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数学教学方法精选13篇6-5-65

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著名数学家张景中曾指出:“小学生学的数学很初等,很简单。但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深刻的数学思想。”下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数学教学,快回答整理分享了13篇数学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方法 篇一

把握教材

学的学习过程相对漫长且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与思考,因此无法对数学整体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总结。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开始前,老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结合单元的知识点结构,引导学生对数学脉络有一个思考和总结,并逐渐构成属于自己学习数学的知识结构。然后老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做题的情况,把这一单元中的重难点和盲点进行重点强化讲解,并纠正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错误理解和运用。

如,复习《比例》这一单元时,可根据学生平时做题易混淆的知识点和对这一单元所有知识的掌握情况,让学生梳理和汇总这一单元的重点知识,可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将自己小组的结果探讨汇总在纸上,然后全班进行交流与切磋,并最终形成这一单元的复习知识的方案。以这样的复习方式,可让学生掌握这一单元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能将知识贯通起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构建单元知识体系的能力。

基本数学教学方法 篇二

观察法

通过大量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的方法叫做观察法。巴浦洛夫说:"应当先学会观察,不学会观察永远当不了科学家。”

小学数学“观察”的内容一般有:①数字的变化规律及位置特点;②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③题目的结构特点;④图形的特点及大小、位置关系。

如:观察一组算式:25×4=4×25,62×11=11×62,100×6=6×100……归纳出乘法交换率:在乘法算式里,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观察”的要求:

第一、观察要细致、准确。

例4 .找出下列各题错在哪里,并改正。

(1)25×16=25×(4×4)=(25×4)×(25×4);

(2)18×36+18×64=(18+18)×(36+64)

例5 .直接写出下列各题的得数:

(1)3.6+6.4 (2)3.6+6.04

(3)125×57×0.04 (4)(351-37-13)÷5

第二、科学观察。科学观察渗透了更多的'理性因素,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察看研究对象。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要做到“有序”观察:(1)面——形状、个数、面与面之间的关系;(2)棱——棱的形成、条数、棱与棱之间的关系(相对的棱相等;相对的棱有四条;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三组);(3)顶点——顶点的形成、个数,认识顶点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引出长方体长、宽、高的概念。

基本数学教学方法 篇三

对照法

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小学数学常用的方法就是对照法。根据数学题意,对照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名词、术语的含义和实质,依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辨识、再现、迁移来解题的方法叫做对照法。

这个方法的思维意义就在于,训练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正确理解、牢固记忆、准确辨识。

例20.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18,则这三个自然数从小到大分别是多少?

对照自然数的概念和连续自然数的性质可以知道:三个连续自然数和的平均数就是这三个连续自然数的中间那个数。

例21.判断:能被2除尽的数一定是偶数。

这里要对照“除尽”和“偶数”这两个数学概念。只有这两个概念全理解了,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数学学科教学方法 篇四

教育改革的提出,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一种挑战,这次改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彻底性,在全社会强调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工作者立足自身工作,从理念和行为双向层面上做出改变。在教学思想上,数学教师要顺势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思维,找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科学方式。在行动上,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必备的材料,善于利用多媒体学习技术改善教学条件,让他们学会利用便捷的互联网技术自主学习,成为知识学习的主体,有效促进教学效果,提升义务教育的质量。

一、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改革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帆风顺。改革政策的推行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带来了多方面的推动作用,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1、对小学生数学知识接受心理的考虑不周

传统教育史的漫长和影响至深,对教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的后续影响是短期内无法消除的。传统教育的粗放、以教师为中心、忽视教学过程等内容都是素质教育所不容的。在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科任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心理和能力是不同的,教师不能从自身的立场出发来教导学生,也正是教师较少的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小学生对部分数学知识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最终的学习效果不太理想。

从现实状况看,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学习习惯正在养成阶段,一方面,他们对新事物容易产生较强的兴趣,另一方面,他们的注意力转移的速度较快,对事物的兴趣会瞬间消失,因此,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应当考虑心理活动对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影响,不能按照自己的个人意愿对小学生施教。

