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3篇)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如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3篇)。

平等对待学生 篇一

前些日子,我应邀参加了区里初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在欣赏一节节精彩的优质课的同时,就亲眼看到了课堂上显露出的不平等现象。就其中的一节语文课来说,这节课学的是朱自清的散文《春》,当老师用声情并茂的语言领着学生边读边领略了那春草勃发、花卉争春的美景之后,老师话题一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朱自清笔下的春花实在令人陶醉,特别是那三种果树的花,争春时的那种景象赶趟儿似的好不热闹,但我们再仔细地读读这节,结合你平时的知识看是不是有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地方?请相信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很明显,老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勇于发现、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学习精神。学生很是积极,边读边查,你争我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紧接着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老师,我找到了,三种果树的花开放的顺序不对,我听我妈说过,桃花开杏花败,应该是……”后排的一位同学边举手边迫不及待大声喊着,并且手举的很高。可老师好像没有看见,而是让坐在中排的几位语言表达能力强,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做了回答,给自己挣足了面子。那位大声喊叫的学生却低下里头,蔫了似的,整节课再没有吱声。课后得知,举手喊叫的那位同学基础差,口语表达又不好,老师怎么会让他在优质课上回答呢!

是的,优质课最终是要评出一、二、三等奖的,获奖等级越高,教师的考评分数越高,所以,教师关心的是课的成功与否,是评委对自己的评价,什么面向全体、面向每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早扔在了脑后,成了一句空话,实实在在地使这节课成了优等生展示的舞台。

不足为怪,仍是这次优质课大赛,不平等的现象又出现在了七年级的一节历史课上。当时,老师正在利用课本上的玄奘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玄奘装束,让学生想象他穿越沙漠的艰难。突然“哗”的一声,像是什么东西洒了一地,大家寻声望去,又是“哗”的一声,只见一个男同学痛苦的弯着腰,大口的吐着,看来是生病了。老师三步并作两步跑到这个学生面前边扶边说到:“生病了吧,我派几个同学送你去医院。”坐在他后排的一位同学马上说:“老师,我带他去医院吧。”老师扭过来看了一眼这位学生,不耐烦地、冷冷地说道:“学你的吧,成绩那么差,少耽误点儿吧。”“老师,我爸是医院的大夫,我带他去是很方便的。”说着便去扶这个生病的学生。老师愣住了……

平等对待学生 篇二

关键词:高校 创新 接待工作 思考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间的竞争加剧,各高校要在未来稳定持续发展,需要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而这一切的取得需要学校在管理、教学、科研等多方面付出诸多努力。而高校接待工作是最直接影响学校形象的工作,是高校管理的窗口部门,社会各界通过接待活动查看高校的管理、教学、科研等水平。可以说,接待工作质量的高低决定管理水平的高低。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进一步开放,高校的国际国内交流日趋频繁,接待工作量将大大提高,高校接待工作将面临任务重、责任大的新形势。

1.高校接待工作的内涵

高校接待工作,是对来校检查指导、调研考察、学习交流、出席会议等公务活动的领导或专家的接待与服务工作。从接待工作实践来看,接待活动不是简单的迎来送往,不是单纯安排吃住行的活动,他是一项集政治、文化、礼仪于一体的工作。

接待主体不仅是领导和接待部门的人员,还应包括校内所有职能部门和教职工,人人都可能成为接待主体;接待客体具有涉及面广、层次丰富的特点,包含中央、省、市地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以及国内外高校、企业等,还有各界社会人士;接待类型,则根据接待客体的不同,可分为接待上级来访、下级来访和平级来访,也可分为国内来访和国外来访;接待方式,根据接待客体确定接待规格、程序和方式;从接待内容来看,是围绕来访者的来访意图,开展的各类服务工作。

