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怀念母亲》教案优秀7篇(怀念母亲的歌曲)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的7篇《怀念母亲》教案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怀念母亲教案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怀念母亲》教案 篇一

【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理解课文内容;

3.全力以赴,激情参与,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

2、通过独立思考、深情朗读、小组合作: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3、认真研究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内容导航】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思念和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和崇敬。

【知识链接】

季羡林 (1911~20xx)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又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同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他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译有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等,出版有《季羡林文集》二十四卷。

【自主学习】

1、看拼音写词语。

zhēn zhì méng lóng bì miǎn qǐn bù ān xí shí bù xià yàn

( ) ( ) ( ) ( ) ( )

qī liáng pín fán chóng gāo kě jiàn yì bān zhōng tiān zhī hèn

( ) ( ) ( ) ( ) ( )

2、修改下面句子中的不妥当的地方。

a、《怀念母亲》的作者是季羡林写的。 b、怀念母亲的情绪越来越剧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照课文填空,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写下来。。

(1)、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 ),一个是(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 )和同样( )。

(2)、我痛苦了几天,( ),( )

这两句话所含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作者的日记中摘抄思念母亲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读开头、结尾,作者季老对两位母亲有( )的深情。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

问题一:联系上下文,理解“我”为什么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问题二: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你知道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问题三: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问题四: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在你的想念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怀念母亲》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

2、品味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具准备:

词语卡片自学提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别样的思念。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齐读课题。

指读词语:寝不安席怅望灰天心潮腾涌凄凉沮丧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对课文已有了初步了解,课文以怀念母亲为题,写了哪两个母亲?(板书:亲生母亲、祖国母亲)

他对这两个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板书: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3、引入:看来大家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非常扎实,这节课我们在学习时要用心体会作者对两位母亲的崇高敬意与真挚的爱慕之情。

二、自学课文,深入体会

1、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1)从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作者怀念亲生母亲?并用——画出来。反复读一读,想一想从关键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找出课文中描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用~~~画出来读一读,小组内交流一下感受。

2、学生按照自学指导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集体交流,分析关键语句中所体现的情感

学生汇报交流。

1、品思母之情

(1)品读: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理解重点词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过渡:最亲最近的人永远离开了自己,再也见不到她慈祥的面容,怎能不让人悲痛欲绝呢?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痛苦不堪?

作者随与母亲共处的时间不长,但与母亲之间却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作者的另一篇文章中曾提到,母亲在作者离家的岁月里,经常倚门遥望,感叹自己不应该把孩子送去外地求学。盼望儿子归来,但直至自己去世,也没有盼来与儿子的长久相处。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季羡林的作品《永久的悔》中有这样的片段:“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所以,每每想起这些,作者就感到心如刀绞,愧疚难当。

(2)品读:a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b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样的?

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日甚一日,从未改变,你能试着在朗读中体会这种感情吗?指名朗读。

2、品思国之情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1935年,作者留学德国,远在异国他乡,从此他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我们的祖国母亲。

品读: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作者非常思念祖国的?

凄凉和甜蜜在这里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凄凉的是自己远离故土,远离亲人和朋友,孤寂一人的思念之情无以言表。甜蜜的是自己可以时刻追忆起祖国和亲人,咫尺天涯,感觉他们又从未远离自己。凄凉与甜蜜,简单的两个词语却将作者那种矛盾的思乡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感情朗读,以读促思。

3、拓展延伸: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采用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4、机动环节: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我的中国心》,震撼了所有人,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欣赏歌曲。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课后小练笔:把最想对亲生母亲或者祖国母亲说的话写下来。

板书:

6、怀念母亲

亲生母亲=祖国母亲

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怀念母亲教案 篇三

【教材简析】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该文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生母及祖国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读写“真挚、寝不安席、频繁、朦胧、凄凉、斑驳、篇章”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透过关键词句感悟深沉的爱国之情。

过程与方法:生活迁移,逐步引领。

情感与价值观:感念母亲的养育之恩,体会季羡林旅居海外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体会季羡林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意真挚的爱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感念母恩

1、全世界,有且仅有一个称呼是相同的,你们知道这个称呼是什么吗?对,这个称呼就是母亲。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国别、不同语言的人们喊出了一个同样的称呼呢?(学生自由交流)

2、同学们,你爱你的母亲吗?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二、关注留守,畅抒别情

是啊,在我们成长的足迹中,无不倾注了母亲全心全意的关爱,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句唠叨、一声抚慰、一次等待……一切的一切,回想起来都是那么窝心,那么温暖。可是,因为种种无奈,我们不得不与父母分开,例如为了学业,我们在校住宿,一个星期才能与父母团聚一次;也有的父母,为了给你们一个更灿烂的明天,选择远走他乡挣钱养家,有时一年都见不到一面。同学们,与母亲分别的日子里,你想念母亲么?思念无法遏制的你,经常会处于什么样的情景当中呢?

