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学生心理问题及危机干预(精选6篇)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文是编辑为大伙儿分享的学生心理问题及危机干预(精选6篇),仅供借鉴。

学生心理问题及危机干预 篇一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处在人生发展重要时期的大学生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心理危机具有突发性、应激性、痛苦性、危险性、机遇性、时限性等特征。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存在的问题,应建立防御、监控、干预、转介、善后等五个系统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危机

危机理论和危机干预最早基于精神病学家Lindemann (1944) 的一项工作。1942年波士顿的一场大火夺取了近500条生命, Lindemann参与了对101位伤者及其亲属的心理评估和治疗。Lindemann指出这些幸存者体验到的极度悲伤是对悲惨事件的通常反应,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病症,对患者提供及时的帮助能显著地降低其最终转化成心理病症的可能性。Capalan(1964)把危机定义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亡故、突发威胁生命的疾病、灾难等)时,个体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的方法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1〕。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会陷入各种各样的危机,对危机中的人给予帮助便称为危机干预。广义的危机干预可以是全方位的帮助,而狭义的危机干预便是心理危机干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身心的不成熟性决定了大学生是处于心理危机的高危群体。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征

1.突发性。心理危机常常是出人意料的,而且具有不可控性。

2.应激性。心理危机的出现如同急性疾病的爆发,它需要人马上紧急应对,而不管大学生主观上是否愿意或是否有能力承受。

3.痛苦性。心理危机给人带来的体验是非常痛苦的,会让大学生无所适从、痛不欲生,甚至选择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4.危险性。心理危机中的危险可能危及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习、人际交往等,严重的还可能危及学生本人或他人的生命安全。

5.机遇性。“危机”中危险与机遇并存,如果能够成功地把握危机情境或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大学生能够度过心理难关、恢复心理平衡,并促进其心理的成熟和发展,这就是机遇。

6.时限性。危机的急性期通常在6周左右,如果未得到及时解决,可能导致精神疾病或出现自杀、攻击他人等适应不良行为。

(三)正常应对心理危机三阶段

一般的正常应对过程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立即反应阶段,此阶段当事者表现麻木、否认或不相信;第二阶段是完全反应阶段,当事者感到激动、焦虑、痛苦和愤怒,也可有罪恶感、退缩或抑郁;第三阶段是消除阶段,当事者接受事实并为将来做好计划。心理危机持续不会太久,如亲人突然死亡的反应一般在6个月内消失,否则应视为病态。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不够深入和成熟

近些年来,心理危机干预在国外有了很大发展,成为自杀企图者及遭受严重心理创伤者的有效的干预方法。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更多的是参照国外的研究成果。但发展很快,势头很好,初见成效。如北京、上海等地开设了青少年自杀心理预防热线。各大高校也相继颁发了《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等文件,启动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这些将会更好地帮助危机中的大学生度过心理难关,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心理危机事件,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

相关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需要接受心理救助和危机干预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据报道,自杀已成为中国人死亡的前列原因,也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2〕,大学生已成为自杀的高危人群。一项针对北京1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目前有一至三成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因精神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占休退学总人数的39.7%和64.4%〔3〕。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个体在遭遇危机事件时出现心理危机的可能性较大。

(三)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应激能力差

由于我国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起步较晚,各大高校也是近些年开始重视,因此,干预的时间紧迫性和干预的效果都不太理想。如:SARS 爆发时大学生中出现了过度恐慌、逃离学校的现象,结果不仅逃离不了,而且导致更加恐慌。很多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名存实亡、反应迟缓、应激能力差,丧失了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机 。

(四)高校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不完善

目前,很多高校把心理危机预警的任务交给辅导员,但是大部分辅导员没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再加上辅导员社会经验不够丰富,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对象过多,有的高校一名辅导员要管理上千的学生,因此根本不可能及时进行预警。如:马加爵3天杀了4个同学,被害的薛荣华事前曾找过辅导员“诉苦”,但是没能引起重视,预警机制中没有任何反映。若是有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通过预警系统理应得到正确的预警信息,及时做出决策,也许能避免很多起马加爵式惨案。

