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现代文阅读是语文考试中拉分项目之一,该如何做到不失分是很重要的。本页是敬业的小编枫为家人们收集的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优秀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现代文答题技巧 篇一
文学作品中常会出现一些主体对象之外的景物,这些景物描写,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经过了作者的主观选择,赋予了它们特定的含义,因而具有相应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注意这些景物出现在哪种文学作品中,是写景状物,还是叙事记人。第三,要注意景物描写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是开头、结尾还是穿插文中,从结构上看也有特定作用。高考中一些试题便是特意为景物的作用而设置的。那么,这些试题是如何设计的?景物在文中究竟具有哪些作用呢?
【题型透视】
1、归纳景物的特点。首先要明确这一景物描写中具体有哪些景物,或者同一景物中从哪些角度写的;其次要紧扣作者描写景物的词语,特别是动词、形容词、副词和数量词。答题时有的只需简单概括,或提炼作答。
2、说明景物描写的作用。在明确景物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标题、文体和原文内容,注意景物出现的位置,便能进一步从内容上、结构上明确其作用。
3、归纳景物描写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表现手法则可以从结构、描写、抒情等方面进行归纳,明确这些手法和相应的作用,结合原文内容和文体,能顺利解答这类问题。
4、明确景物的特定意义。景物的特定意义有比喻义、哲理义、象征义等,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不会明说,需要读者通过对整个文章的理解去发掘和揣摩。
【备考策略】
一、抓住关键词语,明确景物特点。
作者描写景物会展现其特点。同一场景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各用什么词语来修饰或形容它们;这些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突出了景物哪一方面或哪些侧面的特点。明确了这一切,便能较轻松地回答问题。
【例1】(易云武《塔上的树》20xx年天津卷)船泊码头,便要去仔细看这幅山水泼墨,它是一座七层古塔,虽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下三只寂寞的风铃,但已哑然失声,惟有被香烛熏烤得髹黑的塔门及残存于地缝里的灰烬,才表明也还有人来此祭祀,因此我想,它的存在不过是一个凝固了的历史故事罢了,在湘西山区,这样的故事也还多着呢。
本文第2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解析】这是本题的第一问,要注意作品是用哪些词、从哪些方面写塔的特点的。对象上,写了砖石、塔角翘檐、风铃、塔门和灰烬;用词上,用风蚀斑驳写砖石,破损残缺写塔角翘檐,用三只寂寞和哑然失声写风铃,还用惟有被香烛熏烤得髹黑写塔门,用残存于地缝里写灰烬,突出了景物破败、荒残、寂静的特点。
【参考答案】砖石斑驳,塔角翘檐破损残缺,风铃失声,突出了景物破败、荒残、寂静的特点。
二、明确描写手法,结合位置解答。
描写常采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以突出景物的特点和其内在的含义,因此,结合各种修辞和表现手法的作用,联系文体和具体内容,考察景物描写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及其作用,能较好地解答这类的试题。
【例2(埃·格林《晚秋》20xx年江西卷)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地上。
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解题透析】文章的行文构思,可以先看标题,开头和结尾,再看文章大意。本文标题是晚秋,而首段写的是晚秋的景色及他的心情。结尾又提到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自如了。景物描写一般情况有点明季节,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等作用。这里景物描写主要作用显然是为了设置悬念,引起下文,推动情节发展的。
【参考答案】①结构上的作用:点题,与结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②内容上:设置悬念,便于展开故事情节。
三、明确基本用意,多方鉴赏归纳。
景物描写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对于较为笼统的鉴赏题,考生往往觉得难以下手。其实,只要注意景物本身的特点,明确它所代表的意味或气氛,并注意景物描写在塑造人物和展开情节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关注相应的表现手法,再联系上下文,便可以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了。
