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快回答分享了8篇现代学校基础教育,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基础教育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基础教育论文 篇一
1.成立协作体专家顾问团。为了更好的把握协作体发展方向,发挥预期作用,教育局特别聘请知名教育专家及省、市名校的校长组成专家顾问团,为协作体发展及时把脉。每年教育局定期组织召开专家座谈会、管理者联席会,内容涉及分析朝阳教育现状、协作体未来发展规划、如何满足协作体学校教育诉求、思考如何解决学校教育困难、如何发挥名校名师辐射作用等方面,交流思想,共谋发展大计。
2.定期召开教育专家专题论坛。先后聘请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熊梅校长、吉林省二实验宋戈校长、长春外国语学校李颖校长为我区副校长级以上干部分别作了题为《当代校长的使命———教育梦助力中国梦》、《“潜能教育”与学校发展—师生共同成长的实践研究汇报》、《从生命教育到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报告,从学校文化构建、教育教学管理、教师考核办法、特色学校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学校成功的办学经验、做法,使听者开阔了教育视野,学习到了宝贵的教育经验、提升了教育管理水平,更领略到了专家级教育管理者的教育风采。
3.打造网络交流平台。2013年3月初,由区教育局师培办和基础教育科共同建立了朝阳区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协作体网络交流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所有协作体成员单位共同参与,并设立了论坛、教学重难点解析等板块,为教师时时交流和互动提供了便利,拓宽了协作体成员单位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渠道。
二、开展系列活动,发挥协作体互动作用
1.开展校际交流活动。我区五所区属学校的校长分别走进对接学校,就学校办学特色、优势和发展愿景进行了交流,对接学校的校长们表示将进行更为广泛的合作交流,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此外,朝阳区教育局还邀请省、市优质学校的领导到协作体学校进行实地踏查,进行诊断、论证,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同时,各牵手成员单位之间,先后开展了40余次教学交流互动活动,实现了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目标。
2.开展名师交流活动。2011年初,朝阳区教育局在全市率先组织成立了4个“名师工作室”,协作体成立后,朝阳区教育局搭建了四个名师工作室与对应驻区名校的省、市名师工作室的互动平台,通过互相参与对方名师工作室活动、开展主持人和成员间的交流座谈、互相学习学科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等,使区属名师工作室与省、市名师工作室建立了长期密切联系,工作室水平迅速提升。
三、建立督导评价机制,保障协作体健康发展
1.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朝阳区教育局为实现协作体发展总体目标,确保协作体健康发展,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由朝阳区教育局师培办和基础教育科共同牵头,此外各协作体成员单位还成立了以一把手校长为组长的工作小组,构建了教育局、部门、学校自上而下的领导网络,使协作体工作得以有效开展和认真落实。
2.建立评价细则,确保工作目标实现。在朝阳区教育局组织的协作体全员大型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朝阳区教育局都及时制定活动方案并下发与活动相一致的评价细则,做到明确活动目标,实现精细化跟踪管理。
四、分析总结,实现协作体历史变革
1.存在问题。在协作体的健康发展过程中,朝阳区教育局始终不忘理性分析,在有计划、按步骤的开展协作体活动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还存在着协作体管理比较粗放,合作方式比较随意,农村学校还没有完全纳入进来,区域内校级和城乡间发展不够均衡,教育发展与百姓需求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等问题。
基础教育工作要点范文 篇二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回顾
5年来,全省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系统深入贯彻国家和我省教育规划纲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使我省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成效显著。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谱写了我省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一是基础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3.2%,较“十一五”末增加30.4个百分点,提前7年实现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得到全面巩固和提升,进入了由普及到均衡发展的新阶段,全省有57个县(市、区)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3%,较“十一五”末增加1.2个百分点。
二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推进。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政策措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之中。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体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在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我省做了典型发言。
三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学前教育以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迅速扩充资源。2015年,全省独立设置幼儿园发展到1.75万所,比2010年增加0.98万所,增幅达127%。覆盖城乡、形式多样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义务教育以促进均衡发展为重点,协调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学校标准化建设,省政府分4批评选、表彰了67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注重统筹兼顾,切实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2014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优化城乡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解决城镇基础教育资源不足问题的意见》。城镇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充,城镇小学、初中“大班额”问题自2014年以来逐年缓解。教育部充分肯定了我省的此项做法,全文转发了此《意见》,并在全国推广我省的经验。普通高中教育以持续实施薄弱高中改造项目为契机,争取中央和省级扶持资金16亿元,有效改善办学条件。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的比例在50%以上。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示范性评估和标准化创建工作持续推进,新型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初步构建。组织实施了全省中小学食堂等级量化评定工程,一千多所学校被评为一级食堂。
四是教育公平迈出新的步伐。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贫困地区学生的体质健康得到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不断完善,实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基本做到了“应入尽入”。实施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民族教育体系和政策不断完善。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农村教学点和紧缺学科师资培养培训力度不断加大,初步建立了省级统筹指导的乡村教师补充体系。
五是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启动实施了多样化发展试点项目和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推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贯彻落实,指导幼儿园和家庭实施科学的保育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全省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形成了以“国培计划”为引领,以“校本研修”为基础的“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培”五级联动培训机制,培训教师近100万人次;中原名师培育工程持续推进,培育中原名师40人、省级名师两千余人、省级骨干教师近两万人。
六是基础教育改革持续深化。我省作为承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省,坚持系统设计、试点先行、重点突破、点面结合,在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等5个方面进行试点,省市县分级分类开展实践探索,完成了我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汇编》。课程改革日益深入。首批遴选确定109所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试点学校,我省成为全国较早开展生涯教育试点的省份。