(五)高校缺乏高素质的心理危机干预的队伍和有效的机制

近几年的大学校园里,学生自杀、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学校的处理主要仍是班主任、辅导员做思想工作,而真正科学化、专业化地对待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高校并不多。我国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的人屈指可数,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还不足200人〔4〕。而且大多集中于精神卫生医院和为数不多的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在欧美,从事正规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的人员必须受到严格的咨询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的专业训练,通过资格考试后方可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工作〔5〕。我国应加强和规范心理危机干预的队伍建设和机制建设。

三、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一)防御系统

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防御系统做好危机的早期预测, 并通过评估预警信息发出危机警报, 防患于未然。

1.大力开展防御性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防御体系。对新入校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或现实的危机因素,进行评估,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突发性和意外性,将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2.及时了解预警对象的信息变化。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践中,组建一支心理危机预警队伍,明确分工,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根据高校的运行特征,可以设置四级(校级、院系级、班级、朋辈级)、三线(学生线、教师线、管理线)的工作队伍,及时准确地了解预警对象的信息变化,定期对重点学生进行了解、评估,并汇集所有信息于校级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构,便于统一部署,采取必要果断的措施。

3.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在大学校园内积极开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渠道。如:团体辅导、朋辈辅导、发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报》、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选修课、热线电话、校园110、校园邮箱、网站留言板等。利用所有的机会和力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提高学生的心理危机预警意识,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使之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

(二)监控系统

1.收集学生心理疾病与危机信息,组织专家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会诊,通过早期干预、心理咨询和跟踪调查,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评估一整套工作机制,提高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2.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专业水平,走心理危机干预专业化道路。危机干预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心理学专业理论功底和专业技巧、丰富的生活经验及其他较高的心理品质,如对人生意义的领悟和洞察、面临突发危机事件的冷静性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同时,与学生工作队伍相结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决专职人员的缺乏问题,也可以更全面地获取信息。对辅导员、班主任进行培训,提高思政人员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教育意识,提高其危机预警和识别能力。 转贴于

(三)干预系统

力求在最佳时期即危机事件发生24至72小时之间,对危机进行有效干预。该系统将根据危机的类型和性质紧急培训干预人员,识别危机程度,协助当事人减少或摆脱危机的影响,恢复心理平衡〔6〕。

1.成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中心专家组成员由资深心理医生、学生工作管理专家组成,负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及相关课题研究。

2.建立和开通24小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和校园110。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和校园110,确保陷于精神痛苦或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能及时找到救助方式,其他学生也能及时传递信息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以便中心及时采取措施。

3.学习、运用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技巧和方法。灵活运用危机干预六步法:定义问题保证求助者的安全提供支持提出可变通应对方式制订计划获得承诺。其中,前三步主要是倾听技巧,以移情、真诚、尊重和客观的态度进行倾听、观察、和做出反应;后三步便是行动,根据大学生的需要和环境支持,选择适当的干预方式。

(四)转介系统

转介系统要求学校与精神卫生机构建立良好的联络和协作关系,请专家对处于危机中的学生进行心理评估,把不属于咨询范畴的、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转介到精神卫生机构,以便及时采取心理治疗或住院治疗等干预措施。一旦发现有自杀企图并计划实施自杀行为的学生,要立即对其实行有效的监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并迅速通知学生家长到校,共同采取干预措施;对自杀未遂的学生,应立即送到专业机构救治。

(五)善后系统

善后系统是在此次心理危机过去之后,通过个案咨询、班级辅导等方法,协助经历危机的大学生及其同学、家长、班主任等相关人员,正确总结和处理危机遗留的问题,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并进行跟踪调查,减少负面影响,避免下一次心理危机的发生〔7〕。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心理危机及可能引发的后果〔EB/OL〕.北京社科规划,2003-08-01.

〔2〕李靖。世界自杀预防日〔EB/OL〕.-09-10.

〔3〕刘效仁。 公民发言:心理危机干预应成为公共福利〔N〕. 新闻周刊, 2004-10-12.

〔4〕刘效仁。公民发言:心理危机干预应成为公共福利〔N〕.新闻周刊(都市时讯-冀东版),2004-10-12.

