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最新7篇

德育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德育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这里的7篇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德育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论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篇一

论文摘要:新时期为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在德育过程中应注重几个原则: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发挥教育对象主体性原则;德育效果评价中坚持实践性原则。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这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进行理论创新。针对德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变化,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也应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以便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

一、德育工作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的,它们是德育工作中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显性教育是正面的、直接的,其教育者、教育目标均是暴露的,其主要形式有:课堂教学、报告会、大众教育媒介等。隐性教育的教育者和教育意图是不直接暴露的,主要以间接性和潜隐性的方式来影响教育对象,也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其主要形式有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等。

我们以往的德育工作主要以显性教育为主,进行道德理论或哲学、政治理论的知识传授,这一教育方式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由于学生特有的心理规律,以及学生处于一个复杂的外部环境中,一味使用显性教育方式就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削弱教育效果,甚至起反作用。但是为什么以往的德育工作比较重视显性教育方式而忽视隐性教育方式的作用呢?这主要是由于对“灌输论”的理解有些偏颇。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实践中,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灌输理论理解为一种强硬的教育方法,认为灌输就是一种“单向注人”,曲解了马克思主义灌输论,进而认为只有直接的理论教育才是灌输,各种隐性教育方式似乎就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

事实上,灌输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是一种理论,它是指人们的道德观、人生观的形成及培养是一个学习,实践的过程,它是由教育者根据一定的阶级或社会要求,在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中施加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这一影响过程就是灌输,而灌输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包括显性教育方法和隐性教育方法。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在灌输方法上,反对只用书本教工人的方法,提倡寓教育于斗争之中。

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也正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同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相结合,才顺利完成了各个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因此,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才能积极探讨在新形势下,在社会条件和教育对象思想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如何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思想理论的贯输。使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隐性教育方式就是新形势下需要大力加强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与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并不矛盾,是一种有效的灌输方法,应努力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统一起来,使二者相辅相承。

在实践中首先要重视潜移默化的渗透性教育。德育工作不能仅靠课堂和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来完成,应将德育内容全方位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各项活动中。如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在课堂上正面教育,也可以通过各种具体形式渗透这种教育。如通过我国古代文明史和建国后成就教育来实现。

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政治、经济、法律制度,比较我国与其他类型国家差别,了解我国国情,自觉形成爱国意识;通过升国旗,重要纪念日等纪念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再如集体主义教育,不仅在课堂上让学生懂得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还应通过班级日常活动使学生感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培养健全人格。因此,要努力使德育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使之具体化,经常化;还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加强德育教育,如社会调研,青年志愿者等活动,使学生在耳懦目染中受到教育。

此外,还应注重营建良好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幽雅的环境可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道德认识水平,形成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提升人的道德素养。文化氛围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潜在和深远影响,通过培养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得到熏陶,提高学生的道德和文化修养,自觉追求真善美,铸就健全人格。

因此,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只有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德育工作要发挥教育对象主体性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服务于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其根本任务是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受教育者只有对所处社会关系采取积极负责的态度,对教育者所传导的社会规范,经过自主的理性思维,独立地作出道德选择,在社会实践中自主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才能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思想和品德。教育者只有注意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自主评价的能力,才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那么,在实践中应如何去培养和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呢?

1..尊重教育对象的合理需要,着力于教育对象的个性培养。

满足需要是人类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追求需要的满足是人们行动的根本动力,外在社会规范与人的需要发生关联时,才能对个体的心理产生影响。同时,个体在接受某种社会规范的过程又受到自身需要的影响,个体的需要意识越强烈,主体对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越积极、越持久。因此,社会道德规范在被受教育者接受的过程中,必须能够转化为教育者自身内在的道德需要。道德需要是人类一种最高层次的精神需要,道德实践的过程,就是行为主体追求道德需要的满足并造就新的道德需要的过程。所以,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了解和尊重学生的需要,对不合理、不切实际的需要,要以政策、法令和规定加以限制和否定。体学牛的需要保持平衡,有所抑制。同时,要善于把学生的知识需要,成才需要转化为道德需要。教育学生懂得高尚的思想品德与成才之间的关系。德育只有把握学生需要,并使教育适应学生内在心理需要,才会引发学生的接受兴趣,产生积极接受心理和行为。同时,由于不同教育对象的需要具有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教育者的个性培养,个性培养主要包括能动性、自立性、创造性的培养,德育要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促使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形成完善的个性。

2.从知情意行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任何教育内容只有被教育对象了解和认同的前提下,才能被接受和内化,从而转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同化。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原有的道德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完整、准确、深刻地理解教育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坚定信仰和健全人格。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使同化顺利完成并不断加深和强化。

德育的接受和内化过程,还需要情感信念的导向性支撑,情感是心理的动力因素,是以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和对客观事物表示爱憎好恶的内心体验;情感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和凝聚力,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情感是认识活动的基本因素之一。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情感心理过程规律,注重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在情感上不断升华对祖国和民族的自豪感,责任感,对集体的荣誉感,义务感,以健康,稳定,高尚的情感去塑造自己的人生。

意志是人们自觉克服困难,完成预定任务的心理品格;是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随着学生品德的升华和情感增强,学生对非道德因素干扰的抵抗力不断加强,这时就具备了顽强意志,形成了坚定品德信念,实现了认知“内化”。

在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观点和道德信念后,就会外化为行为实践,学生就会自觉克服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促使自己的思想品德向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转化为学生实践中的积极行为,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

三、在德育效果评价上坚持实践性原则

德育效果评价历来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和间题。由于德育对象是人,因此决定了对德育工作的效果很难去进行定量的、准确的分析和度量,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因此德育的效果要紧密结合教育对象的行为和实践活动来进行。