高校接待工作中,需把握几个原则。第一,政策性原则。接待工作一定程度是一项政治性工作,实施中要把握中央、省市的相关精神要求,如新时期的接待工作,就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务实节俭;第二,对等原则。接待工作应注重级别对等和接待对口的原则,根据接待礼仪,确定接待规格;第三,人性化原则,接待工作应突出以人为本,以来访者为中心,从细节入手,开展接待服务工作,让来访者感受到被尊重,彰显学校高质量、重细节的管理水平;第四,创新性原则,接待工作会因为社会发展,接待主、客体的不同等出现变化的情况,为此接待工作内容、方式等应不断调整、创新,以适应新的要求。

2.高校接待工作的重要性

2.1 高校接待工作,影响高校社会形象

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的首因效应表明,人际交往中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对印象的形成影响很大。接待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窗口部门,社会各界来访者,判断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首先是从接待工作开始的,可以说,接待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对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评价,并进一步影响学校良好形象的形成。新时期,各高校已开始注重各自形象的塑造,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学校,而接待活动,就是一种免费宣传学校的最好机会。接待中,既可通过接待人员展示学校教职工的精神风貌,也可通过接待细节化的服务,展示学校高质量的管理水平,更可通过接待中的参观考察,展示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上的特色和优势。

开放办学,是高等教育的共识,高校既要专注学校内部改革与发展,也要敞开胸怀,与国内外企业、院校交流合作,紧跟教育主管部门、各级政府,理解并应用好相关政策。接待活动,是双向的学习与交流,既可展示学校自身的优势,亦可学习别人的长处,交流新的思想、理念,以促进学校更好的发展。

3.新时期创新高校接待工作的思考

3.1创新接待机制

新时期,高校接待工作,除了建立与接待相关的制度外,还应创新接待机制,建立人人参与接待、人人都是接待员的工作思路。建立以校办公室为主,各单位参与的大接待机制,建立以校办公室接待人员为主,其他各单位人员参与的全面接待。在开展具体接待工作时,根据对口、对等接待的原则,往往需要相关校领导、处室人员参与,日常工作中已建立这种大接待机制,就会使所有参与接待的人员,在每一次具体接待活动中,做到有礼、有节,彰显学校的良好形象。

3.2突出接待特色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经济到县域经济,从高等教育到学前教育,均提出要走特色发展之路。各高等院校,更是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走特色发展的道路。接待工作是高校创新发展的工作之一,应在求真务实,轻车节俭的大背景下突出自身的特色。一方面,接待活动应融入校园文化的内涵。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积淀,有意无意地融入接待活动中。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精心设计参观线路,将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特色展示出来,如让旅游系学生参与接待,可以担任校内导游、礼仪服务等,既让学生获得实训机会,也可展示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特色的社团活动,也可在参观活动中展示。另一方面,接待活动还应融入地方历史文化。高校带动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地方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的差异性,又将助推高校的发展。让来访的领导、专家体验地方历史文化,也是感受高校自身文化的过程,如安排来访的领导、专家在参观地方历史古迹、文化场所,或是在有地方标志性意义的地方用餐、休息等。

3.3以人为本,彰显接待细节

接待工作,以尊重为本,是以来访者为中心开展的一系列公务活动。每次接待,应根据到访人数、级别、到访目的,精心安排,使到访领导、专家充分体验到学校接待工作的高质量,充分享受被尊重的体验,从而对学校管理等各方面产生良好的印象。接待前,接待人员应积极了解来访人员的具体情况,如职务、爱好、科研水平、社会活动,在接待其他民族或国外来访者时,应提前了解其文化、风俗。除了解到访者情况外,还应在接待线路、陪同人员、会务等方面仔细安排。接待中,根据到访人员的实际情况,对前期制定的接待方案作适当调整,从“吃、住、行”等细节处入手。“吃”的方面,严格执行中央的相关规定,不铺张浪费不摆排场,厉行节约。在此基础上,照顾来访者饮食习惯,突出地方饮食特色,让来访者既吃到营养可口的饭菜,又领略地方文化;“住”的方面,以温馨舒适为宜,让来访者有宾至如归的感受;“行”的方面,应以安全为重心,如果参观考察路线较长,应有医药、茶点等方面的服务,以免来宾太累而影响参观考察。参观考察期间,接待人员应时刻关注来宾的情况,以便及时为其提供各种细节服务。参观考察结束,来宾返回后,应及时主动关心来访人员是否安全返程,然后把本次接待活动产生的信息资料归档,尤其是对于一些经常的重要的来访人员,要注明其个性特点,以便在下次接待中做到胸有成竹。

