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反思意为自我反省。那么应当如何写反思呢?下面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5篇教案中的教学反思写什么内容,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教学反思的写作思路。
教学工作反思 篇一
一、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1、探寻适合学生的教学思路。
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根据预习提纲阅读教材、提出问题,再通过设置适量的、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情境或案例,让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用口表达,使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认知、体会,进而获得新知、品尝成功。
2、确立适合学生的学习原则。
我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多观察别人、对照自己、不断总结,用自己的脑思考、用自己的眼观察、用自己的耳听、用自己的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即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经历来学习,在亲身感受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给学生总结了一个原则,就是“善于总结、学会欣赏、正视不足、修补遗憾”,并在教学中始终不渝的地贯彻它。
3、打造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
我常常把书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典型的事例恰当地运用于教学中,我还告诉学生,多观察社会,多留意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要求他们平时多观察、多积累。这样,他们的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富,书本上的东西学起来就会越来越容易。
二、搞好教学的调整与优化
适合学生的教学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效果如何,路子对不对,还得由学生来定论。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好,我经常在学生中以个别座谈、课堂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调查结果,我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确定了一套可操作的教学流程:通读教材—提出问题—教师点拨—阅读思考—交流展示—对比总结—弥补不足—巩固提高。
三、影响教学的几个因素
1、学生与学生的差异较大。一些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基础不好,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难度。
2、家庭教育的错位和缺失,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难以有效衔接,学生行为习惯差,厌学现象严重,这些情况给教学目标的落实带来了一定困难,需要引起注意。
总之,我今后在教学实践中应考虑更多的可能影响教学的因素,逐步优化教学环境,创造一种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
教学反思 篇二
《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本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图。本诗共七行两句,前两行直接描写了江南水乡的美,介绍了此处是一个可以采莲的好地方;后五行写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可谓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来心情愉快,朗朗上口,便于在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可初步体验到诗中精彩的语言,受到古诗文的熏陶。可要让刚接触汉字的一年级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感悟到语言的凝练之美,就有一定的难度。这就必须由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看图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自己比较好的做法
一、揭题激趣,感受美。
新课一开始,我从课题引入江南是一个鱼米之乡,然后凭借多媒体课件出示采莲图给学生看,请小朋友说说江南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二、读诵诗句,感悟美。
请小朋友们读读诗歌。全诗共两句话,教学第一句时,抓住“何田田”理解莲叶茂盛鲜亮的特点。我让学生读课文理解什么叫“何田田”?看图,教师引导: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说,“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鼓励同学站起来,配上动作读。通过师生齐读,同桌互读,互评等形式多样的练习,学生入情入境的表情,放彩的眼神,稚纯的语音,“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这就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再有课文要想熟读成诵,就必须反复地读。但我不提倡机械的反复读,因为这样做会大大降低学生读书的兴趣,严重压制他们身心的发展。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很强,在指导背诵上,可以采用表演背的方法,对于这个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样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就可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不足之处:
1.理解东南西北方位时需要加以练习就更好了,这样到运用的时候才会比较熟练。
2.这首诗简单易读,琅琅上口,故不须在背诵上花较多时间,应着重指导学生对诗歌美的感悟及生字的临写。在指导朗读诗的第二句时,因为这一句中很多部分相同,所以学生读起来会没有精神,如果教师口述鱼儿嬉戏的情景,让学生表演一条条快活的小鱼,尽情“游来游去”的环节,就会达到预先的目的。
教学反思 篇三
前几天,我执教了这篇《鲸》这篇课文,课文介绍了鲸四方面的生活习性。因为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学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事物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所以在教学中我变以理性认知为主为以感性体验为主,采用一些必要的的中介手段凸现事物的形象,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换成了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课件相机展示),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有效地调动了他们情感的参与,使他们实实在在领悟到鲸的生活习性的特点。如演一演:以手掌为鲸,加之语言的描述,演示鲸呼吸的全过程,将静态的文字变成动态的形象,使学生获得了真切的体验。又如画一画:动手画一画不同种类的鲸喷气形成的不同水柱,变话为画,再以自己语言进行介绍,又变画为话,从中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鲸呼吸的特征。再如比一比:巧妙引导学生将花园里的喷泉与鲸喷气形成的水柱进行比较,使事物的形象更鲜明,本质更突出。这样,我们学生的理解更透彻,体验也更深刻。
本课教学最后,我还让学生以《鲸的自述》为题说一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又激起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 篇四
初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能够反映地球运动的自然现象有很多,例如:昼夜现象、季节变化、极昼、极夜现象等等。我选择了地球的公转知识加以介绍。该部分知识的难度较大,同学们难以理解,但同学们很感兴趣。
虽然学生们对地球的运动会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各种现象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变化规律。如: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什么时间在什么位置,会有什么现象。这一系列问题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识没有文字说明。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地球运动(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现象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两个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小学的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用这种方法给他们有个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学器材来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校的地理教学器材不够齐全。经过整理,我利用地球仪、电筒、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运动的变化和直射点的位置、时间、产生的现象。
关于教学反思 篇五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
2、使学生体验平均分,认识分数各部分的意义,会读会写几分之一。
3、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分数
1、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瞧今天老师把谁请来了?
师:它们还带来了许多好吃的,有哪些呢?
师:这么多好吃的你们愿意帮它们分一分吗?
