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大班语言绘本公开课教案 【通用10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下面快回答为大家整理了10篇大班语言绘本公开课教案,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乡村四月古诗。

乡村四月古诗 篇一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最美乡村四月天

乡村的四月,是美丽的。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绿色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一片片,白茫茫。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果然是“绿遍山原白满川”。

乡村的四月,是诗意的。迷迷蒙蒙的春雨,如梦似幻。这雨极细极小,像雾一样蒙眬。不时有杜鹃的呜叫声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好像那如烟似雾的春雨就是被这些杜鹃呼唤而来。一句“子规声里雨如烟”,贴切而传声。乡村的四月,是忙碌的。人们不会像冬天那么贪恋被窝,亦不会像夏天那样惧怕阳光,所以,总是早早地就把自己交给田野:除草、翻土、播种,插秧……各种各样的农活,都一股脑儿地集中到四月。“才了蚕桑又插田”的意思是:刚刚结束蚕桑之事,又忙着耕耘插田。

乡村的四月,是娴静的。农人们都下田干活了,村子里看不到一个闲人。“乡村四月闲人少”,你能看到的是:屋檐下挂着的腌肉,院子里晒着的衣服,树阴下打盹的狗,竹林边闲逛的鸡……四月的阳光蔓延到每一个角落,给整个村庄抹上了一层明亮的橘黄。

全诗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出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来,色彩相映,动静相生。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最美乡村四月天,因为有希望,所有的忙碌都是幸福的。

让我们记住翁卷这个名字,他和徐照、徐玑、赵师秀都生于浙江永嘉,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温州。因志趣相投、诗风相近,故称“永嘉四灵”。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其险也若此

李白一生与庐山有不解之缘。他多次隐居庐山,他的政治、情感,乃至人生观的演变,都和庐山藕断丝连。

“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在李白眼中,它就像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白烟,似梦迷离,在红日的照射下,幻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生”这个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得栩栩如生。

“遥看”,是远远地望。这是整条瀑布落入视线的条件。这里的“挂”字用得着实有趣,它化动为静,把凌空而下的瀑布想象成一条高悬的白练。不知你有没有思考过:是谁将这样一条巨大的瀑布高挂于万丈崖壁之上?一定是值得我们敬畏的大自然。所以,这个“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诗的三、四行,既写出了瀑布的奔腾之态,又抒发了作者有别于常人的内心感受。“飞流”两个字,极言瀑布流速之快。“直下”,写出了瀑布的垂直险陡。“桃花潭水深千尺”“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仿佛不用“千”这样一个夸张的数字,就不足以表达潭水之深、瀑布之高、白发之长。

“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一种恍恍惚惚如若隔世之感。“落”这个字很有意境,仿佛雄鹰落地,势如猛虎;又似白鸟腾空,足尖只轻轻一点,便随风飘然而逝。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无论是“生”“挂”,还是“落”,都字字铿锵,给人以无穷想象的余地。

李白50岁左右隐居庐山,并作此诗。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

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寒梅一枝香胜雪

在解读这首诗之前,我想说一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是我国清代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全书共出现一百多个人物,作者通过讲述这些人物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讽刺了封建人物的种种丑态。可以说,全书大多数人物都是反面典型,但还是有一位正面形象,就是《儒林外史》之第一人——王冕。王冕自幼家贫,却好学如痴。他白天放牛时,偷入学舍听诸生上课;晚上又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尤善画梅,自号“梅花屋主”。《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这里化用了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淡墨”,墨色的一种,和“浓墨”“焦墨”相对。诗的前两句意思是:我家画中洗砚池边的梅树,花开朵朵,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

诗的后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清香一缕,留在天地之间。诗人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自己如梅的风骨和淡泊名利的胸襟。

王冕一生爱梅,不仅种梅、画梅,还写过许多描写梅的诗。除了《墨梅》,他还写过《白梅》。原诗为:“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既是咏梅,也是诗人不入流俗,不与俗人为伍的高雅之趣。“诗格”“画格”“人格”,在王冕的身上浑然相通。

(郭学萍,特级教师,南京市下关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这真是一组别致的古诗解读。长辫子老师带着你在平平仄仄中走着,穿过字字词词的丛林,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就这样往下走,往诗的深处走,和诗人相遇了,和诗人一起哭,一起笑,也让你思考如何正确地使用自己的哭和笑。和长辫子老师一起漫步,你的智慧不但指向眼睛看得到的地方,还指向了心灵看得着的地方。古诗是无以伦比的。我原以为任何解读都是苍白的。长辫子老师改变了我的看法。她把自己完全浸入诗歌,用自己的生命与诗歌中的生命对话,让古诗的面孔如此亲切!还原与想象同步,解释与故事相连,理想与现实辉映,诗情与哲思浑成……长辫子老师的古诗解读真是独辟蹊径,与众不同!

乡村四月古诗 篇二

关键词:小学 古诗 情感教育

新编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了古诗文的比重,要求背诵的达70首,入选作品都是中国古诗文中的精品,其高度凝练的语言,优美多变的韵律,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情感体验,这无疑是对教师就古典文学教学策略的又一考验。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而古诗具有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丰富的特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材料。语文教师在传授这些文质兼美的作品时,要通过有感情地讲解和巧妙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真挚情感,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作品蕴含的真、善、美,体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首先,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善于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情感是人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它对人的认识和行为起着调节和支配作用。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情”是“诗”之灵魂,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能产生动人心弦的文章。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备好知识技能教法等方面的内容,还要分析和挖掘作品中各种思想感情,努力体验其中的情感,以便准确把握作品情感的主旋律。以教师的情牵动学生的情,激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情感的弦奏得更响。为了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让情感走进课堂”,以教师的“情”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塑造其健全的人格。

其次,要重视朗读。

古诗文的学习重在朗读,诗词是表达诗人思想感情最浓缩的文学形式,其高度锤炼的语言艺术和鲜明的韵律节奏是有效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采取以读为重、读中知“情”的方法。读诗词,应由生到熟,由读到吟,由吟至诵,如此反复诵读,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世界产生共鸣。

入选小学教材的古诗皆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它题材广泛,内涵深刻,有很强的思想性,我们在学习时可以感受到它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至真至善的情感,有爱国主义情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情感,也有家人间的亲情,朋友间的友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下面,我们主要谈一下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情感与艺术:

