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校园新闻稿优秀5篇

以下是美丽的小编为大家分享的校园新闻稿优秀5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校园新闻稿 篇一

关键词:校园媒体;扬州大学;传播效果;优化策略

一、扬州大学校园媒体现状

高校校园新闻媒体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播先进思想和文化的阵地。扬州大学校园媒体的发展概况如下:

(一)校园传统媒体发展概况

目前,扬州大学校园媒体也呈现着新老媒体共存的状况,主要包括校报《扬州大学报》、校刊《扬大青年》、扬州大学广播台、扬州大学电视台、扬州大学手机报和校园新闻网、微博、人人网等网络传播交流工具。

1.扬州大学报

《扬州大学报》在扬大已有的新旧媒体中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媒介形式。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全国高校正处于高校改革的潮流之中,扬州大学也高举改革大旗,于1992年将原来的六所专科院校合并为现在的综合性大学——扬州大学。出于信息畅通的需要,发挥校报育人、构建校园文化功能,由中共扬州大学委员主办,扬州大学报编辑部出版的《扬州大学报》于1995年4月1日正式创刊,其覆盖范围为全扬大。《扬州大学报》逢5出刊,即出版周期为10天。其采、编、写、发行等工作完全由师生采写、编辑。成立之初,四个板块分别为要闻、综合新闻、校园新闻与文艺副刊。在不断改革中,四个板块至今保留着,只是将原先的文艺副刊七彩虹改名为现在的大学城。

2002年,扬州大学报校报电子版。由于校报电子版的开发运行完全由学生负责制作,因此跟社会专业报纸电子版比起来,略显粗糙。但随着软件不断更新,校报电子版也已经过三次改版,界面得到不断优化。现在校报不仅可以查阅过期新闻,还可以看到报样。

2.校刊《扬大青年》

2002年12月,原校党委宣传部和校团委分别主办的《扬大人》、《扬帆》杂志被合并为《扬大青年》。该本综合性刊物覆盖全校八大校区,主要面向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在内的四万多名扬大在校学生,以及包括学校领导、各院系负责人和知名教授学者在内的高端读者,融合了新闻、文学等多方面内容,现已出版杂志近40期。《扬大青年》为季刊,即出版周期为三个月。

于此同时,扬州大学还成立了扬大青年杂志社。成立之初,杂志社主要由总编室、办公室、记者团、编辑部、美工部、宣传部6个部门组成。多年来,扬青人始终坚持“忽略三餐,通宵奋战,精诚合作,主角意识”的十六字社训。如今的《扬大青年》杂志社已由当初单一的稿件编辑部门发展为集办公室、编辑中心、新闻中心、设计中心、发行中心、新媒体运营中心为一体的校级A类社团。

2008年,扬大青年杂志社第一次注册了“扬大青年”的人人网主页,开始利用网络平台与读者进行交流互动,使得读者与《扬大青年》的距离拉近。

3.扬大电视与广播

扬州大学电视台于2001年12月5日试播,2002年3月18日正式开播。成立至今,曾多次向中央电视台、江苏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送校园新闻。与扬州电视台共建的《扬大校园》是全省第一家在市级台播放的校园新闻栏目,每周日七点半在扬州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受众范围为全扬州。而与其同步进行的扬大新闻网络电视台则面对广大网民。校内《扬大新闻》播放的地点主要为扬大各食堂,面向全校师生。但由于食堂是一种服务性机构,学生并不能按时看到校内新闻。十年来《扬大校园》播出了近4000条新闻,在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省教育台等播出新闻达百余条。十年来扬州大学电视台拍摄的素材,已经成为见证和记录扬大事业跨越发展的影像资料库,为学校向高水平大学迈进过程中保存了诸多珍贵史料。

扬州大学广播台由校团委负责,现在扬大八个校区分别设有校区广播台,各校区广播台同属于校广播台,又相对独立。以瘦西湖校区来说,其内容板块有:悠游天下、 今日世界、每周一歌、天气预报、心事随心、青春风景线、影音时空、体坛纵横、娱乐速递、天天快乐、英语沙龙、文朋诗友、周末聊斋、真情音乐之灯。其播出时间为周一至周五晚上5:00至6︰00点、周五和周六晚7︰30至9︰30。播送范围为整个瘦西湖校区,通过在在校区一定范围内安置喇叭播放,但宿舍和教室未安置喇叭,广播的播放范围大受限制。

