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最新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快回答整理了9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四年级下册数学。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教材第63、第64页的内容及第65页练习十五的第4、第5、第9、第10题。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标准及方法,体会每类三角形的特征,并能够识别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2、通过观察、分类记录等活动,折、剪等操作,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同时懂得合作可以提高效率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别从三角形的角和边两个方面的特征,对三角形准确的地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能够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图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如果让你把班里某一个小组的同学分成两组,你将如何分组呢?

(学生回答)

师:既然如此,如果把三角形进行分类,你觉得应该按什么样的标准来分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两种方法,按边分或者按角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

(板书:三角形的分类)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课件出示例5.

师:用量角器量出每组中每一个三角形的每一个角的`大小,看看三角形中每个角是多少度?各是什么角》

生1: 通过测量发现,有些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

生2:有些三角形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

生3:有些三角形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

师: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

2、把三角形按照角进行分类。

师:如果把所有的三角形看做一个整体,那么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可以分别看作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你会画图表示吗?

(课件出示三种三角形的关系图)

3、认识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和斜边。

(课件出示直角三角形图)

师:在直角三角形中,夹直角的两条边叫直角边,直角所对的边叫斜边。你能用直尺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吗?测量后你会发现什么?

生:通过测量发现,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中,斜边最长。

4、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课件出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图)

师:观察三角形的三条边会发现什么?

生: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不想等,有的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有的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

师:在数学上,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

5、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各个部分的名称。

师: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等腰三角形的底,两腰的夹角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是三角形的底角。在等边三角形中,三条都相等的边都叫三角形的边。

6、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师:你能说说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吗?

生:两腰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等边三角形师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但是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7、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自角的特征以及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

通过测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角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

有些直角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有两个角相等,这样的三角形在数学上叫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常用的直角三角板中的一种。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哪一组的同学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按角分类的成果呢?

(老师根据学生的讲述板书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师:按边分呢?

生: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任意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生:三角形可以按边分类,也可以按角分类。

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数学方法?

生:分类。

师:分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和重要,因为运用了分类方法,我们的生活才变得井井有条,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舒心,更加精彩。

五、板书设计

人教版五年数学复习课教案 篇二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 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2

1、对于教材,我了解了什么?(我真正掌握教材了吗?)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这两种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2、初读教材,我产生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了这些问题?(我的问题一定也是学习者的问题,我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会给学生提供启示。)

三角形有几种?课前收集资料

3、设想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

1.一个三角形,如果有两个内角是锐角,它就是锐角三角形吗?

2.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

4、我认为的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不完全是教参里设定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5、我要给学生传递什么信息?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在掌握教材和其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决定!)

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三角形的认识,引出课题“三角形分类”。接着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寻找三角形分类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6、我要怎样布置预习?(有充分的预习,才有课堂的真正自主!)

三角形分几种?什么是等腰三角形?什么是等边三角形?

7、我有哪些资源、工具可以利用?(鼓励思考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哪些功能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彩色卡纸、三角形平面图 、固体胶、剪刀等。

8、我预设的教学程序有哪些?(模块式主题,不用详述。)

(1)复习铺垫

(2)揭示课题

(3)探究新知 动手操作

(4)巩固运用 深化理解

(5)全课小结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3

教学目标:

1.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三角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地、主动地进行思考、归纳和相互讨论,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关键:

学会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三角形卡片若干张

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带领学生对屋子里的人进行分类,学生们想到按性别分、按发型分、按年龄分、按视力分、按身份分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既活跃了现场气氛,也为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主题图

1.导入

2.研究分类标准

(二)三角形的分类

1.三角形的分类

2.学生汇报

①将研究的分类结果展示到黑板上。

②学生汇报如何根据角的特征将三角形分类

3.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①学习定义

什么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呢?请你练习说一说。

②做一做

依次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请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

③认识三种三角形的特点

a. 三种三角形角的特点

④做一做

请同学们拿出题卡,完成第一题(根据角的特征对三角形分类)。

⑤小结,板书韦恩图。

4.学生汇报

5.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①认识等腰三角形

②学习各部分名称

③做一做

出示等腰直角三角板、红领巾、底角为75度的等腰三角形和底角为60度的等腰三角形,让学生逐一判断是否是等腰三角形。

④认识等边三角形,了解它的特点

谁能完整地说说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⑤做一做

三、看书质疑

四、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一)填空

1.( )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

(二)判断下面说法正确吗

1.一个三角形里有一个锐角,必定是锐角三角形。( )

2.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

3.一个三角形里至少有两个锐角。( )

4.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边三角形。( )

(三)信封游戏

猜猜看,信封里藏的是什么三角形?

