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生活中的比的说课稿最新4篇

这里快回答为大家分享了4篇生活中的比的说课稿,希望在生活中的比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生活中的比》教案 篇一

活动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觉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活动准备:各种相关的资料。

活动过程:

活动一:比一比(一)

活动目标:通过比一比(一)活动,让学生经历在具体情境中初步体验、理解比的意义。

活动过程:

师:同学们,你知道3.15是一个什么日子吗?今年市消费者协会和质量监督局在3.15活动中对我市家用电器商场a、b两大系列电视机的质量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是这样的。(见表一)

表一

电视机品牌

不合格台数

抽查台数

a

5

10

b

2

10

师:如果我想买一台电视机,你们帮我出出主意,应该买哪种系列呢?为什么?

生1:应该买b品牌电视机,这是因为5﹥2,a品牌不合格数﹥b品牌不合格数。

生2:

生3:

师:有些道理,如果抽查的情况是这样的,还买b品牌吗?为什么?(出示表二)

表二

电视机品牌

不合格台数

抽查台数

a

5

150

b

2

50

生1:现在应该买a品牌电视机,这是因为a品牌的不合格率为5÷150=3.3%(或1/30),b品牌的不合格率为2÷50=4%(或1/25),1/25﹥1/30,所以买a品牌电视机。

师:你很有见解,我很赞同。

师:刚才同学运用所学知识从a、b两大系列电视机中各自不合格台数占抽查台数的分率,比较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请问还可以怎样比?

生1:还可以通过先求出两大品牌不合格台数与抽查台数各自间的倍数关系来比:5÷2=2.5,150÷50=3。(板书:)

生2:还可以用150÷5=30,50÷2=25……(板书:)

生3:

生4:

师:请同学们主意观察前面所分析的比较方法,有什么特点?

生1:都是用除法来比较的。

生2:都是运用除法的意义来分析的。

活动二:比一比(二)

活动目标:

活动过程:

师:(指着板书)刚才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对两种品牌的电视机进行了比较。其实,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

师:(指5÷150=3.3%(或1/30))同学们看这个除法算式,求a品牌不合格台数是抽查台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不合格台数和抽查台数比较)

师:a品牌不合格台数和抽查台数比较,也就是几和几比较。(5和150比)

师:求a品牌不合格台数是抽查台数的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不合格台数和抽查台数的比是5比150。(板书:a品牌不合格台数和抽查台数的比是5比150)

师:同学们再看,求a品牌抽查台数是不合格台数的几倍,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抽查台数和不合格台数比)

师:根据上面的例子,同学们想,抽查台数是不合格台数的几倍还可以怎么说呢?(启发学生说出:抽查台数是不合格台数的几倍还可以说成抽查台数和不合格台数的比是150比5。(教师板书)

小结: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师:这两个例子都是对a品牌不合格台数和抽查台数进行比较,为什么一个比是5比150,一个比是150比5?(引导学生回答:5比150是不合格台数和抽查台数的比,150比5是抽查台数和不合格台数的比。)

教师指出: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否则,比表示的具体意义就变了。

活动三:说一说

活动目标:通过说一说活动,让学生理解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过程:

师:在日常生活中,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例子还有很多。

●2004年4月18日,全国铁路第五次提速。(教师出示火车图片)

“火车提速后,一列火车2小时行驶了320千米。这辆火车行驶的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320÷2=160(千米)

师:同学们看,求火车行驶的速度,是用哪两个量进行比较?(路程和时间)

师:那么,火车行驶的速度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启发学生说出:火车行驶的速度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320比2。)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路程和时间的比是320比2。

●提问:在常见的数量关系中,单价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总价和数量)

●工作效率可以说成是谁和谁的比?(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

●引导学生总结出比的意义:

师:(指板书说)5÷150我们可以说它们的比是5比150,150÷5我们可以说它们的比是150比5,320÷2我们可以说它们的比是320比师:那同学们想一想什么叫做“比”?(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启发学生说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问:两个数的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中,具有相除关系的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都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教师在“相除”下面加上重点号)

问:5÷8可以说成谁比谁?15÷25可以说成谁比谁?

