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工教学反思 篇一
《挑山工》教学反思
在讲过《挑山工》后,我对语文课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语文课上既要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又要培养深刻理解课文,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还不能让别人误认为这是一节品德课,在这两者之间掌握好度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抓住重点,有详有略。充分给予学生自学的时间,利用质疑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读――感悟――读的指导下领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表达朗读能力。体现读写结合的课题思想,给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学设计。回顾本课的教学,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个成功的地方:
1、倒叙授课,问题激趣。
课伊始,我出示一组挑山工的图片,组织学生对挑山工有个初步的认识,课件画面定格在挑山工的图片上,引导学生谈谈文章中第几自然段提及这幅画了,大部分同学的目光集中在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我需要它。”’作者需要它什么?我们不明白。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交流探讨。”然后让学生确定学习方法目标进行学习。
2、巧用视频,解决难题。
课堂上组织学生观看挑山工登山时的录像,边看教师边解说原理,同学们对折尺形路线便一目了然,我再引导学生用手画出折尺形路线的样子,我也把折尺形路线的图像画在黑板上,同学们通过观察
再加上实践,解决了“折尺形路线”的难题。
3、大胆舍弃,突出重点。
文章的第二部分讲了作者与挑山工的多次相遇,文章篇幅较长,40分钟不可能很好感悟,又因为它只是在用实例证明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慢,其意与第二自然段是一致的,只不过一个概括写一个是具体写作者的亲身经历,因此我采用 “挑山工肩挑重物,走折尺形路线,可速度却不比游人慢。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质疑。在视觉与听觉共同努力下找到答案即可,腾出更多时间来研究挑山工的语言。这样舍弃,保证了时间,也使得文章的重点更为突出。
4、引导自学,组织讨论。
在组织学生学习“三遇三见”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课件中的表格,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相应答案。接着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表格的答案。这样既能够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团体意识。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虽然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还是存在很多不足。我认为这堂课中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激情过于泛滥。
挑山工应该是比较朴实的,我泛读他的话时,声音过于激昂,不符合人物性格。以后的教学中,不应该一味的慷慨激昂,要注意根据语言环境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
2、评价不够客观。
我在课堂评价时,只顾表扬,没有达到客观品评,对学生学习发
展不利,我对学生的表扬用词也比较单调。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客观评价,要扬长补短,不可清一色的褒奖。
3、教态紧张,不大方。
我每到紧张时,总会手舞足蹈,让人觉得慌乱,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竭力控制自己的姿态,做到落落大方,亲和自然。
通过本节课的讲授,我自己也是从中获益良多,相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自己会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语文特色。
北师大小学语文第八册《挑山工》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二
北师大小学语文第八册《挑山工》教学实录与评析
深圳市宝安区西乡黄田小学 黄少习
设计理念:
1.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2. 弘扬阅读教学的人文精神
新课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其中特别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反映在阅读教学的“总目标”中,要求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人文精神”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并不是说一堂课就能看出学生的什么精神来。人文精神是渐进的,沉淀的,学生随着语言的积累,就能逐步形成强烈的人文意识。语文学科重在对学生“熏陶”,如何不失时机地调动学生去感悟流露在语言文字中的人文精神,使语文课堂更添诗意,是平时的课堂教学所要努力做到的。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2、学生课前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课堂实录:
师: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梦,有人说人生是享受,也有人说人生是奋斗,是攀登。孩子们,我不知道你们如何理解人生,但学完了《挑山工》这一课,你们一定会有新的理解和收获。
(师板书课题:挑山工)
师:你们看这幅图,你能从图上对挑山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吗?
( 师出示课文插图)
生:挑山工是挑着重物上山的人。
生:挑山工一步一步地走向山顶。
生:挑山工被肩头的担子压弯了腰。
师:对!挑山工是挑着重物一步一步向山上攀登的人。
师:孩子们,看看图上的这条山道,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道。
生:这是一条崎岖的山道。
师:用“弯弯曲曲、崎岖”这样的词语很准确。
生:这是一条坎坷的、充满荆棘的山道。
师:你是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
生:我想到挑山工很辛苦。
师:你是个感觉敏锐的孩子!
生:我觉得挑山工很不容易,挑着那么重的担子还要走那么陡峭的山路。
师:你真棒!你的语言里充满了对挑山工的敬佩之情,你一定是个体贴他人的人。
师: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画面中挑山工的样子吗?
生:他穿着红背心,黑色裤子,裤脚卷到了大腿,他的皮肤黑黑的,挑着担子,弯着腰,低着头。
师:如果你的描述再注意一下顺序就好了。
生:他低着头,穿着红背心,黑色的裤子,皮肤黝黑,他被肩上的重物压弯了腰。
师:“黝黑”这个词用在这位挑山工身上很贴切。
师:课文哪一段写了这幅画面呢?