(二)校园新媒体的发展概况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扬州大学校团委根据网络互动性好、传播快、信息量大的特点,建立起校园网站、社交网站等。

1.扬大校园新闻网

2010年11月,由扬州大学校团委领导的扬大第一学生网络社区——扬大菁扬网正式运营。菁扬网的传播理念为互动、时尚、年轻、公益、价值。主要面向扬州大学全体在校学生、教职工及各届校友。菁扬网在校团委领导下,立足于扬州本地,为广大扬大学生搭建一个贴近于大学生活,集门户、论坛、个人主页、校园生活资讯、校园活动平台、素质拓展网、在线访谈、学生组织专区等版块,融合学习心得交流、情感体验、校园热点专题企划、实用信息共享、扬州青年生活导航等内容于一体的网络学生社区。

菁扬网成立之初由菁扬论坛、菁扬家园、菁扬天空三大板块交织而成。后经过不断改革优化,现在主要包括菁扬门户、菁扬论坛、菁扬家园、菁扬有约,校内导航,网络电视台在内等板块。“菁扬网”自2010年11月份投入运营以来,实名注册用户已达到6000余人,网站访问量达852067人次。

为了更好地运营网站,扬州大学还成立了菁扬工作室。该工作室号称扬大第一学生网络社区“菁扬网”运营机构。主要负责菁扬网日常管理、维护、运营与推广等工作。期下设有办公室、技术部、美工部、站务部、市场运营部、人力资源部和推广策划部等七大部门。

除了菁扬网外,扬州大学还有包括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网络注册中心平台、学工平台以及各学院新闻网等在内的众多校园网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阵地。

2.学生网络电视台

2011年3月15日,扬州大学成立了网络电视台《乖乖隆地咚》,为广大师生送去《校园播报》和《校园达人》两个板块的内容。同时网络电视台制作的节目还上传到优酷,供广大网友观看,每期的视频点击量已突破万次。《乖乖隆地咚》栏目的制作周期为10天,其内容全部由学生独自参与,他们主动作为,挖掘典型,拍摄“有需要、有人看、有启发、有影响”的新闻作品,可以说该网络电视台已成为了学生的实验台、锻炼场,深受学生追捧。

3.校园手机报

2011年暑假期间,扬州大学依据大学生中手机普及度较高的实际,另辟蹊径,特别开通了暑期社会实践手机报。整合学生编辑、记者队伍,成立手机报编委领导小组,及时暑期社会实践的图片、新闻和最新动向,努力将社会实践手机报打造成扬州大学社会实践的“组织指导报、新闻速递报、信息共享报、风采展示报、交流互动报”,这在全国高校中尚属首创。

接下来扬大校团委将手机报做大做精,开通了扬州大学菁扬青年手机报,设置了“青春快讯”、“校园资讯”、“社会百态、”“经典语录”、“读书互动”等栏目,覆盖校园新闻资讯,展现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其教育和引导功能。菁扬青年手机报由扬州大学校团委组织发放,内容由扬大青年杂志社和菁扬工作室共同提供。该手机报的采稿、编辑、发送、管理等日常事务均由学生负责,其发送方式为中国移动网络彩信平台。

4.校园媒体微博

近来,随着微博的风生水起水起,扬大各校媒也不甘落后,纷纷注册了新浪微博,用新媒体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大学生新闻社、扬大电视台、扬大青年以及各学院等众多部门纷纷注册了微博,利用微博及时将校园动态以文字或视频的形式与学生共享。

(三)扬大校媒传播内容及理念

扬州大学的新老媒体由学校党委、团委负责管理。作为学校喉舌的校园媒体,紧密围绕学校工作中心进行宣传报道,发挥着引导舆论、交流信息、弘扬新风、培育新人、繁荣文化、传承文明等作用。