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如何?首先,要看教育对象已经形成的思想观点能否落实到具体的行为和实践活动中。在德育工作中,要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如青年志愿者、科技扶贫、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促使教育对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自己的思想观念、信仰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实践,从而最终实现德育的目的。道德生活中的体验机制,就是德育者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德育工作,带领和指导德育对象参加道德实践,使教育对象以一种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和体验德育行为实践的内容,教育者也可以从被教育者的体验过程中了解德育的实施效果。任何缺乏实践环节的德育工作都是不成功的。

其次,德育效果如何?要看教育对象,是否把某一思想道德观念转化和内化为人的行为习惯。道德信念就是通过反复的践行环节而固化于行为主体的道德品质中,形成一种道德思维定式,从而转化为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如果一种观念或信念能被反复践行,就能达到固化的效果。因此德育效果可通过对教育对象的日常行为习惯的观察来评价。

论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篇二

【关键词】高校 德育教育 重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不同时期社会的要求或者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进行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知、情、意、行等最后形成个人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一种活动,所以说,德育教育包括品质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当代大学生违法违纪事件并不少见,校园盗窃案件,自杀案件,打架斗殴甚至杀人等严重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这已成为各高校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加强道德教育是关键。高校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符合社会主义的科学的思想观点和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

德育,即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德育教育对保证个体培养的正确方向,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起主导的决定性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时期,社会各界关于思想道德修养建设的呼声越来越广泛,当代的高校大学生作为一批高素质人才,他们不仅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而且更应具备良好、全面的道德品质。总书记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之所以重要,因为这是一项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是教学生如何做人的工作。大学生德育教育是大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一个人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特别是高尚的道德行为,与他所受的德育教育分不开。一个人的大学生活阶段是培养其道德品质的最重要环节,无论在理论、实践还是在情感、心理上都非常容易接受正面的教育,同时也是思想和行为定位的重要时段,这一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和文化熏染可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取向。对大学生加强德育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近年来,中共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和谐社会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全面协调,并在全社会范围内达到和谐融洽的社会状态。大学生是时代青年的佼佼者,他们走向社会后,他们的道德品质如何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品质状况。对大学生加强德育教育,并且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已经不仅仅是党和国家的战略要求,同时也是培育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都成长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他们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非常明显,同时,在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多矛盾和困惑,在这样的状态下心理素质和道德取向都面临着诸多困惑和迷惘。很多大学生错误地认为就业不顺利仅仅是知识掌握、个人能力、面试技巧的问题,其实,造成这种局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思想道德素质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所以说,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及时、正确的德育引导,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高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应当突出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在素质教育中,德育起着决定性、主导性的作用。思想道德素质对于调动和发挥其它素质的潜能起着价值导向和调控作用,它决定着人的综合素质的性质和状态。所以说,以理想、信念、道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系统中最具影响力的要素,它关系到今后一个人的为人之道,做事之道。加强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从人才培养的规律看,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加强大学生的德育,对于确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于提高他们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想倾向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当今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来说,也需要加强对其进行德育教育。当今大学生容易受到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影响。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一些报道不能正确理解和对待,往往容易产生偏见,从而影响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可能出现政治信仰迷茫、思想信念糊涂、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差等不良品质。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国家重点培养的专门人才,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宝贵而短暂的大学生活,对人的一生具有重大影响,大学毕业后将直接走向社会,因此,在大学阶段加强德育教育,使同学们在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人一生下来就需要学习,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甚至还没出生就要接受胎教,所以,学习和教育是伴随人的一生的。教育也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主张“国家一切教育制度只有一个目标,便是造就公民。”坚持德育为先、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也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以德育人既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重要目的。德育工作始终要围绕解决学生“做什么人、走什么路、为什么学”的问题。高等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摇篮,必须重视德育教育,必须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今社会我们既可喜地看到,当代大学生在大是大非和重大灾害面前,展现出良好的政治素质、强烈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精神风貌;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部分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出现了新变化,对一些重大问题还存在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因此,高校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以提升德育质量为重要途径,克服多方面因素形成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朱小蔓,金生鈜。道德教育评论2010[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范文 篇三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中学德育管理中,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把学生培养成适用时代的有用人才,应本着确立“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的教育指导思想。因此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深刻把握师德内涵是中学德育管理工作中的重头戏。

在德育管理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才能可持续发展。我们一直很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与时代相适应的有用人才,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依法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在德育管理中,只有重视学校学风、班风、师风建设,才能确保学校各项工作在法制轨道上正常运行。这就要求学校要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思想,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以及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法律条文,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如:教职工考勤和奖惩制度、教师教学和教研制度、学生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制度、升旗制度、学生礼仪要求、学生德育评价制度等。同时也要大胆改革学校一些陈旧的不适应当今时代教育管理的制度,建立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新管理机制,例如,实行校长负责制和民主监督制。制定各项职能岗位职责,做到责任到人、奖勤罚懒、优胜劣汰,建立教师业务档案,从而促进师德、师风建设。

二、在德育管理中,师德建设应摆在首要地位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全面实现教育目的。因此,育人先育己,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率先垂范。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必须走在社会前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8年9月1日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平时以《中学生行为规范》为教育重。对照学生的言行,每日反思,在反思中成长。通过思想政治品德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教育,还有班主任的常规强化训练以及学校的检查督促,不断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2.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纪律较差的后进生,教师要多了解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家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真正感化其内心,并在其周围形成浓厚的法治氛围,促使其改掉不良的习惯,自觉遵守法纪,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理想。

3.重视青春期的性教育。要把青少年性教育当作师德建设中的重点来抓。为什么这么说呢?前不久,某中学发生了一起由中学生早恋、三角恋引起的凶杀案。这起案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震动,老师和家长们对孩子的青春期性心理和性生理等一系列问题的关注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同时这个案例进一步提醒各中学的领导班子不能只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而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它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全员重视,这对青春期性教育成为社会化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要组织一支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必要时学校需专门培养心理咨询教师,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