学生心理问题及危机干预 篇二

【关键词】高职生 心理危机干预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4C-0109-03

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面临困难情景时,其原有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当前的处境,即个体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其能力时产生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而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为了引导高职生正视心理危机,学会应对各种压力,化危机为契机,更好地成长和发展,高职院校有必要对学生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概述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备受学者的关注,研究者分别研究了心理危机内涵、类型、产生原因以及预警机制、干预机制等有关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问题。如兰宏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的失恋危机及其干预进行研究,整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提出具有可操作意义的干预方法。赵晓娜对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预防进行研究,尤其对生活在特殊家庭、个性偏执、遭遇重大变故的特殊学生群体提出了具体的教育防控措施。常海彦研究了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及其干预,分析了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特点和结果,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寻求构建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提出充分发挥大学生个体、高校、社会和家庭的作用,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同时,也有研究者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心理危机评定标准问题、主体性问题、后干预问题和系统工程问题等研究的局限。此外,针对高职院校的心理危机研究还较少,而高职生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探索求知的欲望和热情,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是其心智和情商尚未成熟,自我调控能力还不够稳定,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难免会产生各种心理冲突,甚至处于危机状态当中。因此更有必要对高职生心理危机干预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不断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以便更好地为高职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高职生心理危机干预现状

(一)被试基本情况

以广西13所高职院校共115名高职教师为被试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调查,其中国家示范院校和骨干院校4所,民办院校2所,其他公办院校6所,被调查的学校分布在广西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贵港、百色、崇左等地,被试具体情况见表1。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就高职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状况自编了调查问卷,问卷含有10个题目,主要从教师的角度考察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所有问卷调查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在“你认为当前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问题上,24.3%的教师认为是良好;48.7%的教师认为是一般;23.5%的教师选择不太令人满意;3.5%的教师认为是很糟糕。可见,当前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说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重大的使命,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高职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也为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2.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在“你认为当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如何”问题上,25.2%的教师认为是良好;51.3%的教师认为是一般;21.7%的教师选择“不太令人满意”;1.7%的教师认为是很糟糕。79.1%的学校是已经建立专门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7.0%的高校还没有建立;13.9%的教师认为是不清楚。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组成上,专职心理教师67.0%;兼职心理教师56.5%;学工管理人员67.8%;外聘专家3.5%;其他13.0%。在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上,65.2%的教师认为当前高职生最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务是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与讲解;83.5%的教师认为是心理咨询与辅导;24.3%的教师认为是心理健康问卷调查;60.0%的教师认为是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可见,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效还有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重新审视教育现状,认清形势,了解高职生的心理特征,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手段,让心理课堂真的吸引广大学生,注重实效。应建立专门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与讲解、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开展心理家康教育教学。

3.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现状。70.4%的被试认为该校已经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系;11.3%的被试认为还没有建立;18.3%的被试选择“不清楚”。但是只有11.3%的被试很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61.7%的被试知道一些;13.0%的认为是听说过;13.9%的被试认为是不了解。这说明高职院校对于危机干预的重视还不够,部分高校尚未建立心理危机工作体系。此外,关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制机制的宣传还不到位,若学生身处危机中将可能不知所措,因此,加强宣传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在心理危机干预体制机制建设中,53.0%的教师指出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关键问题是教育部、教育厅出台文件并牵头;76.5%的教师认为是学校领导重视;68.7%的教师认为是充足的经费保障;65.2%的教师认为是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60.0%的教师选择“相关部门协调与配合”;70.4%的教师认为是师资队伍。

三、对策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一般,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也有待改善。基于此,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高职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一)高度重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首先,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在学校分管领导的指导下,认真负责研究制订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和相关制度,统筹领导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做好每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费预算,投入相应资金,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场地、设备和相关软件和书籍等软硬件建设。

其次,高职院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应主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专业教学及教辅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其健康发展、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石。没有健康的心理就很难保障专业的学习,也就难以培养出当前社会需求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得到广大教职员工的共同关注,应尽可能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关注。尤其是工作在一线的辅导员,其是学生心理困惑的疏导者,是学生心理咨询的推荐者,是学生心理康复的支持者,更是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者。辅导员的工作是以自己一个真实的生命在心理上体验另一个生命,协助自己达到自我改变、自我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不单纯是一个认知过程,也不单纯是一个情感过程,而是辅导员全部人格投入的过程。这就需要辅导员用爱去温暖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的成长,改变学生的人生。