七是基础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健全治理体系,推进地方立法,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分别颁布了新修订的《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和《河南省实施〈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办法》。全面贯彻《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加强学校管理,完善治理体系,学校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回顾5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是推动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注重统筹协调、分类指导是推动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方法;注重改革创新、攻坚克难是推动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注重优化配置、加大投入是推动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科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坚定信心,强化问题导向,一以贯之切实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的目标任务和2016年的重点工作
今后5年,我们要努力实现的重要目标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实现上述目标,要坚持以下五大发展理念。
一是坚持创新理念,不断增强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动力。创新是全面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新的源泉。创新就是对权威的挑战,只有打破常规的理念、方式、方法等,才可能创新。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能力应从小培养,我们从事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同志必须有这种意识和担当。要紧紧抓住创新这个龙头,在教育理念、育人方式、工作方法、体制机制、保障要素等方面进行创新。要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要创新基础教育体制机制,调动学校、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教育活力。要深化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水平,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提升教师和学生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二是坚持协调理念,提高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协调是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既要协调好教育内部关系,又要协调好教育外部关系,更加突出基础教育的全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地位。要协调好区域间、城乡间、校际间的关系,推动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要协调好基础教育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关系,优化基础教育结构,使规模与效益相统一,提升办学水平;要协调好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关系,实现有机融合,以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要协调好公办与民办的关系,推动共同发展。同时,也要协调好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促进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成;要协调好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的支撑力度。
三是坚持绿色理念,促进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可持续发展。绿色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必要条件。绿色发展就是按规律办学、按规律育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在基础教育各阶段要深入开展绿色教育,建设绿色校园,加大节约型校园建设力度,科学规划、精准投入、精细使用,合理用好有限的人、财、物资源,以绿色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要建立科学合理、全面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体系,以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定为主要指标综合评价学生,注重发展性、过程性评价;以综合师德表现、教学质量、工作态度、工作实绩等方面评价教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完善学校治理制度、人民群众满意度等方面评价学校。
四是坚持开放理念,激发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活力。开放是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教育发展内外联动问题。要有开放的胸怀,以开放发展开阔办学视野。要不断扩大基础教育内部开放,校校协同、城乡统筹、教科结合、中小学幼儿园有机衔接。要深化与社会的联系,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资源主动有序地对社会开放。要把握趋势,深化高校与地方、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交流合作。要鼓励境内外的组织和个人依法捐资或出资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投资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事业。
五是坚持共享理念,有效增强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获得感。共享是教育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和社会公平的本质要求。共享的理念对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不断提高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保障特殊困难群体接受教育的权益,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使人民群众在教育改革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把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政策,更加突出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学前教育注重普惠,义务教育注重均衡,高中教育注重多元,特殊教育注重兜底,教师教育注重保障。教师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应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完善教师参与治校治学机制,切实保障和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社会地位,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教师生活补助制度、周转房和公租房制度,采取多种形式改善农村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
2016年和“十三五”期间,我们要按照“提高教育质量”的总要求,围绕大局、整体谋划、突出重点、开拓创新、强化保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起好步、开好局。
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质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目标下的教育质量,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新要求的教育质量。当前最根本、最迫切的,是要切实增强全面教育质量意识,树立全面教育质量观和正确的教育政绩观。衡量一个地方教育办得好不好、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关键看给国家和社会提供了多少高素质人才和高质量成果。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不能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看学生是否具有高尚的情操、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养。更根本的,是要看学生是否具备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牢固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人才多样化的观念。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落实促进公平、优化结构、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务,切实转变思维定式,不断增强提高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质量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紧迫感。
为落实上述要求,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8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着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二是着力扩充基础教育资源,优化基础教育结构;三是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四是着力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提升体育美育水平;五是着力加强基础教育教研和信息化工作,为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提供有力支撑;六是着力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七是着力保障特殊群体接受教育的权益,促进教育公平;八是着力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创建平安校园。
