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2O3+6HNO3==2Fe(NO3)3+3H2O现象:红色固体溶解,生成黄色溶液以下这6篇《硝酸》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硝酸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硝酸》教案 篇一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和重要用途;
2.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3.知道工业上氨氧化法制硝酸的反应原理;
4.通过观察浓、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分析和比较能力;
5.介绍波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硝酸的特性——不稳定性和氧化性;
氨氧化法制硝酸的反应原理。
三、设计思路
由氮元素存在变价引入硝酸内容的教学,接着介绍硝酸的重要用途,引导学生将理论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激发他们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硝酸性质的教学按照人们认识新事物的一般过程展开,首先通过简单的观察来认识硝酸的物理性质,在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HNO3的特性——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在对稀HNO3与铜的反应进行探究的时候,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硝酸的工业制法,再一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整理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深化本课以及本单元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
[引入]
试分析下列转变关系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
NH3→NO→NO2→HNO3
[过渡]
氮元素处于最高价态的'硝酸是硝酸型酸雨的有害成分之一,但它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用途也是非常广泛的。
[板书介绍]
一、硝酸的用途:制氮肥、塑料、炸药、硝酸盐等。
[过渡]
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利用硝酸,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它的有关性质。认识一种物质,人们通常从表面入手,不断深入其内部的本质。那我们就先来认识一下硝酸的“表层”性质。
[观察与思考]
打开一瓶浓硝酸的瓶盖,闻其气味,观察其挥发现象。
[板书小结]
二、硝酸的物理性质。
硝酸是无色、有刺激气味的液体,易溶于水,低沸点(83℃),易挥发。常用硝酸密度为1.503g/cm3,浓度为69%,15.6mol/L。
[过渡]
在学习了“表层”性质的基础上,下面我们来深入研究硝酸的“深层”性质。
[板书]
三、硝酸化学性质
1.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一元强酸HNO3=H++NO3-
[讨论]
①久置浓硝酸为什么呈黄色?
[回答]
久置硝酸分解产生的NO2溶于溶液中,使得溶液变黄!
[板书]
2.硝酸的不稳定性:4HNO3=O2↑+2H2O+4NO2↑
[讨论]
②硝酸应如何保存?
硝酸保存在避光、低温处。
[过渡]
硝酸中的氮元素化合价处于最高价态,我们可以由此推测它只具有氧化性,事实是否如此呢?下面大家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板书]
硝酸与金属的反应
[实验探究]实验浓、稀硝酸与铜的反应。
[实验计划]
①是否能观察到明显实验现象?
②是否有气体生成,如果有,气体是什么颜色。使生成的气体接触空气,气体颜色是否发生变化。
③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
[实验探究1]
①浓硝酸与铜反应
现象:铜片溶解,常温下反应剧烈;有红棕色的气体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注:方程式由学生根据反应现象推测归纳后写出)
[实验探究2]
②稀硝酸与铜反应
现象:反应缓慢,铜片溶解;有无色的气体产生,气体接触空气时立即变成红棕色;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注:方程式由学生根据反应现象推测归纳后写出)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Cu+8H++2NO3—=3Cu2++2NO↑+4H2O
(注:离子方程式由学生当作课堂练习自行写出)
[拓展视野]
常温下,浓硝酸使铁、铝发生“钝化”。
Fe+HNO3(浓)→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钝化)
Al+HNO3(浓)→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钝化)
[追问]
为什么可以用铝槽车装运浓硝酸?
