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地理学科不同板块的特点,同学们要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对其展开学习。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是勤劳的小编帮大家整理的8篇初中地理总复习资料的相关内容,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初中地理复习资料 篇一
【关键词】开卷考试;中考复习策略
十二五期间,本人主持了一项市级立项课题“开卷背景下初三历史复习课教学策略研究”,本课题旨在研究中考历史开卷考试背景下初三历史复习课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如何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在不伤害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把握开卷考试的规律,指导学生高效复习,节省学生学习时间,在中考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并为高中阶段更好地学习历史打牢基础。
通过两年多的行动研究,课题组初步总结出开卷考试总复习教学的十项策略。
一、复习进度规划的两个策略
策略一:夯实基础求全面。2011版历史课标明确指出:初中历史教学“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市中考历史的难易度比例是8:2:0,充分说明夯实基础的重要性,所以复习尤其是首轮复习时,务求全面、扎实,不能挂一漏万。
策略二:首轮“过书”要扎实。因为是开卷考试,课本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资料,首轮复习的教材梳理,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时间再紧,也不能削减首轮复习的时间。
二、三大复习课型的六种教学策略
总复习阶段有三大基本课型:课本复习课、专题复习课、试卷讲评课。
1.课本复习课的常用策略
策略三:时序性和主题性相结合的框架策略。2001版课标打破时序,突出主题;2011版又恢复时序,但未抛弃主题;在老教材新课标的背景下,应将两者结合起来。比如中国史部分按照时序可以划分为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而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特点,复习时两者结合,先明细单元框架,梳理每一课的基本线索,然后再仔细温习课本,帮助学生系统地回顾所学知识。
策略四:因生而异、因班而异的互动策略。课本复习课很容易枯燥乏味,伤害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为了保证复习课的高效,有必要增加互动。互动既可以是师生互动,比如有效提问;也可以是生生互动,比如小组研讨,小老师带着大家复习等。如果学生预习充分,对复习内容比较熟悉,互动可以多一些;如果学生对课本比较陌生,但课堂秩序良好,可以少一些互动,老师充分讲授,以接受式学习为主。因班而异,讲求实效。
2.专题复习课的常用策略
策略五:新颖性策略助学生融会贯通。专题复习时,学生对教材内容已经比较熟悉,此时要突出线索,重视古今中外的纵横比较。如果一味重复单元主题,毫无新意,则不能对学生的有效复习提供帮助。所以要从学生未曾关注的角度切入,有更大的视野,实现跨单元乃至跨课本的整合,让学生有恍然大悟、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如中外改革之比较、中外思想史梳理、三次科技革命比较等等。
策略六:超链接策略助学生触类旁通。网络中的超链接可以让我们不断从任意兴趣点跳转,而专题复习中可以从一些兴趣点进行超链接式跳转,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在不同知识体系之间建立起多种多样的链接,从脑科学的规律看,这样做更容易唤醒记忆。
3.试卷讲评课的常用策略
策略七:基于数据统计的典型选讲策略。上课之前要对学生的试卷做充分统计,统计出每题的正答率,错误较多的题目还要梳理典型错误。这样选讲的题目就特别有针对性,能真实发挥考试和讲评的实际作用。
策略八:基于审题、答题能力培养的分析策略。部分学生开开卷之后反而迷茫,不知道如何提高历史成绩。他们的问题往往在于审题不清,答案不规范。在讲评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审题能力的提升,指导学生顺着命题者的意图答题。比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是要从两个角度回答,一个从材料出发,一个从课本出发,如果只答一点,就不符合题意;比如“中美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变化”,就要回答从敌对到走向正常化,答出从什么到什么的变化过程。
三、整理与使用复习资料的两个策略
策略九:多搜集、少印发。书店和网上的历史复习资料是海量的,教师要认真研究,仔细甄别,做好精选、精用,以减少学生的重复学习时间。
策略十:查教材、不冲突。在2011版新教材出台之前,现在仍然是一标多本,我们搜集来的很多资料是基于不同版本教材编写的,其整体体例乃至部分知识点的表达与本市所用教材未必一致,不能轻率使用,人为增加难度,造成毫无必要的困惑。在选编练习时更要注意这一点,要保持印发资料的前后一致性,不能彼此冲突,让学生无所适从。
【参考文献】
[1]崔允t主编。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初中地理知识总结 篇二
[关键词]初中英语;中考复习;教学策略
初中英语中考复习是一个十分紧张的阶段,同时也是决定学生后续学习发展的关键所在,英语教师要做好英语备考复习工作,促使学生提升自信心,使学生有条不紊地开展复习活动,学生在考场上同样可以更加镇定地完成考试,获得更加理想的考试成绩。故此,教师需要充分加强自身教学引导作用,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组织英语复习,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能力,凭借自身教学经验开展教学活动,提升复习成效。由此看来,加强初中英语中考复习教学策略研究很有必要,有助于为后续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参考作用。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临近中考,每个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地感到压力和紧张,甚至对中考存在恐惧和抵触心理,这种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很容易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在中考时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实力,影响到最终的考试成绩。故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从多种角度剖析原因,采取多种方法加以解决。尤其是学困生可能由于自身学习成绩不高,容易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教师应该正视此类学生,适当降低对学困生的标准和要求,帮助学困生增加单词量,尽可能提高自信心,努力提高成绩。而优等生则是应该保证自身学习成绩稳定的同时,能够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学会减压,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具备更加坚定的心理素质。(夏邦林,2014)
2研究题型,归纳总结