四、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体系优化校内外育人环境

论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篇四

一、美国大学德育方法的根源与流派

美国德育流派之众、德育著述之多在世界上影响之大、流传之广堪称当代西方国家之最。例如,杜威的实用主义德育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拉塞斯的价值澄清理论等,都是美国著名的道德流派。

1.杜威的实用主义德育理论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19世纪末就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观点。“教育即生长”也就是他把教育看作是促进学生天生本能欲望生长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他指出道德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展学生道德思维和判断的水平。他说在道德教育方面要将注意力集中在心理活动上。“教育即生活”是指他认为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社会化,道德教育也不例外。道德教育的一个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协作精神和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杜威关于德育教育的方法论述最多的是社会实践法。他反对在教室里用学习背诵书本教条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这与他的“从做中学”的理论是相通的。杜威要求学校社会生活化,将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让学生参与学校的一切社会活动,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的社会协作精神和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目的。这种方法既避免了传统品格教育空洞说教的弊病,同时又避免了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的现象。

2.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

劳伦斯・柯尔伯格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个体道德发展的研究,创建了完整的道德教育的认知-发展方法。认知-发展道德教育论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德育理论,它被誉为现代学校德育的“基石”。关于“认知-发展”的含义,柯尔伯格解释说:“之所以是认知的,是由于它认识到,道德教育同理智教育一样,是以刺激学生就道德问题和道德决策进行积极的思考为基础的;它之所以是发展的,是因为它把道德教育的目标看作是经过各个阶段的道德发展”。

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方面,柯尔伯格提出著名的“课堂讨论法”。课堂讨论法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以便更主动地去接受新的推理方式。这种方法的实施程序有四个步骤:第一,面对一个道德两难问题。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个两难故事,使学生能理解故事中人物所面临的两难问题是什么。第二,陈述对一个假设的见解。第三,检验推理。第四,反思个人的见解。课堂讨论法的确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道德判断的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对道德行为产生了间接影响。但是,柯尔伯格也看到了这一方法还需要补充完善,于是他进一步主张将道德讨论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与学生参与道德活动相结合,并在道德讨论中增加一些对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的讨论,使道德判断的发展能更多更有效地影响学生的行为。

3.拉塞斯等人的价值澄清理论

价值澄清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拉塞斯、哈明和西蒙。由他们合著于1966年出版的《价值观与教学》一书是第一部系统论述价值澄清理论和方法的著作。他们重视价值教育实践和方法的研究,设计了许多有关价值澄清教育课堂中应用性的策略和方法。由于这些策略和方法的实用性和易操作性,使价值澄清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在70年代后很快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该学派认为,价值观来自于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的经验产生出不同的价值观,经验的变化也导致价值观的变化。拉塞斯在《价值观与教学》一书中明确地表达了这一观点。既然一分价值观都是相对的、个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并且“每个人都按他个人的价值观行事”,那么价值观是不可能,也不应该被传授和灌输给某一个人的。拉塞斯说:“从来没有人教会我们这样把某种价值体系变成我们内心的信念”。价值观是“有理智的人在与复杂的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作出自由的和深思熟虑的选择”的结果。如果某个人的价值观被教给另一个人,那么这种价值观对被教对象来说就失去了价值的真正含义。拉塞斯等人相信有理智的人应该而且有能力学会运用“评价”过程和“价值澄清”方法去达到最合适的个人价值观,并使之与尔后个人的行为统一起来。

由于拉塞斯等人认为价值观教育的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特定的价值观体系,而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价值澄清的过程、方法和技巧,以便形成学生个人的价值观,因而他们设计了3个部分7个阶段的“价值澄清过程模式”。其具体内容是:

A.选择

(1)自由地选择,无任何外力的控制或权威的胁迫。

(2)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作出选择。

(3)对每一种选择的结果审慎地思考后进行选择。

B. 赞赏

(4)喜爱和珍视自己的选择并为这一选择感到满足。

(5)乐于向别人公开自己的选择。

C.行动

(6)按照所做的选择去行动。

(7)重复这种行动并使之成为个人的生活方式。

二、美国大学德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受以上三种道德理论的影响,美国高校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与社会服务、课程教学、大众传播和社会公共环境等途径与方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1.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与社会服务进行德育

在美国,实践性和服务性可以说是大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的基本特征。许多美国学者认为,向学生灌输道德格言和训诫,强迫学生记诵深奥莫解的道德术语,忽视了学生从经验中获得道德,给予学生的只能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或从课程中学来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没有什么道德价值的。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责任感、培养道德情感才是真正的教育途径。为此,美国高校注重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增强德育意识。课外活动主要包括:①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各类学术活动;②丰富多彩、学生积极参与的校园文艺与体育活动;③校庆、国庆、入学及毕业仪式等全校性活动。

社会服务是指让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多种形式的义务服务,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服务社会和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以及社会自下而上的基本能力,培养其意志力、探索性及自主、自重、公平竞争和爱校爱国的精神,树立尊重他人、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合作、平衡人际的协作态度。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同,不仅所服务的对象愿意接受或配合这种教育活动,而且政府也采取措施积极支持和推进这种教育活动。有的州专门通过法案支持甚至强行规定学生必须参加这类活动才能毕业,有的州拨出专款支持这类计划,同时还建立一些大学或跨地区的全国联盟,以指导、协调本校或全国的社会服务活动。正因为如此,美国大学生愿意参加社会服务的情形是比较普遍的,大学生中约有一半以上实际参与了各种各样帮助别人的社会服务活动。

美国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范围非常广泛,经常参加的社会服务活动有募集资金、竞选宣传、环境治理、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慈善工作等。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不断地将道德原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信念,弥补了课堂教育的不足,成为美国大学德育又一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2.通过设置通识课程加强道德教育

