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优秀6篇)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困难,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要教好语文,就要让学生喜爱语文,让他们对语文产生兴趣。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快回答整理分享了6篇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一

昨天上午我在清新县第一中学听了两节由教育局组织的名师示范课,一节是作文指导课,一节是文言文教学课,听完这两节课,我感觉收获很多。结合这次活动的主题“语文课堂有效性”,下面我就个人在听课中的一点体会来谈下我对现在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些认识与看法。

一、备好课

备好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切合实际的准备工作。课前要认真研读学科课程标准,领悟语文课标的要旨,研究教材。弄清所授课的重点、难点。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考虑清楚如何讲,用什么样的语言讲,用什么教法教,学生才会容易明白,如何启发引导,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设计什么样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研究可能出现的课堂问题等。备课时,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化身,站在学生角色地位上,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他们的情感、愿望,设计最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兴趣、情感去阅读课文。教师还应广泛阅读书籍,积累相关资料,及时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新动向。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拓展延伸。才能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次活动中陈文新老师在上《郑伯克段于鄢》这一课时,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整节课由始至终,陈老师通过由学生的'感悟去出发,去引导学生探讨文本的内容,而且无论讲到文本的哪部分内容,陈老师都可以娓娓道来,而不用去翻阅教科书,可见他对教材有多么的熟悉及对学生学情了解的有多么的透彻,这一点是我尤为钦佩的。正是陈老师对学生和教材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整节课下来,学生就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重视课前有效预习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做好课前预习,既是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准备,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只要是讲文言文,我总是要在课堂上发很多的时间给学生讲解字词,翻译,才能进一步探究文本,所以课堂气氛就相对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一种惰性,上课只是坐着等抄译文,从不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之前我一直

很费解,直到昨天听了陈老师的课,我才恍然大悟,原因是他们课前没有预习。因为陈老师在上课之前,通过作业的形式给学生安排了课堂预习,而预习的内容主要就是解决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所以在课堂上他就不用一句一句地翻译,只须点一下就行。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抓好课前预习,使学生熟悉课堂内容,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答案。但是,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未必就能让学生喜欢预习;积极参与预习,更不等于有效的预习,为了提高他们的预习效果,必须做到:一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二要有针对性的设计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项目,三要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并给予适当的激励。不然学生就会觉得课堂教学与自己课前预习不预习无关,从而降低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语文课要上的有语文味

在这次活动中,教研室王延龄老师提出“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语文老师上课要上的有语文味”,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语文味”的问题,是针对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科学课等现象而提出的。虽然语文课与政治、德育、审美、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科学有关,但是,语文课决不是政治课、德育课、审美课、天文地理课和其他自然学科的课,而是借助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的课。我理解的所谓的语文味,就是围绕“语文”二字进行教学,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就是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然而,有人把语文味等同于语文课的味。事实上,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不见得“有味”。语文课堂不能缺少“语文味”,因为这是语文课的本色要求;但语文课堂又要力求“有味”,因为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唯一手段。如何让语文味“出味”?这里想就最具语文味的品词赏句方面做些探讨。出味”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案,创设情境,循循善诱理解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做到既不失语文本色,又让学生兴趣盎然。

总之,构建语文有效课堂的办法还有很多,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去创新,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二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变得尤为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呢?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求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为现实、最为活跃的心理成分,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一个安静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不等于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如何与学生进行很好的'沟通,让课堂变得开放生动,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乐学、好学,而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而如何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呢,本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融洽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生情感是师生交往的基础,更是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兴趣的关键。教师是学生情感的主导者,热爱学生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只有当老师的情感倾注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时,学生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很好的途径。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自身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二、创设情境精心设计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为了使学习富有成效,学生应该对所学知识倍感兴趣,并在学习中寻求欢乐。”所以在新知识教学之初,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新课程观要求,不能照本宣科,对学生灌输数学知识,而应积极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学生都喜爱听故事,猜谜语,作猜想,搞活动。教师应当适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生心理的内部矛盾冲突,并使他们意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这种矛盾的冲突,从而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起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学习有意思了,上起课来,学生自然是能更加专心投入到课堂学习当中。

