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优秀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为了让您对于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快回答给大家分享了5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以及原始农业的发展。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片或模型的基本技能和陈述历史问题的口头表达能力。

2.初步掌握用表格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学习方法,提高作简单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展示文物图片及提出问题,积累对原始农耕生活的认识;在学习中,使学生学会应用观察法、比较法,并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 ,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体会人类适应自然的漫长和艰辛,增强承受挫折的意志,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原始农业的发展

三、教学策略

教法:图片分析法、观察法、比较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第1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我国早期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他们如何获取食物?

学生:打猎、采集。

展*快回答 www.kuaihuida.com*示图片(见课件)

教师:打猎、采集,方便么?

学生:不方便。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不稳定,需要经常迁徙。

教师:采集和狩猎的生活有很大的局限性,至神农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神农播种五谷,人们过上定居生活,人类进入农耕时代。

人类农耕时代的到来是进步,还是倒退了?这一时期的历史遗存里呈现出什么特色?中国早期的农业又是怎样发展的?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2课的学习──原始农耕生活。

出示图片(见课件),导入到新课学习中。

设计意图:通过北京人等原始人类的采集和狩猎生活带来的巨大不便,引入到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从采集、狩猎生活步入农耕生活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非常自然贴切。【讲授新课】原始农业的发展

提出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至第10页的内容,回答“原始农业兴起的。时间、兴起地区、发展变化、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兴起和发展的意义”等问题。

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答案。

过渡:距今10 000年左右,在中国的长江、黄河和淮河等流域兴起了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古代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址可谓星罗棋布,而最为典型的代表一个在黄河流域,另一个在长江流域。

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

教师:黄河流域的典型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长江流域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们的生产生活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差异。让我们先走进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了解一下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

出示图片,展示问题,让学生阅读课本第6页至第8页回答如下问题。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答案:

1.半坡人主要使用磨制石器、骨器、角器,另外也使用弓箭、长矛、石球,以及鱼叉、渔钩、渔网等工具。

2.食物有粟、猪肉、狗肉、猎取的动物肉、采集的野果。食物来源主要是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其次为猎取的动物和采集的野果。

3.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内。

4.会制作彩陶、乐器、骨针、骨锥、纺轮。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本归纳答案的方式,培养学生搜取有效历史信息、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半坡博物馆的展厅,欣赏一下半坡博物馆中的6类展品,了解一下半坡人真实的生活场景。

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半坡博物馆中展品的相关图片(见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展品展示,让学生对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有直观的认识,对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水平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半坡居民房屋设计的原因,让学生明确自然条件是对生产生活状况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我们学习完了半坡居民的社会生活,现在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内容。出示多媒体图片,展示问题,学生完成,教师展示答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通过复习,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出上述问题并能熟练记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落实课本重点基础知识,通过知识的强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师:我们了解了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现在让我们走进农耕文化的另一个典型代表,那就是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看看他们的农耕生活又是怎样的一幅场景。

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答案:

1.他们的饭桌上会有米饭、猪肉、狗肉、牛肉。

2.他们使用的工具是骨耜和磨制石器。

3.他们居住干栏式房屋。

4.他们的手工制品有陶器、玉器、乐器骨哨、象牙雕刻、骨制品和漆制品。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课本归纳答案的方式,培养学生搜取有效历史信息、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师:让我们一起走进河姆渡博物馆的展厅,欣赏一下河姆渡博物馆中的7类展品,了解一下河姆渡人真实的生活场景。

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河姆渡博物馆中展品的相关图片。(见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以上展品,让学生对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有直观的认识,对原始农业、原始手工业水平有深刻的认识。在图片展示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探究河姆渡居民干栏式房屋的优点和原因,然后老师再通过课件出示答案,进行讲解。

教师:我们完成了对河姆渡居民农耕生活的学习,现在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请同学们完成表格内容。

出示多媒体图片,展示问题,学生完成,教师展示答案。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通过复习,结合课本总结归纳出上述问题并能熟练记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落实课本重点基础知识,通过知识的强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拓展提升:出示问题,思考探究,交流展示。

教师:我们学习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两大原始农耕生活的典型代表之后,比较一下两者有何相似之处和不同点。(见课件)