【例3】(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第9车厢》20xx年浙江卷)我不知道这次行车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只是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听这么长时间呀?然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半天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到底在卧铺到哪儿了。(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第9车厢》)
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解析】本文为叙事作品,而题目要求的是鉴赏,因此,需要多方考虑其作用。如景物特点展示了作者创造的氛围,景物出现的位置揭示了内在意义,而景物与人物的关系则起到了烘托和对比的作用。这样就能较为全面地欣赏答题了。
【参考答案】①光秃秃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空旷、荒芜、凄清的氛围;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对照。
四、挖掘景物内涵,明确深层意义。
一般地说,景物描写既然是作者的主观选择和创造,必然有一定的内涵。至于它属比喻义、哲理义、象征义中的哪一种,需要对内容深入挖掘,全面理解并加以解答。这类题往往是某一主体景物的作用,在此不予赘述。
【实战演练】
迎风冒雪访雪芹张梦阳
①从温馨、宽敞的新居走出来,雪下得正紧。虽然算不上鹅毛大雪,却也纷纷扬扬从苍茫的天宇间落将下来,搅得满世界白皑皑的。雪花拂在脸上,凉飕飕的。我迎风冒雪朝北走去,去往北京植物园的曹雪芹故居,朝拜心中的雪芹。
②为什么晚年要迁居到西山枫林来住?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希望离曹雪芹近些。所以11月初刚一安居,立即就去看望他。那是霜叶红似二月花的深秋,故居掩映在如火的红叶中分外妖娆。迁居前我也曾在烟柳刚透绿芽的早春来过,故居墙根的霜痕正依稀见绿。繁花似锦、姹紫嫣红的夏天,我又曾多次在故居门前的古槐绿荫下悠缓地品茗沉思。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一年四季来这里,都会感受到雪芹黄叶著书时的氛围,然而最能体会出真谛的还是冬天,在迎风冒雪的荒寒寂寞中方能对曹雪芹当年的创作心境产生刻骨的体验。
③鲁迅曾经感谢他的父亲不善经营、穷了下来,所以才使他在从小康坠入困顿的途路中看见了世人的真面目,写出了近代最深刻揭露世人灵魂的文集。同理,如果曹氏家族不遭遇抄家厄运,少年曹雪芹不在燕京体味世态的炎凉,又在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艰苦环境中黄叶著书,而是仍然在灯红酒绿、温软甜香中过阔少爷的生活,也绝对写不出《红楼梦》。当然,倘若他们都未曾阔过,未曾经历上下的波折、冷热的反差,而是始终在贫穷中度日,也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这两位中国近三百年来最伟大的文学家的人生历程是这般相似,都有如从火热的夏天,骤然间落到严寒的冬季,恍然感到痛彻肌骨的寒冷,于冷暖反差中品味人世,从而体察深切,思考深邃。虽然冬天的公园没有人去,但是要体会鲁迅、曹雪芹的心境,最好是冬天。
④雪下着,已经很厚的白雪在脚下发出吱吱的响声,雪花拂在脸上,凉嗖嗖的。看见香山下的植物园了,层层树海都覆盖着白雪的衣被。看见黄叶村了,铁丝般的柳树枝条在雪雾中显得迷迷濛濛。看见雪芹的塑像了,头上肩上蒙了一层雪,眉头紧皱,低头沉思着什么。卧雪黄叶村,红楼梦无休。我感到,雪中的塑像才最真切地表现了曹雪芹的形象和神态。因为雪芹正是在冰雪料峭中思索人生,在风雪刺骨的寒夜里写他的《红楼梦》的。而这时写出的文字,是将身外的冰雪转化为心中的彻冷,再化作对这人世的冷察,化作不朽的华章,倒更是呕心沥血的切肤之作。雪芹,实在是离不了雪!他就是雪中的芹圃。难怪他魂归去时,也是冰天雪地之际。
⑤我点了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继续迎风冒雪在雪芹塑像前徘徊,在古槐下伫立,在故居周围疾走,恍忽中似乎看到曹雪芹的魂魄在这山水间徜徉
⑥或许会有人说,黄叶村压根就没有什么曹雪芹故居,甚至于也没有什么著书的曹雪芹,只有抄写勤。你所心仪的去处其实是子虚乌有的太虚幻境。也可能吧!但其实,很多文化人物都是精神性的,对大多数人来说,毋庸过于较真。就让曹雪芹和他的黄叶村故居活在我心中吧,我时时感到雪芹就在我的身边,给我讲述着他的人生阅历,讲解着他用生命铸成的《红楼梦》,讲诵着天地宇宙的真经,激励我永远无休止地向更高的思想和艺术境界攀登。
⑦雪下着,已经很厚的白雪在脚下发出吱吱的响声,雪花拂在脸上,凉嗖嗖的。我在迎风冒雪中深切感到了人活天地间的充实与幸福(有删节)
1、第②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雪芹的故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第④段中,作者是如何展开描写的?