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是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帮助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无条件积极关注学生,引导他们解开心结,最终达到助人自助。

(二)重视预警,依靠合力,多级联动,加强心理危机干预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重在疏导,只要发现及时,处理得当,很多心理危机都可以迎刃而解,这也是确保校园安全、和谐的基本条件。极探索,认真实践,努力调动一切支持性因素和力量,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聪明才智,不断优化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全面推进和深化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以“班级―各系心理辅导站―学院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为基础的三级心理保健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体系,有效开展各类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及服务,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开展提供重要支持。快速掌握和反馈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迅速反应,在沟通合作中达成共识并获得问题解决的途径,及时给予切实有效的指导、帮助和处理,切实做到心理危机有效干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加强引导,全面服务

大多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除了与其家庭状况、教育背景、成长经历等有关外,还与其偏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关系,思想偏执引起不良行为反应,不适的行为引发消极的挫折情绪,恶性循环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影响学业,给本人和家庭带来莫大痛苦。基于此,应积极探索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将二者有机结合,在心理疏导中加强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打开心锁,化解矛盾,恢复心理平衡。比如,将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科学内涵,树立团队协作意识,形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不断提升社会化水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感恩励志教育相融合,帮助学生感悟生命的真谛,自觉维护心理健康,学会感恩,励志成才,回报社会。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心理调试的基本原则,磨炼意志品质,发挥心理潜能,健全人格结构,为顺利进入社会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以学生为本,细致周到,细微深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

高职生面临就业、升学等多重压力,常常处于心理焦虑状态,情绪波动,易激惹,他们自尊心强,又敏感多疑,即使是出现心理困扰,很多学生都选择缄默自闭的方式,退缩、回避,更不愿主动求助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这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此,有必要制订出“主动出击,预防布控,人文关怀,细致入微,潜移默化,助人自助”的工作方针,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管理、教育工作中,拓展范围,深化影响,帮助广大学生提高心理素质,顺利成长成才。

把班级心理委员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会员列为学生心理骨干,不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加强日常管理和工作指导,使他们成为实践、传播、宣讲心理健康知识的榜样,以点带面,扩大影响,帮助广大同学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同时,引导学生心理骨干创新思路,主动开发出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宣传活动,寓教于乐,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旦有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的信息,就及时介入,科学处置,通过主动约请心理咨询、邀请学生参加心理活动、设计组织相应的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巧妙帮助困难学生走出困境,获得心理成长。

【参考文献】

[1]Caplan G. The Principles of Psychiatry[M]. New York: Basic,1964

[2]樊富珉。“非典”危机反应及危机心理干预[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3]兰宏。大学生失恋的心理危机及其干预[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5

[4]赵晓娜。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预防[D].长沙:中南大学,2007

[5]常海彦。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及其干预[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0

学生心理问题及危机干预 篇三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三级网络 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41-01

近年来,高校心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高校亦采取了各种措施诸如开设心理咨询室、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现实情况是各项工作泛泛且流于形式,无法深入学生、与学生进行最及时最有效的沟通联系。目前,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心理危机干预三级网络体系,期望以此来预防应对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而该体系在现实中是否真的能起到作用?该体系又存在哪些不足呢?本文将进一步探讨。

一 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现状

心理问题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重视,并采取了多种方式来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部在2001年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出了指导意见,指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和内容、原则、方法,要求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等,同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成体系。

各高校在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过程中,提出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可大致分为三个级别,学校―院系―班级。旨在构建起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使心理健康预防工作做到了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

三级网络体系的工作任务。校级预防体系为第一级,一般由校级领导、学生工作负责人、心理咨询老师、医务人员等构成,为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主要负责研究、规划和制定危机事件处置方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状况进行评估,指导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院系干预体系为第二级,处理心理危机突发事件。筛查问题学生,进行初步危机干预,并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与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全面掌握学生信息,在日常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班级心理委员为第三级,在二级干预体系指导下开展工作,主要负责在本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简单的朋辈辅导,并及时发现、报告学生的异常行为。

