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教育部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优秀3篇

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多举措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强化实验考查。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文是漂亮的编辑给大家收集整理的教育部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优秀3篇,欢迎借鉴。

教育部:答复降低英语教学比重建议 篇一

1增加中国文化内容教学改革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设计。

对中小学课程教材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求进行统筹设计和科学安排,明确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载体形式、学段和学科要求等。中小学课程形成了以统编三科为主、艺术(音乐、美术等)、体育与健康学科有重点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的“3+2+N”学科结构安排。

2.以语文、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历史等学科为重点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教育。

语文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主要载体有汉字、书法、传统节日等;道德与法治鼓励学校开展传统节日、服饰、建筑等交流展示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的文化;历史注重通过让学生了解甲骨文、都江堰工程、“四大发明”等,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艺术引导学生欣赏剪纸、皮影、年画等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体育与健康专门设置“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课程内容;物理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青铜器、铁器制造技术及其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3.马工程重点教材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美学史》《中国戏曲史》等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中,结合各学科实际,从历史、文学、美学等不同角度,系统阐述中华优秀文化的起源发展、历史脉络,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宝贵经验。

4.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高考。

重视高考考试内容改革,高考命题依据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查的内容体系。近年来,注重通过多种形式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坚定理想信念。

2降低英语教学比重

1.中小学外语课时占比低于语文等学科。

外语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等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规定,各科目课时比例为:语文20%-22%,数学13%-15%,体育与健康10%-11%,外语6%-8%,等等。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普通高中外语必修学分课时比例约占必修总学分课时的7%。外语课时明显低于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学科。

2.根据中央要求确定外语考试比重。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现阶段外语统考安排是按照中央对高考改革顶层设计确定的。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强化实验考查 篇二

教育部网站消息,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深入贯彻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系统部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支撑服务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

作为全面部署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专门文件,《意见》旨在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需要,从课程教材、实验教学、师资培养、实践活动、条件保障等方面强化顶层设计,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推进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科学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意见》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引导学生自觉获取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增强科技自信自立、厚植家国情怀,努力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引导孩子们编织当科学家的梦想。

《意见》要求,要改进学校教学与服务。按照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修订完善课程标准及教材,同时将教辅书纳入监管体系。强化实验教学,并广泛组织中小学生前往科学教育场所,进行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为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援建科学教育场所,提供设备、器材、图书、软件等,并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改进和强化实验教学,弥补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状况。各校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原则上至少设立1名科技辅导员、至少结对1所具有一定科普功能的机构(馆所、基地、园区、企业等)。落实小学科学教师岗位编制,加强中小学实验员、各级教研部门科学教研员配备,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在公费师范生、“优师计划”等项目中提高科学类课程教师培养比例,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培养。

《意见》强调,要用好社会大课堂。统筹动员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规划展览馆和工农企业等单位,向学生开放所属的场馆、基地、营地、园区、生产线等阵地、平台、载体和资源。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中小学,引领科学教育发展。引导高科技工农企业开展“自信自立技术产品体验”活动。推动中央主要媒体所属新媒体平台开设科学教育专栏,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激励中小学生树立科技报国远大志向。

《意见》要求,要做好相关改革衔接。严格竞赛活动管理,指导各竞赛组织方在竞赛活动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参赛学生家国情怀;突出集体主义教育,为参赛学生未来从事有组织科研打牢思想基础。明确“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等项目在选拔、培育、使用上的各自侧重点,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培养效率。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坚持素养立意,强化实验考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能力。鼓励本科阶段开设《科学技术史》选修课。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科普活动,打造“家门口”科学教育阵地。加强国家科技计划对科学教育相关领域研究的支持。设立一批试点区校、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定期开展全国青少年科学素质监测,及时宣传工作进展和成果,积极营造良好改革氛围。

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就《意见》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为什么要出台《意见》?

答:科学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关心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特别是今年2月21日,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作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明确指示,4月4日,又在参加植树活动时,特意关心中小学生物课的安排情况,并叮嘱孩子们要从小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借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学教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经过不懈努力,中小学生科学教育水平及科学素质持续提升,青少年科学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浪潮,面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要求,我国科学教育还存在着基础总体薄弱、区域发展不均衡、科学教育资源尚未有效整合、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实施程度较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机制仍需突破等问题和不足,亟待加强和改进,需出台相关意见进行部署推进。

2.当前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总体进展如何?