美国高校普遍开设历史、公民学类课程以及有关专题。例如《公民》《美国宪法》《西方文明史》《现代社会》《民主问题》等。公共基础课包括美国总统制、欧洲政治思想、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政治与社会制度、伟人肖像等有关专题。另外,还通过开设语言和人、艺术和社会、西方文化的三次危机――文明在受审、亚洲政治思想、男女平等理论与妇女运动、宗教、伦理学等有关的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使学生从中获得某种道德熏陶,提高道德判断力和选择的自觉性,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上述课程及专题,其政治性、理论性都很强,充满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价值观。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一个美国学生必须对美国的文化和精神传统有一个起码的体验和理解,否则他就不能算是受过教育的美国人。

美国高校不仅注重在文科教育中渗透德育,也十分注重在理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使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与道德培养结合起来。其方法是对每一门主修专业,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学习研究,即要求学生对任何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

美国高校还十分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美国一些高校在行政管理学院设置行政伦理学,讨论政治界的丑闻及其涉及的道德价值观;在商学院设置商业伦理学,讨论商业活动中的欺诈问题等;在医学院设置医学伦理学,讨论诸如安乐死、堕胎、克隆人等道德问题;在新闻学院设置新闻伦理学,讨论有偿新闻、虚假新闻等新闻道德问题。美国高校通过开设上述课程及专题向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主要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实施,一是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灌输一些具体的、实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规则和国家倡导的价值观;二是采用讨论、阅读、录像、表演、辩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为提高授课质量,学校还在学生中开展一系列的道德教育活动。

3.通过大众传播和社会公共环境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美国高校注重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加强德育工作。美国除了利用电影、电视来宣传其统治阶级的思想和主张外,近年来还不断扩大《校刊》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做法。在大学,建立了相应的教育中心,为学生专门办报纸,每年有不少学校订阅《教室内新闻》周刊。另外,美国宗教与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美国不允许在高校进行宗教教育,但宗教仍然是美国高校德育的基础,许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出自宗教教义。许多宗教组织非常活跃,以各种形式向美国大学生灌输符合现代资本主义需要的,其中包括许多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原则。

美国通过社会公共环境的情境熏陶、渲染、渗透作用进行德育更具典型性。美国首都华盛顿以拥有众多的博物馆而著称于世,全市几乎没有工厂和企业,居民三分之二是公务人员。国家不惜大量投资进行社会政治环境、场所的建设。像美国国会大厦、白宫、华盛顿纪念馆、林肯纪念堂、杰佛逊纪念堂、国会图书馆、航空航天博物馆这样耗资不计其数、规模宏大的场所,在华盛顿就有十几所,各种参观点有一百多处。这些场馆集中表现了美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宣扬着美国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是美国向其国民包括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在美国,随处可见飘扬着的美国国旗,就连一个消防队也都要挂上美国国旗。在旧金山,主要街道大都以华盛顿、杰佛逊等重要历史人物命名,以致整个旧金山的街路几乎成了一部美国名人志。这些社会政治环境与场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体现“美国精神”,广大青年学生正是在这种自然的生活过程中,接受了无形的道德教育。显然,这种渗透把理性的道德精神遍布在自然的教育环境中,把抽象的理论寓于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极大地减少了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对他们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产生了一种无形的,但有足够深度的影响。这充分反映出美国道德教育的特点。

三、美国大学德育途径与方法的有益启示

尽管美国在意识形态、社会性质等方面与我们根本不同,但在内容、方式、方法、管理办法以及人类普遍适用的一些共同文明方面我们仍然有可以借鉴之处。

1.进行教学改革,由显性教育变为隐性教育

我国大学德育比较侧重于显性方法,即能让学生明显感到教育意图的方法。如:我国大学普遍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法律基础课等。其特点是把道理、观点、目的开诚布公地告知学生。这种方法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正面系统的理论教育,而且容易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但我们应结合学校实际,借鉴运用隐型德育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其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种有趣的活动,可以是一次随机的聊天,也可以是某种学习、工作方式或心理环境设计,还可以是一种文化氛围的营造等。这些隐蔽课程不受课时和教室的限制,能延伸德育的时间和空间,避免直接说教,使学生在愉悦、激奋、庄严、悲痛等不同情感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隐蔽课程可以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学生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然,隐型德育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无法完成系统的理论教育,难以对工作过程、工作对象进行准确科学的评价等。我们应该善于把显性德育方法和隐性德育方法有机结合,使两者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2.转变德育观念,真正实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德育

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范文 篇五

论文摘要:目前,职业教育的教学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单纯的知识内容的传递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不注重人的内在潜能的锻炼培育和心智情感的品质培养等问题。我们有必要关注和重视职业教育的生存和发展,关注学生心灵和精神的发展。渗透德育的对话式教学就是要把德育融入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确保职业教育教学能够回归育人的本真,培养德技双优的技能型人才。

一、渗透德育的对话式教学的内涵

揭示渗透德育的对话式教学的内涵,首先要理解以下与其相关的几个概念:

1、教学与教学过程:教学并不是简单的“讲课”或者是“授课”。《教育大辞典》对教学的解释是:“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教学过程的评价标准不是简单看教师是否“讲”完了规定的教学内容,而是看通过“教”在何种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包括其知识的增长、方法的训练、情感的陶冶、个性与能力的发展等1。(教学过程是指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其时间流程,即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以及增强体质、完善心理个性、培养思想道德品质的过程。该过程是教学相互作用的系统过程)。

2、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德育过程本身的规律,为促进个体个性化基础上的社会化,达到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使之成为具有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而又不失个性的社会成员的活动。本文强调的是,德育的内容除了是一种知识体系外,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他们在反映客体的同时体现着一种蕴涵着价值判断的知识判断。纯粹、直接的知识教育并不能必然地达成德育的功能.要使有价值的内容成为知识教育的需求对象,还需要诉诸知识教育之外的其它形式。

