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实录(优秀5篇)10-9-42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快回答为大家分享了5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实录,希望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实录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一

一、教学目的:

①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感受到巴迪父母对儿子的两种不同形式的爱和巴迪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②让学生理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种评价方式的积极作用和不足之处。

③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倡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来。

二、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不同的评价都饱含着爱。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课的设计恰当定位主题,通过阅读、感悟来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重视组织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写结合,力求在各项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教学过程:

一、 借助课题,复习回顾。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父母对“我”写的第一首诗,作出了截然不同的评价——(引读课题)

2、从课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二、创设情境,引起思辩

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的文学创作成就。指出文中也讲到“我”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

作者简介。

幻灯出示:巴德•舒尔伯格: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美国好莱坞电影生产者班杰民•舒尔伯格的儿子。所出版的作品有很多,有——《在滨水区》、《码头风云》、《什么使萨米逃走》、《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辩论:“我”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首先应当归功于谁?

3、出示自学提纲。

三、研读巴迪第一次写诗的情景,品读文本重点句子,感悟父母的截然不同。

(一)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言语形式”感悟妈妈的鼓励。

1、重点句子交流。

(1)▲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从哪里感受到了妈妈的鼓励?重点“言语形式”把握: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真是……吗?”的疑问,两个感叹句。预设达到的理解:我的诗到底写得怎么样? ——一首相当糟糕的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是巴迪的第一首诗,妈妈想鼓励他多多写作。)

(2)▲“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

(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如何读?)

2、感受妈妈的评价带给巴迪的心情影响。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小巴迪,听到妈妈对自己的诗评价那么高,你心情会是怎样的呀?——那么小巴迪的心情怎样呢?仔细地到课文中去找一找、读一读表现巴迪心情的句子,并用曲线划出来。”

重点句子交流:

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自己写的。

我简直有点迫不及待,想赶忙让父亲看看我的诗作。(迫不及待是什么样子的呀?用你的朗读让大家一起感受一下!)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的到来。

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地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我为什么会自信满满的呢?)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

3、 幻灯出示句子,齐读句子感受。

“同学们,让我们在朗读中一起去享受一下妈妈的评价带给他的无限愉悦。”

(二)师生对话补白文本感对爸爸的提醒。

1、过渡语带入爸爸回来之后的情境。

“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母亲上前对父亲说道:“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想不到爸爸的评价居然是——

2、重点句子交流,理解爸爸的提醒。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你猜猜巴迪的爸爸当时心里会怎么想呀?……爸爸仅仅是认为这诗糟糕才这么说的吗?”

3、交流朗读。过渡语继续情境。

“妈妈发现爸爸的评价和自己的完全不一样,又站出来嚷开了: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此时爸爸并没有退让,他的评价依然是——”

4、重点句子交流,师生对话补白中更深理解爸爸的评价。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七八岁的小孩能写出诗来已经很了不得了,你不鼓励他,还这么坚持说糟糕透了,你叫他以后还能写出东西来吗?……你为什么如此坚决地不肯退让,还这么坚持自己的评价?”

5、如果你是那位父亲,你应该怎么说这句话,为什么这样说?

(三)讨论:为什么面对同一首诗,父母的的态度截然不同?

“原来妈妈的“精彩极了”是鼓励我,父亲的“糟糕透了”是提醒我,

交流思考。

四、抓住关键“言语形式”自读感悟父母的评价对巴迪的影响。

“随着巴迪一天天长大,爸爸妈妈对他的评价依然是截然不同的。几年后这种评价又带给巴迪怎样的影响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读完的同学和四人小组里的伙伴讨论一下,你读懂了什么?”

1、重点句子理解交流

▲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我理解了爸爸的批评是实事求是的,是谨慎的。)

▲“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母爱的力量是我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他批评我,但也给了我希望)

▲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12岁。(批评的话尽管不中听,但忠言逆耳利于行。爸爸的批评让我懂得去修改文章,使作品越写越好。)

2、穿插小结

3、自然感悟基础上找文本重点句子。

“同学们,巴迪成名之后才理解到你们刚才说的这些。到课文中去找找他是怎么说的?”

4、出示句子,朗读。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5、“自己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你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评价又有什么更深的理解呢?”

