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关于老师的诗歌精选8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诗歌吧,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美丽的编辑帮大家收集的关于老师的诗歌精选8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关于老师的诗歌 篇一

【关键词】诗歌语言;同课异构;情景设置;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兰州市教育局组织的为期十天的“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培训”活动中,我有幸参加了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二十几节课异彩纷呈,让我对各学校一线骨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设想、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叹服不已。其中,来自外国语高中的陈晓翠老师和来自新亚中学的高志军老师对《古代诗歌鉴赏――语言》的同课异构,使我有了较深的感想。

一、情境设置,同样精彩

对于学生来说,古代诗歌已是阳春白雪,再加上抽象的“诗歌语言”,真要让人望而却步了。如果按部就班地由诗歌演变过程过渡到诗歌内容,再引出承载诗歌主旨的语言,虽流畅但又显得普通、枯燥,并且耗时,难免使学生在刚开课时就会呵欠连天;如果要想“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课堂内容是紧凑集中了,但又显得单调、生硬、无趣。如何上出一堂学生投入、有趣高效的古诗文课,真让人颇费思量啊。两位老师匠心独运,开场精彩,情境设置巧妙。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才会爱学,才有学习的动力,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听了陈晓翠老师的公开课后,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刻了。

陈晓翠老师在上课前播放了一首歌曲,并将歌词展示在多媒体投影上。优美的旋律、典雅的歌词使师生们共同沉浸其中。上课后,陈老师请学生们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这首歌的初步印象。除了曲调抒情唯美,歌词大量化用家喻户晓的古典诗词成了学生的共识,这样,整节课的重点“诗歌的语言”就被凸显出来。然后,陈老师揭示谜底,这首歌就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宣传曲《海上升明月》。今曲古词,让现代人立即穿越回古代,品味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底蕴。这种设置情境法不露痕迹,巧妙自然。

与陈晓翠老师不同,高志军老师刚一上课便和学生围绕“高三生活苦与乐”这个话题互动起来。高老师平易的态度、风趣的语言、具有亲和力的表情和接地气的话题很快就使学生们摆脱了陌生感与束缚感,在一阵阵笑声中畅所欲言,轻松的课堂氛围随即形成。高老师由学生们的“苦”引出了“痛并快乐着”的白岩松的三个爱好之一――“善于调整心态”,并引导学生,心态良好的人生会充满诗意的快乐,然后回溯到古人的诗意人生,由此,高老师水到渠成地串出了整堂课的“苦――乐――诗意――诗歌――语言”这条主线,清晰的脉络、流畅的节奏让人叹服。

二、不同内容,异样效果

在课堂上,教师总是想把自己的知识、本事倾囊相授,于是,面面俱到依然是新课改课堂的常貌。这些教师是否深思过,当自己对下课铃声置若罔闻一厢情愿地传道授业解惑时,当自己苦口婆心地反复说教时,为什么换来的是学生的怨气和与期望、付出不成正比的成绩。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每个知识点细细讲来都可以讲成专题。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应从知识体系出发,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理解能力确定教学重难点,大胆取舍,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使学生的精力用在“刃”上,并借此培养学生举一反三、思考领悟的学习能力。

高志军老师和陈晓翠老师,正好是这两类教师的突出代表。我们都知道,“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专题内涵丰富,而高考考点也遍布了这些内容,要想让学生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上全面掌握,绝非易事。高老师整堂课对读诗的步骤、如何炼字、如何炼句、诗歌的语言风格、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一一列举,内容不可谓不全,可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每个内容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给人蝶穿花丛的感觉。由于课时限制,压缩了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时间,整堂课几乎变成了“一言堂”。

而陈老师在给出歌曲名字《海上升明月》后,有深意地将“升”改为“生”,让学生自己品评二字的区别;这个练习引出了诗歌语言的一个考点――炼字,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初步感知了古代诗歌中语言推敲的重要性。然后陈老师紧扣“炼字”,进行了有针对性、系统、全面地复习讲解,帮学生明内容,给学生讲方法,让学生练答法,一节40分钟的课省时高效,充分体现了新课改课堂中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这一特点。有了“如何炼字”做示范,学生对于其他考点自然也是触类旁通。

关于老师的诗歌 篇二

关键词:诗歌;情商:策略

情商指“情绪智商”,它用来衡量一个人情绪智力的高低,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有学者认为,“就一般情况下而言,一个人的成功,在一定的专业技术条件下,30%取决于机遇,70%取决于人际关系即与人相处和合作的品德与能力。” 这里的人际关系就是本文所说的情商。

中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健全的时期,教师在这一时期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课本中诗歌作品有的记叙了人物跌宕起伏的命运,有的表达了人物复杂多样的感情,这些具有深厚情感、富有思想的诗歌材料为情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来培养学生情商?