在初中英语中考复习中,由于知识覆盖面较广,涉及内容较为繁杂,尤其是在中考单项选择题中知识点较多。在复习中,为了避免对某些知识点一带而过,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观察力,能够着重对中考题型进行深层次分析,寻求合理有效的考查方式来归纳总结知识点,在后续题目解答中可以灵活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举一反三,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诸如,在中考中,宾语从句作为热门题型,在考试中是失分率较高的题目,同样也是得分点,通过研究和分析宾语从句题型,总结考查目标,在后续练习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深层次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更为充分地掌握知识点。(罗碧芳,2013)
3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是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后续复习中需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明确复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特点。其一,目的性。在后续复习中能够明确复习的目的,教师要在深入分析和总结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复习的目的;其二,针对性。复习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薄弱之处,做好事先预习工作,有针对性地组织后续复习活动的开展。其三。系统性。在复习中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点整合在一起,系统化总结和归纳,升华理论知识,剖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系统。对于教学中的知识点需要深层次掌握,引导学生了解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可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朱燕莉,2014)
4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在初中英语中考复习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将其划分为三个部分:其一,全面梳理每个单元的知识点,使所有学生能够学有所得,了解到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简化复杂的单词,找到最佳的单词。其二,分类复习。根据英语教学知识点分类练习,组织设计词组比赛,准备相配套的词组卷练习,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主要强调其背诵词组卷;根据中文来完成句子训练,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听力训练,加强文章填空和阅读理解内容的训练,总结错误原因。(常颖,2017)其三,综合复习。教师为学生布置各种类型的题目,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英语解题能力。
5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
(1)做好备课教师在教学前需要做好备课工作,归纳总结知识点,在教学中能将练习题目同步穿插到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控制题目难易程度,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大部分m第10期(总第082期)2017年10月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可以让每位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收获。对于英语兴趣不高的学生,应该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全身心投入其中,积极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诸如,部分学生对NBA兴趣较为浓厚,教师可以选择NBA相关的英文文章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学生有兴趣,也愿意认真阅读,就是成功了一半,这样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可以有效提升英语阅读能力。(石亚维,2015)(2)分层作业将作业分成三个部分,在教学中,除了传授英语知识以外,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优等生,采取情景演绎、阅读理解、英语作文等,帮助学生更为充分地理解和记忆英语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对于中等生,可以采取完形填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英语文章的理解。对于学困生,可以采取强制性的记忆单词和对话方式,提升英语综合能力,从而达到分别对待,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3)增加词汇储备,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单词储备不足,所以在阅读英语文章时倍感吃力。针对此类问题,应该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单词学习习惯,注重日常单词积累,或是组织小组单词储备评选,制作单词卡片,互相检查单词背诵情况,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在中考中获得更加理想的成绩。(4)勤加口语练习学生应该定期运用英语知识进行口语练习,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内容。教师可根据座位号要求学生进行发言,主动询问,准备英语口语训练。课堂进行分角色阅读,还可以模仿美国总统经典演讲;模仿英美电影经典台词。如果见到外国人,尝试主动进行简单的寒暄、交流,这样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胆量,使学生的口语表达更加流畅自然,单词储备量也得到增加,让英语学习变得更加简单。
6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中考复习阶段,教师应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创新教学方法,对知识点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为后续学习活动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常颖。对提升中考复习阶段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操作策略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101-103.
[2]罗碧芳。讲究教学策略,提高复习实效——初中英语总复习之我见[J].基础教育研究,2013(14):26,28.
[3]石亚维。初中英语优化教学初探及中考复习计划和思路[J].科技信息,2015(9):182.
[4]夏邦林。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例谈——以江苏省近几年中考题为例[A].江苏省教育学会2014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江苏省教育学会,2014:6.
