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平面设计教学(9篇)

快回答整理了9篇平面设计教学,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平面设计实例教程。

平面设计标准教程 篇一

关键词:平面设计;分块;案例式;项目式;评价标准

《计算机平面设计技术》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设计理论和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使学生了解熟悉计算机平面设计的行业规范。在“2+1”的高职办学模式中,本课程开设于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以我院 多媒体专业历年的就业情况来看,2009届至2011届毕业生从事平面设计的占31.4%。所以本课程教学的质量决定学生技能运用能力,也决定学生的创意思维开发,同时也影响学生的就业方向。

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作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软件运用技能、创意思维开发,在接触平面设计之前的一个学年中,学生已修完《绘画基础》、《构成》以及《平面设计软件应用》等课程,学生已经大致掌握了绘画的基本技法,有一定的造型表现能力以及将造型要素按照某种规律和法则组织构建理想形态的构成能力,同时也掌握常用平面软件的使用方法。但是对于理科生源的多媒体专业学生,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将以往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新课程,为平面设计课程的学习起到扩展应用作用,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对课程建设进行探究与改革,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二、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分块”教学的整合

根据我院教学大纲的规定,本课程总学时68节。计算机平面设计是一种集平面设计基础理论、大众传播学及其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技能。[1]因本课程涉及的内容多,覆盖面广,为了便于教学,因此将相应的教学内容根据其知识体系汇集成“块”,加以适当的学时安排进行系统授课。根据以往教学经验,课程在其内容的系统性和学时的分配上需要重新安排。其中,因为理论性太强的平面设计的形式原理、视觉流程与平面结构设计、文字的基本结构、编排形式与标题的编排、图片的平面构成、组版原则与设计步骤等内容不适合独立用来给动手能力较强的高职学生讲解,而且教材中的形式美法则因其在构成课程中已有相应介绍,故只做简单复习,所以上述内容简化为“版式设计”,在较短的课时内做简单介绍,将相应的理论分散至其它各“块”中,如在招贴设计中介绍视觉流程、在VI设计中介绍字体设计、在包装设计中介绍组版原则,灵活地把知识串联起来,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以致用。另外,把Logo设计和CI设计合并后细化为VI设计,以便开展项目式教学。整合后如表2-1所示。

(二)案例式教学植入“块”中

案例教学的方法就是教师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的的一整套教学方法及技巧。[2]平面设计中的案例教学是通过模拟或者重现设计领域中的优秀作品,让学生站在设计者的高度,通过独立思考和讨论来分析成功案例的一种教学方法。决定植入该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学“块”的内容、以及课时分配的长短。在VI设计“块”中,以“中国联通VI设计”(图2-1)为例,首先通过介绍此案例的基础系统、办公系统和营业厅系统,分析其成功品牌释义、创意理念、制作规范和应用系统部分。再扩展分析为何中国联通成立时选择了蓝色中国结作为公司品牌标识;为何品牌标识由蓝色变为红色;如何弥补联通此前品牌定位不甚清晰的缺陷,从而确立新的企业文化等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列举各个成功和失败的设计案例,从中总结出成功案例的创意思维、设计准则和失败案例的问题所在,也可以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或者他人的思考来开发自己的思维,从而丰富自身的创作源泉,完成教学任务。

一个权威的案例,在教师的教学中起着示范作用,在学生的学习中,又起被效仿的作用。所以,选择优秀案例并且充分利用,是“分块”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因此,用成功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有一个参照物,再加以设计上的探索,容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项目式教学带动竞技

平面设计中的项目式教学是指由教师引入一个完整的项目,确定项目内容及其要求,进而引导学生由被动听课转向主动实践,模拟设计企业的设计流程,在规定时间内达到任务要求的教学活动。在授课前的教学计划修订中,要对近期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的校、省、国家乃至全球的各类竞标项目有一个初步了解,小至一个威客网的投标,大至全球性的比赛,选择一个或多个项目作为学生的课堂教学的实践内容,在完成设计项目后,学生可以以个人或小组名义参加各级竞赛或投标,这也是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和肯定。以项目式带动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增,也能让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社会竞标、赛项等项目上取得相关奖项或获得经验积累。项目式教学一般用于招贴设计、包装设计和VI设计等比赛机会较多且课时总数较长的教学“块”。

(四)评价标准的制定

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是教师运用一定的价值尺度对教学成果的审查,评价的客观性由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决定。作业的评价标准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及其学习结果的价值反映,它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和忽略了哪些内容,具有指明学生的努力方向的作用。因此,作业的评价标准的制定需具有科学性,以教师评价为主兼顾学生的自评和他评,在图形或文字、组版构成、创意能力、纪律或团队精神等方面开展评价。评价标准的制定如表2-2所示。

三、结语

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科学的分“块”后植入典型“案例”的教学方式,精选“项目”等教学改革,为教学构建新媒介,建立了完善的评价标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案例式教学,尤其是理论部分的教学,从其他的方面入手效果可能更好,如传统教学法。而泛滥的使用案例式会让学生过多的注重实际操作案例而忽略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造成学生理论知识过于薄弱,需要针对具体的课程内容采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项目式的推进上,尽量不要选择竞技比赛难度太大,获奖几率太低的项目,可以从校级的小型比赛做起,更容易取得好的成绩,更容易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在评价标准上,增加学生的自评与互评,分值不能超过40分,把握教师在评价中占据主要地位。如果发现学生在互评上面有不良行为更要加以制止并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保证评价的公平性。以上是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该如何更好的进行教学改革,还有待继续探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赵放,蒋恩普。计算机平面设计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

平面设计教学 篇二

关键词:点线面;统一;艺术;趣味

平面设计,原称作装潢设计,也称为视觉传达设计,是以“视觉”作为沟通和表现的方式,透过多种方式来创造和结合符号、图片和文字,借此用来传达想法或信息的视觉表现。平面设计师可能会利用字体排印、视觉艺术、版面等方面的专业技巧,来达成创作计划的目的。可以将不同的基本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的,以图片的形式表达出来,来达成创作计划的目的。coreldraw平面设计师通常进行制作(设计)时的过程,以及最后完成的作品。同时平面设计教学中应遵守以下原则:

(一)清晰与肯定性统一原则

图形是一种视觉语言,有意味的形式,是设计作品中敏感和备受关注的视觉中心。图形在平面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图形本身是视觉空间设计中的一种符号形象,是视觉传达过程中较直接、教准确的传达媒体,它在沟通人们与文化、信息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图形成为在coreldraw设计中图形的运用,特别是作品中点、线、面在平面进行排列组合,构成美感的图片。影响着设计效果的表诉。没有理想的组合图形,平面设计就显得苍白无力,合理的点、线、面组合是设计者的生命,使自由的空间意识展现出来,自由地构成主体,是设计者得以展现其才华之所在,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设计者的潜能,体现艺术家的个性和创造意识。也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使平面图形设计的信息传达更加科学准确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多彩。图形在平面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学习平面设计的过程来看,教师必须逐步地扩展他们的知识,渗透学习方法,培养观察、思维、理解、表达的能力,与此同时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这个过程也需要教师在潜移默化的指导下慢慢完成。