3.4注重接待人员培养,提高接待队伍素质

如果说,接待工作是高校递出的第一张名片,那接待人员就是这张名片上最重要的标识,名片产生怎样的效果,则由这些最重要的标识决定。培养培训接待人员,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接待团队,显得尤为重要。接待人员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首先,应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高度的责任心。接待人员要懂得中央、省、市地的政策动向,尤其要熟悉教育部、省、市的高等教育政策,理解并能解读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发展特色等,以便与来访领导、专家交流、介绍学校情况。接待工作任务重、事情杂,基本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往往需要牺牲休息时间,这就要求接待人员有高度的责任心,充分认识接待工作的重要性,接待工作中避免产生抱怨等负面情绪,全身心投入接待工作,才能圆满完成接待任务。其次,接待人员应懂礼、用礼、习礼。按接待礼仪的标准开展接待工作,需要接待人员懂得接待礼仪的标准,并在接待工作中事事处处彰显礼仪,让来访者感受到尊重。礼仪的标准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接待人员应加强学习,及时学习接待礼仪的最新标准,以免出现失误,产生负面影响。第三,接待人员应是一位博学多闻的杂家。高校接待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气质,举止言行,应高雅得体,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接待人员知识面要广,应在历史文化、地理旅游、美食佳酿等诸多方面均有见解。除以上三点外,接待人员的沟通、应变能力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基于此,提高接待人员素质,首先是及时组织学习,提高接待人员政策理论水平;可以是定期的培训班,也可以发放资料,分散学习、集中考试;其次,加强接待人员间的沟通交流。通过网络等各种平台,分享工作中的经验,分析工作中的失误,通过总结得失,共同提高接待能力;再次,肯定接待人员在学校发展中的贡献。一方面要保证接待人员的物质需求,让他们感受到付出努力会有合理的回报,另一方面从精神上给予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发展,他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担任这项工作是非常光荣的。

通过以上分析,高校接待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接待工作反映高校管理水平,影响学校的社会形象。高校接待工作,应在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下,创新工作机制,以人为本,将高校接待工作做得有效率、有特色。

参考文献:

[1]胡晓娥,李星。关于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校接待工作[J].职教论坛,2012,35:15-16.

[2]杨春惠。关于构建高校办公室接待工作新机制的思考[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9(1):101-104.

平等对待学生 篇三

【关键词】 虐待;生活变动事件;回归分析;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4-0302-04

生活满意度(life satisfaction)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是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的2个基本成分之一[1]。陶芳标等[2-3]研究表明,中学生的高主观生活满意度评分是多项危害健康行为的保护因素,且评分越高,其保护意义越大。目前对生活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大都局限于人口统计学变量、生活事件、家庭等社会文化因素和控制感、自尊、神经质和内外向等广义的个性心理因素,很少追溯至青少年童年期的生活经历。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童年期虐待(childhood abuse, childhood maltreatment)对儿童的危害不仅仅在于短期的或直接的危害,而且更多的是对受害者长期身体健康和社会心理方面的影响,如受虐待儿童成人期的躯体健康水平下降,且容易发生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及焦虑相关障碍、抑郁、物质滥用、性犯罪、自杀行为[4-10]等。然而青少年童年期的不良生活经历与目前的生活满意度是否有密切联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班级为单位,整群选取安徽省郎溪县某农村中学2 082名初一~高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收回有效问卷2 061份,有效回收率为99.0%。其中,男生1 006名,平均年龄(15.3±1.52)岁,女生1 055名,平均年龄(15.3±1.42)岁;初中学生887名(初一、初二和初三年级学生分别为311,323,253名),高中学生1 174名(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学生分别为582,424,168名)。

