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地理说课稿(优秀4篇)

这是一段青涩而又平淡的日子,每个人都隐身于高考,而平淡之中的张力却只有真正的勇士才可以破译。这里是勤劳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的地理说课稿(优秀4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地理说课稿 篇一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教材特点:

天气与气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的内容,主要涉及到天气和气候定义、特点及区别、卫星云图、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及成因等要点。

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从天气对人们生活活动的影响到判读卫星云图,以及进行家乡的天气预报均反映了天气情况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理念。

2、教学目标:

依据现有地理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将教学的目标定为:

(认识目标)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并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识记常用的天气符号,学会看简单的天气图,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

(能力目标)通过天气和气候的比较,加强判断、分析的能力。

通过卫星云图预测未来两天的天气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祖国、家乡天气情况的查找和预报,加强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能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加强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从此学会关注环境、关注环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3、教学重难点:重点为读懂卫星云图和识记天气符号,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世界气候类型;难点是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影响气候的因素。

二、说教法

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知识为主线、育人为主旨的教学原则,从初一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体的心理学角度的特点出发,本节我采用了电脑网络互动教学法、探究、讨论教学以及游戏教学法。三种方法相辅相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在判读卫星云图、识记天气符号时我主要是通过过探究讨论的`方法极大的激活了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创新意识的解放和提高。而且,通过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讨论研究,变个体学习为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在讨论中出现的争论和辩解,使学生的智力相互激励,产生智力的群体效应,形成思维高潮。

在识记天气符号时游戏法的设制又考虑到了初一学生的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在游戏中掌握知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易于在课堂中形成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是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因此,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

当前初一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向理论思维转换的过程。因此,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让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积极动脑、解决问题,形成逻辑判断和推力能力;在天气预报的环节中加强口头表达能力。总之,通过合作式和探究式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发展的探究方法,并形成一定的地理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整节课的内容分为6个环节:课堂引入、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比较、识别天气符号、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以螺旋式上升达到复习目的。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能否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是顺利进入课堂教学的关键,在这里我运用了中国神舟五号的发射等录像及对发射日期的疑问:当时神州5号飞船的发射并没有决定仅仅设在10月15日发射,而是说在14至17日之间候机发射,为什么要进行候机发射呢?从这里开始诱导学生关注天气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学生一下进入到了兴奋状态,顺利完成了课题的导入。

2、天气与气候--辨一辨

在生活中运用这两个术语才是要学生达成的最终目标。于是,我出示了一组生活中常用到的语句,通过对词语的选择让他们意识到了两个概念的根本区别,并完成了两者区别列表,最后让学生对一系列中国古代诗词中描写的天气或气候的属性进行判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区别的理解。

3、识别天气符号--比一比

天气符号的对比识别中,天气符号较多且难记,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的记忆,我设计了以游戏为主的符号竞赛,在欢快的环境中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在识记天气符号时游戏法的设制考虑到了初一学生的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在游戏中掌握知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易于在课堂中形成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与分布--议一议

因为是复习课,容量大,我设计表格让学生自主看图填注。列举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5、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及成因--游一游

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倡议学生关注天气、关注气候、关注空气质量,进行家乡生活区的厂矿企业进行调查:这些企业是否有排放废气超标的现象,如果有,这对周围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并就这个问题在下一次课堂中进行一个口头演讲。进一步强化了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和观念。

本课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重难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实现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以及心灵世界的有机沟通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激发学生的爱国家、爱家乡的情感。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二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中交通布局及其影响一章中最后一节的问题研究课,

前面学习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还有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这对研究南京

的交通主要面临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探讨有启发的意义,教材中给出的资料也有

助于同学全面思考自行车在交通问题中影响的大小和发展方向。

知识与技能:

1.在问题研究中初步学会探究学习。

2.了解南京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的相应措施。

3.培养学生查找、搜集、分析地理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调查或借助于图书馆、网络等手段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分析南

京交通问题及解决对策。

2、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探究学习方式的初步体验。

2.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

教学难点:

1.探究学习方式的初步体验。

2.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培养。

3.南京交通问题解决建议措施。

二、教学方法:

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探究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在思考时要联系本章内容,分析交通方式对城市的影响。

1.利用图文信息,分析南京目前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

2.通过师生分析、发现的学习,分析南京交通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建议,并分析自行车应承担的责任和发展方向。

三、学习方法

1、学生课前积极搜集相关资料。

2、发挥团队精神,小组互助学习,积极探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用的最多的交通方式是什么?

