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写方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7篇教学设计方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教学方案设计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教学设计方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探究出两步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两步乘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间接信息灵活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预案:
一、情景引入激活思维
1、引言
教师介绍学校体操比赛活动情况。相机解释“横队”、“纵队”“方阵”等词。
2、收集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看主题图,找出数学信息。教师把收集到的信息写在黑板上。
每行有10人,有8行。有3个方阵。
3、提出问题
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1个方阵有多少人?)
[教学预设]:学生可能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2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3个方阵比一个方阵多多少人?等等。
4、解决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独立解决每个方阵有多少人?
5、汇报交流互相评价
学生汇报时候要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即怎样想的,怎样列式的。
[教学预设]学生已经学过用一步乘法算式解决问题,看到主题图后会很快收集到数学信息,学生也能清楚表达出思考的过程,如下:
(1)、10×8=80(人)表示求8个10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8×10=80(人)表示求10个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7、总结学习方法
师生加以提炼学习方法:读----想----做----说,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
8、揭示课题。
(本环节设计意图运用学过的一步乘法算式引入新课,了解学生思维的基础,激活学生思维。然后经过总结学习方法,表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考过程来规范学生的解题思路,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
二、探究新知训练思维
1、出示刚才提出的问题: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有多少人?
2、思考解决方法
(1)独立列式,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组长统计:本组有几种计算方法)
(3)全班交流评价
[教学预设]学生的解决策略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10×8=60(人)80×3=240(人)
第二种:8×10=60(人)80×3=240(人)
第三种:8×3=24人24×10=240人
第四种:10×3=30人30×8=240人
第五种:80×3=240人
第六种:10×8×3=240人或者8×10×3=240人
[预设处理:根据学生的回答与解释,教师相机用课件演示学生思考过程,利用课件的直观效应帮助中下水平学生渡过思维困区。黑板上去掉相同的做法,展示不同的算式。比较每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发现最简单的方法。基本方法鼓励全体学生都尝试做一做。)
3、课堂小结
(本环节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想、做、说等解决问题的思路中,做到先思后说,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能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注意严密规范把解题的内在思维过程,变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三、巩固应用发展思维
1、课本中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试做
(设计意图:做一做的练习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能判断出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补充问题并解答:
小青有两本相册,每本有24页,每页可以放4张照片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设计方案 篇二
教学目的
一、了解人们的主观认识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制定法令、制度必须注重“察今”即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
二、学习古汉语知识,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方面的知识。
三、了解并学习本文运用的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了解本文用寓言故事说理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文言议论文,教学重点应是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要求学生要切实掌握论点,并了解作者是怎样论证论点的,运用了哪些论据,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要弄清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层次。