1知人论世法

知人论世法是由我国古典文学的批评方法演变而来的一种应用于教学领域的诗歌鉴赏方法。具体而言,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学生需要先了解作者,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明确作者的情感倾向,让学生可以尽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差距,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会文本。“自古英雄多磨难”,大多伟大的诗人都有着异常曲折的人生经历,在这种经历中,他们依然以一种异于常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为世界创作出无与伦比的作品。尤其是初中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他们需要从伟人身上寻求榜样,以此来激励自己,尤其是那些命运坎坷而毅力顽强的诗人们是学生自我成长教育的精神导师的不二选择。

例如,在教学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其中有一句诗,“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句化用了王质烂柯的典故来暗含自己被贬时间之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如果我们让学生去体会诗人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到家,亲人不在,老朋友不在,此番回来恍如隔世,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只能无奈地通过吟诵“闻笛赋”来表达诗人回家之后的惆怅的心情。

1.1创设情境法

“情感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当中产生的。可见营造良好的气氛对人们的情绪有重要影响。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与诗歌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再现诗歌内容中具体的场景,这样可以让学生快速融进作品的氛围中,学生的情绪随着诗歌内容、诗人的情感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这种审美情境的陶冶,让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进而达到培养情商的目的。

1.1.1创设语言情境

于漪老师曾说“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须悉心琢磨自己的语言,坚持不懈地训练自己的语言。” 身为语文老师,更需发挥语言情感性、艺术性的特点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引发他们情感的共鸣。

比如在教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时,因初中生阅历不足的原因,他们难以真正体会到羁旅人在秋日黄昏所体验到的那份愁苦之情。在分析诗歌情感时,笔者运用语言创设这样的情境:黄昏之时,在人烟稀少的古道上,一位身心疲惫的旅客牵着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一群乌鸦在盘根错节的老树长站立,发出几声凄厉的哀鸣。如果语文老师可以运用语言营造诗歌中的艺术情境,学生更能体会到诗中有画的视觉美、情景交融的意蕴。同时学生也能够感知到他漂泊流浪之艰辛,更能体验到那份浓烈的思乡之情。因此,语文教师需根据教学内容,运用艺术化的语言来生动描绘文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审美的艺术情境中陶冶自我的情感。

1.1.2创设音乐情境

音乐是一种融听觉、想象、情感于一体的艺术。在语文诗歌教学中,引用音乐来创设情境,可以通过听觉来增加教学的艺术审美性,同时,与诗歌内容基调、意境相协调的音乐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加强学生对作品情感的体悟。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运用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来营造情境进行导入,让学生沉浸在对亲人的深厚情谊当中,这种情感氛围有利于学生感悟《水调歌头》作品当中苏轼对亲热的那份浓浓的牵挂之情。又比如在讲授《蒹葭》这首诗歌时,教师可以运用《在水一方》的音乐来营造情境,《在水一方》的歌词取材于《蒹葭》,这乐曲歌词是《蒹葭》的现代文版,便于学生理解文本大意。整个曲子用极具气势的弦乐和管乐来烘托出一种浪漫、恢弘的气氛,让人静心聆听着痴情青年对爱的追求,情真意切。其中,“我愿逆流而上”曲调婉转悠扬,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段音乐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跟随音乐再现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音乐和文字的相互渗透,让学生可以深入诗歌去深层次地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可见,创设与诗歌内容相和谐的音乐情境,有助于学生走进诗歌的审美世界,更能增强自我对诗歌的情感体验。

1.2朗读指导法

朗读是指在阅读文章时,有感情、有节奏地将文章读出来。在诗歌教学中,老师应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调节语音高低、语速快慢、语气缓急来表达作品中诗人所要表达情感。同时,还可以使学生更细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这样,学生的心灵也会得到净化陶冶;其次,朗读可以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学生不良的情绪可以得到良好的宣泄、转移。

比如,在教余光中先生《乡愁》这首短诗时,如何通过朗读指导法,去体会诗人在《乡愁》中要表达的感情呢?在第一小节中,“小时候”点明了诗人是从童年的角度来叙述的,用自己童年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情感依恋――母爱,用母子分别之情来表达自己对乡愁的理解。在这里,朗读语速应是平缓的,平静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两处应适当强调,一是“小小的”,正因为邮票的面积“小”,才突出它意义和价值的“大”;二是“这头”和“那头”,“这”、“那”是指示代词,这种空间转换,强化了悲欢离合的无奈。在这里,朗读时应该语速放慢,给朗读者和听众更多时间咀嚼和回味。尤其是最后一段的升华,我可以得知诗人的惆怅和痛苦不是一个人的痛苦的时候,而是升华国家和民族的层面,意境和意蕴顿时就更加开阔且明朗了。通过这样细致的朗读指导,学生感受诗人对现实的批判和期待亲人团聚的愉悦之情,也能体会祖国统一的重要性,进而达到提高情商的目的。

2结语

每一首诗歌都有其构建的独特美学场景,这也是诗歌千百年流传不息的原因。诗歌教学可以通过知人论世法、创设情境法、朗读指导法进行情商培养。随着人们对情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语文教师也应该随着时代挖掘诗歌中的情商内容。

参考文献:

[1]苏银利。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情商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15.