学生完成后,让学生交流展示答案,老师再出示正确答案并加以强调。

特别指出:河姆渡居民会烧制陶器,半坡人会制作彩陶;半坡人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河姆渡人的房屋是干栏式的。(河姆渡人生活的地区多雨潮湿,夏季高温,冬季气温在零度以上,干栏式房屋既可防潮,又便于通风降温;半坡人居住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而半地穴式房屋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引导学生掌握并深入理解本课的关键知识,使主体知识更条理、更清晰、更系统,便于强化记忆和巩固。【课堂小结】原始农耕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丰富生活,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作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印证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为中国步入文明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为体现课本主体知识,附歌谣一首:

黄河流域有半坡,

地穴房子同居住,

粮食最早种植粟,

副食蔬菜鱼和肉,

陶器石器一起用,

纺线织布是才能。

长江流域河姆渡,

磨制石器有进步,

耒耜耕地种稻谷,

干栏房子共居住,

挖井养畜造陶器,

简单玉器和乐器。

设计意图:共同回顾本课所学内容,理清事件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知识。

当堂检测:教师出示课件试题,学生思考回答,然后教师出示答案,以达到当堂达标、当堂反馈纠正的目的。(见同步试题)

初一上册历史教案 篇二

(学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史实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会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探究,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曹操、诸葛亮等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学习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难点)

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

(导学方法)

①情境法: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②探究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问题。

③其他方法:指导法、讲解法、练习法等。

(学习方式)

学案导学 → 自研自探 → 合作探究 → 展示提升 → 质疑点拨 → 总结归纳

(设疑预习) (静心独学) (交流互动) (板书、口述、或表演)(适当点拨) (知识梳理)

(学法指导)

本课知识点涉及较多,可以利用要点提炼法,将本课内容概括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记忆。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 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⑤五个时间:200年、20xx年、220年、221年、222年。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激发兴趣)

学案导学(我学习。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仿微软雅黑字部分是学生供学生使用的学案)

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本,完成以下探究活动,并把重点内容在课本上做好标记,独立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和你的同伴携手解决!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及对南北气候的影响;

2.了解南北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差异及其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收集、分析南北方地区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资料;

2.引导学生观察、阅读、逐步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3.能熟练识读各类地图,如“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中国气候类型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等,并能从中获取有用信息;

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归纳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

5.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力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之情;

2.感悟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智慧和能力,树立各地区文化多元性,尊重不同地区文化的价值观;

3.树立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表现。秦岭—淮河一线成为南北方分界线的原因。

2.难点:秦岭—淮河一线成为南北方分界线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融入生活元素,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各种类型的反映南北方差异的图片、生活场景。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利用书本和互联网等途径调查南方和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生产特点和生活方式。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篇四

一、课程标准

1-2-8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利用多种资料如地图、图片、视频等分析并描述以色列在自然环境、人们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特征,体会人类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和改造自然。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观察、探究,运用合作交流等方法,学会从各种资料中获取、分析信息,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学习,初步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形成比较和联系的眼光;初步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图表及相关资料分析以色列的自然环境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图表及相关资料分析以色列的自然环境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预设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出示几幅以色列城市、乡村、现代化农场的优美图片,让学生依据图片猜一猜这是哪个国家?

生:美国、澳大利亚……

师:如此优美的画面却不是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它是沙漠里的绿洲──以色列。

新课教学

(一)探究以色列的自然环境

结合图3-68、图3-69阅读课文P85,分小组探究以色列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类型及特点(重点分析降水特点)、河流、湖泊。

并依据以色列的自然环境,思考分析这样的自然环境是否利于农业生产?

各组展示后师生一起归纳。

(1)地理位置:位于亚洲的西部,地中海的东南角;30°N线穿过其南部,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中纬度→热量充足、利于农业生产

(2)地形:沿海地区为狭窄的地中海沿岸平原

南部:以山地为主,沙漠广布,土壤贫瘠→不利于发展农业

(3)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

特点:终年炎热干燥,降水十分稀少→不利于发展农业

资料:以色列北方降水量800毫米,南方降水量仅30毫米,年均降水量350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2500毫米。