三、品读课文,情感共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道出了全天下母亲对子女的牵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也刻画出普天下子女对母亲感激不尽的情怀。现在,我们打开课本第22页,默默勾画出季羡林与你心意相通的地方,记录下你和季羡林一脉相通的情感涓流 。不理解的地方也做上记号,一会我们共同解读季羡林的心声。

交流:

1、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之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痛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等词语表达了季羡林失去生身母亲后的悲痛心情。古语有云“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最悲痛的事情,所以我们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尽我们可能孝顺他们,让他们幸福快乐。

2、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的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就是经常梦到她。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正是因为季羡林对两位母亲真挚的爱和浓烈的思念时刻萦绕心头,她们才会常常走入季羡林的梦中。

3、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季羡林独自漂泊异国他乡,心盈忧愁、思念,难免感到凄凉;但在孤寂的日子里,在故乡和朋友共同度过的美好日子、快乐情景,是她派遣孤独和思念的良药,想起这些,又怎会不甜蜜呢?

4、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个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这样的情景,可曾在你们梦中出现过?同学们,这份深沉的思念你会不懂吗?

……

四、精诚所至,母女重逢

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季羡林对两位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感动了上帝。上帝特赐她生母一颗还魂丹,准其真实地走进女儿的梦中,让母女重逢。同学们,现在你和同桌之间,一位就是女儿,一位就是母亲,想想你们的表演一定会惊天地、泣鬼神!

五、休书一封,尽诉心意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表演我们明白:“有爱就要说出来!”毕竟天人相隔的重逢只是无法企及的梦。有生的日子,还有什么比我们用真情真心去爱我们爱的人,用真言真语对她说出我们的爱更重要呢?现在,请同学们给妈妈写一封信,告诉她,你有多爱她,好吗?

《怀念母亲》教案 篇四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十一册第六课《怀念母亲》。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与技能目标—— 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注意“朦胧”的拼读、“挚”“频”“斑”的写法;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生字词,一部分词语能运用;注意积累语言。

2.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价值目标——培养爱国情操。

三、教学课时 两个课时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2、学生对作者的情感体验。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当我们跌倒,伤了手脚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得到母亲的安抚;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带着祈求的眼光投向母亲;而当母亲不在身边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念,总是盼望母亲快快回来。母亲啊,她就是我们的肩膀。同学们,你们说说自己心目中的母亲形象是怎样的?用一两个词概括。(练说: 的母亲)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当失去了母亲,这种爱就特别深刻。今天,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其文章里,就向我们倾诉了他在失去自己的母亲后的悲痛,还有自己深深的悔恨,怨恨和对离开自己的祖国母亲的思念感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怀念母亲》。(板书:怀念母亲)

2、齐读课题,读出“怀念”的情感。

3、了解作者。

师:对于作者季羡林,同学们一定很熟悉了,我们之前学过他的课文,如《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知道他有和大熊猫一样的称号“国宝”。(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师:在上节课,我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课文,现在同学之间讨论一些。

(①同位互相指读,给不会读的字词标号;②集体反馈,根据学生识字总体情况,引导学生学生字词。)

师:哪位同学踊跃一起读一下生字。

(利用多媒体出示课件重点强调“朦”“胧”的字音)

(利用多媒体出示课件,重点强调字词的写法:“挚”字右上部分是“丸”,不是“九”,不要少点;“频”的左下部分不要写成“少”;“斑”与“班”字形比较相似,要注意区别。)

2、积累词语。

师: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看谁找得又快又多。

(学生活跃抢答)(出示课件)

崇尚:在心里是无法取代的。

真挚:(感情)真诚恳切。文中指作者对自己的母亲和祖国都怀着同样的敬意和真诚的爱意。在作者心目中,两位母亲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弃养:婉辞,指父母死亡。

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文中指作者因为母亲的突然去世,心中感到无比悔恨,脑海中一直浮现着母亲的样子,在不断自责和愧疚中无法正常入眠。

终天之恨:终身的遗恨。文中指作者因为失去了母亲,而感到终身遗恨。

薄暗:昏暗。文中指黄昏时候,夜幕逐渐降临,天地间一片朦胧、昏暗。

沮丧:灰心失望。文中指房东太太一直期待着儿子归来,儿子却迟迟未归,心里有种失落感。从中可见母亲对孩子的牵挂,体现了母亲的爱。

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文中指作者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心里感到落寞无依,脑海中一直盘旋着祖国的影子,回忆着在故国的亲人和朋友,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心潮腾涌:心情跳跃、涌动。文中指作者想到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心情非常激动,恨不得立刻回到她们身边去,不想在国外停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在学习生字词过程,我们大概感知文章了,现在我们来深入理解这篇文章:

1. 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篇,然后默读。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1)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板书:两个母亲)

(2)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师:“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哪些自然段给了你们这样的认识?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全文。

(四)研读课文,感悟情感。

1、抓重点语句,理解“理解生身母亲”。 (板书:生身母亲)

师:同学们阅读得非常仔细,一下就找到能够体现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的段落。我们首先感受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感情。请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师: 从第二自然段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作者在失去母亲的日子里过得多痛苦啊!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生(读课文):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念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

(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2、重点理解“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却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他的愿望是什么?

