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优秀9篇】6-2-73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这里快回答为大家分享了9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希望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一

潜心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受益匪浅。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经验积累,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见,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品味。

读了第19条建议我也感触颇深。他说:“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书上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没完没了的补课,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阅读能教给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我们当教师的工作起来也就更容易。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们身边有不少家长竭力反对自己的孩子阅读课外书籍,而让他们死抠书本。认为书上的学会了,学习成绩自然会好起来,其实不然。学生死记硬背也不可取,因为今天会默,明天就忘,就是记住了不知道怎么去用,也只能成为一种“死”知识。更严重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学习兴趣,产生逆反心理,最后真正沦落为后进生。由此看来,我们教师转变观念是当务之急,理解素质教育的实质,为这些孩子推荐合适的读物,让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充实他们的头脑,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

当读到“请迟到的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这一条时,我深深懂得了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报告”声打扰正在讲课的教师,影响正在集中注意力听课的学生,接着可能还会发生一系列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为何不让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迟到的学生有他们的原因,很少有故意想搅乱课堂的。迟到的学生也是个别人,在上课时间内,为了问清一个人的迟到原因而耽误全体学生的学习,实在得不偿失。课上询问后无论是老师、还是没迟到的学生,精神都无法马上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如果课下提醒,其教育效果不比课上询问差。如果凡是上课迟到的,不管什么原因都不用喊“报告”自己直接推开门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读到“从你听明白了吗到我讲清楚了吗”这条建议时,我在思考:“你听明白了吗?”言下之意是,作为老师,我把该讲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了,要讲的事情我已经表达清楚了,如果学生有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那应该是学生的理解有问题了。而“我讲清楚了吗”是我们教师把“没听懂”的责任承担起来。一声“我讲清楚了吗”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一声“我讲清楚了吗”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对学习的信心。一声“我讲清楚了吗”大家不防也来试一试。

在读此书前,我一直认为:做好一名老师,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即可。读了此书,我才知道,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老师,不仅要不断学习,而且要善于宽容学生错误,善于赞美学生。让我努力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吧!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二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它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过时,仍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也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

印象最深的就是前一节《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说起其中的原因,很多教师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从教师的角度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让我想起了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

那到底该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因材施教”,教师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 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700字 篇三

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学生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在一个班级中,有些学生思想觉悟较低,他们认识能力较低,思想基础不牢,容易出现反复。所以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上进心就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需要老师要有耐心,更要有信心。只要我们工作做到家,是完全可以转变的。这些学生也是不甘心走下坡路的。当他们做错了事后,往往会感到懊悔。因此,我们教师对他们的思想反复、动摇要有充分思想准备,要更加关心他们,克服急躁情绪,不断地从反复中发现他们的进步因素,教育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转化。同时,要注意做好巩固工作,防止这些学生思想重新出现反复。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持久的艰苦的思想工作,应该象对子女一样爱护他们,要求他们,对他们负责任,既要有慈母之心,又要有严父之情,要爱得得体,严得适度,积极为他们创造向进步转化的条件。

教育学生不是一朝一夕能教好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有耐心,有持之以恒的决心,还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我们不能绝望,要充满希望。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四

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第二条,让我对时间的概念有了更富新意的了解,《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的,“没有时间啊!”几乎是我们每位教师的口头禅,现在的我们任务重,压力大,总是忙得不可开交,焦头烂额。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写心得、交论文、发帖子、开展校本教研、组织活动……这件事还没处理完,那件事又接踵而至……简直喘不过一口气来。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比照自己,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而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中,使教材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也只有养成了自觉读书的好习惯,不断增加自己的教育教学储备,我的工作起来才会真正地轻松快乐。

一位不读书的教师,难以以身作则教导学生热爱读书。如果教师长年不摸书本,如果从学校走出的学生们除了会做练习题,所有的好书与他们无关,这是多危险的事啊。遏制这种危险的蔓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老师们先捧起书本。可见,教师读书问题已不是教师个人的问题,小处来说是教师本身工作的需要,大处来说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都抽出适当的时间捧起书本读书吧,这样你的视野会更广阔,思维更丰富,学习时间更充足,你的文采也会更广博。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五

现在我就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教学中应该怎么做: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他告诉我们每个老师:那些特别的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就会充满希望。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着爱与悲悯,我们不能放弃,绝不能放弃。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而要达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尊重他们,关怀他们,赞美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和成绩。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探索欲,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想如此做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我都讲了好几遍了,学生怎么还不会呀"这种情况了。因为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有时会忽略学生能过理解什么、应该理解什么。教师应该让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以此发现学生存在的阻力与困难,引导学生客服困难并解决问题。学生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真正的掌握的牢固,真正成为他们的财富。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在学习过程中"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学生不在少数,注意力不集中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备感头疼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一问题呢?我们要想把握儿童的注意力,就应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并使他们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一种自豪感。