一。爱国主义情感

小学教材中表现爱国主义情感的诗词涉及内容广泛,有揭露统治者昏庸腐朽的,如林升的《题临安邸》就是针对黑暗现实而作的,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了古都汴州,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有表现诗人建功报国,表达个人人生志向的,如王昌龄的《出塞》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慷慨雄健,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借古讽今,正气凛然;有歌颂祖国壮丽山河的,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白居易的《忆江南》都描写了祖国秀丽、壮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有表达对劳动人民同情的,如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揭露了社会的不平,凝聚着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的同情。

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小学语文课文中表达此类感情的篇目典型的有张志和的《渔歌子》,它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乡风光,生动地表现了渔翁悠闲自在的生活,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杜甫的《春夜喜雨》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是表达诗人热爱大自然,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另外还有刘禹锡的《望洞庭》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晓景》等。

三。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乡情

表达此类情感的代表为李白的《静夜思》,它用平淡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引起后人广泛的共鸣,成为传诵人口的名句,另外张继的《枫桥夜泊》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四。家人之间的亲情

为表现兄弟情的代表作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用“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朴实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从亲人的角度来表现两地相念之情,成为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人们的传诵中,成了人们思亲情感的普遍概括,每当人们在节日思亲时,便很自然吟诵这两句诗了。有表现母子情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孟郊的《游子吟》,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怀念,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表达了感谢母亲的思想感情。

五。朋友之间的友情

小学语文课文中表现朋友间友情的诗作著名的有《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别董大》、《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芙蓉楼送辛渐》都是古代送别诗中的名作。

其中《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更包含着诗人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一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是一个整体,直接表现对朋友真挚的情感——对离别的难舍之情,对友人今后孤寂生活的关怀之情。

六。热爱生活的情感

收录在小学教材中的古诗,有不少篇目和小学生的思想生活结合得很紧密,有一些表现童趣的篇目,如《池上》《小儿垂钓》《所见》等篇目,以儿童生活为题材。如《池上》,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将“偷莲”小童的憨态描绘的惟妙惟肖。诗中最传神的当是“不何藏踪迹”一句,写尽小童顽皮、纯真情态,还有《小儿垂钓》,全诗从外形、神态两方面来写,表现了一位可爱的垂钓小童形象,此诗没有绚丽的色彩,没有刻意的雕饰,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无限童趣,是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生活的佳作。

另外,还有一些表现乡村生活的诗作,如《四时田园杂兴》《乡村四月》《村居》等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乡村男女老少参加劳动的情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以朴实的语言,细微的描绘,热情地赞颂了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在《乡村四月》这首诗中,诗人用“才了蚕桑又插田”化繁为简,写出了人们丰富繁忙的生活场景。诗的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写出了人们丰富繁忙的生活场景。

由此可见,“情感教育”是古诗教学的灵魂。只要为师者好好把握诗文中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词间跳着的感情脉搏,引导学生在诗中悟情,在诗中育情,在情中咏诗,那么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一定会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乡村四月古诗 篇三

古诗的语言具有含蓄性、跳跃性、精炼性的特点,教师在解读该类文本时,对于诗文的用韵、用律和用词,诗中的意象、意境和空白,都应有一定的关注。就古诗教学而言,教材在编排时对其言语形式的目标指向并不明晰。这就需要教师在解读古诗文时,对其“语用”目标有一定的关注,设计有效的语言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下面我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乡村四月》,谈谈自己对该诗的教学解构和语用点的选择。

一、关注选词,体悟用词之精妙

叶圣陶说:“字字为语乎,语语悟其神。”吕叔湘说:“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文本的起点和终点是什么?就是语言。语文教学要求我们关注语言,时刻保持敏锐的语言意识。要字斟句酌,悟字品义。

古诗人在遣词造句时,十分讲究用词的精确,讲究推敲字词,诗人翁卷亦如是。《乡村四月》描写了四月的江南,绿色遍布各处:竹林里、小溪边、房前屋后……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而在绿色的原野上,是纵横交错的河渠,一道道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这江南美景的渲染,靠的是诗人翁卷的精炼用词。

首联“绿遍山原白满川”,该句中一绿一白,尽显山原与平地的色调。诗人用“遍”来形容绿的多、绿的饱满、绿的丰富,尽显颜色的张力。诗人对于“遍”字的运用,想必是经过一番琢磨推敲的。如此用词,便是该诗彰显言语表达精妙的地方。作为教师,要用炯炯慧眼去捕捉文本中这样特别的地方,并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适时提醒、巧妙点拨,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感知渐渐地敏锐起来。

基于这样的解读,我在初读时作了这样的设计:

首先,让学生交流各自吟诗时,脑海中都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到处都是绿色,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然后让学生想象: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在学生丰富的想象后,我又通过PPT展示,让学生看到山坡上、田野里、房前屋后满是绿色的世界,进而指导孩子齐读“房前屋后满是绿,这就叫——”“山坡原野遍布绿,这也叫——”。

这些环节之后,我又指导孩子朗读该句体会“绿遍”。“你只读绿了一个角落”“山陵仿佛被你读绿了”“原野也被你读绿了”“让绿布满整个乡村吧,一起读”,通过这样的评价语,让学生在读通、读懂、读美古诗文的同时,也体悟到诗人在行文时“遍”字运用之精妙。

二、关注经典意象,感知言外之意

在进入文本时,教师应始终保持一种敏感和警觉,在文本解读时,要关注诗歌中的经典意象,探寻品析这些经典意象所表达的文化深意,引导学生借鉴内化运用。

“子规声里雨如烟”,诗的颔联写雨。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是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文描绘的初夏景色,笔触是细腻的,意境是朦胧的,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这么多的声音,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了用“子规”这一意象?这是我在解读文本时的一处疑惑。在查找资料后,我了解到“子规声”在诗歌里具有引发人哀怨的特殊内蕴,或陈述游子思乡之情,或来表达故人离别之,或诉说冤屈之愤。李白《蜀道难》云“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云“杜鹃啼血猿哀鸣”都是以杜鹃啼叫声表现人的悲伤情感。而这里的“子规声”,在烘托出四月景色的特点的同时,我也解读出了翁卷在细雨中透露着一丝淡淡的忧伤。

试想:如若仅仅为了表现初夏江南的朦胧美,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用上“燕子声里”亦或是“牧笛声里”?在了解了诗人放弃幕僚生活,沦落江湖,以布衣终的生平,在品读了诗人的写实之作《东阳路旁蚕妇》中刻画的蚕妇辛苦生活的形象后,我更加确定,翁卷在选择“子规”这一意象吟咏田园生活之时,更饱含着自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透露着对“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这一残酷现实的淡淡忧伤。