三、提升素质能力,保障工作实施
第一,用新精神武装头脑,保持政治清醒。一是学习新精神,掌握新要求。全面系统地学习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导教育工作,贯彻落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等一系列新精神、新要求。要深化学习内容,领会精神实质,做到真学真用。二是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干部的首要素质,是管方向、管大局、管灵魂的。要把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善于从政治大局和战略目标上谋划基础教育工作,善于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三是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政治上的明白和清醒是领导干部成熟的基本标志。基础教育和教师教育系统的同志,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讲政治纪律和规矩,做到理想信念不动摇,大是大非不糊涂。
第二,用好作风强化责任,做到清正廉洁。一是切实加强基础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学风建设。作风是最好的形象,带头是最好的落实。认真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扎实推动“三严三实”常态化、长效化,将严的要求、实的作风贯穿工作全过程,努力营造良好作风。二是全面落实“一岗双责”。要认真抓好学校党建工作。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做到标准不降低、要求不放松、措施不减弱。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管好分管领域,带好分管队伍。三是做廉洁自律的模范。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科学的发展观,心存敬畏、以上率下、勤政廉政、严于律己、公正严明。认真学习和落实《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牢固树立党规党纪意识,坚持理想信念宗旨“高线”,守住纪律“底线”,自觉做守纪律、讲规矩的模范。
基础教育工作要点范文 篇三
今天这次会议主要是和大家见个面。县区政府换届以后,分管领导变化比较大。对于新的岗位来说,大家都要有一个适应和了解的过程。现在正好刚开学,大家坐在一起学习、讨论一下,对今后工作的开展有好处。上午,大家参观了丰南区城乡部分中小学、幼儿园,听取了丰南区的经验介绍,市教育局就教育管理工作也讲了意见。下面,我再强调几点: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公平而优质的教育是一个国家给国民的最好礼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总书记2007年8月31日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继续坚持好、落实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方针,大力倡导尊师重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当前,我市正处在一个新的起跑线上,面临着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加速推进的特殊历史时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省委、省政府对*提出的当好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领头羊的新要求,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确定了“抢抓新机遇、建设新*,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实现新跨越”的工作主题,提出了“建设文化名城、经济强城、宜居靓城、滨海新城”的奋斗目标,确立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等六大战略重点,极大地振奋了全市人民的精神,全市上下政通人和、创新务实、奋勇争先,呈现出喜人的景象。新形势、新机遇给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省委、省政府对*提出的新要求,完成市委八届三次全会制定的奋斗目标,就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科教兴市”战略,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基础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根基,是整个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优先发展基础教育,才能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基础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建设新*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首先,基础教育阶段是一个人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是接受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是养成品德、性格和习惯的关键阶段。一个地区人口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培养创新人才和合格建设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基础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我市近一百多万中小学生,关系到几十万个家庭,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群众关心的大事。做好或做不好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第三,基础教育是党和政府必须认真做好的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加强基础教育,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体现社会公平。扩大高质量基础教育资源,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民对优质平价教育的需求,是推进优质教育普及化、平民化发展的需要,是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以民为本、以民为先”的民心工程。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工作的领导。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强化抓教育就是抓“第一资源”,就是抓发展后劲,抓可持续发展,也是抓“第一要务”的意识,把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把教育作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确保教育事业适度超前发展。要真正落实“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把扎实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作为任期内的重要工作目标。县级人民政府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检查基础教育发展目标的完成情况,切实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各县(市)区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以市委、市政府两办的名义发文部署,很快就要发下去,请各县(市)区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各级党委都要建立教育目标考核责任制,加大考核力度,把教育发展作为考核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要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
二、落实责任,加大投入,确保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基础教育的重要责任在县级政府,落实县级政府的责任,要突出以下三点:
一是保障经费。各县(市)区政府要依法保障教育投入,切实达到“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保发展”的要求。首先是要按《教育法》的规定,财政拨款达到“三个增长”,即“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第二,城市教育费附加要征足征好,并全部用于教育。第三,转移支付资金和县级配套资金必须足额落实。第四,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如,从城市建设维护税收入中提取7—10%用于中小学校舍修缮;学校闲置的土地、房屋等依法处置后所得收益一律用于教育;鼓励社会各界捐资助教等。要严格按要求设立县级教育收付中心,把教育经费落实好、管理好、使用好。
有的县(市)区政府教育经费落实不到位。教师工资中一些财政性补贴,还由学校自筹解决,“保工资”还没真正完全落实。公用经费安排标准过低,甚至有的县区基本不安排公用经费,没有做到“保运转”。“保安全”是最低要求,无论如何都不能出现校舍安全事故,但有的地方对此重视还不够。前“三保”只是解决了学校的温饱问题。各县(市)区还要积极“保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要真正使教育得到优先发展。