(四)折纸游戏

你能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吗?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教案 篇三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也是进行单位换算的重要手段。它是小数的另一性质,它与前面所学的小数性质不同,主要是研究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是学习小数知识的重要内容。为了突破难点,我选择了金箍棒的变化这一情境展开教学,有助于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考和理解问题。同时以完整的、学生熟悉的、又非常感兴趣的情境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自主探究规律、发现规律,更重要的是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因为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根据,也是单位名称换算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所以学生对于小数的大小是有认识的。学生能发现小数点移动后,蕴含什么规律,学生还不清楚,还不能把小数点移动和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建立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用的是金箍棒变化的情境,借助长度来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新知。

3、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

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

发现并归纳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形磁铁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自主建构。

(1)出示例5:

师:同学们喜欢看连环画吗?(喜欢)、大家请看:这是西游记里的故事,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生讲:一只小妖手持大锤对孙悟空说:猴头,交出唐僧!孙悟空说:休想,看我金箍棒!他边说边从耳洞里掏出金箍棒,长0.009米。孙悟空说:变!他边说边把金箍棒抛向空中,金箍棒变成0.09米。小妖看得目瞪口呆。孙悟空又说:变!金箍棒又变成了0.9米。小妖惊呆了。孙悟空再大声一吼:看棒!金箍棒变成了9米长。小妖还来不及反映,“哇!”的一声,就被金箍棒-。)

这里有一组数据显示金箍棒变长的过程,谁发现了?

师板:(0.009米,0.09米,0.9米,9米,)观察这组数据,看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位数不同,大小不同、小数点的位置不同)说的不错,这主要因为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规律。师板:小数点移动(齐读)

二、小组合作,发现总结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我们接着来研究,师问:0.009米的金箍棒能打死妖怪吗?你能比划0.009米的长度吗?为了更清楚的知道这些小数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把这些小数换算成整数,用毫米来表示。

师板: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请同学们从上往下观察这组数,等号右边的数有什么变化,等号左边的数,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怎样?

自己思考一下,然后五人一小组根据大屏幕的提示进行合作,组长主持,记录员做好记录。

出示大屏幕;快乐合作:

从上往下看,以第1式为标准,第2、3、4式分别同第1式比较,等号右边的数有什么变化,等号左边的数,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怎样?

(2)小组讨论

(3)小组交流汇报

小组一:(以第1式为标准,第2式同第1式比较,0.009米变为0.09米,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等号右边的9毫米变为90毫米,扩大到原数的10倍-----)

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小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3、拓展延伸,小组合作

(1)猜想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那么小数点向左移动,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小数会缩小)

我们一起来验证。

(2)验证猜想

讨论:

从下往上看,以第4式为标准,第3、2、1式分别同第4式比较,等号右边的数有什么变化,等号左边的数,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怎样?

(3)小组合作

(4)小组汇报交流

小组1(以第4式为标准,第3式同第4式比较,9米变为0.9米,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等号右边的9000毫米变为900毫米,缩小到原数的1/10----)

小结: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齐声读规律

把书打开到61页,完善书下面的内容。

为了方便我们记忆,老师把它编成儿歌,大家请看。

(5)出示四句歌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谈话:刚才咱们班同学发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现在能有信心用规律解决碰见的数学问题吗?咱们来个小比赛,谁最棒!

1、把下面的小数点移到位数字的左边后填空

(1)36.8变为(),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2)5.41变为(),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3)128.6变为(),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2、判断

(1)把5.6扩大它的10倍是560。()

(2)把1.502的小数点去掉,它的值就缩小10。()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

3、选择

(1)把5.08的小数点去掉,这个数就()。

A、扩大到原数的10倍B、缩小到原数的

C、扩大到原数的100倍D、缩小到原数的

(2)把的一位数先扩大10倍,再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后是()。

A、9B、0.9C、900D、9000

(3)把0.717的'小数点去掉后,再向左移动三位,这个数与0.717比较()。

A、缩小到原数的B、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C、相等

4、思考题:

把一个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一位得4.02,原来的小数是()。

四、总结本节知识,畅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最新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课本62—64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景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