初中地理复习资料 篇三
一、整合课标,因材施教
高三复习区域地理这一块时,需要把高中“必须3”与初中教材有机结合,结合的这个度需要教师把握。如果侧重于初中教材,就会造成学生的浅层次复习,能力提高不足,如果侧重高中“必修3”就会造成知识体系不全面。区域地理复习的总体设计应着眼于整个高中地理的教学与备考,以及学生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以具体的区域作为载体,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制定区域地理复习目标时,我依据课标要求,以初中学过的区域为载体,整合高中地理原理、规律和方法,依照“双层次教学法”把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相结合,把区域地理复习与高考考试内容相结合。
如针对“美国”这一节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分析课标,以下是和本部分相关的课标要求:
高中课标:①通过对某过农业生产条件、布局、特点的分析,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的途径。②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③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初中课标:①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②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③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通过初高中内容的对比,我发现共性之处都提到“区域、环境、开发、发展”等三维目标;不同之处在于高中课标提到“农业开发、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等,其更侧重学会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思路与观念。
基于此,我通过整合初、高中课标,形成本节课的复习目标:
(1)通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能够根据各种类型图,分析美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地形、气候、土壤),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以美国农业为例,把握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以及因地制宜如何布局,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美国东北部早期的资源开发,能理解区域的差异性和开发性特征,并能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相关分析。
这样精细化定位教学目标提高了区域地理的复习效率,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运用“翻转课堂”注重能力提高
关于翻转课堂不同学者有不同定论,我认为翻转课堂是指在老师组织下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交互式的学习。把课堂还给学会,由老师教变为老师提供学习资料,引导组织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高二区域地理的学习中我主要通过教师讲授学习区域地理部分,在高三复习课中,我大胆采用了翻转课堂,收到了较好效果。下面以日本为例谈谈做法:
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深入把握教材内容,认真分析了我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了以下学习资源:“日本区域图教学挂图、日本二战后的发展状况微视频、课件”。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按照我校推行的“双层次教学法”设置:基础层次要求学生掌握日本的地形、气候类型及其特点和经济发展的优劣势;能力层次要求学生掌握日本气候的分布及成因;日本的工业分布特点及成因;日本社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围绕这些目标,我设置了相关学案,学案分为三部分:《学案――导学单》、《学案――解决单》、《学案――能力提升单》,三单之间注重把握任务的梯度及任务间的关联性。学生课前先做《学案――导学单》,导读单要完成的主要是教学目标中基础层次的问题和检测,学生在充分了解我的意图和任务后自学完成导学单,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我通过了解学生做题情况及时掌握每位学生的课前学习动态。
在上课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计划,如:我准备让学生上课重点合作讨论的“日本地形与板块构造”这一部分,发现学生较容易能够解决,但是对“根据日本的降水、温度判读本国的气候类型”较难把握,我及时调整了教学计划,在课件中给学生提供了更翔实、更易掌握的资料,以便在课堂活动中学生更容易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重点解决《学案――解决单》,解决单上的问题主要以小组合作、小组间展示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展开,在小组讨论问题中,我及时对每个讨论小组进行个性化指导,重点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我及时点评和总结。通过这些课堂活动能够让学生把重点知识更加透彻地消化和吸收,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有了较大改观。
课后我通过《学案――能力提升单》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并及时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失,同时学生通过完成检测,反馈自己的学习成果及学习过程,明确自身不足,提高复习效率。
进一步提高区域地理复习效率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初中地理知识总结 篇四
关键词:观察;总结;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2-07
针对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有必要为感到茫然的学生们指出一条高效学习的路径,这也就是本文当中将要阐述的“观察、总结、研究”三部曲。
一、培养观察思维,灵活解题路径
谈到数学学习,我们总是会将目光聚焦到对知识内容的着手处理上,却往往忽略了处于首要位置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观察。虽然数学知识比较偏重理论性,却丝毫不影响观察活动对数学学习作用的发挥。所谓培养观察思维,就是引导学生将观察作为一切知识认知的基础,养成以观察为前提的思维习惯,让数学学习细致入微。
培养学生们的观察思维,方法有很多:既可以从激发学生的观察欲望与兴趣入手,也可以从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思维方式入手,还可以将观察作为一种思维能力予以重视。观察思维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学习观念的转变。当观察成为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习惯之后,灵活宽阔的思维路径也就随之打开了。
二、总结思想方法,提升视野高度
高效的知识学习离不开总结,这个规律在初中数学学习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知识内容越是繁杂,就越需要经常予以总结,这不仅能够对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定期进行整理,更可以让学生从中发现提升学习视野高度的有效入口。
例如,为了强调分类讨论思想方
法,我要求学生分别解答如下两个问题:①已知直线AB上有一点C,且满足CA=3AB,则CA∶CB的值是多少?②在同一平面内,∠AOB=70°,∠COB=30°,射线OM平分∠AOB,ON平分∠COB,那么,∠MON的大小如何?问题本身并不复杂,但我们能够从中总结出一个相似的思维方式――分类讨论:问题①从点C在线段AB延长线上和在线段BA延长线上进行讨论,问题②则分射线OC在∠AOB内部与外部进行讨论。对于这一方法予以总结,其意义远远大于对具体问题的解答。
不难发现,我们在这里所强调的总结,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简单的罗列堆砌,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在对既有知识予以回顾的同时,更为灵活与深入地理解相关知识,并将问题解答的共通性思想方法提炼出来,作为普适性规律运用到更多知识内容的处理当中去。有效总结的过程,就是思想深化与扩大视野的过程。