2.积累一定的实词、虚词,熟悉主要的句式特点,能讲会译,是阅读分析课文的必备条件,教师应当重视这一教学环节,给以足够的时间保证。教师可以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给学生明确具体任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指导预习
本教时完成以下任务:
1.了解有关《吕氏春秋》及其编著者的知识。
2.能讲解,会翻译,疏通文句。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方法。
4.明确学习本文的目的、要求。
教学步骤
一、简介《吕氏春秋》和吕不韦
教师可指导学生看“预习提示”和有关注解,要求学生知道《吕氏春秋》是怎样一部书,知道是吕不韦请人编写的,可不再补充其他内容。
二、疏通文句,指导学生试讲、翻译
指导方法:可以让学生边读边讲,教师给以指导;也可通过练习形式给以指导,教师出示检测练习题,学生解答,教师讲评;也可以由学生自学、质疑,教师在答疑过程中再适当扩展内容,给以指导,等等。
指导重点:
1.读准字音
弗(fú)损益 要(yào )于时
一脟(luán)肉 一镬(hu)之味
一鼎之调(tiáo) 澭(yōng)水
悖(bèi)乱 殇(shāng)子
镆(m)铘(yé) 骥(jì)骜(ào)
遽(jù)契(qì) 时已徙(xǐ)矣
2.确切理解词义(包括实词和虚词)
对文中一些重要词语,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并掌握书上的注释,再适当作些补充。
法先王之法:效法、取法;法令制度。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名词。
人或益之:有的、有的人。代词。人或益之,意思是说,人们有的益补它。
虽人弗损益:虚词“虽”有虽然、即使两种解释,根据上下句关系选择恰当的解释。这里的“虽”应讲成即使,有假设存在某种情况的意思。
凡先王之法:凡是,表示概括。
先王之成法:已成的。成法,已成的法令制度。
察己、察今:明察。
古今一也:一致,一样。
以近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近处的、远处的。
以所见知所不见:“所+动词”的固定结构,相当于名词,即见到的,没有见到的。
堂下之阴:阴影,影子。指日月的影子。
日月之行:运行。
先表澭水:标志,标准,名词作动词,设标志。
循表而夜涉:标志,标准,名词。
千有余人:相当于“又”。
益多矣:增加。益多,指河水涨了许多。和“益之”、“暴益”不同。
所以败也:……原因。所以败,失败的原因。
有似于此:类似,像。似于此,像这种情况,或,和这种情况相类似。
守法而弗变:遵守、遵循,这里有贬义,即墨守、保守。
向之寿民:先前;长寿者。即本来可以长寿的人。
因时而化:根据、依照;变化。即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是故:因此。
非务相反:要求得到、追求。务相反,一定要有所不同。
时势异也:时代,形势。时势异,时代和形势不同了。
以故法:用;旧。用旧有的法令制度。
为其国:治理。
时已徙:变迁。
人问其故:原因,缘故。
其父虽善游:虽然。
三、自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出示思考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怎样论证的?
2.本文讲了荆人夜涉澭水、楚人刻舟求剑、有人欲引婴投江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可推断出怎样的结论?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用这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四、教师小结本节课的内容,明确提出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任务,布置预习作业,为下节课分析课文作准备:按上面三个自学思考题阅读课文。
第二教时
研习新课
本课时完成以下任务:
1.理清文章层次。
2.把握中心论点,并理解这一观点的进步意义。
3.会分析主要论证方法。
教学步骤
一、分析中心论点
教师提问:学习议论文要把握中心论点,学习文言议论文也是如此。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教师可作提示:有些议论文的标题可以作为中心论点,这篇文章的题目行不行?有些议论文可以从文中选出恰当的句子作为中心论点,这篇文章里有没有这样的句子?如果有,选哪一句合适?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本文的题目揭示了中心论点。“察今”,即明察当今实际情况。本文针对当时有些人鼓吹效法先王反对变革的错误思想,提出了应当随着时代的改变来制定法令制度的主张,即“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教师提问:本文的基本观点就是制定法令制度应当从当今的实际情况出发,对这一观点我们应当怎样评价?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这一观点是有进步意义的,因为作者反对的“法先王之法”的顽固守旧的思想,提倡的是变法革新从实际出发的主张,这对于推动时代,社会的向前发展,无疑起积极进步的作用。但是作者说“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主张以人为依据,从人出发,来制定法令制度,这就掩盖了统治阶级制定法令制度的阶级实质。在阶级社会里,一切法令制度都是为一定阶级服务,不可能有、也从未有过为所有“人”服务的法令制度。这是作者认识上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二、分析文章的层次
教师提问:阅读议论文,要能理清层次。怎样分析这篇文章的层次?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总的说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2两段)提出“察今”的论点,即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当今的实际。第二部分(3─6段)进一步论证论点,提出“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主张。
第一部分
