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浅谈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责任【优秀10篇】

总结是事后对某一时期、某一项目或某些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从而做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它可以帮助我们有寻找学习和工作中的规律,因此好好准备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教书育人,快回答整理分享了10篇浅谈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责任。

教书育人 篇一

在一所城郊小学,一位教师正在上《钓鱼的启示》。突然,有两个同学发生了口角,而且愈演愈烈。教师走到他们的身边,把他们拉到教室外,还不忘大声训斥:“去找你们的班主任,说清楚争吵的原因!”

在一所乡村小学,一位语文教师正在讲课,两个同学却大打出手,教师严厉地大声喝止:“不准打,下课后到班主任那里说清楚。”

以上现象在农村学校可谓司空见惯。然而,在这些学校的教师眼里,提高学生成绩是他们唯一的教学目的。因为,只要学生成绩好,教师评优、晋职、加薪,一切的一切便迎刃而解了。令人担忧的是,如果任由这种现象发展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语文,还要教学生学会做人。

一、学习做人

语文教师要把教学生学会做人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

1.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爱国情感。

英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中国的创造精神――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一书中告诉人们:现代世界的种种发明和发现,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教师在教学中,要用祖国优秀文化艺术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熏陶学生,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明和伟大,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2.践行“为大众服务”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做人的基本准则。

时下,有的学生不懂得关爱他人,不知道感恩。在他们眼里,父母和教师对他们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感恩从何谈起?有的学生缺乏责任心,出了问题就把责任往别人身上推。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是他(她)先……”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有其家庭和社会根源,而我们的语文教师只顾教书而不去“育人”也难辞其咎。

3.培养学生能吃苦、耐挫折、宽容他人的能力。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挫折远远多于成功、快乐。同学们要能吃苦、耐挫折,在学习上要刻苦,经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上不断获得成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享受“愉快教育”的乐趣。

有的学生心胸狭隘,常为鸡毛蒜皮之事就大闹不休,大打出手。语文教师要因势利导,教育学生善待他人、宽容他人。

二、讲究方式方法,培养能力

1.讲究方式方法。

学习要讲究方式方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语文学习时,反复强调两点:“第一,必须讲求方法;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人终身以之的习惯。”我们的先人也留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熟读深思,读书“三到”;循序渐进,举一反三;不耻下问,博览多闻;知行结合,躬身实践。这些见解先于“课改”,又完全符合“课改”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要讲究方式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养成良好的习惯。

国学大师梁启超说: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一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同学们的成长非常重要!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引下,要养成“主动识字、查阅工具书及资料、读书看报、留心周围事物、勤动笔、常积累和乐于与他人交流”等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3.培养语文能力。

教书育人论文 篇二

关键词: 科技哲学 书香校园建设 必要性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在高职院校实施书香校园建设其实就是通过教育者的积极引导,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让广大师生通过多种形式,感悟人类的智慧和文明。中国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它涵盖了自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品读国学经典,汲取精华,建设书香校园,对于承载教书育人任务高职院校来说是必要的,更是必需的。

一、书香校园建设服务师生成长

在科技哲学领域关于科技伦理的研究中,我们能找到包括人的理性理论、人的心灵理论、人的追求理论等,这些将为书香校园建设的主体――人,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解决了科技伦理中人的理论问题,也就能更好地建设书香校园,服务师生成长。

1.书香校园建设是一种理性的过程。书香校园建设的主体是人,人的本性是理性的存在物,书香校园建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分享普遍理性的理性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认识普遍理性的理性过程。一所真正有内涵的学校,应该是让人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能深切地感受到书香的味道,感受到人的理性内涵。教育不应该成为一个训练“机器”的机构,而应该成为培育有理性的人的场所。通过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广大师生认识理性,学会分享理性。

2.书香校园建设是一种提升人的心灵境界的过程。书香校园建设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为主要任务。书香校园建设是一个努力向上,努力向无限追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忽略的是人的限度,尤其是社会的限度。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同范式的文化传播更加普遍,文化中的价值观差异更加凸显,对科技文化教育提出挑战。高校是人文精神的殿堂,建设书香校园,用优秀传统文化来构建我们的价值观,对于高校的德育教育来说非常必要。

3.书香校园建设是一种实现人的追求的过程。师生在校园环境中,通过主体的认知来表达对人文精神的接受。当人的期望值特别高,不能达到时,不能忽视我们对善良追求的动力,我们更需要一种自我超越的精神,来实现书香校园文化层次的提升。书香校园文化具有德育教育的特质,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相关联,高品位的文化理念灌输,能保证学生人格修养的形成,达到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

4.书香校园建设是一种文化扬弃的过程。书香校园文化受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影响。当今很多年轻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个性超脱于社会文化,形成扭曲的道德观,对文化教育的现状提出挑战。时代要求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相同步,书香校园文化的建设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反映社会的总体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强化主体意识,对文化进行扬弃,接受对师生发展有益的传统文化,摈弃那些功利主义文化。

二、书香校园建设服务学院发展

在科技哲学领域关于科技方法的研究中,我们能找到包括假设理论、归纳理论、演绎理论等,这些科技研究方法的理论将为书香校园建设搭建更加合理的框架。把科技方法理论运用到书香校园建设,能让书香校园建设更加科学、理性、规范,服务学院发展。

1.书香校园建设是一种回归过程。书香校园建设能更好地对文化的本质和内涵,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质和内涵进行追求和把握,是一种回归过程。文化的积淀是书香校园建设的前提,是高等教育实现战略目标的保证。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机构,要注重对文化本质和内涵的把握,引领文化建设的潮流,把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找出文化深层次的价值所在,建立能服务学院发展的文化模式。

2.书香校园建设是一种动态过程。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归纳过程,是一种动态过程。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发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都是时代的需要。归纳和总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把学习传统文化作为师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完善的文化价值体系,把校园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文化的动态性。