(二)整体性与协调性统一原则

Coreldraw进行设计的目的是传播用户信息,追求的完美形式必须符合主题的思想内容,这是排版设计的根基。只讲表现形式而忽略内容,或只求内容而缺乏艺术表现,版面都是不成功的。翻开任何一张平面设计作品,给我们的印象来自于它的整体设计,色彩在版面中的搭配是否构成也形成一定个性。或花枝招展、或清新素雅、或浓妆淡抹、或土里土气。整体风格的形成,有利于既体现特色又融入共性只有把形式与内容合理地统一,强化整体布局,才能取得版面构成中独特的社会和艺术价值,才能解决设计应说什么,对谁说和怎样说的问题。如果整体不协调,就像东拼西凑的,感觉不舒服。选择一个角度,做出有说服力的视觉作品,强调协调性原则。也就是强化各种编排要素中的结构以及色彩上的关联性。通过文、图间的整体组合与协调性的编排,使设计具有秩序美、条理美,形式与内容合理地统一,平面设计作品为人们传播直观的信息,色彩的视觉幻想造成的,合理而和谐的色彩组合常常能带来神奇的视觉效果,令人耳目一新。从而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

(三)艺术性与装饰性统一原则

Coreldraw平面设计创造一个既具科学性,又有艺术性,既能满足功能要求,又有文化内涵,为了使版面设计更好地为版面内容服务,寻求合乎情理的版面视觉效果则显得非常重要,也是达到最佳视觉表现。构思立意是设计的第一步,也是设计作品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我们所设计的风格具体应用作品中去,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美学原理,是一个艰辛的创作过程,达到意新、形美、变化而又统一,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作品。并具有审美情趣,这就要取决于设计者文化的涵养。人们欣赏水平和文化氛围的欣赏和追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推陈出新,持续更新。

(四)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支兴奋剂,促使人们永远充满希望,对事业和生活充满信心,并能激励人们拿出足够的勇气和力量面对事业上的难题,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和探索欲望。Coreldraw平面设计软件具有强大的功能,它能够轻而易举让同学们体验设计师魔幻版的构想。激发设计师异想天开的创作灵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趣味地传授知识,做到寓教于乐。”教师可以演示房地产宣传海报,让学生轮流到讲台上分析、设计出的生活状态,边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为学生提供参与动手的好机会,从而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加深和拓宽所学知识,让他们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其独立钻研和创造精神,提高他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但是这种趣味性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上,颜色的处理搭配必须符合现实科学和生活,必须符合人的视觉特点。才能够被社会认可接受,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更加打动人,作品才能够具有社会和商业价值。

平面设计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是一种使自己产品更适于市场销售的创造性工作。它涉及到艺术、文化、技术和生活方式等多种元素,作为一种创意工具,平面设计就是一种表达手段。一是产品的表达,二是能够吸引目标消费市场关注的表达,是来自于一个实体元素与视觉元素协调配合,从而向目标消费者传递出各种情感、文化、社会、心理和信息提示的创意过程。设计需要精益求精,不断的完善,需要挑战自我,向自己宣战。

参考文献

平面设计教学 篇三

知识理论来源于课堂,而教学素材来源于实际生活,与社会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人们在相片中发现自己的身上有个大块的污点,影响美观效果,该怎么办呢?通过学习Photoshop技术,就能够把污点修改掉,使相片变得美观。诸如此类,让学生以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帮助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其在学习平面设计Photoshop时具有更强的学习兴趣和更高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独立地解决遇到的困难,从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发挥出知识的巨大力量。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教育教学,避免使学校课堂气氛变得枯燥无味,使学生厌烦上课学习知识。

二、平面设计Photoshop教学方法的设计分析

在平面设计Photoshop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各种软件的不同功能类型来设计教育教学的课堂计划和专业课题,导致软件的功能关联相对独立,不能够合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传统的平面设计教育教学方式。合理的专业教育教学方式应该试着以设计创新为出发点,针对高低不同的学生基础来合理安排课堂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案和进度。教师不同的教育方法,要能够最大范围地增强学生学习Photoshop的信心,使学生能够以轻松的心态接受新的专业知识,完成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课堂上的教学工作完成后,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一个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的实际操作课题,让学生将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实际操作中,设计一个能够展示自己独立个性的题目,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利用Photoshop技术来设计,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团结意识,给自己在以后的社会竞争和工作学习中奠定稳固的专业基础。

三、平面设计Photoshop教学的成效

结束了学校中的教育教学后,最终要给学生制定一个有详细要求、结合所教授知识来设计完成的学期任务,来检验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所掌握平面设计Photoshop专业知识的程度。有调查显示,这种教学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在快速提高学生应用Photoshop技能的同时,学校也应就社会的需求,向一些从事设计方面的公司,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综合素质过硬的设计人才。

四、结语

平面设计标准教程 篇四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平面设计;实践探索

为贯彻学校提出的“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地方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理念,近年来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平面设计教学一直结合时展,积极探索,其中在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收获了不少心得体会。

一、在平面设计课程中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背景和意义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整理融合所有教学环节,以就业为导向,把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组织教学,保证整体目标的实现。其核心思想就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建立行动体系教学模式,体现能力本位特点,从以教师为中心的 “教中学”“教中做”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中做”转变。

近年来,平面设计行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而我们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大大滞后于职业技术的发展。导致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思维仍未脱离传统学科体系教学的束缚,没有结合市场需求,没有创设平面设计真实情境下探究学习环境,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使学生成长为适合行业需求、符合职业标准的技能人才。因此,我们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高质量、高标准地落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型”向“行为引导型”转变,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探索型”转变,实现教学环境由“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室内外专业教室、设计工作室”转变。

二、现行平面设计“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校平面设计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以来体现出了众多的优越性,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平面设计教学和职业要求不能无缝对接,教学实践和真实的行业需求脱节

目前的平面设计“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是根据教程模拟一些平面设计的案例给学生制作,学生对平面设计的成品形态,设计中涉及的专业细节问题,尤其是对整个平面设计的工作流程难以形成完整的认识,因此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有效适应技术的更新,造成教学实践和真实的行业需求脱节,只能局限于模仿性设计训练,谈不上对专业工作深入了解,无法形成系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而培养的人才满足不了相关企业对设计人才的质量需求。

2.平面设计教学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评价体系比较单一

大多数平面设计教师任教平面设计课程时往往要等到一个模拟项目完成才集中评价一次,加上期末考试成绩形成一个总评成绩来终结性地评价学生的平面设计能力,这使得学生在整个教学的中途会比较容易偷懒,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影响教学效率。