[2]林玲。 论中学语文诗歌教学[D].扬州大学,2004.

[3]雷颖。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情商的培养[J]. 中国教师,2014,S2:263.

[4]陈淑婧。 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神州,2012,28:55.

[5]卢桂珍。心理与情商、逆商教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170.

[6]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43.

注释:

关于老师的诗歌 篇三

1尊重文体,彰显诗歌魅力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现代儿童诗歌,儿童诗歌的特点是用天真而精粹的语言抒发着饱满的儿童情感,勾勒出美好的意境。这首诗也不例外——在活泼的语言,明快的节奏、浅显的内容中,孩子们对老师深深的爱恋扑面而来。那么,对这样一首优美的儿童诗,我们该如何进行定位与设计教学呢?我认为,应该关注这样两点:首先,不能把诗歌肢解。任何一种情感都不是一个字一个词能够负载得了的,必须是一个整体的相互支撑才能负载动诗中浓浓的深情。所以,海德格尔说:“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所以,朱光潜先生认为“诗歌是不可以解的。”在教学中,老师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形式,让学生把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与自己当下的生活对接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读出自我,而只有当学生读出自我的时候,诗歌的价值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其次,教师要注意用儿童容易接受的方式引领学生品悟诗歌的艺术美。虽然这首诗的阅读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但是老师不能把自己放置在二年级学生的水平上理解这首诗,只有自己心中有高度的时候,才能带着学生走向高处。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诗歌的艺术美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具体到这首诗,我认为,可以从诗歌的节奏美、想象美、情感美几个方面去关注,教学中把教师心中的关注以一种符合二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形式来呈现,使学生在诵读中浸润其中,从而全方位感受诗歌的美,唤起对儿童诗歌的喜爱之情,体会诗歌中美好的师生情怀。

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就从试图体现以上这两点来考虑,旨在充分尊重并凸显诗歌这一文体。整个教学过程,我力求简约明快,提倡整合,只安排了三个板块,即进行富有层次、有目的的朗读:“初读诗歌,读准字音;细读诗歌,读出节奏;赏读诗歌,读出韵味”。教学手段也力求简便有效,屏弃烦琐的分析、支离破碎的讲解和故作深奥的解读。具体到本课教学,即引导学生着重通过各种形式、逐层递进的朗读,以读为主,在读中学、读中悟,让孩子们读出这首小诗蕴涵着的师生之间美好真挚的情谊,并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想象美和情感美,同时和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尊师爱师的情感。比如,诗歌中的第三、四小节,语言形式相似,想像丰富,意境优美,情感丰厚,可做品读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展开相关的学习活动,从而带动全文的赏读。事实上,孩子们将这《一株紫丁香》学得尽心,读得投入,师生情就在这不经意间被一次次激活。这样的教学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使得学生乐于接受,课堂自然鲜活地流淌出诗情画意的美来!因此,教学生阅读诗歌,千万不能肢解,不可嚼烂,千万不能将秀气和灵气教去了。如果把灵动的、活泼的诗词教僵了,就使他们失去了熏陶的力量,感染的力量。我们要多用朗读来带动孩子们解读出诗文的魅力,从而彰显出诗歌教学的魅力!

2诗贵品读,品味诗情画意

文有文的灵魂,诗有诗的韵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再者,诗贵在品读,“以读代讲,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教学形式很适合诗歌的教学。因此,我始终坚持以读为本。教学中,我设计了自由练读、指名读、集体读,小组对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先让朗读的面能普及到全班学生,同时又通过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朗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但是老师用同一形式,又容易显得单调,而且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情感的感悟。所以,之后我又安排了师生对读、评价读、诵读、配乐合作美读等形式,一方面老师的加入让学生更感兴趣,比如,课伊始,老师深情朗诵全文,就很好地营造出诗歌那温馨、美好的意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是为了加强范读,给学生指点朗读方法。