3、对话:可以理解为是人与人之间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敞开心扉讲出自己心中对事物的理解和对某些观点的看法以及人共同感悟和体验心中的假设.通过交谈和倾听.进行心灵沟通的谈话方式。其本质上是一个开放型、互动型交流的集体学习过程,是一个人人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意见、自由交换看法、以多样化观点创造性地探讨、研究问题的过程.在相互接受与倾吐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相通.从而实现隐性知识的外化与融合。现在教育最缺的就是“问计于民”,职业教育教学缺少对话式的心灵沟通。

基于对以上相关概念的理解.我们来概括渗透德育的对话式教学的含义。渗透德育的对话式教学就是教师以具备自身的道德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为教学前提,以育人育德情感作为教学过程实施的推动力,采用互动型交流的对话教学形式(自由而又有序的问答、讨论、评价等),使得职业教育的教师和学生得以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共同培养和形成文化专业知识素质、实践技能素质、职业教育理论素质、科技推广素质以及社会交往素质,更为重要的是形成职业学校学生的道德素质,达到其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使之成为具有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而又不失个性的社会成员。

二、渗透德育的对话式教学的特点

1、以教学情感为纽带的启发式教学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机械的没有情感的知识“搬运”过程,参与教学过程的人(师生)与物(知识内容、教学设施等)都是没有温度的教学元素,更谈不上教学培育“完整的人”的目标的实现。目前职业教育教学有延习和“复制”传统的注入式教学的不足,教学从主观意愿出发,不考虑学生实际,把学生看成容器进行知识灌注和机械训练。而渗透德育的对话式教学过程是注入了情感因素,以知识为载体,以教师对知识的人文和理性的感悟以及对学生“大教教心”的教学情感为纽带,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新视角下的教学过程。

这样的教学特点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师以教学情感为纽带,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启发式教学。

2、以易于学生感知理解的对话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

职业学校的学生常见的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中,自卑、过度焦虑、神经衰弱、学习障碍等几个方面制约和影响着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意向.造成职业高校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或几乎没有学习动力,学习意向不明确。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单一的授受教学方式以及主动与被动界限分明的人一人教学关系开展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话。不但教育教学目标实现不了,更是对教育培养的人的身心发展和成长的阻碍。渗透德育的对话式教学以基于学生的感知和理解为前提,和学生直接或是间接的交换和共同分享与讨论学习的知识和观点,采用轻松的对话式教学方式让学生产生学习意向。

这样的教学特点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以育德为方向,从“传播知识或演示技能”的传统观念中走出来,努力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为他们提供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机会与环境来开展教学过程,在此基础上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的对话(课堂内外),扮演好学生的老师、长辈、战士、朋友等不同的角色。

3、注重案例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渗透德育的对话式教学过程重在情感共识与情感共鸣的师生对话的教学过程的实现,其强调教学过程的参与对象个体以及个体之间的角色体验与知识理论和实践验证的交流互动。

案例教学法是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后,教师选用专业实践中常见的、有一定难度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探讨,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中应用的案例教学,是教师以富含知、情、意因子的德育理念,精心筛选和设计案例,组织案例讨论,形成教师启发学生、学生质疑教师的对话学习过程并搞好由教师或学生或师生共同参与下的案例评价。模拟教学法又称为模拟实习法或模拟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扮演实际工作环境中的“角色”.从事有关职业内容的一系列角色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中应用的模拟教学,旨在让学生明白做事之前先做人的道理,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师在学生正式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以“以德为行”的德育意识来积德,给学生的模拟实习注射品质的“预防疫苗”,使学生提早体会“岗位”,了解知识的应用,了解职业的需要,感受模拟过程与实际操作中个人要具备的与人对话的条件和能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效果。

三、渗透德育的对话式教学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将渗透德育的对话式教学应用于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呢?本文采用的方法是在文化的视角下通过各种激励法来体现和实现知识文化传递过程中品德的潜移默化。以教师对学生的导向作用完成对话式的教学过程。

1、基于物质文化的知识导向

基于物质文化的知识导向在职业教育教学渗透德育的对话式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办法是:脑激励法。其具体做法是:先导入相关知识所涉及的物质文化,铺垫好德与理的对话氛围,调动学生的知、情、意的自主学习倾向,继而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暂时不考虑答案的正确与否,教师也不作评论,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为止。这样做的好处是一种想法启迪另一种想法.学生不会因为害怕受到批评而保留有可能是独特的解答。当所有的想法都罗列完毕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评价、修改和合并这些想法,从而产生一个新的具有知识创造性的答案。该做法是把产生知识的想法与评价知识的想法区分开来,即是把物质文化的客观存在与知识接受的主观提取区分开来。区分不等于割裂,教师是以前者作为后者的“搜索引擎”来发挥知识的导向作用。

基于物质文化的知识导向要注意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关系。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指胜任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所有要素的总和),但是不论包含何种成分的职业能力,都是在知识与具体的工作要素之间形成联系,只是不同性质的工作任务的核心要素(设备、对象、关系等)不同。因此,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基于物质文化的知识导向的实现,要把职业能力理解为“联系”。职业能力的形成就是在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要素之间形成联系,能力仍要以知识作为基础和保障。

2、基于制度文化的纪律导向

制度是客观的,本属于自然,打上人的观念、思想、情感、意志的印记就是“人化的自然”,即制度文化。基于制度文化的纪律导向可以理解为计划和制定规则纪律的人把自己的观念、思想、情感、意志融入规定纪律的过程中。使得纪律的存在具有客观性,纪律的执行有“人化自然”的品质感染,得以让纪律执行者有意识、自觉自愿地去遵守制定的纪律和规则。渗透德育的对话式教学过程中基于制度文化的纪律导向可以理解为教师将制度文化隐射的“人化自然”的品质与内涵附加于制定的静态的纪律规则过程中,使原来执行的客观纪律规则有了人文色彩的主观执行意向(内容仍是客观的,只是在其执行方面更加倾向于主动去遵守和执行)。