二是人事保障。《国务院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工作的决定》对教育人事管理体制也作出了明确规定。各县(市)区要进一步加以落实。随着形势的发展,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实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这是一件好事,应大力实施,但一定要把握好政策尺寸,与上级规定相悖离的办法坚决不能实行。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教师思想业务素质,狠抓教师培训,强化师德建设,使每位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是保障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要贯彻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大力推进依法治教。要认真贯彻新《义务教育法》,健全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执法监督机构,依法推进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要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制度,健全对学校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有关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认真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和中央及省、市有关教育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通力合作,推进基础教育的发展。要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教育的社会地位与待遇。坚决查处个别部门和单位向学校乱摊派、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等行为。加大校园内部和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维护学校安全和教育教学秩序。努力发挥舆论宣传作用,以正面宣传为主,努力在全社会营造重视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基础教育的各项重点工作全面落实
市委在全市开展的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已基本结束,各单位都制定了整改措施。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推进事业发展。就基础教育而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和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中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把德育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改革和完善德育工作的机制体制,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决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各级政府要制定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具体规划和政策,全力以赴保障素质教育的实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管理中要坚持不懈地推进素质教育;各中小学要坚定不移地落实素质教育,共同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
二是加快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义务教育为重点,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基本均衡为目标,兼顾高中教育、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积极推进县域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逐步实现全市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实现教育公平。要着力抓好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建设,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逐步实现区域内各学校的办学条件、经费投入、教师队伍配置大体均衡。要认真做好进城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工作,保证他们都有学上。
三是规范办学行为。在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方面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广大群众反映还比较强烈,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会影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信任,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我们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度的高度解决这些问题。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规定,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学校组织考试或变相考试的方式提前、择优选拔新生或办快慢班、重点班。今年市教育局出台了不准分快慢班的新规定,目前看效果不错,一定要坚持。要坚决杜绝“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一定要把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好事办好。
基础教育论文 篇四
新基础教育研究基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变革以及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整体性创新,新基础教育重视实践应用,通过建立新型学校对理论加以推广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新型基础教育理念摆脱了传统“认知”教育的主体地位,树立以人为本、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新基础教育强调了动态发展,使教育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始终保持先进性,新基础教育要求教育从业者具备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培养新型学生。
二、从旧基础教育到新基础教育
我国旧有基础教育在新中国建立后的几十年间,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众多人才,提升了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基本素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旧基础教育越来越凸显了其不适应性,严重限制了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和教育职能的发挥,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生命教育”之后,我国旧有基础教育弊端频现。
一方面对于教育环境而言,教育相关管理者不重视生命教育理念,缺乏对生命的尊重,使得很多教师尤其是偏远地区的教师待遇差,工作环境差,工资得不到保障,甚至连基本生存条件都很难满足,相对应的是贫困地区或家庭的学生无法上学,人文关怀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
另一方面对于教育质量而言,很多学校教育还停留在“认知”教育甚至是“应试”教育阶段,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甚至在教学阶段就问题频发,这些都暴露了我国传统基础教育一定程度的教非所用和力不从心。也正是在此基础之上,以叶澜为首的教育界有识之士开始重视教育理念同时代需求的适应性,开始推动基础教育变革,新基础教育理论应运而生。新基础教育要求首先掌握时代主题,了解时代需求;其次对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进行更新变革,使之适应时代需求;最后将新的教育理念、方法和目标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形成更加先进的理论体系。
三、生命教育观下的新基础教育理论分析及实践重构
1.新基础教育价值观及其构建
新基础教育的价值核心是“培育新人”,所谓新人,既要符合新社会背景下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又要在个体上展现鲜明的个性和充沛的生命活力,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内在统一。在生命教育观下,教育的过程首先定义为精神成长的过程,其次才定义为知识传导的过程,其构建方式主要为:将教育的价值集中在对人的生存价值的引导和发展上,对人的生命历程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予以动态把握,唤醒生命潜能,蕴育精神新生,既要奠定知识基础、能力基础、道德基础等基本素质,也要培养生存能力、生活能力、交际能力等综合素质,更要提升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的崇高精神。由此,新基础教育的价值不应仅仅局限于知识层面,而应立足人的整个生命发展过程,将体力、智力、情感、人格、伦理等全部纳入教育目标,从知识教育切入到情感体验和内心感悟,由此培养出符合现代价值需求的教育人才。
2.新基础教育教师观及其构建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践行者,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决定了教育质量。在生命教育观下的新基础教育中,教师的定位应该是不断自我发掘、强化以及发挥自身的生命价值,从而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更有意义,更具价值。基于此种目的构建新教师观:首先,对教师这一角色的认知,必须强调教师本身的生命价值,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提升的需求,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必须的环境和条件支持;其次,要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和诉求,从根本上改变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错误认知,而将其看成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是生活进行的方式,从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更加宽广的生命视角去尊重教师选择生活方式和享受生活的权利。
3.新基础教育学生观及其构建