2、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导致小学生出现了不适应的症状

新课改实行之后,各年级、各科目的教材和辅助教材的内容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一是在丰富度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图片、文字等内容的配合使得教材的表达手段多元化;二是在难度上有了大幅的提升,对学生各种思维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应用较广,如果在思维方式上跟不上,低年级的小学生很有可能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进度。另外,新课程改革之后数学课程中的一些概念、新的知识点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是不易掌握的。在教师理解不透彻的情况下,是很难向学生讲解清楚的。因而,一些思维跟不上、基础薄弱的小学生在数学课程的学习中出现了困难,这一点需要引起小学数学教师的注意。

3、对知识本身的强调忽略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并要求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当前,一些学校和教师有时候过于强调学生的解题能力及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忽略了对小学生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实际应用和知识之间无法建立紧密的联系,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也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问题。需要明确的是,只有课程改革与教学方法之间紧密配合才能通过新课程内容的讲解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目标之一也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如果不能及时认识到这一点,也就违背了课程改革的初衷。

二、课改背景下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关键

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既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小学数学教师首先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然后找准对策,争取使问题得到很好解决。

1、体现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改革之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安排需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化,使教学内容前后衔接,遵循由简到难、由少到多、由一元到多元这样一个路线。综合性是指数学知识教学的全面性,教学内容丰富,重难点突出,主次分明,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能够透彻的掌握;小学数学教学还需要在内容上有所选择,结合考虑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对主要知识加以重点讲解,对难度较大的知识有选择的取舍,保证课程进度的正常进行。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教育时代,教师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性不明显,往往被定位为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在新课程改革的情境中,不仅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的认识,保证教学过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同时也要求学生要转变旧有的学习方式,提高自身在数学课程学习中的自主性,培养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养成勤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对数学知识的质疑、调查、探究能力;在发散性思维的指导下,从多个层面看待问题,做到一题多解、一问多答,锻炼自己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将当下应用较广的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创新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呈现方式,发挥新媒体在学校教学中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高效的学习工具。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关系

小学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紧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家长通过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来开导孩子的智力。同样,在课堂内外,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小学生正确认识数学科目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现象,同时也可以运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教会学生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两方面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加深学生的记忆,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

在信息化时代,数学教师不得不重视对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利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校内图书馆、实验室、数学教学的专用教室等,让小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便利的信息服务方式,渐渐熟悉并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搜索技术,学会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知识,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

三、改进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措施

环境在变,小学数学科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理念也在随之发生变化。结合当前一些前沿的教学思想,本文认为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寻找改进思路。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认知兴趣

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喜欢做游戏,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创设游戏式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中进行学习。实践证明,创设游戏情景,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而不厌,乐此不疲。如教学“小动物回家”的练习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个队,分别是小鹿队、小兔队、小狗队、小熊队,老师在四个队各放了一些不同答案的算式,各队队长带着动物头饰(头饰上有号码),带领小队成员分别到四个小组中寻找和头饰上号码相对应的算式,小队之间进行比赛。这样设计,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调动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创设质疑情境营造宽松氛围

重视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问题是数学的核心,问题对数学学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决定了思维的方向,也是思维的动因,好的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实践证明,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对于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是极有帮助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数学素材,设计出形式生动、可供探究、空间宽绰的数学问题。“问题情境”的出现,要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引发学生的探索行为。

3、创设操作情境培养探索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的自律能力不强,他们往往需要家长和教师的正确指引才能及时完成课程的预习和复习等工作。在指导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在课堂上巧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在由教师和学生一同创设的虚拟环境中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借助数学教材之外的实物、图形、表格或符号表达出来的教学观念进行操作的活动。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用3根小棒可以摆出1个三角形,摆两个这样的三角形最少要用几根小棒?摆3个呢?用10根小棒最多能摆出几个正方形?”等这些问题时,在数学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不仅学懂了这一数学知识,也能够更加深刻的记住这个问题,获得更高一级的学习体验。

4、创设想象情境引发想象思维

拓展创新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培养创造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设计这样的活动情境,用一根线拴住一个螺帽。

师问:如果先固定一个点,再把它快速地甩动起来,可以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生:是一个圆。

师追问:想一想,圆在哪儿?说一说,圆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空间想象能力,让生初步形成定点、定长、曲线等概念。让学生想象在甩动过程中不断把线放长可能得到的图形,把一个简单的判断置换成有价值的思考,特别是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构成了挑战。

