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数学实践心得体会和感想 数学教学实践心得优秀7篇

关于数学实践心得体会和感想 篇一

数学家高斯名言

数学是科学的女王,而数论是数学的女王。——高斯

【拓展阅读】

约翰·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ss,1777年4月30日-1855年2月23日)德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大地测量学家。是近代数学奠基者之一,高斯被认为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并享有“数学王子”之称。高斯和阿基米德、牛顿并列为世界三大数学家。一生成就极为丰硕,以他名字“高斯”命名的成果达110个,属数学家中之最。他对数论、代数、统计、分析、微分几何、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力学、静电学、天文学、矩阵理论和光学皆有贡献。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高斯是一对贫穷普鲁士犹太人夫妇的唯一的儿子。母亲是一个贫穷石匠的女儿,虽然十分聪明,但却没有接受过教育。在她成为高斯父亲的第二个妻子之前,她从事女佣工作。他的父亲曾做过园丁,工头,商人的助手和一个小保险公司的评估师。

当高斯三岁时便能够纠正他父亲的借债账目的事情,已经成为一个轶事流传至今。他曾说,他在麦仙翁堆上学会计算。能够在头脑中进行复杂的计算,是上帝赐予他一生的天赋。

父亲格尔恰尔德·迪德里赫对高斯要求极为严厉,甚至有些过分。高斯尊重他的父亲,并且秉承了其父诚实、谨慎的性格。高斯很幸运地有一位鼎力支持他成才的母亲。高斯一生下来,就对一切现象和事物十分好奇,而且决心弄个水落石出,这已经超出了一个孩子能被许可的范围。当丈夫为此训斥孩子时,她总是支持高斯,坚决反对顽固的丈夫想把儿子变得跟他一样无知。

在成长过程中,幼年的高斯主要得力于他的母亲罗捷雅和舅舅弗利德里希(friederich)。弗利德里希富有智慧,为人热情而又聪明能干投身于纺织贸易颇有成就。他发现姐姐的儿子聪明伶利,因此他就把一部分精力花在这位小天才身上,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开发高斯的智力。

若干年后,已成年并成就显赫的高斯回想起舅舅为他所做的一切,深感对他成才之重要,他想到舅舅多产的思想,不无伤感地说,舅舅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天才”。正是由于弗利德里希慧眼识英才,经常劝导姐夫让孩子向学者方面发展,才使得高斯没有成为园丁或者泥瓦匠。

罗捷雅真的希望儿子能干出一番伟大的事业,对高斯的才华极为珍视。然而,她也不敢轻易地让儿子投入不能养家糊口的数学研究中。在高斯19岁那年,尽管他已做出了许多伟大的数学成就,但她仍向数学界的朋友w.波尔约问道:高斯将来会有出息吗?波尔约说她的儿子将是“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为此她激动得热泪盈眶。

初显天分

高斯7岁那年开始上学。10岁的时候,他进入了学习数学的班级,这是一个首次创办的班,孩子们在这之前都没有听说过算术这么一门课程。数学教师是布特纳,他对高斯的成长也起了一定作用。

一天,老师布置了一道题,1+2+3······这样从1一直加到100等于多少。

高斯很快就算出了答案,起初高斯的老师布特纳并不相信高斯算出了正确答案:“你一定是算错了,回去再算算。”高斯非常坚定,说出答案就是5050。高斯是这样算的:1+100=101,2+99=101······50+51=101。从1加到100有50组这样的数,所以50x101=5050。

布特纳对他刮目相看。他特意从汉堡买了最好的算术书送给高斯,说:“你已经超过了我,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你了。”接着,高斯与布特纳的助手巴特尔斯建立了真诚的友谊,直到巴特尔斯逝世。他们一起学习,互相帮助,高斯由此开始了真正的数学研究。