生:第七段
师:你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生:读第七段
师:谁还想读?
生2: 读
师:评一评,他们什么地方处理得好值得我们学习?
生:“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读得有力,速度慢一点,我觉得这种处理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挑山工挑着重物,走起来应该是吃力的,不会很快。
生:作者用“一步一步”而不用“一步步”,说明挑山工很辛苦,很努力,应该慢点读。
师:你真细心,会学习!下面大家来试试,自由读一读。
生:自由读文
师:把这一段齐读一遍好吗?
全班齐读第七段
师: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读到这样的文字的时候,我们能从中体会到挑山工的艰辛不易。下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一段,进一步了解挑山工的不易。
生:读课文第一段
师:出示填空练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为了)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为了)省些力气,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2.(因为)挑山工走的折尺形线路会使路程加长,(所以)他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师:大家很聪明,能不能根据第一段课文的内容用别的关联词来说说你读第一段的收获呢?
生:如果挑山工不走折尺形的线路,就无法担着重物上山。
生:既然挑山工走的折尺形线路会使路程加长,那他登山走的路程就肯定比游人要远。
师:关联词的使用使我们的逻辑更严密,大家对第一段的理解很到位。
师: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大家注意了没有?用了感叹号。为什么?
生:因为感叹号表示一种强烈的感情。
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你能从这个感叹号读懂什么?
生:挑山工很艰辛。
生:挑山工很辛苦!
生:对挑山工的同情!
生:对挑山工的敬佩!
师:你们的理解都不错。孩子们,挑山工肩挑重物,路程又长,与游人相比,挑山工登山速度一定比不上游人吧?
一生回答:是!(众生笑齐答不是)
师:
《挑山工》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分析:
本课是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作品。课文记叙“我“登泰山时发现挑山工登山的路程,虽然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经过交谈得知他们速度不慢的原因在于专心登山,脚步踏实,说明做任何事情都要踏踏实实、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课文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首先写“我“登山时看见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却不比游人慢,心中感到很奇怪;其次写“我”与一位挑山工交谈,明白了他登山速度快的原因;最后写下山后请人画了一幅登山画,用挑山工登山不止的精神勉励自己不断向前。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一定的课前预习习惯,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在我们班有90%的同学,能通过预习借助查字典的方法基本扫除文中的字、词障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或句子的含义,有个别同学能简单地说出自己的体会,有一少部分同学能主动结合要学的课文内容来查阅相关资料,大多数同学能按照课前预习要求去做。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写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了解挑山工的话,从其登山中感受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挑山工的话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从中受到启发。
预习要求:
1、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再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查字典理解。
3、课文读通顺后,找出不理解的句子,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课后问题。
教学过程:
一、通过预习,导入新课
通过预习你了解挑山工是什么样的人吗?
预设1:学生通过预习课文能说出挑山工是什么样的人,或者有浏览过名山的同学见过挑山工也可由该同学介绍。
预设2:学生不了解挑山工是什么样的人,播放情景剧《挑山工》大致了解泰山上挑山工的情况。
小结:刚才我们看到这些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道上一步一步登攀的人,他们就是挑山工。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普普通通的挑山工呢?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同桌互相听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要求同桌读课文时认真听,看是否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自由读课文,交流读不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可能会有“攀谈、心悦诚服、朴素、意味深长、包蕴”等,如果有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可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给予引导性解释)。
3、在预习中还有哪些读不懂的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1)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2)挑山工的话包蕴着什么哲理?
(3)因为我需要它,“它”指的是什么?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出描写挑山工登山的句子。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情况。
①学生可能知道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②也可能说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4)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挑山工登山时的情形,并试着画出挑山工登山的路线图。
(5)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
2、学习第二部分
(1)学生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思考:挑山工的话包蕴着什么哲理?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挑山工的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3)全班汇报交流情况。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第三部分
(1)齐读最后一段,讨论:课文最后一句里的“它“指的是什么?
(2)看课文插图你最想说什么?(学生可能说出挑山工的艰辛,也可能表白自己敬佩的情怀。)
交流:从字面上讲指的是这幅图,实际上指画中主人公那种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可贵精神,“我”需要的是挑山工的这种精神。
(3)指导朗读全文。
4、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习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同样的经历,说明其中的道理?
《挑山工》教学设计 篇四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通过一组课文的学习,对自己有所感悟和收获,从中得到启发。
教学重点:理解挑山工话语中蕴含的意味深长的意思。学习挑山工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从而领悟文本传递的含义。
教学方法:读、说、思、议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阅读议题:生活中的启示。
2、简介作者。
二、学习新课
1、初读文本,群体挑山工。
说说挑山工在你的心中留下的初步印象?