1.2 方法

1.2.1 人口统计学特征 调查青少年性别、实足年龄、年级、住址、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外出打工情况、自评家庭经济状况、自评学习成绩等变量。

1.2.2 童年期虐待经历 参照亲子冲突量表(Parent-Child Conflict Tactics Scales,CTSPC)条目,并结合中国国情,设计9项重度躯体虐待、8项中度躯体虐待和7项情感虐待[11-12]。回顾性调查在小学阶段平均每年受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身体虐待和情感虐待次数。以小学年龄阶段,9项重度躯体虐待行为中至少1项平均1 a发生3次以上,或有3项虐待发生1次,或有1项虐待发生1次+1项发生2次,界定为童年期反复重度躯体虐待;8项中度躯体虐待行为中至少1项平均1 a发生3次以上,3项虐待发生1次,或有1项虐待发生1次+1项发生2次,界定为童年期反复中度躯体虐待;7项情感虐待行为中至少1项平均1 a发生3次以上,3项虐待发生1次,或有1项虐待发生1次+1项发生2次,界定为童年期反复情感虐待。分别计算童年期反复重度躯体虐待、中度躯体虐待和情感虐待的报告率。该问卷在108名初三学生中间隔1周进行重测,2次调查,各条目的Pearman相关系数重度躯体虐待在0.563~0.832之间,中度躯体虐待在0.455~0.832之间,情感虐待各条目在0.455~0.573之间。

1.2.3 青少年生活满意度 采用Huebner编制的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MSLSS)。该量表在国内外的研究中显示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13-14]。 量表在结构上分为家庭、朋友、学校、生活环境、自我5个维度,每个维度代表一个生活领域,共40个条目,采用1~5的5级评分方法,即1=十分不同意,2=有时不同意,3=有些同意,4=比较同意,5=十分同意,其中有10个条目为反向计分,生活满意度得分越高,代表在该领域的满意程度越高,5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的总分即为总体生活满意度。课题组对108名初三学生间隔1周进行重测,2次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分Pearson相关系数为0.92。

1.2.4 调查方法 采用青少年自我报告的形式进行调查。以班级为单位,遵从自愿参加原则,研究对象无记名填写调查表,班主任教师不在现场。填写好调查表后立即上交调查员,调查员检查缺漏项目后收取调查表。

1.3 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 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tatistics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 SPSS)13.0版进行统计分析。描述24项躯体虐待和情感虐待报告率;青少年及其父母社会人口统计学指标与总体生活满意度及5个特殊领域生活满意度的关系采用方差分析用方差分析分析;以一般生活满意度及家庭、朋友、学校、生活环境、自我5个特殊领域的生活满意度分别为因变量(以各种生活满意度x+s为高等生活满意度,为3),以在方差分析中与生活满意度有统计学意义的青少年的性别、年龄(≤12,13,14,15,16,17, 18岁)、家庭住址(农村、集镇、县城)、年级(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父亲/母亲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或中专及以上)、母亲外出打工情况,自评家庭经济状况(中等以上、中等、中等以下)、自评学习成绩(中等以上、中等、中等以下)9个社会人口统计学变量为协变量, 分别引入童年期反复严重躯体虐待(否为0,是为1)、反复中度躯体虐待(否为0,是为1)、反复情感虐待(否为0,是为1),进行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青少年童年期不同类型虐待经历报告率 青少年童年期反复重度躯体虐待报告率为12.2%(252/2 061),反复中度躯体虐待报告率为66.3%(1 367/2 061),反复躯体虐待的报告率为66.4%(1 369/2 061),其中以打屁股、拧耳朵、用手打脸或头部、用指关节击打头部更为常见。童年期反复情感虐待报告率为50.3%(1 036/2 061),以大声喊叫最为常见。见表1。