得到资助

1788年,11岁的高斯进入了文科学校,他在新的学校里,所有的功课都极好,特别是古典文学、数学尤为突出。他的教师们和慈母把他推荐给伯伦瑞克公爵,希望公爵能资助这位聪明的孩子上学。

布伦兹维克公爵卡尔·威廉·斐迪南召见了14岁的高斯。这位朴实、聪明但家境贫寒的孩子赢得了公爵的同情,公爵慷慨地提出愿意作高斯的资助人,让他继续学习。

1792年高斯进入布伦兹维克的卡罗琳学院继续学习。1795年,公爵又为他支付各种费用,送他入德国著名的哥丁根大学,这样就使得高斯得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勤奋地学习和开始进行创造性的研究。

1796年高斯19岁,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图法,[1] 解决了自欧几里德以来悬而未决的一个难题。[1] 同年,发表并证明了二次互反律。这是他的得意杰作,一生曾用八种方法证明,称之为“黄金律”。

1799年,高斯完成了博士论文,获黑尔姆施泰特大学的博士学位,回到家乡布伦兹维克,虽然他的博士论文顺利通过了,被授予博士学位,同时获得了讲师职位,但他没有能成功地吸引学生,因此只能回老家-又是公爵伸手救援他。

公爵继续慷慨资助高斯的研究,使得他能在1803年谢绝圣彼得堡提供的教授职位,他一直是圣彼得堡科学院通讯院士。

公爵为高斯付诸了长篇博士论文的印刷费用,送给他一幢公寓,又为他印刷了《算术研究》,使该书得以在1801年问世;还负担了高斯的所有生活费用。所有这一切,令高斯十分感动。他在博士论文和《算术研究》中,写下了情真意切的献词:“献给大公”,“你的仁慈,将我从所有烦恼中解放出来,使我能从事这种独特的研究”。

布伦兹维克公爵在高斯的成才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如此,这种作用实际上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的一种模式,表明在科学研究社会化以前,私人的资助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高斯正处于私人资助科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社会化的转变时期。

直面变故

1806年,卡尔·威廉·斐迪南公爵在抵抗拿破仑统帅的法军时不幸在耶拿战役阵亡,这给高斯以沉重打击。他悲痛欲绝,长时间对法国人有一种深深的敌意。大公的去世给高斯带来了经济上的拮据,德国处于法军奴役下的不幸,以及第一个妻子的逝世,这一切使得高斯有些心灰意冷。

但他是位刚强的汉子,从不向他人透露自己的窘况,也不让朋友安慰自己的不幸。人们只是在19世纪整理他的未公布于众的数学手稿时才得知他那时的心态。在一篇讨论椭圆函数的手稿中,突然插入了一段细微的铅笔字:“对我来说,死去也比这样的生活更好受些。”

慷慨、仁慈的资助人去世了,因此高斯必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由于高斯在天文学、数学方面的杰出工作,他的名声从1802年起就已开始传遍欧洲。彼得堡科学院不断暗示他,自从1783年莱昂哈德·欧拉去世后,欧拉在彼得堡科学院的位置一直在等待着像高斯这样的天才。公爵在世时坚决劝阻高斯去俄国,他甚至愿意给高斯增加薪金,为他建立天文台。

为了不使德国失去最伟大的天才,德国著名学者洪堡( humboldt)联合其他学者和政界人物,为高斯争取到了享有特权的哥廷根大学数学和天文学教授,以及哥廷根天文台台长的职位。1807年,高斯赴哥廷根就职,全家迁居于此。

从这时起,除了一次到柏林去参加科学会议以外,他一直住在哥廷根。洪堡等人的努力,不仅使得高斯一家人有了舒适的生活环境,高斯本人可以充分发挥其天才,而且为哥廷根数学学派的创立、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和数学中心创造了条件。同时,这也标志着科学研究社会化的一个良好开端。

关于数学实践心得体会和感想 篇二

高二数学教学情况调查测试,命题范围:从高二第七章开始到第八章圆锥曲线中的双曲线。考试的目的主要是调查研究目前我市高二数学教学的现状,了解各校高二学生数学水平,以利于高二数学教师合理、高效地组织数学教学,指导好学生更有效的学习,打好高二阶段的数学基础.