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条建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我们教师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尽量选择生动活泼、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多鼓励和少批评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等等。

以上是我在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时所获得的一些粗浅的体会,我要努力把这些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升我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带领学生们共同进步与发展。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六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它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过时,仍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也引起了我的许多思考。

印象最深的就是前一节《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说起其中的原因,很多教师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从教师的角度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让我想起了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

那到底该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因材施教”,教师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针对这一点,做了思考。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首先,是“察材”,就是了解和掌握受教育者的资质等情况。这是最关键的一环,是先决条件。如果不能察材,便会像“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了解一个学生,不能看他的分数,与他谈几次话判其是否是可造之材,这几乎就是武断。察材不仅重要,而且也不容易。我们必须全面而科学地察材。

我们可以通过家访去了解学生。这是前辈老师留下的优良传统,是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家访并不是班主任的专利,认课教师同样应该家访;学生入学时教师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和利用一系列测验来察材,旁敲侧击学生的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察材的好方法。学生在参加活动时,最适合教师“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平时教学时,教师也要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尽可能进行双边的教学,也能了解学生。

其次,在察材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这是使学生各自的材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施教的方法很多,但基本的应该是——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和均衡发展。对在学科某些方面资质高的学生采取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力得以顺利发展,并成为尖子。对学习各方面都感到吃力,表现得较为迟钝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在察材中捕获他们资质中的某些“苗头”,针对这些“苗头”加以培育。坚持下去,相信这些学生,必定有大的提高。

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更适合现代教学的“因材施教”方法,使教学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使教学极大地产生效力,使学生真正都能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七

再次从网上下载《苏霍姆林斯基的100个推荐》这本书的有关章节,刚好看到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这个问题。关于教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书中有很多想法和见解。许多宝贵的经验仍然能够为我们所借鉴。看这样的书,领人感悟到了很多东西,作为一名刚刚参加教育共作的我,在读到这本书时候,被深深的触动了。下方我就根据自己读到的资料,谈谈自己的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一个推荐中提到,我们作用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的话语、周围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因此,我觉得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适合的教育方式。

古人有一种说法:乐人易,动人难。也就是说,让人开心容易,要想感动人很难。其实我觉得,乐人和动人是语言的两种不一样风格,幽默的极致也能动人。虽然,我们达不到如此境界,但是我们就应朝着这个方向发奋。

我想,一个语言贫乏单调、枯燥无味的教师吸引的学生恐怕也很有限。作为一年级的语文教师,我觉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就应是我们发奋的方向,无论我们采用的是哪一种风格,只要能吸引学生就是成功的语言。一年级的刚从幼儿园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中过渡到一年级,难免会有很多的不适应,尤其是拼音教学枯燥乏味,知识点碎而且冗杂。作为教师就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让他们慢慢适应慢慢习惯。教育方法在这时就显得尤其重要。说到这个问题,就又回到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我想这就应是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吧。我觉得要想成为真正的教学能工巧匠,只有自己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学方法,就应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此刻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充斥耳目,别人好的东西就应吸收借鉴,但决不能生搬硬套。一年级的教学更就应如此,只有在教学时想方设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会为孩子的求学之旅铺一条大道。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篇八

这本书第一句话是“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的确,这不仅是一本无害的数,更是一本充满着教育智慧的书。“教师要有精神空间”、“做自己的主人”、“学校里的三个世界”、“再多带点东西进课堂”……这本书从实际的问题出发,总结原因,给出方法,是一本有趣新颖又实用的书。我想分享其中的几个观点:

一、不培养乖孩子。

乖,是中国人的专用词。“乖孩子”是中国长辈对儿童的“最高奖赏”用于赞美孩子的服从和满足成人心意的行为;“乖”是一种文化,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成为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到我们对孩子言行和品格的价值判断,这不仅是父母的专利,同时也是做老师的“武器”,虽然教师不太用“乖”这个富有儿童气和人性化的词语来评判学生,我们有其他更多更丰富的表达方式,“乖不乖”已经潜在地成为心中的尺度。

当然,不培养乖孩不是说把孩子们培养成“坏孩子”,我们要培养多元的、个性化的、不同的孩子。我们要允许学生发出不同的声音,允许学生运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相信这样培养出来的“不乖”的孩子,日后在社会中才能放出不同的光彩,才能把控好自己的人生,才能敢于实现自己的规划,而不是一路乖巧,丢失了自己的想法,迷失在社会里。