[回答]
钝化使金属的化学活动性大大降低,耐腐蚀性大大增强。因此在常温下可以用铝槽车装运浓硝酸。
[板书]
浓硝酸能与某些非金属反应。
C+4HNO3(浓)=CO2↑+4NO2↑+2H2O
[ppt演示]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过程。
[阅读]
教材101页,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分析原理,归纳步骤。
[归纳][板书]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注:教师在学生归纳下面三条性质之后进行板书)
(1)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但一般不生成氢气。
金属与浓硝酸反应一般生成NO2,与稀HNO3反应一般生成NO。
(2)常温下浓硝酸使铁、铝钝化。
(3)浓硝酸能与某些非金属反应。
[拓展视野]
王水:浓HNO3和浓HCl(体积比1:3)混合物,能使一些不溶于硝酸的金属如Au、Pt等溶解。
玻尔是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曾获得诺贝尔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玻尔被迫离开将要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决定将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王水里,装于玻璃瓶中,然后将它放在柜面上。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那瓶溶有奖章的溶液就在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这是一个多么聪明的办法啊!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奖章。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无穷的智慧。
[发散思维]
在稀硫酸中加入铜粉,铜粉不溶解,再加入KNO3,发现铜粉溶解,为什么?
3Cu+8H++2NO3-=3Cu2++2NO↑+4H2O
[比较学习]
硫酸和硝酸的氧化性规律比较
[过渡]
如果我们需要大量硝酸用于各种生产活动,那么如何通过工业方法来制取它的呢?
[板书]
四、硝酸的工业制法
[投影]
工业上制备硝酸的过程如下:
(1)氨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
(2)一氧化氮进一步被氧气氧化成二氧化氮;
(3)用水吸收二氧化氮生成硝酸。
试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NH3+5O2=4NO+6H2O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注:方程式由学生根据反应上述文字过程描述自行写出)
[作业]
教材第102页:练习与实践第2、3题。
《硝酸》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并了解其用途。
能力目标: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及类比学习的方法。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硝酸的不稳定性和氧化性。
三、教学难点
硝酸的氧化性。
四、实验准备
浓硝酸、稀硫酸、铜片、锌片、铁片、铝片、木炭、烧杯、试管、滴管、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无色透明塑料袋。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方法
启发—掌握法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三大强酸中的盐酸、硫酸我们已学过,今天来学习硝酸,硝酸除了具有酸性外,还有些我们所不了解的性质,这些我们所不熟知的性质就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板书】第三节硝酸
【展示】两瓶不同浓度的硝酸(一瓶浓硝酸,
一瓶稀硝酸)。
【板书】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指导阅读】要知道“发烟”硝酸及常用浓硝酸的质量分数,并比较三大强酸的物理特性。
【投影】右边表格
【实验】一位同学上台,通过实验(闻气味,打开瓶塞观雾,与水混合放热)总结、归纳。
【分析、总结】
硝酸
硫酸
盐酸
挥发性
(易)
(难)
(易)
沸点
(低)
(高)
(低)
【过渡】硝酸是一种强酸,在水中完全电离出和。因为有,所以硝酸具有酸的通性。
【板书】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1.酸性
【书写】
【设问】从来看,推测硝酸具有哪些性质?
【质疑】浓硫酸能氧化Cu和C等,硝酸是否也可以?
【演示实验1-7】硝酸的氧化性。观察实验现象。推测产物,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讲述】Cu与浓、稀硝酸在常温下都可发生化学反应,说明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分析、讨论、回答】
在中,氮元素呈现其最高价态+5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硝酸具有氧化性。
【观察、回答】
加浓硝酸的试管,反应剧烈,放出红棕色气体,溶液变为绿色。
加稀硝酸的试管,反应较缓慢,放出无色气体,进入空气气体变为红棕色,溶液变为蓝色。
Cu与稀硝酸反应生成了无色NO,NO遇空气后又生成了红棕色NO2。
【板书】
2.强氧化性
【质疑】由于硝酸的浓度不同,反应产物就不同,说明了什么?