基于制度文化的纪律导向在职业教育教学渗透德育的对话式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办法是:规则激励法(制度激励)。我们可以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制定有关保障教学顺利进行的班规、校规,要求计划和制定规则纪律的参与对象包括各个层面(领导、教学、管理等)、各个部门、各个学科领域的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学生等,让所有参与对象以感性认识(知识和品质)为基础,积极主动的展开沟通交流式的对话过程,协调配合地完成有关理性执行的规则纪律的制定。教师要对学生发挥制度文化的纪律导向作用,可以在引导学生执行已经制定的基于制度文化的人性化的纪律与规则实施的过程中以班级为单位,建立最小的“经济体”,允许学生对班里的纪律规则的执行工作有自身发言权和判决权,即工作有“报酬”,学生必须花钱“租”自己的声誉(班干部职位、活动负责人等),要“纳税”,领取“奖金”,购置“财产”。例如,学生申请班级工作,“银行职员”负责3—5名学生的财务记录,每月的虚拟工资是500元,不同的班级职务有不同的“工资”。而后学生用挣到的“钱”“租”自己的座位,“租”自己的权力。学生中表现好的、遵守纪律规范的学生会得到额外的“奖金”,但不遵守纪律规范的学生会被“罚款”。这样的带有制度文化的纪律激励办法,让学生明确地以情感作为感性和理性的结合点,亲身参与纪律制定和执行的全过程,人与人之间能及时地进行对话交流,使学生明确制定的奖惩纪律和规则.让学生感到任何纪律和规则的存在对自己都是有意义的,只要自己遵守规则,也会有和别人同样的机会。

另外,针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法制意识淡薄的现象,我们有必要强调渗透德育的对话式教学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职业学校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和强化。一种有根据并有社会价值的规范体系,并不一定引导了遵守规范的道德自律和行为自觉。知道了规范而且自主愿意履行规范,才是真正完成了有关渗透德育的对话式教学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要真正实现把德育的过程转化为育德的培养人的过程,需要在结合德育客体对象的情感需求、强化法制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式教育。在自愿意识的培养上,规则激励式的法制教育的肯定作用比认知教育更为重要。渗透德育的对话式教学要求教师一定要提高法制意识,明确师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使师生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更加明晰并转化为具体的制度纪律规定保护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权利不受限制。

3、基于行为文化的行为导向

基于行为文化的行为导向可以理解为行为引导者按照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对教学活动参与对象的行为进行指导、纠稳评价。渗透德育的对话式教学过程中基于行为文仡的符导向,解释为教师将品质与思想(正确的行为规藏融a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中,基于行为规范开展对话教学过程,继而发挥对职校学生行为规范的导向作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

基于行为文化的行为导向在职业教育教学渗透德育的对话式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办法是:行为激励法。行为激励可以理解为在行为激励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行为相关因素的了解和分析,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来激励人的行为。我们可以把竞争引入行为导向的过程中,对合理的行为规范要求学生达己而后达人,彼此提醒和比较,促进良性的竞争性行为养成,促进个体行为的规范。行为激励的竞争强调过程教学。在整个竞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思想以德的和谐为条件,突显行为规范和沟通协作的对话式过程。渗透德育的对话式教学基于行为文化的行为导向反映了“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学本质.教师对学生映射的行为文化的指导,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活动,规范和指引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行为,使学生获得教材中没有的新知识、新思想,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与活力。

另外,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体会美国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有学者曾经借鉴“长尾理论”提出了大学教育教学过程的“长尾效应”。“长尾理论”强调的是众多小市场汇聚成可与主流市场相匹敌的市场能量,即提醒我们重视细小存在的分散个体。本文的渗透德育的对话式教学中基于行为文化的行为导向恰好在这个角度上重视的是细小存在的分散个体,即教学参与对象的个体行为。在职业教育教学领域,基于行为文化的行为导向同样验证了“长尾理论”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渗透德育的对话式教学虽然坚持“以德为行”.但是不等于无原则的包容。职业教育教师在发挥对学生的基于行为文化的行为导向作用时,必须有反思的环节。教育教学的反思既是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也是对教师自我的反思,更是对教育自身的反思,是对教育教学进行思维建构的动态活动。反思的主要主体是教师,反思的主要对象是教师的活动历程或导向过程中的种种现象与事件。如果职业学校教师在学生的行为导向过程中仅凭借感性情感和经验指导学生,而不反思行为和行为文化与教学过程的内在本质及逻辑等,这样的教学依然是失败的。我们可以借用反思性教学的“五用五看”策略完成行为导向的对话教学过程:用理想的眼光看现实的教学;用发展的眼光看过去的情况:用遗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结果;用辨证的眼光看失误的问题:用陌生的眼光看熟悉的经验。

4、基于精神文化的情感导向

德育体现了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再创造活动,是文化消费者的精神需要。教育领域中基于精神文化的情感导向可以理解为教师凭借自己的教育思想、信念、价值观以及心态等感染学生,扮演和发挥学生情感咨询顾问的角色。职业教育渗透德育的对话式教学过程中基于精神文化的情感导向,解释为职业教育的教师秉承“厚德载物”的“德”,积极能动地展现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信念、价值观以及心态等,尽情忘情地以教学情感作为与学生沟通交流对话的寄托,发挥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情感和生活情感存在的困惑提出建议和导向的作用。