(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

师:大家能从中读懂什么吗?

生1:失去了母亲,作者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漆黑,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任何快乐。

生2:作者很爱他的母亲,失去母亲似乎就失去了灵魂,没有快乐而言。

生3:作者感到很内疚,因为自己还没有对母亲尽了孝心,心里就有了遗憾,所以他说:“抱终天之恨”。

(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无法尽孝、心存自责,内心充满了愧疚之情,成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恨。)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透切,现在我们带着这种愧疚和悔恨的语气来朗读第2自然段。(全班读,然后个别读,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3、其他自然段思念母亲的句子还有哪些?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课文,找出哪些段落还体现作者思念母亲的感情。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 怎样理解“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怅望灰天”,惆怅地望着天空。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因此尽管作者想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但无奈模糊不清,只能尽力地怀念,不断地回想。)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感受到什么?

(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带着思念。)

4、小结:

①其实,无论作者是思念还是伤心或是自责,我们都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对母亲的感情,那就是──爱。这些感情都因爱而生,都融于爱中。(画爱心图)

②让我们带着作者这份真挚而深切的爱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出示句子)。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真想哭!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五)结课,提引爱国之情

师:前面我们在谈到“怎样体现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感情”这个话题时,有同学找到了作者经常梦到祖国的语句。祖国为什么也时常出现在作者的梦里呢?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讨论。请同学们回去认真预习,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怀念之情。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 薄暗 寝不安席 思潮起伏 心潮腾涌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师: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求学,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板书:祖国母亲)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师:同学们可以再仔细阅读这段话,想想哪几个字词体现了作者非常想念母亲。

(两个“频来入梦”)

师:如何理解“频来入梦”?(联系上下文。)

生:时常梦见祖国和母亲。(“频来入梦”,频,屡次,连续几次。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

师:文中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出示课件)

a. 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b. 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c.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请有感情朗读这句话。(课件出示“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d. 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师:为什么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生:作者一个人孤身在德国生活,充满孤寂感,但是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作者就会想起在中国生活的情景,以及在中国的亲朋好友,心里就会高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师:从这段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师:“浓浓地糊在心头”中的“糊”字还可换成。同学们怎样理解“糊”的感觉?你们认为“糊”字用得好吗?为什么?

(可换成“粘” ;“糊”说明感觉很强烈,耐人回味,用得好,因为“糊”字把体现了这种耐人回味的感觉,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4、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师:从学习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师: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师: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5、抒发情感

师: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a.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b. 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c. 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d. 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三)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请大家互相交流。

(四)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1、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2、妙笔生花

大家也像作者一样,以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的心情。

(五)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

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六、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

两个母亲 崇尚的敬意 真挚爱慕

祖国母亲

《怀念母亲》教案 篇五

一、复习谈话导入。

1、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回顾中心,体会作者的悔恨。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有助于唤醒孩子们的记忆,让孩子们获得成功的感受体验。让孩子们带着上节课的情绪体验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痛失母亲的“悔”“恨”还未淡去,李老又离开了祖国。思国,思乡,追忆母亲的复杂情感,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呢?

二、品读第三段课文。

1、学:

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怀念的词句,把你的感受简单地写下来,标记出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展:读出表现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怀念的词句,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两位母亲频入梦来的原因是什么?

古今中外的母亲在哪些方面都是一样的?展示时注意点拨: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身居异国他乡,心中无限思念祖国,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旨在加深理解二者的因果关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用:

用合适的关联词把下面的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我第一次离开我的祖国母亲。

祖国母亲总是频来入梦。

4、研:

甜蜜和凄凉是不是矛盾?你怎么理解?

拨: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小城,心中十分忧愁;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之后,我设计了下面的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对生母和祖国的热爱呢?