3、第④段和第⑦段中,作者两次写到雪下着,已经很厚的白雪在脚下发出吱吱的响声,雪花拂在脸上,凉嗖嗖的,请分析它们的写法和不同的作用。
【参考答案】
1、主要运用衬托手法。通过自己一年四季拜访曹雪芹故居的不同感受,突出冬天的拜访最能体味到曹雪芹当年的创作心境;也为本文重点写冬天的拜访,获得最深刻感悟作铺垫。
2、作者按照行踪,由远而近,依次描写了香山植物园中覆盖着白雪的树,黄叶村雪雾迷迷濛濛的柳树枝条,以及头上肩上蒙了一层雪的雪芹塑像。突出雪中景物的特点,点明了时令,照应了题目,并渲染了环境气氛。
3、两处内容,同样是作者描写自己在雪中的行走,突出的是雪的厚度、声音和作者对寒冷的具体感受,照应了题目,突出了拜访的时令特点。但写作目的不同,前者主要是突出迎风冒雪前往时的情状,与本段后文写雪芹的塑像作铺垫,说明雪中的塑像才最真切地表现了曹雪芹的形象和神态;后者则是照应末句,反衬拜访雪芹后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宁静。(一叶飘然烟雨中的blog)
现代文答题技巧 篇二
现代文阅读
如何读懂议论类文章
注重整体阅读,议论性的文字抓住基本观点以及对观点阐述的文字。认真读懂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标示文章中揭示主旨的句子、揭示文章结构的句子,并用笔划出称代词、关联词、标志词。阅读题目,找出选枝相对应的区域。文章内容与题目相互应证。
整体解题技巧
将题干中否定陈述转换为肯定陈述。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的题干,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将称代内容替代称代词,使称代词与称代内容保持一致。找出选项所关涉的内容区域,将选项与文章内容逐字逐词逐句进行比较、对照。推导的选项要在原文中找到根据,要有前因后果。注意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正常错误有故意混淆,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颠倒因果,强加因果,胡乱划分。
概念词语理解题
答题技巧: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划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联系词语的本义,抓住语境义。
句子理解题
答题技巧:理清复杂句子的结构关系,适当作些句子成分的分析。其次要对修饰成分认真思考,这是选项比较的重点。找出文中相对应的阐释,与选项逐字逐句对照、比较。分析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分辨先后顺序。检查该选项的解释与全文或全段的倾向性是否一致。
信息筛选题
答题技巧:找出选项相对应的内容区域,依次筛选。原文内容与选项保持一致,选项与题干要能构成因果关系。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如举例、描写等,抓住本质特征。
现代文答题技巧 篇三
一、要点充足法题
解答主观性阅读,首先要看清该题的分值。一搬来说,超过2分的题,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答案起码有两个词语或词组或句子。例:(20xx长春)《失去的书桌》(3)作者详写了与书桌有关的哪几件事?(3分)
答:⑴在书桌上写下辱骂李老师的话;⑵在书桌上画画;⑶书桌保住了孩子的性命。
这就要求考生整体把握文章,力争涵盖全部要点而没有遗漏,使答案完备。
二、依文解题法
近几年中考题中主观性阅读题的答案,特别是考查对关键性词语的正确理解、判断等题目,其答案往往就在原文中,因为出题人是“依文设题”,答题也应“依文解题”。做题时排除多余的无用信息,保留有用信息的语句。如果无明文规定,答题时要尽可能利用或者摘录原文中的语词和句子作答。例:(20xx重庆)《梦幻视觉“水利方”》(5)有人担心“水利方”的外层薄膜容易堆积尘土,影响美观,请你根据选文内容对此作出回答。
答:“水利方”的外围采用新型的环保能ETFE(聚四氟乙烯)膜材料;又奇妙的自洁功能,不沾附尘土,风一吹,土就走了。
可见,尽量裁取原词原句即用“依文解题法”作答,是获得分数的一个好办法。
三、归纳重组法
有的综合题的答案分散在一段或者几段文字中,很难找出现成的原话,这就需要根据题意要求,首先提取有用的信息,然后根据需要对原话或原文中的某些词语加以改造、组合、压缩、变换进行“归纳重组”,最后作恰当规范地表述就可以了。
例(20xx重庆)《别踩疼了雪》(1)阅读全文,说出女儿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答:在女儿心中,雪花是妈妈变成的,通过看雪找到与妈妈的联系,以此怀念妈妈。
四、专业术语法
有的题干中明确规定不得用原文中的原词原句回答,这就需要在整体把握段篇或完全理解上下文语境的基础上,用自己平时掌握的符合语文专业要求的说法,说清自己读懂文章后的各种结论和感受。
例如:(1)对考题中要求回答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类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可以从文中的位置入手结合表达方式来进行回答。