开头用设问句提出了先王之法不可效法的观点。为什么先王之法不可法呢?两个原因。一是“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在漫长的年代里,“人或益之,人或损之”,已非本来面貌,所以不可效法。二是“先王之法,有要于时”,既“有要于时”,那么,“时不与法俱在”,就要随着时代的变化来制定适应现实的法令制度了,而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分析了这两个原因之后,作者提出了“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的主张,以“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为依据,提出了“察今”的中心论点,就是说,制定法令制度,要明察当今的实际。
第二部分
以“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为核心,从多方面论证中心论点。这一部分里,作者讲寓言故事、打比方,反复强调先王之法与现实情况已经不适应了,墨守先王之成法是行不通的,要治理好国家,就要改变先王之成法;“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这就进一步证明,明察当今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法令制度对治国是十分重要的。
三、分析论证方法
教师提问:关于本文的论证方法,“预习提示”作了简要说明,我们依据提示的内容研究几个问题。举例论证的方法。文中举了什么例子,论证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第2段提出了“察今”的观点,列举了日常生活中常见易懂的三个例子:“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这几个例子说明了“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的道理,从而论证了“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的观点,治理国家不可效法先王之成法,而应当在“察今”上下功夫。
教师提问:下面研究比喻论证的方法。文中什么地方用了这种方法?论证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第4段在提出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观点之后,以良医治病为喻进行论证。由“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讲到治国的道理:“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因时而化”就是要察今、变法,从而论证中心论点。
教师提问:“预习提示”讲到运用寓言故事进行论证的方法,并要求了解寓言的含义以及跟论点的关系。课后练习也有这方面的题目。本文讲了哪几个寓言?各说明了什么道理?(各包含着怎样的寓义)根据这三个故事可以推断出怎样的结论?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本文讲了三则寓言,各有不同的寓义。荆人袭宋夜渡澭水的故事,讽刺了不顾时间条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时间不同了条件就应有所变化,做事就应从具体的时间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楚人刻舟求剑的故事,讽刺了不顾地点条件的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地点不同了,条件就有变化,做事就应当从具体的地点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引婴儿欲投江中的故事,讽刺了不顾人的条件不同而死守古法的人,旨在说明人不同了,条件就有变化,做事就应当从具体的人的条件出发,而不能因循守旧。这三则寓言是从时、地、人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察今”的重要性,“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教师提问:上面研究了比喻论证和用寓言故事论证这两种方法,运用这两种方法论证事理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主要作用是把比较抽象、复杂的道理讲得形象具体、浅显易懂。同时,也能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多采,更吸引读者。
完成上面几项任务,教师小结本教时内容,提出具体要求:
1.把握全文的中心论点;
2.理清全文的层次;
3.分析主要的论证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 篇三
【设计意图】
偶然的机会看了《三只小猪》配乐动画片,感受颇深。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笨拙可爱的人物形象及与故事情节发展紧紧相扣的跌宕起伏的配乐,令人捧腹。极富音乐语言的乐曲让我在脑海里把小朋友们都变成了一只只可爱的小猪……
【活动目标】
1.通过韵律游戏,感受乐曲欢快、诙谐的情绪。
2.通过创编搭建不同房子的动作,进一步感受乐曲中跳跃顿挫的节奏。
3.主动参与创编游戏活动,体验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录音机、《三只小猪》乐曲磁带,小猪头饰、小猪尾巴。
2.各种小猪神态图片,贴有点子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供幼儿游戏时用。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幼儿听音乐自然进入活动室。
二、欣赏乐曲《三只小猪》
1.老师:你在乐曲中听到了什么动物的声音?
捕捉幼儿在听音乐中的情绪表现,试问幼儿感受到的情绪。
2.老师:你听到了小猪在干什么?
三、观看情境表演
教师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情绪进行表演,表现出小猪盖房子时的情形。
1.老师:小朋友在音乐中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老师:小猪是怎么盖房子的?你看到的小猪们发生了什么事?先是怎么样的,后来是怎么样的?