那么,如何让孩子去喜欢朗读、理解语言,从而进入意境,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形成个性化的朗读,这是需要自己进一步探索的问题。譬如,在品读第三、四小节中,我仅以“绿叶在风里沙沙、满树盛开的花儿分别像什么?”这样的核心问题来启发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涵的美好意境,同时,采取引读这种形式,带领小朋友们不露痕迹地回答了问题,又自然地引着他们在不知不觉间把书深入地读了一遍,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另外,为了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第三小节中的“老师——”时,我就指导学生探出小脑袋、侧着脸儿亲切地对老师说一声“老师——”。此时,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模仿老师,情不自禁地跟随其中,乐在其间,俨然就是文中那群可爱的小朋友。紧接着,我又让他们加上动作站起表演读,而这加动作的过程则是他们体验、感悟诗歌情感的过程,诗歌想表达的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已通过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得到了诠释。又如,在有感情朗读第二节时,学生从心底亲切地呼唤“老师,老师,”,还抓住“夜夜”这个词表达学生对老师深深的爱,学生朗读得那么深情,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顿时,整个课堂氛围掀起了朗读的小高潮,“紫丁香就是我们,我们就是紫丁香”的诗情画意,让每个人的心里都感觉到甜味儿。通过对这首充满童真童趣的小诗的朗诵,我们仿佛听到了孩子关心、热爱老师的声音以及孩子们殷殷的美好祝愿。所以说,一旦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再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把诗歌中的真情融入自己的生活,做到情从心发,言为心声,他们的深情诵读就会事半功倍。此时,诗意之美,情意之浓,也就润物无声,浑然一体。

3随文识字,凸显诗歌特点

诗歌讲究惜字如金,儿童诗具有语言凝练这一特点,使得低年级语文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字词教学好像被架空,似乎找不到一个支点。但低年级语文课的使命,又使得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让学生去感悟那些尽管付出努力都不一定就能悟透的人文性”,更应该“引导学生牢牢抓住几乎人人经过努力都能把握的语言现象及其规律(即工具性)”。如何保证识字教学的有机落实,以保证诗歌学习的连贯性,从而凸显诗歌的特点呢?于是,我思考着:儿童诗读起来琅琅上口, 学生爱读、想读,何不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让其在读中、在情趣中快乐地识记生字, 轻松地建立字音、字形、字义的联系呢?

关于老师的诗歌 篇四

关键词:诗歌;教学;诗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034-02

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知识和能力成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这就向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其中就包括了语文教学的诗意化。

什么是诗意呢?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文学就是倒映在湖面的白杨树。文学并没有改变白杨树,它改变的是白杨树的呈献方式。倒映在湖面的白杨树比岸上的白杨树更有诗意、更有美学意味、更接近人得梦境。语文是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诗意的老师,是用激情点燃课堂教学的。

我们不妨说说诗歌的诗意化教学,我曾经听过一堂课是《再别康桥》,这是一首大家都喜欢并熟悉的诗歌。课堂上老师常规教学:作者、作品、背景介绍就花去了大半堂课,剩下的时间叫学生朗读,然后开始化分节奏,最后讲讲诗中蕴含的情感,这样结束。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尽管达到目的,但整个教学过程是服务于知识的硬性灌输,对于这首诗而言已经没有任何诗意了。

什么是诗歌?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现代汉语释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摘自赵缺《无咎诗三百首》),诗这种题材,是因作者对当时所处的境况有所感,从内心深处以诗这种文艺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受。人人心里都有一个诗人,只是表达方式不同罢了。诗歌是一种很难讲的文体,因为诗歌是抽象的,如果不能理解诗人创造的意境,要传达的情感,那么这首诗对于读者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了。

那如何才能让诗歌教学诗意化呢?具体点讲:要让诗歌的课堂教学富有诗意化,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意象的寻找、意境的创设(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感情的融入。

一、意象的寻找

王崧舟老师说:“诗意语文用到的基本策略或者说最精彩的课堂现象就是举象。”所谓‘象’就是语言文字的三种表现和呈象:形象、印象、意象。”到底什么是意象?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举例说:如《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几句中就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

意象是进入诗歌殿堂的大门,打开诗意化的大门,就要寻找意象,就要回到作品的源头,要把语言这种符号转变为生动的象。如何才能引导学生找到象呢?首先要告诉学生什么是意象,在了解什么是意象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抓住意象,那就是抓诗句中的重点词语。以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为例:

师:本诗的主题是我愿意是……,我的爱人是……,这样的句式,请你找出每句的重点词。

生:急流、小河、小鱼、荒林、小鸟、废墟、常春藤、草屋、火焰、云朵、破旗、夕阳。

师:这些词语客观的事物,它们代表或指向的事物相同吗?

生:不同,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是我的意象;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是“爱人”的意象。

这些意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但都附着了作者的情感,所以在引导学生的时候,要让他们找诗句中的关键词,就容易抓住意象了。

二、意境的创设

打开诗意化的大门,才是迈出第一步,也就是说找到意象是不够的,因为意象是平面的,是单调的。所以老师在讲诗歌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对诗歌意境的创设。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如何才能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呢?怎样才能让学生进入作者创设的意境呢?