三、深入推进平面设计“一体化”教学的措施

1.真实的平面设计项目贯穿一体化教学过程中

为了解决平面设计教学和真正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我选择真实的平面设计项目进行“一体化”教学,以解决设计中具体问题为目标。项目是以具体的教学模块为基准,选择在威客、任务中国等网络上的平面设计项目,保证项目任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比如,在标志设计模块的教学中,我不是简单地讲授标志设计的特点、要素、流程、注意事项,也不是一味地模仿别人的设计案例,而是在课前在互联网上精心筛选有明确设计诉求,适合学生制作能力的项目引入,再通过课前教师精心准备的设计成品案例启发学生理解标志设计的特点,明白设计诉求信息和标志结构要素的关系。像列举中国银行的标志体现银行行业概念,造型安全稳重反映行业特点来给学生深入分析,这样学生就会对相关知识有一个全方位的掌握,把握如何用图形准确传达信息。然后学生根据案例自主协作探究设计真实项目,项目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讲究项目的时效性,避免项目过时或者与学生生活无关。真实项目的制作是追求效益的,所以选择项目时也要考虑具体的效益,能够给学生带来经济效益或者竞赛类的为首选,这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也会使学生能够在行业真实要求水准下客观认识自己,提前进入真实的职业状态。

教学中真实项目的设计制作,学生学习目标非常明确,课堂不再是为学而学,而是以解决一个现实问题为目标,所以学生学习完全是自主自觉,积极性很高。真实项目的制作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课堂成为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的重要场所。美国教育注重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著名的“三元智力理论”认为:创造性是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集合。基于平面设计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把“三元智力理论”引入一体化教学中。根据平面设计的流程,在开始阶段学生和老师一起设计项目制作引导图表,学生根据图表指引,分组自主地对项目进行深入思考,收集设计素材进行分析,提高素材收集能力和分析能力以及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能力,然后在教师的组织下集中进行头脑风暴,激发学生设计切入点,打开思路进行设计制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在整个教学中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就发展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2.建立融“展示、质疑、阐释”为一体的多维评价体系

“一体化”教学中必须利用多维评价体系促进教学,用评价来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设计中的不足,提高设计综合能力。在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评价贯穿于整个项目教学过程当中,采取“展示、质疑、阐释”为一体,对学生的整个进程进行跟踪评价。项目进行中的各个阶段性时间点,在教师引导下集中展示,让学生自己对比发现问题,让老师、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质疑、然后由学生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阐释说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情绪,帮助学生明确、拓展设计思路,提升设计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协作探究的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由于学生制作的是真实的平面设计项目,学生在项目结束时,把设计制作的成品上传网络参与竞标或者比赛,不管结果如何,都至少让学生对自己的平面设计作品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推进落实“一体化”教学是我校平面设计教学改革的需要,在现有“一体化”教学的基础上,实现真实项目贯穿教学过程,建立多维评价体系,就一定能够进一步凸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提升学生专业动手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实现学生专业技术和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平面设计教学 篇五

关键词:云平台;平面设计;混合教学;教学结构;线上线下

引言

0.1云平台释义云平台就是把教师备课过程中,课内、课外教学的任务布置、作业指导、答疑演示和作业批改等几个环节集中在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云服务平台上,把过去需要用纸和笔来完成的事情,转变成以手指,通过点触与书写就可完成无纸化学习任务,将课堂提问、举手应答变成了师生之间在个人计算机、智能移动终端上的即时互动和信息反馈。0.2云教学特点伴随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兴起,以及智能终端APP辅助教学平台的问世,使得当今课堂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昔日“老师讲、学生听”被动教学模式逐渐被取代,学生利用智能终端实时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学形式彻底改变,学习潜在积极性被挖掘出来,原本枯燥呆板的课堂变得异常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1],促进教学双方积极互动,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1移动云平台的翻转应用

基于移动互联的云平台,通过资源搭建、任务配置,借助移动云平台的资源管理、教学功能、评价体系,为师生开展线上线下教学互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营造了更加和谐的教学氛围,从内心深处唤醒了学生探求知识的主体意识[2]。对学习行为记录实施的过程考核,能够为教师提供客观真实的教学研究大数据,实现具有人工智能性质的个性助学、助教功能。平台具有优越、完善的教学辅助功能,智能化程度较高,非常适合开展翻转课堂教学。

1.1课前准备

使用云平台时,教师在平台上创建班课,让学生使用邀请码加入班课。在上课之前教师通过云平台把相关教学资源上传到班课资源库,如教学视频、相关图片、PPT课件和自主测试题等,以方便课前学习。为掌握学生预习效果,通常在云平台设置3—5个测试题对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进行诊断测试,在云班课平台的答疑讨论区上,学生将自主学习遇到的疑问及时反馈到讨论区,教师或助教(指定的优秀学生)对存在问题及时给予解答,通过答疑讨论更加清晰地掌握了学生课前学习状况。课前学习,如图1所示。

1.2课中教学

(1)巧妙引题。在上课伊始,根据课前掌握的情况,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还存在的困惑或似是而非的问题,通过创设情景、借物喻题、巧借媒体、趣味游戏、动人故事、实验展示等方式顺势铺开引出主题,让学生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打开探寻问题的大门,轻松愉悦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2)初试牛刀。上课伊始,设计一个摸底小测验,可采用限时如1分钟测试来获知个体学习状况,旨在摸底、巩固课前知识,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带来的乐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挑战困难。(3)课堂互动学习。通过基础知识的测试后,各学习小组领取教师针对课前预习状况而为学生量身定制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探究来完成任务,老师则协助、指导各学习小组开展互动学习,通过巡视指导、适时点拨、释疑解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可随时查看云平台的各种学习资源,如知识文本、视频资料及数字资源,来解决实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展示评价。小组任务完成后,还可以利用云平台中的随机摇号方式确定小组成果交流展示顺序,运用头脑风暴、问题抢答、效果投票等平台教学手段来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成果评价活动,从不同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课内系列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实现合作探究、有效互动、深度体验、知识内化、创新学习、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知识内化过程,如图2所示

1.3任务拓展

操作实践完成后,老师可以在云平台上与本课知识内容关联的拓展学习项目,让学生在课后通过调研、查资料,将知识延伸到社会生活与企业生产,学生用学得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锻炼了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有效解决了知识与社会生产脱节的现象,培养了学生创新应用知识的能力。

1.4过程考核

建立多元化、多维度的考核评价机制,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优化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3]。如何加强过程考核,教师可以将每一次的课堂练习内容生成一个任务或合作项目,在完成相关内容后,让学生及时将练习结果上传到平台,上传的内容可以是图片或视频、文档等,从而获取经验值。因为形成性评价相对公平,我们要求学生将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或操作结果都以某种形式上传至生成的“作业/任务”中。教师则可以自己或指定助教对学生作业进行及时批改或点评作业,便于及时反馈学习问题。教学过程的各种活动均对应并不断增加活动参与者的经验值,通过经验值来衡量学习过程的活跃度、参与度,这是过程考核的重要指标。通过教师人工监测如蓝墨云平台的AI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墨”的分析提醒,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动态,辅助教师教学决策。