6、交流小结:“偏听则暗,兼听则明。我们的成长,既要听动听的赞美,也要听听批评和警告。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尽管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但是出发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啊。作者也从心底里感悟到了。到课文中找找作者是怎样说的?——”

7、学生齐读句子,出示感悟:

“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8填空小结、提升认识。

“精彩极了”是母亲对孩子的( ),母爱像( ),它( )。

“糟糕透了”是父亲对孩子的( ),父爱像( ),它( )。

9、小结

五、解读自己的生活,丰富延伸爱

1、日常生活中,像这样“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爱,你有过吗?说说看。

如果说爱有两种,一种是慈祥的母爱,一种是严厉的父爱,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2、一首小诗,献给同学们,我们一起读读,结束爱的行程。

六、拓展作业

1.拓展阅读:《父爱,在拐弯处》、《背影》

思考:这三篇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预习本)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并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一个片段。(作文纸)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实录 篇二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杏南二小 陆曦东

一、复习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课文中“童年故事”这部分,弄清了当“我”写了第一首诗后,母亲的评价是(学生:“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是

(学生:“糟糕透了”)。

你认为“精彩极了”好,还是“糟糕透了”好,为什么?

[意图:以问启思,学生的智慧火花随之迸发,灵感源源不断。“母亲善意的谎言,父亲一棍子打死”;“批评可以指出不足,赞许会骄傲自满”;……犹如一场辩论会]

二、新课

2、过渡:同学们真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究竟谁是谁非,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底吧!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本文的第二部分——后来的认识。

3、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先读书,教师相机引导),还有什么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吗?(教师相机引导)

[意图:构建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活动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的课堂应该努力创设良好的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永远对学生都有吸引力。作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一个组织者。在相机引导过程中,抓住重点问题:①、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罢,这两种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②、成年后,作者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这是为什么?加深课文理解。]

4、指导感情朗读

课文最后两段,是作者对两种评价的冷静思考和独到见解,是成年后的理性认识,有别于前面的朗读。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

5、总结。爱有许多种,它会产生不同的力量,我们今天学了课文,认识了严父与慈母的爱,他们的爱造就了今天的“我”。

①假如父母都说“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又会怎样呢?

②作者为什么用一个“和”字把“精彩极了”“糟糕透了”连在一起(相机指导朗读课题,读出不同语气)

③读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

[意图: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三个“个性化阅读”问题对课文作了总结。让学生懂得爱有许多种,它会产生不同的力量。]

三、延伸

6、请你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对待成功与失败

四、作业

7、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8、写自己感受到的爱或本文读后感

[无论是课文延伸,还是课后作业,都努力贴附在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目标上——“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三

这是一篇外国作品,写的是作者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以后,对来自妈妈赞扬和爸爸批评的即时感受,以及十二岁时和成年以后对这样事的认识。深刻表达自己内心的体验和升华的认识,是本课的主要特点。教学时,要依据课标精神和课文特点,让学生和作者一起经历心灵的感动,在体验中拨动爱的心弦。第一课时

一、紧扣课题,带疑读书

1、就题质疑:

上课伊始,可从课题入手,揭题后问学生:这一课的课题和其他课文一样吗?从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本课题充满悬念,“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是谁说的?以人物的对话作课题,要表达怎样的重要信息?……利用悬念是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带疑读书,然后交流初读感受。交流初读感受时,教师不必指导,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能说到什么程度就说到什么程度。

老师要珍视学生初读时的独特感受,不要急着往文本意义上引。

二、分层探究,升华体验

1、把课文分为两部分:

七八岁时写的一首诗,得到妈妈的赞扬,同时受到爸爸的批评。对这件事,作者的认识不断发展。请根据作者认识的发展,把课文分为几部分。

学生可能把课文分为两部分,也可能分为三部分,老师均应予肯定。然后小结,第一部分是写七八岁时的即时感受,是感性的描写;第二部分写成长过程中的认识,也是感性的叙述;第三部分写成年后的认识,是理性的升华。

第一、二部分,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感受;第三部分,则多用讨论的方法,结合老师的指点,让学生深刻认识事情的意义。

2、七八岁时的即时感受:

⑴ 学生默读、画注:

作者细致描写了妈妈赞扬的语言,赞扬时的神态、动作和自己的感受;细致描写了爸爸批评的语言和自己的感受。请用“__”画出重点词句,体会妈妈赞扬的热情和爸爸批评的严厉,体会作者对赞扬与批评的不同感受。