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刘翔跑步图片

师:同学们,图中跑步的是谁呀?你们认识吗?(刘翔)

师:对了,这就是我们中国的飞人刘翔。

师:同学们,刘翔跑得怎么样?(很快)这里的快指的是刘翔的什么快?(速度)(出示成绩表)

师:从成绩单中,他们都跑的这110米是什么意思?(出示:路程)

那么他们的12.91秒,13.18秒,13.20秒这些是什么?(出示:时间)同学们,通过这个表格来看,为什么是刘翔赢了呢?(他用的时间最少)师:(出示并观察这两个表格),那么通过刚才的两次比较,你发现速度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时间、路程有关系)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与路程和时间又有什

么关系?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板书:路程时间与速度)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师:刚才呀,咱们在比快慢的时候知道了如果路程相等的时候,谁用的时间少,谁就快。如果路程跟时间都不相同呢?怎么比快慢?下面请看这样一组信息:小卡车2小时行驶了120千米,大客车3小时行驶了210千米,哪辆车跑的比较快?

(1)师:你们能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哪辆车跑的快些?你们能试着解决吗?

(2)你可以通过计算,也可以借着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清楚了吗?做完后可以和同桌交流,开始

(3)汇报各自的解决办法。(指名板演)

(4)同学们比的都不错,那么刚才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都没有用线段图,其实呀,画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理解数量关系,解决问题,那么怎么画线段图呢?你们想不想学习呀?

师:好,请看。我们先画一段线段,用它表示小卡车行驶的路程,小卡车行驶了多少千米呀?(在黑板上画下表示120千米的线段)

然后我们再画一条线段,用来表示大客车行驶的路程,那么在画的时候要注意左端对齐,那么同学们,跟这条线段相比,应该画多长呀?

强调: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适当的长些。

(黑板上画了210千米长的线段)

那么大客车行使了多少千米?(210千米、标上)

师:小卡车的120千米是多少时间行驶的?(生反馈:2小时)

师:那么怎么样在线段图上表示它1小时行驶的路程?

师:恩,在一半的位置来画,就是把线段怎么样?

师:平均的分成两半

(教师在黑板上分)那么这里的每一份表示小卡车1时行驶的路程,我们这样来表示。那么怎么样在线段图上表示大客车1时行驶的路程呢?

(在黑板上比划了不同的3段)可以吗?怎么分?一起说。

师:把它平均分成3份,同样,这是每一份表示大客车1时行驶的路程,同样,我们取这一段来表示。

(教师在黑板上分)那么从线段图上来看,哪辆车1时行驶的路程长?师:大客车行驶的路程长。大客车就跑的快。

2、讲解速度的读法、写法

师:在刚才的比较过程中,我们无论是通过计算,还是通过画线段图,都是比较两辆车多长时间行驶的路程?

师:对了,他们每小时或1时行驶的路程就是他们的速度,那么像这样小卡车1小时行使了60千米,也就是小卡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

(板书60千米/时)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来表示速度的单位,谁来说一说这个单位是是由哪些我们学过的单位组成的?

师:对,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的,中间用斜线隔开。读作每60千米每时。(指名读)

你知道每小时60千米表示什么吗?

那么你能不能这样来表示出大客车的速度?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指名板演)

3、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

师:很好,刚才呀,咱们求出了小卡车和大客车的速度,那么结合这个算式和线段图来看一看,速度和路程还有时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和你的伙伴交流交流。好,开始。

(汇报,结合120÷2=60(千米)来讲解。板书:速度=路程÷时间)让学生读一读。

4、理解单位时间,理解速度的意义。

同学们,那么通过这个关系式来看,如果要想求出速度的话,我们需要知道什么?(路程与时间)知道了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我们就可以求出速度了。好,请同学们在下面小声的读题,然后口答下列各题中物体的速度,开始。师:请写出下面各物体的速度

①一列火车2时行驶180千米,这列火车的速度是_________

②自行车3分钟行驶600米,这辆自行车的速度是_________

③一名运动员8秒跑了80米,这名运动员的速度是________

师:我们一起来看下这三个速度,它们分别是这些物体在多长时间内行驶的路程?

师:其实他们每时,每分,每秒行驶的路程就是他们的速度,我们把这样的像一时、一分、一秒…这样的时间叫做单位时间。你对速度是怎样理解的?物体在单位时间(一时,一分,一秒…)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自己练习说一说。

5、经历公式形成的过程。

现在咱们知道了什么是速度,也知道了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那么同学们,时间该怎么求?路程又该怎么求呢?我们一起结合下面的问题来试一试。(出示题目1)你能从中获得什么数学信息?