三、大胆开放头脑,开展自由探索
一次完整的数学学习,并不是以对教材知识内容的掌握为终点的。教师还应当有意识地将学习过程加以拓展与延伸,引导学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二度思考,在灵活开放的思维环境当中积极探索,丰富数学知识。
就知识内容进行自由探索,是很多学生从心理上有所畏惧的。有的学生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无法脱离教师的力量而自行开展知识探索;有的学生则是由于知识学习过于死板,难以迈出自由思考的关键一步。然而,要想将数学知识学得透彻,就必须做到将数学内容的精髓融会贯通,除了按部就班地运用其中的方法去解答问题,还要将其作为工具,去研究更为深刻长远的数学结论。因此,学生能开放头脑,实现研究探索,既是有效学习的必然要求,也是掌握知识到位的重要标志。
对于上述三部曲,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第一,它明确了初中数学知识学习的先后顺序。对于新出现的知识内容,先要学会观察,通过观察来全面掌握其中的每个细节。学习任务完成之后,要学会总结与提炼,用规律性的思想方法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连起来。最后,还要学会在基础知识之上深入思考,让思维能力得到深化与拓展。第二,这三个步骤也是实现初中数学有效学习的关键着力点。以这三个步骤为节点,有重点地加以强化,定然能够让学生在初中数学学习当中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知识总结 篇五
【关键词】初中数学因材施教学法指导网络
在教育教学中,教学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特别是初一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科目少、知识内容浅,并多以教师教为主,学生所需要的学习方法简单。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加之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因此,重视对初一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尽最大的努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也是新课程实施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仅对初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和形式谈几点拙见。
1.初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
根据学生学习的几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巩固与作业、总结),从宏观上对学习方法分层次、分步骤指导。这种学习方法具有普遍性,可适用其它学科。
1.1细心研读教材,指导学生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2结合授课内容,指导学生听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听”、“思”、“记”的关系。
“听”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1)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2)听知识引人及知识形成过程;(3)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点);(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5)听好课后小结。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
“思”是指学生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3)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关键,“思”是“听”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记”是指学生课堂笔记。初一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笔记虽然记得很全,但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1)记笔记服从听讲,要掌握记录时机;(2)记要点、记疑问、记解题思路和方法;(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掌握好这三者的关系,就能使课堂这一数学学习主要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
课堂学习指导是学法中最重要的。同时还要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
1.3深入复习巩固,指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初一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为此在这个环节的学法指导上要求学生每天先阅读教材,结合笔记记录的重点、难点,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记忆公式、定理(记忆方法有类比记忆、联想记忆、直观记忆等)。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初一学生做到这点很困难。指导时应教会学生(1)如何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2)如何将推理思考过程用文字书写表达;(3)正确地由条件画出图形。这里教师的示范作用极为重要,开始可有意让学生模仿、训练,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这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十分重要。
1.4重视归纳反思,指导学生总结,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初一学生容易依赖老师,习惯教师带着复结。我认为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结的途径。要做到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应该说学会总结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层次。学生总结与教师总结应该结合,教师总结更应达到精炼、提高的目的,使学生水平向更高层发展。
2.初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
新时代的教育要求我们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翁看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对于初中一年级,要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打下良好基础,数学学习方法的学习显得更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初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形式可以采取的很多,我个人认为有常规指导形式、非智力因素指导形式、学习能力指导形式等多种形式,而且应以系统整体的观点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加强学习修养,激发学习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多种指导形式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及效果。