【演示Zn、Al、Fe分别与浓硝酸反应】(增加)将Zn片插入一盛有少量浓硝酸的烧杯中,有红棕色气体放出,立即拿出。再将Al片、Fe片放入浓硝酸中。观察现象。
【思考、回答】
物质的量变能引起物质的质变。
【观察、分析、回答】
无明显变化。像浓硫酸能使Al、Fe钝化一样,在常温下浓硝酸也能使之钝化。
【讲解】大多数金属(除金、铂等少数金属外)都可被硝酸氧化,由于硝酸浓度不同,被还原为NO2或NO。
【指导阅读】浓硝酸和浓盐酸按体积比1:3混合后的混合物,氧化能力极强,可溶解金和铂。阅读课本(玻尔的诺贝尔金质奖章)。
【阅读、领悟】
【演示木炭与浓硝酸反应】(增加)
在烧杯里盛10mL浓硝酸,用酒精灯加热。把一块烧红热的木炭浸入热的浓硝酸中。
【提示】观察加热浓硝酸和加入红热木炭后的。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
【板书】
3.不稳定性
【展示】一瓶久置而发黄的浓硝酸,为何出现这种现象?
【观察、回答】
加热浓硝酸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加入红热木炭后,木炭继续燃烧,同时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
【分析、书写】
【讨论、总结】
①进一步证明硝酸有强氧化性。
②硝酸不稳定,分解。
【分析、讨论、回答】
可能有NO2产生,并溶于硝酸中。
【启发】有NO2生成,那么硝酸的分解产物还有什么物质?
【分析、讨论、回答】
【追问】硝酸应如何保存?
【强调】硝酸应放在棕色瓶中保存。
在硝酸中,氢元素化合价为+1价,氮元素为+5价,均为其最高价态,氧元素为-2价,又因为生成NO2,氮元素化合价降低了,只有氧元素化合价升高,因而有O2产生。
【回答】
隔热、隔光处。
【指导阅读】硝酸的用途
【板书】三、硝酸的用途
【阅读、归纳】
(1)化工原料
(2)化学试剂
【引导学生总结】
【小结】
硝酸的性质,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课堂练习投影】
1.如何洗净内壁有铜附着的试管?
2.如何贮存和运输大量的浓硝酸?
3.用以下三种途径来制取相等质量的硝酸铜:
(1)铜跟浓硝酸反应;
(2)铜跟稀硝酸反应;
(3)铜先跟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再跟硝酸反应。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三种途径所消耗铜的物质的量相等
B.三种途径所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相等
C.所消耗铜的物质的量:途径(3)>途径(2)>途径(1)
D.所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途径(1)>途径(2)>途径(3)
4.在反应中,被氧化的氮原子与被还原的氮原子的原子个数比为()
A.3:5B.5:5C.5:3D.5:8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硝酸
一、硝酸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与水任意比互溶,易挥发。
二、硝酸的化学性质
1.酸性
2.强氧化性
3.不稳定性
三、硝酸的用途
化工原料化学试剂
《硝酸》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课程标准中,对该节内容描述为“运用发酵食品加工的基本方法”。该条内容标准属于独立操作水平,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泡菜的制作,并尝试对亚硝酸盐的含量进行检测。通过本课题的开展,可以使学生了解生活中我们所吃的泡菜是怎么制作的,泡菜中可能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是怎么产生的,如何去测定泡菜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据此,将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泡菜制作的原理、方法,尝试制作泡菜;
2、了解亚硝酸盐对人体的危害及测定其含量的原理,尝试用比色法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讨论与此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
其中制作泡菜并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是本节的重点;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是本节的难点。在进行本课题的教学时,要以实验为依托,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泡菜制作的方法、步骤以及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方法。
二、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日常生活中人们喜爱的泡菜食品,引入主题──制作泡菜并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引导学生关注食品安全,注重身体健康。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自己喜欢的泡菜,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顺利进入本课题的研究。在进行实验设计时,先给学生展示泡菜制作及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流程,让学生依据实验流程设计制作泡菜的实验步骤,并学会检测泡菜中亚硝酸盐的方法。
三、教学程序设计
学习阶段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入课题
从课题背景入手,介绍泡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的一种经过微生物发酵的腌制食品。泡菜是怎样腌制的呢?在腌制过程中,为什么需要对亚硝酸盐的含量进行检测?