1、朗诵

汉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形象美,都要通过反复吟诵,品尝来体味。朗读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品味意境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因此进入诗歌的意境从朗诵开始。老师可以借助音响设备给学生播放播音员配乐的标准朗读,学生可以很快进入诗歌的慷慨激昂,或沉郁忧伤,或欢喜愉悦的意境。但不是每首诗歌都有适合教学用的配乐朗读,其次这样的朗读会给人距离感,相比之下,老师现场的朗读更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老师一定要范读,这也就要求语文老师具备标准的普通话朗诵能力,能使用朗诵技巧(包括:节奏、押韵、停顿,适当的变换姿势和表情),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功。其实语文老师不仅自己要有高的诵读水品,还要引导、影响、训练自己的学生诵读,准确的诵读更能让人进入作品的意境学生自己朗读,学生不亲自尝一口诗歌这枚“果子”怎么知道是苦是甜呢?学生或大声朗读,或低声吟诵,当然还包括指定某位同学为大家朗诵,这是品味意境的途径。

2、在联系意象的基础上建立意境

意境是一个整体观念,是很多象的叠加,就像景象的连续体。如《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将山、林、江、舸、鹰、鱼,等意象叠加起来,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浓重的色彩,争竞的场面,搏击的气势,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这六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所以将你找到的意向联系起来体味其中蕴含的意义,自然就进入作品的意境了。

三、感情的融入

“诗缘情而绮靡”, 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所以读者一定要入情。入情就是置身于语言文字所造的境中,体验其承载的感情、情味和情怀。怎样才能入情呢?

1、初步了解作者、创作背景的介绍

不知道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知道他的生平,不知道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又怎么解读他诗中的寄寓和象征。这些东西若都有老师来讲拖拖沓沓,难免会影响重点内容的讲解,不如课前安排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搜集资料,初步感受诗人的创作风格,老师可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适当补充。比如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死水》,如果不了解闻一多的为人,他的气节,他所处的环境,怎么感受诗歌的思想情感呢?1926年闻一多怀着对祖国的渴念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没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正是这种为现实所打击了的爱和期望,成为本诗流露的思想感情的深层根基。所以掌握作者、作品的基本情况是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基本条件

2、入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文字背后一定承载着诗人的思想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动了,郁积在一起,不得不发,不吐不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靠什么入情?披文才能入情。实际上,“披文入情”这四个字,就很好的诠释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入情是诗意化必须具备的。拿《再别康桥》来说,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的:

师: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地”实些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境,同时透露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生:是难分难舍的离别之情。

师:岸边的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像一位美艳的新娘,用新娘来做比喻,新娘这个词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浸透着着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生:新娘给人的感觉是美丽,美丽的新娘让人难舍,所以诗里浸透着诗人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师: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你们是怎么理解柔波和水草所传达的东西?

生:康桥是河,作者是水草,学校与学生,草是不能没有水的,就像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知识的条件,学生对学校充满了眷恋,不舍。

师:作者不是要离开了吗,为什么还要寻梦?既然放歌了,又为什么沉默?

生:作者是要离开了,这是他的想象,他在康桥里寻找自己的梦想,但现实又不得不离开,因为他舍不得离开,他想在康桥里待得更久一点,所以连夏虫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为他沉默。都表现了作者的舍不得离开。

师:你有没有向往的地方,如果你也面临着离别,那么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舍不得,伤感。

师:诗人表达的这种淡淡的离别情绪,引起了我们的共鸣,给人以审美享受。

这样引导学生认识到: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通过对金柳、柔波、青草等意象的把握,来感受作者对康桥的难舍之情。

关于老师的诗歌 篇五

[关键词]课堂教学 知识 学习方法 古代诗歌

国内外近年来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关注点由只关注教师特征扩展到了整个课堂的教学活动。即关注学生学习、关注师生交往、关注教9币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其实就是师生一道学习,从我们一线老师的实践经验看,多数人认为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以学定教”。不过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很重要,要有高效课堂,必先有高效教师。教师只有劳于课前,才能“闲”于课上,驾轻就熟,自如引导。高中阶段的教学,教师更应该及时总结,授人以渔,教人以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真正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乐趣,从而使课堂因学生的广泛参与而有效乃至高效。

下面笔者拟以古代诗歌的鉴赏为例,谈谈教师如何教学生以法。

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先秦的原始歌谣、诗三百、楚辞,到汉魏六朝的乐府、古诗,到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的诗词散曲,犹如一条灿烂的银河,横贯中国文学的广袭星空。诗歌数量庞大,题材广泛,流派纷呈,名篇迭出。千年前的孔子说“不读诗,无以言”,今天的我们,不读诗。则难以窥中华文化之堂奥。