二 目前,危机干预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危机干预的主体来说,更多是针对学生工作者即辅导员、班主任如何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对在危机中的工作任务的研究,例如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心理疏导、通知家长、医院转介、危机排查等。在这一系列危机处理步骤中,第一步:及时发现是危机干预的重要部分,遏制了源头危机也就能避免,但在实际工作中,“及时发现”就成了一个问题:处在第一级的学校领导层、心理咨询中心等因为与学生的接触有限,不可能及时发现问题学生;第二级的学生工作者及时发现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也不太现实。大多数学校内,学生多由辅导员直接管理,一个辅导员往往要负责几百个学生的日常事务,琐碎而繁杂,因而辅导员很难做到完全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状态,这就很难及时发现心理危机者。个别院校有班主任辅助辅导员管理学生,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一般班主任都是兼任,除了班主任之外还有其他工作任务,如教学、行政工作等,他们与学生相处的时间也很有限,做到完全了解很不容易。虽然有第三级工作体系――班级心理委员辅助二级网络体系的工作,报告异常学生的情况,但学生群体多以宿舍为单位而形成封闭的小圈子,心理委员不足以洞察全班的情况。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报告也有一定难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若不被班里多数学生接受,心理委员的工作开展便存在很大的阻碍,甚至不被人理解,认为他们是打小报告的人,更谈不上他们之间的朋辈辅导。

三 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每一位学生都掌握心理健康常识方为解决之道,就像每个人都知道感冒是怎么回事,知道感冒了该如何处理,让心理健康知识尤其是其中危机知识成为每个学生的常识,以便学生在遇到危机问题时,大脑中有相关的知识储备,知道该怎么办,至少知道出现危机问题时应寻求心理咨询师或者同学、老师的帮助,不至于任由问题发展严重下去。

虽然目前各高校都有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但现有的教材少有涉及危机应对措施的内容。没有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行为表现或情绪体验是危机前兆,没有告诉学生出现危机后该如何应对。笔者认为将心理危机常识以小手册的形式发给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习了解心理危机常识是非常有必要的。采用小手册的形式,简单便于携带,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率。手册内容可以以高校常见心理危机问题为主题,以心理危机发生前的行为、言语上的征兆为内容,告诉学生若周围同学有类似表现请及时报告老师。告知学生危机发生时的应对措施,例如危机发生时要及时求救、言语劝阻、急救办法,怎样和心理危机者谈话等。

通过该手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心理危机的常识,可以及早发现可能出现的危机,以便学校第一时间采取相应危机干预措施,将危机扼杀在摇篮中。另外,学生也可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更好的把握,当自身出现心理危机时,能及时寻求好友、同学及老师的帮助。

参考文献

学生心理问题及危机干预 篇四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危机 危机干预 转介机制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在学习、生活、适应、情感、就业等方面面临着许多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心理挑战,容易产生心理危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防范和化解,除了提高学生个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弥补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薄弱环节,帮助大学生度过心理危机并将危机转化为成长的契机。实践表明,转介对防范和降低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保障转介工作的有效运转,是大学生危机预防与干预中的重要问题。所谓转介,是指学校师生接触或发现严重心理危机学生后,在征得危机学生当事人(简称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按照学校事先制定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操作流程,将当事人稳妥地介绍或推荐给与其危机干预相匹配的专业机构,由心理咨询师对当事人的心理危机程度做初步的评估或由精神专科医师对当事人的心理危机或精神疾病做进一步诊断、治疗的有效处置办法。

一、行使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的职能,确保转介的有效开展

领导小组是全面规划和领导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指挥机构,负有督促相关部门或单位认真履行危机干预工作的职责,为重大危机事件的处理作出决策,确保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转介有效地开展。

1 全面规划和指导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要全面规划和指导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保证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转介及其处置快速、科学、有效;要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经费的落实,确保教育、测查、评估、诊断、干预等各项工作正常运转;要督促有关部门或单位认真履行危机干预工作的职责,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防范和有效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或严重化。

2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保证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做到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转介工作有专人负责、有专职队伍、有专业人员和有危机专门培训,使从事心理危机干预的人员一旦遇到灾难性或重大的心理创伤事件时,有能力提供紧急的、质量有保证的服务。