2.2 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由表2可见,青少年各维度的生活满意度在年龄、年级、学习成绩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民族、父亲外出打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家庭住址的青少年总体生活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家庭生活满意度在家庭住址、母亲文化程度、母亲外出打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学校生活满意度在父/母亲文化程度、母亲外出打工、家庭经济状况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所生活满意度在性别、父/母亲文化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我生活满意度在母亲外出打工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青少年生活满意度与童年期虐待经历的多因素回归分析多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童年期反复重度躯体虐待、反复中度躯体虐待、反复情感虐待经历的青少年,在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总体生活满意度的中、低水平与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童年期反复中度躯体虐待、反复情感虐待是朋友满意度、住所满意度降低的危险因素,而有童年期反复重度躯体虐待的青少年在朋友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上仅低水平与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种童年期反复虐待类型与自我生活满意度均无统计学关联。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2 061名研究对象童年期反复重度躯体虐待的报告率、反复中度躯体虐待报告率及反复情感虐待报告率,与陶芳标等[12]2006年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次研究重新界定了童年期反复躯体虐待和反复情感虐待,每项虐待行为中平均1 a发生3次以上,3项虐待发生1次,或有1项虐待发生1次+1项发生2次,都认为是反复虐待,所以童年反复躯体虐待和情感虐待发生率都较高。同时社会文化因素也是导致虐待行为增高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自古就有“不打不成器”、“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思想,很多父母都把打骂作为管教孩子的一种有效手段。

儿童是非常脆弱的群体,同时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 童年期不良经历对儿童的影响常常是持续性的,有的甚至伴随受害者一生。童年期虐待已经是当今社会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引起了各国的重视。近10 a来,慢待或称之为持续待对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有研究显示,慢待比短暂虐待(因社会干预而减少或停止)对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影响更大[15]。因此,本研究以反复的童年期虐待为研究变量,兼顾虐待的持续时间(虐待行为在小学期间持续存在)和发生频率(每年3次以上),以反映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经常使用的一种或几种虐待行为模式。Anda等[16]通过分析神经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成果发现,儿童早期的生活应激,如虐待和有关的负性儿童经历能导致持续的脑部功能障碍,随后影响今后一生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相对于自我评价的健康,生活满意度是一个广泛的非特定的主观认知。目前,学者普遍认为生活满意度是心理健康的一个维度。生活满意度与被诊断的心理疾病和健康危险因素有关,包括不良的健康行为和社会支持。Zullig等[17]的研究发现生活满意度降低是物质滥用的危险因素。同时,生活满意度也是精神疾病发病的一个显著有效的预测指标。有学者通过20 a的队列研究发现,生活的不满意对自杀的发生有长期的危险作用[18]。也有研究发现,降低的生活满意度与1 a内严重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自杀行为有显著统计学关联[19]。

有学者发现童年期虐待经历可能与主观幸福感有统计学关联。2007年美国学者通过出生队列研究也发现,儿童期虐待能够减弱成年期的主观幸福感[20]。目前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家庭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方式领域[21],本研究则是从家庭虐待层面探讨童年期躯体、情感虐待经历对青少年期的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童年期的不良经历对儿童的成长具有远期的影响,会造成青少年期甚至成人期生活质量降低。童年期反复躯体和情感虐待经历是一般生活满意度和家庭、朋友、学校、住所4个特殊领域满意度降低的危险因素。对自我的满意度与童年期躯体、情感虐待无统计学关联,仅与年级呈正相关,与学习成绩呈负相关。可能是因为,量表中对自我满意度的评价主要是从外貌、自信方面描述,年龄越大,对自我的意识越强。而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是使其在同龄人中有自信感的主要因素。

本次研究未涉及到待,考虑到待对于中学生是一个很隐讳的话题,尽管采用匿名问卷,但是得到的待发生率可能不准确,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采用适当的方法取得待较为准确的数据,并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是回顾性研究,回顾性调查所引起的回忆偏倚(recall bias)难以克服。横断面研究结果只能作为童年期虐待经历是青少年生活满度降低的危险因素假说的第一步,还需要一个前瞻性的队列研究进行进一步的因果关联的论证。

4 参考文献

[1] HEADLEY BW, KELLEY J, WEARING AJ. Dimensions of mental health: Life satisfaction, positive affect,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oc Indicators Res, 1993,29(1):63-82.