1.5大数据分析

课堂教学中开展的各种活动,我们可以调取相关结果以便分析学生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分数分布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策略,从而产生教学智慧;当期末来临,我们还可以通过导出班课数据和教学报告,把学生在班课中查阅资源、参与活动和签到等汇总导出成数据或明细数据表格;还可以导出成班级的教学报告,如资源报告、活动报告与学情分析等数据,来自平台的数据真实地记录了我们的教学历程,为我们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归纳及总体把握提供了可靠的大数据支撑。

2移动云平台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

智能云平台不仅有利于开展翻转课堂教学,还对目前非常流行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条件,下面是本人基于蓝黑云平台环境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实践与启示。

2.1搭建“互联网”移动资源平台

基于混合教学理念,创建“网络—课堂—移动端”三维一体的互动教学资源平台[4]。将平面设计学科素材,如微课、教学PPT、知识文档上传到云平台,打造数字教学网络资源库,为“网络—课堂—移动端”三维一体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保障,形成支持在线学习、面对面互动学习、泛在移动学习的全方位、立体化学习方式,有效解决了基础水平不同、学习方式有别、理解进度不同的层次差别,极大促进了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形成了资源利用、学习评价、互动交流等多功能生态学习环境。

2.2构建线上线下交互模式

缘于与信息化快速发展相融合,经过国内外教育学者实践验证,实现线上网络教学和线下面对面教学有机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一经推出就得到迅速普及。该模式不但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而且还有效地发挥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实现了智能云平台中视频、音频、图片、理论知识等教育资源,与线下课堂的实践操作、合作探究、展示评价以及课前、课中、课后的系列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客观地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转变了师生角色,既解放了教师,又激活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对象———学生。轻松实现了2500多年来教育家孔子的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愿望。在线教学视频为个性化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根据个性需要可以反复回放,直至理解。在课堂内也较之传统教学模式更加容易实现分层教学,从而使得面向全体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不同小组完成不同难易程度的学习任务,进行以学习活动为载体的学生、老师、课本、环境、资源多维交互,形成O2O线上线下新型互动学习课堂。

2.3线上线下任务设计

将平面设计教程以项目来组织任务模块,形成“线上—线下”即网络和面对面教学的有机结合。每个项目根据教学目标和知识结构,设计成3—5个学习任务,将任务在线到线上云平台,形成云平台学习资源,提供课前在线学习和课后巩固。面对面学习时,指导教师根据学科目标需求、学习进程、任务特点和环境资源,结合云平台资源选择和组织课内学习任务流程,并通过课内学习互动,开展学习活动,小组利用平板或计算机开展任务学习、研讨、互动、展示、评价,所有活动可全部在平台上进行,实现无纸化教学。以前为实现线下学习成果的多元评价耗时、费力,效果差强人意,现在利用线上线下互动轻松有趣,可轻松实现多元评价,还可引进企业高管在线点评,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2.4形成性评价体系设计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使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其自身轨道所进行的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为明确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及时修改或调整活动计划,以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5]。用形成性评价辅以发展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实现对个体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形成性评价是通过对课堂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在线测试和在线竞赛的综合判断来实现的;终结性评价是通过在线测试和在线(视听)竞赛结果与期末考试结果相结合而形成的;多元化的评价,使得教学过程规范、有序、高效,真正实现关注全体、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云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

3移动云平台教学问题及对策

移动云平台并非十全十美,正处在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访问信号不好及对策。信号不好会影响到访问平台延迟或者上传图片、视频卡顿,甚至当机,这种情况我们可通过提供WI-FI接口解决。(2)频繁使用移动端出现的速度问题的对策。随着移动端访问云平台次数的增加,以及下载数据、视频或图片会占用移动工具内存,导致速度下降,这时需要对内存进行及时清理,以保证运行畅通。(3)课前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课前的自主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和学生自觉性影响,学习效果得不到保障,因此需要教师构建班级干部监督管理机制,从而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有效约束和规范。

4移动云平台教学反思

近两年,通过蓝墨云平台在平面绘图中开展的翻转课堂教学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逐步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了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激发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师生双方主动建构新型互动课堂。利用云平台的投票和头脑风暴功能,调查学生对云班课活动的满意度,约88%的同学给出了积极、肯定的评价,觉得开展云平台教学活动,便于课前预习与课后温习,学习形式灵活多样,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当然,还有部分学生对云平台教学未能很好地适应,因网络环境、移动终端局限,流量限制、错失活动机会等情况,从而不能跟随课堂活动开展,加之经验值偏少,也会影响到情感体验等。有鉴于此,在以后开展云平台移动教学前,应提前问卷学生的现状与心理愿望,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现实需求,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与教学设计方案。移动混合教学是近来教学改革的热点,在课堂中将云平台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深度融合,对职业院校学生进一步认清云平台在构建智慧学习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趣味性,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情感交流,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新研究问题的能力[6]。

平面设计标准教程 篇六

摘 要:水平教学计划是当前课程教学计划体系与结构的首要计划,不是可有可无的。缺失,使人的发展,偏离了课程要求,也使得课程各水平段间教学衔接无从与出现教学幼稚、简单重复化现象等。缺失的主要原因是认识因素、技术因素及其他因素。当然,有的可能是其一,有的可能是其二,有的则可能是多种。在课程改革下,教师应重构自己的知识、能力等,适应课程与教学发展的需要,分析与落实措施,使计划完善,使教学以课程要求为主线,形成“段段”相接,系统有序。

关键词:水平教学计划;缺失;危害;成因

中图分类号:G807.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2.016

一 前言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实施是基于课程要求(如目标、理念),依地方意见(如省、市),按学校情况(校园体育文化、课程资源、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等)在计划制订后进行的,即一水平段各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1]和地方意见、学校情况等水平教学计划单元(或模块)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大家皆知,这是实施教学的基本要求。或者说,没有计划的教学是绝对不允许的。但从多方面了解如观摩活动、调研、访谈、检查等获知,当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各水平教学计划存在较大范围缺失的情况。此况令人不安,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 缺失的危害

课程与教学是系统一体的,水平教学计划是体现课程要求的首要计划,是课程走向教学实施的首步。水平教学计划的缺失,实质上就是课程要求与学校实际教学之间出现了系统性重大断裂。或者说,课程要求没有在学校教学层面上得到基本性的全面落实与延续。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造成人的发展偏离课程要求

凡是在一水平段中没有制订相应水平教学计划的,或者说该水平段教学计划制订直接是从单元(或模块)教学计划开始的。对于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有两个问题无法回答:一是学期单元(或模块)教学目标是怎么确定的?另是在完成了一水平段学期单元(或模块)的教学后,课程要求达到了吗?因没有制订水平教学计划,各学期单元(或模块)教学目标的确定就是从教学内容功能为出发点来确定的,亦有随意凑合而成的,这样就不能确定一水平段学期单元(或模块)教学完成后是否完成了课程必须要完成的要求如目标。作为发展人的学校课程之一,这种行为,严重地偏离了课程对此方面的基本要求。这种不确定是教学所不允许的。