诗歌蕴含的文化深意还有很多。诸如:《夜书所见》中“萧萧梧叶送寒声”,其中的“萧萧”便是古人通常用来描写秋冬景色的,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悲伤。《渔歌子》中“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桃花流水”,在中国古诗词文化中多用来形容春日美景。

为了让孩子感受到意象选择的重要性,我别具匠心地在教学该诗时,选择了这样的环节。“春夏之交的田间地头,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然后出示了下列诗句: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夜追凉》宋·杨万里

斜光照墟(xū)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唐·王维

抓住时机,我问孩子们:“乡村四月还有哪些动听的声音?请你来填一填: 声里雨如烟。”孩子们有的说“青蛙声里雨如烟”,有的说“知了声里雨如烟”,还有的用上了“牧笛声里雨如烟”。最后问孩子们:“这么多的声音,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了子规呢?”通过拓展阅读,从另一个角度去告诉孩子们农民在雨天里不得不忙碌、不得不劳作的无奈。

三、想象补白,使情感更深入

歌德说过一句话:“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秘密”,如果教师不关注文本的“秘妙”,也就缺失了看见文章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的能力。而恰是这些容易被忽略的表达秘妙,是最需要提醒学生关注的节点。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注重形式,关注文章整体布局和描绘手法,关注作者的言语表达形式。因为有意味的言语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内容,一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尾联“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中一个“才了”、一个“又”,时间节奏很紧凑,再现了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诗文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了衬托出乡村生活的繁忙,化繁为简,故意而为之。而这一点正是解读中容易被忽视的文本“秘妙”。

这后两句诗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但是乍一看诗句,对于孩子们而言似乎隔着很远的距离。如何让孩子们了解农事的繁忙呢?我的设计在于让孩子们来亲历农事:想一想,在这个季节里,男女老少还会忙些什么呢?展开想象的翅膀吧!请你来写一写。

【课件】四月的乡村,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山坡上,男人们在 ;小河边,妇女们 ;

竹林里,孩子们 ; 。

如果想象能让孩子们体悟到农事的繁忙,那么我的采访就更能让孩子们“身临其境”了。

采访一:辛勤的孩子,你不累吗?休息一会儿不行吗?

采访二:又是采茶又是种豆,你不累吗?喝口茶,歇会不行吗?

最后,我用引语告诉孩子们辛勤劳作的重要性:辛勤劳作,以后的日子才能舒坦,所以乡村四月——辛勤劳作,才能换来秋收呀!所以——辛勤劳作,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所以——

孩子们似乎“亲历”了那场劳作,在吟诵中,读出了理解,读出了亲切,读出了向往和羡慕,自然也将这两句经典的诗句牢记于心。

乡村四月古诗范文 篇四

古诗的语言具有含蓄性、跳跃性、精炼性的特点,教师在解读该类文本时,对于诗文的用韵、用律和用词,诗中的意象、意境和空白,都应有一定的关注。就古诗教学而言,教材在编排时对其言语形式的目标指向并不明晰。这就需要教师在解读古诗文时,对其“语用”目标有一定的关注,设计有效的语言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下面我结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乡村四月》,谈谈自己对该诗的教学解构和语用点的选择。

一、关注选词,体悟用词之精妙

叶圣陶说:“字字为语乎,语语悟其神。”吕叔湘说:“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文本的起点和终点是什么?就是语言。语文教学要求我们关注语言,时刻保持敏锐的语言意识。要字斟句酌,悟字品义。

古诗人在遣词造句时,十分讲究用词的精确,讲究推敲字词,诗人翁卷亦如是。《乡村四月》描写了四月的江南,绿色遍布各处:竹林里、小溪边、房前屋后……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而在绿色的原野上,是纵横交错的河渠,一道道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这江南美景的渲染,靠的是诗人翁卷的精炼用词。

首联“绿遍山原白满川”,该句中一绿一白,尽显山原与平地的色调。诗人用“遍”来形容绿的多、绿的饱满、绿的丰富,尽显颜色的张力。诗人对于“遍”字的运用,想必是经过一番琢磨推敲的。如此用词,便是该诗彰显言语表达精妙的地方。作为教师,要用炯炯慧眼去捕捉文本中这样特别的地方,并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适时提醒、巧妙点拨,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对语言形式的感知渐渐地敏锐起来。

基于这样的解读,我在初读时作了这样的设计:

首先,让学生交流各自吟诗时,脑海中都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到处都是绿色,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然后让学生想象: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在学生丰富的想象后,我又通过PPT展示,让学生看到山坡上、田野里、房前屋后满是绿色的世界,进而指导孩子齐读“房前屋后满是绿,这就叫——”“山坡原野遍布绿,这也叫——”。

这些环节之后,我又指导孩子朗读该句体会“绿遍”。“你只读绿了一个角落”“山陵仿佛被你读绿了”“原野也被你读绿了”“让绿布满整个乡村吧,一起读”,通过这样的评价语,让学生在读通、读懂、读美古诗文的同时,也体悟到诗人在行文时“遍”字运用之精妙。

二、关注经典意象,感知言外之意

在进入文本时,教师应始终保持一种敏感和警觉,在文本解读时,要关注诗歌中的经典意象,探寻品析这些经典意象所表达的文化深意,引导学生借鉴内化运用。

“子规声里雨如烟”,诗的颔联写雨。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是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文描绘的初夏景色,笔触是细腻的,意境是朦胧的,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这么多的声音,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了用“子规”这一意象?这是我在解读文本时的一处疑惑。在查找资料后,我了解到“子规声”在诗歌里具有引发人哀怨的特殊内蕴,或陈述游子思乡之情,或来表达故人离别之,或诉说冤屈之愤。李白《蜀道难》云“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云“杜鹃啼血猿哀鸣”都是以杜鹃啼叫声表现人的悲伤情感。而这里的“子规声”,在烘托出四月景色的特点的同时,我也解读出了翁卷在细雨中透露着一丝淡淡的忧伤。

试想:如若仅仅为了表现初夏江南的朦胧美,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用上“燕子声里”亦或是“牧笛声里”?在了解了诗人放弃幕僚生活,沦落江湖,以布衣终的生平,在品读了诗人的写实之作《东阳路旁蚕妇》中刻画的蚕妇辛苦生活的形象后,我更加确定,翁卷在选择“子规”这一意象吟咏田园生活之时,更饱含着自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透露着对“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这一残酷现实的淡淡忧伤。