1.试题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符合高考命题的意图和宗旨。

让不同的考生掌握不同层次的数学,让几乎所有的考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本次高二试卷特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22道题中有5道题(占31分)得分率在90%以上,有6题(占36分)得分率在80%--90%之间,有4题(占25分)得分率在70%--80%之间。这样让所有同学对数学学习有了更强的信心。

(2)注重能力考查

初等数学的基础知识是学生进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的基础,也是参加社会实践的必备知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是高考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善于知识之间的联系,善于综合应用,支离破碎的知识是不能形成能力的.考查时,既要注重综合性,又兼顾到全面,更注意突出重点.整个试卷前21题的计算量不大,体现多考一点“想”,少考一点“算”,不追求大的运算量,注重考查数学思想和基本方法以及灵活地解决问题能力,但第22题的计算过繁,使绝大多数的学生在此处失掉过多的分,没有针对性地考察解析几何中的运算能力。

(3)注重数学应用,力求展现创新空间

解答数学应用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表现,能反映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第21题联系了生产方面的实际问题,试题的表述基本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考查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并有一定的灵活性,也考查了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考试结果

经抽样(抽样270份)统计分析,总体情况大致是:均分:108。7分;优秀人数51,优秀率18。9%;及格人数223,及格率82。6%。各题分析如下:

题号1-1213-16171819202122平均分47。511。510。99。110。38。37。54。5得分率0。790。720。900。760。860。690。620。32题号123456789101112均分4。854。943。762。914。244。562。444。224。01。813。913。81难度0。970。990。750。580。850。910。890。840。80。360。780。76题号13141516均分3。213。612。672。0难度0。80。90。670。5

3.试题及学生错误分析

第4题,很多同学选d,原因主要是审题不清,误认为p点是圆上一点。

第10题,主要错误原因在于对a,b认识不清,若a,b以具体数字出现,学生就会理解渐近线确定,双曲线方程不唯一,由于题中以字母出现,学生误以为答案c就代表共渐近线的双曲线。

第13题,主要错误在于(1)审题不清;(2)到角公式用错;

第15题,主要错误在于基本知识点掌握不牢固,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而直线将平面分成了三部分;

第16题,主要错误在于学生对圆的性质掌握得不是很好,圆与双曲线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较差;

第17题,主要错误在于少数同学运算不当及基本技能不是很强;

第18题,主要错误在于(1)没有能够熟练运用圆的性质来解决圆的相关问题;(2)有很多同学丢开了圆的特殊性质,而用直线与二次曲线相交的一般方法来解决问题时,弦长公式又记错;

第19题,主要错误在于部分同学书写错误,证明不合乎逻辑,把要证的结论又当条件用;

第20题,主要错误在于(1)少数同学对直接法求轨迹方程掌握得不是很好;(2)不少同学直接当作椭圆的标准方程来处理;(3)学生的运算能力不是太强,弦长公式记错;(4)对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的处理方法掌握的也不是很好;

第21题,主要错误在于(1)实际问题的自然约束条件“”错误或漏写;(2)不能很正确、规范地作出可行域;(3)求目标函数的最值过程中,表述不规范或没有表述,(4)解完应用题后没有作答;

第22题,主要错误在于第2小题的运算繁,学生畏难情绪重,怕算;学生没有掌握好基本方法。

3.思考与建议

从本次考试可以看出,整体质量是还不容乐观.低分率也不小,一些稳得分的题目还是有很多学生错,这反映了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数学能力是不强的,有一些知识还没有真正掌握.平时教学建议如下:

(1)平时教学应注重基础,让所有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基本概念、公式、定理、定义的教学就应注重基础,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记忆到位。