2、再读文本,个体挑山工。
学生交流预设一: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语,似乎包蕴这意味深长的哲理。
学生交流预设二: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师引导:有什么地方不理解?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出示金钥匙:我们经常采用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
学生交流预设三:链接山民的话。
他想了想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是一条道?你们走得快,可是你们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取了。你看,是不是这个理儿?”
交流:从山民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师生对读。
学生交流预设四:对比提升。
如:或者在道边诵读凿在岩壁上的古人的题句,或者在喧闹的溪流边洗脸洗脚,他们就会不声不响地从你身旁走过,悄悄地走到你的前头去了。
引导:游人上山的心情应该是怎么样的?而挑山工呢?
再读挑山工的话语,你从他的话中还体会到了什么?
3、品读文本,理想挑山工。
出示图片,大胆质疑。你有什么发现或问题?学生交流解疑。
引导思考:说说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它”指的是什么?作者需要它吗?再次齐声朗读。
4、延伸文本,体会生活。
本文的写法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讲述一个道理。还学过类似的课文吗?
《珍珠鸟》珍珠鸟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说说你的感受。
《野草》这是一种怎样的草?具有什么品质?说说你的感受。
三、总结
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一件事,每个人感受不同,往往收获的也不一样。挑山工的作者冯骥才不光饱览壮丽山色,还能关注不声不响的挑山工,并从中悟出哲理。生活就是一本书,只要你细心体会,你会从中收获更多的人生体验,这就是生活带给我们的启示。
四、布置作业
1、结合这一组课文内容,为自己写一句座右铭。
2、挑山工就是挑货工,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用“挑货工”为题?
五、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启示
挑山工 坚持不懈
珍珠鸟 信赖
野草 坚韧
挑山工教学实录 篇五
一、多媒体展示、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
师:板书课题——挑山工
师:多媒体展示挑山工奋力攀登的情景。
师:这些挑山工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到达顶点,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样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点评:多媒体展示,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中,引发了学生对文章资料的极大关注,调动了他门主动参与的情感,激发了他们读的浓厚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自由读文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挑山工是帮忙游人挑东西的人。
生2:挑山工比游人先到山顶。
生3:挑山工比游人走的路程大约多一倍。
……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不懂,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吗?
生1:挑山工说的那段话蕴含着什么哲理?
生2: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
生3:为什么挑山工的速度不比游人慢?
生4:“因为我需要它”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5:为什么挑山工的牙齿很白?
师:第5个问题,请同学们读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山民们喝泉水,牙齿都很白”,就解决了。对前四个问题我们先“存”起来,在深入研究课文中解决。
[点评:“学而不思则罔”,学习从质疑问难开始,来自学生的问题,比老师提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用心性,为下一教学步骤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经常要求学生学有所问,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品质。]
三、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教学第一部分
师:“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
生:边读边画出描述挑山工登山的句子。
师:让提出“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的那个学生回答。
生: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从台阶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到了台阶右侧就转过身子,反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转一次身,扁担换一次肩。
师:好,大家能把挑山工走的路线图画出来吗?
生:能。
师:指名到黑板上画,其它同学在座位上画。
生:画出挑山工走的路线图。
师:同学们画的都不错,谁能把你的线路图拿到前面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生:讲解。
师: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样样。
生:“沉甸甸”读得比较平淡。
师:挑山工的担子不够沉,该怎样读?
生:重读“沉甸甸”。
师:范读“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突出“折尺形”。
生:读“挑山工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师:重读“多一倍”。
生:再读一遍。
师:很好,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点评:透过各种形式的读,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同时,表情朗读,又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手段,指导学生透过表情朗读,将学生的心得表现出来,使学生更能进入文章中的情境之中.本环节注重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表达。
师:学生们,刚才读的很不错,奖励你们一段录像。
师:(展示课件:挑山工登山实况录像)看完后说出你看到了什么?
生1:看到挑山工穿着红背心。
生2:看到挑山工一向在登山。
生3:看到泰山十分陡。
生4:看到挑山工走的是:“之”字构成的路。
……
[点评:运用现代多媒体,帮忙学生建立阅读表象,为理解文章说明深刻哲理打好基础。]
师:按常理来说,挑山工登山走弯曲的路,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游人就应比挑山工快得多,但是事实是这样吗?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群众朗读。
师:我怎样听不出作者觉得“奇怪”?再好好读一读这句话。
“腾云驾雾”不是在腾云驾雾,是慢悠悠的,该怎样读?
生:自由感情朗读第一段。
[点评:打破传统的“串讲”“分析”,以学生的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决不代替分析,而是导读、激励、评价、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第二部分。
师:有一次,我同几个画友到泰山写生,就遇到过这种状况。我们该如何深入学习这部分资料呢?
生:小组合作学习。
师:课件展示:小组合作学习要解决的问题:
①找出描述挑山工外貌的句子。
②找出描述挑山工神态的句子。
③几次相遇,相遇的地点,看见挑山工在干什么?