四、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此时,教师也不需担心教学效果如何。

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而和谐的课堂气氛需要融洽的师生关系,因此,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应是新时期教师必备的一种能力。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是理解与尊重,教师要有一种民主作风,真诚的心态,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乐于和学生平等交流。在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集体气氛。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三

因为与王老师已经是特别的熟悉,所以便少了些拘谨,休息时聊了一些学校发展与个人成长之外的话题。我记忆最深的有两个,其一就是王老师所提到的他上初中时抄写背诵《现代汉语词典》的事。

王老师很风趣地说他上初中时把商务印书社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从头至尾抄写了一遍,然后又将其背诵下来,接着择出其中的一些词语,选出部分词语为一个组合,进行写作训练,所写一段或一篇文章中必然用上选定的所有词语。讲述完毕三阳老师不无感慨地说:“如今,这已经成为我个人的巨大财富。”

我从零星读到的描写文革的文章中知道,在那个精神财富及其困乏的年代,整本的抄书、背书成为那时热爱读书的万文库的一条主渠道。或因好书难得,或因可读之书甚少,不得已而抄写、背诵,但是正是在这种最最原始与不含任何教学策略与方法的抄、背中,他们的语文功底夯实了,他们的思想也得以提升。我也曾听说钱钟书先生不仅博览群书,阅尽古今中外名著,而且其背诵功夫当属一流,据说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想必钱先生是不缺乏可读之书的,他的背诵应该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我问王老师他背诵《现代汉语词典》是自觉行为,还是老师的要求。王老师很诚恳地说,是他的语文老师要求他背诵。王老师的语文老师发现了王老师学习语文的能力,便对他有了特殊的严格要求,正是这一看似不可完成的任务牢牢夯实了王三阳老师的语文功底,也树立了他语文的自信。三阳老师现在的成就当与他上初中时的一抄,一背,一写分不开吧!

无论主动还是被动,这一不含任何教学策略的最最简单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却是最最有效。如今下这种“笨”功夫的人亦不在少数,远的不说,单就我们熟悉的陶继新老师至今都未曾停止背诵。谈起背诵的经历三阳老师不无感慨地说:“当时感觉很痛苦,但是经历了最初的艰难,便开始享受这一过程了。”

一个中国孩子自小在汉语环境中成长,12年甚至更长时间系统地学习语文,到头来却提笔不能成文,张口难得成章,这与童年时未曾牢牢的下一番背与抄的功夫不无关系。语言文字的习得真的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妨来点“背”与“抄”这样的“笨”功夫。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四

一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古人早就提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而读书也不能一味地硬性读背,要会积少成多,会融会贯通,化为己有,这样在以后的写作运用中才能游刃有余。这些功效的实现只有反复吟诵才可以实现,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课文中的意味情感和文气。

二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

让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引导孩子进行想象,引发孩子们思想上的共鸣,从而让孩子们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既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们可以把自己家丰富的生活搬到课堂上来,又能把有趣的课文内容融入到生活中去。

三注重学生的自悟能力

当今教育是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因此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体验,这样才能让孩子们在思维问题时悟出新的火花。

四加强教师的语文素养

教育学生老师是引导者,只有领路人有较高的水平才可能更加有效的引导孩子们在语文的世界了自由翱翔。古人云:名师出

高徒,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更应该把教育的目的放在培养孩子们的基本素养上,教师有了更高的素养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总之,这次学习机会让我再次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看到了教育的多元化。我一定会加倍努力学习,争取在教育这篇沃土上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五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个基本环节,我认为,在三年级“说”和“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说”和“读”的训练。