答: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得到全面加强。一是在课程教材方面,院士等一流科学家担任教材主编或学术顾问,参与编写并对教材编写团队进行培训,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一至九年级均已开设科学课,独立设置信息科技、劳动课程。二是在教学提质方面,成立首届全国中小学科学教学指导专委会,推动各地各校开齐开足开好科学教育课程,广泛开展科技节和社团活动,并加强实验条件建设。2022年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较2012年分别增长45.41%、22.36%、9.8%。三是在师资建设方面,2022年全国小学专任科学教师总量比2012年增长了35.3%,初高中理科类教师稳中有增。通过实施“国培计划”“暑期科学教师培训计划”等重点项目,科学教育教师的岗位认同、前沿意识、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四是在校外场所建设和科学实践活动方面,全国千余个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以及近万个乡村少年宫全面向中小学生开放,与中央彩票公益金建设的140余所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620余所研学基地和营地,共同开辟了科学教育社会大课堂的广阔天地。同时,打造出“天宫课堂”、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引导广大中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

最新一次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显示,中小学生科学学业表现整体良好,约八成学生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在最近一次举行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我国参测的四省市学生的阅读、数学、科学成绩在所有参测国家(地区)中均名列第一。随着教育优质均衡的推进,中西部及农村地区学生科学学业水平加快提升。

3.为什么需要十八个部门参与,各部门要干什么?

答:《意见》是由教育部牵头,中央宣传部等十八个部门联合发布实施的,充分体现了各方面对科学教育的高度重视。科学教育涉及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不仅内容广泛,而且科学教育场馆(所)、实践基地、数字平台、人才项目等相关资源也分散在各个部门、领域、行业,需要各方面齐抓共管,凝聚合力,形成声势。十八个部门当中,有负责牵总头、抓协调的,有负责宣传发动、营造氛围的,有负责组织动员、提供保障的,有提供资源、具体实施的,有提供智力支持、人员支持的,等等。大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过建立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科学教育工作机制,形成“大科学教育”格局,全面系统推动科学教育落地见效。

4.《意见》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意见》以全面贯彻落实,按照中央“双减”工作部署,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实现几方面的目标。一是加强实践,激发学生科学兴趣;二是集成现有部门力量,盘活各方科学教育资源;三是推动校内校外融合,既“请进来”,又“走出去”;四是重在全纳,帮扶指导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及特殊儿童群体;五是重在协同,系统设计,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科学教育的机制。最终是要对标中央部署要求和教育发展需求,立足实际情况,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努力在孩子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引导孩子编织当科学家的梦想,推动科学教育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5.《意见》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答:《意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主要部署了三个方面任务:一是在“实”字上下功夫,改进学校教学与服务。针对一些地方和中小学对科学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科学教育专业师资配备率低、缺口大,实践教学实施程度较低等问题,要健全课程教材体系,完善科学教育标准,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拓展科学实践活动,纳入课后服务项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二是在“宽”字上做文章,用好社会大课堂。针对一些地方校内外科学教育融会贯通不足,社会协同支持机制未有效建立等问题,动员社会各方参与并提供资源和课程,引导企业援建基地,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中小学,推动全媒体传播,优化数字智慧平台,丰富科学教育资源。三是在“同”字上找突破,做好相关改革衔接。要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严格竞赛活动管理,统筹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实施家庭科学教育,开展科学教育研究。

6.如何做实学校科学教育?

答: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质量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至关重要。《意见》聚焦改进学校教学与服务,实施“校内科学教育提质计划”重点项目,建立工作台账,开展排查指导。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和实验课规定动作,并拓展科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育学生科学梦想。特别要加强师资★WWW.JIAOXUELA.COM★队伍建设。从源头上加强高素质专业化科学类课程教师供给。在专业培养、师资培训、岗位编制、评价机制等多个环节加强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实验员等队伍的建设。

7.如何做宽校外科学教育资源?

答:校外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与延伸。近年来,我国校外教育飞速发展,持续加强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各类优质校外场馆(所)建设。同时,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也纷纷建立各类科学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极大丰富了校外科学教育资源。但是,也出现了资源分布散乱、质量良莠不齐、供需对接不畅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意见》着重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盘点、精选、补充资源,全面动员相关单位,加强场馆、基地、营地、园区、生产线等资源的建设与开放,为校外教育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强化供需双方对接,明确要开展科学教育的时间和次数要求,让参与方式变“短期”为“常态”,实现校外科学教育与学校的“双向奔赴”。三是加强宣传介绍,加大对科学教育资源的宣传推介力度,让科学教育资源获取方式家喻户晓,相关资源唾手可得,让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成为社会风尚。

8.科学教育与以往的相关工作都有关联,如何兼顾配套改革?