那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你能说一说求路程的关系式是怎么样的?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时间×速度

师:同学们太厉害了,通过这个关系式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求出速度,就必须知道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

师:那么求时间和求路程也是一样的,必须要知道相对应的另两个量,你看,路

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呀。

三、实际运用

1、感受生活中的速度

师:速度不仅在咱们的课堂中有,在咱们的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咱们一起到生活中感受一下速度,好吗?读一读,感受一下。出示看一看图片让学生看一看读一读。

2、解决问题

小红和小明约好到少年宫玩,如果她俩同时从家里出发,谁会先到达少年宫呢?

(出示只有距离没有其它条件的题目)

师:那么同学们,你说如果看路程的话,能不能确定谁先到少年宫?师:还需要知道什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熟练解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填一填

读题,看图说一说你找到等量关系是什么?交流。独立完成

(1)等量关系是身高×1/7=脚长1/7A

(2)等量关系是等边三角形的周长+正方形的的周长=图形的'周长5B

(3)等量关系是苹果的钱+梨的钱=总价钱

4X+3Y

2、看图选方程

图中告诉我们等量关系是什么?独立完成,交流。

3、“?”等于多少?

看图说一说你找到等量关系是什么?交流。

4、解方程。

4X+9=249X+2X=456X-X=125

3Y-6=48X-360=312X÷0.6=4.5

(1)怎样解方程

(2)怎样检验?

5、读题,理解题意,如何设X?

解:设一只蜂鸟重X克?

50X+1=81

1)怎样解方程

(2)怎样检验?6、一张撕掉一角的发票,你能算出每把椅子的单价吗?

读题,理解题意,如何设X?

解:设每把椅子的单价X元?

5X+80=230

1)怎样解方程

(2)怎样检验?

7、读题,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1)4+2(2-N)

(2)4+2(2-N)=26

N=12

8、你知道吗?

学生阅读。

板书设计

练习五

4X+9=249X+2X=456X-X=125

3Y-6=48X-360=312X÷0.6=4.5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六

一、 教案背景

1、学科:数学(青岛版四年级下册)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教材第2~3页,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初步意义。

(2)小组合作,完成教材第4~5页自主练习题。

二、教学课题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用字母表示数”是代数的基础知识,为以后学习方程打好坚实的基础。

1、结合“黄河掠影”图片说明,培养学生据图获取简单知识的能力。

2、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学会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

3、在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建立字母式子的模型,充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作用和优越性。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信息窗呈现的是黄河三角洲的美丽画面和文字说明。主要呈现的信息是黄河三角洲面积和平均每年新增陆地面积。拟引导学生通过研究黄河三角洲逐年造地面积的变化情况,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和“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的学习。

四、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黄河三角洲》的相关图片材料作参考。通过研究教材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相关的图片资料,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 、2、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含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观察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先搜集一些有关黄河三角洲的资料或图片,在课堂上上交流,。然后通过课件,资料或图片介绍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原因。再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读懂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习新知识。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师:哪位同学能说说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字母?(指名回答)

生1:英语课本,学校名字的下面有英文字母。

生2:我家的车牌号里有字母。

生3:电脑键盘上。

2、师:是的`,字母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同样,数学中也经常用到用字母来表示数量

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3、同学们去过黄河三角洲吗?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领略一下那里的迤逦风光。

【展开新课】

(一)通过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从图上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目前的面积已达5450平方千米。

生2: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的成因。

生3:我知道了黄河三角洲每年新增陆地面积25平方千米。

生4: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的黄河三角洲。

(二)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两年造地约多少平方千米?

生2:三年造地多少平方千米?四年呢?五年呢?

生3:多少年,黄河三角洲的面积达到了5450平方千米?

(三)怎样解决两年造地多少平方千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造地时间(年)造地面积(平方千米)

22×25=50

33×25=75

44×25=100

(四)观察上面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造地面积和造地时间有关系。

生2:我发现求几年的造地面积,就用25乘几。

生3:我发现在求造地面积时,只有一个因数在变化,那就是造地时间。

八、总结

最新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意识。

3、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5页的例题3。

教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数学广角。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出示情境图片:码头上现在同时有3艘货船需要卸货,但是只能一条一条地卸货,并且每艘船卸货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那么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使3艘货船等候的总时间最少呢?