3.书香校园建设是一种辩证过程。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从书香校园到校园溢满书香,是对文化的演绎,是一种辩证过程。文化的发展遵循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事物的发展过程是辩证的否定过程,即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校园文化建设是客观存在的,书香校园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也就必然遵循辩证否定的规律,因此,我们的书香校园建设过程是一个辩证过程。

三、书香校园建设服务社会进步

在科技哲学领域关于STS(科学技术与社会,science、technology、society)的研究中,我们能找到教育活动、思想文化活动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些关系更加有利于书香校园体系的构建。要有效利用这些关系,使其服务于社会。

1.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的相互作用推动社会意识形态的提升。思想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前提,对文化建设有指导作用;文化建设是思想建设的表现,对思想建设有展示作用。用STS中的理论关系来指导书香校园建设,其实就是研究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关系的过程,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STS理论能指导书香校园建设,书香校园建设能展示STS理论的成果,二者的相互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社会综合素质的提高。教育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能更有效地推动文化的进步,进而提高全社会的综合素质。文化是内化为人类思想的人化过程,文化能不断丰富教育的内容,让教育充分体现时代的特征。社会综合素质的提高过程其实是人的综合素质提高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教育的接受和文化的传播,二者相互影响有助于社会综合素质的提高。

教书育人范文 篇三

关键词:教书育人;教学环节

中图分类号:G4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2-0213-01

1 教学与教育

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传授知识,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教学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即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

在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是教学过程,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学校中,老师不仅教学,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道德的引路人,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又有人说: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一切教学活动都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活动,教师通过教学总要给学生一定的教育影响,不给学生的任何影响的教学是不存在的。这可以说是一条客观规律,即“教书”不可能不“育人”。“育人”的主要途径是“教书”。教书与育人是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的统一体。

2 教书育人的出发点

了解了教学与教育关系,教书育人就应含义明确了,我们在进行这项工作时,要注意突出以下几个要点:

(1)教书育人必须是教师的自觉、有目的行动。要求教师从培养“建设者”“社会有用人”的高度来认识。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出发,明确其任务和使命,并积极加以实践。

(2)教书育人,应贯穿教学各个环节。教学是教师在学校的主要实践活动。教学是学生接触教师的主要机会,没有教学就谈不上”“育人”。

(3)教书育人必须有计划,有意识地进行,每个教师对自己要有要求,要落实,要总结提高,不断提出新的方法,推广好的方法,以期获好的效果。

(4)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教书育人也是学校工作的导向。在各教学环节的计划、组织、协调管理工作中一定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工作日程。

3 教书育人落实点

学校作为一个社会单位,基本有三项任务:培养人才、科研、社会服务。其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也就是说教书育人是最重要的任务。如何把教书育人工作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呢?

(1)提高教学质量是搞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基础,只有高质量的教学,才有可能增加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才能使“育人”有较为坚实的基础,如果教师在教学上备课不认真、思路不清晰,方法不得当。重点不突出,难点讲不清,会给学生以“治学不严谨”的印象,教师的“育人”就会流于形式,甚至起不到作用。

(2)提高教学的教育性是教书育人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辩证法、唯物主义、方法论等教学因素,在教学中育人,不能简单地搞“两张皮”,提高教学的教育性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那么教书育人就在教学中得到落实。

(3)低年级学生可塑性强,教书育人应把他们作重点对象。

(4)抓准结合点进行教书育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发展历史较长,比较成熟。较严谨。教书育人在这些课程中结合点较多。如结合课堂教学讲学科发展史,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结合学科发展史,讲名人的治学精神,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结合课堂组织教育学生遵守公共道德,加强组织纪律教育。

(5)结合公益劳动,进行劳动观念教育。

(6)结合实习,了解社会,了解行业的敬业的精神,了解行业的团队精神。从而对学生进行严谨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工作作风的教育。

(7)教书育人体现在教学文件中,如:在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时,要求每课必须明确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也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方法论教育提要求。

(8)教书育人体现在良好的育人环境中,环境会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

教书育人 篇四

还记得刚开始上班的时候,自己觉得提高教学质量是最重要的,心想只要自己把课教好了学生自然就会学好,成绩也理所当然地就好了。于是,我将大部分精力都花到了备课上,每一节课都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有时候为了弄明白一个细节的问题,需要请教专门的老师,并且要查阅很多的资料,直到自己彻底明白为之。可是一个学期下来后,学生的成绩远远没有我预料的好,反而有好多学生出奇得差,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我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而且课堂气氛也不错,从学生的表现可以看出,我讲的内容他们都听懂了呀,可为什么成绩依然上不来呢?后来我才明白,有很多同学是上课听讲,可是他们下来根本就不及时地复习巩固,有的同学甚至都不看书,这样的一种学习习惯成绩怎么可能提高。

随着我对自己所教学生的了解,以及自己这两年来对教育的理解,逐渐地明白,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还有一项我认为更重要的任务――育人。这段时间我总是在想,我们教师的职责究竟是什么?我们要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而这些问题随着我的思考的加深慢慢地也有了答案。我想,一直以来,我们都把学生的成绩看得很重,将一个学生的全部都用成绩来衡量,当一个学生的成绩很差的时候便否定了他的全部。而有的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成绩差背后的原因,也许他也想学好,只是因为种种原因而让自己一差再差,最后丧失了进步的信心和勇气,导致一蹶不振,从此再也没有了学习的兴趣。然而,对教育来说真正有价值的并不仅仅是让好学生变得更好,更重要的是让后进生也能变好,这才称的上完整的教育。

前段时间有一个学生说他不想念书了,自己要去学开挖掘机,我就说我支持你,但是你一定要记住,你现在是学着开挖掘机,过两年你要自己拥有一台,然后再过几年拥有更多的挖掘机,这也是一种成功。即使你没有读完高中,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依然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他朝我笑了笑,说自己一定会努力的。我想,现在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因此成功也是多元的,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能考上大学,所以我们也不能用文凭的高低来评价一个人,而要看一个人在自己的经历中成长了多少,只要自己能成长,比成绩好要重要得多。