[2] 陶芳标,高茗,张金霞,等。中学生危害健康行为与自尊及生活满意度关系研究。 中国学校卫生, 2004, 25(5):521-523.

[3] 陶芳标, 黄锟, 高茗,等。 合肥地区中学生吸烟行为与主观生活质量评价。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6,27(2):132-136.

[4] SPRINGER KW, SHERIDAN J, KUO D, et al. Long-term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consequences of childhood physical abuse: Results from a large population-based sample of men and women. Child Abuse & Negl, 2007,31(5):517-530.

[5] LIBBY AM, ORTON HD, NOVINS DK, et al. Childhood physical and sexual abuse and subsequent alcohol and drug use disorders in two American-Indian tribes. J Stud Alcohol, 2004,65(1):74- 83.

[6] NAJMAN JM, DUNNE MP, PURDIE DM. Sexual abuse in childhood and sexual dysfunction in adulthood: An Australian population-based study. Arch Sex Behav, 2005,34(5):517-526.

[7] SARCHIAPONE M, CARLI V, CUOMO C, et al. Childhood trauma and suicide attempts in patients with unipolar depression. Depress Anxiety, 2007,24(4): 268-272.

[8] FLAHERTY EG, THOMPSON R, LITROWNIK AJ. Effect of early childhood adversity onchild health. Arch Pediatr Adolesc Med, 2006,160(12):1 232-1 238.

[9] HEIM C, WAGNER D, MALONEY E, et al. Early adverse experience and risk for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Results from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Arch Gen Psychiatry, 2006,63(11):1 258-1 266.

[10]ZAVASCHI ML, GRAEFF ME, MENEGASSI MT, et al. Adult mood disorders and childhood psychological trauma. Rev Bras Psiquiatr, 2006,28(3):184-190.

[11]STRAUS MA, HAMBY SH, FINKELHOR D,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child maltreatment with the Parent-Child Conflict Tactics Scales: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data for national sample of American parents. Child Abuse Negl, 1998,22(4):249-270.

[12]陶芳标, 叶青, SOON DK, 等。青少年童年期反复身体和情感虐待经历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 2006,27(4):310-314.

[13]HUEBNER ES.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for children. Psychol Assess, 1994,6(2):149-158.

[14]田丽丽,刘旺。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中文版的初步测试报告。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5):301-303.

[15]ETHIER LS, LEMELIN JP, LACHARITé C.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chronic maltreatment on children's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problems. Child Abuse Negl, 2004,28(12):1 265-1 278.

[16]ANDA RF, FELITTI VJ, BREMNER JD, et al. The enduring effects of abuse and related adverse experiences in childhood : A convergence of evidence from neurobiology and epidemiology. Eur Arch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006, 256(3):174-186.

[17]ZULLIG KJ, VALOIS RF, HUEBNER ES,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life satisfaction and adolescents' substance abuse. J Adol Heal, 2001,29(4):279-288.

[18]KOIVUNAA-HONKANEN H, HONKANEN R, VIINAMAKI H, et al. Life satisfaction and suicide: A 20-year follow-up study. Am J Psychiatry, 2001,158(3):433-439.

[19]ROBERT FV, KEITH JZ, SCOTT H, et al. Life satisfaction and suicide among high school adolescents. Soc Indi Res, 2004,66:81-105.

[20]NOMURA Y, CHEMTOB CM. Conjoined effects of low birth weight and childhood abuse on adaptation and well-being in adolescence and adulthood. Arch Pedi Adol Med, 2007,161(2):18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