诗歌蕴含的文化深意还有很多。诸如:《夜书所见》中“萧萧梧叶送寒声”,其中的“萧萧”便是古人通常用来描写秋冬景色的,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悲伤。《渔歌子》中“桃花流水鳜鱼肥”的“桃花流水”,在中国古诗词文化中多用来形容春日美景。

为了让孩子感受到意象选择的重要性,我别具匠心地在教学该诗时,选择了这样的环节。“春夏之交的田间地头,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然后出示了下列诗句: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夜追凉》宋·杨万里

斜光照墟(xū)落,穷巷牛羊归。《渭川田家》唐·王维

抓住时机,我问孩子们:“乡村四月还有哪些动听的声音?请你来填一填: 声里雨如烟。”孩子们有的说“青蛙声里雨如烟”,有的说“知了声里雨如烟”,还有的用上了“牧笛声里雨如烟”。最后问孩子们:“这么多的声音,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了子规呢?”通过拓展阅读,从另一个角度去告诉孩子们农民在雨天里不得不忙碌、不得不劳作的无奈。

三、想象补白,使情感更深入

歌德说过一句话:“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秘密”,如果教师不关注文本的“秘妙”,也就缺失了看见文章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的能力。而恰是这些容易被忽略的表达秘妙,是最需要提醒学生关注的节点。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注重形式,关注文章整体布局和描绘手法,关注作者的言语表达形式。因为有意味的言语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内容,一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尾联“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中一个“才了”、一个“又”,时间节奏很紧凑,再现了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诗文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了衬托出乡村生活的繁忙,化繁为简,故意而为之。而这一点正是解读中容易被忽视的文本“秘妙”。

这后两句诗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但是乍一看诗句,对于孩子们而言似乎隔着很远的距离。如何让孩子们了解农事的繁忙呢?我的设计在于让孩子们来亲历农事:想一想,在这个季节里,男女老少还会忙些什么呢?展开想象的翅膀吧!请你来写一写。

【课件】四月的乡村,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山坡上,男人们在 ;小河边,妇女们 ;

竹林里,孩子们 ; 。

如果想象能让孩子们体悟到农事的繁忙,那么我的采访就更能让孩子们“身临其境”了。

采访一:辛勤的孩子,你不累吗?休息一会儿不行吗?

采访二:又是采茶又是种豆,你不累吗?喝口茶,歇会不行吗?

最后,我用引语告诉孩子们辛勤劳作的重要性:辛勤劳作,以后的日子才能舒坦,所以乡村四月——辛勤劳作,才能换来秋收呀!所以——辛勤劳作,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所以——

乡村四月古诗范文 篇五

据调查,皖南黄山市就有101个古村落、13000多栋古民居,设若一年消失50幢,它们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消失殆尽。据统计皖南徽派古民居约有14000幢,加上民国时期建造的不少于20000幢,保存完整古村落约百处。2009年以来,黄山市实施了“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对101个古村落和1065幢古民居加以保护利用,并进行整体生态文化的复原。全国人大代表李修松称,皖南古村镇保存最多、分布最密集的古建筑,是最为精美、最具整体保护利用价值的。徽商古道的民居建筑蕴涵盖独特的地域人文意义,有着永恒的乡土价值。

四水归堂:耕读历史的文化缩影

徽商古道中的古民居大宅院,四面屋顶的雨水流进一个大天井,是谓“四水归堂”。它是徽商乡土情感的寄寓。“白墙黛瓦下坐着读书郎,门口大路上游子出门去经商”,历史上,皖南徽州地少人稠,仅靠农耕根本满足不了百姓的生活需要,为维持生计,许多人走上艰难的经商之路。待衣锦还乡,便修房建宅,将自己对故乡的浓厚感情凝结在房屋的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之中。

徽派诸多的古建筑,体现着当地百姓将“学”与士农工商和谐共融的睿智。歙县的西递和黟县的宏村,都位于秀丽的黄山脚下。西递村被人们誉为“桃花源里人家”,这里原是徽商古道中的一个驿站递铺,一个小小的节点。此地所居胡姓,祖上为李昌翼,曾被托付朝中大臣胡清,故而改姓为胡,他考取进士,却远离宦海,在乡村开设学堂,宣讲经学。西递此地村民为明经胡氏一脉。胡姓家族自1465年起开始经商,至18世纪到19世纪家业鼎盛。现今,村中拥有明代民居29幢、清代民居95幢,有四十多条保存完好的古巷弄。

西递村呈船形,寓意村中商人和学士将一帆风顺开辟锦绣前程。村中建筑,“瑞玉庭”的整体布局就如一个“商”字,“旷古斋”为徽派庭院式的私家宅院,“桃李园”为村中徽商胡元熙的住宅,而西园、东园和膺福堂,则是通过苦读得中功名的清代四品官胡文照与父亲胡尚焘、清代二品官胡尚建造的,“大夫第”为朝列大夫、知府胡文煦的住宅,而碧阳书院,是江南六大首富之一的巨贾胡贯三,为反哺故乡教育捐重金助建的,以此教化后生读书精进。

耕读经商的文化精髓凸显于民居诸多的对联中,在胡贯三之孙、书画家胡积堂的故居“履福堂”有“孝悌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大夫第”有“忍片刻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笃敬堂中有“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仁堂有“事无不可对心意;人生处世儒谦言”,即使平民居所中的对联,也教化人读书积善,如“淡泊明志;清白传家。”“友天下士;读古人书”,“ 传家礼教敦三物;华国文章本六经。”“敦孝悌此乐何极;嚼诗书其味无穷。”都是经商为官的准则。也是乡村百姓最朴素实用的经验智慧。

这一主题也深深地铭刻于黟县宏村的风水景物之中。宏村原名弘村,始建南宋,因避乾隆帝“弘历”之讳而改名。与西递的船形村落不同,宏村呈牛形布局,现存完好的明清民居140余幢,比肩接踵的古居是牛身,白果树和红杨树是“牛角”,雷岗是牛首,流经村庄的水圳是牛肠,月堂是牛胃,南湖是牛肚。村中承志堂是清代盐商汪定贵住宅,与“敬德堂”“务本堂”都是明清徽商民居的代表作。“敬德”“积德”与“务本”“敦本”异曲同工。徽州商贾认为,“本”为耕田,也是经商,农商是“务本”,读书为“敦本”,“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唯俭与勤”,创业艰难,守成不易。“惜食惜衣惜财兼惜福,求名求利求己胜求人”。