师:谁来。
师:真棒,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喜羊羊和美羊羊分到的苹果、香蕉、桃子都同样多,数学上我们把分得同样多叫做什么?(平均分)
师:可西瓜只有一个,该怎么分呢?(平均分)那喜羊羊和美羊羊各分到了多少呢?(半个)
师:半个西瓜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让学生想一想)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师:那么究竟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表示一半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2、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分数
师: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也就是2分大小想等),左边一份是这块西瓜的一半,用1/2表示,右边这一份也是这个西瓜的一半,也用1/2表示。 (课件)
(板书)小结: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西瓜的()分之一,写作(1/2)。
[教学时,学生从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理解1/2
1、刚才我们找到了西瓜的1/2,现在拿出你自己喜欢的学具(长方形纸,圆形纸,正方形纸)折一折,折出它的二分之一并涂上颜色?(课件出示要求)
2、你是怎样折的?谁愿意到前面来展示你的作品?
3、相机提问你是怎样折的?(上下对折两条长重合比齐,,左右对折两条宽重合比齐,圆的边比齐,使折痕两边的部分大小相等)
师;XX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2份,涂色的一份是长方形纸的二分之
一。把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同样的方法操作正方形纸和圆形纸。(学生说)
4、如果随意折,每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吗?看来平均分在分数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刚才咱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折出了1/2,想写一写这个分数吗?
边写边板书1/2:先画一横(用直尺画),它表示的是非常重要的平均分。只有在平均分的前提下,才会有分数。平均分成的总份数2写在横线下面,涂色份数1写在横线上面。同学们试一下,在自己涂色的那一份上写上1/2。
师:那为什么大家手里的纸的形状不同,折法也不相同,可为什么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呢?(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6、观察判断,
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一些图形。请看。涂色部分都能用1/2表示吗?为什么?(课件出示)平均分的特点是分成的几份大小相等。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二分之一,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
二分之一;
2、动手操作,深化认识,把一张长方形纸折一折,并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
(二)认识1/3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2,请大家齐读黑板上的板书。你们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谁愿意把它写到黑板上?
师:好下面我们来认识1/3。(课件)
师:这里有一个圆,我把它分成了几份?左上方一份,右上方一份,最下方一份,这3份的大小相等吗?3份大小相等说明是平均分成了3份。那3份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三分之一,写作1/3。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0页,完成圆形图后面的填空。完成后学生念,老师板书“三分之一,写作
(三)认识1/5
师:下面通过平均分成5份的长方形,认识1/5.请同学们用铅笔给长方形的1/5画上斜线。并写上1/5。
完成后看课件。
师:只要是平均分成的5份中的一份,都是它的五分之一,写作1/5。板1/3” 书五分之一 写作1/5
(四)认识1/4
1、我们已经认识了1/2 、1/3和1/5.现在拿出你自己喜欢的学具折一折,折出它的四分之一并涂上颜色?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折的。(课件出示要求)
2、操作: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四分之一。
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1/4。
3、交流:师指着图问:这是谁的,好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折的,(引导,那涂色部分呢?)
深究:(选择学生作品中不同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均1/4)
4、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1/4来表示?
小结:把一张纸张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它的1/4。板书1/4
5、师:老师知道同学们还想认识更多的几分之一,但今天咱们就先认识这些。 小结:像1/2、1/3、1/4、1/5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6、那你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 分数中的横线叫分数线,板书分数线 分数线下面的数字4叫分母,(板书分母)它表示平均分成的总份数;分数线上面的数字1叫分子(板书分子),它表示我们涂色的那一份。在1/4里分子1就是分母4份当中的1份。这个分数读作四分之一。从下往上读。标箭头
[想认识几分之一,请学生用一张正方形纸表示出自己喜欢的几分之一,通过放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的意义。
多次操作,学生逐渐内化了知识,在操作中提升了对分数的认识,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分数的意义,这比死板的告诉学生或者一味的强调分数要“平均分”,学生印象更深刻,学生的学习在活动中变成了自觉的、主动的学习。]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现在请同学们完成书上91页做一做中的第一题。填在书上。
(2)在书上完成94页第一题。
⑴师:生活中也有许多像这样的分数,请同学们看,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⑵估计:《科学天地》《艺术园地》各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学生估计,并交流结果。
⑶拓展: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
[在新课学习完后,从联想、估计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初步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这节课我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起点,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情境,并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学习全过程,感悟分数的含义。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的一开始,课件出示了同学们都非常喜欢的喜羊羊和美羊羊图片活跃了课堂气氛,很好地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很快地进入到新课学习的状态中。知识层面上,从整数的平均分开始,再到把1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结果是半个。在其中渗透“平均分”的概念,并让学生发现问题(半个西瓜用数怎样表示),用以前的知识不能解决,从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2、 在教学中我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折纸,让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说一说,为他们开辟探索实践的天地,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操作,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引导他们亲自经历了分数概念的感知、理解、概括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探究有趣的数学。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渗透数学思想,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这一节课所认识的分数都是几分之一,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点。所以我以1/2为突破口展开教学。通过分西瓜先谈谈对1/2的认识,了解1/2的意义,知道1/2的写法和读法。在互动对话中初步建立1/2的表象,多层次,多角度地丰富充实学生对1/2的理解。通过折一折的活动认识各种图形的1/4,并讨论折法不同,每份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能用1/4表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这5篇教案中的教学反思写什么内容是来自于快回答的教学反思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