当代生命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首先将受教育对象定义为一群具有完整生命特征并渴望接受生命教育的人群,据此实施新基础教育教学活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也是教育质量的表现载体。传统教育下的学生观通常把学生当作填充知识的容器,以机械化、流程化和一体化的方式对学生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并简单地将教育内容划分为年级教育,照本宣科,人为地割裂了人的生命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而生命教育观下的新基础教育,则将学生看作是实体与精神、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生理意义和哲学意义上的完整生命体,强调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对学生潜能的激发。具体到其模式构建,首先,教育教学应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在统一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之下,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其次,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培养,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擅长学习,在学习中培养乐观坚毅的生命态度;最后,还要充分挖掘学生潜能,站在整个生命过程角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和更加长远的发展可能。
4.新基础教育课程观及其构建
课程是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媒介,是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塑造性格品行的载体,因此课程设计合理性对教育而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教育课程设计注重知识技能内容,重视自然学科,忽略人文学科。而生命教育观同新基础教育理念相结合,强调的则是教育课程设置的现实性与长远性相结合,使课程内容与结构同教学需求与生活需求紧密结合,同学生特点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站在整个生命完整性的角度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完整展现生命自身的意义和潜力。其模式构建为:首先,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将基础性与拓展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学术性与生活性、自然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既强调学生基本的知识技能基础,又要拓展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生命价值的挖掘;其次,在课程结构设置上,应加强综合课程设置,拓展学生思维,发掘学生潜力,鼓励学生创造精神,将生活实践纳入课程设置中,在“由知识到生活”的正向教导中引入“由生活到知识”的反向互动,从而打通课本和生活的二元对立,使之合二为一,形成体系。
5.新基础教育教学观及其构建
传统教学观强调教学的方式是有计划、有组织地按照教学要求实施教学活动,达成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塑造品性的教学目标,这一过程强调的是“学校教什么”和“学校怎么教”,其中教师角色仅仅是阐释者和传递者,学生也只是接受者和吸收者。而生命教育观下的新基础教育则强调了教学的生命力、主动性、先进性,在新型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不再割裂开来,而是对立统一,即相互独立承担各自角色定位,又要在师生互动、交流沟通中相互补充,相互激发灵感和活力,相互提升和促进,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生命共振和协同成长。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师生互动,激发富有个性的创造力。具体为:首要要将“人”放在学科和教育之上,以人为本,改变传统“重认知轻情感”和“重教书轻育人”的理念禁锢,重视情感教育和生活体验,重视学生的道德塑造和人格养成;其次,将“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型升级为“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知识”,由此将教学活动由枯燥的填鸭式说教转型为一种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价值体验。
6.新基础教育评价观及其构建
基础教育工作要点范文 篇五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12年度全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对2011年工作进行总结,对2012年的工作进行部署。首先,我谨代表省教育厅向一年来,大家所付出的辛劳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通过你们向全省基础教育战线上的各位老师表示诚挚的问候。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我省基础教育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是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成绩十分显著的一年。一年来,全省基础教育系统各级领导、师生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断深化学前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各项改革,推动基础教育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
一、优先发展、稳步推进,2011年基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2011年,我省基础教育工作围绕普及、公平、优质“三大目标”,落实规划、经费、公共资源“三个优先”,促进教育规模、结构、质量“三个协调”,着力构建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强活力、更富特色、更具保障力的现代教育体系,开启了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一)教育资源大幅度增加
至2011年,全省共有幼儿园(班)4 257所,比2010年增加了467所,在园(班)人数108.59万人,比上年增加98 966人;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66.02万人,比2010年增加2.75万人,增长4.34%,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在校生比达1∶1.02;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44.3%,比2010年提高了6.8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0%,较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二)教育改革深入推进
积极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努力推进基础教育机制创新。从2010年下半年起,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省教育厅积极推进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两个部级改革试点工作,明确了改革试点的主要目标任务、配套政策、保障措施,并对分年度的工作重点进行了安排。各地工作开展中,大胆探索大胆试验,创造出了一些难能可贵的经验。
(三)教育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巩固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制定了我省的纲要,确定了我省“一进入,两基本,三共同”的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目标,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办法。在省纲要确定的“九大教育发展任务”基础上,针对基础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相继出台并采取了一系重大举措。
一是学前教育以制度建设促发展。对全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调研,确定了玉溪市及其江川县为全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试点地区和试点县。省政府出台了《云南省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和《云南省学前教育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方案》,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战略任务。成立了由高峰副省长担任组长,各有关厅局为成员的云南省学前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完成了《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例》的前期立法工作。目前,省政府常务会议已经讨论通过并报省人大审议;制定下发了《云南省一级示范幼儿园对口帮扶薄弱幼儿园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推进全省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作了部署。合理统筹和使用农村中小学闲置资源,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学前教育资源进一步得到扩大。截至2011年,全省有民办幼儿园3431所,在园幼儿51.85万人,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规模占全省幼儿园总数的47.75%。
二是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保障机制。严格落实教育税费征收、管理和使用规定,督促8个州市补拨了教育经费4.1亿元。全省基础教育基本办学条件有了大幅度改善。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规划到2020年底云南省129个县(区、市)将全部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各个阶段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各州(市)、县(市、区)在资源均衡配置、校长教师交流、城乡学校对口帮扶、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贫困生资助政策落实等方面都做了大量有效探索和实践,城乡、区域和校际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择校现象有所缓解。