宏村南湖书院,本是明代建造的六座私塾,后改建为“以文家塾”,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和祗园等,而村中树人堂则是得中功名的汪星聚在同治元年(1862)建造的。宅中收藏有明清乡村的农工机械、日常用品和族谱,耕读经商的宗族文化全涵其中。

皖南古村体现孝道的精神。歙县唐模村是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太曾祖父叔举创建的,村中檀干园,是清代经营典当业的巨商许以诚为满足年迈母亲看杭州西湖的愿望而建,将西湖的风景全部“搬移”于此。泾县黄田村的洋船屋,则是清代道光年间在上海经商的朱一乔、朱宗怀建造的,是为了满足母亲想乘大洋船旅游的愿望,可谓用心良苦。

徽派乡村民居多高墙大院,以求处身安稳。仕宦工商人家,都重视门楼建造,门楼远比房屋精致,“千金门楼,四两屋”,门楼是面子工程,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游子出外,功成业就,都要返回家乡,建造宅院,造桥铺路,设立学舍,反哺家乡。

四水归堂,叶落归根,教化乡里,造福桑梓。

牌坊宗祠:敦化人伦的岁月凝聚

向来有士农工商之说,首先是出仕做官,其次是农耕,其三是手工艺者,商人为最末,农耕清寒,需要经商,经商致富,需要读书,读书攻业,需要博取功名,最后荣宗耀祖。是故,皖南乡村,多富商巨贾大儒名士。他们的功德记录于矗立的牌坊和宗祠上。牌坊宗祠与古宅交相辉映,引人瞩目。

西递村口,矗立“荆藩首相”牌坊,如同古船的桅杆,是为纪念西递明代胶州刺史、荆州刺史胡文光所建,他在任期间多行德政,受人尊崇。歙县唐模村在清代出了三位翰林,“同胞翰林”牌坊,为纪念康熙年间许承宣和许承家兄弟所建造,而另一位清代最后一名进士许承尧是徽州师范的创办者。在歙县有许国石坊,跨街而立,为纪念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元老许国而建。歙县郑村镇至棠樾村田野道上,七座牌坊一字排开,是教化忠孝节义的功德坊。其中,明代建造的鲍灿坊为纪念乡村孝子鲍灿,他虽为得功名,但教子有功,被朝廷“荣封三代”。明代永乐间建造的慈孝坊,上有慈孝诗,说鲍家子女见父亲将被杀,请求代死,令持刀者感动不已。慈孝坊是“御制”的,乾隆亲题“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镌刻其上。棠樾的牌坊群,皆以青石建造,凝重而恒远。

宗祠是村庄中最为宏丽的建筑,与牌坊成了一种绝妙的搭配。西递村的胡姓宗祠敬爱堂,有“儒雅修身为本;世人厚德传家”,“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做人”,“寿本乎仁,乐生于智;勤能补拙,俭可养廉”等对联,体现着儒家思想精髓。西递村中的追慕堂也是宗祠,与宏村的汪姓宗祠“乐叙堂”,都是村中的核心建筑。

在历史上,绩溪县曾属徽州管辖,境内的龙川胡氏宗祠位于瀛洲乡坑口(龙川)村,木雕尤为精美。乡村祠堂经常举行拜图仪式,受拜者除了前辈祖宗外,就是得中功名的人。龙川胡氏家族好学成风,在历史上先后出了20位进士和举人,明代时出了户部尚书胡服、兵部尚书胡宗宪,清代时出了红顶商人胡光镛。上庄村是徽墨大师胡开文和学者胡适的家乡,此村居民亦是明经胡氏,大多出外经商,胡适在上庄读私塾,后到上海梅溪学堂和澄衷学堂求学,“徽骆驼”精神体现于治学之中,他一生获博士学位36个,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自由主义者的先驱,上庄村现存他就读的私塾和故居,都是典型的晚清徽派建筑。村里原有一座气势恢弘胡姓家族祠堂,是由胡适之父胡传负责建造的,其旁是胡适回村创办的毓英小学。

歙县呈坎村有一处宝纶阁,是明嘉靖年间兴建的建筑,被人誉为中国祠堂之冠。泾县查济村,古祠堂众多,有一处二甲祠,旁有“瑞凝午道”过街楼,祠中有对联,曰:“敦孝悌此乐何极,嚼诗书其味无穷。”又有宝公祠早已破败,其石磉1.10米,比北京的故宫还大,有诗道,“祠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查济村原来有八座祠堂,或毁于,或被出售,甚为遗憾。

宗祠与乡村戏曲活动密不可分。作为京剧前身的徽戏和黄梅戏等,都在徽州宗祠戏台演出,体现草根文化蓬勃葳蕤的生命力。宗祠享堂、寝堂与戏台相呼应,多是明清时期建筑,除了体现宗族传统的教化作用外,也可以窥见徽商及宗族文化生活的一斑。至今,祁门县新安乡、闪里镇汪家河、文闪河流域(歙县、休宁县)一带多有戏台保存。其中祁门县现存古戏台11个,都体现着鲜明的徽派古建特色,保存较为完整。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村落、民居、牌坊、祠堂,戏台,精美之极,目不暇接。诚如著名美学家王朝闻所说:“徽派建筑太美了,不仅在全国没有,在全世界也没有!”

古道歌行:徽商走过的一路风光

徽州乡村古建有一处因诗得名,那是在泾县陈村。天宝十四载(公元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出发,暂住南陵。泾县县令汪伦写信给他: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酒乎?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兴致盎然地来了,原来桃花者是桃花潭;万家酒店乃主人姓万而名之。一笑之余,李白汪伦诗酒唱和,踏歌而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赠汪伦,成就千古绝唱。陈村在唐代被称为南阳镇,位于青弋江畔,镇上有元代的“楼”、明代的“翟氏宗祠”和清代的“文昌阁”,现有明清建筑700余处。村外桃花潭是李白送别的渡口,称“踏歌古岸”。

泾县云岭镇章渡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兴盛于明代中叶,有当地最长的一条老街,位于青弋江上游北岸,东与宣纸之乡丁家桥相邻。隋唐时这里是一处古渡口,李白称之为“西来一镇”,有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元明时,这里曾是著名的商品集散地,茶叶、布匹、宣纸、歙砚和徽墨等特产随处可觅。胡雪岩和胡适等在此乘船走向外面的世界。