基于精神文化的情感导向在职业教育教学渗透德育的对话式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办法是:情感激励法。情感激励可以理解为是任何活动或过程的开展是在注意了各种随机性因素的基础上,注重感情的投入与交流,注重人际互动关系,发挥以情感化人,以情感动人,保证活动或过程参与对象对过程的精神投入,继而确保和推动活动或教学过程的顺利执行与完成。这里的情感激励可以解释为职业教育的教师以职业学校学生的5个特点(可塑型、自卑型、义气型、厌学型、浪漫放任型等)将教师的高尚品德和师生间的真挚情感,融汇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一种自然的能满足学生需求和填补其精神空白的自由交往空间.使得师生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情感与生活情感产生共鸣和碰撞,发挥职业教育教师对职校学生在学习情感和生活情感上的导向作用。

(1)基于精神文化的学习情感导向。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职校学生在精神层面(意识中)有学习的强烈需求而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觉等方面的情感导向作用。本文采用激发学生学习情绪的方法实现在职业教育渗透德育的对话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导向。列宁曾高度评价情绪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他指出没有“人的情感”的话,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会有存在的人对真理的追求。可见,情绪反映了个体情感,情绪的状态体现了德化的效果和程度,情绪能否控制适当对职业教育的对话式教学过程的开展提出了挑战。具体做法有:创设道德情绪体验的环境,例如在讲授关于卫国战争的课题时依靠鲜明的形象,激动人心的情节等艺术性手段,巧妙地使学生产生憎恶法西斯主义与获得战争胜利的愉悦的情感;创设引人人胜的模拟现实情境。例如讲授有关科学幻想家的某些语言在当今条件下应用的故事;分析生活情境,直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最大可能地使知识具体化,并使知识对学生个人产生重要的意义。知识融合学生情感.教师让学生个人通过分析客观存在的生活情境.学生历经了参与对话的过程而完成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感的导向;设置成功情境,我们可以从课堂回答问题、课后作业练习、科目考试等各个方面想办法设置成功情境。在职业教育教学渗透德育的对话式教学过程中,设置成功情境要考虑职校学生的道德心理问题,经常用鼓励性的鼓励减轻学生的恐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论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篇六

1 热爱你的学生,培养创新型思维

热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必须有老师的大爱来呵护学生的成长。高尔基也曾说“谁爱孩子,孩子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教育根植于爱,用爱心打开小学生的心扉,开启小学生道德和智慧,根植创新思维,塑造启蒙小学生美好人格的金钥匙。在和蔼可亲的老师面前,小学生会觉得自由愉悦,与教师心灵相通,小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面对升学竞争、面对分数第一的教育现实面前,老师要一碗水端平,赏识好学生,喜欢“坏”学生。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倾注自己的全部情感,换回学生真心的拥护和爱戴。要持宽容的态度,不厌弃,诲人不倦,耐心帮助,期待进步。爱学生就不会发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事情。从侧面不断激起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更新你的教育思维模式。

2 理解、热爱你的学生,稳固创新教育模式

理解你的学生的基础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里,洞悉平时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应和不断分析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以孩子的心态看待孩子,多走近学生中了解学生的动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多对学生的成绩给予肯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为学生创新思维做好充分的基础准备,在学生创新思维上多做?_发和引导。在学生学习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理解和帮助,化解学生一时的焦虑和胆怯,从而真正的做到热爱理解你的学生,也为稳固学生创新模式提取宝贵的一点。

3 尊重你的学生,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前提

尊重你的学生,是作为一个优秀教师必备的前提。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蹲下来跟学生说话”,要少一点教育者的威严,多一点慈母般的温和和教师的亲和力,少一点公众场合的指责批评,多一点教师与学生两人世界的情感交流。要满腔热情地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增加学生对自己的信心,要为学生创造学习与创新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小学之初品尝成功的喜悦。增加学习的动力。尊重学生还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要彻底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使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要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给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生可以自己自主的安排学习时间的机会。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交往,才是真正的平等交往。

4 言谈举止的榜样示范是师德的表现

模仿是小学生良好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的“偶像”示范作用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学校里的小学生、小事、小节,必须用教师的大德来哺育和感染,才能培养出参天大树。因此,无论是语文教师的听说读写,数学教师的简单的加减乘除,美术教师的写写画画,体育教师的蹦蹦跳跳,音乐教师的唱唱笑笑等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当成为楷模。一方面是仪表示范,教师随时随地都要给学生留下端庄的仪表、朴素干净、整洁大方的形象。另一方面是语言示范,脸上表情写满了一个人的情绪。我们工作对象是有生命、会思想的孩子,教师应时时刻刻以饱满的情绪、高涨的热情去感染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其次是性格示范,教师良好的性格也是积极的教育因素,性格是身教的重要方面。教师对现实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的品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稳定的情绪,有助于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坚韧的意志,有助于学生形成坚毅的品格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在讲课时应体现语言美,操作时表现出协调美,板书时表现出文字美,教态中展现气质美,运动、劳动和其它活动中的动态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学生是教师的镜子,教师的人格时时处处影响着学生。教师要做到诚实守信,求真求直。要按照我校的教师行为准则的要求。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凡是学生能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凡是答应学生的事情一定保证做到、做好,决不失言。这个事业就如同泰戈尔说的“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应该处处从学生自身出发,教师应鼓励自我评价,依靠自己的能力,找出错误,加以改正,使其体会成就感,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不断的引发自主创新的探索动力。

5 把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懂得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健康积极地做人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教会孩子们了解自己的特点,并将自己的特点完全地展示出来,帮助其建立信心。我们也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肯定自己的优点,发现自己的缺点,并且要让孩子们认识到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所代表的都是一个新的、从来没有过的生命。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组织一些活动,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并且对孩子们的优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孩子们的缺点进行及时的纠正,由此增强孩子们走向成功的信心和勇气。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孩子们积极的参与竞争,教会孩子积极乐观的面对竞争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培养孩子们坚韧的性格,教会孩子们初步掌握情绪的自我调节,培养其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让学生知礼仪、懂廉耻、善言行,做文明之人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文明礼仪的民族,礼仪廉耻是每一个人在文化修养和素质上的重要体现,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更是决定着其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教给孩子们规范的礼仪和言行,让孩子们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通过规范的礼仪和言行给他人留下一个良好的形象。我们也要让学生懂得友爱和宽容,现在大多的孩子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不懂得如何与别人分享,往往也比较自私,我们要正确地引导学生学着去与别的孩子分享自己的快乐,避免孩子养成孤僻的习惯。同时我们也要让孩子们学会宽容,因为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和不愉快时常发生,并且我们也要让孩子们学着去原谅别人,培养孩子们宽大的胸怀。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谦虚谨慎的品德