教书育人论文 篇五

关键词:西方;秘书教育;职业;改革

职业化是现代秘书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化秘书的普及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就完全实现了秘书职业化进程。所谓秘书职业化是指秘书作为社会分工中一种独立、特定的职业类型而存在,具有法定的职业身份和职业地位,拥有特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建有权威而完善的职业任职标准资格体系。秘书职业化首先应是身份的职业化。据美国劳工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美国全国秘书从业者就约有三百万,秘书是美国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之一。在西方,秘书不仅从业人数多而且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秘书有属于自己的节日。每年四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被定为“国际秘书节”,人们会向秘书表达自己的节日祝贺。西方一些国家甚至为秘书职业进行了立法,例如董事会秘书制度就是英法美国家一种较完善的法律制度。秘书职业化也表现在服务对象的多元化。在西方,秘书广泛存在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涉及到运输、司法、公共服务业、贸易、金融、房地产等各个行业。可以说在西方国家的各种经济和社会管理事务中,秘书已成为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秘书职业化也表现在知识技能的专业化。在西方,秘书们除了要具备最一般的文字、外语、计算机技能之外,往往还需要专业性很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其工作内容从日程安排、内勤接待、后勤服务到会议策划、公关服务、出谋献策等,工作范围很广,工作的专业性和知识性都十分突出。

由于秘书在西方已成为一个专门独立的职业,因此专业培养秘书的学校和专门管理秘书的协会都非常齐备。西方秘书教育机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与社会秘书职业所需相适应,西方发达国家的秘书教育也都深深烙上了职业化的印记,职业化特征十分明显。

一、培养目标职业化

为满足社会对不同职业秘书的需求,西方国家的秘书教育培养目标定的十分精细,秘书职业层次明显。例如德国主要培养“通用型的欧洲女秘书”,分三个阶段培养,第一阶段要求掌握速记、打字等一般职业秘书工作技能,可在国内低层次秘书岗位就业。第二阶段要求强化训练英、法、西班牙等多种语言,学习德语文书和信函处理技术等,可在国内或国外自谋职业。第三阶段要求学习欧共体各国的经贸用语和日常会话,以及各国的历史、文化、民俗、法律等,通过德国女秘书协会和国际商业通信组织的考试可就职于欧盟乃至世界各地的秘书岗位。美国的秘书教育由低到高可分为三个层次:成人学校的秘书培训教育,主要面向有需要的社会各类人员进行秘书知识、技能的培训;高中秘书职业技能教育,主要面向校高中学生,使之具有从事一般秘书工作的职业技能;高等院校秘书教育,主要培养企业主管身边的特殊助手型秘书。法国也成立了国立行政学院,全力培养“从秘书做起的管理国家的人”。英国主要培养“国际型的职业秘书”。正是因为这种细致的目标定位,西方秘书教育培养的学生往往在职业技能上有着更为明显的优势。

二、课程设置职业化

西方秘书教育的课程设置突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价值观,特别重视一些实践操作类课程。德国的“欧洲秘书培训中心”课程体系中,分为语言、技能和理论三类课程。秘书理论课程虽作为“必修课”,但仅仅视为入门课程,所占比重很小且并非考核重点。相反一些实践性选修课程,如速记、打字、语言能力等却格外重视,这些选修课程都制定了严格的量化考核标准。美国秘书教育的课程设置则分为公共课、专业课,公共课重在训练秘书通用的职业技能如打字、速记、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课则根据不同行业的秘书职业特点来安排,如法律秘书是企业法、法院及法律事务程序、州法院法律条例等课程;医学秘书是生物学、生理学和医药法等课程。行政秘书是商业数学、企业法和行政秘书准则等课程。英国剑桥秘书证书考试系统课程设置则根据市场商务活动和国际秘书业务特点分为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核心课程有文字处理、办公室管理、沟通和项目管理等。选修课程有客户服务、人际商务技巧、信息和沟通技术等。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国际商务环境中秘书的必备职业技能。

三、考核认证职业化

西方秘书考核认证的关键是职业技能,如打字、速记、笔译等,除此外还要考核商贸语言、交际语言、英文信函写作等,秘书理论不作为考核重点。这些职业技能都有着明确而严格的量化考核标准。德国女秘书协会要求打字最低达到200键每分钟,速记120词每分钟,英语口述打字不低于150键每分钟。英国国际商业通信组织考试要求德文打字达到280键每分钟,英文速记120音节每分钟。瑞士欧洲女秘书高等专科学院要求德文打字达到280键每分钟,英文打字240键每分钟,德文速记150键每分钟。西方秘书职业认证考核在强调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兼顾了职业素质的要求,如职业个性、职业修养和职业道德等。这些素质要求是从称职的秘书人员工作实践中归纳和抽象出来的,不光在理论教学中落实渗透而且在专业实践中也参照融合。在考核组织形式上,西方秘书职业资格认证由最具权威的社会秘书专业组织来负责实施。英国有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特许秘书与行政人员公会、皮特曼考试学院等。在美国有国际职业秘书协会、法律秘书协会和医药秘书协会。德国有女秘书协会、国际商业通信组织等。

相较于西方,受历史条件和官本位思想的制约,我国正规的秘书教育是在八十年代才真正起步的。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秘书工作的职业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从业人员日益增多,秘书工作的专业性不断强化,各种行业秘书如教育秘书、医生秘书、法律秘书等不断涌现。面对职业化的秘书市场,我国高职文秘教育却明显有点跟不上节拍,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方面都还没有完全体现出职业性。基于此,我们有理由借鉴西方职业秘书教育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高职文秘教育的职业化进程。