黄山脚下的屯溪,是新安江、横江、率水河汇流处的水埠码头,它的始建与南宋定都临安密切相关。元末明初徽商程雄宗在老街兴造了47所店铺;清初屯溪老街已经长四里,婺源、歙县商人来此经营茶叶、食盐和土特产。清末屯溪茶商崛起,茶号林立,现今一条直街、三条横街和十八条小巷,神韵卓然的三百余所徽派建筑沿街分布,是徽杭古道上的一道风景。

乡村四月古诗范文 篇六

关键词:弄潮儿《潮声集》内容语言特色

最近,一口气拜读了弄潮儿先生的《潮声集》(菲律宾新潮文艺社2005年5月出版),倍感心脾沁香、块垒酣畅。

弄潮儿本名张弈仁,是菲律宾当代著名华文诗人。他1944 年出生于福建省晋江市池店镇古福村,自幼喜爱诗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移居菲律宾,从事文教工作近十载,执教鞭之余勤于文艺创作,多次获奖。八十年代末弃教从商。商余对文艺仍锲而不舍,在华文报开有“西窗烛影”文艺专栏,近二十年从未间断。《潮声集》这部传统诗词集,包括诗人最近几年创作的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词等各种诗体共四百余首。从书中可窥见作者感情真实的一面,和其人生的情操与独特的审美观。

就诗歌内容而言,诗集大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对社会不平的鞭挞。如《急诊部见闻》:

无钱看急诊,有病任。护士芳踪渺,大夫无处寻。

此种现象,不仅菲律宾,中国亦然。然而,诗歌中却罕有描写。再如《情人节有感》:

情人多浪漫,最重是花香。一束红玫瑰,穷人几日粮。

如此内容与语言技巧,中国古诗中早有类似者。社会上的贫富差距,在古代社会巨大,当今社会亦然。

第二,对亲情、友情的歌颂。如《和亚君诗长》:

学诗炼句日方长,苦辣辛酸笔底藏。每有知音伸正义,常无雅韵觉荒唐。深山闭塞少华报,短信开通奇妙章。友谊能当遮雨伞,真情可作挡风墙。

前四句见出诗人对诗之钟情,后四句表现诗人对友情之珍重。三、四行与七、八行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悉具警句特征,耐品耐味。

词如《清平乐》:

声声问候,胜过银千斗。情谊深深浓似酒,兄弟加好友。

一晃十几春秋,相思似水长流,但愿苍天赐福,一生没有忧愁。

再如《如梦令》:

日昨承蒙相探,蓬荜生辉无限。话语暖心窝,胜过白银千万。千万,千万,来日家乡再见。

二词均为怀人之作。言语浅近,而寄情深远。“弄潮儿者,性情中人也!”(见施约翰《潮声集》序)诚哉斯言。

第三,对客居之乡菲律宾地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当地华人热心肠的歌颂。如写东南亚海啸的《自救》:

印支海啸震全球,苦雨凄风遍五洲。万户萧疏人饮恨,千村薜荔鬼生愁。八方善士齐捐款,四面人翁共计谋。求助不如求自己,靠天徒使泪空流。

再如写菲律宾华人慷慨解囊、献爱心于病人的《菲华情结》:

卧人病重震菲京,游子谁人不动心。慷慨解囊捐义款,从容投笔吐心声。昔时横祸遭冷眼,今日病灾得温馨。欲问爱心何处有,菲华到处有仁人。

第四,描写诗人的逸情惬意、幽居雅韵。如《深山夜读》:

千竿竹影随风舞,万里深山啼鹧鸪。举目欲攀天上月,低头醉读手中书。

竹影、深山、鹧鸪,大有古意。天上月,引人遐思;手中书,遣闷之举。再如《山泉》:

一股清泉天际流,春来夏去乐悠悠。世人不晓深山处,一日能消万古愁。

“一日能消万古愁”,语尽夸张,却极富感染力。对幽居之情稍微铺陈开来写的,如《山居闲情》:

晨起窗前听鸟语,黄昏屋后数流云。三更池畔斟月色,半夜园中探花魂。枫叶烧山山溢彩,梅花傲雪雪迎春。江湖落拓诗心在,客地飘零傲骨存。

诗语颇工。“枫叶烧山山溢彩,梅花傲雪雪迎春”一联,行内顶真,想象诡谲,尤为出彩。“江湖落拓诗心在,客地飘零傲骨存”,可视为作者的自我写照。

第五,抒发诗人对故国的思念与向往之情。如《月夜》:

万籁三更静,月光四海流。无端难入梦,游子起乡愁。

月是故乡明。因此,就中国诗人或华裔诗人而言,思念故乡之诗作,往往少不了月亮的意象。在弄潮儿的《潮声集》中,出现最为频繁的一个意象,恐怕就是月亮了,因为“思乡”是这部诗集的主旋律。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在诗人笔下频频出现,且常用常新。《月夜》以“万籁”开笔,气势随见扩大;“四海”一着,想象中的领域随为之开阔。弄潮儿《月夜》一诗,比于李白之《静夜思》,境界更为阔大――如果我们不被李白的诗名所吓倒的话。因为弄潮儿的乡思,是“跨国”的;而李白的乡思,却限于国内。这里,月亮成为一个缠绵悱恻的艺术符号。月光挥之不去,一如乡愁挥之不去、拂之还来。诗歌淡入淡出,真切自然。

如果因绝句短小,而只能集中在月亮这一单个意象的话,在篇幅翻倍的律诗中,作者以月亮意象为主导意象,同时结合其它辅助意象,以抒发淋漓之感情。如《夜思》:

酒入愁肠夜不眠,思飞二十五年前。眼中还是家乡月,脚下依然客地阡。月色溶溶心寂寞,晚风徐徐意缠绵。江东父老若相问,游子思乡年复年。

“客地”、“晚风”,只是起到了一种烘云托月的作用,正是这些意象聚焦突出了“月”之意象,从而尽情尽意地表达了作者的离乡别愁。“眼中还是家乡月”,以家常语道出了常人所常见而未尝写出的诗情,故大佳。

地处热带的菲律宾,无雪无春。身处客地,而乡愁不减。乡愁之外,诗人有时不禁唱起中国颂。如《国庆有感》:

五星红旗随风展,四海欢歌动九天。华夏新生半世纪,炎黄旧梦五千年。文明古国风华茂,伟大人民意志坚。试看将来新世界,中华儿女笑开颜。

作为“中华儿女”之一员,诗人对祖国的前途充满信心,为祖国的繁荣感到骄傲。置身海外,诗人的爱国之心、拳拳之情,溢于言表。

总之,对社会的鞭挞,对友情的颂扬,对异乡之地菲律宾的描述,对幽情逸韵的向往,以及对故国的思念,构成《潮声集》的五个主旋律。而在这五个主旋律当中,又以乡愁为其主调,从而凸显了一个海外诗人的赤子之心。