在文章开头,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主旨、话题、论点);(描写句)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渲染气氛,定下感情基调等。结构方面:或总领下文,或埋下伏笔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记叙文),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记叙文)等。
在文章中间,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句)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抒发作者的感情等。结构方面:承上启下(过渡);概括分论点(议论文)等。如果句子单独成段,还有强调作用。
在文章结尾处,内容方面:(议论、抒情句)点明(强调)中心,深化(升华)主题(记叙文);归纳总结论点(议论文)。结构上: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
(2)对于品位词语的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答:
第一,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第二,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第三,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对于鉴赏句子的题,可以从修辞方法入手。首先指出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然后从修辞的作用来回答。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描写事物、表现对象的特征(表现了人物或作者的感情)。
排比、反复:增强语言气势,强调了对象的特点(记叙文、说明文),作者观点,感情(议论文、记叙文)加强节奏感。
反问、设问:强调某些内容,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注意:一定要结合原句来回答。
(4)写作手法方面,就应重视“欲扬先抑”、“象征”、“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说法。
五、整体把握法
这种解答方法需要整体阅读,突破本句和本段,充分把握条件,将思路放开,做到瞻前顾后,认真寻求照应,以便迅速而准确的解答题目。至与寻求照应,或从前因找后果,或由结论溯前题等。
六、利用信息法
解答简答题时要充分利用本题题干信息,充分利用其他相关题的信息,包括注解等,充分利用他题答案信息(有些先出现的小问题还可以为解答后边出现的大问题提供答案基础或思考线索,甚至有时小问题本身就是后边大问题所求答案的部分)。
总之,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拟答案时要善于利用各种有用信息。
七、字数达标法
答案用语要规范化,要尽量用完全句,要避免语病;同时,只要字数允许,在语境要准、文字要精的前提下,就要尽量多答点,即能用词组作答的不用词,能用句子作答的不用词组,甚至能用句群作答的就不用复句,以保证答案字数的达标。因为不超字数,文字答得多,要点往往接近完备。
现代文答题技巧 篇四
文学作品中常会出现一些主体对象之外的景物,这些景物描写,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经过了作者的主观选择,赋予了它们特定的含义,因而具有相应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注意这些景物出现在哪种文学作品中,是写景状物,还是叙事记人。第三,要注意景物描写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是开头、结尾还是穿插文中,从结构上看也有特定作用。高考中一些试题便是特意为景物的作用而设置的。那么,这些试题是如何设计的?景物在文中究竟具有哪些作用呢?
【题型透视】
1、归纳景物的特点。首先要明确这一景物描写中具体有哪些景物,或者同一景物中从哪些角度写的;其次要紧扣作者描写景物的词语,特别是动词、形容词、副词和数量词。答题时有的只需简单概括,或提炼作答。
2、说明景物描写的作用。在明确景物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标题、文体和原文内容,注意景物出现的位置,便能进一步从内容上、结构上明确其作用。
3、归纳景物描写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表现手法则可以从结构、描写、抒情等方面进行归纳,明确这些手法和相应的作用,结合原文内容和文体,能顺利解答这类问题。
4、明确景物的特定意义。景物的特定意义有比喻义、哲理义、象征义等,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不会明说,需要读者通过对整个文章的理解去发掘和揣摩。
【备考策略】
一、抓住关键词语,明确景物特点。
作者描写景物会展现其特点。同一场景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各用什么词语来修饰或形容它们;这些具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突出了景物哪一方面或哪些侧面的特点。明确了这一切,便能较轻松地回答问题。
【例1】
