它们都是用五彩缤纷的染纸作品。

二、出示染纸工具和材料,了解其用途。

师:这些是染纸的材料和工具,你们认识它们吗?

三、通过图示和示范视频,学习几种简单的折法,感受不同折法图案的变化。

1、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迁移已有折纸经验探索不同折法。

师:我们都学习过折纸,可以用折纸的一般方法来折要染的纸,大家都来试试。

2、教师出示幼儿探索这出的范例,用图示帮助幼儿将折法进行归类师:这些都是小朋友折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都有哪些折法。(教师用图示展示折痕,与幼儿一起给折法命名)

3、在示范视频的引导下学习不同的折法,欣赏不同折法的晕染效果

师:让我们一起看看是怎么折,这是今天学习最难的地方,大家可要仔细看噢。(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幼儿进行练习并欣赏相应作品)设计意图:教学中有幼儿自由探索折法的环节设计是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学习迁移、大胆尝试。图示中有折痕闪动的设计,可以引起幼儿的注意,仔细观察对边、对角、集中一角折后图案的变化。

四、通过示范视频,学习两种基本的印染方法,欣赏色彩交融的变化。

师:折好的白纸怎么变得五颜六色呢?下面来介绍两种简单的染纸方法。(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幼儿观察练习,并欣赏相应作品)设计意图:示范视频可以直观地帮助幼儿清楚地观察到不同染法的动作要领,使用工具和全部过程。

五、幼儿动手尝试制作染纸,教师对作业中的问题进行提示。

1、幼儿尝试染纸。

师:大家都来动手试试吧。

2、出示幼儿作品,进行点评。

师:看这些都是小朋友的染纸,折的时候要折平、对齐,染的时候要浸润,瞧,这些染纸多漂亮啊。

六、播放更多种类的染纸美工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发幼儿对民间美术作品的兴趣。

师:纸染好后,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作品,你们看有书签、衣服、剪贴画创意绘画等。今天我们学会了染纸之后都可以回去试试用它们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课后延伸:引发幼儿进一步尝试的兴趣。

师:很多小朋友还没有一一尝试不同的折法、染法呢,老师在美工区准备了材料和工具大家都去试试吧。

荷塘月色微课教案 第十二篇

教学目的

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移觉修辞手法的运用。

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通过朗诵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放在文章的结构安排、写景层次、语言特色上。

2、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自己印象中的荷塘景色,然后引入课文。

解题

1、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 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写作背景

[提问]:本文写于1927年,这段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什么事情?

[解答]:朱自清在青年时代曾参加过“五四”运动,向往过俄国十月革命,后来也投身过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7年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中共党人和广大革命人民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的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 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请学生听朗诵带,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荷塘月色教案》。

[提问]:怎么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

[解答]:全文分三大段:

一段(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

二段(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三段(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释义: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踱:慢步行走。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梵婀玲:小提琴。

一例:一律。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大意:大概的轮廓。

讲读第一段

[提问]: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

[解析]:文章第一句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强调了“颇不宁静”,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而且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我一烦闷便想到外面散步,这就忽然想起荷塘,想到满月的光,于是便离家去荷塘。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是不是家里的矛盾?注意联系一下背景来体会可知不是家事矛盾。文章第一段写道:“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孩子安详地睡着,母亲还哼着眠歌,一切都很平静、温馨。“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这些举动都体现了作者对家人的关心。可见不是家里的矛盾。联系一下作者所处的社会就可知道,作者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苦闷。这正是作者通过文章表达出来的。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书]:缘由:颇不宁静、忽然想起。

讲读第二段:

(一)、[提问]:大家看看各小节都写了些什么,总结一下,作者是按什么线索来写的?

[解答]:按漫步荷塘的过程来写。按作者的活动、视线的转移,有层次地来展示荷塘月色,同时,作者也是按漫步——思索这样一条线索使得情景交融。

[幻灯片]:来路(2、3)——荷塘(4)——月色(5)——四周(6)

漫步——思索

(二)、讲读第2节

[提问]:请一位学生找出小路的特点。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衬托月下小路的美?

[解析]: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幽僻是基本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

[幻灯片]: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解析]: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

形成了静悄、幽寂、朦胧的氛围,这也是笼罩全文的氛围。

(三)、讲读第3小节:

[提问]:这一段是讲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请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怎么理解这种感受?

[解析]:重点理解这个句子: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12篇微课教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微课。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