在语言上,诗人显然吸取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丰富营养,古诗词的痕迹处处昭然。如:

采菊东篱下,种瓜北岭坳。(《村姑》)故国多佳节,元宵最火红。(《忆元宵》)落日思君君不至,春闺寂寞恨难休。(《夜上高楼》)寂寂高楼心事重,婷婷玉树苦愁多。(《花园即景》)病树昏鸦危巢,叶败枝枯藤老。(《如梦令?老树》)

借鉴之外,诗人常有创新之处,此自不待言。总之,从语言艺术的角度来说,《潮声集》不事典故,不用雅语。言浅而爽人口唇,情深而动人心弦,气酣而沁人心脾,势畅而浸人心田。在短短的几年之内,弄潮儿先生竟创作出如此多的佳作。何故?“日吟诗一首,顽疾亦能医。”(《诗情》)诗人对诗神的钟爱,由此可见一斑。

诗人“飘洋过海觅新诗”,不禁仰天慨叹:“孰料异乡少唐韵,心事谁知?”(《浪淘沙?秋梦》)掩卷读完《潮声集》,口里如嚼橄榄,心里如饮醇酒:美滋美味。品味之际,一句诗语不觉从心头袅出:“孰料异乡有唐韵?”

乡村四月古诗范文 篇七

关键词:插图;作用;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074-01

1.以图助猜

数学课要求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语文课照样应培养学生的猜测力。插图便是培养此能力的重要资源。写景的课文,课伊始,让学生凭插图,预测所学内容。如《忆江南》,先让学生根据插图,大胆猜一猜作者可能回忆江南的哪些景物。亮丽的插图瞬间吸引了学生的眼珠,有的说:"作者可能写墨蓝的江水。"有的说:"可能写火红的花儿。"有的说:"可能写起舞的彩蝶"……教师再顺风扬帆:"看谁猜中了作者心中的美景,谁就是最准的预测家!"学生兴趣盎然,带着验证的企盼心理,顺水推舟,很快就在课文中"捉"到所写之景,并与自己预计对照,猜中的兴奋溢于脸上。

2.以图助记

掌握字词,领悟主旨均应以理解为基础,插图又是理解的好帮手。

2.1 凭图识字。有些会意、象形的字,无需教师"苦口婆心"讲解,只要充分应用插图,学生一看,一联系生活实际,轻而易举,意、形、义均举"图"可得。如认识"竹"字,启发学生把字与图结合起来,发现什么?学生眼睛一亮说:"竹"字上面的两个" 人 "是竹枝,下面的 " "和" "是竹杆,合起来就是有枝有杆的竹子。"可见,插图使学生豁然开朗,使汉字的读音、字形、意义不讲自见,且记忆犹深。

2.2 凭图释词。有些词,一词多义,凭空讲解,词义会成过眼烟云。就此,借图断"案",记忆就深。如《亡羊补牢》中的"亡",学生开始总以为羊死亡;"牢"以为牢固。教师趁机引导学生看图,再联系课文,马上理解了"亡"指丢失,"牢"指羊圈,从而更好地理解了"亡羊补牢"的寓意。

2.3 凭图解诗。理解古诗的意思的是古诗教学任务之一。古诗跨度大,凝练性强,字词义古今差异大,加之小学生阅历浅,理解诗意难度大。幸好,每首古诗都配有相应插图,应以其作为理解诗句的"抓手。"如《四时田园杂兴》的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引导学生看图说出诗意。学生结合诗文,细观插图,看到太阳照射下,一位男农民扛着犁,就说出"昼出耘田"的意思是白天农民伯伯出去耕地。再看到晦暗的灯光下妇女手拿线儿在纺线,又理解了"夜绩麻"的意思是夜晚农民在灯下搓线。凭图,轻而易举,诗意自见。

2.4 凭图学文。有些插图,是课文重、难点的凸现,凭借它,可快捷排除障碍。如《桂花雨》课伊始,学生多数不清楚什么是桂花雨,我并没有及时"助解",而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再找出相应的句子来理解。观、读、找融合,不多时,不需教师"硬塞",学生知道了桂花雨不是真的雨,而是指桂花成熟时,大人们抱住桂花树摇,纷纷落下的黄色花瓣。再如《詹天佑》中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的铁路,也是一个疑点。此时,引导学生紧扣插图,试说"人"字形铁路的形成。学生一看,知道了火车过青龙桥前的线路是" ",过了青龙桥上坡时线路是"丿",合起来就成了"人"字形。通过凭图理解,学生对詹天佑的独创精神赞叹不已。

3.以图助写

写和读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两大板块。借图导写是提高习作能力的途经之一。

3.1 看图补细节。"真实、具体"是新课标对中高年级习作的具体要求,但大部分学生仍抓不住细节,重要的环节一笔代过。就此,在理解课文的基本上,充分利用插图,让学生仿中有创,给图上景物补颜色、补形状、补动态;给图上人物补语言、补动作、补神态、补心理……

3.2 看图补诗句。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语言优美,节奏感较强,情感丰富,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宝贵资源。在体会意境、感悟诗情之后,可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及自己的感受,补写诗句。《乡村四月》前两句写了山原、平地、杜鹃、细雨四种景物,学生把插图上没写到的荷花、青蛙、杨树、鸟儿用诗"荷叶盘中青蛙跳,杨树伞上鸟儿鸣"补出来了,更突出乡村初夏的美景。根据后两句"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学生观图后又补上"乡村四月人人忙,才了茶叶又割麦",进一步再现了乡村繁忙景象,同时也让学生当了一次诗人,过了一把诗瘾,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3.3 看图补图名。课文插图大多没有图名,抓住这一"空白",课尾让学生补一补图名并写于图中最佳位置。如《乡下人家》,看到波光闪闪的田块,看到彩虹似的拱桥,盛开的花儿,成群的画,学生拟了《如画的风景》为图名。又如,学生为《自然之道》拟出了《帮倒忙》、《背道而驰》等图名。看图拟题培养了学生概括能力和审题能力,有效防止习作中"南辕北辙"现象。

4.以图助背

乡村四月古诗 篇八

四月,是春季的最后一个月,也是充满生机的一个月,让我们踏进充满魅力的乡村四月,去感受它的魅力吧!