3 经常组织检查评估,保证危机干预工作的可持续性。学校在日常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管理中,要加大对心理危机事件处置的责任追究和检验评估力度:一是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要求学校各单位严格按照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方案和流程执行,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凡未按学校的规定和要求执行,一旦出现问题或出现重大心理危机事件,将根据具体情况对直接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二是定期检查评估。学校定期对院(系)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进行检查、督导和评估,评估结果作为考核院(系)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教育,提高全体师生的转介意识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普及与教育,主要由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中心组织实施,其他各相关部门密切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防范和有效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或严重化。对于心理危机特别严重的学生,中心负责人应上报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1 提高危机转介意识。在日常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知识的宣传普及中,提高全体师生认识健康心理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全体人员的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转介意识。通过课程教学和渗透式教育:一是宣传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有关服务内容和转介方式,使在校师生了解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危机干预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识别和干预能力;二是教育解析心理现象,帮助师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拥有自助、互助、求助的意识和技巧,构建有效心理危机防火墙。

2 熟悉转介流程。全体师生应熟悉和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转介的流程,确保危机干预转介工作的快速有效。一是校内之间的转介,即院系教师或学生发现有问题的学生,能及时向学校相关部门上报;二是学校与精神专科医院之间的转介,当发现疑似严重心理危机学生时,通过学校相关部门及时转介到与学校具有合作关系的精神专科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

3 把握转介原则。实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转介时,要坚持心理危机干预转介中的有关原则。一是主动干预原则。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学生,学校要主动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危机。二是危机时限原则。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危机,保证其生命安全并将可能造成的伤害降低到最轻程度。三是保密性原则。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转介中,既要保护危机学生的生命安全,也要做好危机学生个人信息的保密工作。但是,也应认识到保密原则的有限性,如发现危机学生有伤害自身或伤害他人的严重危险时,保密原则必须例外,即危机学生周围的相关人员不要承诺向危机学生的家人和老师保密,让危机学生知晓学校将通告其父母和院系的实事,并请危机学生签字确认。为了保护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和危机学生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对危机个案进行干预或干预转介时,应签订转介协议和个人生命安全协议,以确保危机学生的生命安全为第一要务。

三、实现多层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转介

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学校相关部门和人员应根据大学生心理危机个案的危机类型与级别,按照事先编制的转介操作流程及时予以合理转介,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确保心理危机干预的科学有效。

1 基层向心理咨询中心的转介。教师或学生发现有心理危机学生后,及时上报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然后由院系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上报并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最后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通过初步评估后,再决定是否转给校内心理咨询师还是校外精神专科医生。如果情况特别紧急,须要向学校心理危机领导小组和学生工作部及时上报,保证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有序。

2 心理咨询师之间的转介。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若遇有较为严重心理危机或精神疾病的学生,必须及时向心理咨询中心负责人汇报,与中心负责人讨论危机学生的状况,然后安排其他咨询师接案或向校外转介。为了保证转介的准确性,需要心理咨询师提供书面材料,描述当事人的详细情况,以作为转介后其他咨询师了解和熟悉学生问题的重要内容。

3 心理咨询中心与校医院之间的相互转介。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对咨询中发现的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应按照转介原则和程序及时转到校医院,由医生进行相关检查。校医院医生在日常接诊中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应及时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取得联系,转介到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心理咨询。

4 心理咨询中心与精神专科医院的转介。从心理咨询中心向精神专科医院转介,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对危机学生当事人的心理状况把握不准时,可由学院陪学生先行到精神专科医院接受进一步的诊断。二是对呈现严重心理危机或精神疾病的学生,一般由家长陪同学生到精神专科医院进行诊断。如因特殊情况,家长暂时不能陪同时,应由家长签订委托书,然后由危机学生所在院系有关教师陪同到精神专科医院做进一步诊断,以判定危机学生的危机程度和下一步应采取的救治措施,避免误诊误治。三是心理危机学生的行为已经对自身和他人的生命构成威胁,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生活教学秩序而学生家人还没赶到学校时,学校可以联系公安部门,强制将危机学生送往精神专科医院监护,等学生家人到校后,再由学生家人办理就诊事宜。

5 校医院向精神专科医院的转介。对那些具有一定心理危机但又不特别紧急的学生,一般应根据学校的医疗外出就诊管理规定,由校医院开据外出就医转诊单,由学生自行或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陪同,前往指定的精神专科医院就诊,然后再回校报销符合规定的诊疗费用。