④用“D”画出挑山工说的话。
生: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学习、探究、交流、汇报。
师:请同学们把你学习成果汇报一下。
生1:第一组:读、写挑山工外貌的句子。
生2:第二组:读、写挑山工神态的句子。
生3:第三组:叙述和挑山工的三次相遇。
生4:第四组:读挑山工说的话。
师:挑山工说话很风趣,还解答了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挑山工走得快”,请我们好好学学。“我们哪里有近道……。是不是这个理儿?”这段话。
生:默读重点段,画出重点词语
师:你从挑山工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认定目标。
生2:我们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
生3: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点评:引导学生读、说、写反复感悟文章的重点段落,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进行了扎实的语文基本潜力训练。]
3、教学第三部分
师:导读: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是这样的画?
生:群众读“在徒走的似乎没有尽头的……”
师;展示图画。
师:谁能把画中的资料读出来。
师指导朗读:突出:“陡直”;“没有尽头”读慢一点,拖长音:“压弯了腰”读的低沉一点,“一步一步读出他的艰难”;“向上登攀”要读得有劲,挑山工肉体上的“腰”能压弯,但精神上的“腰”永远挺直。
师:范读。
生:比赛读、推荐读。
师:教使用手势表示抑扬顿挫,“指挥”全班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老师把这幅送给同学们,你们需要他吗?
生:需要
师:需要什么?请在图画下面写几句最想说的话。
生:需要挑山工认定目标,坚持不懈,脚踏实地的精神。
[点评:指导感情朗读,首先引导学生真正的入情入境,其次,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透过范读,比赛读,推荐读,手势读各种构成反复读书,又促进学生进一步入情入境,在感情上与作者真正融为一体,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零距离”接触。最后用“送画”的构成,启发学生说出内心的感受。]
四、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师:挑山工的话蕴涵着哲理,挑山工的精神富有很深的启迪作用,请联想生活实际想一想,你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吗?
生1:龟兔赛跑。
生2:笨鸟先飞。
生3:身边同学透过勤奋学习而之后居上的故事……
师:挑山工的精神对我们的学习有着怎样的启示呢?把你的理解,体会用笔表达出来。
生:写读后感
[点评:语文不仅仅需要理解,更需要延伸、应用。]
五评价,总结
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明白了挑山工为什么比游人先到山顶。
生2:我明白了挑山工说的话的含义。
生3:我明白了作者画画的目的是什么。
……
师:期望同学们把挑山工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目标专一,坚持不懈的精神永远留在心中,用在学习和生活上。
五、扩展性阅读
这天,老师把自读课本中《普通小站》推荐给大家,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
[点评:一节好课的结束,就应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即让学生走进新文本,扩大视野,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板书设计:
挑山工
挑山工比游人
担子沉甸甸负荷轻装上阵
折尺形路线直上直下
比游人多一倍路程比挑山工少一倍
先到结果后到
一个劲儿往前走原因东看西玩
精神大家都需要
总评:以质疑启感悟,以导读促感悟,尤其是以合作到达领悟,在三位一体的有机整合过程中,张扬理解的个性,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
1、在激趣多媒体导入后,先以开放的魄力启迪学生质疑,使之学习伊始就展示了自主感悟丰姿。
2、以课件演示,范读,导读,比赛读,推荐读,手势指挥读,为感悟方式,在学生心灵深处,塑起“挑山工”的可敬形象。
3、精心设计了小组的合作学习攻克了重点、难点,把教学一举推向**。
4、以学生发表自主,多元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有效地深化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
挑山工教学反思 篇六
今天在讲《挑山工》时,我虽然使尽浑身解数想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但都没有成功。课文《挑山工》中挑山工肩挑重担向泰山登攀的激情丝毫提不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学习小组中对挑山工和游人的登山讨论显得有些冷场。
这时的教学再进行下去也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了,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进教学的双边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交流。我灵机一动,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游人和挑山工登泰山的简笔画,然后根据两者的行动路线在台阶两边同一高度画了一条直线和一条折线。这时黑板上的路线图引起了部分学生的注意,我便又拿来尺子,让一个学生来量一量,其他同学算数据。在大家的积极参与下,我们一起得出:“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为激发学生更深入探论:“挑山工路程远、速度慢,却比游人先到达山顶”这一问题,我请一个同学讲《龟免赛跑》的故事,学生们兴致很高,并通过这个故事为课文中“我”的“不解之谜”揭开了谜底,很快讨论总结出:游人玩玩闹闹、东看西看的时候,挑山工却一个劲儿向上登攀,所以挑山工比游人先到。
本次教学就在学生们热烈讨论从挑山工身上所得的人生哲理的氛围中结束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应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6篇挑山工教学实录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挑山工教学实录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