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交流。
通过课题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课题。
泡菜制作的基础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了解有关乳酸菌的基础知识:泡菜的制作离不开乳酸菌,乳酸菌包括乳酸杆菌和乳酸链球菌,它们都是严格的异养厌氧型的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
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在食品生产中常用作食品添加剂。在自然界中,亚硝酸盐分布广泛。
思考:为什么日常生活中要多吃新鲜蔬菜,不吃存放时间过长,变质的蔬菜?
有些蔬菜,如小白菜和萝卜等,含有丰富的硝酸盐。当这些蔬菜放置过久发生变质(发黄、腐烂)或者煮熟后存放太久时,蔬菜中的硝酸盐会被微生物还原成亚硝酸盐,危害人体健康。
亚硝酸盐在通常情况下对人体无害,但人体摄入亚硝酸盐过量时,会引起中毒甚至引起死亡。
在特定的条件下(适宜的pH,温度和一定的微生物的作用),亚硝酸盐可转变成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亚硝胺。
学生看课本,掌握有关泡菜的基础知识。
通过阅读,掌握有关乳酸菌和亚硝酸盐的基础知识,为泡菜的制作打下基础。
泡菜的制作
[案例]泡菜制作是以乳酸发酵为主,同时利用食盐的高渗透压作用,兼有蛋白质分解的。微生物发酵过程的冷加工方法,对蔬菜的营养成分、色香味等的保存十分有利。
千百年来,泡菜不但以其酸鲜纯正、嫩脆芳香、清爽可口、回味悠长的特点吸引众多食客,还因其开胃口、促消化、解荤腥、增强食欲的功效为世人所乐意接受。
泡菜的制作工艺如下:
选料→预处理→配制调料→泡制
泡菜的制作看上去很简单,但要泡出色香味俱佳、营养卫生的泡菜,应该掌握原料性质,注意选择容器、制备盐水、搭配调料、装坛等技术。如调料是泡菜风味形成的关键,泡菜坛的选择亦关乎泡菜的制作成败。
教师组织学生看教材中的实验流程示意图,结合所给的案例,回答下列问题:
1、试举出日常生活中应用乳酸菌的其他实例。
2、在四川,人们用的是一种坛口突起,坛口周围有一圈凹形托盘(即水槽,可盛水),扣上碗可以密封的坛子。制作泡菜的坛子必须密封,试说明其道理。
3、为什么泡菜坛内有时会长出一层白膜?你认为这层白膜是怎么形成的?
4、试讨论泡制泡菜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原因。
学生阅读泡菜制作的流程,讨论设计实验流程。
对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设计出泡菜制作的一般流程。
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的完成实验设计,这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训练。
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与研究,使学生对泡菜制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了解。
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及测定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了解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
如何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呢?
学生通过看课本,掌握测定亚硝酸盐的一般流程,及在测定中所要注意的问题。
配制溶液→制备标准显色液→制备样品处理液→比色→计算
思考:
1、在配制溶液时,所配制的各种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2、如何制备标准显色液?
3、制备样品处理液的步骤是怎样的?
同学们相互讨论,交流,得出答案。
使学生掌握测定亚硝酸盐的一般方法。
结果分析与评价通
通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后,依据测定亚硝酸盐含量,我们对三坛泡菜分别在腌制过程中的第3天、第5天、第7天、第9天、第11天和第13天分别对食盐浓度为4%、6%、8%的泡菜做了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经过多次实验检测,我们得到以下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
三种食盐浓度的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与发酵天数的关系图如下。
从曲线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在发酵刚刚开始的时候都处于上升趋势,在5d或7d的时候会达到一个最高值,之后就会慢慢下降,在发酵时间达到13d左右的时候下降到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数值,达到平稳状态。
同学们相互交流评价各自的作品并进行如下讨论:
1、泡菜的腌制是否成功?色泽口味如何?