数学学科教学方法 篇五

一、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意义

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注重以下三点:第一,尽可能减少教师课堂叙述式讲述的时间;第二,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实际需求;第三,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开展合作、主动探究、积极创新。由此,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自主发现学习规律,主动拓展个性化探究思路,最终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促进与其他教学模式的结合应用,将新的活力注入到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中,使学生在问题中自主分析、在观察中比较探究、在困难中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授课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二、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成分析

1、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研究源于问题,问题源于情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最重要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问题情景。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的态度转换为主动学习的态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在切身体验中了解数学历史、感受数学魅力。

2、教师提出探究问题

探究问题的提出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决定教学质量好坏的直接因素。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要科学合理,同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问题的本身也要以理论研究为依据,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问题。教师在选择探究问题时要尽量选取代表性强的问题,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全班学生的认知差异、兴趣差异等,最终把握好探究问题提出的时间。

3、学生发散思维探究

学生发散思维进行问题探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拓展多种渠道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发散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坚持个人独立思考,同时不能忽略生生、师生之间的合作活动,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身体会,达到认知目的,由此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

4、组织开展总结评价

从教学评价主体层面上来说,既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又包括了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评价。从评价对象方面来开,既包括了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的评价,也包括了对学生探究结果的评价。教学评价对于促进教师改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高中探究式数学命题发现教学策略的实施

数学命题教学指的是数学公式、定理的教学。数学公式、定理是数学推理的基础,更是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数学思维的保障,学生利用数学公式、定理可以解决很多数学问题。因此,想要将探究式教学应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数学公式、定理的深入研究,发掘其与其他学科和证明、应用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数学公式、定理的推导和使用方法,加强学生对其本质的理解。案例:高中数学“等差数列性质”课堂教学。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问题1:在等差数列{an}中,an=a1+(n-1)d作为通项公式,怎样可以用其他的形式表达?问题2:已知数列通项公式为an=pn+q,p,q均为常数,p≠0,请问该数列是否属于等差数列?如果是等差数列,请给出其首项和公差;如果不是等差数列,请说明理由。问题3:如果在a与b之间插入一个数A,使a、A、b之间构成等差数列,请问A应该具备哪些条件?相反,A具备哪些条件才能使a、A、b之间构成等差数列?教师追问:等差数列{an}中,an、an+1、an+2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同学们如何判断一个数列是否属于等差数列?大家都有哪些方法?……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师悉心引导下,学生开始深入思考,积极开展合作讨论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小组讨论问题,畅所欲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由此构成了适合个人的思维方式,不但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同时增强了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的意识。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我国高中数学学科中的应用时间不长,但对于促进教学改革实施、改善学生学习方法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数学命题教学中,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方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数学学科教学方法 篇六

一、教学策略的运用要“活”,延长高中生的有意注意

高中生在一定阶段的学习实践锻炼中,逐步养成了较为持久的有意注意和较强的学习品质。但高中生在现阶段高强度、高态势的学习压力中,学生的学习精力和学习情感较为薄弱,这在一定程度降低了高中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教学实践证明,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情感,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高中数学教师应发挥多样性教学策略,设置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起高中生主动学习的情感,延长高中生有意注意的时间,实现高中生有效学习效能更加显著。如在“等比数列”新知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解法等相关内容,结合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以及重难点等内容,在等比数列概念的讲解过程中,先采用情境性教学策略,设置生动性的教学案例,营造能动性学习新知的教学氛围,然后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法,共同探析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在此基础上,再共同来探析等比数列的相关性质。在问题练习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找寻问题案例解答的方法。这样,高中生在不同方式、不同样式的教学策略活动中,学习主动性更加强烈,有意注意的时间更加持久。

二、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实”,提升高中生的学习技能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数学学科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现实落脚点,也是教师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和要求,更是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传统教学活动中,高中数学教师受到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习技能的目标性不强,方式不够科学,效果不够明显。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对高中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实”,要将能力培养贯穿落实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策略中,发挥教师“释疑解惑”作用,将学生学习技能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使高中生学习技能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

三、教学要求的设置要“真”,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高考政策的制定更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更加切合新课改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近几年高考试题命题的方向及热点更注重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要求的设置上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突出“求真务实”的特性,将综合能力素养的培养作为高中生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总之,有效性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的根本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紧扣学生主体实际,凸显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在教学策略上求“活”,能力培养上求“实”,教学要求上求“真”,促进高中生数学学习素养的全面发展。