一、 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市场化

高职文秘教育应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特点,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市场化、精细化。要根据市场秘书职业要求,加强校企合作的质量和力度,不光是实习、实训等环节日常专业教学也要让企业参与进来。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和企业签定行业定向秘书如行政秘书、企业秘书、商务秘书、涉外秘书的培养协议,用条款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同时邀请企业将自己的经营管理、企业文化等内容以专题讲座的方式补充教学内容,或者直接把专业教学课堂挪移到企业现实生产环境中。通过这些改革举措使学生从入学一开始就能在企业实践中学习秘书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我们一定要打破高职文秘人才培养完全由学校垄断的局面,要给企业充分的话语权。只有企业高效参与,才能避免高职文秘人才培养目标的盲目性,人才培养定位才能准确,秘书的职业性才能充分体现。

二、课程设置进一步科学化

高职文秘教育应以“应用性”为主旨,以专业能力为本位整合专业课程体系。我们不能再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而应以秘书职业实用性和技能性为特点对相关课程进行有力整合。积极删除掉一些陈旧的课程,合并教学内容有重复的课程,适当精简秘书学等理论必修课程。特别突出一些实践职业技能课程如社交礼仪、商务谈判实务,办公自动化、外语交际口语、计算机文秘应用软件、汽车驾驶技术等课程,在课时分配上适当倾斜。在确保专业课程职业性的同时,我们还应根据秘书职场所需大量增设一些选修课程,以确保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如企业文化学、企业管理学、会计学、经济法等。我们特别要避免人为的对选修课的轻视,要注意加强对选修课程的考核监管。除此外在课程设置中也要适时补充当前新兴科技的发展、世贸组织对秘书工作的影响和要求等内容,课程设置要与时俱进。

三、建立科学务实的学生评价体系

要建立科学务实的学生评价体系,突出学生秘书实践技能的评价。特别重视文秘专业课程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等评价内容,保证学生获得秘书职业实际所需的职业技能。评价标准要实现专业技能与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国家秘书职业资格标准等要素的有机融合,从而强化学生现代商务办公、人际交往、企业管理等能力的培养。评价质量要注意和证书相结合,提倡多证多能。要求学生在取得专业文凭的基础上,能持有多种秘书能力证书,特别是高级别的证书,如文秘职业资格证,普通话证书,外语、计算机等级证书,汽车驾驶证以及电子商务、报关员等资格证书。其次要实现职业技能评价和职业素质评价并重,避免光重技能评价的片面性。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评价,学校可利用一些真实职场案例来课堂渗透,也可进一步严格秘书实践操作规范,学校还可依托秘书职业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秘书风采礼仪展示、青年志愿者、优秀秘书专题讲座讨论等,寓教于乐,以活动为载体来动态评价学生的职业素质。

四、 完善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和秘书行业协会

在高职文秘教育中引入秘书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快秘书职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我国的秘书职业资格考试制度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已渐趋成熟,考试形式上基本实现了秘书理论和秘书实践相结合,环境模拟、岗位模拟和任务驱动三合一的科学运行模式。但从深层次讲,秘书职业资格考试制度与秘书职场实际还是存在一定脱节现象。打字、速录等秘书最基本的工作实践技能没能在考试中加以深刻体现,精确的技能量化考核标准就更无从谈起。同时不同行业秘书的素质要求不一样,现有的秘书职业资格考试还缺少这种区分度。其次,目前秘书界还真正缺乏由专业人士主管、社会公信力强的秘书行业协会。随着秘书职业化进程的加快,庞大的从业人员必然会发生秘书资格审核、职业道德、与上司或客户发生纠纷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只有成立专业的秘书行业协会来进行专业管理,才能使该职业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也才能使高职文秘教育更具有方向性。

[参考文献]

[1]姜平平 代亚松《秘书职业发展趋势对高职文秘教学改革的骑士》[J].职业教育2013年第3期 42-43页。

[2]马培新《中西方秘书教育比较研究》[J].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84-88页。

[3]扬群欢《从中西方秘书教育比较看我国高职秘书教育机制的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10期 81-84页。

[4]戚国华《浅论西方文化对我国秘书职业的影响》[J].山东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145-146页。

[5]张立欣《秘书职业化背景下的秘书教学改进与应对》[J].办公室业务2013年第8期 1-4页。

[6]李欣 李国栋《中外秘书教育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4年第27期 13-15页。

[7]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M]. 2009年4月。

[8]米靖《现代职业教育论》天津大学出版社 [M]. 2010年7月。

教书育人 篇六

由于人文教育在要求生徒掌握儒家经典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将儒家人文精神内化为道德品格,因此不但要求书院重视教学环节的人文精神培养,而且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既体现在学规之类的制度化文件中,也从书院内部环境的创设、祭祀等方面鲜明地体现出来。

学规是规定书院的办学宗旨、办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其学习方法等方面内容的制度性文件,书院的人文教育也在学规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在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朱熹所制定的《白鹿书院揭示》是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书院学规,不仅为历代书院所采用,而且还成为南宋中后期以来官办教育机构的规范性文件之一。《白鹿书院揭示》将儒家的道德规范作为书院办学指导方针,首先就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获得这些道德规范,《揭示》认为掌握儒家经书是关键,朱熹说:“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而问辨之。”为此,他提出了“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从这个“为学之序”来看,朱熹要求生徒学习儒家经典的最终落脚点就在于笃行上,即将道德规范转化为行为实践。在朱熹看来,行为实践更多地会表现在日常行为中,他说:“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为此,《白鹿书院揭示》对生徒的日常行为规范也有相当严格的规定,在修身方面,要求生徒“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在处事方面,要求“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在接物方面,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达到学规中的各项要求,朱熹强调自我主观努力的作用,他说:“则夫规矩禁防,岂待他人设之后有持循哉?”与此同时,他认为学规还有警示作用,对于生徒的道德教育必须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指示生徒严格遵守这一学规,“诸君其相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其有不然,而或出于禁防之外,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白鹿书院揭示》不但规定了人文教育在书院教育中的地位,而且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