以传统媒体中的校报和校刊为例,扬州大学报创刊伊始,就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鼓与呼,坚持以质量为本。其传播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日常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信息、校园活动、校园热点话题等关于大学生学习、娱乐、工作和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在不断摸索中,现《扬州大学报》主要分为要闻、综合新闻、校园生活、大学城四个板块。通过不同板块,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新闻讯息组合,为广大师生传递学校新近发生的新闻热点。由于报纸记录性好,选择性强,材料运用自如,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决定了校报在报道题材上的优势。校报既可以报道短消息、重大事件,也可以报道深度报道,策划专题新闻。但由于校报版面有限,基本都是对于事件本身进行报道,不可能对事件的其他问题进行纵深剖析。同时校报出版周期相对较长,决定了内容时效性偏弱,有滞后性。

校刊《扬大青年》为季刊,其出版周期更长。因此校刊在报道主题上的选择多是一些普遍存在又有报道价值、时效性较弱的选题。其内容多是深度报道评论、校园热点追踪、师生创作交流、话题观点争鸣等。主要包括新闻、校园、言论、扬城古韵、思想潮汐、紫藤廊、生活、编读往来等栏目。由于版面较多,其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以在事件报道上的深度见长。历届主创人员在新闻采写、文学策划的实践中不断提升办刊水平,使杂志在争鸣中既显露出青年人的灵动与朝气,又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该刊自15期开始至今,已与南京大学《凝眸》、徐州师范大学《桃溪》杂志进行长期合作交流。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青年人大》、厦门大学《厦大经纬》、中山大学《中大青年》、江南大学《蠡湖》、苏州大学《苏大青年》、东南大学《东大青年》、江苏大学《江苏大学青年》等高校平面媒体社团也与杂志社展开了校刊的互递往来。

校园广播的主题多是一些短小、轻松活泼、内容丰富的选题。如瘦西湖校区每周一歌、心事随心、青春风景线、影音时空、体坛纵横、娱乐速递、英语沙龙、文朋诗友、周末聊斋等栏目,就涵盖了旅游、国际、音乐、语言、娱乐、心理访谈等内容。但由于校广播台的广播员多是学生,学生没有专业基础和丰厚的经验,导致广播感染力不足,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电视新闻《扬大新闻》多是客观报道动态消息、会议新闻。其选题多是领导人活动、各类主题会议、政策的出台,在报道模式程式化,不注重挖掘提炼新闻价值、忽视镜头的表现力,中规中矩、缺乏吸引力。

新媒体主要抓住网络互动性强、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校园讯息的互动传播。如扬大网络电视台《乖乖隆地咚》,就是专门针对学生群体量身定做的学生电视台。报道更为轻松活泼,选题多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生宿舍虽无电视,但大部分学生都拥有电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看到电视台的新节目,还可以对节目进行评论。校园网络不受容量限制,可以进一步提供背景资料、相关报道、人物介绍等全方位的信息,内容更加丰富,信息量更大。而微博则让学生成为了新闻的传播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发送新闻,其时效性更强,报道更为迅速。但由于微博受字数限制,导致其对事件的叙述不完整。

(四)扬大校媒的运行机制

扬大各类校园媒体的运行机制多是模仿社会媒体的运行机制,成立编辑部、记者部、宣传部、发行部等部门。其新闻的采、写、编、排、校、印、发等流程与社会媒体大体相同。不同之处是,校园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长期实习的平台,学生可以完全参与到校园媒体运作的一系列工作中。同时,校园媒体由学校管理,其运作的资金由学校支持,是免费发放给广大师生的,与社会媒体的盈利性恰恰相反。

校报、校刊、广播、电视台的新闻策划通过实行集体讨论制度,确定报道的主题。如校报编辑部要求学生记者平时注意关注重要信息的收集,一旦发现重要题材,提交编辑部集体讨论,分析新闻素材的“卖点”,确定采访重点,随后组织人员到一线采访。其次严格执行专家审稿制度,记者提交初稿以后,编辑部会给稿件“挑刺”,提出修改意见,进行二次采写。若所采访稿件涉及相关专业学科内容,还会送交有关专家审读,以杜绝表述不准确,或者失实现象。

校报的发行工作也经过了一定时期的探索,现在还未成熟。在创办之初,校报的发行工作主要由各学院宣报中心的学生义务发行。学生每隔十天到校报编辑部领取报纸,发放到学生宿舍,确保每个宿舍至少有一张校报。但后来不少学生纷纷反映,在宿舍根本看不到校报,于是校报编辑部讨论实行现在的专人专职制度。即为学生提供10个勤工助学岗位,这项制度一方面使校报的发行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为贫困学子提供助学岗位。现在学生对校报发行的反馈是:仍拿不到校报。