2.1将讲授、交流和辅导有机统一,让常规指导形式发挥作用。初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形式中,常规指导形式对教师指导学生具有着重要作用。首先,讲授式。它包括课程式和讲座式。课程式是在初一新生入学的前几周内安排几次向学生介绍如何学习数学,提出数学学习常规要求的课。讲座式可分专题进行,可每月搞一至二次,如介绍“怎样听课”、“如何学习概念”、“解题思维训练”等。其次,交流式。让学生相互交流,介绍各自的学习方法。可请本班、本年级或高年级的学生介绍数学学习方法、体会、经验。这种方式学生容易接受,气氛活跃,不求大而全,只求有一得,使交流真正起到相互学习促进的作用。最后,发挥辅导式的作用。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的指导和咨询。任何一种学习方法都不是人人都适合的,这时就应该深入了解学生学习基础,研究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作不同的指导或咨询。尤其是对后进生更应特别关注。许多后进生由于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一般指导对他们作用甚微,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个别辅导,既辅导知识也辅导学法。因材施教,帮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去学习,真正地会学习,真正地学习好,这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锻炼学习意志,发挥非智力因素指导形式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是学习方法指导得以进行的基础,在初一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形式中,非智力因素指导形式是一种较好的指导形式。初一学生好奇心强烈,但学习的持久性不长,如果在教学中具有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基础,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盛不衰。(1)激发学习动机,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概率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学引入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给他们讲解通俗易懂的扑克牌游戏,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有的课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2)锻炼学习数学的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磨刀石”。我认为应该以练习为主,在初一的数学练习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解决问题,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因为若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2.3合理渗透,随机点拨,加强学习能力的指导。初一数学学习能力指导形式重点在于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注重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数学学习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学、交往、表达等能力。学习活动过程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因素,注意疏通信息渠道,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或提出假设,检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勇于钻研、不断探究的习惯,架设起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能力与知识相融合的桥梁。通过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个人认为初一数学学习能力指导形式主要又以下方面:
2.3.1合理渗透。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例如:我在进行《完全平方公式》教学时,很多孩子老是漏掉系数2乘以首尾两项,于是我就给他们编了首顺口溜,“头平方,尾平方,头尾组合2拉走”,这样选取生动、有趣的记忆法来指导学生学习,有利于突破知识的难点。
2.3.2随机点拨。无论是在授课阶段还是在学生练习阶段,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抓住最佳契机,画龙点睛地点拨学习方法。
2.3.3及时总结。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我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都让孩子们养成自己总结的习惯,使单元重点系统化,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2.3.4迁移训练。总结所学内容,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掌握学法。
初中地理复习资料 篇六
关键词:初中化学;学习态度;复习策略;应考策略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怎样在这最后阶段利用有限的时间高效地完成化学复习任务,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呢?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些初中化学中考总复习的具体策略。
一、端正学习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正_的学习态度对于学生学习每一科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成败。近年来,由于受中考化学分值设置原因的影响,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中考化学分值设置各地区略有差异,但普遍都分值不高。以本地区中考为例,中考化学科分值设置为60分,其中实验操作考试10分,理论考试50分,与体育中考设置相当。从而导致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那么,怎样转化学生的思想呢?我认为可以从高考理科综合化学的分值设置;部分重点高中招生只看裸分(即语、数、外、理、化)等来对学生说明化学科在今后学习中的重要性,以此来转变学生的观念。
二、选择合适的复习资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一本适合学生学习实际的复习资料,对于提高中考化学复习的有效性,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在市场上各种总复习资料种类繁多,编排质量良莠不齐。对于学生来说,复习资料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所以,选择总复习资料应该从本地区中考的命题习惯、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资料的内容含量、结构布局等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来选择。
三、具体复习策略
初中化学中考总复习一般采用四轮复习法。
1.第一轮按章节复习,梳理知识点,夯实基础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按课本结构进行,次序可适当调整,着重抓章节过关,打好基础。要通过这一轮的复习,使学生认真掌握各章节的基本内容和重点,加深理解知识的前后联系,克服遗忘现象,第一轮复习要稳扎稳打,不要追求快速度。同时,在重点章节上要注意时间的倾斜。
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如果完整系统地对着书本逐一复习,是不大可能的,那么老师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对知识点的复习掌握如何,老师要加强检查,对于中考常考的知识点力争人人过关。由于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人人督促,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分组完成的方式,由小组长督促检查,老师抽查等。
2.第二轮专题复习,以综合提高为目的
根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化学中考考试内容可分为五个专题即: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共五个专题。复习时要着重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在本轮复习中要加强对典型考题的训练。化学中考题型一般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共四大类。老师要分析本地区近三年的中考试题,找到出题、考点的一般规律,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复习负担,有提高了复习的效率和有效性。以本地区化学中考为例,选择题中对于化学变化、物质的区别、相关图像的处理;填空题中的常见物质、溶解度曲线、微粒结构;实验探究题对于实验室制O2、CO2等相关知识点的考察是每年必考的内容,虽然每年所出的题形式不一定相同,但万变不离其中。