活动四:认识比的读、写和区别

活动目标:通过认识比的读、写和区别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并能进行运用。

活动过程:

师:同学们,在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共获得多少枚金牌?(32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在雅典奥运会上32次庄严奏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32次在雅典上空率先升起。“五星红旗啊,我们为你自豪”。教师出示一面国旗。告诉学生:一面国旗,长6分米,宽4分米。

问: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说出哪些比?(学生说一说:长和宽的比是6:4;宽和长的比是4:6)

3、教学比的读写法、各部分名称、求比值的方法及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6 ﹕ 4 = 6÷ 4 = 1.5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

师:6/4是比的另一种分数形式的写法,仍读作6比4,不能读作辨分之四。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比的意义,在教材第50页还涉及到一些关于比的其他知识,你们想自己研究解决吗?

(教师让学生自己看书自学课本第50页的内容,看完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

师:谁来汇报一下,通过看书自学,你又了解到有关比的哪些知识?

学生可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汇报:(允许学生无顺序汇报)

(1)比的各部分名称。

(2)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3)比的分数写法。

(学生汇报时,教师相应板书或出示课件演示。)

学生汇报后,教师重点提出以下问题:

讨论: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区别?

得出:比是指两个数相除,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

引导学生根据比、除法的关系,想一想:比的后项有限制吗?为什么不能为零?

活动五:练一练

活动目标:通过比的练一练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并能进行运用。

活动过程:

●学生汇报时,教师相机穿插下面两个练习:

1、说出下面每个比的前项和后项,并说出比值。

2、 0.8:0.4 12:3 10/2

2、把下面的比改写成分数形式

21:100 32:15

●实践应用,巩固深化

★填空。

(1)有5个红球和10个白球,红球和白球个数的比是( )比值是( ),

白球和红球个数的比是( ),比值是( )。

(2)小红的爷爷今年63岁,小红今年9岁,小红和爷爷的年龄比是( )。

(3)两袋米的重量比是0.7:3.5。这个比的比值是( )。

(4)小红3小时走了11千米。她所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

(5)航模小组8个人共做了27个航空模型。做的模型总数和人数的比是( )。

★判断:

小强的身高是1米,他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小强说他和他爸爸身高的比是1 ∶173。小强说得对吗?

★既然比的后项不能是0,而足球赛中常出现的“2: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回答。)

师:(订正时指出)足球赛中记录的“2:0”的意义只表示某一队与另一队比赛各得的进球分数,不是表示两队所得分数的倍数关系,这与今天学习数学中的比的意义不同,它虽然借用了比的写法,但它不是一个比。

★读一读。

你知道我们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吗?

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的比大约是1:1,成年人身高与头长的比大约是7:1,腿长与头长的比大约是4 :1,男人肩宽与头长的比大约是2 :1。

四、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吗?

职场中比工作压力更大的事情 篇二

健康问题,即使你没有这种痛苦,你或者你身边人的慢性病或未确诊的健康问题可能是灾难性的。大概有一半的人和糖尿病、心脏疾病、睡眠障碍、癌症、精神疾病或不论哪种几乎不可能治愈的疾病相伴。

房事问题。当你的性生活非常和谐时,你永远都不会考虑这个问题。当它很糟糕时,就很难去考虑除此之外的其他问题了。这就是真理。

法律上的麻烦。酒后开车会抓到过,在高等法院被控告,卷入一宗令人厌恶的孩子抚养权争夺战中?几乎没有什么事情比卷入一场法律纠纷更糟糕的了,无论是民事的还是刑事的,或者由曾经和你有过亲密关系的人造成的。他们会年复一年地折磨你。

坏邻居。你可以选择你的工作,你赖以谋生的方式,甚至是你工作的地方,但你无法选择你的同事或老板。你住的地方也同样如此。如果你买了套房子,被肆意破坏你平静的生活环境的糟糕邻居缠住,你基本就要抓狂了。