扬大青年杂志社各部门分工与校报类似,设有总编室、编辑中心、新闻中心、美工设计中心、管理中心、活动中心部门,六大部门分工明确又互相合作。由于杂志成本较高、出版周期长、学校投入资金有限,发行量很少,没有达到预期的覆盖范围。

而扬大电视台的运行机制则采用社会电视台的制片人制度,即由台长室、办公室、编委室、策划部、记者部、主持人部和技术部组成。扬州大学电视台的软硬件建设都参照了社会电视台的专业标准。现有学生社员近40人。

菁扬工作室采用的是企业部门制度,设置了名誉顾问团、CEO、技术总监、总编辑、首席设计师、人力资源总监、市场总监、推广策划总监、活动顾问等部门。人员安排及社团运作跟企业相同,为学生社员提供了提前试岗的平台。而手机报、微博、人人网主页等新媒体主要由来自各学院各专业的学生专人负责,保障新媒体的及时更新。

(五)扬大校媒的人才建设

扬大校园媒体在发展之初,其运作主要靠校宣传部的工作人员。每年江苏省举办校报研究会年会,来自江苏省百余所高校校报的主编、宣传部负责人在会上互相交流办报心得。扬大校报编辑也会积极参加,吸取其他高校校报在内容、策划、版块设置以及人员安排上的优点。

扬大是一个有着八大校区的综合性大学,几个主要校园媒介的专职工作人员都只几人,队伍人手不足,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也为了发挥校园媒体育人的作用,扬大校园媒体面向全校招聘,通过自愿报名、院系推荐、笔试、面试等选拔程序,正式招收学生通讯员若干名,并形成了每年在新生入学后招聘学生通讯员一次的机制。

2009年5月16日,扬州大学成立了大学生新闻社。该社是校党委宣传部领导下的群众性学生新闻社团。目前社员约200人,主要任务是学习新闻理论,开展新闻活动,参与新闻实践;提供新闻报道稿件;加强与校广播台、网络电视台、《扬大青年》及其他校园学生组织的联系;综合校园五大传媒平台参与对外宣传,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新闻社内部成员现有两百多人,扬大各学院的宣报中心也是新闻社的一分子,每年通过学院宣报指标测评来沟通和联系。

新闻社旗下设置有4个部门,其中包括办公室、记者部、外联部和摄影部。但由于媒介形式不同,各类媒介之间存在着一些隔阂,导致最后新闻社形同虚设,没有起到整合资源的目的。

现在的新闻社只是一个挂牌社团,其通讯员队伍主要负责校报新闻的采编写工作。为了提高学生记者的新闻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校园媒体纷纷从新闻写作入手,分专题对新通讯员进行培训,分别讲解消息、通讯等新闻体裁的特点和写作方法,并让学生及时得到热身实践,并进行实地采访写作,锻炼学生记者新闻实战技巧。

据了解,校报每周组织一次学生通讯员例会,通讯员提出自己的选题与其他通讯员分析讨论,编辑老师会针对学生发现的各种校园新闻现象,进行新闻价值分析。同时会对前期稿件进行分析,指出学生来稿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给予指导,逐步提高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

如:非典时期,大学生们不能回家,家长也不能来探望。戴振华同学发现身边的同学电话打得很勤,除了日常的嘘寒问暖,还有许多预防非典病毒的信息和知识交流。他把这一现象告诉了编辑部的吴锡平老师,吴老师指出这是一个“信息反哺”的现象,指点他从这一视角,挖掘这一新闻现象。《预防“非典”:扬大学生与父母之间“信息反哺”》这篇消息,不久就诞生了,该作获得了2003年省高校校报好新闻二等奖。

体育科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篇二

关键词:研究型体育课程,内容,程序

1研究型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原则

为了健康,科学、规范的开发研究型体育课程需要遵循一定得原则,按照一定的要求来选择与组织研究型体育课程的内容。具体如下:

1.1自主性

研究型体育课程开发的自主性体现在尊重学生对体育课题或项目的自由选择,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所熟悉的社会生活中去选择体育课题或项目的内容并做出最后的决定。只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的内容,才能使学生倾注全部热情,认真的学习,研究型体育课程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当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并非不要体育教师的指导,忽略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内容选择往往会缺乏规范陷入误区,所以在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课题的前提下,体育教师可以采取提供体育研究课题指南的形式,供学生自主选择。