在第二阶段的复习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实行分层教学。经过近一年的化学科教学,教师已基本掌握了解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情况,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基础,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这为分层教学提供了可行性的先决条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同一个知识点,要设计出不同的提问,尤其是在例题的讲解、巩固练习方面,要做到针对性。在面向全体的时候,照顾个别。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复习课中都学有所获,都能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
同时加强个别辅导,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如果能帮助学生及时指出知识点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理解。老师可以利用自习课或课后时间,当着学生的面批改,发现问题,立即纠正。
3.第三轮为模拟训练,增强应试能力
第三轮复习是以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和融汇贯通为目的,进行综合提高训练,介绍新颖题型,常用的方法为加强定时训练。初中理、化分科教学,但中考化学一般采用理化合卷为综合理科,考试时间为两小时。由于题量大,学生普遍感觉时间不够用,那么合理分配时间,掌握好做题的速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初三物理、化学老师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在学生进行平时的模拟考试时,最好进行理化合卷考试,试卷的难易程度、题量、测试时间都要与中考一致。经过多次模拟,学生对于中考理科综合合卷就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这样,在中考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场时才不会手足无措。同时老师要帮助学生在多次模考中总结理化合考的一些特点,比如先后顺序、时间分配、相互之间的影响等等,培养一定的考感。
每次测练,不是考完、阅完、讲完即了事,而是在每一次模拟考试后要认真分析答题情况、本次考试的得失,班级学生的整体状况。认真分析学生在答题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其分析失分的原因,找到病根,做到对症下药,及时调整复习方向。
在模拟考试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现在中考几乎都实行网上阅卷,这对于学生的书写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和测验中,对于学生的书写要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例如,对于化学专业术语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规范,从而避免在中考中出现不必要的丢分。
4.第四轮回归教材,返本归元
很多老师担心知识点、题型遗漏,所以一直到临近中考都在练习讲解。诸不知,就单一学科来说,题永远是做不完、讲不完的。所以,在中考总复习中,建议留上一周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巩固加强。在老师的组织下,学生反思前三阶段的复习效果,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可以再看一下知识点、练习所讲的试卷、错题集等,做最后的冲刺,这时,一般不建议学生再做试题了。
初中地理知识总结 篇七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小结;方法
教师在课堂即将结束时会进行课堂小结,这不仅能使学生们在经过许久听课而疲倦不堪的大脑再次调动起来,还能起到总结整一堂课、梳理一节课所讲知识点的结构并引出下节课所讲的内容、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经验的初中数学教师还能在课堂小结中运用一些有效的措施,让学生们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并能通过课堂小结了解到在这节课中学生们的知识的吸收程度。
一、课堂小结使用得当诚然会有极大的益处,但是若是使用失当则是得不偿失
(一)以课堂小结所使用的方式分类
(1)总结归纳方式的课堂小结。此类课堂小结,是最考验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最能使学生们的学习得到深化提高的课堂小结之一。教师大多会运用“口诀法”:将课堂重难点编作朗朗上口的口诀,使学生们增强记忆;“结构法”:构建联通知识点的体系结构,能将各个知识点的联系都分明摆出,使学生们的知识调理而系统;“练习法”:能让学生们复习一遍讲过的内容以加深印象,测验学生们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还能在讲题目时重复一遍知识点。
(2)交流评价式的课堂总结。此类课堂总结,让学生们在课堂末尾自己积极地交流、讨论、归纳、总结,更甚于辩论、互补,然后再由初中数学教师来补充,答辩,并提出更好的建议,让学生们下次再接再厉。而这就十分考验初中数学教师的课堂把握能力和讲课能力,因为只有将整节课的知识点都讲得清楚明白,能使整班的学生都喜欢信服的教师,这种课堂小结,能十分好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努力学习、快乐学习,还能增强学生们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合作竞争能力等等。
(二)以课堂小结所达成的效果分类
(1)简洁而不变的课堂小结。“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再见。”相信我们对这句话都不会陌生。初中数学教学,本应是有趣的,开发学生的大脑,提升学生的逻辑能力的,结果一句在课堂末尾死板的一成不变的课堂小结,对于学生们的乐趣,学习积极性总有或多或小的打击。并且,也不能得到课堂小结的应有的作用。“不前进就是后退。”我们也可以活用这句话:“没有积极的影响就是有消极的影响。”这样简洁而不变的课堂小结,总是应该遏制它的延续并加以改进它的。
(2)总结归纳式的、交流评价式的等等的课堂小结。这些课堂小结,都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具备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极富感染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能让学生们尊敬信服的人格魅力等等。初中数学教师需要秉承着及时性原则、概括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多面性原则、学生本位性原则、紧密性原则、幽默性原则、机动性原则这8大原则来设置课程小结。这样设置出来的课堂小结,比起那简洁而不变的课堂小结,效果要好得多。
二、好的初中数学教学需要好的课堂小结,那么,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怎样才能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呢
(1)初中数学教师需要秉承着及时性原则、概括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多面性原则、学生本位性原则、紧密性原则、幽默性原则、机动性原则这8大原则来设置课程小结,这是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小结设置的根本依据和重要前提。
(2)初中数学教师需要通读教材,揣测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确定教材重点;需要多与学生们多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学习进度,明白学生们学习的难点;需要从教材、辅导资料中整理并提炼重难点,将它们编成口诀、顺口溜,或者将梳理它们的关联,编写出它们的理论的体系结构或图表。
三、结语
初中数学的课堂小结,虽然短小,但不可否认它是一堂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重视课堂小结的地位,好好备课、设置,并且还要秉承其设置原则,将之做到尽善尽美。而初中数学的课堂小结,并不仅仅是初中数学教师的个人努力,就能使之地位提高,受到重视的。这应该需要国家、教育局、学校、学者等等的多方人事和机构的多方面努力才能达成的。初中数学的课堂小结,还应有系统的指导教材,当然,这同样也需要国家、教育局、学校、学者等等的多方人事和机构的多方面努力才能达成的。
参考文献:
[1]彭亮,徐文彬。小学数学教师话语有效性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1:36-38.