关系问题。没有多少事情比你和配偶或重要的其他人的问题压力更大或更痛苦的了,而且这些问题会年复一年地折磨你,

甚至一位糟糕的室友,或者和家庭成员或亲密朋友之间的烦心事真的会让人压力很大。

失去工作。如果你曾经被炒鱿鱼、开除、裁员、下岗、解雇、扫地出门、辞退、解职—无论你怎么称呼它—你知道,没有工作比有工作要糟糕得多。

财务危机。无法支付账单,投资失误,国税局在找你—我不认为我需要详细说明这个问题,尤其是在这些日子。

生活的痛苦。数以千万的美国人在慢性痛苦中生活和工作。这很少作为一个职场或商业话题进行讨论,我不知道是为什么。关节痛、腰背痛、坐骨神经痛、偏头痛,这个列表很长很长。

和自己的孩子出现问题。我有朋友无法忍受自己的孩子。不是开玩笑。他们难以驾驭,搞得一团糟,甚至更糟糕的是,无法逃离自己的房子。你该怎么办?毕竟,他们是你的孩子,是吧?你应该爱他们。不仅如此,你责备自己,而且配偶相互指责。这是种真正的混乱。

房屋结构问题。曾经建造或改造过房子,或者你现在的住房发生过什么非常糟糕的事情?有可能是你之前的建筑承包商很糟糕,让你在某个时候陷入房屋建设问题的某种噩梦当中。

尽管我确实认为很多人的职场压力完全是咎由自取,但如果你没有很好地管理它,或者它变得无法控制,它会将你置于死地。因此,充分考虑其严重性,如果你处于困境当中,寻求帮助吧。

《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篇三

《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在教学中我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 “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借助“图形放大缩小”“路程与速度”“水果价格”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在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从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 “图形放大缩小”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创设如下情境:“这些图片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让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后发现原因是a、 b、d三个图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从而体会同类量的比;再设计了“速度”“单价”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类量的比,从而感受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了解“人体上有趣的比”,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这些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并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先为学习小组提供了图形、问题、表格,指定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记录,归纳本组学生的意见。在他们的合作中,及时地引导他们研究,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评价,学会鉴赏,最后全班交流。在归纳出比的意义之后让同桌同学互相说“比”。通过以上小组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比》一课与人教版中的《比的意义》实属同一内容,但从课题反映出:《生活中的比》的生活味浓一些,《比的意义》数学味更为偏重,这是我对教材的第一印象。

在设计前,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基础“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相关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的起始课。教材安排了“图片的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三个生活情境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次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在备课时我反复斟酌两个问题:引入比的必要性在“图片的放大缩小”学生能感受得到,但在“速度”“水果价格”两个情境里,学生会认为直接“比速度”“比单价”就可以了,比的必要性不容易体现出来,学生可能感觉没必要用到比。

其次对学生也进行了前测: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习基础以及学习方式方法我都有较全面的了解,他们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的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有意识去设计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认真分析,本课我设定的三个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3、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感受不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比各部分名称;求比值。

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比的意义;区分“比”的两种情况—相差关系与倍数关系。

在教学时,首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淘气被北京奥组委推荐为2008年奥运会现场小记者需要上交照片),根据需要照片有大有小,课堂ppt展示照片的上(下)、左(右)、对角拉动时照片的变化效果让学生亲历目睹照片变形或很像的过程,引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猜测照片放大或缩小后像与不像与长、宽的变化规律有直接的关系。

接着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组去探究照片a与b、c、d、e之间的长与宽的变化关系,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反馈交流各种可能的情况,最后引导学生发现a、b、d三张照片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 ,所以它们很像,让学生亲历生活中最常见的实例明确了照片放大或缩小后像与不像的道理和根据:长和宽要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扩大或缩小。通过对比、联系1.5与 的得出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并让学生阅读课本50页第1行初步了解“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让学生理解长与宽相除又叫做长与宽的比;宽与长相除又叫做宽与长的比,感知学习比的必要性。

接着通过两个生活中的情境解决问题“比速度”——马拉松选手和起自行车谁快以及“比单价”——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通过学生的思索、探究,知道求速度就是求路程与时间相除,也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求单价就是求总价与数量相除,也就是总价与数量的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初步感知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

再让形式通过自学课本,掌握比的读写,了解并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求比值的方法和比的分数书写形式。

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知识本领也是为生活服务的。为了实现知识与拓展的目的,设计了以下几方面的练习。

1、生活中的比。(这些例子完全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着实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1)标准的篮球场长和宽的比是28 :15。

(2)我国国旗长和宽的比是3 :2。

(3)地球上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的比是:63 :27。

教学时出示题目的前半部分,让学生估计是( )比( )。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特高。

(4)雀巢咖啡是由白砂糖和速溶咖啡按(2):(5)混合而成的。

教学时故意设计为填空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老师归纳总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而商店买的按2 :5配比是符合大众口味的比。

(5)你还能举一些生活中的比吗?