1.2开放性

学生在选择体育课题或项目时不设限制条件和具体指向,往往打破体育学科知识序列的藩篱。比如,从来源说,学生可以到社会上做调查,可以外出到体育院校、体育科研机构等访问请教,也可以在学校中查阅资料、上网、观看比赛录用及同学老师讨论之中获得。从形式上看,可以是应用性体育课题,也可以是理论性体育课题。从研究意义上看,可以是目前有结论的体育课题,也可以是目前暂时还没有结论的体育课题等。

1.3可研究性

内容的可研究性是研究型体育课程的前题。课程开发的“可研究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育课题与项目本身要有可供研究的价值。第二,体育课题或项目适合学生已有体育知识、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基础,也具有学生参与研究的可行性和实效性。第三,体育课题或项目的研究过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很多方面的积极体验。第四,体育课题或项目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1.4实践性

体育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加之研究型体育课程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体育科学精神、态度、行为和习惯。学生必须参与体育实践且通过体育课题研究的实践来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和研究能力。

1.5层次差异性

层次差异性一方面体现在研究型体育课程的内容开发在不同学习阶段要各有侧重,使之不断提高、深化,可通过对研究的体育知识、方法、过程和实践等要素的不同强调来实现。另一方面更应体现在同一学习阶段甚至是同一年级的不同学期研究型体育课程的内容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构建上。

1.6可行性

要保证研究型体育课程能够顺利的开展,必须考虑课程内容有较多的可操作性。如体育资源的可利用性:一是物质资源,如学校的体育设施设备、体育经费支持、时间保障等条件的具备;二是人力资源,特别是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是否具有组织和指导研究型体育课程的能力,学生的体育知识技术能力也是一个要考虑的因素,现有的学生水平能否通过努力使课程有效地实施;此外,研究型体育课程的开设是否影响其他课程的整体实施。

以上都是研究型体育课程开发时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忽视研究型体育课程内容开发的几大特点就预示着课程的失败,课程开设的意义亦随之消失。

2研究型体育课程内容开发的程序

研究型体育课程内容开发研究型体育课程内容开发的程序分为三个阶段:动员准备阶段、学生自主选题阶段、教师审阅,合并相近题目阶段。(见图2)三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图1研究型体育课程内容开发的程序

动员准备阶段。研究型体育课程的开始,首先要由学校领导对参与试验的学生进行动员,主要阐明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特别强调本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方面的价值。其后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启发学生选题,为学生自主选题作准备。比如可以通过邀请有关专家开设讲座或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等方式增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

学生自主选题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课题设计要进行适当指导。然后学生提交课题开题汇报,向老师报告自己的初步设想。学生所选的课题,不受学科的限制,可以是运用体育学科的知识就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需要综合运用几门学科的知识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审阅,合并相近题目。体育教师通过审阅学生提交的开题报告,对学生所设计的明显错误或不合理的课题提出意见,要求学生作出修改,直到基本合理为止。但是体育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设想,对淘汰的设计必须要有明确的说明。学生的初步设计方案无论是成功的,还是不成功的,学校最好将其原始资料予以保存,以便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在将学生合理的选题收集到后,体育教师要将相近的题目合并,公布给学生,学生自己协商后做出选择和决定人员的组合。

经过上述三个步骤,研究型体育课程的内容大体上就确立下来。

3小结

研究型体育课程内容开发的关键就是要尊重上述原则和步骤确立出科学合理的研究型体育课题,它直接影响研究型体育课程的开展是否成功,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来完成。

参考文献

[1] 张武升。创造教育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教育研究1999,08:16-19.

[2] 杨光伟。活动课程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2003,03: 22-26.