3.和幼儿一起讲出三只小猪的故事情节,帮助幼儿理解音乐。
4.师:我们表演的小猪盖房子和平时的盖房子有什么不一样?(是和着音乐来盖的。)
四、尝试创编“盖房子”情景
1.请幼儿创编盖稻草房的动作,教师有意识地将孩子的动作夸张升华,并注意体现出音乐的轻巧。
2.引导幼儿创编盖木头房子的动作,教师有意识地将孩子的动作夸张升华,和着节奏做动作。
3.引导幼儿创编盖砖头房子的动作,教师有意识地将孩子的动作夸张升华,和着节奏做动作。
幼儿可用双手画圆的动作跟着节奏表现和泥的情景,当听到中间小猪的叫声时,可以做一些擦汗、蹭痒痒、休息的动作,也可让小猪们模仿抬水的动作,抬着和好的泥运到工地上准备盖房子用。教师提醒幼儿注意走的动作要跟着音乐的节奏。当听到结束时小猪的叫声时,小朋友们可以重复做擦汗、蹭痒痒的动作,还可以将砖头摆好,做出边用抹灰板抹灰边放上砖头的动作,在音乐中充分体会盖房子的乐趣。
五、表演游戏
请幼儿戴上猪头饰、夹上尾巴,照着镜子,把自己打扮成一只小猪。
1.请小朋友们先做猪大哥在三角形场地上盖稻草房(跟着音乐将报纸撕条成捆,盖稻草房子)。音乐停后,大灰狼来了,将房子吹倒了,小朋友们跑到猪二哥的木棍房子里(圆形场地)。
2.再请小朋友们当猪二哥盖木房子(用报纸卷成筒状来盖木棍房子),要求小朋友在盖的时候动作上有些变化。音乐停后,大灰狼来了,将房子又推倒了,小猪们跑到猪小弟盖的砖头房子里(方形场地)。
3.师:猪大哥怕麻烦,不想用力气,所以盖了稻草房,结果他的稻草房被吹倒了。猪二哥也不想走太多的路去找更坚实的材料,他盖的木房子被大灰狼推倒了。我们现在要学猪小弟盖砖房子了,找砖头要用很大的力气,还要走很远的路,我们怕不怕辛苦啊?怎么盖砖房子才不能被大灰狼推倒呢?(砖头和砖头要紧紧地相连,小猪们用胳膊做砖头,胳膊拉得紧紧的,非常有力,这样大灰狼就不会推倒了。)
听着音乐,猪小弟盖起了砖房子,砖房子很结实。大灰狼来了又是踢又是推,可是怎么也推不开,怎么也踢不倒,就灰溜溜地走了,小猪们开心极了。
4.活动结束:小猪们盖房子累了,我们休息吧。小猪们伴着舒缓的音乐渐渐睡去…
【活动延伸】
欣赏动画片:三只小猪。幼儿做自由表演。
【设计评析】
1.《三只小猪》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故事,《三只小猪》的音乐给孩子们展现的就是故事的情节。音乐节奏鲜明,诙谐有趣,十分符合孩子们的欣赏口味。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能够情绪高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2.在盖房子的活动中,大家通过感受和游戏,懂得了做任何事情不能怕吃苦,不能偷懒。
3.教师的投入在活动中十分重要,教师模仿小猪动作不能忸怩作态,要把自己看成是一只小猪,和孩子们一样游戏,带动和感染孩子。
4.由于这一音乐活动是以比较开放的活动形式出现,很多时候是幼儿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表现,所以教师的应变能力很重要,要能跟得上孩子们的思路,并尽可能地走在孩子的前面,支持他们在活动中的表现,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5.教师在活动中应注意提升幼儿的表现力,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幼儿做出来的动作,同时规范幼儿在游戏中的动作节奏。
【资料链接】
作品分析:《三只小猪》是一首非常有趣的管弦乐小曲,主题音乐鲜明,旋律轻巧欢快,音乐形象活泼可爱,很容易让幼儿产生共鸣,非常适合幼儿欣赏。顿挫跳跃的基本节奏贯穿全曲,诙谐形象的小猪叫声使整个乐曲生趣盎然。
教学设计方案 篇四
【课前透视】
影子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是人类形影不离的朋友。课文以简洁、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影子的这一的特点。儿歌共两小节,用比拟的手法,把影子形象地说成是“小黑狗、好朋友”,活泼、亲切,充满了童真童趣,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能引起孩子们的强烈的内心感受。课文配有两幅插图,俏皮可爱的小朋友在阳光下和影子快乐地玩耍,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
对于影子,学生都有一定的体验,也很感兴趣。所以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一个活泼、有趣的氛围,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自我发现、自我实践中学知识,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求异精神。根据课文亲切自然、生动有趣的特点,以识字为基础,让学生在朗读和背诵中放飞激情,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产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两种笔画“ㄅ”和“?”和两个偏旁“犭”和“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会识别“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4、认识有关“影子”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信息资料】
1、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