教学时给学生的举列时间不多,但有个学生举出的例子很有代表性:我们小时侯玩转陀螺游戏的时候,比谁的陀螺转的时间长。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我抓住了,本想在后面教学时如果没有学生提出来的话,我会作为补充“小知识”让学生明确:各项比赛中出现的比,是比“相差关系”而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倍数关系”,课堂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效果很不错。

2、读出下面各比并求比值。

设计目的是通过各种类型的比,使学生知道比的前项、后项的呈现方式是多种的,比值可以是整数、分数、小数,单因时间问题,没能按预设的计划实施。

3、填一填。(生活实例)

4、福尔摩斯侦探术。(人体中的比)

在练习设计时考虑较多的是教学目的:比的必要性和广泛性,当然更要考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节课中也能充分体现了出来,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目的。

本节课较为成功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根据实际需要引入比的意义,让学生充分亲历一★WWW.JIAOXUELA.COM★个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比在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突出在三个情境和巩固练习中。

3、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需改进的地方也不少,例如:

1、照片拉动时应先给学生提要求,注意观察老师的每一次拉动什么变了?怎么变?什么没变?课堂教学时因为我没讲清要求而需要拉动第二次,第一次拉动环节失效。

2、没有完全考虑到生源的变化而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在北京上此课时对于第一个情境布置小组活动就立刻出现了“长”“宽”“长是宽的几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感觉到固死了学生的思维,对学生放的不够,当时的设计出于怕耽误时间的担心,怕课堂预设的任务完成不了。听了专家的讲评之后,修改了教学计划,删去了“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这个环节,用足用好第一个情境,这节课做到了这点,但我们的学生放得太开就无法归依,以至后面练习时间较紧,总感觉这个环节早些示出表格更为恰当。

我的困惑:

1、情境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而教材设计的三个情境,也只有情境一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比的必要性,第二、三两个情境的跳跃性太大,出现在学生面前太突然,对教材情境的取舍我犹豫再三,该尊重教材还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最后还是决定选择后者。

2、教参提到的“两个不同类量的比可以表示为一个新的量”教学中如何渗透?“渗透”二字如何才能适度、有效渗透?

我的思考:

如何做到对教材背后知识的深挖,让自己站在一个高层次的角度去思考、设计自己的教学?例如对本节课,如果在备课对 “为什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比的后续价值在哪里?” 等问题加以深入思考研究,那么我们所设计出来的教案会更有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会更有实效性。

我的感悟:

设计教学时认真解读教材,确定课的教学起点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关键。一节课下来,学生走出课堂到底学会了什么?是为数学内容而教还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教?答案是肯定的。学生上课前知道些什么?也就是需要我们做好课前预测和课堂预测工作,在关注每一位学生工作中要落到实处,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把握课堂的关键,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是有效为教学服务的。另外,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还应该考虑到两个方面:共性目标和提高性目标,立足长远,设计立体的教学结构,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实效、有生机的课堂。

《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

这个学期上了校级公开课《比的认识》,本节课是让学生认识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优点和不足:

先说说好的方面吧,这堂课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例如:从照片是否像出发,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只有长和宽按一定比例照片才能像,又如:马拉松比赛谁的速度快;到哪买东西便宜等等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初步感受两个数相除。以前我们在表示两个量的关系时经常会说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或者一个量是另一个的几分之几,都是用除法计算的,今天换了一种表示方法,实际上也是用除法来计算的,因此让学生理解比就表示两个数相除。这样学生就水到渠成认识比。在教学比值时,也是通过两个量相除得到的结果,让学生认识到比值就是商,以及怎样求比值的方法。在学生对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比值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让学生充分去总结 “比的各部分和除法、分数各部分有什么关系”。学生发言积极踊跃,最后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新课结束后,我补充了比的另一种表示方法,因为课本中没有说明,我觉得很有必要,就是写成分数的形式,但是读法不同,因为后面的比例教学中出现了这种情况,应该让学生知道这种表示方法。比如1:2可以写成。这种表示方法既可以说成是比值,也可以说成是比。