体育科学研究课题的来源 篇三

大家都知道,中小学校开展课题研究,主要来源于学校管理工作,来源于教师本身的教学工作,来源于学生的教育工作,来源于课堂教学工作,来源于学校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要讲求实际,讲求效果,而不是追求那种“空中楼阁”的东西。只有这样的课题研究,才是我们要提倡的;只有这样的课题研究,才是我们的教师要发扬的;也只有这样的课题研究,才能够真正解决我们学校、教师、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好的效应。正基于此,我认为,要真正做好“草根课题”研究,就必须要做到五个“立足”。

一、“草根课题”研究要立足“校本”

校本教研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而“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是校本教研中非常重要的三个特征,其中“为了学校”:指的是校本教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在学校中”:指的是校本教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研究的过程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是教师对自身的课堂实践不断地加以反思、改进,获得教学质量的提高;“基于学校”:指的是校本教研的基点是学校,研究要扎根于本校的实践,以本校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出发点,解决现存的问题。这就反映了教师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在自己的教学中发现某个问题,并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历程。既然“草根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一种常见的研究形式,那么我们在开展“草根课题”研究时,就要立足学校来发现问题,围绕学校来解决问题,这样的课题研究才能做到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产生真正的效果,“科研兴校”也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二、“草根课题”研究要立足“师本”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校工作离不开人,学校的一切问题需要人来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力量是要靠教师来完成,因此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的资源。同样,在开展课题研究时,教师也是主体的力量、中坚的力量,离开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只能是空泛的、没有意义的,因此,要以教师为主体,抓住教师所任教学科亟待解决的问题,抓住教师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针对教师所教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给予鼓励和支持。可见,树立“以师为本”的研究理念是当今教育工作的主流,“科研兴师”也已成为学校和教师追求的方向。正因为这样,“草根课题”研究要立足“师本”,以教师为主体的“草根”研究才是有生命力的。

三、“草根课题”研究要立足“生本”

大凡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会有一种共同的心声,那就是:做好学校工作,其实根本性的就是要做好学生的工作,而学生工作却又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只要学生工作做好了,学校的一切工作也就自然会迎刃而解了。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学设计中仅仅研究教材还是远远不够的,而要更多地着眼于学生,这样才能生成有效的师生互动,引发学生的深刻思考。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时,一定要围绕学生这个对象来思考所有的问题,只有把与学生产生所有关系的问题,如学生的思想问题、学生的管理问题、学生的学习问题、学生的能力问题等等都解决了,其他的一切工作都会顺水推舟、水到渠成,这样的话,“以生为本”的课题研究就成为了教师们追求的目标。

四、“草根课题”研究要立足“课堂”

凡是参与过学校工作的人都会觉得,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可能有出现不同的问题。作为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它是实现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的重要场所。因此,立足于课堂教学,搞好教学工作是教育科研的前提条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教育科研只有在坚持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才能结出丰硕之果。离开教学活动去搞教育科研,必然会脱离实际,甚至走入误区。不但如此,我认为真正的教育科研还应当是立足于本学科及本人教学实践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进而总结出本学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体会,把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不要为了研究而研究。只有这样的研究才是真正有实效的研究。

校园新闻稿 篇四

校园宣传工作带有很强的时效性,而且节奏也十分快。由于高校在宣传工作方面需要紧紧立足于学校的中心工作来开展,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对应的校园宣传活动的内容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宣传工作不仅要有效表现师生员工们的最新动态,还需要表现各类工作的实际进展概况以及校园文化生活的概况[1]。很多高校在开展具体的宣传工作时,往往由于宣传人员比较欠缺而导致任务过于繁重不能高效地完成[2]。然而,高校宣传工作对时效性的要求比较高,只有组建一批高效高素质的学生记者团队,才能为有效解决校园问题提供有利的条件。

2 培养学生记者队伍的意义

2.1 新闻宣传政策的要求

大学生记者在开展具体的宣传工作时,除了要提升自己的思想与人文素质水准,还需要对周围的师生产生相应的影响,将我们党的先进理念与思想进行广泛的传播,这样才能构建起一种融洽的同学关系与师生关系,进而构建一个团结、进取与和谐的校园文化。

2.2 高校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

当今阶段,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持续发展,大学与大学生团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高校对应的新闻宣传工作比较繁杂,当前的专职新闻宣传效用十分有限[3],大学生记者团队作为高校宣传力量的重要构成部分,只有进一步加强对学生记者团的管理和培养,才能促进整个大学生记者团成员素养与能力的提升。