古诗鉴赏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更是难点之一。之所以难,除了文言文的障碍外,不得法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古诗鉴赏,老师的重要责任是引导学生得法入门。“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但弟子如果不得其门而入,师傅是否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呢?笔者认为,老师的责任在于要深入浅出,引导学生,使他们搭建起生活与艺术之间的桥梁。积累阅读经验。“人门”不只是小学老师启蒙教学的事,每一个学科,每一种艺术,每一个阶段,都存在入门的问题。而老师所授之法,就是入门的钥匙。学生只有掌握了这把钥匙,才能自己打开艺术的宝库。否则,学生拾人牙慧,人云亦云,结果依然是门外汉一个!课堂教学时,许多学生面对古诗词无从下手,每年的高考。许多学生不得要领,就是尚未入门、没有得法的明证。为此,我们根据多年教学的实践经验,进行如下引导,学生课堂反应大为改观。

一、积累诗歌鉴赏的有关术语

我教《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前,回顾总结有关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为远行备粮,明确诗歌内容、主旨、诗人风格、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分类。比如:

(1)诗歌按内容,可分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2)主旨分类:

A.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反映离乱的痛苦;表达山河沦陷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B.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C.思乡怀入: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

D.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

E.长亭送别:依依不舍的留恋;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

(3)诗人风格:如孟浩然诗风的语淡味重、恬静浑健;王维的诗风恬淡生动;王昌龄的诗风雄健深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4)语言特点:如①清新②平淡③绚丽④明快⑤含蓄⑥简洁等等。

(5)表现手法:

①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点

描写方式:(a)动静结合,(b)虚实结合的不同;(c)点面结合,(d)正面侧面,(e)远近高低各个角度的描写;(f)明暗、冷暖等色调形态,(g)各种感觉:视、听、触、嗅,(h)细节,(i)场面等。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

②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③主要的辞格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

④其他写作技巧包括:(a)赋比兴(b)衬托(c)对比(d)渲染(e)卒章显志(f)欲扬先抑(g)联想想象(h)语序倒置等。

另外掌握一些古代诗歌鉴赏常用名词术语:

如:a.评价主旨类:

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入寻味、含蓄蕴藉。

b.分析手法类:

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托物言志、象征、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寄寓、寄托、衬托、烘托、渲染……

c.侧面描写:

对比、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起兴,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人景,一切景语皆情语。

同时积累诗歌意象一般意义:比如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以“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4)以蝉喻品行高洁,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用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以上内容,归纳整理印发给学生,时时积累。

二、分类鉴赏。培养思维方法。学会鉴赏诗歌的具体思路、方法,即如何运用以上知识来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依据分类,初步感知。确定思路

每拿到一首诗,诵读吟咏,先分类。

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且介亭杂文・序言》)陈寅恪先生也曾经说过:“治文学史者,必就同一性质题目之作品,考定其作成之年代,于同中求异,异中见同,为一比较分析之研究,而后文学演化之迹象,与夫文人才学之高下,始得明了。否则模糊影响,任意批评,终恐不能有真知灼见也。”(《元白诗笺证稿》)虽然他们说的是诗歌研究之法,但未尝不适合于高中学生的诗歌学习与探究。

古典诗歌包括诗、词、曲。诗包括古体诗、近体诗。按其内容又可分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抒情诗又可分写景诗、咏物诗、怀古诗、即事抒情等等。

比如是抒情诗,可如下归类,搞清其特点。理清意与象之间的关系。

写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景――情

咏物: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物――情、志

怀古:以古喻今、讽今借古抒怀古――今

叙事:言理抒情事――情、志

拿到一首诗,读诗,先分类。假如是写景诗,看写什么景,抒什么情,景与情什么关系;咏物诗,咏什么物,什么特点,借这个物抒发什么情、志;是怀古诗,“古”有什么特点,通过这个古讽今呢,喻今呢。古与今什么关系……

(二)看清结构,知晓内容,明了中心

诗歌的一般结构:起: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

承:承上续写

转:承上启下。起下为主

合:点明诗歌主题

起、承部分往往描写,搞清描写方法(参前梳理);转、合部分往往抒情,搞清抒情方式。

关于老师的诗歌 篇六

【关键字】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审美教育

诗歌是一种高度概括和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载体。我国现代诗人何其芳曾经说过,诗歌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诗歌鉴赏能力方面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在高考中也经常会涉及到诗歌鉴赏的题目,很多学生平时因为积累不够,鉴赏能力不足,往往出现丢分的现象。本文主要针对高中语文的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实现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突破。