数学教学方法 篇七

探索法

按照一定方向,通过尝试来摸索规律、探求解决问题思路的方法叫做探究法。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在数学里,“难处不在于有了公式去证明,而在于没有公式之前,怎样去找出公式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人们在难以把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基本的、熟悉的、典型的问题时,常常采取的一种好方法就是探究、尝试。

探究方向要准确,兴趣要高涨,切忌胡乱尝试或形式主义的探究。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教师创设“学生出题考老师”的教学情境,师:“现在我们考试好不好?”学生一听:很奇怪,正当学生疑惑之时,教师说:“今天改变过去的考试方法,由你们出题考老师,愿意吗?”学生听后很感兴趣。教师说:“这里有一幅地图,你们用直尺任意量出两地的距离,我都能很快地告诉你们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相信吗?”于是学生纷纷上台度量、报数,教师都一个接一个地回答对应的实际距离。学生这时更感到奇怪,异口同声地说:“老师您快告诉我们吧,您是怎样算的?”教师说:“其实呀,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帮助老师,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想认识它吗?”于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

以上就是一些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相关建议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教学方法 篇八

培养审题习惯

应用的难易不仅取决于数据的多少,往往是由应用题的情节部分和数量关系交织在一起的复 杂程度所定。同时题目中的叙述是书面语言,对小学生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解题的 首要环节和前提就是理解题意,即审题。审题就要读题,读题必须认真、仔细,通过边读边 想掌握题中讲的是什么事情,经过怎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应用题的条件。结果怎样,则是 所讲的问题。要想弄清楚题中给定的条件是什么,要求问题是什么?不仅要边读边想,在必 要情况下还要借助简单的实物图或线段图来辅助理解,这样能把题目里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抽 象的概念简单化,具体化,把抽象的东西摆在眼前,便于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其题意。

例 如,小学三年级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鸡有24 倍,欢鸡和鸭一共有多少只?题中哪些数据与问题有直接联系,哪些没有直接联系,如果在边读边想基础上再加简 单的线段图帮助分析,学生就更容易知道条件是什么,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了,否则对于抽象 概念能力较差的部分学生就难以理解了。实践证明,学生不会解答某一应用题,往往就是对

基本数学教学方法 篇九

放缩法

通过对被研究对象的放缩估计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放缩法。放缩法灵活、巧妙,但有赖于知识的拓展能力及其想象能力。

例16.求12和9的最小公倍数。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般的方法是“短除式”方法,它是根据这两个数的质因数情况来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的。但也有两个典型方法:一是“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二是“如果大数是小数的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大数”。现在我们根据典型方法二,进行扩展运用,放大“大数”来求12和9的最小公倍数。

12不是9的倍数,就把它放大2倍,得24,仍然不是9的倍数,放大3倍,得36,36是9的倍数,那么,12和9的最小公倍数就是36。这种方法的关键点在于,如果大数不是小数的倍数,就把大数翻倍,但一定从2倍开始,如果一下子扩大6倍,得数是它们的公倍数,而不是最小的了。

例17.期末考试,小刚的语文成绩和英语成绩的和是197分;语文和数学成绩加起来是199分;数学和英语成绩加起来是196分。想一想,小刚的哪科成绩最高?你能算出小刚的各科成绩吗?

思路一:“放大”。通过观察发现,语、数、外三科成绩在题目中各出现两次,我们求197+199+196的和,这个和是“语数外成绩的2倍”,除以2得三科成绩之和,再减去任意两科的成绩,就得到第三科的成绩。

思路二:“缩小”。我们用语数成绩的和减去语外的成绩,199-197=2(分),这是数学减英语成绩的差。数学和英语的和是196分,再求数学的分数就不难了。

放缩法有时运用在估算和验算上。

例18 .检验下列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1)18.7×6.9=137.3; (2)17485÷6.6=3609.