2、手电筒、玩具,每组一份。
3、铁丝。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切入举偶
1、游戏:同学们,我们一起到操场上去做“踩影子”的游戏好吗?在踩影子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用脑思考: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教师和学生一起游戏,边玩边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发现影子的特点。再回到课内交流,揭示课题。)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对影子有了更感性的认识,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语文课的丰富多彩,在愉快的环境中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回到课内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口语交际的空间,热烈的教学气氛为教学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板书课题:影子。问:谁会读这个词?你是在哪里认识“影”字的?怎样记住它的?(齐读课题,指导读好“影”的后鼻韵母,“子”的平舌音,读好轻声。)你见过影子吗?在哪里见过?都什么时候能见到影子?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从已有的识字经验入手,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学词,增强学生对识字的信心和有成就感。从学生的认知出发,交流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发展语言和思维的同时引发了对影子的兴趣。)
二、初读
1、你们想知道课文是怎么写影子的吗?请打开书自己读一读吧!(自由读文)
2、在读书中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用笔圈上,借助拼音帮忙,也可以请同学帮助,还可以请教老师、家长,……)
(渗透学习学法。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读书中遇到的问题,让他们学会读书,学会学习,激发他们在生活中不断地交流、探讨的愿望。)
3、现在就用你自己的方法读书吧!(边认字边读课文。)
4、组内互评。
5、指名读文,集体评议。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朗读的评价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狗、它。问:这两个字你认识吗?它们的偏旁是什么?怎样记住这两个偏旁和这两个字?
2、拿出生字卡片组内交流识字方法。(教师参与其中,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认识汉字。)
3、汇报:请小老师介绍认识这11个生字的经验,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要提醒大家一下。
4、开火车认读生字生词。
5、游戏:摘苹果。苹果树上的苹果后面藏着生字宝宝,摘到苹果把字读正确就得到苹果了。
(在识字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
四、熟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给学生大胆发言创造机会,指导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
3、自由选择读,你喜欢哪部分就读哪部分。
4、多种方式练读。(自由读,个别读,同桌对读,小组读,你读我评,男女生赛读……)
五、感悟
出示课件或挂图,指导观察:影子都象什么?为什么说影子像小黑狗?影子是好朋友?说影子是个“小花狗”行不行?为什么
(创设情境,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影子的特点以及课文语言的形象生动,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热情。)
教学设计方案 篇五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掌握对联知识,了解对联的起源、种类和基本规则。
二、通过对对联,熟悉运用对联基本规则。
三、感受对联文化,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对对联基本规则的掌握和运用。
【教学过程】
一、微课学习
通过观看微课,使学生了解对联的起源、种类以及基本规则。
二、对对乐园试身手
(一)字数相等
1、一字联
月(星)雨(风)红(绿)马(羊)
2、二字联
冷月(寒星)春雨(秋风)红花(绿叶)河马(山羊)
3、三字联
孙行者(胡适之)水帘洞(花果山)红烧肉(黄焖鸡)
独角兽(比目鱼)水底月(镜中花)苹果脸(葡萄牙)
其中,苹果脸对葡萄牙一对,属于无情对,对联背后还有光绪和珍妃的故事。
(设计意图:从一字联到二字联再到三字联,字数逐渐增加,难度也逐渐增大,让学生一边对对联,一边熟悉巩固对联规则。同时重点掌握字数相等的规则。)
4、对联小故事
祝枝山和徐子建
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五台山上五层台,台台台台。