⑵ 学生交流重点词句,并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⑶ 学生在小组内轮流朗读。

⑷ 大组交流朗读:

对来自妈妈的赞扬,爸爸的批评,作者的感受非常强烈,又截然不同,谁能把他内心的感受读出来。

老师要相机指点:

对妈妈赞扬的感受:自豪、兴奋;对爸爸批评的感受:伤心透了。前者是热烈的语气,后者是低沉的语气。

七八岁时的感受,不是教学重点,也不是教学难点,但却花不少时间让学生读书思考,练习感情朗读。原因是感悟事实是明白道理的基础,能和作者一起经历七八岁时心灵的感动,才能认同作者长大后对这件事的认识。

3、十二岁的感受:

七八岁时,作者不理解父亲的批评,十二岁时有了一定的认识,而对妈妈却一直心存感激。请认真读读课文,体会作者认识的变化。

此部分以读代讲,符合阅读教学省时高效原则。

4、成年后的认识:

⑴ 明确读书要求:

成年以后,作者也成了一名著名作家,对这件事又有什么新的认识?默读课文,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新认识的语句,多读几遍,再想一想,把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也可以用提问题的形式,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

让学生选择读书方式是新课标的精神之一。

⑵ 学生读书、思考。

⑶ 小组合作交流。

⑷ 大组反馈,教师适时指导:

大组反馈时,教师要适时对下面的重点语句给予点拨:

句1:我越来越认识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指导:结合问题指导:成年后作者越来越认识到儿时是‘多么幸运’”,这是为什么?要让学生明白“母亲的力量”是指赞赏的激励作用;“警告的力量”,是指批评的伤害或警示作用。作者小时的幸运是既有赞扬的激励,又有批评的警醒。在理解句子意思以后,要让学生多读几遍,在朗读中加深感受。

句2:这些年来,……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指导:“两股风”,指赞扬的力量和批评的力量;“生活的小船”,指“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句义的理解可联系句1理解,要让学生理解到,来自母亲的赞赏,激励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来自父亲的批评,提醒自己不要在人生的道路上走错路。

句3:我从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指导:结合问题指导:为什么说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联系句1和句2指导,即联系赞扬的作用和批评的作用指导。

在理解句2和句3的意思后,要把最后两个自然段的话连起来读。应腾出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熟读成诵。

三、指导表达

1、以“父母关心我成长”,说说对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感受,既要把事情说明白,又要说出自己内心感受。先在小组说,再推荐说得最好的在班上说。

2、联系生活实践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的感受,是深化阅读,提高阅读效果的有效方法。

本设计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书中体验,和作者一起经历心灵的感动和认识的升华,主要采用朗读涵咏法,疑问思辨法和表达阅读法,教师主要起促进思考的作用,同时,作者也是文本的对话者之一。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四

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解读,首先是从课题开始的。让我们联系本文的作者——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看看他的作品:《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如果把这些书目和课题同时呈现给学生,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文本产生阅读期待;而且对于他们的协作,尤其是题目的拟定也是一种有益的启示,一种情味的种植。

及至细读全文之后,我发现文本语言颇具张力,尤其是作者以独白形式展现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因为我们几乎都是经过这样的发现自我、发现他人的体验才开始懂得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份情感!在一遍又一遍地朗读、思考、回味之后,我发现巴迪父母对这首小诗所作的截然相反的评价成了所有矛盾冲突的焦点。我想一旦把它们抽离文本,集中呈现,必然能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营造强烈的情感和思想的冲突,能不能就以这两组句子为依托,上拈下联,从而支撑起整个文本呢?

1、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呢?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2、“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一读: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学生第一次感受这两组句子,自然还没有对全文整体的把握,尤其是对巴迪父母内心的揣摩,所以主要是让他们领会到对于巴迪的诗,母亲的评价和父亲的评价是那样地截然相反,从而引起一种情感上的冲突。从母亲“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搂住”“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奇妙的事”等等可以很直观地发现,母亲对于这首诗的赞赏是扑面而来、热烈欢腾的。而相反,从父亲“糟糕透了”“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扔”等等也能很强烈地感觉到父亲的态度是冷漠刻薄的。尤其是 “扔”字,对于自己孩子的作品,不屑一顾已经是莫大的伤害了,何况是“扔”,那是在直白地显示这个作品一钱不值。