3 发展学生记者的重要作用

校园媒体作为高校宣传开展宣传工作的主要基地,为高校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也为大学生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扶持与精神动力,对于校园媒体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校园媒体记者主要包括专职宣传干事以及相应的具有较强写作能力的大学生,这也取决于高校宣传工作的具体决定[4]。高校校园媒体能够投入的资金也是有限的,并不能像社会媒体一样投入庞大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去开展市场化运作。也正是基于校园媒体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方面的有限性[5],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效用以及高效宣传工作所具有的优势特征。

学生记者需要明确学生们对哪种类型的新闻感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记者开展的宣传工作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学生记者这一身份也更容易接近师生,这为各类采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高校开展的新闻宣传工作作为学校思想教育的构成要素之一,所以,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领域的积极性,这不仅是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方式。

4 高校学生记者团队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4.1 培养新闻业务能力

学生记者对新闻工作具有加强的热爱,而且也对该工作怀揣着美好的憧憬,然而对于非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相关的新闻基础知识也是比较欠缺的。大学生加入记者团,主要是由于对新闻工作的热衷,即便是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要处理新闻报导、摄影以及编排等工作时,都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业务能力。为了使这些大学生更快地适应报道工作,提升该类群体的新闻素养以及相关能力,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新闻讲座等形式,有效提升学生记者们在新闻写作以及采编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协助该类群体更好地从理论层面过渡到业务处理层面。

4.2 提高新闻敏感度

新闻敏感度对于能够及时发现具有价值的新闻并进行准确的鉴别有着重要作用。立足于大学生记者这一团体的维度而言,要采取相应的举措来提升该类群体的发现新闻的能力。学生作为学校的主体,也是广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通过有效了解学生们的生活学习以及体会等状况,也能有效发现一些具有价值的新闻事件。然而能够具备发现这些新闻线索的能力,则主要取决于主体对新闻的敏感度。

要为学生参加学校常规的工作会议提供相应的机会,在各种会议中,有利于引导学生对一些核心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进而为大学生记者团体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其次,学生记者也需要留心周边的事物,对周围各种事物保持浓厚兴趣,促进自身和同学们关系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为自己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提供有利条件。此外,大学生记者还可以依托书报、校园BBS等来获取相关的新闻线索。

4.3 提升采写综合能力

要综合新闻策划、采编以及校对等多个环节来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训练,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开展新闻业务,促进自身综合素质以及工作能力的提升。立足于刚入行的大学生记者这一群体而言,每次开展相应的采访之前,学校都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使其更好地熟悉相关的采访环境,确定好采访提纲。在具体的采访过程中,需要明确礼仪以及提问技巧等相关问题。采访活动结束之后,还需要培养学生们按时交稿的习惯,并针对学生们提交的稿件展开针对性指导。

4.4 邀请专家培训指导

可以通过聘请一些报社的资深记者等人士来学校给大学生开展专门的培训活动,依托该类人士的丰富实践经验,拓宽学生们的视野,促进其报道能力的提升。另外,还需要安排相应的宣传部人员,综合学校建设发展的实际概况来展开相关新闻业务,使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学校的基本情况,以正确的理念来指导自身参与到新闻实践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培训活动,鼓励学生们更好地参与到新闻报道工作中去。

4.5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为大学生记者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该类群体为学校的新闻宣传工作贡献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学校需要为该类群体的发展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大学生记者开展各类采访活动提供便捷的条件,除了一些保密会议,学校所有的活动都需要为大学生记者提供便利给其采访的机会,从而为大学生记者新闻稿的采集和编排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还需要综合大学生记者的工作概况,定期地开展总结,并采取相应的表彰措施来奖励表现优异的成员,帮助大学生记者明确工作存有的缺陷,为其后期工作的改进提供有利的条件。通过定期组织开展相应的活动,进一步强化组织内部的凝聚力,有效地激发学生记者的工作热情。党委宣传部还需要将大学生记者的相关表现告知相应有利的参考依据。

5 培养与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对大学生记者进行相应的管理与培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学生将学习作为自己的责任,需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所以,不能因为学生记者的工作而荒废自己的学业,需要利用自己的业务时间来开展相应的写稿活动。为学生在短期内掌握更多的新闻知识与技能提供有利前提,基于学好专业知识的前提,高效地利用起自己的业务时间,将理论和实践有效整合,使得学生的新闻以及写作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2)各院系需要构建通讯组,组织学生开展稿件采写等活动;各院系分团委需要对学生的新闻稿件等进行有效的审查,并注重整个宣传稿件活动的真实有效性。

3)指导老师需要掌握每个学生记者的性格以及特长,对一些主动性不够强的学生记者进行有效的引导与激励,还需要针对每个主体的个性化特征来进行相应的委派,充分发挥个体的相对优势。

【参考文献】

[1]孟婷,陈应梦。新媒体时代记者培养的梯级模式[J].青年记者,2015(35):88-89.