初中地理复习资料 篇八
2、学习地理的学习地理具备的四个基本理念。
①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②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③综合的分析问题。
④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 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3、葡萄牙航海学家麦哲伦环球航行: 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4、地球是球形的例子:月食现象、麦哲伦环球航行、地球的卫星照片。观察月食的阴影区,其边缘呈 圆弧 (圆弧、直线),由此可推知地球的形状可能为 圆形。
二、地球仪
1、定义: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2、作用:①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
②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 颜色、符号和文字 来表示 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4、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①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表示地理事物的颜色、符号和文字等)
②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③地球仪比地球大大缩小了。
5、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地轴。
6、地球仪的组成部分:底座、固定架、球、地轴。
三、经纬线
1、纬线: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①所有的纬线都是圆,称为纬线圈;纬线圈的长度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②纬线都指示东西方向。
③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2、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①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②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纬线。
3、地轴:地球的自转轴。(与经纬线一样,在地球表面都不是真实存在的)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4、经、纬度:为了区别各条经线和纬线,人们为经纬线标明了度数,分别叫经度和纬度。
①赤道是地球仪上的零度纬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习惯上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习惯上用"S"表示。(相同纬度的纬线用南S、北N来区分)
②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习惯上用“E”为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习惯上用“W”为代号。
③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国际日期变更线)
④经、纬度在地球上的分布:
纬度:以赤道为中心,往南北两极逐渐增大,值90度,在南北极。
经度:自西向东,度数逐渐增大的是东经,度数减小的是西经。值180度。
5、国际上习惯把20°W和160°E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赤道与两极之间的距离相等,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低、中、高纬度的划分:0-30度;30-60度;60-90度。
四、经纬网
1、定义: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
2、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个地点的位置。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2、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即一天。
3、产生的现象:①时差(不同经度的地方出现时间的差异); ②昼夜更替
4、时差: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东早西迟,东加西减)
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6、地球上产生昼夜有两个基本条件:①太阳照射地球;②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昼夜的产生与地球是否运动没有关系,但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没有昼夜的更替现象。
在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叫昼半球;没有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叫夜半球。
二、地球的公转及四季变化
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不停的公转。
2、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
3、时间:一年。
4、产生现象:①昼夜长短;②四季变化
5、公转轨道面:椭圆的
6、公转示意图: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7、地球在公转时,有两个突出特点:①地轴始终是倾斜的,并与公转轨道面相交成66.5度的夹角;②地轴的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8、15、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节 相反。
三、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
2、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3、7月份有节气:小署和大署,最热;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
5、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会有差别。
6、极圈:66.5度; 回归线:23.5度。
7、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分别位于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 太阳高度 ,白昼时间最长;冬季 太阳高度最低,黑夜时间最长。
9、热带 终年炎热,温带 四季分明,寒带 终年寒冷。
第三节 地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我们学习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
地图有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3、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
二、地图上的方向:①经纬网定方向;②指向标定方向;③一般定向法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读图:面对地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图例和注记
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符号叫 图例,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学符号叫 注记。
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常用的图例符号有统一规定。
四、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2、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3、等深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4、从等高线或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五、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地图的种类很多,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
2、地图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程度也不一样。
其他知识点:
1、“世界屋脊”指的是 青藏高原。
2、
1)从哪边上山最省力,为什么?
等高线密集——陡坡,等高线稀疏——缓坡。从B处上山省力。
2)总结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并写在书上。 山顶用 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鞍部:两关闭合曲线之间
陡崖:等高线重叠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特征:世界上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片陆地。
2、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为29%。
71% + 29% = 5.1亿平方千米
3、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地。
4、无论怎样划分,地球的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5、哥伦布(意大利探险家)——发现美洲大陆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加加林(原苏联)。
七大洲
1、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 大洲:大陆与他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亚欧大陆、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棱兰岛、台湾岛、海南岛)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突出的部分(山东半岛、印度半岛)
3、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的岛屿:格棱兰岛(丹麦)
4、七大洲的形状都是三角形
<www.kuaihuida.com>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5、观察地图可知,北半球的陆地比南半球的面积 大。
四大洋
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海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
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大洋边缘临近大陆的部分。(黄海、东海、阿拉伯海)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的水道。(马六甲海峡、渤海海峡)
其他问题:
1、东西半球包括的大洲:
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是: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
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北美洲;
2、南北半球包括的大洲:
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的是: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
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的是: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4、跨经度最多的洲:南极洲 纬度的洲:南极洲
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亚洲、北美洲
即跨东西又跨南北的大州:亚洲、大洋洲
5、临三大洋的大洲:
亚洲: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南极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
欧洲临两个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北冰洋临的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沧海桑田)
① 喜马拉雅山:几千万年前是一片海洋,后来受到强大的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成为今天的雄伟山脉。 这就是地壳运动。
② 东海海域海底:地壳下沉,人类活动遗迹被淹没。
2、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 魏格纳
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板块构造学说:
① 是由大陆漂移学说发展而来的。板块运动引起了大陆的漂移。
② 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③ 内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④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两大火山、地震带名称: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4、板块相对运动,发生碰撞挤压,撞击成山脉(喜马拉雅山)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形成海洋。
5、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6、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发扬了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7、地球内部分成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板块指的是地壳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岩石圈被分成一块一块的区域。
8、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 板块运动 引起的。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 缩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 红海 在 不断扩张。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资料
三、五带的划分
1、依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
2、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较明显。
3、7月份有节气:小署和大署,最热;1月份有是小寒和大寒,最冷。
4、春季:12、1、2月;夏季:3、4、5月;秋季:6、7、8月;冬季:12、1、2月。这种四季是以天文四季和气候四季相结合来划分的。
5、同一时间,纬度不同,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会有差别。
6、极圈:66.5度; 回归线:23.5度。
7、春分(3月2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冬至(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分别位于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8、北半球一年之中,夏季 太阳高度 ,白昼时间最长;冬季 太阳高度最低,黑夜时间最长。
9、热带 终年炎热,温带 四季分明,寒带 终年寒冷。
七年级上册地理期中复习资料
第三节 地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地图是日常生活、生产以及我们学习地理所必须的重要工具。
地图有三个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我们把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叫做比例尺。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3、比例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三种形式可以相互转换。注意转换时单位换算。
二、地图上的方向:①经纬网定方向;②指向标定方向;③一般定向法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网来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读图:面对地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三、图例和注记
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符号叫 图例,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学符号叫 注记。
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常用的图例符号有统一规定。
四、地形图的判读
1、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2、等高线: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
3、等深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4、从等高线或等深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或者海底坡度的大小。
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也不一样。
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
五、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地图的种类很多,分为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不同的地图能够反映不同的信息。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
2、地图的比例尺大小不同,表示的内容详略程度也不一样。
其他知识点:
1、“世界屋脊”指的是 青藏高原。
2、
1)从哪边上山最省力,为什么?