德育的具体 篇七

一、德育内容体系及其结构探究

“德育即育德,也就是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或者说有目的地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具体来说:“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求,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与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因而,德育自身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并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内容体系。

(一)德育基本内容的界定

由于对德育内涵理解的不同,对于德育基本内容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存在不同的阐述。概而言之:主要有狭义(小德育)和广义(大德育)之分。狭义的德育与道德教育同义,认为德育就是对德育对象进行有关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广义的德育,其内容范围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1990年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教育学》卷的释义为:“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界比较认同广义的德育内容界定,即德育主要应该包含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四个方面。

思想教育是要解决德育对象主观客观相符合的问题,主要包含世界观教育和方法论教育两个方面。其中,世界观教育就是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人和引导人,“而方法论教育就是在世界观教育的基础上让教育对象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和自身,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从而形成科学的思想意识。”政治教育主要是要解决德育对象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包括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其中政治信念教育是核心,政治情感教育是目标。道德教育是对德育对象进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主要包括道德观念、道德判断、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心理教育主要是提高德育对象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就是对德育对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使德育对象具备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

(二)德育内容体系结构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构成了当前德育的主要内容,根据各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它们在德育实施过程中的不同地位,以及在其实施过程中德育对象和教育重点的差异,可以将德育结构体系规划为不同的类型,即政治主导型、思想主导型、道德主导型和心理主导型。每一种结构类型都有各自相应的核心内容,并通过这一核心内容来支配、带动和影响其他教育内容。可以说这四种结构类型,体现了德育实施过程中内容上的差异性和倾向性。一般来说合适的类型模式是由德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和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来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过程中要注重针对性,避免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

二、德育内容结构体系优化的标准

通过前文对德育内容体系及其结构类型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德育内容结构状况的好坏对德育实效性的大小和德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将会产生直接影响。为了科学实施德育,有效实现德育目标和发挥德育的最佳功能,必须不断优化德育的内容结构。笔者认为德育内容体系结构的优化主要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核心原则

所谓核心原则,就是说在德育内容体系结构的安排中要突出某项核心内容,这是由德育对象的不同特点所决定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基本原理在德育内容结构安排中的体现。核心内容的确定是能否实现德育目标和取得德育实效的关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讲德育的核心内容并不是忽视德育其他内容的合理作用,而是要将其他德育内容与核心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来共同实现德育的目标。

(二)系统原则

德育内容体系结构的优化,需要在我们强调核心内容的同时还要善于完善其内容体系,努力提高德育的整体效应。系统原则便是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德育内容体系结构优化核心原则的有益补充。它是指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我们既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教育内容的辅助作用。否则德育内容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将会受到质疑。当前情况下优化德育的内容体系结构就是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整体性思路,既要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系统化为一个有机的德育内容体系,使其涵盖德育领域的各个方面,还要完善和拓宽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每一个子系统的内容。

(三)过程原则

德育内容体系结构的优化是一个过程,我们必须用动态的视角来审视这一过程。恩格斯在揭示黑格尔哲学体系中辩证法的合理因素时指出:“―个伟大的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因而,对于德育内容体系结构的优化,我们决不能仅仅满足于现阶段所取得的成就,应该将优化过程进行下去,并充分汲取每一阶段的有益成果,加快德育内容体系结构优化的速度。

(四)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现代德育的特性之一,面向世界是德育发展的大趋势。人类道德本来具有共同性,社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德育的发展、德育理论的发展和德育内容的发展都具有共同的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世界上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早已打破了原有的界限,真正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会关心、学会合作、环境保护、和平与发展等已属于全人类的道德要求。”因而,开放性原则成为当前实现德育内容体系结构优化的重要原则。

三、德育内容结构优化的具体路向

德育内容体系结构优化原则的设定为其最终目标的实现指明了方向,具体来说,德育内容结构优化的具体实施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突出德育的核心内容

突出德育的核心内容是德育内容体系结构优化主导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如前所述,德育内容虽然丰富多彩,但是各种教育内容的地位与功能并不是相同的。其中,政治教育是整个德育过程的政

治保障。因此,在德育内容实施过程中,必须始终以政治教育为主导。

德育过程坚持以政治教育为主导,就必须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对德育对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期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当前意识形态方面的本质属性;而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二者结合起来就为德育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了政治保障。因此,针对当前德育界普遍存在的那种德育应该淡化、弱化政治教育的思想,我们应该从根本看清其观点的“虚弱性”。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的德育历程,不难发现:尽管不同国家之间的阶级性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政治性始终是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德育的最显著特征。因而,将政治教育视为德育的核心内容,是由其客观历史地位决定的,也是德育自身特殊性的必然要求。

(二)完善德育内容体系

我们在强调政治教育作为德育核心内容的同时,对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也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前者是为了体现德育的根本意识形态属性和本质功能,后者则是德育能够发挥整体效应的保证。

首先,如前文所述,我们应该将德育的内容视为一个有机系统,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作为这个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德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日渐突出的形势,加大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力度。这不仅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同时也是完善德育内容体系的需要,是实现德育整体效应的有力保证。其次,在强调德育的整体效应的同时,还要完善德育内容的每一个子系统,即在德育实施过程中要勇于拓宽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以及心理教育每一方面的领域。

(三)一与时俱进,发展德育内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面这7篇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德育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