再说说不足的方面,重点把握不明确很致命。本堂课比的名称和求比值其实很简单,学生几乎自学都能明白,关键还在于明白比的含义,或者说比的意义。感觉上课时这部分内容还不是渗透的很深,学生还是不明白比。说的再直白一点,学生并不明白为什么要学比,学了这个比有什么用。我们知道,数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学的内容从生活中来,最后也要能应用到生活中去。课后我询问了几个学生,他们表示还是不太能理解比,只是知道根据书中的说法,只要能用除法表示的就能用比表示。可见我队教材解读的还不够深,不够透。课上还有一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自己讲的太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太少,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克服这些不足,继续保持好的方面,让自己的教学水平能不断提高。

《哲学生活》说课稿 篇四

《哲学生活》说课稿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是哲学生活第十课内容,由于是复习课,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复习目标、重难点突破、教法与学法及教学过程六方面对本课教学进行说明。

【说教材】本课内容是在上一课复习矛盾的观点之后展开的。本课主要讲辩证否定与创新意识的基本内容与要求;理解辩证否定观的深刻内涵;熟练运用辩证法,以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综上,本课是对辩证法前三课内容的一个总结和升华。复习好本课内容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说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3.理解创新的社会作用

能力目标:学会用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初步形成用辩证否定观去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坚信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意识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与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说教学重难点】复习重难点在于辩证否定观以及对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理解,对哲学辩证否定概念以及延伸出来的理论在理解上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我把它作为本节课复习的重难点

【说教法】根据新课改以及考试大纲要求,我将采用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主构建教材主干知识点,同时选取一些典型高考题,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学法】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前学生根据学案做到有效复习,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生自主参与,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具体到这节复习课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课前自主梳理——课中自主探究,分析归纳,知识巩固——课后总结反思。

【说教学过程】梳理考点 (1)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2)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创新的社会作用。 (1)辩证的否定观。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结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及诺贝尔获奖者取得的重大成就,分析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名师点睛

一种精神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两种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观、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三个作用 创新的三个社会作用

※ 基础知识梳理

一、辩证的否定观

1.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涵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①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  新事物 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②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收、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     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

2.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要求(新教材删除)

(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和权威,又要立足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二、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 批判的、革命的 和创新的。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 批判和发展。

(3)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

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 陈规陈说 ,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创新的社会作用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 核心考点突破

一.辩证法的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根本区别

【易错提醒】1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①肯定一切是错误的。因为它抹杀了新旧事物之间的界限,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发展。肯定一切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一种表现。②否定一切也是错误的,因为它割断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际上也是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否定一切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另一种表现。

二、正确理解否定与质变的关系

否定和质变都是对事物发展过程的表达和揭示,说明事物是怎样发展的,一事物如何变为他事物,新事物是怎样代替旧事物的。但否定不等同于质变。

否定和质变是有区别的,表现为:第一,它们各自表达的事物发展过程的方面不同。质变是与量变相对应的哲学范畴,质变揭示的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途径和形式。否定是与肯定相对应的概念,否定揭示的是一事物变为他事物,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和途径以及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即一事物变为他事物、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必须通过否定的环节。它表明新事物与旧事物既存在质的不同,又存在着联系,是一种“扬弃”的关系,既有克服又有保留。第二,质变主要体现的是事物发展过程的渐进性的中断,即事物发展的非连续性。否定则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三.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要求和现实意义

(1)方法论要求:要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2)现实意义:在对待文化遗产上,辩证否定原理告诉我们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扬弃传统文化,反对复古主义和虚无主义;在对待向国外学习的问题上,辩证否定原理告诉我们要“洋为中用”,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既要反对全盘照搬,又要反对盲目排外。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4篇生活中的比的说课稿,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生活中的比的相关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