(易云武《塔上的树》20xx年天津卷)船泊码头,便要去仔细看这幅山水泼墨,它是一座七层古塔,虽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下三只寂寞的风铃,但已哑然失声,惟有被香烛熏烤得髹黑的塔门及残存于地缝里的灰烬,才表明也还有人来此祭祀,因此我想,它的存在不过是一个凝固了的历史故事罢了,在湘西山区,这样的故事也还多着呢。
本文第2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解析】
这是本题的第一问,要注意作品是用哪些词、从哪些方面写塔的特点的。对象上,写了砖石、塔角翘檐、风铃、塔门和灰烬;用词上,用风蚀斑驳写砖石,破损残缺写塔角翘檐,用三只寂寞和哑然失声写风铃,还用惟有被香烛熏烤得髹黑写塔门,用残存于地缝里写灰烬,突出了景物破败、荒残、寂静的特点。
【参考答案】
砖石斑驳,塔角翘檐破损残缺,风铃失声,突出了景物破败、荒残、寂静的特点。
二、明确描写手法,结合位置解答。
描写常采用不同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以突出景物的特点和其内在的含义,因此,结合各种修辞和表现手法的作用,联系文体和具体内容,考察景物描写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及其作用,能较好地解答这类的试题。
【例2】
(埃·格林《晚秋》20xx年江西卷)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地上。
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解题透析】文章的行文构思,可以先看标题,开头和结尾,再看文章大意。本文标题是晚秋,而首段写的是晚秋的景色及他的心情。结尾又提到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自如了。景物描写一般情况有点明季节,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等作用。这里景物描写主要作用显然是为了设置悬念,引起下文,推动情节发展的。
【参考答案】
①结构上的作用:点题,与结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②内容上:设置悬念,便于展开故事情节。
三、明确基本用意,多方鉴赏归纳。
景物描写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对于较为笼统的鉴赏题,考生往往觉得难以下手。其实,只要注意景物本身的特点,明确它所代表的意味或气氛,并注意景物描写在塑造人物和展开情节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关注相应的表现手法,再联系上下文,便可以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了。
【例3】
(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第9车厢》20xx年浙江卷)我不知道这次行车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只是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听这么长时间呀?然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半天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到底在卧铺到哪儿了。(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第9车厢》)
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解析】
本文为叙事作品,而题目要求的是鉴赏,因此,需要多方考虑其作用。如景物特点展示了作者创造的氛围,景物出现的位置揭示了内在意义,而景物与人物的关系则起到了烘托和对比的作用。这样就能较为全面地欣赏答题了。
【参考答案】
①光秃秃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空旷、荒芜、凄清的氛围;
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
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对照。
四、挖掘景物内涵,明确深层意义。
一般地说,景物描写既然是作者的主观选择和创造,必然有一定的内涵。至于它属比喻义、哲理义、象征义中的哪一种,需要对内容深入挖掘,全面理解并加以解答。这类题往往是某一主体景物的作用,在此不予赘述。
【实战演练】
迎风冒雪访雪芹张梦阳
①从温馨、宽敞的新居走出来,雪下得正紧。虽然算不上鹅毛大雪,却也纷纷扬扬从苍茫的天宇间落将下来,搅得满世界白皑皑的。雪花拂在脸上,凉飕飕的。我迎风冒雪朝北走去,去往北京植物园的曹雪芹故居,朝拜心中的雪芹。
②为什么晚年要迁居到西山枫林来住?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希望离曹雪芹近些。所以11月初刚一安居,立即就去看望他。那是霜叶红似二月花的深秋,故居掩映在如火的红叶中分外妖娆。迁居前我也曾在烟柳刚透绿芽的早春来过,故居墙根的霜痕正依稀见绿。繁花似锦、姹紫嫣红的夏天,我又曾多次在故居门前的古槐绿荫下悠缓地品茗沉思。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一年四季来这里,都会感受到雪芹黄叶著书时的氛围,然而最能体会出真谛的还是冬天,在迎风冒雪的荒寒寂寞中方能对曹雪芹当年的创作心境产生刻骨的体验。