对于(1)用总体估计,放大至19×7=133,估计得数要小于133,所以本题结果错误。对于(2)用最高位估计,把17看作18,把6.6看作6,18÷6=3,显然答数的最高位不会是3,故本题结果也不正确。

例19.把鸡和兔放在一起,共有48个头,114只足,问鸡、兔各有几只。

这是一道鸡兔同笼的典型问题,我们也用放缩法,不妨把鸡和兔的足数缩小2倍,那么,鸡的足数和它的头数一样,而兔的足数是它的只数的2倍。所以,总的足数缩小2倍后,鸡和兔的总足数与它们的总只数相差数就是兔的只数。

数学学科教学方法 篇十

这一段时间的培训中,我比较认真地看了各位专家对于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解读,尤其对他们讲解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各个方面的问题、今后改进的措施、办法进行了深刻的理解和领悟。确实收获不小,感觉自己在日常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们仅仅在自己的一个狭小范围内计划着自己的工作。通过这次培训,我有如下感想:

一、这次培训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

我们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彻底改变自己。这次学习使我的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转变。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良好的思维品质,这些还远远不够。我们要在数学学习探究过程中,不再把数学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教学任务和目的,也不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而是要成为学习集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学生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数学的道路上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朋友。

二、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应做到:

1、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实践,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

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三、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学科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其它发展,因此我们要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关注学生我们应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关注学习有困难的或性格内向的学习,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关。

四、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情感态度:

新课程强调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转变为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在此,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数学教育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应是与其数学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学习直接相联系的,也即在两者之间存在内存的、必然的联系,而不是某种外在的、牵强附会的、偶然的成分。因此,我们无疑应当强调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在数学学习上的自信心,但是这绝不是指数学学习应当成为一种毫不费劲的愉快学习,我们应当努力增强学生对于数学学习过程中艰苦困难的承受能力,从而也就能够通过刻苦学习真切地体会到更高层次上的快乐。这也是中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

五、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对学生学习策略进行指导,即让他们在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那么,指导学生学习策略我们应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采用推测、查阅和协调的方法进行学习;

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新课程改革不是说说而已,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即将努力学习,积极进取,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在课堂实践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我乐于参与远程研修,我也乐于与广大同仁们共同成长,我也更乐于实践课堂教学。

六、我也从班级成员的提问、评论、作业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培训中,各位老师都能积极提出自己遇见的问题,也能毫不保留地讲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认识。对班里成员提出的问题能认真讨论,各抒己见,有利于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

时代要求我们必须进步,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努力地在先进理论的指引下大力改进我的工作。

数学教学方法 第十一篇

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 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识等 学科的教学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一般实验是在实验室、生物或农业实验园地进行的。有的实验也可以在教室里进行。

实验法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兴起 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的飞跃发展,使实验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实验法,可以使学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识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 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它是提高自然科学有关学科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

数学教学方法 第十二篇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讨论法的基本形式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独立思考和交流学习。

讨论法的优点在于,年龄和发展水平相近的学生共同讨论,容易激发兴趣、活跃思维,有助于他们听取、比较、思考不同意见,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讨论法能够普遍而充分地给予每一个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的机会,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有效地促进学生口头语言能力的发展。讨论法的缺点在于,受到学生知识经验水平和能力发展的限制,容易出现讨论流于形式或者脱离主题的情况,对小学生而言更是如此,这需要教师加以注意。

基本数学教学方法 第十三篇

验证法

你的结果正确吗?不能只等教师的评判,重要的是自己心里要清楚,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评价,这是优秀学生必备的学习品质。

验证法应用范围比较广泛,是需要熟练掌握的一项基本功。应当通过实践训练及其长期体验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验证能力和逐步养成严谨细致的好习惯。

(1)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教科书上一再提出:减法用加法检验,加法用减法检验,除法用乘法验算,乘法用除法验算。

(2)代入检验。解方程的结果正确吗?用代入法,看等号两边是否相等。还可以把结果当条件进行逆向推算。

(3)是否符合实际。“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话要落实在教学中。比如,做一套衣服需要4米布,现有布31米,可以做多少套衣服?有学生这样做:31÷4≈8(套)

按照“四舍五入法”保留近似数无疑是正确的,但和实际不符合,做衣服的剩余布料只能舍去。教学中,常识性的东西予以重视。做衣服套数的近似计算要用“去尾法”。

(4)验证的动力在猜想和质疑。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策略。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我要学”的愿望。为了避免瞎猜,一定 学会验证。验证猜测结果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要求。如不符合要求,及时调整猜想,直到解决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13篇数学教学方法,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数学教学的相关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