2、观察图,说说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问:要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学生讨论)

3、可以有哪些卸货的顺序?每种方案总的等候时间是多少?

列出表格,问: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思考汇报)

4、找出方案。

三、巩固新知:

1、书后做一做

小名、小亮、小叶同时来到学校医务室。要使三人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怎样安排他们的就诊顺序?

2、有210人选举大队长,有三位候选人甲、乙、丙,每人只能选之中1人,不能弃权。前190张票中甲得75张,乙得65张,丙得50张,规定谁的票最多谁当选。若甲要当选,最少还需要多少张票?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意识。

3、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课教案 篇八

19.2.1 矩形(二)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

2.使学生能应用矩形定义、判定等知识,解决简单的证明题和计算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矩形的判定。

2.难点:矩形的判定及性质的综合应用。

3.难点的突破方法:

矩形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在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矩形时,首先看这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再看它两边的夹角是不是直角,这种用“定义”判定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判定方法(这体现了定义作用的双重性、性质和判定).而其它判定都是以“定义”为基础推导出来的。因此本节课要从复习矩形定义下手,并指出由平行四边形得到矩形只需要添加一个独立条件,然后让学生思考讨论,如果小华做出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加一个什么条件可以说明它是一个矩形呢?从而导出矩形判定方法。

对于判定方法1,要着重说明这个性质包括两个条件:(1)是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相等。对于判定2,只要求是四边形即可,因为由有三个角是直角,可以推出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而由对角线相等却推不出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为了加深印象,我们安排了例1,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再增加一些判断的题目。

要让学生知道(1)矩形的判定方法有以下三种:①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2)而由矩形和平行四边形及四边形的从属关系将矩形的判定方法又可分为两类:①从四边形出发必须增加三个特定的独立条件;②从平行四边形出发只需再增加一个特定的独立条件。(3)特别地:①如果所给四边形添加的条件不满足三个的肯定不是矩形;②所给四边形添加的条件是三个独立条件,但若与判定方法不同,则需要利用定义和判定方法证明或举反例,才能下结论。

在教学中,除教材中所举的门框或矩形零件外,还可以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说明判定矩形的实用价值。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

本节课的三个例题都是补充题,例1在的一组判断题是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判定矩形的条件,老师们在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地再增加一些判断的题目;例2是利用矩形知识进行计算;例3是一道矩形的判定题,三个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综合应用矩形定义及判定等知识的。

四、课堂引入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矩形?

2.矩形有哪些性质?

3.矩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4.事例引入:小华想要做一个矩形像框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于是找来两根长度相等的短木条和两根长度相等的长木条制作,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检测他做的是矩形像框吗?看看谁的方法可行?

通过讨论得到矩形的判定方法。

矩形判定方法1:对角钱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矩形判定方法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指出: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知道三个角是直角,条件就够了。因为由四边形内角和可知,这时第四个角一定是直角。)

五、例习题分析

例1(补充)下列各句判定矩形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

(2)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

(3)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

(4)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

(5)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矩形; (×)

(6)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

(7)对角线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

(8)一组邻边垂直,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9)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

指出:

(l)所给四边形添加的条件不满足三个的肯定不是矩形;

(2)所给四边形添加的条件是三个独立条件,但若与判定方法不同,则需要利用定义和判定方法证明或举反例,才能下结论。

例2 (补充)已知 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OB是等边三角形,AB=4 cm,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分析:首先根据△AOB是等边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判定出ABCD是矩形,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边长,从而得到面积值。

解:∵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 AO= AC,BO= BD.

∵ AO=BO,

∴ AC=BD.

∴ ABCD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在Rt△ABC中,

∵ AB=4cm,AC=2AO=8cm,

∴ BC= (cm).

例3 (补充) 已知:如图(1), ABCD的四个内角的平分线分别相交于点E,F,G,H.求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

分析:要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由于此题目可分解出基本图形,如图(2),因此,可选用“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来证明。

证明:∵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 AD∥BC.

∴ ∠DAB+∠ABC=180°.

又 AE平分∠DAB,BG平分∠ABC ,

∴ ∠EAB+∠ABG= ×180°=90°.

∴ ∠AFB=90°.

同理可证 ∠AED=∠BGC=∠CHD=90°.