只要扎扎实实让学生关注到这些语言现象,我想无论是情绪的体味,还是句子的朗读都是水到渠成的。

二读: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在这样深切地体味琢磨之后,很自然地我们会想到:同样是一首小诗,怎么会引来如此迥然不同的评价呢?到底是谁在言过其实地评价呢?课文开头第一句就说:“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那么极有可能是母亲评价得太夸张了。毕竟是第一首诗啊,哪能精彩极了呢?而且课文后边作者也说:“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这总是事实吧!显然母亲是因为要鼓励他才作出这样的评价的。那么巴迪的父亲有没有太过分呢?还是课文开头这一句:“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要注意,是七八岁的时候,比照我们,七八岁能写诗了吗?显然,巴迪在写作上是具备一定的天赋的。由此我们联系到课文介绍父亲的句子;“我敬仰我的父亲,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任务,写过好多剧本。”其实巴迪的父亲就是个作家,他应该比其他人更会小心翼翼地呵护巴迪的创作欲望。更重要的,在巴迪的心里,父亲的评价是颇具权威的。因为父亲是专业人士。也因此,他才会把小诗“用最漂亮的花体字重新眷抄,还用彩色笔在他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又满怀信心地放到餐桌父亲的位置上。”我以为“他一定会比母亲更加赞赏我这首精彩的诗。”可结果却让他沮丧之极 ——父亲说了没给他留一点余地的狠话。这样看来,无论是母亲还是父亲,似乎都没有恰如其分地评价这首小诗,而是都带了自己的意图和情绪,刻意地进行评价的,也因此才使得他们的评价有了天壤之别。

三读,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那么巴迪的父母为什么要这样的言不由衷呢?从母亲来说,这一点并不难理解。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能写出一首诗来,母亲自然觉得应该大大地鼓励他!即使诗本身并不怎么样,但就是冲着孩子敢于写诗的勇气和灵气,也应该大大地鼓励!就像巴迪说的:“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一直在写作……这种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由此证明,母亲夸张的鼓励对他的坚持创作是很有意义的。

回头来看父亲,其实父亲很清楚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但同时他也清楚自己该扮演什么角色。当巴迪的母亲当着巴迪的面向他大肆夸赞时,他已经有了一种隐隐的担忧:怕孩子被母亲的赞赏给迷惑了,从此自以为是,不知天高地厚。他也知道自己这样直接地泼冷水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因此在评价之前也是沉思良久的。课文说“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这不仅是因为巴迪很紧张才觉得时间漫长,同时也说明了父亲在沉吟,在思考!他会思考些什么呢?儿子小小年纪就能写诗真是了不起!可是刚才他母亲已经给了他太多过分的表扬了。于是最后父亲才决定狠狠地批评他!巴迪后来的成长过程也证明那不近人情的批评是很有意义的,就像他说:“……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读到这里,我们的心底自然都会流泻出这样的感受:“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这也正应了我们的一句老话:“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于是整个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心理、思想等方面矛盾在这一点上达成了空前的和谐。

有了这样一个出发点,再来看这两组截然相反的评价,不仅不觉得它们是截然相反的,反而觉得他们是那样地饱含深情,那样地温暖和谐;而且那样真实地展现出父母之爱的不同方式,使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爱的遭遇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从这点上说,这样的读来读往不仅是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了来回,更是让学生与巴迪共同经历了一个认识自我,也认识父母之爱的过程。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五

一、教材分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人教版小语第十一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巴迪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成年后,巴迪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深深的爱。课文语言朴实,文笔细腻而蕴含人生哲理,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二、教师思考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水平及文学积累,本文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引起学生对往日生活的回忆,对学生构成了一定的吸引力。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基于以上思考,本科教学从让学生有所感悟的句子入手,以读为媒,假托作者召开与读者见面会的活动,引导学生质疑、解疑,与文本及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从而了解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

案例过程描述

一、复习导入,揭示目标

七八岁的巴迪写了第一首诗,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难怪母亲兴奋地嚷道——“精彩极了”,而父亲却毫不留情地说——“糟糕透了”。同学们,巴迪正是在这一声声“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评价中成长,成为一名美国家喻户晓的作家,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文。

二、初读感知,谈出感受

师:请大家自由读15--17节,想想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把感受最深的句子画下来,多读一读,可以在旁边批注,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感受。

(生自读、勾画、交流体会,师巡视)

师:谁先向大家汇报一下?