学生心理问题及危机干预 篇五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使得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院校的大学生相比既有相似性,又有特异性。因此,研究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提升高校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对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和实用型人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概念

心理危机是指当一个人面临突如其来的重大事件,而他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和已有的支持系统都不足以帮助他应对眼前的处境时,出现的一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1]。心理危机的发展一般有四个阶段:冲击期、防御期、解决期、绝望期或成长期。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相关知识,遵循危机干预的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

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是及时对经历个人危机、处于困境或遭受挫折和将发生危险的对象提供支持和帮助,使之恢复心理平衡,预防发生更严重、更持久的心理创伤,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2]。

二、心理危机的诱发因素

(一)现实因素引发的自卑心理

职业教育虽然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中国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对职业院校的认可程度不高,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由于我国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比较歧视,对职业院校的认可程度并不高。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被普遍认为是“二流的教育”,政策导向看不起高职,高考制度也不合理,把高考分数低的学生送进高职,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似乎是高考筛选下来的劣品。

(二)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导致的厌学情绪

在结束紧张的高考学习进入大学后,多数学生阶段性地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目标。虽然多数学生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使他们掌握专业技能,以增强自己未来的职业竞争能力。但是有相当数量的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目标,直接导致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具体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迟到、旷课现象普遍。

(三)人际关系的困扰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但由于学生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了解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因而人际交往中常常带有理想的模型,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则产生障碍,出现心理危机。

个别学生受其特定的家庭背景影响,不懂得尊重他人,固执己见,自以为是,长期与同学不和而导致关系紧张。有的学生个性抑郁,缺乏自信,由于自我评价过低而产生自卑、甚至自闭心理,长期处在忧虑之中。

(四)家庭贫困引发的心理危机

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农村,他们长期在贫困状态下求学,与那些家庭比较富裕的学生相比,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有所不同,往往存在着不可跨越的心理空间。特别是来自边远、经济落后地区的学生,有的除了学习之外,在知识面、交往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因而压力很大。他们在高中的时候,学习很好,能够赢得大家的尊重。进入大学很多方面很难找到自信。面对这种巨大的反差,部分贫困生缺少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不能正确地面对现实,不能自我接纳。

(五)恋爱与性方面引起的情感困惑

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育机制渐趋成熟,渴望与异性交友、恋爱。但由于其心理未完全成熟,生活经验欠缺,性意识和理智感未完全形成,理想中的交友恋爱与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经常发生矛盾,难免出现行为上的偏差,无法正确应对恋爱和失恋问题。这会使他们在情绪、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受到干扰,引发诸多心理问题。

三、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策略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该做到立足教育,重在预防。笔者所在学院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利用心理讲座、播放心理电影、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教育的积极性,教会他们心理危机的基本知识,引导他们树立防范心理危机的意识,帮助他们提高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使他们学会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困境,明白当自身不能解决心理危机时懂得应该如何寻求帮助。

(二)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还特别重视以他人为媒介的间接干预系统,那就是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心理委员的职责主要有两个,一是宣传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二是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及时向学院汇报。经过一定培训的“心理委员”虽不能像心理学专业教师一样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直接干预,但他可以最快的速度把学生心理危机的信息上传给专业教师,为实质性的危机干预争取宝贵的时间,因此必须对学生干部、班级“心理委员”进行预防心理危机的教育。

(三)做好心理健康高危人群关注工作

心理健康机构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心理普查识别出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对这些可能发生或正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重点帮助。从2006年开始,笔者所在学院坚持将每一届新生进行排查梳理,建立“需关注学生”档案,详细记录学生情况、关爱措施及工作效果;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和咨询活动,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进行跟踪教育和指导。此项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四)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理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并非一个教师就能够独立处理的。笔者认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理机制应包括以下方面:一是预警系统。心理委员和辅导员等与学生有亲密接触的成员若发现有学生出现心理危机预兆时,应及时向心理危机干预机构报告并在该机构指导下监控其心理危机发展的态势。二是值班制度。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应每天安排专业人员值班,以便及时有效地对处于严重心理危机中的学生进行干预。三是干预系统。通过澄清、解释、安慰以及问题解决技术的应用,协助当事人或相关人员减少或摆脱危机的影响,恢复心理平衡。