(2)平时讲解数学例题时有意识地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逐渐养成数学地思考数学问题的习惯。

(3)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和作业习惯,强化解题规范的要求。

(4)要着重培养学生熟练、准确的运算能力,解析几何问题的运算较繁,应提倡学生寻找最简的处理方法,更要让学生多体会运算当中的技巧。

(5)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6)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让学生会思考、会解题、会质疑、会反思、会归纳,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关于数学实践心得体会和感想 篇三

这两天观看了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的相关视频,任课老师讲的十分精彩,让我感到收获很大。不仅领略了几位教师出类拔萃的教学风采,也让我从中感受到小学数学课堂的灵活多变。下面就从一下几点谈谈本人这几节课感受最为深刻的地方。

一、扎实的教学功底,灵活的驾驭课堂

我感受最深的是选手们基本功都很扎实,组织调控课堂的能力都很强,理论水平较高。每一位教师的课都是实实在在的,不像以前的课堂追求花样,华而不实。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就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从点滴做起,坚持不懈积累经验。

二、重情境的创设,巧妙的引入新课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采取不同的方式创设情境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学生在较为亲切自然的情境学习,兴趣很浓。如第一节《小数的意义》,教师通过自我介绍,如:身高1.75米,体重64.5公斤,视力:4.2,4.6.体现了小数和整数的区别及小数的意义;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既有效也具有合理性。在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老师以学校要举行一分钟跳绳比赛,我们五年级选哪个老师参加比赛?这一问题切入,情境的创设既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使数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三、 关注学生的情感,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几位老师都能让学生独立的去解决问题,教学中遇到一些稍复杂的问

题,都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老师先让学生提出猜想,然后分组进行验证,最后汇报交流,学生采取各种方式验证了猜想,得出了最后的计算公式。对于学生的难点问题,对于学生的难点问题,老师耐心的去启发引导,突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理念。

四、教学课件制作巧妙。

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学习23×12时,老师巧妙的借助方格图,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理解了23×12的算理,突破了难点。既形象又生动,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得牢固掌握。

五、例题设计精巧,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师生在学习完本节的知识点后,通过一个小游戏,仿照0.5的介绍方式,让学生题别的小数:0.80,0.425等做自我介绍,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整个练习过程设计,由易到难,螺旋上升,学生热情高涨。尤其是火眼金睛辩对错: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让学生说说错在哪些地方,改正错误,加深了对难点的理解。

六、注重学习小组的作用,发挥集体的力量

讨论交流的主体是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是数学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发现规律,得到结论。老师对学生汇报进行汇总或评价订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七、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

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在这听的这几节课中,每一位教师都能对学生的来回答做出积极的评价,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问题的解决策略,老师亲切和蔼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调、给孩子们积极向上的鼓励,使整节课都充满着活力。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切的体会到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更应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和挑战性,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学习、积累,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关于数学实践心得体会和感想 篇四

为了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学习其他老师的课堂经验,在学校这学期的听课活动中,只要时间上不冲突,每一节的数学课我都去听了。因为作为一名老师,我深刻的知道,教学是要灵活的处理,每个人对于教材的见解,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不同的。通过听课评课可以展示教师的教学功底,同时让我们听课的人受益匪浅,这是一个共同进步的方式和平台。接下来我就讲一些我听数学课的一点小小的体会:

一、教学课件的设计

在教学的过程中,制作精良的教学课件让我们对于知识点更加清晰明了,各种资料都十分有创意,在视觉上给人以冲击感,同时这些材料都和生活有关,都可以运用数学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如何让数学和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联系起来,让枯燥的数学变得更加的生动有趣,这是我还要继续去探索的。

二、教学情境的创造

数学在我看来,简单的计算都是有趣的`,每解开一个难题都会让我感到满足,但是学生可能不能认同我的看法。如何让学生感知到数学有趣的一面,我在听课过程中得到了灵感,就是创造一个简单的情境,这样的情境是为教学创设,让学生去挑战,提供机会让他们挑战成功,让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情绪。