生:这部分是写作者几年后的认识,他觉得自己很幸运,有个慈祥的母亲总鼓励他,还有个严厉的父亲总给他敲响警钟,这都是父母的爱。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么哪一句使你感受最深?

生:我对“我从心底里知道……我努力向前驶去”我感受最深,我觉得作者说父母对他的鼓励和批评都是爱,但他小时侯不知道,认为父亲太严不爱他了,到现在才知道母亲是慈祥的爱,父亲是严厉的爱,都是爱他的。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一个作家。。。。。。总结,提高”一句。慈祥的爱与严厉的爱虽说是相反的,但也是互相平衡的,慈祥的爱太多了,会让他产生骄傲、自大的心理;父亲压力的爱太多了,会令作者自卑、失去信心。有了这两种爱就可以互相平衡。

生:答略。

[点评]阅读教学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教给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此处的设计意在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并能在相互交流中感知此部分的重点内容。

三、巧设情境,展开对话

师:同学们谈得都很好,说明大家用心读书了,刚才有一个同学谈到的这一句(出示句子:“这些年来。。。。。。不被哪一股风刮倒。”)老师在读这个句子时,似乎感觉到作者是话里有话,想告诉我们些什么。请你们也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读这个句子?(指名四人反复读此句)

师:噢,听大家这一遍一遍地读,我明白了。这就是作者成功的秘诀,同学们,下面我来扮演巴迪先生,召开一个读者见面会,那你作为一名小读者,读了这段话,有什么问题问巴迪先生呢?

生:巴迪先生,您好!我想问您,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像两股风不断向您吹来?

生:巴迪先生,我想知道您是怎样谨慎地把握生活小船的?

“巴迪”:嗯,你们刚才提的问题勾起了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更让我想到我的爸爸妈妈,我感到自己是多么幸运,昨天你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已经了解了关于我童年写诗的故事,我想只要你们现在继续认真读我写的文章,那么你们的问题就无需我来回答了。

(生带着问题再读第15--17节)

[点评]用这种学生与文中任务对话的活动,取代传统的就句子质疑、解疑的教学,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加深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巴迪”:现在你们明白了我这段话的含义吗?谁来讲给我听听?

生:这两股风是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就是妈妈对您的表扬和爸爸对您的批评。妈妈是在极力您,您就有了灵感和创作的源泉,而仅仅有这个是不够的,您可能会骄傲,所以还需要爸爸的警告,这样才会平衡。

生:您在童年时,这两股风对您的成功有很大的帮助。虽然表面上这两者是对立的,然而都对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为内它们有同一个出发点——爱,如果光有鼓励推动生活的小船,那么小船会失去平衡而翻掉,所以要有警告、批评、提醒的力量来平衡小船,加上您很有自觉性,听了夸奖不骄傲,挨批评不灰心,所以您成功了。

生:答略。

“巴迪”:看来捏明年真正读懂了文章中的这段话。

“巴迪”:好了,小读者们,在我的眼里,爱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母亲慈祥的爱,一种是父亲严厉的爱,你们有过同样的感受吗?能说给我听听吗?

生:上次数学我考了98分,奶奶一见直夸我聪明,有出息,而爸爸却说我不细心,要不就可以考100分了,还得继续努力,现在我明白了奶奶和爸爸都是为了我好,正因为爱我,他们才这样评价我,既让我充满信心,又不至于骄傲自满。

生:答略。

[点评]由课文联系到现实生活,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真情涌动时倾诉心声,无形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浸润。

四、总结全文,升化情感

师:(出示投影,“鼓励是爱,严格要求也是爱,让我们在两种爱的鼓舞下,驾起生活的小船,驶向成功的彼岸吧!”)读完课文,我也很想用一句话来表达我此时的感受,我想把这句话送给同学们共勉。(生读)我知道很多同学也很想发表自己的见解,现在就给同学们一个一吐为快的机会,那么像老师这样说一句话来勉励自己,也可以写对课文的感想,还可以写自己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类似情境的新认识,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点评]随文练笔,既促进学生对课文蕴意和语言的积极内化,又是书面表达的练习,以写促读、促思。

课后评析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此案例中,教学注意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展开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积极创设对话的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唤醒学生学习的需要,师生共同探究,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交互,教师始终持坦诚、平等的与学生开展对话,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价值,课堂上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气息。

汉屈群策,策屈群力。以上这5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实录是来自于快回答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实录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