依据材料分析得出以色列降水三大特点:北多南少;降水稀少;蒸发量大→不利于发展农业

(4)河流:约旦河流经以色列西部的国界线,河流稀少

湖泊:死海(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咸水湖)→灌溉条件差不利于发展农业

通过分析学生很快得出结论:综合以色列的自然环境特点,以色列不适合发展农业生产

师:那么制约以色列农业发展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生:水资源短缺问题

(二)探究以色列的绿洲农业

师:思考以色列人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沙漠缺水的问题,把沙漠变成绿洲的呢?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86-87,小组讨论交流得出以色列人充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1.采用先进的农业节水措施

①采用喷灌、滴灌技术

②政府对水资源实施严格的管理制度,鼓励节水

③污水净化,水资源循环使用

④海水淡化,发展淡化技术

⑤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北水南调

⑥最大限度收集和贮存丰雨季节的降水

⑦保护有限的水资源不受污染

⑧公民节水意识强……

师:可以说以色列人把沙漠里的每一滴水都运用到了极致,除通过开源与节流方式实施节水措施外,它们还想出哪些发展绿洲农业的举措让宝贵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生:措施2.避免种植高耗水作物,努力开发节水作物:例如种植枣椰树

措施3.种植附加值高的作物,如水果、蔬菜、棉花、花卉

措施4.进行反季节生产

师:出示枣椰树的图片,提问以色列人为什么大量种植枣椰树?(提示:可从枣椰树的特性及经济价值角度谈)

生:枣椰树的特性:耐干旱、耐盐碱、耐高温

经济价值高:树干可建房、叶子可作燃料、果实可食用

师:枣椰树还被称为“沙漠面包”

师:正是因为以色列的蔬菜和花卉大量出口到欧洲,所以以色列还赢得了哪些美称?

生:欧洲人的“大菜篮”“大花园”

师:以色列人依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创造性地发展了农业,这启示我们区域发展要注意什么?

生:依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课堂总结

1.从自然条件考虑,以色列发展农业生产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2.学以致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以色列人运用智慧保护和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做法,为世界其他干旱地区的人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写经验对我国的西北干旱地区经济发展有什么借鉴意义?

师生归纳总结:适应自然、因地制宜;科技兴农、改造自然。(也可答以色列发展农业的措施)

五、板书设计

六、课堂练习

1.以下河流中,流经以色列的是( )

A.尼罗河 B.幼发拉底河 C.底格里斯河 D.约旦河

2.下列有关以色列的自然环境叙述,正确的是( )

A.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

B.降水丰富,河湖众多

C.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

D.虽然气候干旱,但南部水资源丰富

3.下列选项中属于以色列对水资源利用方式的是( )

A.农业中普遍用大水漫灌 B.海水淡化后用于农业灌溉

C.广泛应用喷灌和滴灌技术 D.政府投巨资建水利工程,实施南水北调

4.关于以色列农业生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季节生产农作物

B.被称为欧洲的“大花园”“大菜篮”

C.大量种植经济价值高的枣椰树

D.种植附加值高的作物,大量出口粮食和饲料

5.以色列贫瘠缺水,也谈不上地大物博,对于发展农业,没有丝毫优势。然而,犹太人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民族,一代人就实现了从落后农业国到现代工业国的腾飞。这个经济奇迹,源于一种独特的高科技节水灌溉技术──滴灌。那么滴灌技术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篇五

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第1课

1.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2.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还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已经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人类最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

3.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已经能够人工取火。氏族生活。

4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5.中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6.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又哪些进步?

北京人保留了某些猿的特征,山顶洞人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北京人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

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进入氏族时期。

第2课

1.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6000多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钻孔石斧)。陶器是主要用具(鱼纹彩陶盆)。

2.河姆渡原始居民,距今约7000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耜。陶器是主要用具(刻画猪纹黑陶钵)。

3.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黄河流域。产生了贫富分化。大汶口的黑陶、白陶。

说明了:他们已过上定居生活。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在建筑方面的高超技术。能根据区域特征创造性地建造房屋。显示了原始居民的聪明才智。当时生产力进步,人们战胜困难的能力提高。

第3课

1.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他的妻子嫘祖养蚕缫丝,仓颉发明文字、伶伦编出乐谱。距今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黄占蚩尤,涿鹿之战,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尧舜“禅让”——民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大禹治水——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3.尧舜禹有什么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以上这5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是来自于快回答的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