怀念母亲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 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谈话导入

1、了解作者。谁知道一般国宝是指什么?(大熊猫)但是在北京大学有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被人称为国宝,他是谁呢?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

2、呈现季羡林作品《永久的悔》片段:

(1)课件出示: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然而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2)学生默读,交流感受。

(3)出示课题。

季老的许多文章里都谈到了母亲,也都表达了这样的情感。(出示课题《怀念母亲》板书)读,读出怀念的情感。

(4)作者,怀念的仅仅是生他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

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对学生讲清自学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文章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2、自学反馈:读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内容,说说读懂了什么。

如,题目的双重含义。

以下这些语言也可在初读时结合课文相关内容初步理解: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一)抓课文主线。

母亲去逝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祖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常会浮上心头。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读一读。

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非常地思念母亲?(两个频来入梦)

2、朗读句子。质疑。(如,频来入梦什么意思?对于频来入梦的初步理解应该联系上下文,然而如文中的日记中的时间可以反映经常怀念母亲,文章的最后一节中的没有断过、一直十一年等。)

(二)品读思母之情。

1、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为什么。

课件出示资料1:到了中秋节──农民嘴里叫八月十五──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然而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歉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课件出示资料2: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怀念母亲》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感受作者爱国的拳拳之心。

2、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两位母亲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3、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快速浏览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完善。

2、适时板书: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过渡: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思绪一起走进课文,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

(从整体入手,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感情基调。)

二、细读课文,找出表达作者怀念母亲感情的句子或段落,集体交流。

1、指名读。预设:学生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相机出示这一段:红色字为重点引导的词语。愿望、灵魂不全、终天之恨)

教师提问:读了这段,你读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痛苦、伤心、难过、孤独、悔恨、遗恨…)

2、指名读大屏上的句子,让学生想一想红色的词语的意思。

问:作者的愿望是什么?(出示资料)学生齐读: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追问:这个愿望没能实现,作者是什么心情?学生回答。(遗憾、悔恨、自责、感到自己是个没有母亲的孤儿)

(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情感。相机补充资料,让学生对作者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环境更加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这种怀念之情。)

问:缺少母爱,你会感到什么?学生回答:痛苦、孤独、寂寞…缺少温暖、欢笑、快乐…

小结:失去了母亲的孩子,只有痛苦、孤独、寂寞、悔恨、遗憾而没有温暖、快乐、欢笑,这就是一个孤儿的心境,这就是不全的灵魂。所以给作者带来的是“终天之恨”,这种遗憾、悔恨、自责,在作者的《永远的`悔》中这样写道:(出示资料,学生自读)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这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上还有比这更让人痛苦与遗憾的事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让我们一起带着对母亲的爱慕,带着失去母亲的痛苦,也带着永远无法实现愿望的遗憾再读读这部分。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来感受作者的情感。)

3、学习第二则日记

过渡:作者对母亲的这种情感在日记中也有记载。自读11月18日的日记。再指名读直接表达情感的重点句。抓住两个“!”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思念的浓浓的情感。

(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在设计过渡语时巧妙地把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情感承接起来,把课文片段串成一个整体。)

4、学习第三自然段,把几则日记有机融合。

谁再来读读这样的段落?预设:学生读到第三自然段。出示第三段,抓重点词:频来入梦

问:“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这个母亲”指谁?学生从字面上理解。母亲为何频来入梦?(学生用自己的话或文中的句子回答都可以。)

过渡:“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其实已经知道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日记,答案就在日记里。读1935年11月16日的日记,你就知道“为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日记,相机出示重点语句,抓住“凄凉”与“甜蜜”这组词来理解作者的情感。看似矛盾的对比,怀念之情表达的非常充分。(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指名学生再读重点句,“我想到故乡……浓浓地糊在心头。”老师接:所以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学生齐读一遍,老师再接一次,加深学生理解。

提示语:作者想念故乡有时可以用甜蜜冲淡了凄凉,读11月20日的日记,你能读到什么?(学生读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小结:作者连用四个“想”,想得不能忍耐,这就叫----学生接:思念、想念、怀念。师: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过渡: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怀念,不仅体现在日记中,散文《寻梦》中也有,自己学习后面的内容,找出重点语句体会这种情感。

5、学习《寻梦》中的片段

问:“幻出母亲的面影”你怎么理解?学生回答后,出示资料加深学生印象。(我在母亲身边只待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待的时间也很短。现在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模模糊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他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

母亲的面影只能靠幻想,你能幻想出母亲怎样的面影?(学生自由发言)

6、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最后一段,出示这一段。重点理解:异常强烈、没有断过、一直伴随等词在句子中所表达的含义。

﹙2﹚让学生把课文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对照起来读。体会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三、小结:旅居海外的日子,作者的心中不断涌现着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着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这份情感在作者的心头不仅挥之不去,反而因地域的距离而变得更加强烈了。季羡林老爷爷带着满腔的爱国情怀为祖国为人民奉献一生,被评为2006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这样写道: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出示资料)

四、拓展延伸

不仅是远离故土的季老,还有许许多多华人华侨,在他们的心中永远激荡着这样一首歌:出示阅读链接,播放《我的中国心》。课堂在歌声中结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7篇《怀念母亲》教案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怀念母亲教案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