二、做一名不断学习的教师。

在本书中,郑杰校长多次提到教师的继续学习。这种学习应该是教师自发的学习行为。随着时代高速发展,面对思维活跃的学生,教师不得不抛弃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习。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所以教师要继续学习,要对新知识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并对知识保持虔诚态度才使你能胜任现在工作。但是,如何投身入继续学习中,并真正的有所获呢?郑校长告诫我们要做一名真正的学习者。他认为,真正的学习是终身的,以超越自我为目的的学习是一种真正的终身学习。真正的学习者并不是自己一人关起门来苦读,而是借助于有效地表达和倾听,他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用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思想。

三、做一名有想法的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读书还是反思写作,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服务于课堂教学。课堂是体现一个教师教学魅力的舞台。因此,要搞好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多带点东西进课堂。

一百条建议,一百个法宝,似阳光,如雨露,滋润着我干涸的心田。从这本书中,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此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但愿在其新锐思想的指引下,做一名幸福的教师。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2700字 篇九

今年已经是我从事小学英语教师这一工作的第九个年头了,工作的前几年教育局和学校一直向我们推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可我似乎没有认真翻开书本来好好的阅读一番。今年换了工作环境,学校仍然向我们推荐这本书,我想:“何不认真的读一读,仔细探索教育界如此推崇这本书的真谛呢”或许会有很多收获。这两周的阅读计划是一到十章,我准备了一本读书笔记,读到有感触,有同感,或引起自己思考的地方就拿出笔记下来。

1.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深有感触。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也经常思考,该如何对待班级里的所谓的后进生,作为教师,总是习惯以一把相同标准的尺子来衡量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可是,我们忘了,学生是有不同身心特点的个体,是独特的人。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作为一名老师,应该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还是一个班级的班主任,那么,时间应当是比较紧迫了。我摘抄的是这么一段-“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关于这一点,还得另外再提几条建议。”在校时间是有限的,我身边就有很多同事,早读,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堂练习,个别辅导,放学,与家长沟通占据了所有的时间,连走路都是带着小跑。怎么做一个轻松,负责任,高效的好老师,我想,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教师的时间和教学各阶段的相互依存性

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小学面临着许多重要任务,而其中占据首位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习。你主要操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在儿童应当掌握的理论知识分量跟实际技能和技巧之间,确定一个正确的相互关系。

请你记住: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学业上落伍,这主要是他们不会学习、不会掌握知识的结果。”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学习,生活是首要的任务,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这会使孩子们受益匪浅

4、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这一段,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小学教师们!你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筑一个牢固的知识的地基。首先要注意基本读写能力。接着,作业就带有游戏的性质,这种游戏里鲜明地表现出自我教育、自我检查的成分。”作为一名小学英语老师,我特别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生自我检查能力的培养。长久坚持下去,孩子自己就有了检查作业的能力,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家长和老师也会大大的减负。

5、“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

“在有经验的教师那里,学生都备有专门的本子,用来抄录那些必须熟记和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我在思考,这是不是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习笔记,在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们做笔记是很习以为常的习惯,可以小学阶段,很少有学生有这样的学习习惯,说到底,其实也是老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疏忽了这一学习习惯的培养。

6、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我特别赞同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在我平常的英语教学中,我特别注重班级里的一些对英语学习感觉有困难孩子的鼓励和表扬。总希望,他们可以在小学阶段,培养起对英语学习浓厚的兴趣,想让他觉得:“其实,英语并不难嘛,我也可以取得一个不错的成绩”。

7、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它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老师的言语如果可以触及孩子的心灵,让他有所感触,产生共鸣,那么孩子学习起来很难得主动的,而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

8、关于获取知识

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解答疑问。你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为了使学生从思考中获取知识,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

9、怎样把学生从事实引导到抽象真理

“识记(记熟)应当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你应当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认识)、弄懂大量的事实、事物和现象以后再进行识记。不要让学生去记诵那些还不理解、没有完全弄懂的东西。”在我的英语课堂上,也存在需要学生去记忆,背诵我们称之为语法规律的知识。我发现,死记硬背通常会让大部分学生很快遗忘。所以,在教学中,我常常使用“谐音法”“自然拼读法”“记忆口诀”甚至我不太擅长的“简笔画”,而学生们对以这种方式呈现出来的知识则理解透彻,记忆深刻。

10、第一次学习新教材

“我向你建议: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对事实、现象、规律性做出肤浅的理解,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时就在语法规则上犯错误,不要使学生在第一次学习数学规律性时就解错例题和应用题,等等。”

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的“最初的体验”是正确的,清晰的,绝对不要模棱两可,甚至是错误的。我们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原理是“首因效应”,论证了第一次学习的重要性,在我看来它还可以给学生带来获得成功的体验,从来进一步提高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上就是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前十章摘抄部分的理解和体会,期待接下来十章的精彩和更多的体会。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9篇《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就到这里了,希望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