三、融洽的师生互动

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互动都是不同的,但是相同的地方在于他们都能把握到学生的心理,都能调动学生的情绪,都能激发孩子们对于学习的欲望。这样活跃的课堂就能够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把握好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

四、自主学习的方式

教师在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中起的就是一个引导的作用,在回答问题时,不追求问题的答案,而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否正确,老师在学生思考时提出一点点的引子,接下来的就是让学生自主思考。

五、有感染力的语言

在适当的时机对学生的表现有价值的评价,同时将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浅显而准确的表达出(www.kuaihuida.com)来,让学生听懂,并且理解,需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去组织语言,同时富有感染力的表达,让学生能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

关于数学实践心得体会和感想 篇五

平日只顾埋头于工作之中的我,无暇驻足回首自己在数学教学中曾走过的路,也不曾思考自己前方的目标在哪里。这个学期我有幸参加了楚州区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收获颇丰。

在开学初,我就给自己定下目标,一定要把握机会,用心学习、潜心钻研、大胆实践,并克服自己的弱项,要多读书、多动笔。

就这样开始了我的学习生活。

<>

我聆听多位专家讲座和名师的课堂教学,全身心的沉浸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之中,被专家、名师那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的责任心、独有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不仅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数学学科及数学内容本质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我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和诠释了我所热爱的数学教学。

1、学会听讲、学会记笔记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认真听讲,并坚持认真做好笔记,听讲什么?笔记记什么?怎么记?

刚开始,每次听“名家”讲座都似乎停不下笔,抬不起头,哪怕一个字都不舍得放过,没有了自己的思考,也就失去了与“名家”思维碰撞的机会。

慢慢的我有了自己的想法:“听”和“记”都要有“重点”,那何为“重点”?

我个人认为:重点一,“名家”讲座的框架和思路,和重要观点。

重点二,经典语句,名人名言,为自己的实践找到理论依据。

重点三,值得进一步思考或对自己有启发的话或问题,便于课后反思自己的做法和想法。

重点四,也是最重要的,对于“名家”讲座自己的思考是什么?哪怕只是在脑海里一闪而过的念头,有碰撞的思维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思维。尤其是自己“突发奇想”的“好点子”,便于回到岗位后的教学实践。

这样,我一边听、一边思考,一场场讲座下来,我的收获颇丰。

2、学会思考,学会反思

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对学生说,“你得思考,光听不行!”今天当自己成为学生的时候,不由得又想起了这句话——“你得思考,光听不行!”

思考应该是一种习惯,只不过在日常工作中“懈怠”了思考,而变得不愿思考,日久天长也就不会思考了。这又何尝不是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的现状呢?

张大冬老师的讲座时刻激励着我,——做一个会思考、有思想的人;特级教师们一节节精彩的教学观摩课、备课过程中一个个生动的例子,无一不在警示我: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爱思、勤思、会思是何等的重要,张老师可谓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特级教师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

“反思”过去的理解就是“做错了,想想哪错了?怎么改?”或是“做得好,想想为什么会效果好呢,以后还要坚持”,片面的理解却让我以为这就是“反思”的全部含义了。

到底什么是反思呢?反思就是围绕某个问题多方面搜集“证据”的过程,反思就是反反复复地思考!反思要不断的质疑,关注“傻”问题;反思要不断的追问;反思要追求“合理性”、“存在性”;反思要关注细节。

教师的反思不仅仅是头脑内部的“想一想”(自己与自己的内部对话),而应是一个不断实践、学习、研究的过程(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理论与实践的更深层次的对话)。

在大家的启发和区内名师的指导下,我开始了自己的教学反思之旅。其中我通过一次在课堂中面对学生意外“生成”的处理,对教学任务与课堂生成的关系,捕捉课堂生成与教学机智两方面进行了反思,并撰写了多篇论文。