与《白鹿书院揭示》强调主观自觉性不同,在同为南宋著名学者的吕祖谦为丽泽书院制定的《规约》中,则强调外部力量的强制性在人文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在道德教育方面,《规约》主张建立书院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将社会舆论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手段。他认为生徒违反道德准则之后,要先对其进行劝勉。如果劝勉无效,则要对其进行严厉的谴责。如果谴责仍然无效,则需要公之于众,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来促使其悔过。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生徒,书院应当开除其学籍。为使人文教育落到实处,《规约》要求生徒使用日记簿,将每天所学的内容和疑问记录下来,“肄业当常有,日纪所习于簿,多寡随意。如遇有干辍业,亦书于簿”。等到生徒聚会探讨学术时,各自提出自己有关于经书的疑问,互相商榷。对懒惰不愿意写日记的生徒,应当“共摈之”。我们认为朱熹和吕祖谦的学规在开展人文教育方面,各有特点,朱熹重视生徒的道德自觉性的培养,而吕祖谦则重视舆论的监督与强制作用。

尽管实施人文教育的方式不尽相同,但书院利用学规开展以儒家道德伦理为核心的人文教育的传统为后世所继承,只是在不同的时候和不同的书院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些大同小异的条目而已,使书院的人文教育在强调道德自觉和舆论强制方面走了调和的路线。

清代岳麓书院山长王文清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制定的《岳麓书院学规》,现仍刊在岳麓书院讲堂东墙之上。这一学规延续了书院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从孝、忠、庄、俭、和、悌、义等方面对生徒作出了严格的要求,学规的前半部分为:“时常省问父母,朔望恭(谒)圣贤;气习各矫偏处,举止整齐严肃;服食宜从俭素,外事毫不可干;行坐必依齿序,痛戒讦短毁长;损友必须拒绝,不可闲谈废时。”不但保持了历代学规对儒家伦理道德进行严格要求的传统,它还将儒家道德伦理规范贯穿于日常行为中,力图使生徒养成良好的素养和人格形象。因此,这一学规使书院的人文教育更加易于落实,也使得书院人文教育效果更易于考核。

除学规之外,书院人文教育实施的方式还有很多,如书院内部环节的创设与祭祀是最为典型的。书院建筑的总体布局是遵循儒家纲常伦理的,内部环境的布置也时刻彰显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采取类似潜在课程的方式实施人文教育。如岳麓书院讲堂的布置就十分具有代表性,讲堂东、西两墙上嵌有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和清代山长欧阳正焕手书的“整、齐、严、肃”八个大字,集中体现了岳麓书院的院风和人文教育传统。这种布置使书院生徒置身于浓厚的儒家伦理道德氛围之中,时刻警醒他们保持对儒家伦理道德的体悟和追求。

书院祭祀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书院祭祀是中国古代庙学体制的延伸,并结合书院的需要形成了自身的特点。除与官学同样将孔子等先圣、先师、先贤作为祭祀对象之外,书院还供奉本院学派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以及与本院息息相关的人物,其目的在于一方面彰显本院的学派学风和旨趣,另一方面意在将这些人树立为本院生徒,甚至成为书院所在地的道德和学术的榜样。通过开展祭祀礼仪,向生徒与地方民众传达书院的道德与学术追求,使生徒与地方民众受到儒家人文精神的浸染。

这些实施人文教化的方式多是重在对于人文教育的第一个层面——完善自我道德修养的要求,而对于第二个层面——治国、平天下的方面则显得相对忽略。这与儒家认为道德修养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的思想是一致的,加之书院作为教育机构,强调个体道德教育亦在情理之中。

北宋以降,书院逐渐发展成为传承、创新和普及儒家学说的重要机构,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发展中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可以说,书院是儒家文化传播、创新和普及最有力的推动者,也是儒家精神的有力践履者。

儒学是以人为本位的学说,主要表现为在对人的价值和人格肯定的同时,也强调人应该具备社会责任心,并认为这二者之间存在前后依存的关系,即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内圣外王之道”,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格物”、“致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达到“内圣”的境界。在此基础上,儒家学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即所谓的“外王”。这种由内圣走向外王的思想,即是儒家人文精神的主要内涵。换言之,儒家人文精神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其一,士人通过忠实践履儒家的道德规范,并将其内化为自身人格、价值的追求方面,使个体道德达到完善的境界。其二,儒家人文精神的理想在于将儒家的道德要求付诸实践,最终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儒家将这种人文精神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使中国古代教育呈现出典型的人文特色。书院教育不仅将以道德养成为核心的人文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而且按照儒家的理想来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使其人文精神得到贯彻落实。

作为宋代儒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一生创建、修复并讲学于多所书院,在长期的书院教学生涯中,朱熹将培养书院生徒的道德品质作为首要任务,他在《白鹿书院揭示》中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在朱熹的设想中,道德养成被视为人才模式的核心,他说:“而其所以教之之具,则皆因其天赋之秉彝而为之品节,以开导而劝勉之,使其明诸心,修诸身,行于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而推之以达乎君臣上下、人民事务之际,必无不尽其分焉者。”他的这一人才模式的基本内涵与儒家道德所信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完全吻合的,道德培养被提高到首要地位。

不惟朱熹如此,几乎所有的书院大师都强调儒家人文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绝对地位。长期主讲南宋长沙岳麓、城南二书院的著名学者张拭则认为书院应该“传道而济斯民”,将以儒家道德为核心的“道”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为学之路虽然与朱、张二人明显不同,但在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上,却是与二人一致的,对书院人才培养的首要标准也是“明人伦”。在(增修万松书院记)中他指出:“今书院之设……士之来集于此者……而进取之心,自吾所汲汲,非有待于人从而趋之也。是必有进于是者矣。是固期我以古圣贤之学也。”而“古圣贤之学明伦而已。”所谓“明伦”就是要精通儒家的伦理道德,并将其内化为信念,进而外化为行为准则。此外,王阳明还将书院的道德教育与自己的学术主张结合起来,认为书院教育应启发良知、培养圣人,即所谓的“致良知”。