(二)使水平段间教学衔接无从

当前课程在“三级管理”下,各水平段的水平教学计划就是基于课程要求,根据地方实施意见,体现学校实际情况的一份工作文件。因没有这,造成一水平段教学结束后,各水平段间的教学无法实现基本衔接,如初中无法与小学教学实现基本衔接、高中无法与初中教学实现基本衔接。教学中“你怪我、我怪你”之声不断。无课程要求的主线贯穿于中小学教学过程之中,这种危害,让人觉得体育与健康教学有杂乱无章与随意之感。

(三)水平段教学尤其是高水平段的教学,幼稚、简单重复化现象较为普遍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水平教学计划制订就是体现一水平段教学应要达到课程要求。因缺失,使得一水平段的课程要求都没有达到,那么后一水平段的教学就难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梯度发展,那么只好退而求次,有的还出现放任自流。如此,后面的教学特别是高水平段的教学,幼稚、简单重复化现象就较为普遍。多年下来,高中毕业的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技能?水平又如何呢?……实际上,这是不正常的。这种危害,让人觉得体育与健康这门课程就是可有可无的及什么人都可以上的了。

三 缺失的主要原因

水平教学计划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一,认识因素;其二,技术因素;其三,其他因素。

(一)认识因素

水平教学计划的缺失,从认识而言,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不知或不清其含义;另是不明其重要作用。

1、含义不知或不清

课程改革至今,说对水平教学计划含义一点都不知的,虽然有些夸张,但确有其人。对此含义存在认识不清的也不是少数。如此,那么不制订就是正常的了。

水平教学计划是指在一水平段中,依各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及其特征,据地方意见,并结合学校情况,将这些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用目标陈述拆(或切)分安排到2年(或3年)4个学期(或6个学期或11个模块)中并预设达成所需课时数的一种教学文件。

清楚了是什么,这是制订的首要。

2、作用不明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人认为水平教学计划是很虚的,可有可无。这种认识是严重错误的。水平教学计划是一水平段目标达成的首次教学规划,不可或缺。重要作用有三。

(1)保证了一水平段各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达成有序

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是学生在一水平段中所要达到该水平目标的基本要求。按此来讲,各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是否达成应到这一水平段结束时再作评定应是最合理的,但仅从这一角度来看,所有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达成都到该水平段结束时再作出评定,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此外,教学是通过一个一个课时来进行的。对于一水平段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达成而言,有的需要课时数很少,有的需要多些。还有,有的安排在水平段前期进行比较适合,有的安排在后期则比较妥当,还有的需周期性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据此,将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达成在一水平段中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成为了必须,也十分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水平段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有序达成。

(2)切实完成学期(或模块)教学目标的明确及达成所需课时数的预设

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是国家对课程一水平段的基本要求,在水平教学计划制订中应以此为基准,并结合地方、学校情况等进行具体明确及达成预设所需课时数。如果水平教学计划只是体现学期(或模块)教学目标的拆(或切)分安排,这是不彻底的,须有拆(或切)分安排后对目标达成所需课时数的预设。这样,学期(或模块)教学目标预设有哪些及达成所需的课时数就一清二楚了。

(3)保持计划体系与结构的完整性

本次课程改革后,水平教学计划是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体系与结构的首要计划。缺少了水平教学计划,显然是不完整的,且存在极大的危害。

(二)技术因素

当前课程在“三级管理”下,每一级的目的与要求是不一样的,或者说要各尽其职。学校就是要基于课程要求,据地方意见,依学校实际情况等对教学计划作出制订并实施。在《教学大纲》下,学年教学计划规定了每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及时数。该计划大家都比较熟悉,所体现的要素也一目了然,尤其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已相当完善,各地更有很多此方面的教师用书可参考。因此,计划制订起来要相对容易得多。事实证明,《教学大纲》下的各校教学计划制订还是全面的,水平也是较高的。但至今,仍有不少教师不知“如何制订水平教学计划”。没有掌握“技术”或提供一定“技术支持”是难咎其职的。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计划制订的难度大幅提高了,而教师相应的知识、能力没有得到重构与发展

水平教学计划体现的主要要素是学期单元(或模块)所要达成的目标及时数。《教学大纲》下的学年教学计划体现的主要要素是学期教学内容及时数,而且这主要是由国家规定的。教师不必为此多去考虑。由一水平段各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到水平教学计划的完成,至少涉及两大块面的事:这些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怎么拆(切)分到学期(或模块)中去?哪些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要预设达成所需要的课时数?这两大块面问题若解决不好,水平教学计划制订的质量就会不高,甚至会出现很多问题,乃至束手无策而放弃。然而,这里面需要很多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能力及经验等,有的还很深奥,有的更需学习与研究。殊不知,在《教学大纲》下,很多知识一般的教师是不具备或略知一二,那时拥有的一般都集中在单元与课时教学计划制订等方面。一下子,仍用这点知识去处理相对较难的事,就相形见拙了。不同课程要求下,教师的知识、能力等要得到相应的匹配,这样才能胜任。否则,就无法进行下去了。但知识、能力等重构与发展,一需要明确即哪些需要新学?哪些需要在过去的基础上改进、补充?哪些需要摒弃?另需要时间。仅从至今水平教学计划缺失情况来看,教师知识、能力能否适合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很难说。从乱象环生的教学来看,很大一批人没有得到重构与发展。十多年下来了,仍是这样,这是很值得深思的。

(2)有关这方面的教师参考资料也少,大多仍是理论层面的指导

当前有关教学计划制订这方面的教师参考资料实在太少,特别是系统的校本案例更是难得一见。大多资料仍是存于理论层面的指导,或偶有不成系统的几例。此形下,教师能或多或少地从中汲取一些思想,不能从中得到具体的制订借鉴。这可能认为,教学计划制订现在是每一学校的事,大家特别是课程改革的引领者不必亲力亲为了;另是可能所订计划水平太差了,无法拿出来交流与学习。本次课程改革,高估了教师是一大不足。对于擅长模仿与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以适合自己教学来说的教师,就是一种缺憾了。要把大多数教师培养成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路还是漫长的。

(三)其他因素

本次课程改革从开始至今,一直都存在质疑的声音。不同模式的课程建设,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这是正常的。但一旦选择了,大家应努力把它做好,而不是说三道四,更不应该成为不订计划的借口。

四 结束语

水平教学计划是课程教学计划体系与结构的部分,是链接课程的首要,不可或缺。缺失则危害极大。有的可能是这个原因导致的,有的可能是那个原因导致的,有的还可能是多个因素。

在课程改革下,教师应重构自己的知识、能力,以适应课程发展的需要,并针对具体情况分析与落实措施,使计划完善,使教学回到课程要求的这条主线上来,形成“段段”相接,系统有序,为人的发展服务。

注释:

①义务教育课程改称了“课程内容”,而普通高中课程中仍称“内容标准”。本文中故这样称。

参考文献:

[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平面设计标准教程 篇七

【关键词】目标动词;共词分析法;教学目标

一、问题提出

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组织研制的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后面简称《标准》)于2012年5月正式印发。《标准》的制定对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发展、实施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反映着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规定着学生学习课程后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程度,即学习水平,主要通过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来体现。该处行为应为广义,既包含外显行为,也包含反映隐性活动的心理、能愿等动词。不同含义的动词将反射不同教学目标对学习知识习得的不同层面要求,如程序设计教学中有关顺序结构、混合结构一课,促进学习保持的教学目标可以为“准确绘出顺序结构流程图及混合结构流程图”,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目标则为“运用混合结构流程图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由此可见,教学目标中动词的选用与确立在教学目标的表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是教学实施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结果的归宿。

早在50年代初期,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卢姆在其研究中描述了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不同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均需要不同的行为动词来展示不同的认知水平要求,如理解层面分为解释、举例、分类、总结、推断、比较、说明七个水平:解释水平的动词有解释、澄清、释义、描述、转化;举例水平的动词有举例、示例、实例化等。Gerlach和Sulivan用体现学习结果外部行为的动词将教学目标分为鉴定、命名、描述、构成、调整、演示六个层次。戴维和克莱斯沃尔分别用学习结果行为程度和内部智力建构过程将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划分为不同水平,也详细罗列了每个层面目标描述所用的动词。

国内除对国外教学目标研究引进外,也开始自己本土化的研究。崔允槨从教育评价入手,认为教学目标描述分为结果性目标与体验性目标。结果性目标即明确告知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用的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主要应用于知识与技能领域。体验性目标即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体验,所用动词多为体验性的、过程性的,主要应用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另外,他对不同学习水平描述方式所用动词进行了整理,如结果性目标的知识领域了解水平所用动词有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理解水平描述可用解释、说明、比较、分类、归纳、区别、估计等动词;应用水平所用动词有应用、撰写、使用、拟定、质疑、辩护、检验、设计、解决、计划、总结、推广等;技能领域模仿水平的动词有模拟、重复、再现、模仿、临摹、扩展、缩写、例证等:独立操作水平的动词有完成、制定、解决、安装、测量、绘制等;迁移水平的动词有联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转换等。体验性目标经历水平的动词有经历、参加、尝试、参与、寻找、讨论等:反应水平的动词有遵守、认可、承认、反对、欣赏、讨厌、关注等;领悟水平的动词有形成、具有、热爱、树立等。田爱丽、鄂傲君认为教学目标编写过程中应尽可能使用体现目标层次、可检验目标是否达成的动词,如说出、画出、背诵等,而尽可能减少使用掌握、了解、知道、把握、体会等含义不容易确切把握、缺乏质与量规范,难以操作与测量的心理状态词汇。王世光从课程标准入手,深入探究教学目标描述中具体动词所反射的知识及认知水平等。

由此可见,研究者对于教学目标的研究除教学目标功能、意义、作用的宏观研究外,已深入探究其构成要素动词在描述方面的微观研究;但研究所用方法多为质的研究,未见使用客观、准确地反映事实的量的研究方法。为此,新《标准》颁布初期,运用共词分析法对《标准》中某模块教学目标所用动词进行分析,既是对教学目标构成要素动词的微观研究,又是教学目标研究方法的创新。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

1 数据来源

以“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教学目标描述所用动词为研究对象。首先,统计“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各阶段的教学目标描述项目(35项);其次,依据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分析每一个内容项目,将包含多个知识的目标项目分解为单一目标的评判单元(57项);再次,按照Bicomb共词分析软件对文档的要求,提炼每一个评判单元中的动词(112个)。

2 研究方法

共词分析法是一种将事实描述中诸多因子联系起来的引证分析方法,即某领域中的高频词汇可反映该领域的研究关注点。该研究运用共词分析法的词频统计及高频词聚类的方法来探究该模块在不同阶段关注的目标认知水平。

3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有记事本、共词分析软件Bicomb和统计软件SPSS16.0。记事本是对模块分级的57项评判单元,按照Bicomb软件的识别要求,将每一个评判单元分解为题名、动词、评判单元三个变量,并按ANSI编码进行TXT格式保存:Bicomb软件进行词频统计、并将整体文档中动词频次大于等于2的统计导出,且生成词篇矩阵;SPSS16.0统计软件是对Bicomb软件提供的词篇进行聚类分析及多维尺度分析。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1 动词频次统计与分析

利用Bicomb软件对不同阶段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中的评判单元文档,进行动词提取、统计。小学17个(35次),初中18个(40次),高中17个(37次),结果见表1。

表1充分说明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中对知识、技能、情感领域的学习水平要求。小学阶段知识领域的教学目标描述运用了使用(4)、比较(1)、学会(3)、读懂(2)、分析(2)、结合(2)、设计(2)、了解(1)、描写(1)、根据(1)10个词汇,技能领域目标描述运用了编写(3)、拖拽(3)、运行(1)、调试(1)4个词汇,情感领域运用了体验(3)、感悟(3)、熟悉(1)3个词汇;初中阶段知识领域的教学目标描述运用了掌握(6)、了解(6)、理解(5)、分析(2)、根据(2)、解决(2)、结合(1)、使用(1)、熟悉(1)9个词汇,技能领域的运用了编写(4)、模仿(2)、调试(1)、借助(1)、采用(1)、表达(1)、写出(1)7个词汇,情感领域运用了感悟(2)、体会(1)2个词汇;高中阶段知识领域教学目标描述运用了掌握(8)、了解(6)、使用(4)、结合(2)、学会(2)、选择(1)、根据(1)、说出(1)、设计(1)、熟悉(1)、理解(1)11个词汇,技能领域运用了利用(3)、开发(2)、转换(1)、运用(1)、熟练(1)5个词汇,情感领域运用了体验(1)1个词汇。

2 高频动词的Ochiai系数相异矩阵

仅动词频次的统计是不能体现动词之间的层次关系,所以还需对动词进行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首先,运用Bicomb共词分析软件对57个评判项目进行动词提取、统计频次大于等于2的动词,具体见表2。其次,利用Bicomb软件生成频次大于等于2动词的词篇矩阵。再次,将词篇矩阵导入SPSS16.0,选取聚类Ochiai系数生成共词相似矩阵,由于相似矩阵中0值较多,统计分析结果易产生较大误差。因此将相似矩阵转换为相异矩阵,结果见表3。相异矩阵一般表示多个对象两两之间的相关性,通常用两个对象距离的远近来表示,数值越接近零,表示两个对象相关性越高,反之亦然。

3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一种建立分类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按照性质上的亲疏程度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进行自动分类。分类过程先以最有影响力的对象生成聚类,然后由该种子对象与其他相邻的对象再组成新的聚类。两个对象之间越相似,它们之间的距离越近,反之越远。聚类分析可进一步反应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教学目标描述所用动词的认知领域及水平,结果见图1。