3、爱上读书,增长“内功”

曾经我是个不太爱读书的人,去书店买书也只是会考虑买学生思维训练、练习册、教学技巧、教案集等方面的书籍,虽然在工作中也感到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但还是没有感到应该多读书,也不知道该读什么书。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更深刻的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多读书、读好书可以开阔视野,积淀自身的素养,锤炼自身的数学功底。

从刚一开始,如同“蚂蚁啃骨头”般艰难的读完《建构主义理论》第一遍,真可谓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到反复读了5遍后的如获至宝,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现在的课程理念的理论基石便是《建构主义的理论》。理念的更新,模式的转变,方法的变革以及教学设计的创新都基于对建构理论精髓的把握。

随后我又读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骨干老师的成长》、《教与学的新方法上、下册》等经典图书,还阅读了《名师备课经验》等图书,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理论素养,还积淀了教学“内功”,也使我更加迷恋上了我所热爱的数学教育,真正体会到了数学世界的美与理,我会努力把我对数学的'理解、对数学的热爱也传递给我的学生,我们一同感受数学本身所独有的魅力。

现在,读书已经成为我的一种嗜好、一种习惯,如果几天没有读书,心里就会痒痒的不舒服,我庆幸:我爱上了读书!

<>

“把握数学的本质是一切教学法的根”,启迪我,投入做大气的小学数学教师要有扎实的数学功底,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尤其是学生观。

“我听见过,就忘记了;我看见过,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而把自己所学、所感、所悟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够让它充分发挥作用,才是真正有效地学习。

我先和建淮中心小学的陶老师一起研究设计了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设计,对于这个内容似乎已经有了常规的教学方法,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面积”与“周长”混淆,由长度单位过渡到面积单位是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一次飞跃。

“怎么在学生头脑中有效的建立面积的概念”“如何让学生经历面积单位产生的过程”是我当时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经过深思,我们大胆实践:

(1)利用学生认知冲突,由“周长”引入,“一条线段可以围成什么图形?”让学生初步感受“线”与“面”的联系,“这些平面图形除了可以研究周长,还可以研究什么呢?”“研究大小”、“研究面积”一句不经意的问话开启着学生思维认知的闸门,在借助手势的交流中学生逐步清晰的建立了面积的概念,体会了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2)提供多种学具,使学生经历“面积单位”的产生过程。

学生在按大小给5个平面图形“排队”的时候,遇到了问题,其中有两个图形很难分辨出大小,这时学生就想到借助一些小的图形作为标准摆在平面图形的上面,通过“标准”的数量比出大小,在实践的基础上再和学生一起讨论:哪个图形最好用,做“标准单位”更合适。……学生兴趣盎然,全身心的投入。

不断的深入思考,也在不断的让我体会到“抓本质,重过程”对于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然后又与张兴小学的杨月梅老师一起研究了六年级数学的《倒数的认识》一课。

虽然教学设计的实施并不是我,但我愿意把我的想法和老师们一起分享,共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和上课的老师们一起收获、一起成长。

我十分珍惜能有上研究课的机会,在乡内,我上了《倒数的认识》一课。

我开始认真的翻阅教材中这部分的内容,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仔细琢磨每个例题要采用什么方法,达到什么目的,留给学生的知识是什么,可以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渗透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对于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能留下些什么?

重新学习课程标准,参看《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上网查阅相关资料,翻阅《教与学的新方法》一书,再加上乡内名师的点拨与帮助,这一系列的问题在我的头脑中日渐清晰,决定大胆尝试“明理驭法”的教学设计。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得到了乡内数学老师的一致肯定与好评,自己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探索的“抓住学生课堂生成,运用教师评价语言教会学生学习”的研究在课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全体学员的认可。

<>

虽然学习任务很紧,经常是挑灯夜战,但在学习、工作的过程中,我“累并收获着,痛并幸福着”!