③鲁迅曾经感谢他的父亲不善经营、穷了下来,所以才使他在从小康坠入困顿的途路中看见了世人的真面目,写出了近代最深刻揭露世人灵魂的文集。同理,如果曹氏家族不遭遇抄家厄运,少年曹雪芹不在燕京体味世态的炎凉,又在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艰苦环境中黄叶著书,而是仍然在灯红酒绿、温软甜香中过阔少爷的生活,也绝对写不出《红楼梦》。当然,倘若他们都未曾阔过,未曾经历上下的波折、冷热的反差,而是始终在贫穷中度日,也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这两位中国近三百年来最伟大的文学家的人生历程是这般相似,都有如从火热的夏天,骤然间落到严寒的冬季,恍然感到痛彻肌骨的寒冷,于冷暖反差中品味人世,从而体察深切,思考深邃。虽然冬天的公园没有人去,但是要体会鲁迅、曹雪芹的心境,最好是冬天。
④雪下着,已经很厚的白雪在脚下发出吱吱的响声,雪花拂在脸上,凉嗖嗖的。看见香山下的植物园了,层层树海都覆盖着白雪的衣被。看见黄叶村了,铁丝般的柳树枝条在雪雾中显得迷迷濛濛。看见雪芹的塑像了,头上肩上蒙了一层雪,眉头紧皱,低头沉思着什么。卧雪黄叶村,红楼梦无休。我感到,雪中的塑像才最真切地表现了曹雪芹的形象和神态。因为雪芹正是在冰雪料峭中思索人生,在风雪刺骨的寒夜里写他的《红楼梦》的。而这时写出的文字,是将身外的冰雪转化为心中的彻冷,再化作对这人世的冷察,化作不朽的华章,倒更是呕心沥血的切肤之作。雪芹,实在是离不了雪!他就是雪中的芹圃。难怪他魂归去时,也是冰天雪地之际。
⑤我点了一支烟,深深吸了一口,继续迎风冒雪在雪芹塑像前徘徊,在古槐下伫立,在故居周围疾走,恍忽中似乎看到曹雪芹的魂魄在这山水间徜徉
⑥或许会有人说,黄叶村压根就没有什么曹雪芹故居,甚至于也没有什么著书的曹雪芹,只有抄写勤。你所心仪的去处其实是子虚乌有的太虚幻境。也可能吧!但其实,很多文化人物都是精神性的,对大多数人来说,毋庸过于较真。就让曹雪芹和他的黄叶村故居活在我心中吧,我时时感到雪芹就在我的身边,给我讲述着他的人生阅历,讲解着他用生命铸成的《红楼梦》,讲诵着天地宇宙的真经,激励我永远无休止地向更高的思想和艺术境界攀登。
⑦雪下着,已经很厚的白雪在脚下发出吱吱的响声,雪花拂在脸上,凉嗖嗖的。我在迎风冒雪中深切感到了人活天地间的充实与幸福(有删节)
1、第②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雪芹的故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第④段中,作者是如何展开描写的?
3、第④段和第⑦段中,作者两次写到雪下着,已经很厚的白雪在脚下发出吱吱的响声,雪花拂在脸上,凉嗖嗖的,请分析它们的写法和不同的作用。
【参考答案】
1、主要运用衬托手法。通过自己一年四季拜访曹雪芹故居的不同感受,突出冬天的拜访最能体味到曹雪芹当年的创作心境;也为本文重点写冬天的拜访,获得最深刻感悟作铺垫。
2、作者按照行踪,由远而近,依次描写了香山植物园中覆盖着白雪的树,黄叶村雪雾迷迷濛濛的柳树枝条,以及头上肩上蒙了一层雪的雪芹塑像。突出雪中景物的特点,点明了时令,照应了题目,并渲染了环境气氛。
3、两处内容,同样是作者描写自己在雪中的行走,突出的是雪的厚度、声音和作者对寒冷的具体感受,照应了题目,突出了拜访的时令特点。但写作目的不同,前者主要是突出迎风冒雪前往时的情状,与本段后文写雪芹的塑像作铺垫,说明雪中的塑像才最真切地表现了曹雪芹的形象和神态;后者则是照应末句,反衬拜访雪芹后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宁静。(一叶飘然烟雨中的blog)
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整理 篇五
一、三大文体:1、记叙文2、说明文3、议论文
二、说明文中说明的三种顺序:1、时间顺序2、空间顺序3、逻辑顺序
三、小说的三要素:1、生动的人物形象2、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物形象,其它两个要素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四、四大文学体裁:1、散文 2、小说 3、诗歌 4、戏剧
五、记叙文中叙事的四种顺序:1、顺叙 2、倒叙 3、插叙 4、补叙
六、五种表达方式:1、记叙(叙述、叙事) 2、描写 3、抒情 4、说明 5、议论
七、描写事物的五个角度:1、视觉 2、味觉 3、听觉 4、触觉 5、嗅觉
八、记叙文的六要素:1、时间 2、地点 3、人物 4、起因 5、经过 6、结果
九、人物描写的七个角度:1、外貌(肖像)描写 2、语言(对话)描写 3、动作(行动)描写 4、衣着(穿着)描写 5、心理(内心)描写 6、神情(神态)描写 7、体态(体貌)描写
十、句子在文中常见的几种作用:
1、为下文写作铺垫(打基础、作伏笔)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4、衬托(正衬、反衬)
5、(首尾呼应),总结全文
6、(照应开头),深化或提示主题
7、(设置悬念),总领下文或领起下文
8、起强调作用,进一步突出
9、(画龙点睛),点明中心
10、开门见山,点题
11、总领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