2、亚硝酸盐的含量是否符合卫生标准。
3、随着泡菜时间的延长,三只泡菜坛内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趋势如何?能分析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吗?
4、如何改进泡菜制作的方法。
学生进行实验。
针对评价的原则,学生对各自的作品进行评价。
使学生学会对实验数据的处理。
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题延伸
如何利用乳酸菌发酵生产酸奶?在制作酸奶的过程中,是否也会产生亚硝酸盐?请设计出实验方案。
探究酸奶的制作。
利用已有的知识,探索未知的领域。
四、教后反思
学生通过亲自进行泡菜的制作及亚硝酸盐含量测定,使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同时这节课也是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在引导学生,一些实验步骤、实验设计方案,都是学生自主的设计和完成的,老师在学生设计出错或无法完成实验时给以必要的指导。
在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实验中,由于用到的试剂较多,且步骤烦琐,老师对试剂的配制等是事先完成的,一是为了节约时间,再是考虑这些内容学生一般无法完成。在发酵和测定亚硝酸盐的过程中,由于用时较长,我们在课下由兴趣小组完成,最后汇总数据,进行分析。
《硝酸》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用比较的方法(与硫酸比较)学习掌握HNO3的性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HNO3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实验探究法+阅读训练
四、教学设计:
(分两课时完成)
1、教师陈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
2、一分钟记忆力比赛:C+HNO3—、Cu+HNO3(浓)—、Cu+HNO3(稀)—、HNO3—(学生快速记忆,并整理到错题本上)。
3、关于HNO3物理性质的教学。采用一分钟记忆力比赛,然后让学生复述回答,师生评价、补充。然后教师设疑:为什么“发烟”二字用引号?(意在强调烟和雾的区别)。
4、关于HNO3化学性质的教学,程序如下:
(1)开展4分钟阅读竞赛(粗读),回答下列问题:浓HNO3和浓H2SO4在化学性质方面有何异同?(学生回答,师生总结完善)
(2)分别学习HNO3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性和氧化性。
具体如下:
A、关于HNO3的不稳定性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阅读探究:(约5分钟)
(1)为什么应把HNO3(特别是浓HNO3)盛放在棕色瓶中?以前我们接触过的。物质中,哪些物质也要盛放在棕色瓶中?
(2)为什么我们有时可以看到浓HNO3呈黄色?(3)分析HNO3分解反应原理:a.被氧化、被还原的元素分别是什么?b.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分别是什么?c.电子转移数是多少?试用单线桥法表示,讨论学习后,教师板书。
B、关于HNO3的氧化性的教学,教学程序如下:
(1)实验探究:让两组同学分别演示浓HNO3、稀HNO3和Cu的反应,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表述现象,并分析原理,教师板书方程式。(约5分钟)
(2)阅读探究:让学生开展3分钟阅读竞赛,归纳总结金属和HNO3反应的规律,并和浓硫酸相比较。最后通过提问,补充、完善,师生总结并做好笔记。(约8分钟)
(3)关于HNO3和C及其它物质的反应,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自学完成。(约3分钟)
附:板书设计:
一.HNO3的物理性质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为1.5027g/cm3,沸点83℃,98%以上为“发烟”硝酸。
二.HNO3的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宜保存于棕色瓶中的物质:HNO3、AgNO3、AgCl、AgBr、AgI、Cl2水、HClO等。
2.氧化性:和金属反应:HNO3和金属反应的规律:
①HNO3能和大多数金属发生反应(除Au、Pt等外),而且主要不生成氢气。
②常温下,Al、Fe等金属能在浓HNO3中发生钝化。
③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以后的金属Cu、Ag、Hg等与HNO3反应,主要生成NO2,与稀HNO3反应,主要生成NO。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B、和非金属反应C+4HNO3===4NO2↑+CO2↑+2H2OC、和有机物等反应D、与Fe2+、S2-、I-、Br-、SO32-等反应。
五、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P16:三、1.2.四。
六、教学反思:
1、加强问题设计,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开展阅读比赛、记忆力比赛,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阅读能力。那么如何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应是我们努力学习并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
《硝酸》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实验室中制硝酸的反应原理、了解工业上氨氧化制硝酸的反应原理。
(2)了解王水等的性质。
(3)掌握有关硝酸反应的计算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氨氧化法制硝酸的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有关硝酸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玻尔跟诺贝尔奖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受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硝酸的强氧化性的巩固。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上堂课内容]
让学生完成下列各个问题,可以独立完成,若不能独立完成也可以相互间进行讨论。
问题1:在硝酸溶液中滴加酸碱指示剂,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再加热时会产生褪色现象。在品红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气体会褪色,再加热又会变红色。请分析上述产生这两现象的化学反应原理。
问题2:什么叫“王水”?“王水”的性质上有什么特征?