总之,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机制。我们相信,随着心理咨询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校心理危机体系的不断完善,随着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等方面的有效联动和积极配合,高职院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会逐步改进和完善的。

参考文献:

[1]马燕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策略[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64),第29卷,第2期;

[2]马学果,魏平,戴卫银。高职院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策略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0,(8)下期;

学生心理问题及危机干预 篇六

一、当前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研究现状

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建立在学校教育和学校管理基础上所进行的心理危机干预。它的目的是维护学校师生身心的健康,维护学校的正常运作。如曾文雄等人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学生心理危机“四级联动”干预系统。该系统分为心理宣传小组、心理辅导小组、心理咨询中心、医院四级机构。各机构之间相互通报信息,相互支持工作、依靠补充,共同促进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再入谢亚妮等人认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从时间顺序上,应该由危机发生前、危机发生时和危机发生后这三个阶段进行架构。该模式理解容易,可操作性强;但该模式较为庞杂,执行起来比较困难。

然而无论采用哪种危机干预系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存在着各种难以推行的阻力。当前我国危机干预系统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个人认为,最大的原因在于班主任(辅导员)与咨询师之间的沟通不畅。若想解决这一问题,需在政策、制度上加以强调。比如班主任对各班学生情况进行汇报、总结时,心理咨询师也可以参与,这样能够对各班高危学生及时汇报,建立必要的责任人制度等。在心理咨询室中能够遇到的学生仅仅是那些能够主动来求助的学生,而许多学生处于心理危机时会出现退缩的倾向而不愿意向外界求助。因此,在班主任手中掌握的心理危机信息极有可能与咨询师手中的信息在问题类型、严重程度等方面存在极大的不一致。危机干预与心理咨询差异之处在于,心理咨询更多的强调来访者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危机干预则强调干预人员的直接介入。若想干预及时、有效,那么咨询师通过问卷等方式对学生中危机高危人群进行甄别并将信息告知班主任、班主任将观察到的学生现存的行为问题整理告知咨询师,这两个过程就必不可少。

二、心理咨询师与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具有重要作用

1.心理咨询师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首先,心理咨询师应对来访学生处于危机状态的程度做出准确、正确的判断,这是做好一切心理咨询工作的起点和基础。其次,心理咨询师应学会预警识别,对引起学生心理危机的诱因进行识别,并及时做出反应。第三,在危机干预过程中应当注意各种技巧和技术的运用,帮助来访者逐渐从危机走向机遇。同时,心理咨询师应帮助全校师生增强心理健康观念,加强对危机工作中其他参与人员的培训,建立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并进行适当的跟踪、调查。

2.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心理健康的课堂教育一般由心理咨询教师承担,而对学生实行的指导干预则是由各班主任负责。班主任长期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在学生思想工作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也能成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力量。

班主任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具有如下作用:班主任和学生接触得最多、最直接,能够得到更真实全面的信息;班级中学生人数相对而言较少,班主任有时间也有能力对学生的问题了解得比心理咨询师更加透彻;在危机干预后的监控和管理中,班主任能够全过程、全方位地参与,并在相当长时间内,通过多种渠道对问题学生保持关注和监护,以确保危机干预的效果。

三、学校危机干预系统中心理咨询师与班主任互助合作模式的建议

本文整合前人危机干预的系统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班主任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学习

班主任通过比较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危机干预理论与技术的培训,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掌握心理问题的表现,了解其易在哪些领域出现、频发在什么时候、怎么预防等。培养其积极主动参与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识,明确其责任。另外,需要掌握必要的危机干预方法和技术,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进行简单、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

2.咨询师、班主任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及时沟通

首先是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咨询师给班主任反馈,班主任及时关注学生,并进行问题疏导。另一方面,来咨询的学生若有重要问题,咨询师需同班主任教师进行及时沟通。

3.班主任例会中心理咨询师的发言权

每一次班主任例会,心理咨询师都要和班主任一起对近一段时间发生的应激事件和学生状况,与班主任共同探讨。同时,咨询师要改善班主任对心理危机干预的态度,使班主任意识到自己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和责任,提升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

4.应激事件发生后的广泛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