根据聚类分析该模块中教学目标动词分布为四大类。分类一是以学会和拖拽为中心,包含感悟、编写四个动词。该分类的动词包含知识领域的了解水平和理解水平,技能领域的模仿水平和情感领域的经历水平;分类二是以理解、模仿两个动词构成知识领域理解水平和技能领域模仿水平的聚类;分类三围绕分析和调试两个聚焦关键词,组成包含分析、调试、读懂、掌握四个动词分布的知识领域应用水平、技能领域独立操作水平和情感领域的经历水平的聚类:分类四是最为复杂的分类,其中包含两个层面的子聚类,一个层面以使用为聚焦关键词,包含结合、设计、了解三个相关词汇的子聚类,另一个层面以根据为聚焦关键词,包含解决、熟悉、开发、体验、利用五个动词构成的子聚类。这两个子聚类中所使用的关键词基本占全部关键词种类的一大半,这种现象反映了分类四的学习水平要求相对前面三个分类中的要求较高,包含属于知识领域的应用层面、技能领域的独立操作水平层面和情感领域的反应层面。

4 动词分布图谱

利用SPSS16.0的Alscal功能对表2的相异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得到动词分布图谱,再结合聚类分析的结果对图上的研究热点进行划分,见图2。

多维尺度法是在保留各对象间原始关系的基础上,将多维空间的研究对象在低维空间进行定位、〖www.kuaihuida.com〗分析和归类的简化数据分析方法。图2表明,教学目标动词有较为显见的分布聚类现象,组一、组三、组四分别处于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的网络中央部位,各组包含的动词数量多,且各动词之间联系紧密,充分说明这几组中动词所反映的教学目标要求是该模块关注的重点;组二处于第一象限与第二象限之间,各动词之间的联系相对组一、组三、组四而言比较宽松,说明该部分的教学目标要求已受到教育者与研究者的关注,且具有进一步发展与深入的空间:组五处于第四象限的边缘位置,说明受到的关注较少。

多维尺度分析的聚类现象与前面聚类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首先,聚类分析的分类有四个,而多维尺度分析法得到的聚类是五组;其次,各分类中包含的动词不同;再次,各方法中的分类层次与组别中的教学目标要求层面存在差异。这是因为聚类分析的数据是动词的相似矩阵,而多维尺度分析的数据是动词相异矩阵,两者分别表示词汇类内相似与类间相似,结果自然会呈现一定差异。

四、结果讨论

根据对目标动词的词频分析、聚类分析和多领域尺寸分析,可以归纳出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教学目标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 转变唯结果性目标的训练,注重技术文化的渗透

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教学宗旨不是培养学生掌握多少编程技巧,而是培养学生了解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思想、方法,体会人机交互的思维方式。因此该模块教学宗旨应以情感领域目标的设置为风向标。通过对该部分目标动词分析,发现新《标准》教学目标己由重视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的结果性目标培养宗旨向重视信息文化的体验和感悟及技术内涵的理解和提炼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动词的聚类分析与多维尺度分析中聚类分析的分类一、分类四,多维尺度分析的一组、四组、三组均有描述体验性目标(情感领域)的动词,如体验、感悟、熟悉、结合等。其次,动词的词频分析反映体现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动词占据动词应用频次的18.7%。最后,《标准》的知识与技能领域目标和情感领域目标描述存在相互融合现象,如小学阶段“生活与程序”的“结合实例使用积木式程序设计工具,体验程序设计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加工处理方式的特点和优势”等;初中阶段“生活与程序”的“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分析对应的高级语言程序实例,体验程序的作用,体会自然语言与程序设计语言的异同”等;高中阶段“程序开发”的“根据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等不同终端应用,尝试利用可视化IDE环境开发出如计时器、闹钟、备忘录等常用小程序,体验软件开发的乐趣”等。

以上都展示了该《标准》在强调知识与技能培养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师生对于信息文化的体验与感悟,关注技术人文的理解与提炼。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设置真实性的学习环境、案例、问题等,运用探究性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将“学技术”与“用技术”有机融合起来,深刻体会技术与教育、技术与生活的关系,树立“取之生活,用之生活”的正确技术观与价值观。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就情感领域教学目标动词来看,仅有体验与感悟两个含义明确的词汇,且要求层面仅限于经历水平,几乎没有涉及到反应与内化的水平,与该部分的情感培养宗旨存在一定差距。建议在今后的教学目标修改、落实过程中,采用多层面、多样化的情感领域目标描述动词。如除了体验算法与程序设计的特点与优势、思想与价值,感悟其与生活联系之外,设置形成一定的算法思想、运用程序设计流程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等目标。

2 目标表达具体明确,有利于教学绩效测评

相对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及2003年颁发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2012年颁布的《标准》在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中的动词选择上很大程度减少了掌握、了解、熟悉等含义抽象的动词,更多的选用了编写、理解、感悟、分析、设计、拖拽、开发、模仿、调试等含义具体、简明的动词。另外,在目标表述方面尽可能以体现认知过程、实际问题解决等方式描述知识点应达到的难度水平。如小学阶段“结构与算法”的“能够读懂图形化编程环境中的程序流程图,能分析程序的功能并简单调试”,初中阶段“结构与算法”的“通过实例模仿,理解算法的概念与作用,以及算法与程序的关系,能使用流程图表达算法”,高中阶段“计算类问题”的“掌握常见计算机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学生熟悉的数学模型、物理模型为主,如最大公约数、多元一次方程求解、一元多次方程求解、矩阵计算、爬楼梯等同难度问题”,均通过举例的方式将知识点应该达到的学习水平表达出来。

这一变化非常有利于一线教师对教学目标难易程度的把握,尤其有利于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全体学生基本信息技术能力测评。但在极少部分知识领域教学目标描述所用动词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教师精确把握认知水平的动词如掌握、了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可能为:一是参与编写《标准》的一线教师及研究者长期以来存在的目标描述的动词选用陋习:二是专家在编写过程中对某具体知识点在不同层面学校教育要求不一致性的中庸结果,这必然导致目标落实的不统一、不协调现象。为了保持《标准》在今后教学中的指导性,建议对此进行修改。

3 目标设置立足学生认知发展,层次结构科学合理

根据以上所用动词的统计分析,该模块在不同阶段教学目标层次结构分明,有所侧重点,设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即首先通过了解知识的基础,激发学习兴趣,其次理解知识结构,体会内涵思想,最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学以致用的成就感,保持深入学习积极性。这一表现首先通过各阶段目标描述动词所反映,如该模块小学阶段教学目标描述所用动词隶属于技能领域占该阶段所有动词频次的38.7%;隶属于体验性目标描述用词占该阶段动词频次的21.4%。初中阶段该模块教学目标描述所用动词中隶属于知识领域词汇据占该阶段动词频次的67.5%。高中阶段该模块教学目标描述用词中,隶属于知识领域的动词占据整个动词领域的48.1%,隶属于技能领域的动词占据整个动词领域的37.8%。另外,在各阶段教学目标描述中也有充分体现。如小学阶段通过熟悉积木式程序设计的图形化编程环境,程序设计的信息加工处理方式的特点与优点,学会拖拽图标编写顺序结构、判断功能、循环功能的简单程序,目标的重点在于体验算法思想与程序设计流程。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就转变为重视程序设计概念的理解、技能的模仿,充分理解程序设计与算法之间的关系,如通过可视化程序开发工具的编程环境,理解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概念;借助实例理解控件、对象、属性等基本概念,借助可视化程序开发工具的编程环境,掌握程序的编辑、编译运行的方法等。高中阶段该部分的教学目标在于运用算法思想及程序设计解决问题,提升学以致用的能力,如使用数组方式存储批量数据,并且求解最大最小值;利用可视化IDE环境为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等不同终端开发出计时器、闹钟、备忘录等常用小程序,体验软件开发的乐趣。