答:自行车

城市里交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就围绕交通谈谈有关话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南京主要交通问题。

提问:你们在这张图片上看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交通拥堵问题、交通环境问题以及交通安全问题都是南京面临的主要交通问题。

进一步和学生共同探讨,南京的交通问题主要是交通拥挤和交通工具造成的

环境污染,并和同学分析造成南京交通拥挤的原因以及是否与自行车有关。

归纳小结:

南京交通拥挤的原因:

私人小汽车呈爆发式增长态势。

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单一,轨道建设滞后于机动化发展进程

道路网体系和功能不完善

公交线路及站点设置存在问题

停车设施供应严重短缺

道路施工加剧了交通拥堵

交通管理上还存在不科学、不到位的地方

自行车和行人过多,并且不遵守交通规则

强调:自行车多并不是造成我们南京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例如多使用自行车,可以相对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但在一些混合车道地段,自行车多可能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个原因。

那么我们怎么去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

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明确道路分工

合理规划停车场

减少出行距离

错开出行高峰

加大城市道路建设

进行科学合理的交通管理,重视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

提问:这组同学在幻灯片中提到城市环境污染源主要有哪些?

城市交通环境问题除了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带来大气污染外,还会给城市环境带来什么问题?

这组同学基本同意自行车多是加剧南京空气污染的间接原因,你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小结:自行车是一种绿色交通工具,既环保又经济。只有当它在某些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不分的地段,影响车辆行驶速度的时候,它才可能成为加剧空气污染的间接原因。

那么我们针对交通工具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除了这组同学提到的三点解决措施以外,我们还有什么要补充的解决方法吗?

归纳小结:

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加强道路绿化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提高车速

制定相关法规严禁各种车辆违规鸣喇叭

在噪音严重的地区设置先进的隔音设施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自行车过多并不是造成我们南京交通拥挤的主要原因,但自行车多并且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确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个原因。从这方面来讲,在一些混合车道地段,自行车是造成空气污染加剧的间接原因。那么在我们南京到底是应该鼓励自行车的发展还是限制自行车的发展呢?

学生辩论:鼓励自行车和限制自行车

小结:针对我们南京的实际情况,《南京交通发展白皮书》的建议稿提出我们南京应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对私家车的发展进行主动引导,并辅以有限的限制和差别化调控,更加关注改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

五、板书设计

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

一、南京主要交通问题

交通拥堵

交通环境问题

二、交通问题的原因

三、交通问题的解决建议

四、自行车的发展方向

鼓励自行车和限制自行车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三

高中地理说课稿:《常见的天气系统》说课稿范文

一、 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第四单元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②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③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2、 能力目标:

①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

②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重点:

①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②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2、教学难点:

① 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②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

3、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确定锋面天气为本课重点之一是因为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锋的形成以及与天气的关系可以“学以致用”,解释发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例如“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高压、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常出现的台风天气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表现,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是在高压系统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确定为难点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三是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有明显差异,四是要懂得什么是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它们分别被什么天气系统控制。本课难点之二是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状况与差异,造成这一难点的原因主要是难于长久性的记忆,容易将南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水平气流旋转方向记错。

二、 说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和对比法。本课的许多知识点容易混淆,例如,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气,气旋与反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等。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不同事物之间的异与同,区别与联系,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本课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比较抽象,而课本有许多的插图,所以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设问,来指导学生分析图表中的地理信息,变抽象为直观,更好地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空间分布,运动状态,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学手段:

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三、 说学法指导

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本课文字简洁,图象丰富,色彩鲜艳,主题突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将抽象、深奥的天气系统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

四、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这部分教学时间为3分钟。教师先播放多媒体课件:天气预报,指导学生观看,并注意所预报的天气系统及天气状况。这样一开始就演示学生所熟悉的天气预报,可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可提高他们的地理学习兴趣。然后教师设疑问、起悬念导入新课的教学,板书课题。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一、 锋面系统