尽管明清代大多数书院是以培养科举人才为主要任务,但书院仍然重视人文精神的灌输,强调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扎实的儒学功底是科举应试的前提条件。道光中叶,主讲庐州泾川书院的著名汉学家胡培晕认为:“国家设立书院造就人才,原欲其讲明修己治人之道,备他日任使,非徒以膏火月廪周其空乏,亦并非望其博取科第为一身之荣已也。”许完寅认为当时书院教学的主要弊端是“聚诸生课文词,为科举而已”。尽管他也承认“当今之世,士之起于乡也以科举,势不得不专于文词”,但他还是认为片面追求科举文词会妨碍道德水平的提高,他说:“然而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所至,其有道德而能文词者如彼也,其文词当于理而进于道者又如此也。夫何有今昔之异哉?”因此,他要求桐乡书院的生徒通过潜心学习儒家经典,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他说:“吾愿吾乡之士,讲习于其中,无诱乎功名名利而存苟简之心,相与究孔孟之遗,为修己治人之大,勇于自立,而以积久持之,待其学之成履之为德性,发之为文章,举而用之为丰功伟业,斯所谓人材于此出,斯所谓造士于此始矣。”嵩阳书院的执掌者耿介也认为从事举业的生徒要重视“有本之学”的学习,他说:“今日论学,不必烦为之辞,即于举业加一行字,使修其辞为有德之言见诸用,为有本之学。”

虽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书院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尽相同,甚至沦为科举附庸的书院对人文教育相当不重视,但人文教育贯穿于书院千余年的发展始终,成为其区别于中国古代其他教育机构的显著特征。

尽管如此,书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生徒参与社会政治的实际运作也是相当重视的,这使得书院人文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拓展。书院不是修道院,不以培养清心寡欲的儒学教徒为目标;书院亦不是纯粹的文官训练营,不以培养追名逐利为终生目标的势利之徒为任务。书院教育应该通过完善生徒道德,进而实现全社会道德的完善,以此充分体现出儒家所要求的人文精神。

为此,书院学者们往往将这种人文追求与社会政治、日常人伦结合在一起。而在传统中国的政治体制下,科举是几乎将儒家经典知识权力化的唯一制度,也是士人将文化话语权转化为政治话语权的必经之途,书院与社会政治的结合往往表现为对科举仕进的追求。因而,为实现个体道德完善与“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大多数书院都将道德教育与应试教育统一起来,目的在于培养“德业”与“举业”并重的人才。书院大师们认为士人必须在研习儒家经典的基础上,将儒家思想内化为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崇高的品格,而不是片面追求科举之学,即所谓立志。朱熹说:“若高见远识之士,读圣贤之书,据吾所见而为文以应之,得失利害之度外,虽日日应举,亦不累也。”明代王阳明的高足王畿亦持基本相同的观点,认为“举业”与“德业”并不是对立的双方,二者是相互促进的,他说:“是非举业能累人,人自累于举业耳。举业、德业原非两事……其于举业不惟无妨,且位有助;不惟有助,即举业为德业,不离日用证圣功,合一之道也。”

此外,不少书院的创建者或修复者则进一步认为生徒努力学习“有本之学”,不仅能提高自身素质,而且还能提高科举及第的机率。广西洛江书院要求生徒全面研习《易》、《书》、《诗》、《礼》、《春秋》等儒家经典,将学习心得付诸实践。这样不但自然会形成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而且还能在场屋竞争中稳操胜券。饶拱辰创建巴东信陵书院以后,反对书院生徒“惟是习文艺、取科第为富贵资”,注重在讲明义理和提高自身修养上下工夫,使自己成为学问淹通、修身慎行的君子,这样能使“其文艺必能卓然自树立于流俗之外”,在科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机率自然也更大,即使“不得科第,亦能为乡党所倚赖而矜式”。

书院教育的这种转变,使得科举应试知识与人文教育结合在一起,成为实施人文教育的主要资源了。乾隆五年(1740年)制定的台湾(海东书院学规)云:“‘六经’为学问根源。士不通经,则不明理。而史以记事。历代兴衰治乱之迹柢,亦胥在焉。舍经史而不务,虽诵时文千百篇,不足济事。”以科举考试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将人文教育寓于科举应试教育之中,应该说这是书院科举化背景下,书院人文教育的一种自我调适,以适应生徒普遍读书应举的要求。

正因为如此,在明清社会科举化的背景下,书院依然能在人才培养方面独树一帜,不仅造就了诸多学术人才,也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治术之才,正如邵廷采所言:“自帖括义兴,学校之设名存实微,若夫求论几深,征核日用,动静有养,德艺不遗,其人其学多出书院。”

书院不仅将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人文教育提升到绝对主导的地位,并将其贯彻到书院的各个层面,使书院教育呈现出典型的人文特质。书院教育强调生徒道德的完善和治国、平天下能力的统一,培养了不少德才兼备的人才,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充分表明书院所倡导的人文教育是有着旺盛生命力的。

浅谈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责任 篇七

【摘要】古往今来,教师被人们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中国有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工作是直接教育人的特殊职业,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极大。

【关键词】教师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正人先正己;因材施教;职业道德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意思是:古人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人非圣贤,每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各种科学知识和做人道理的,人类知识的传承都是通过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来实现的,所以就有了“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由此可见以教书育人为天职的教师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行为魅力,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人生价值,实现人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礼记·文王世子》中讲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意思是教师在教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把各种优良品德教授给学生。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每一位教育大家无不都是在教授学生“某事之才”的同时,教授学生“立世之德”的。

教书育人,是人类社会发展赋予每一个教师神圣的职责,也是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在21世纪,教育工作能否承前启后,为祖国建设培育更多品学兼优的人才,关键要看的是教师能否以教书育人作为教师工作的基本职业道德,不断提升自身品德修养,言传身教,为社会建设培养优秀人才。

一、为人师表,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基本准则

《北齐书·王昕书》中讲到“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意思是人品德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因此教书育人首先要求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要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言传身教。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张伯苓先生以自己的戒烟行为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来教育学生戒烟,正是对为人师表身体力行的表现。

二、正人先正己,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要求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的文章,文中指出,“言教”并非独立的一回事,而是依附与“身教”的;或以言教,或不言而教,实际上都是“身教”。“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动都足以为受教育的模范。

《论语》中写道,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意思是: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自己的品德行为都不端正,又何谈教育学生呢?