[2]李睿晗。基于SWOT分析的高校校报学生记者的能力培养[J].新闻知识,2013(10):100-101.

[3]林兴发,拓栋。全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记者媒介素养培养研究[J].新闻知识,2013(11):80-81.

校园新闻稿 篇五

一 、指导思想

校园广播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渠道,也是学校思想教育的宣传窗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校园广播对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进而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本学期,全面铺开学校各项宣传工作,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拓学生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打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为目的,以“养成教育”为主题,面向全体师生,服务全体师生,把我校的广播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预期目标:

(一)增加广播栏目,多角度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本学期我们要狠抓栏目内容的充实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吐故纳新,力求栏目内容对学生思想的冲击和精神领域的熏陶,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份更为精美的精神食粮。

(二)扩大播音员队伍,提高播音员素质

播音员的综合素质是影响节目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本学期,根据栏目需求,我们计划招收相关播音员若干名,同时将对广播站播音员加强管理,,以提高播音员的业务水平,使广播站成为当之无愧的喉舌。

(三)提高广播质量,树立广播站的良好形象

栏目质量是广播的灵魂,只有不断提高质量才能树立广播站的良好形象,才能使广播站更好地配合学校进行宣传报道工作,起到校园文明窗口的作用。所以,我们将加大力度,力求每档节目内容新颖、有条理,确保广播质量,推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三、实践过程

(一)广播站成员调整

1、招聘新播音员

由各班语文教师推荐学生参加广播站选拔,经选拔试音,共录取若干名播音员。

2、招聘小记者

由学生自己个人申请及各班语文老师推荐学生参加广播站小记者选拔,经选拔训练,共录取小记者若干名。

(二)建立良好的广播档案制度

为了能保管好大家的工作记录,完善广播站的档案统计,更好的管理广播站自己的档案库,所有的投稿要求清楚的记录好投稿人的班级、姓名,已播稿件和未播稿件都也记录完整,稿件分类放进相关的文件夹,便于查找及统计。

(三)对广播站的播音员进行集中培训

为保证本站工作质量,提高站内成员业务水平,我站将采取集中培训,个别指导的原则,力争使我站得到长足的进步。特作以下计划:

(四)对广播站的小记者进行集中培训

通过指导小记者学习新闻采访、撰写、编辑和参与一系列社会活动,为他们提供一个多元化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小记者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及创新能力,让小记者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初步掌握一些新闻常识和获取、筛选、处理信息的方法,使广播室得以丰富、发展,更好地为学校新闻宣传工作作出贡献。

培训内容:

1、学做小记者:小记者的职责;小记者的素质要求;小记者与普通同学的区别;当小记者的好处。

2、关于新闻入门的基本知识:认识新闻;新闻的几个特点;新闻的基本要素;新闻的体裁;新闻与作文的不同。

3、采访:

(1)、采访的基本要求;采访的种类;采访的捷径;如何寻找采访线索。

(2)、采访前的准备:准备背景材料;准备采访提纲;准备采访物品。(主讲教师:)

(3)、现场采访活动。

(五)广播站的栏目简介

1、校园采风以“采撷校园新风、报道校园新闻”为宗旨。捕捉学校里发生的新鲜事、重大事件、同学们关心的事情、好人好事、以及违返校纪校规、竞赛情况等。2、我们在成长 讲述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和开心等事情。采用征文、投稿、邀请嘉宾等形式。“说说你的学习方法、爱好、人生观点”。请“每周一星”讲述当班干部的酸甜苦辣,追寻童年留下的足迹,谈谈心中的秘密,说说自己的家庭等(是学生的心灵之窗,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佳文共赏:

绚丽色彩,缤纷校园,体味文学,情感生活,生活的大树需要文学的花朵来点缀,佳文共赏引领学生走进文学殿堂,共享佳文。

4、知识百宝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