看,一大片,一大片的绿色映入眼帘,仿佛面前有一张大大的绿帘挂在哪儿;稻田里的水色倒映着天空的光辉,像彩霞般的绚丽,又像天空般湛蓝。“布谷,布谷,布谷——”子规的歌声如此清脆,如此美妙,就像一个不知名的歌手,天天在此巡回演唱,在这歌声里,我们站在山顶哪儿!雨就像烟似的笼罩在小村子的上空,如烟般萦绕在哪儿,小村庄若隐若现,那场景是如此的美丽啊!小村庄的农民伯伯们,正是忙得不可开交,不信你到村子里看看,你肯定找不到几个人来陪你聊天或者下棋。可你到田野走一走,总会看见许多许多满头大汗,汗流颊背,皮肤黑黑的年轻人。乡村的四月闲人可少啦!一定,要来四月瞧瞧看,如果你来的话,你也可以尝尝,满头大汗,汗流颊背,皮肤黑黑的感觉哦!来看看农民伯伯们在忙些什么吧,原来农民伯伯在插田呀!哟!那位伯伯在桑蚕哩!回头瞧瞧那乡村四月,我依依不舍想永远停留在那乡村,那乡村的四月。可转眼,又要到五月了,我这才走出那迷人的四月……

乡村四月古诗 篇九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原因有三:时空跨度大,学生阅历背景浅;语言表达风格不同;古诗教学的“度”较难把握。笔者尝试通过诵读、品味、感悟、体验等方法,解决古诗教学难题,从而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

一、以读为本,读中促悟

自古以来,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中一种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得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诵读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小学古诗教学,应该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诗歌的语言、意境、情感。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教学时笔者分为“五读”,一读,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抓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做到不丢字添字,大致了解字义。二读,让学生自由地反复朗读,直到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三读,让学生在大家面前大声朗读,读得响亮、流利,学生进行互评互议,纠正读音,初步感知诗文。四读,听老师范读,(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听)问:你看到什么画面。学生个性回答。五读,把你看到的画面,通过朗读告诉大家(此为个性朗读)。笔者发现学生在这一系列的读中,对诗的意境产生不同的理解,有的不求甚解,有的朦朦胧胧,但正是这朦胧美而更具魅力。记得巴金先生说:“从小读过不少散文,当时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读多了读熟了,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读古诗也是如此,诵读的过程就是“自悟”的过程。因此,古诗教学“故非吟诵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真可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品词析句,感受诗意

古诗讲求“炼字”,其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语言简洁精练、隽永含蓄,让人回味无穷。由此,品词析句对学习古诗尤为重要。只有引导学生弄懂这些字的意思,揣摩出其精妙之处,学生才会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真正品味出诗的韵味。如《咏柳》一诗,作者用“碧玉”、“丝绦”来描绘春天柳叶、柳枝的色泽、形态之美,写出春天的宝贵和春天的美好,比喻之精准。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观察嫩绿的柳叶与温润的碧玉、丝丝下垂的柳枝与柔婉的丝带的图片,体悟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从而感受作者表达之精当。如对“不知细叶谁裁出”中“裁”的理解,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谈谈诗人贺知章为什么把那不可捉摸的“二月春风”形象地比作高明的裁剪师手中的“剪刀”,让学生议论,充分发表见解,然后让学生欣赏画面:春风拂过,冰雪融化,河水潺潺,小草探出嫩绿的小脑袋,柳枝冒出点点小芽,柳枝在春风中轻摇。通过动态的画面,让学生领悟作者诗中“裁”字之高妙。学习古诗,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推敲、揣摩、品味,学习作者用词的准确。

三、创设情境,感悟意境

优秀的诗歌之所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不在于篇幅的长短,而在于诗中的意境。一首古诗,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令人怦然心动的意境,这就是诗歌的魅力。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诗歌也如此。王国维所称的境界就是我们说的意境。意境既是景,又是情,还包含生活经验和人生哲理。中国古诗注重意境美,我们在教学古诗时,常常过多地讲解、分析,破坏了古诗原本的神韵。因此,教师要注重引领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感受诗歌的魅力。

1.利用图片,观图入境。

清代诗人叶燮道:“故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此道出了诗与画的惟妙。每当我们吟诵古诗时,总会觉得有无尽的意味,如画般真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即是意境。四年级下册的《乡村四月》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末初夏时节的山坡、田野、杜鹃、烟雨,以及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还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这是一首很美的乡村田园诗,但实际上诗中的意境离学生的生活很远。这就是教学的难点。笔者在备课时发现生活中农村题材的图片不少,笔者从中选择了“绿遍山原图”、 “白满川图”、“江南烟雨图”、 “农忙养蚕插秧图”,将其呈现在学生眼前,把诗还原成一幅幅形象、生动的画面,将诗歌内容的清晰美与意境的朦胧美很好地统一起来。

2.创造想象,入情达境。

古诗中所呈现的画面都是通过一组组意象表现出来的,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那么,一首诗歌的意境一定会被学生创造、挖掘出来,从而提升古诗的意境美。还是《乡村四月》,学生通过观图走进乡村四月那迷人的景色中,这样还不够,为了挖掘、加深对诗歌意境的感悟,笔者向学生提出:乡村四月农忙季节人们除了养蚕、插秧外,还会做什么呢?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有的说:“人们正赶着把蚕丝拿到城里卖。”有的说:“人们在喂牛吃草。”有的说:“人们在田间除草。”有的说:“人们正在割草、铡草。”等等,学生仿佛看到农忙时人们忙碌的身影,感受到乡村欣欣向荣的景象,体会到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表达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这样的一种创造性想象,让诗人、诗歌、学习者产生共鸣,让诗歌的意境走进学生的心中。

3.借助典故、音乐,深化意境。

在古诗教学中,适当介绍作者的生平及古诗中的典故都能帮助学生理解诗句,领会意境,感受诗情。适时恰当的音乐渲染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审美的意识,使学生展开无限的遐想。正如宋代词人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所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四、体验创新,拓宽视野

乡村四月古诗范文 篇十

五一劳动节古诗一、《悯农》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五一劳动节古诗二、《归园田居》东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五一劳动节古诗三、《乡村四月》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五一劳动节古诗四、《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五一劳动节古诗五、《畲田调二首》宋·王禹偁

之一

大家齐力斸孱颜,耳听田歌手莫闲。

各愿种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满青山。

之二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五一劳动节古诗六、《观刈麦》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簟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上面的10篇大班语言绘本公开课教案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乡村四月古诗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