语文教科书上“口际交际”是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自古以来,能说会道,体现一个人的睿智,思维敏捷。现代语文教学,“多说多练”势在必行。整个学期,我注重教学生由词说到句,再由句说到段。给学生营造一种快乐的学习氛围,让每个同学都有“说”的欲望,勇敢地畅所欲言。在有话说的基础上,教给同学一些说的技巧,用不同的词语或语句表达一种意思,怎样有顺序地、不零乱的表达自己要说的话。同时,叫其他同学学会听,能够评议同学的发言。如:我教如何保护小动物时,首先就播放小鸟在林中自由的飞来飞去,让学生听鸟鸣声。接着播放大量野生动物被捕杀,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尽量照顾发言面的广,让全班同学都能得到锻炼。集体讨论同学提出的保护动物的方案行不行,为什么?说出理由来。对同学们的发言合理的及时表扬,不好的给予指正,鼓励他的勇气,增强同学们的自信心。对于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要求。平时发言很少的同学,能讲几句,就给予表扬,相反,成绩较好,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要求能用新学的词语,有顺序,有感情地表达。

在“说”的过程中,有一个与之相促进的过程不容忽视,那就是“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读”的要求,首先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通课文。读完后,能弄清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其次,用“读”来感悟文章,理解文章的意思。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读的形式多样,可以采用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朗读等。再次,用“读”帮助记忆,培养语感,陶冶情操。再来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中,除了“说”和“读”很重要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即学完一个单元,学会自己归纳,学懂了一些什么,还存在哪些问题。_云:温故而知新。经常温习功课,以后的学习才会觉得较轻松。

语文教学的心得体会 篇六

学生包括刚毕业教第一届高三的年青老师会有这样的疑惑:高三语文复习资料如此详细,并且日臻完善,条分屡析,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有没有必要给学生讲解,还有多少讲的空间。不明事理的学生会说:老师说的,资料上都有,还不如让大家自学更有效率;没有经验的老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也只是形式化的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地进行讲解,并没有真正体现出老师在复习过程中讲解的作用:这些都是在这个问题上的误区。

一、教师讲解的真正意义在于:

1、兴趣:一般而言,高三由于复习任务重、复习量大、压力大、各科抢时间等原因,学生很难把学习的重心放在语文这个容易使人厌倦的科目上来。适当的讲解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成语的。分类归纳等。

2、有效:学生看书对视觉的刺激作用最大,而教师的讲解往往是视觉、听觉和联觉的综合刺激,对于学生的牢固记忆和深刻理解无疑更有优势。

3、筛选梳理:最重要的是能把学生厚厚的复习资料讲得更薄、更明晰、更有条理,方便二轮复习、三轮复习。

二、教师讲解的原则和方法:

1、少讲、精讲、多练:对于本已时间紧迫的学生而言,应该讲重点、难点、侧重方法技巧的指导、侧重知识的系统梳理,而不是面面俱道,把复习资料的内容照搬下来,或是东拼西凑讲成了大杂烩,让学生越来越糊涂。有些知识可以先练后讲(如对词语、成语、熟语的复习),先让学生做练习,老师在评讲练习的时候再结合实际补讲理论,甚至某些知识点可以不讲(如标点符号等考试机率不大的内容)。把课内的时间尽量藤出来让学生作业,从而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三、关于知识点复习的顺序问题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学生什么知识比较薄弱先讲什么;根据考试的重难点确定:一般是古诗文鉴赏和现代散文阅读能力较弱,分值又高,短期内又无法提高,则可以适当移到复习前期来进行。

四、高一、高二语文教学与高三语文复习的联系与区别

高一高二务虚,而高三务实。“白猫、黑猫抓到老鼠才是好猫”——这是任何高三领导崇奉的一句话。但高三来抓有些迟了,为此,高一高二就应该适当地做好务实的工作,多把课文篇目的教学同考试联系起来,让高中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有着实在的意义而不单纯是老师的文学秀、不单是思想教育课。

其实个人感觉高三教学比高一高二教学更轻松。表面上占用的时间多了,工作忙了,但实际上知识的难度降低了,可操作性强了,目的性更明确了。人们习惯上把劳动者划分成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高三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所表现出来的体力劳动特点要比脑力劳动特点更为鲜明

五、强化阅读能力训练

读一篇文章胜过做十道练习,解决主观试题的根本途径在于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6篇语文教学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语文教学心得体会的相关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