答: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与相关工作同向同行,有机衔接。一是与规范校外培训工作协同。引导科技类非学科培训机构,既要传授知识,又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二是与科技类竞赛同向。引导孩子们不仅要参加竞赛,而且要培育“献身科学”精神,不断增强家国情怀。三是与“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高校科学营”等各类英才计划统筹。不能借科学和创新之名“一窝蜂”上项目,要明确侧重,相互配合,共同服务于学生成长。四是与中高考改革同频。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加强实验考查,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总之,既要统筹增效,又不能增负。

9.海量社会资源如何有效利用、有序管理?

答:科学教育资源广泛分布在各个部门、领域、行业,经常出现资源重复建设、结构性缺项、供需双方缺乏精准对接等问题,致使资源浪费或无法有效利用。为此,在现有科学教育资源和工作机制基础上,我们将做好科学教育社会课堂阵地集群构建。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探索智能化管理,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科学教育”专题建设,搭建中小学科学教育研讨交流平台,以“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方式,集成全国各类科学教育资源。通过“菜单式”“自助型”等模式,实现科学教育资源提供方与需求方的对接,进一步推广优质资源,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利用效率。

10.如何确保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及特殊儿童群体在科学教育中“一个都不能少”?

答:《意见》高度重视科学教育的帮扶托底工作。在工作原则上,要求强化宏观调控,将各类项目和有形资源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及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对薄弱学校及特殊儿童群体进行关心帮扶指导。在硬件支持上,安排建设“中西部地区科学教育场所援建工程”等项目。在资源供给上,明确探索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弥补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及特殊儿童群体拥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不足的状况。在社会动员上,部署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对口援建,尤其是与高精尖技术密切相关的企业,为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援建科学教育场所,提供设备、器材、图书、软件等,培训专业人员。

11.如何确保《意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答:《意见》内容广泛而宏观,为确保《意见》取得实效,不是“一阵风”“一场雨”,我们将会着力建好长效机制,抓实抓细各项措施落地实施。要有组织,建立由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科学教育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合会议进行调度,组建专家团队,加强谋划指导和推动落实,确保进度有人管,问题有人答,难题有人帮。要有支持,广泛争取各类社会资助,加大对科学教育支持力度。实施“校内科学教育提质计划”“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千家万馆’科学教育总动员行动”“科普进万家行动”等一系列重点项目。要有对账交账,定期对青少年科学素质进行监测,公布相关结果,指导工作进度落后地区有针对性地改进,力争用3到5年时间使中小学科学教育有大的突破性进展。

中高考在即,考生家长怎么做 篇三

01、稳住自己的情绪

家长们在这段时间尤其需要保持自己的情绪稳定,展现出作为父母的宽厚和包容。在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时,要善于倾听他们的不安、委屈,甚至是自责,用自己稳定的状态来感染孩子。

02、稳住对孩子的关注

备考期间,家长不能对孩子不闻不问、漠不关心,也不能不停地嘘寒问暖,这样都会严重干扰孩子的个人空间和学习节奏。父母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关心,让孩子知道你们一直都在,从而为他们营造独立的空间和温馨的环境。

03、稳住与孩子的交流

这个关键时期,家长与孩子的交流有一些禁忌话题。如,不断询问孩子“复习得怎么样了?”“抓紧最后的时间,别偷懒”或“考不好只能你自己看着办了,我们帮不了你”等,这时强调考不好的结果反而会干扰孩子,产生负面效应。

04、稳住家庭氛围

作为父母,务必处理好夫妻关系,保持高质量的亲子关系,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让这个家的港湾随时成为孩子的依靠,让爱和关心在家中流淌,让孩子带着父母的爱,坚定、自信地走进考场。

05、稳住营养健康

在饮食上不能贪多贪新,稳定的饮食结构、熟悉的食物会让孩子感到放松,并确保肠胃健康。同时,需要监督孩子保证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睡眠质量会给孩子提供一天饱满的精神,也有利于孩子考前情绪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