(二)平仄和谐
1、四字成语对联
请在括号里标出下列成语对联的平仄声,平声用“—”,仄声用“|”。
例:(— — | |)春来眼际喜上眉梢(| | — —)
()披肝沥胆刻骨铭心()
()风吹草动水涨船高()
(设计意图:因平仄较难,本课又为对联的起始课,所以先只要求学生能区分平仄声,并了解上下联相应位置上的字,平仄声相对)
(三)词性相对
1、以集句联为例分析词性相对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总结: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四)考考你
颜料店趣味对联
上联:鹅黄鸭绿鸡冠紫
下联:鹭白鸦青鹤顶红
请学生在教师提示下对出下联
(五)拓展:玻璃联
对联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和谐、内容相关,处处体现着一种对称之美,而这种美,恰恰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欣赏的。我们的汉字就具有这种独特的对称之美,接下来老师想请同学们欣赏下面一幅对联:
山中日出
(教师正、反两面展示玻璃联,请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正面看、反面看都是一样的)
请学生试着对出下联,展示下联:
水里风来
(六)延伸
汉字不仅有对称之美,一个单独的汉字就很有魅力。我们把一个字拆拆合合有时竟也能造就一副佳联。这样的文字游戏,连古代皇帝也爱玩。唐玄宗和杨贵妃就曾出此佳对。
有一天,唐玄宗和杨贵妃一同在御花园赏月,二人坐在土石堆成的假山上,唐玄宗想考考杨贵妃,当即吟出一句上联:二人土上坐。这副对联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暗藏玄机。二加人加土,刚好构成一个“坐”字。这是一幅“析字联”。同学们想知道下联吗?我们下节课再来专门学习“析字联”。
(七)作业
1、请同学们搜集更多有意思的对联大家一同赏析。
2、思考析字联下联。
教学设计方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
2、感受的语言,感受的情感。
3、积累语言,学习的写作方法,试写一段话。
4、培育学习提问的力量。
二、教具预备:
CAI课件
三、教学过程:
1、连接过渡。
①连接: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熟悉了老舍先生家的那只奇怪却又很可爱的大花猫,谁能看着提纲,说说大花猫的奇怪?
出示:老实、贪玩、尽职、奇怪、兴奋、不兴奋、怕、威猛
②过渡:对于这么奇怪的猫,老舍先生却是留意观看,传神描绘,足可见老舍先生是个多么爱猫的人呀!这节课我们连续学习课文,请看本课教学目标。
出示教学目标:了解内容,感受语言,体会的情感。
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其次意义段,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依据同学的提问板书。
板书:满月的小猫
更可爱?
2、梳理问题。
①小结: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边学习边解决。
②过渡:要知道“为什么满月的小猫更可爱?”首先得了解它的“可爱”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仔细读每一句话,找出有关词句来说一说。
3、争论沟通。
[1]腿脚还不稳,已经学会调皮。(从调皮中可以看出可爱)
[2]一根鸡毛,一个线团……好玩具,。(从“耍个没完没了”,看出小猫很顽皮。)
小结:刚才这位同学,不但找出句子,而且抓住关键词语说理由,真棒!
[3]……再跑再跌……(板书:摔跌跑)——小猫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真是生气勃勃。
[4]……撞疼了也不哭。(板书:撞)——小猫英勇、顽强。
[5]……渐渐开拓新的嬉戏场所。——这么小的猫,还懂得找新地方玩,真可爱。
①“开拓”是什么意思?
原来的嬉戏场所在哪里?(板书:屋子里)
扩展到什么地方?(板书:院子里——老舍先生养花的地方)
②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连接上文)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试读——个读——齐读)
[6]……花盆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在新的嬉戏场所里,小猫又找到了新玩具,玩什么呢?
①可想而知,后果是什么?——枝折花落。“折”什么意思?“落”什么意思?
②这对于花草来说就是——遇到了祸害,遇到了不幸。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说明?——遭了殃
[7]朗读嬉戏:把你读坐下。
[8]对于这么可爱的小猫,你想怎样读才能读出对它的宠爱感情来呢?
[9]有感情地朗读:试读——个读——齐读
[10]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体会到老舍先生对猫的宠爱之情流露在字里行间,由于这满月的小猫比起奇怪的大花猫来更调皮、更天真、更生气勃勃,的宠爱之情也更深一步,所以课文中说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4、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次大段。
5、写段练习:你能不能用自己的感受写出一只调皮可爱的小猫来呢?