一、提倡反复诵读,增强情景想象

反复的诵读诗歌是学习诗歌的基础,诵读诗歌是培养诗歌语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老师可以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中的韵味以及意境,诗歌写作的情景才能被学生所模拟出来。在进行诵读的时候,学生也会不经意间展开对诗歌的想象,还原出诗歌中所描绘的场面和情景,不断体会作者写作的心境。大量的诵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加学生对于诗歌本身意境美的理解。如在杜甫《登高》一文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泛读,语调中可以带着一些苍凉与沉闷,让学生感受到杜甫当时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苍凉。然后在乐曲的伴奏中让学生集体诵读诗歌全文,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写作心情。

二、注重日常积累,培养审美情趣

高中阶段诗歌鉴赏知识的学习要注重日常积累。首先,要注重要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派有相当清晰的认识,其次要注重对格律知识的学习,如词牌、曲牌等。同时,还要高度地概括和学习诗歌的特点,对诗歌高度的概括性、抒情性与形象性要有所认知。同时要掌握不同类型诗歌的基本特点。比如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切景语皆情语。咏物诗的特点是以物言志。边塞诗的特点主要是与当时时代的背景关系较大,展现着时代的风貌,所在边塞诗歌的理解上要结合当时的时代特征。比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反映戍边将士的思念之情。咏怀诗的特点就是记事抒怀。咏史诗的特点就是作者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感叹,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同时,阅读诗歌也是精神上的一种愉悦。对于诗歌美的欣赏在于对美的感受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审美,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欣赏诗歌上得到提高。如在李清照的 《一剪梅》中,诗词通过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典型意象来传达了词人比较细腻的心理情感。老师可以先把一些相关的文化常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 “回文织锦”“雁足传书”,一直就是寄托思念、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词中的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与锦书无有,怎能不引发词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呢?“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情感难以排解的表现。

三、强化书面表达,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学生进行诗歌赏析答题的时候,老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诗歌的题目、作者的风格以及注释等,这些往往暗示了诗歌的主要基调和大致内容,要让学生学会利用这些潜在或者已知的知识进行答题。所以抓住以上三点,诗歌鉴赏就已经成功了一半。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于一首诗歌也大致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但是很多学生却很难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从以往阅卷的情况来看,老师也比较喜欢那些逻辑清楚、条理明显的答卷,所以书面表达的训练非常重要。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翻译等,让学生更加清楚文章的内涵和结构。在进行具体答题的时候,则需要训练学生抓住关键,注意其表达的语境,根据题干进行综合思考以防止片面化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总结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技巧。

高中语文应该将学生的诗歌赏析能力纳入重点教学内容,诗歌鉴赏能力不仅是学生学好高中阶段语文的必备素质,而且是学生日后走向更高阶段学习的重要能力。诗歌作为文学的经典形式,学习好诗歌,也有利于陶冶学生的个人情操。作为老师,应该在学生诵读诗歌、诗歌审美方面以及书面表达和日常积累方面给予指导,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诗歌朗诵会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主办班级文学期刊,让学生进行诗歌投稿,对于优秀作品向一些专业诗歌期刊进行推荐,鼓励学生热爱诗歌,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超越高中诗歌教学的层次,达到培养学生良好诗歌素养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徐惠民。创造自己的优质教学经验――研辩式教学:一项教学经验[J].新课程(综合版).2009(05).

[2]田云春。教师同“教学经验之树”共成长[J].四川教育。2010(12).

[3]刘明昭。 浅谈如何积累教学经验[J].成才之路。2010(28).

[4]刘仕忠。采撷客家诗篇,品鉴乡土华章――高中语文诗歌选修教材之活动设计[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09(05).

关于老师的诗歌 篇七

关键词:诗歌;教学;改编

最近与两位老师闲聊诗歌教学,感觉很难备课、很难备透。教师费尽口舌地对一首诗全面分析讲解,但很多时候却把本来完

整、优美的诗歌给肢解得支离破碎。即使是这样的分析也大多依照教参,做唯一不变的解读,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同时,学生并没有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反而对干巴巴的分析感到枯燥无味,因此逐渐丧失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如何让学生“诗意盎然”,我在教学诗歌的时候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品味语言、体验情感。诗歌教学,以“读”为主,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让学生读懂、读熟、读透。就是扫清诗歌中的生字词,理解诗歌的内容;读熟,就是在读懂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子、关键词语理解含义,明白诗人的写作目的;读透,顾名思义就是在读懂、读熟的基础上透过诗人的写作背景、个人经历、诗人写诗时的环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理解诗歌的内涵,诗歌的意境。