学习虽然快要结束了,内心积蓄无限力量的我将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把这份难得的友谊记在心中,开始我教学生涯新的征程,我会努力把学到的理念、方法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不辜负领导、老师们的希望,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给大家,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的教学方法回馈给学生,我会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无悔于我的教学生涯。

关于数学实践心得体会和感想 篇六

<>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使反应的而非反思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使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事错误的。

<>

智慧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事“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的教学走向理智型的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

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开展,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区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她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她不仅能“做”,还应当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等方面去开展。简单地说,教师面对数学概念,应当学会数学思考——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数学的产生、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苏俄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成“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中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阅历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受通常不一样。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方式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不叫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使很难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完成教学。比如平时我们在上课的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的很清楚明白了,但反馈后却发现很多学生还是糊里糊涂的。说明了我们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

1、自我经验。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验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等经理对于我们今天仍有一定的启迪。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有价值、可用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以学生的身份参与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作出反思。

2、学生的角度。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得好。在新课标中,有些习题,如最优化方案,让学生去选择租车、买票等方案,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接法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们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时一致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3、与同事交流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开展有意义的讨论。交流的形式有很多,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互相听课、做课后分析等。

4、专业学习

多学习相关的数学教育教学资料,能帮助我们对许多实践中感到疑惑的现象作出解释。可以开阔我们教学反思的思路,使我们的教学和反思不再局限在经验的小天地里,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行为有那些与特定的教学情境有关,那些更带有普片的意义,从而对这些行为有较为可观的评价,能够使我们更加理性的从事教学反思后东并对反思得到的结论更加有信心。

教师的职业需要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最为便利而又十分有效的途径使教学反思。没有反思,专业能力就很难有实质性的提高,而教学反思对象和机会就在每一个教师的身边。

关于数学实践心得体会和感想 篇七

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在继续推进我校“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赖已有经验或套用学习理论而缺乏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将教学作为一种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使之自动化。它使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的而非反思的、直觉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觉的。这样从事教学活动,我们可称之为经验型的,认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递的信息与学生领会的含义相同,而事实上这样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这样的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多年来我们在上复习课的时候总有一个将知识做为小结的环节,而且都是由教师给出答案,例如用语言或图表罗列出所学知识。潜意识里认为学生是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知识网的,事实并非如此,在教学实验中学生能给出的总结形式包括:

表格式——条理性很强。思路清晰,概括能力强,有较强的周详思维能力,内容包括章节的内容说明,主要运算法则,各种问题的解题方法、注意事项及例题。趣味式——具体、形象而且生动、有趣表现出制作者有着成人思索不及的丰富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

汇报式——内容丰富、过程详尽。表现出制作者情感丰富、能够客观的剖析自我。包括章节的主要内容,自我收获学习过程中的感想、困惑和对教师的感激之情。

体会式——感受真切、信息丰富。表现出制作者能够坦诚道出对学习对象的真实感受。如数学很有趣它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既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能使人变得聪明。

可见,单纯凭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也不能够准确的把握我们正面临的家学对象。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知识背景、学习数学的意义、不同的文化氛围都带来了影响。

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是职业化。它是一种理性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努力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理智型教学的关键步骤就是教学反思。对一名数学教师而言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数学的反思、对教数学的反思。

1. 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对于教师来说,他还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2.对学数学的反思

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

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对教数学的反思

教得好本质上是为了促进学得好。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合乎我们的意愿呢?

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我们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反思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的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的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去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性的东西。

三、教师对教学反思要注意的四个视角

1.自我经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

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2.学生角度: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

在新课程实验中,学习分段函数时,让学生去了解出租汽车的出租费用、或家长工资中的扣税标准,并写出调查报告。

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老师富士在讲课时就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并再现自己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老师的真实思维过程是怎样的。人的能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锻炼。经常去问问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促进教学的必要手段。

3.与同事交流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形成了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有意义的讨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7篇数学实践心得体会和感想 数学教学实践心得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