等高线密集——陡坡,等高线稀疏——缓坡。从B处上山省力。
2)总结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并写在书上。 山顶用 表示
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弯曲
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弯曲
鞍部:两关闭合曲线之间
陡崖:等高线重叠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一节 大洲和大洋
1、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特征:世界上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而南极周围却是一片陆地。
2、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地球表面71%是海洋,陆地面积为29%。
71% + 29% = 5.1亿平方千米
3、海洋彼此连成一片,陆地则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地。
4、无论怎样划分,地球的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5、哥伦布(意大利探险家)——发现美洲大陆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加加林(原苏联)。
七大洲
1、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2、 大洲:大陆与他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亚欧大陆、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棱兰岛、台湾岛、海南岛)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突出的部分(山东半岛、印度半岛)
3、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的岛屿:格棱兰岛(丹麦)
4、七大洲的形状都是三角形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5、观察地图可知,北半球的陆地比南半球的面积 大。
四大洋
1、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海洋: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
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大洋边缘临近大陆的部分。(黄海、东海、阿拉伯海)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的水道。(马六甲海峡、渤海海峡)
其他问题:
1、东西半球包括的大洲:
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是:亚洲、欧洲、大洋洲、非洲;
主要分布在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北美洲;
2、南北半球包括的大洲:
全部或大部分在北半球的是: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亚洲、非洲大部分在北半球;
全部或大部分在南半球的是: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赤道穿过的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4、跨经度最多的洲:南极洲 纬度的洲:南极洲
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亚洲、北美洲
即跨东西又跨南北的大州:亚洲、大洋洲
5、临三大洋的大洲:
亚洲: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
南极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
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
欧洲临两个大洋:北冰洋、大西洋
北冰洋临的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1、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沧海桑田)
① 喜马拉雅山:几千万年前是一片海洋,后来受到强大的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才成为今天的雄伟山脉。 这就是地壳运动。
② 东海海域海底:地壳下沉,人类活动遗迹被淹没。
2、大陆漂移学说:德国科学家 魏格纳
内容: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
3、板块构造学说:
① 是由大陆漂移学说发展而来的。板块运动引起了大陆的漂移。
② 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③ 内容: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面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④ 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两大火山、地震带名称: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和 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4、板块相对运动,发生碰撞挤压,撞击成山脉(喜马拉雅山)
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形成海洋。
5、促使地形变化的力量地球内部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作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
6、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发扬了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7、地球内部分成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板块指的是地壳和上地幔,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岩石圈被分成一块一块的区域。
8、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 板块运动 引起的。测量表明,位于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在不断 缩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 红海 在 不断扩张。
13、填图: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或大洋的名称、大洲间的界线。P29
14、填出地球公转各位置的太阳直射的纬线、时间、节气、昼夜长短等情况。P11
15、写出图中各点的经纬度、所处半球、温度带。
16、判断经纬网图中,A、B、C三点的相对方向;判断有指向标的图中,公路的延伸方向,养鸡场在村庄的什么方向。
17、填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并说明日本多火山地震、红海扩大、地中海缩小、喜马拉雅山脉形成并不断升高的原因。P39
18、在图中填出五带的名称、分界线的名称和纬度, 热带、寒带有什么特殊现象。P12
19、判断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名称、小河流水方向;甲、乙两山顶的海拔和相对高度、E点海拔、那条小河流速快、E、F两条上山路线哪个更省力。
20、读图识地图。比例尺大的地图,表示的范围小,表示的内容详细;比例尺小的地图,表示的范围大。P19
加:
1、自西向东拨动 地球仪,观擦分析,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 逆时针 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 顺时针 方向转动
2、中国东西大约是 5000 千米,南北大约是5500千米;北京的经纬度是 北纬40度,东经116度 。
中国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排前三位的是 俄罗斯、加拿大、中国。
3、180度经线无东西之分,无“W”、“E”。
4、经纬网定位:先纬度,后经度。 指向标一般指北方。
5、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地图册P17)。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岁月。由于中国板块和印度板块相互碰撞,岩层急剧隆起,沧海消失,形成了今日的喜马拉雅山脉。随着板块的不断运动,喜玛拉雅山脉还在继续升高。
6、坡度相同的地方,等高线间距相等。
7、地图种类:城市图、地形图、公路交通地图、世界政治地图
8、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9、热带: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
温带:四节变化明显,既无极昼、极夜,也无太阳直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