前两者在教学中都比较容易把握,如果进入第三个层次,我个人认为语文老师能了解其中真味的就不会有多少了,现在每一年的中考都会有一道诗歌赏析题,赏析的是诗歌的内涵,诗歌的意境。如果不注意这方面的积累,这一题的丢分率之高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不知道别的学校,别的语文老师如何去处理这个问题,但我了解我们班的学生在做类似诗歌赏析的时候,题目虽然感觉不是很难,但由于老师平时在教学中只强调诗歌的背诵默写,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其他方面的教学,曾经的我也一样,认为诗歌教学只要能让学生熟读成诵,能准确无误地默写就行了,事实证明,这是完全不够的,结果就是很多学生在本不应该丢分的诗歌赏析中丢了分。

我觉得我们在诗歌的教学上进入了一个误区,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进入了一个狭隘的死胡同,只让学生熟读成诵会默写而忽略了其他,诚然,会读、会背、会默写也是诗歌教学最为主要的一部分,但它仅仅是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把它作为全部,就忽略了诗歌教学的根本内涵,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诗歌的阅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而我们教学大多只注重前者。

然而,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感悟,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考虑再三,决定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诗歌改编成记叙文的方法。

我把初中阶段课内教读的诗歌全部找出来并将这些诗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叙事诗,如:《木兰诗》《陌上桑》;一类是抒情诗,如:《春望》《使至塞上》。然后我就想,平时我们阅读记叙文学生是很容易读出文章的内涵的,那在诗歌教学上能不能也进行类似的改革,让学生更为容易、更为长久地记忆呢?于是每教完一首诗歌之后我就布置一份课后作业,让学生把这首诗歌改编成记叙文,而且是有要求的记叙文,作为老师,我首先观察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观察这首诗运用的表达方式,这首诗的构思,然后对学生提出改编的要求,正常的改编要求有:同学们改编的文章中要有叙事、写景、抒情性的语言,并且自己设想一个符合诗人当时写作的环境,情感要与诗歌的情感一致,最重要的是,诗歌中的主人公一定得是第一人称“我”,不得抄袭工具书上的翻译,每一首诗的改编字数不少于500字,其实在第二天的检查中,70%的学生都写下了不下600字的作品。

经过半个学期的训练,我们班的学生在做诗歌阅读题的时候,

原来正常是50%左右的正确率已经能提高到80%左右了。

取得这样的成绩,我也很认真地回顾了自己的做法,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好处:首先,运用第一人称,在叙事中融入写景抒情,让同学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对诗人情感的把握更加细腻,记忆也更加长久;其次,设想当时诗人写诗的环境,对诗人的写作目的、诗歌的内涵理解得更加透彻,提高学生古代文学知识的素养,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文化习惯,语文表达习惯,丰富自己的作文语言表达能力。

关于老师的诗歌 篇八

上天给我们日月;

日月给我们光辉;

大地给我们河流山川;

让我们永远生活在河流山川之间;

父母给我们美好生命;

是他们用爱哺育我们长大成人;

是他们用无私的爱心;

陪伴着我们相濡以沫的快乐的人生;

情人给了我们美好和神秘;

在激情中拥有了幸福跟甜蜜;

老师给我们培育的恩情;

用知识的力量来武装我们的心扉。

2、《感恩有你》

晚风吹过耳边,聆听到点点秋意;

叙述着榕阴底下深邃的曾经;

伸出双手,抚摸落叶的影子,握不住那道转瞬即逝;

指间的沙漏,夕阳在缓缓流逝;

电话那边传来的问候,眼角淡淡涩意;

化作思念,冲淡了茶杯里的误解;

无言的情感,铺成一座坚固的桥梁;

架起对你,付出的感谢。

3、《感谢您,老师》

一块黑板;

三尺讲台;

是您挥洒人生的天地;

我们在您的天地里茁壮的成长;

一支支粉笔;

在您的手里;

变幻成了黑板上的字;

又变成了我们的头脑里的知识;

一根根教鞭;

在您的面前;

不断的飘舞;

把那些做人的道理飘进了我们的心里。

4、《默默的蜡烛》

您没有雄健的体魄;

却给我们撑起了一片无雨的天空;

您没有建筑师的双手;

却给我们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

您没有艺术家的眼光;

却给我们建起了一座座雄伟的大厦;

您那渊博的知识;

让我们感受文明与希望;

您那高远的胸怀;

让我们懂得宽容与忍让;

您那高尚的人格;

深深影响着我们的心灵;

感谢您老师;

我们真诚的感谢您;

您就像那一支默默的蜡烛;

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

有您的光明的指引;

我们不会在黑暗中迷失方向。

5、《谢谢您,老师》

您,是黑夜的启明星。

您,是白昼的晴空。

您,是骄阳下的清风。

您,是雨中的屋檐。

您,是大海

您,是山川。

是您塑造了我的灵魂。

您,是载送卫星的火箭。

您,是海上的罗盘针。

您,是投入,

您,是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