学生很多的品德行为都是学自教师,如果教师不能做到自己品德行为端正,是无法教育出品德行为端正的学生的。因此,正人先正己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必要条件。

三、因材施教,是教书育人的职业素质要求

《论语》中记载这样一则故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这则故事成了后世讲述教育大家孔子因材施教的千古传唱,它生动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在21世纪的教育中,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如何实现因材施教呢,我个人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善于观察学生,发现不同学生的差异所在。学生由于各自的智力水平、家庭环境、自身性格不同,导致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总结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

(2)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教给学生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造成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对不同方面的知识吸收能力不同。传统呆板的“填鸭式”、“灌输式”教育已不适应当代教育的潮流。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要促进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求教师在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基础上,教授给学生适合自身学习的学习方法。

(3)要以点带面,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当今社会需要有的是有综合知识全面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能够在自己兴趣爱好领域取得优异成果的同时,要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在不同领域全面发展,做到学文者通理学理者习文,成为文理双全的优秀人才。

人们经常把教师比作园丁,劳累了自己,培育了学生。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这个时代赋予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要求,作为一名21世纪的人民教师,树立为人师表的职业基本准则,正人先正己的职业道德要求,因材施教的职业素质要求是每一个教师教书育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

参考文献:

[1] 周延波。高校创新教育[J]科学出版社, 2011,(01).

[2] 方双虎。论课堂心理气氛及其营造[J];教学与管理;2003年13期。

[3] 李春玉。创新教育学[J]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01)

[4] 陈坚。营造良好课堂气氛 激活学生思维[J]福建轻纺, 2008,(03) .

[5]罗本琦。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教书育人范文 篇八

对此,作为一名在一线从事教学的语文老师,在教学实践和平时与同仁的交流沟通中,我有几点真切感受。

就第一种导向来说,这种意见似乎现在占了上风,成为一种主流意见。执此种意见的人认为,语文学科首先具备工具性,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解析是理解文本的基础。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学科,是“学科之母”,如果对文本的语句解析出现错误的话,那么建于文本之上的一切,也都会随之出现偏差。因此,语文必须注重对文本的解析,以文本为重点,对文本中的语句进行深入的挖掘品位,强调对文本语句的正确解读。这一点毫无疑问是正确的,最基础的往往就是最重要的,作为语文教学来说,文本是立足之本。对文本的内容解读如果出现了错误,那么对文本蕴涵情感的体会,对文本思想主题的理解,也都会随之误入歧途,基础的错误必将导致本质的错误,最后甚至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如宋明时期由于对儒家经典文本的解读出现错误,使儒学的传承走上了歪路,对中华传统文化乃至整个民族的前途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又如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下雨天,留客天”的故事,用不同的方式解读它,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文本所表现的情境也随之变化。读成“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时,洋溢着暖暖的温情,而当读成“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时,却从温情化成了冻彻人心的冷酷。放到课堂教学中来说,某次测试中,有一则题目:请你谈谈对“开卷有益”的看法。结果很多同学都大谈特谈对政治历史学科开卷考试的看法。有的同学语句不可谓不精彩,观点不可谓不精辟,但最后很遗憾,试卷发下后,他们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大大的鲜红的“×”。归根结底在于他们对文本语句的解读出现了错误,最终导致了方向性的错误。好比一棵树,根上出了问题,枝叶当然不能幸免,所以注重文本的解读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

但第一种导向也有偏失之处,它往往一味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侧重于对文本本身的挖掘,却忽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甚至有人提出,思想教育是政治老师的事,语文课决不能变成政治课。但他们都忘了,语文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门人文学科,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必将失去其存在的根本意义所在。

而第二种导向毫无疑问注重了这一点,它提倡的是对语文人文性的挖掘和张扬。从语言文字中所承载的情感和思想出发,强调语文“育人”的特性。确实,语文绝不仅仅只是具备工具性,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一个工具,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所承载和传扬的,绝不仅仅只是表面的语句词章,更有永不腐朽的千古智慧与万载才情。有谁能比李白更飘逸洒脱,有谁能比杜甫更博大厚重,有谁能超出苏轼的文采风流,有谁能忘却易安居士的婉约清丽。语文教学如果仅仅只是局限于对文章语句的咬文嚼字,那么中华文化的千古风流又将何去何从呢?文字可能是死的,但其中所传承的感情与思想却是鲜活的,千载之下,秦汉的幽古雄浑,唐宋的诗酒风流,谁能轻易抛却。当一味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像医生拿起解剖刀一样,去一一解剖那些佳句丽章时,中华文华上下五千年的精华和神韵又将何存?陶渊明醉卧于丛,对月览书,唱出了“好读书,不求甚解”,他所注重的是与文章中灵魂的碰撞、心灵的交流,而不是书虫蛀书式的啃嚼。孔圣人慨叹文章有教化之功,如果失却了这一点也就失去了语文生存的根本目的。所以,强调语文的人文性是正确的。但遗憾的是,持第二种意见的人往往沉迷于自己营造的意境中,却忘却了世上本没有“空中楼阁”,如果忽视了文本解读的基础作用,那么就根本不可能凭空搭建出华丽的空中楼阁,即使勉力为之,也只是搭在浮沙上的楼宇,转瞬即逝。