试写与沟通。
练习:认真观看CAI课件上的录像片断,绽开合理的想象,用几句话试写小猫的调皮。
教学设计方案 篇七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2、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3、引导学生理解“迫不及待”和“大口大口”这两个词语。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2、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教具准备】
多媒体,动物图片,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孩子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两件礼物、先看看这是什么?(出示醋)什么味儿的?(酸的)再看看这是什么?(出示糖)什么味儿的?(甜的)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呀?(尝的)是啊,这么简单的办法却有人不知道,是谁呀、我们一起来看看第17课:酸的和甜的(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图文结合,感知内容
1、播放课件欣赏故事。
2、听了这个故事谁能说说故事里讲的什么?
三、朗读感悟,深入体会
1、说得真好,那谁能把课文读一读?(抽8名学生接读,学生提出朗读要求:要读流利,要读出感情,要读准字音),好,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思考“课文里的酸的和甜的”指的是什么?
2、刚才孩子们读得非常认真,现在谁能回答课文里的“酸的和甜的”指的是什么?(葡萄的味道)那么,葡萄到底是酸的还是甜的?我们先来听听狐狸是怎么说的?
3、课件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并让生从课文里找出狐狸说的话、听【www.kuaihuida.com】了狐狸的话,你有什么疑问?质疑如: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呢?(它吃不到就骗人,哦看来狐狸真狡猾。)
4、刚才你们都说狐狸想吃葡萄?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先让孩子们看图并找出句子读一读,然后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做动作、)读了过后我们可知道狐狸是真想吃,但又吃不着怪不得骗人说是酸的,那么除了狐狸还有谁说葡萄是酸的?(松鼠,小兔,师板书)
5、他们又怎么知道的呢?请孩子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2~3自然段(他们是听狐狸说的,他们相信了狐狸。)傻小兔,傻松鼠轻易相信了狐狸,太老实了,(师边说边板书:轻信,老实)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它们的心情,男女生分读2、3自然段。
6、前边的三个小动物都说葡萄是酸的,有没有谁会说葡萄是甜的呢?(猴子)学生自读4~7自然段、读后你觉得小猴子怎样?(聪明)聪明在哪儿呢?(它尝了呀)小猴子真聪明(边说边板书:聪明 敢尝、)
⑴ 好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猴子来时的表现(课件出示第4段)并让学生找出描写小猴子动作的句子读一读、(边读边做动作),然后师课件出示: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指名说)多了一个“迫不及待”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指名说)
⑵ 我们再来瞧瞧小猴子是怎么吃的?(课件出示第7自然段)生找出句子读一读,并做做动作,然后师用课件出示: 小猴子吃起葡萄来、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让学生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⑶ 分角色朗读4~7自然段、(师抽1人,让其自己选择合作伙伴,读后让学生评一评谁读得好。)
7、当小兔子和松鼠吃着甜甜的葡萄时,他们头脑里还有一个小小的疑问,请孩子们听听(出示课件播放第8自然段)学生齐读第八自然段。
⑴ 议一议: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你能帮他们想想原因吗?把你的想法说给同位听、然后抽生汇报。
⑵ 说一说:假如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你会怎么做?(抽生说说,从而引导学生无论遇到什么事,自己应该亲自尝试一下,不要轻意相信别人的话)。
8、演一演:师请四位学生上前面各饰一个角色、老师读旁白,合作表演课本剧。
9、读一读:很多孩子都想表演,下节课老师安排你们四人一组全都表演一下,看谁演得好并评出最佳演员,好吗?现在我们先来分角色朗读全文。
(分四个大组,老师读叙述部分)
四、迁移运用
1、学生看图复述故事。
2、师总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向小猴子那样,遇到不了解的事物一定要亲自尝试一下,做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板书设计】
酸的和甜的
狐狸图 小兔子和小松鼠图 猴子图
狡 老 轻 聪 敢
猾 实 信 明 尝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上面的7篇教学设计方案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教学方案设计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