分层次的教学目标设置,首先有利于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培养体系循环上升,相互衔接形成一体;其次有助于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第三有助于学生建构完善的认知结构,达到对内容的深度理解;最后有利于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但在欣喜之时,也应发现存在的不足,统计全篇技能领域教学目标描述所用的编写、拖拽、运行、调试、模仿、表达、开发、转换、利用10个动词均隶属于该领域的模仿与独立操作两个低阶水平。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样的目标设置:一是很难实现时代赋予人们的信息素养高阶能力培养要求,即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思想,综合分析、求解、评价劣构问题或复杂任务的能力培养要求:二是难以满足部分条件较好学校对于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精英教育的要求。建议在今后的修改过程中除设置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外,尽可能设置与具体情境、任务、问题相关联的高阶目标要求。如运用所学知识,在手机平台上开发具有热度检测的程序模块等。

平面设计教学 篇八

一、平面广告设计教学的性质

广告设计是一门理论结合实际,而且应用性、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它包含诸多的元素,所能够涉及到的范围也相当广泛。平面广告设计属于一直视觉上传达设计,目的是通过图形、色彩、动画和文字等具体的形象将人们所看到的形象表现出了。学生们对该课程系统认真的学习,能够巩固他们在教学课程中上所接触到的理论知识,更加容易的让学生们理解设计基础概念,从而能够更好的把设计实践和课堂上的理论进行结合,对学生的艺术修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逐渐让学生摆脱繁琐的步骤,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独立自主的完成广告作品的设计,从而适应社会快节奏发展的需求。在教学中,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在课程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安排相应的设计实践课题,而且也能够做到,通过这些实践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得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更好地激发。

二、建立强化素质教育的模式

在教学模式中建立一个以强化设计素质教育的模式,从而给学生营造出具有探索性的、主动的学习气氛,在教学过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协调化,可以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们的素质,开发潜能,激发想象力。这种模式怎么开展,可以具体的表现在以下方面:1)在基础设计的教学阶段,要做到规范化,每次在课堂讲解结束之后,要适当的为学生做出一些实践性的示范,同时布置实践性的作业,在学生进行设计作业的时候,老师应该同时进行引导,在下次上课的时候,老师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师生一起进行讨论,要引导学习相互进行学习,主动学习,对学生的自我完善能力进行提升。2)在进行课程设计的学习中,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实际操作设计过程中的应变能力,在平时的广告课程教学中,要选择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项目作为学生的作业。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比赛这种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些题目进行创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自我设计的能力。3)要开展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课题,加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加强培养产品创新设计能力,同时要开展和教师科研想结合的课题研究。具体的办法是:老师先提出科研的课题,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选择课题,然后老师加以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制定计划,然后一直到完成设计,最后学生通过图形的方式呈现出设计结果并且进行答辩。通过这种办法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自主的学习机会,可以让学生的独立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等得到全面的提升和发展,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4)要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使得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体现现代化的科学信息。在实际的教学设计实践过程中,电脑技术教学和广告设计教学是相辅相成的,通过电脑设计的帮助,可以让设计者减少在设计过程中的重复劳动,能够提高设计效率、设计效果以及创作的自由度,而且能够精确的表达设计者想表达的设计意图。在现在,计算机技术进一步的促进的平面设计的发展。

三、注重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设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创意方法和理论系统化的讲解,同时对学生进行指导性的让其能够创造性的完成广告设计,能够进一步的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在学生针对课堂内容进行实践过程中,要求设计的的内容应该包括当前综合的广告理论、策略分析、设计表现等环节的,要求学生结合课题综合的进行设计,同时也要求设计作品应该具有创意独特点和市场因素的考虑。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设计作品过程中体现现代文化气息,了解未来广告设计的发展方向,掌握时代的潮流,从而实现培养具有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全能人才的目标。根据这门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特点,要将教学方式从原来的基于点、面的学习,发展成为与社会需求、学科结合。技术发展等相结合,并且能够做到创新能力和举一反三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配给一定的实践题目,让小组互相讨论确实设计方案,在完成之后,有教师进行评论和讲解。这样可以为所有同学提供一个可以进行自我展示的平台,同时小组间的竞争也是有益的,不仅仅增加了学生实践的热情,而且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如果有机会,邀请客户到课堂上去,让客户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学生能够了解当今的需求,通过实际的演练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四、平面广告设计未来发展方向

平面设计标准教程 篇九

落实课程目标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师生通过一系列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两年来,通过对大连课改实验区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和调查,我们发现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实施新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全面设计教学目标,不能只注重知识领域的目标,而忽视其他领域的目标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目标来设计的,课程目标应贯穿和体现于教学目标之中,因此,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具体可分为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特别强调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学习和运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领域,不可有所偏废,而在具体的每节课中,教学目标又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二、不能以课程的具体内容标准代替教学目标课程的具体内容标准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但它不是详细、具体的教学目标,因此,不能以具体内容标准来直接代替相应的教学目标,而应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具体内容标准和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目标。例如,“练习使用显微镜”这一节课,如果把具体内容标准中的“说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直接作为教学目标,显然是不合适的。综合相关因素,可以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说出显微镜主要构件的名称和作用,说出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练习使用显微镜,尝试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玻片标本;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按程序操作和观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本节目标侧重于动作技能“练习使用显微镜、尝试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玻片标本”。

三、正确理解和把握学习水平要求,准确选择和使用行为动词课程标准中给出了“学习目标的说明”,阐明了各目标水平的要求,列举了各目标水平对应使用的行为动词(设计目标时不限于列举的动词范围),教师应在深入理解和把握学习水平要求的基础上,选择和使用相应的行为动词,在分析具体内容标准中的目标水平时,一般可以通过描述“标准”的动词来判断其学习水平要求,如“概述、阐述、说明”等对应于理解水平,“描述、说出、识别”等对应于了解水平。

四、正确处理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课堂教学中要实施、落实教学目标,不仅要求教师首先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目标,而且还必须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来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进行教学评价,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教学目标设计是以分析的方式进行的,即按照三个领域分别设计出若干个目标,在实施教学目标时,往往是将目标综合在一起进行的,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具体地把握教学目标,综合地实现教学目标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以上9篇平面设计教学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平面设计实例教程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