[教师介绍]化学家玻尔巧妙珍藏诺贝尔奖章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科学家那种强烈的爱国心和科学智慧完美统一。
问题2:下面是氮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请写出其中各步转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引入]在上列转化反应中,找出能用于工业制硝酸一条反应路线。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后,意见逐渐统一到下列两条反应路线上。
反应路线一:N2→NO→NO2→HNO3
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2+O22NO(属于吸热反应)
2NO+O2=2NO2(属于放热反应)
3NO2+H2O=2HNO3+NO(属于放热反应)
反应路线二:NH3→NO→NO2→HNO3
4NH3+5O24NO+6H2O(属于放热反应)
2NO+O2=2NO2(属于放热反应)
3NO2+H2O=2HNO3+NO(属于放热反应)
[引导学生讨论]上述两种反应途径,哪种更适合用于工业上制取硝酸
学生从反应的可能性、原料、能量消耗等各个方面进行讨论可得出结论。
[教师讲授介绍现代工业制硝酸的方法]早期工业曾有硝石法、电弧法制硝酸,现代工业上一般都采用氨氧化法制硝酸。
[板书]
3.硝酸的工业制法------氨氧化法制硝酸
反应原理:
4NH3+5O24NO+6H2O(属于放热反应)
2NO+O2=2NO2(属于放热反应)
3NO2+H2O=2HNO3+NO(属于放热反应)
生产步骤和产要设备:
氧化炉:氨氧化成一氧化氮;
吸收塔:一氧化氮转化成二氧化氮,用水吸收二氧化氮生成硝酸。
蒸馏浓缩:用浓硫酸或硝酸镁作吸水剂进行蒸馏浓缩可得到更浓的硝酸。这种方法可制得96%以上的硝酸溶液。
[引导]实验室若要制取硝酸,应该选什么作为原料?同学们可以联系实验室制氯化氢的方法进行类比。
[板书]
4.硝酸的实验室制法
实验室可用硝酸钠跟浓硫酸反应制取硝酸:
NaNO3+H2SO4(浓)NaHSO4+HNO3↑
注意,一般情况下,该反应不需高温,以使硫酸氢钠跟硝酸钠进一步反应(这一点跟实验室制氯化氢气体有差异)。
[引导]硝酸的化学性质比较复杂,有关硝酸的计算问题也比较复杂,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有关硝酸参加反应的计算问题。
5.有关硝酸的计算
例1:某化肥厂用氨制备硝酸铵。已知:由氨制NO的产率是96%,NO制HNO3的产率是92%,硝酸跟氨合成硝酸铵。则制取硝酸所用去的氨的质量占总消耗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不考虑其他方面的损失)
解析:设氨的总的物质的量为1mol,制硝酸所用的氨为xmol,则与硝酸反应的氨为(1-x)mol。根据题意,反应关系为:
NH3~HNO3
1mol1mol
x×96%×92%yy=x×96%×92%
NH3+HNO3~NH4NO3
1mol1mol
1-xx×96%×92%
即有:(1-x)=x×96%×92%解得:x=0.531mol
所以制取硝酸所用去的氨的质量占总消耗氨的质量分数为53.1%。
题2:在c(NO3-)等于4mol·L-1的硝酸铜和硝酸银的100mL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铝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纸上的沉淀干燥后称重为24.8g。将此沉淀加入稀盐酸中无气体产生。滤液中滴入氯化钠溶液无现象,后加入过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得到沉淀,过滤,加热,冷却,称重为4g。求参加反应的铝的`质量。
[解析]题中所述的反应关系可表示成如下:
再结合溶液中NO3-离子守恒进行整体分析。
由于反应前NO3-是以Cu(NO3)2、AgNO3形式存在,反应后NO3-是以Al(NO3)3、Cu(NO3)2形式存在,所以有:
m(Al)=(4mol·L-1×0.1L-)××27g·mol-1=2.7g。