∴ 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六、随堂练习

1.(选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一组对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B)有一组邻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矩形

(C)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D)对角互补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已知:如图 ,在△ABC中,∠C=90°, CD为中线,延长CD到点E,使得 DE=CD.连结AE,BE,则四边形ACBE为矩形。

七、课后练习

1.工人师傅做铝合金窗框分下面三个步骤进行:

⑴ 先截出两对符合规格的铝合金窗料(如图①),使AB=CD,EF=GH;

⑵ 摆放成如图②的四边形,则这时窗框的形状是 形,根据的数学道理是: ;

⑶ 将直角尺靠紧窗框的一个角(如图③),调整窗框的边框,当直角尺的两条直角边与窗框无缝隙时(如图④),说明窗框合格,这时窗框是 形,根据的数学道理是: ;

2.在Rt△ABC中,∠C=90°,AB=2AC,求∠A、∠B的度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运算定律》 篇九

备教材内容

1.本节课学习的是教材79页的内容。

2.本节课教材分两个层次进行编排:第一个层次:呈现几组有特点的算式,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发现每组算式的特点,进而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并通过举例验证探索得到的规律,从而明确: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第二个层次: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加法中的运用,例4直接呈现了1个有特点的小数连续相加的算式,并呈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通过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使学生体会到小数计算中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计算简便,从而使学生学会根据数据特点自觉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3.小数的简便算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的运算定律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学生计算的正确性、熟练性、灵活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本节课也拓展了加法运算定律的使用范围。

备已学知识

知识要点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没有括号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根据数据的特点正确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2.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2.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

备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难点:能运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灵活地进行简便运算。

备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知识回顾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即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

问题导入 下面每组算式两边的结果相等吗?你有什么发现?(教材79页)

3.2+0.5○0.5+3.2

(4.7+2.6)+7.4○4.7+(2.6+7.4)

过程讲解

1.观察算式,发现特点

2.计算比较,发现规律

3.2+0.5

0.5+3.2

(4.7+2.6)+7.4

4.7+(2.6+7.4)

发现:(1)在小数加法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符合加法交换律。(2)三个小数相加,先把前两个小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小数相加,和不变。符合加法结合律。

3.举例验证,明确规律

7.3+9.2=9.2+7.3

(4.9+5.25)+1.75=4.9+(5.25+1.75)

得出结论:在小数加法中,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依然成立。

归纳总结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知识点二 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的应用

问题导入 计算0.6+7.91+3.4+0.09。(教材79页例4)

方法讲解

1.方法一

(1)算法分析。

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因为是同级运算,所以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计算过程。

0.6+7.91+3.4+0.09

=8.51+3.4+0.09

=11.91+0.09

=12

2.方法二

(1)算法分析。

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计算。观察4个加数,发现0.6和3.4、7.91和0.09结合到一起分别能凑成整数,因此交换7.91和3.4的位置,再应用加法结合律计算比较简便。

(2)计算过程。

0.6+7.91+3.4+0.09

=(0.6+3.4)+(7.91+0.09)

=4+8

=12

归纳总结

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因此,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每个数的特点,注意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及每个数前面的运算符号,恰当地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拓展提高

在小数连减运算中,减法的运算性质依然成立。如:8.96-3.37-2.63=8.96-(3.37+2.63)。

知识巧记

小数运算莫着急,数的特点看仔细。

要想计算变简便,各个数据要看全。

合理使用运算律,计算简单又快捷。

备易错易混

误区一 计算5.84+4.16-5.84+4.16。

5.84+4.16-5.84+4.16

=(5.84+4.16)-(5.84+4.16)

=10-10

=0

错解分析 此题错在审题不认真,只看每个数的特点,却忽略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及每个数前面的运算符号。

错解改正 5.84+4.16-5.84+4.16

=(5.84-5.84)+(4.16+4.16)

=0+8.32

=8.32

温馨提示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要想交换数的位置,一定要连同数前面的运算符号一同交换。

误区二 计算15.46-5.7+4.3。

15.46-5.7+4.3

=15.46-(5.7+4.3)

=15.46-10

=5.46

错解分析 此题错在没有依据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而盲目简算。如果此题是连减运算,那么可以根据减法的运算性质把两个减数相加,而此题是加减混合运算,所以不能盲目简算。

错解改正

15.46-5.7+4.3

=9.76+4.3

=14.06

温馨提示

只有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才能改变运算顺序,否则只能按四则运算的顺序依次计算。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这9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四年级下册数学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