锋面结构与特点

这部分的教学时间是15分钟。我使用的多媒体课件是:冷、暖锋示意图;冷、暖锋天气图;冷、暖锋移动图。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后,再分别演示冷、暖锋示意图,天气图,移动图,并分别提出学习目标。学生逐一观察,完成每项学习目标。利用多媒体课件,更加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师出示冷、暖锋对比表,指导学生对照分析,这样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通过教师举例:“一场秋(春)雨一场寒(暖)”分别受什么锋面的影响,以及我国冬季的寒潮,北方夏季的暴雨等,说明锋面系统是影响天气的因素之一,以下再研究第二个天气的影响因素----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的学习。板书课题。

二、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系统:

这部分的教学时间是15分钟。我使用的多媒体课件是:气旋、反气旋图。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并完成自学目标后,老师出示低压与气旋、高压与反气旋表,使学生了解各自的概念。教师再分别演示气旋、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来分析),学生通过已掌握的影响风向形成的力的分析方法,即可分析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的气流方向。通过动画的逼真模拟,更容易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运用同样学习方法,得出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的气流方向,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展示右、左手手形图,帮助学生分别记忆北、南半球气旋、反气旋的气流方向。然后教师展示锋面气旋图,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学生思考:有无锋面反气旋。最后教师展示气旋、反气旋对比表,指导学生进行对比,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气旋、反气旋及锋面系统为常见的天气系统,是影响天气的两个主要因素,突出了本课的重、难点。

三、 锋面气旋

展示“锋面气旋”图,让学生从图中了解锋面与气旋能同时出现,锋面气旋不同部位天气状况如何,由于时间的关系,布置学生课后思考

(三)总结新课

这部分的教学时间为2分钟。

(四)巩固练习

这部分的教学时间为8分钟。通过教师出示课件上准备的巩固练题,指导学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回答后,订正。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是要让学生能够听懂和看懂一些简易的天气形势图,因此最后通过活动课“试做天气预报员”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五)布置作业

这部分的教学时间为2分钟。 锋面气旋不同部位天气状况是否相同,气旋前方、后方、中部的天气各如何?

(六)板书设计(略)

高中地理说课稿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2)掌握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内容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文明习惯、公德意识及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旅游资源开发评价条件

教学难点:

1.游览价值

2.市场距离

3.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教学方法:

案例法、讨论比较法

教学手段:

电化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略

[讲授新课]

[板书]4.5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旅游交通工具,旅客随便丢废弃物

提问:这幅图片反映出旅游活动会产生什么问题?产生什么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1、环境污染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1、材料2

提问:上述两材料,反映旅游活动中存在什么问题?后果如何?

回答,总结:略

[板书]2、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提问:这段材料反映出旅游活动中的什么问题?有何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3、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

提问:上述几幅图片反映旅游活动中的什么现象?会有何负面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4、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承接]除了以上问题,旅游活动还会对正常社会秩序产生冲击。

[板书]5、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提问]谁能说一下,旅游活动会怎样冲击正常社会秩序?

回答,总结:略

[过渡承转]略

[板书]二、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1、游览价值

[提问]从游览价值角度考虑,旅游资源开发要考虑哪些条件?

回答,总结:

(1)资源的质量。举例

①万里长城,秦兵马俑

②杭州西湖,苏州园林

(2)集群状况。举例

①北京景区

②杨村小世界

(3)地域组合状况。举例

①天津水上公园

②北京雍和宫

[承转]旅游地的资源价值越高,其经济价值也就越高吗?(不是)

讲解:与其他产业一样,旅游业也必须考虑市场因素。

[板书]2、市场距离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为什么到杭州的游客以上海、江苏最多?而安徽、北京很少?

师总结:略。提出经济距离的概念。

[点击课件]展示“经济距离”动画

[承转]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也越低,可见,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点击课件]展示“吸引半径”动画

举例:北京、杭州、西安、洛阳

[板书]3、交通位置及通达性。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两地中哪一个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快一些?为什么?

[板书]4、地区接待能力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自学

[板书]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提问]请同学读一下旅游环境承载量的概念,且说出它是用什么来衡量的呢?

师讲解:旅游环境承载量包含着景区资源、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对游人数量的适应能力,有的景区大,有的景区小。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两地在旅游的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方面有什么差异?

回答,总结:略

[板书]“旅游环境的保护”

(让同学课下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