教书育人范文 篇九

【关键词】学困生 做人教育 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8-0076-02

教书育人,本是两位一体的。教书育人是学校教育的职责和义务。但是,由于教育评价体制存在的问题,学校教育还存在着重智轻德的现象,一部分学生因学习成绩差而辍学,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下面是笔者对这种情况存在现象及造成的影响、形成原因和应对措施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 重智轻德的教育依然表现突出

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年,但学校教育依然是校长关注教师的教学成绩,教师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只要学生的学习成绩门门优秀,就是好学生。在这“唯分数论英雄”的环境中,有些因种种原因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就感到自卑、绝望、被排挤,只好选择逃避。特别是初三年级的学生,面临升学、中考压力,这种心理会更为明显。

二 重教书、轻育人造成的负面影响

片面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重传授知识、轻视育人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不仅使学生逃学、辍学,还有许多不良后果。首先,来自学校、家庭乃至社会追求分数而造成的心理压力,致使学生心理脆弱、人格扭曲。近年来,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学生在学习上因受不了家庭的逼迫、老师的批评而轻生自残,伤害同学、老师甚至父母的恶性事件,血的教训令人痛心。其次,由于片面看重成绩,而忽视学生做人方面的教育,使学生道德缺失,错误地认为考好成绩就是做学生的唯一理想,一旦考试成绩无法提高,就自我否定,没有远大理想,自甘堕落,甚至故意与学校、老师、家长对抗,校园暴力屡禁不止,在社会上成为打架斗殴的“混混”,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不断上升。这一切,就是教育偏离育人目标的结果。

三 教育错误导向的根源追溯

从上述情况看,问题根源在于教育评价体制。在教育改革的今天,知识的获得、智能的训练仍是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主流价值。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主要看升学成绩(初中和高中),导致学校教育评价以提高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以所带学科成绩为依据,只要考试成绩好,便会“一俊遮百丑”。对学生的评价也是成绩好便“一好百好”。这种评价体制的结果是学校功利化:学校追求升学率和高成绩是为了生存,教师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学生追求考试成绩是为了自己的出路,家长追求成绩亦是为了孩子的前程。考试成绩把各方面的压力汇集在一起,像一座沉重的山,这对那些“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低下,达不到国家义务教育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① 即所谓的“学困生”就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有些被“挤”出校外,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沦为“社会渣滓”。无须讳言,这是教育的失败。

四 使学困生亦能健康成长的教育措施和途径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智力是多方面的,智力的表现形式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判断一个人的聪明与否的标准当然是多种多样的。”② 所以,学校教育应当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的优势、特长,既要使他们成才,更要让其成人。要做到这点,应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1.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改革力度,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目前,社会上还存在“轰轰烈烈喊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的现象,使育人相当程度上变成了“育分”。仅仅靠中小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来实施素质教育,那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坚持到底、不能收到实效的。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学校的评价机制和管理上加大改革力度,抑制学校在考试分数、中高考人数上的不合理竞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校为本,切实给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一个公平、宽松的学习空间,不至于使他们在残酷的考试竞争中成为牺牲品,实现育人为本的目标。

2.学校教育要建立健全多元评价机制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③ 每个人都会有他的闪光之处,没有这方面的特长,可能有那方面的优点,多一把衡量的尺度,就对学生多一份尊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如果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必然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淘汰大部分的“差生”,这种教育不仅不能使学困生抬起头来走路,还会使他们在人生的求知阶段成为心灵自卑、个性萎缩的“精神侏儒”。我们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制,不以升学与否这一把尺子衡量学生是否成才,尊重不同个性学生未来的发展,切实拓宽他们发展和成才的渠道,让人人都成为素质全面、个性鲜明、勇于进取、乐于奉献的大写的人。

3.关注学困生做人,也要家长更新观念

现在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考试分数,考试成绩不好,就否定孩子的一切能力,就认为孩子没有出息。如果说孩子因成绩不好而被学校、老师否定是一种自卑,那么家庭再给予否定和批评就是绝望了。所以,家长对孩子尤其是对学困生来说,不应总是与学习优秀的学生比成绩,而应努力发现孩子自身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和引导,相信孩子将来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这样,就能相对地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多给学困生一条成人之路。

关注学困生成人,应是全社会的责任。请不要把目光集中在中高考的那些高分“才子”上,也要看一看是否还有既未成才,又未成人的“不合格”公民。

注 释

①钱学森、吴增强。学困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9

教书育人范文 篇十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6(C)-0090-01

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和企业迫切需要大量合格的创新型人才。要适应新形势,培养合格人才,就要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上下功夫。

一、教书育人。(一)教书与育人的关系。教书――教育者将一定范围内的科学知识、信息知识、专业知识,有计划、有目的的传授给受教育者的过程。育人――即培养受教育者接受知识,掌握技能和提高思想觉悟、思维能力水平的过程。教书育人,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和“学”的活动中共同组成的统一体。一方面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条理清晰,语言准确;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积极配合、主动地参与形成“教”与“学”的统一活动,逐步完成育人的全过程。教书育人,是要求教师在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渗透政治思想教育的活动。有位名人说过,单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教学活动中教书与育人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在各学科专业知识里,无不渗透着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因素,教师在授课活动中的思想观点,无不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二)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责任。首先,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经常地多组织教师学习邓小平理论及教育改革的有关文件和政策;其次,要培养思想过硬的学科带头人树立典型,带动全面,这就需要有一支既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又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教师队伍。(三)教书育人是学校重点工作的中心。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教学是重点,教书育人是重点工作的中心。成人高校除完成一部分学历教育职能外,还要逐步向岗位培训转化,这是新形势下的需要,在这种教育当中虽然对象情况不同,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贯彻教书育人的宗旨是一样的,学校一切工作都紧紧围绕教书育人这个中心运转,在传授学员先进的科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学校规定的培养目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面这10篇浅谈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责任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教书育人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