(四)教育均衡发展和公平发展不断推进
一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在中央支持下,省州按比例共同分担,全年下达全省义务教育保障资金60.68亿元,其中下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专项资金32.45亿元,共惠及学生590.96万人。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在2010年的基础上生均再提高100元,已达到小学500元/生·年,初中700元/生·年;下达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学杂费资金0.52亿元,补助学生38.06万人;为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共627.67万人提供了免费教科书,其中小学425.77万人,初中201.48万人,特殊教育学校4 120人;下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资金21.36亿元,补助人数达到248.21万人,补助人数比上年增加18.41万人。
基础教育范文 篇六
数学模型理解与建构的心理机制及其教育启示吴增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高中数学新课程中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徐兴成
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几个探究性问题徐炯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处理好的三重关系褚忠明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学习目标分析基础教育论坛 张利琴
新课程下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杨卫东
浅谈如何布置小学语文作业田红
浅谈英语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姜希有,周忠良
几何概率疑点初探郑连军
数学教学中综合法与分析法例析郑金美
一道竞赛题结论的再推广董乐华
对一个最优化问题的再探讨冯涛
怎样才能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从最小值问题的几何模型谈思维层次的展开陈明亚
三角形面积求法的应用举例谢永余
情智共生生命灵动——追求原生态的数学课堂赵燕明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高天玺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自主·合作·探究"式作文教学初探李秋香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引领策略姚晓芳
新课程下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初探苏玉蓉,林伟城
初中数学教学"自学"加"指导"方法的探究基础教育论坛 王长新
新理念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思考林永胜
数学史在数学不同课型教学中的作用王盛裕
如何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肖育红
浅谈教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提升师德水平吴艳红
浅谈新时期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陈红
为何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浅谈教育改革之势在必行吴成明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成与激活沈微微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的育人探索张海臣,魏艳梅
高中数学呼唤师生"双向反思"郑玉梅
建构思维学习理念及其培养许龙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林绍隆
关注课堂"生成"增强教学灵动性陈碧霞
浅谈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王建平,宋小丽,谷晓凯
数学教学应注重"猜"、"读"、"做"——使用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有感石小英
研究差错规律加强教学反馈吕丛林
浅析新教材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刘静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几点体会曲乃洪
浅谈初中英语听力困难的成因及对策荣莉芳
英语口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韩晓玲
课堂提问有效性初探冯大谦,张丽君
运用六种思维方法巧解化学选择题例析吕兴中
引导自主探究发展思维能力——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案例胡爱芬
你,让我欢喜让我忧!马丽萍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思想梁羽
数学教学中的快乐教学师君琴
课堂教学——因快乐而高效梁瑞珍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韩晓玲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反思王淑华
浅析高中生数学思维的缺陷与修正覃茂良
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美育渗透谢喻
培养青年教师建设闻名学校何强
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批评艺术基础教育论坛 管玉英
浅谈"师爱"在教育中的体现和重要性樊瑞娟HtTp://
如何使数学史成为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新空间耿杰
猜想中思维障碍的成因及解决对策王俊
谈数学课堂中主体性教学的实施韦思源
分类讨论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王国燕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对学生质疑的合理引导罗培辉
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意识王家丽
展开社会调查培养统计观念殷艳
构建深度课堂启迪学生智慧呼延爱琴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邹萌
多种感官参与动感中学英语张润清
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催银涛
英语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试析分组讲题出现的问题蔡春梅
完善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章家东
浅谈英语任务型教学与任务型作业贾国瑞
浅谈新课程下的英语分层教学——山区农村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实践与思考高英喜
浅析英语儿童诗歌中"童真"的动态再现杨琳琳
语文教学中美育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基础教育论坛 杨军
试谈形成性评价在英语书面作业评价中的运用孙克
关于高三立体几何作业的一些思考金加斌
对"展开与折叠"教学片断的反思王飞
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究——科学史在"空气的成分"一课中的渗透王俊
挖掘教材内涵拓广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谈示范课"实数1"的教学设计赵玲琴
用列表法分析"油菜种植的计算"教学设计张彦生
"二次函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路杰
教育之行始于细节——读《细节决定成败》有感董亚娟
浅析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王静
"差异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康海平
浅谈小学生习作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杨晓玲
三角函数高考解答题热点透视康通
2010年高考双曲线问题赏析基础教育论坛 黄明功
高考中复数常考题型归类马汉敏
对一道高考试题的解法探究刘杰,张驽
"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教学片断及反思王秋萍
浅谈高中数学研究性教学张宏宾
对高中数学课堂开展合作学习的几点认识韦兰勇
新课程下化学优质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施占建斌
关于概率教学的若干思考郑玉梅
浅谈数学教学讲解的方法杨光武
基础教育工作要点范文 篇七
关键字:德国;职业教育;职业基础教育年
德国是世界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世界享誉盛名。其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完善,形式多样,效率较高。经职业教育培育的大批优秀人才为德国经济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职业教育被称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第二支柱”。职业基础教育年(Berufsgrundbildungsjahr)①是德国职业学校教育的第一年,其任务明确、定位合理、课程设置广泛、授课形式灵活,为学生未来的专业深造与职场就业奠定厚实的基础,并使学生对因技术升级、产业革新可能导致的职业变化有较强、较快的适应能力。在目前我国知识经济初现端倪、技术升级日新月异、产业革新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对德国职业基础教育年的研究,能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指导下的我国职业教育有借鉴意义。
一、历史轨迹
职业基础教育年的最初萌芽可追溯至19世纪初的进修学校。1816年北德意志联邦颁布工商条例,规定18岁以下的学徒必须接受进修学校教育,培养读、写、算等文化能力,对学生进行广泛的职业基础教育肇始于此。进修学校在此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逐渐发展成为在职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场所。1919年《魏玛宪法》第145条规定了普及进修学校义务教育至18岁的原则。1920年,德国全国学校大会将进修学校定名为“职业学校”。[1]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后,职业技术教育有了很大发展,政府把职业学校作为法定的义务教育场所。
1958年起,德国在各州开始试设一年制职业基础学校,社会各界反映良好。1969年8月14日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的第一年作了法律上的阐述:学制一年,属三年职业义务教育中的第一年,称为“职业基础教育年”。这是“职业基础教育年”第一次正式见诸法律条文。
进入20世纪70年代,德国开展了一场广泛、深入而持久的关于职业基础教育政策与理论方面的大讨论,教育界、工商界都普遍意识到要加强职业基础教育。1970年,联邦和各州共同委任的德国教育审议会制定了《教育结构计划》,就德国教育发展提出了“四个目标”、“七个建议”,其中第六条建议就是“在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后的第十一学级设职业基础教育年”。[2]1973年以后,德国又陆续颁布了《教育总体计划》、《联邦政府关于职业教育改革要点》以及《关于职业基础教育年的框架协定》这三个对后来德国职业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政策法规。其中《关于职业基础教育年的框架协定》对职业基础教育年的任务作了更加明确的规定。1978年5月19日,德国政府通过修正协议,正式在全国实施职业基础教育年。同年,德国政府规定给已完成九年或十年义务教育的青年以全日制职业基础训练。职业基础教育年开始受到社会各界重视,并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
二、职业基础教育年的办学特色
(一)入学条件
职业基础教育年的招生对象是已完成普通义务教育的青少年。《关于职业基础教育年的框架协定》对职业基础教育年的入学资格作了规定:所有离开普通教育学校、中学教育第一阶段结束后的十年级毕业生。也就是说在学制系统的第十一年强制实施职业基础教育。依此规定,在德国,任何离开普通教育的毕业生都必须接受为期三年的职业教育,在第十一年强制实施职业基础教育,这一规定既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地实现了无缝衔接,又为受教育者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二)任务与定位
职业基础教育年的任务就是要教给学习者共通的基本职业技能,为以后从事多样的职业活动打好基础。它介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被赋予了普通教育和专业职业教育之间的“连接”功能,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专业职业教育作铺垫。
德国职业教育系统包括职业准备教育、职业教育、职业进修教育以及职业改行教育。职业基础教育属职业准备教育,在德国1969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中对此表述为:“职业基础教育的第一阶段应该视为为进一步实施的职业专业教育打下宽广基础的阶段,向受教育者传授尽可能广泛的职业活动领域所共同具有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和行为方式,从而为从事多样的职业活动做准备”。[3]这一表述在德国职业教育史上首次从法律上确立了职业基础教育。
(三)课程设置
《教育体系结构计划》中关于职业基础教育的设想是:“职业教育应该为通向更高水平(层次)的不同的专业化的道路打下宽广的专业与文化教育的基础”,[4]基于这种构想,职业基础教育年的课程设置广泛。入读职业基础教育年的学生学习分属13个职业领域的基本技能与技巧课程,即经济与管理、金工技术、电工学、建筑技术、木工技术、纺织技术与服装加工、化学、物理和生物学、印刷技术、裱糊技术和房间布置、保健、营养与家政、农业等,共涉及220门职业。各职业领域的课程分为三个方面:(1)普通课,包括德语、社会学、体育、宗教;(2)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课;(3)选修课。目的是在各职业领域中,介绍一个宽广的、具亲缘关系的、职业共需的职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判断能力,并加深普通教育,为进一步接受专业训练打好共同的基础。其作用在于使学习者具有职业上的应变能力和适应不断提高的、训练职业的专业要求。[5]为他们进一步选择和接受各种专业职业教育作好准备,打好基础。
(四)授课形式
职业基础教育年的学生,在日常学习别强调实践活动,严格要求学生学会基本功,发展学生的基本技能。每个学生不但都要接受严格的文化理论教育,而且也都要接受严格的实践操作训练和实习训练。职业基础教育年通常由全时制职业学校②或通过企业训练与职业学校训练相结合的“双元制”形式来完成。实施学校与企业协作式职业基础教育的学校,采用部分时间制教学,每周教学2天,其余时间则接受企业培训。
职业基础教育年近200年的发展历史表明,它对培育“口径宽”、“基础厚”的职业工人是大有裨益的。虽然职业教育基础年的某些授课内容,也因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企业部门生产要求不断变化,目前出现了职前培训跟不上要求的问题,这也是整个德国职业教育目前所处的困境。德国职业教育部门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正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以弥补,如在职业教育中增设普通教育课程内容。总体而言,职业基础教育年在可以预计的未来将因其课程设置的相对广泛,任务与定位明确,确定职业培训的“关键性素养”(Schlussequalifikation),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因技术升级、产业革新对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必将继续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欢迎。
三、对职业基础教育年的几点评价
职业基础教育年作为德国三年职业义务教育的第一年,为学生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观职业基础教育年的任务与定位、课程设置与授课形式,我们可以看出它的优势所在:
(一)通过实施职业基础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从而满足未来的就业体系的需要实施职业基础教育年可提高职业教育的有效性,传授职业中的“关键性因素”,培训各种职业共通的“核心技能”,避免过早的专业化,确保在未来的职场上,从业人员的通用能力有更大的拓展空间。在不能完全预计到未来工作变化的情况下,如何使教育内容与未来的工作相适应,职业基础教育年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取的方式方法。
(二)可以提高受教育者职业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特别是在技术升级、产业革新日新月异,知识爆炸的当今社会,不同技术相互交织在一起,经过职业基础教育年培训的学生,在完成三年职业教育进入劳动力市场后,无需进行大规模、长时间的教育与培训,就可提高自己的技能,适应因职业结构的变动而造成的工种变化,企业也可缩短对职业工人的培训时间,从而有效降低培训成本,迎合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社会对未来劳动力市场的要求。
(三)秉承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优点,职业基础教育年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职业基础教育年接受教育,每个学生不但都必须接受严格的文化理论教育,而且也都要接受严格的实践操作训练和实习训练,在实际操作技术方面,都比较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能从根本上杜绝理论脱离实践,如“纸上谈兵”、“眼高手低”现象的发生。经过职业基础教育年培训的学生,在三年职业义务教育结束后,无需再经过长时间的熟悉业务过程,就可直接作为一个熟练工人或技术工人参加工作。
(四)职业基础教育年的学生因所学内容广泛,不但能独立胜任工作,而且可以成为多面手“德国的机器操作员和其他车间工人承担的任务,要比他们的英国同行广泛得多,他们能够更好地满足高质量标准,并且能一以贯之。”[6]即使可能因一时某一工种人才饱和,也可在其他领域谋得一职,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职业基础教育年的课程设置可使离开学校的学生获得更多的签订合同的机会。[7]
(五)职业基础教育年有助于学生为将要进行的专业职业教育奠定理论基础,做好实践准备职业基础教育年不是中等教育的“死胡同”,它属于三年职业义务教育中的第一年,处于德国教育体系的第二阶段。“它确实为教育水平较低的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机会,通过学习可以使这些学生获得好的成绩,并且为他们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提供了条件。”[8]学生在职业基础教育年所学的内容相对浅显,但涉及面广,这为日后的“专、精、尖”专业职业教育铺垫了厚实的基础。
比较而言,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急功近利,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所学的内容、技能,往往囿于某一工种或职业,针对性太强。而我国职业教育目前盛行的“订单”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一旦受到技术升级、产业革新的冲击,其求职领域将大受限制。我国目前也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学校制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近年来,已经有学者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职教课程理念,“多工种,职业群”的非定向培养模式,提高“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规模宏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学习和借鉴德国职业基础教育年中的可取之处,必将有助于实现我国职业教育在新世纪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宏伟目标。
注释:
①也有学者将其翻译成“职业预备教育年”或“职业基础学年”。
②在德国,凡整周(星期日除外)全天安排课的学校称为全日制学校;凡一周仅有一两天上课的学校称为部分时间制学校;凡整周仅在下午一两点以前安排上课的学校称为全时制学校。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21.
[2]吴文侃,杨汉清.比较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32.
[3][4]徐涵.德国关于职业基础教育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政策的讨论[J].职教论坛,2004(2)上:63,64.
[5]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030.
[6]T·胡森.教育大百科全书(第4卷)[Z].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32,833.
基础教育论文 篇八
(一)过度强化专业课程学习,弱化公共基础课作用
在职业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由于对基础教学重要性认识缺失,加之就业形势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强化专业教学而忽视基础教学现象,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由压缩基础课,使学生原本薄弱的文化基础知识更加贫乏,人文素养缺失。基础知识对专业知识的铺垫与支撑力度不够,最终会影响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再提高,影响学生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更降低了社会对高职生的认可度,难以满足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二)自成体系缺乏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
公共基础课改革滞后,教学未脱离学科体系,没有真正把高职教育理念贯彻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如数学、计算机、英语不能与各专业的教学做有效衔接与扩展支撑,教学内容未及时删减更新,造成教育资源与教学时间的浪费。
(三)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相适应
随着高职院校单招生比例不断增加,学生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普遍薄弱,而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定位较高,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其的认知水平不相适应,影响高职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四)教学方法单一使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随着WIFI全面覆盖,网络交流的更新与发展,反衬教学方式的单调,师生互动贫乏进一步加剧了讲台上与讲台下的距离。因此,教学方式与沟通手段的改革日益凸显。
二、公共基础课不同侧重点改革的思路与创新
(一)基础课程改革要有不同侧重点的结合专业任务需要做实践化教学
以数学课教改为例,在职业院校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数学教改一直是难点。数学的教学体系应该由“理论系统”数学逐渐转化为“应用系统”数学,无论高等数学或初等数学,只要适应专业需求,就要结合专业特色与专业课老师作区别化的共同教学,以专业项目工作过程做背景,用数学建模的思想,结合数学软件优势,协助专业教师解决项目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使数学成为专业技术的支撑,既融入专业,又形成应用领域的实践教学,在应用中实现数学教学的价值。数学不仅在理论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型人才的实际工作中表现更为突出。一个只会焊接和调试线路的学生,与一个既会焊接调试,又能用数学软件快速解决必要计算,懂得其原理并能加以解释,甚至有创新想法的学生,质量和水平显然不在同一个档次。缺少了“必要的理论”“系统的知识”“必要的定量计算”,就不是高等教育。高层次的操作者和管理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数学水平。目前,高职院校间举办大量的技能操作竞赛,数学水平的高低是不可回避的内容。可以预见未来的高职院校一定会举行专业化的应用数学竞赛。因此,有条件、够水平的高职院校一定要率先重视数学课的改革与发展。
(二)基础课程改革要有专业特色、新颖实用,紧跟专业发展前沿领域
以英语教改为例,针对职业院校的特色专业开展特色化行业英语教学,如汽车工程系做汽车行业英语,开阔汽车领域的国际视野,学习先进经验,先进销售策略等;经济管理系做涉外会计英语、国际贸易英语,紧跟专业领域世界发展变化。诸如此类,既可以锻炼学生专业学习的能力,又开阔专业领域的视野,学以致用。以计算机教改为例,计算机应用日新月异,但多数高职院校教学依然局限于基本操作及获取计算机等级证书的应试教育,教改严重滞后于其发展。因此,学生的职业背景来设计和规划计算机课程,依据专业领域前沿需求,讲授以应用为目的的计算机课程,如土木工程系需要学习的公路CAD,数学配合学习Math-CAD,结合专业课及就业岗位需求,做新颖实用的前沿化教学改革。
(三)基础课程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发展需求及岗位需要为出发点展开
狭隘、陈旧的教育观点认为基础课只为“为专业学习服务”,忽视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变更对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就业指导课多为高职院校的新开课,是一门引自于国外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辅导课。正如一位改革者所言,“学校生活应该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做准备,而这种职业应该是经过认真选择的”,“学校必须帮助学生理智地选择职业,并使之有目的、有准备、有洞察力地开始其职业生涯”。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指导欠缺,开展较为零星,这一课程可作为基础课的延伸与实践,推进高职院校基础课的改革步伐,使课程建设趋于多元化。
三、结束语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以上8篇现代学校基础教育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基础教育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