参加反应铝粉的质量为2.7g。
[巩固练习]
1.实验室可以利用硝酸钠跟浓硫酸加热制取硝酸,这是利用了硝酸的()。
(A)氧化性
(B)强酸性
(C)不稳定性
(D)挥发性
2.工业上用氨的催化氧化法制取硝酸时,先制成质量分数为50%左右的硝酸,再制成质量分数为96%的浓硝酸,一般采用的方法是()。
(A)加热蒸发浓缩
(B)加生石灰吸去水分后再过滤
(C)加硝酸镁后再蒸馏浓缩
(D)加入浓硫酸后再分液
3.在容积为672mL的烧杯里充满NO、NO2混合气体,将其倒立在水槽里,去塞后再缓缓通入280mLO2,反应恰好完全,且水充满了烧瓶(所有气体体积都已折合为标准状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总反应为:NO+NO2+O2+H2O=2HNO3
(B)总反应为:4NO+8NO2+5O2+6H2O=12HNO3
(C)烧瓶中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3mol·L-1
(D)烧瓶中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45mol·L-1
4.某金属与稀硝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O2,消耗金属和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则该金属可能是()。
(A)Cu
(B)Ag
(C)Al
(D)Fe
5.有关物质有如图1-3-4所示的转化关系。其中,A的浓溶液与单质B在加热时才发生反应①,A的稀溶液与足量B在加热时才发生反应②,D的稀溶液与苯酚溶液混合后呈紫色。据此填空: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D________,E_______。
(2)反应④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②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硝酸》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氨的物理性质,掌握氨的化学性质、铵盐的化学性质
2、学会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3、学会氨气的实验室制取、收集、检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化学实验发现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新闻报道,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不断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行归纳、整理知识线索,交流学习方法,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实验室制氨的化学反应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
20xx年4月20日上午10时,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露事故,整个厂区是白茫茫一片,寒气逼人,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
1、为什么厂区内会寒气逼人?
2、从本则报道中你能总结出氨气的哪些性质?
3、如何吸收泄露而弥漫在空气中的氨气?
喷泉实验现象及原因:
讨论:水不能充满整个烧瓶,原因可能有哪些?
实验注意事项:
思考:CO2溶于水是1:2能否用水作为吸收剂完成喷泉实验?如果用NaOH溶液能否完成?
下列气体和溶液组合能进行喷泉实验吗?若能,水面能上升到满吗?为什么?你能从中得到什么规律?
气体:HCl、CO2、CO2NO2、Cl2NH3
液体:H2O、H2OKOH、KOHNaOH、HCl
氨水呈弱碱性原因:
氨水成份:分子:离子:
液氨与氨水的比较
液氨氨水
物质成分
粒子种类
主要性质
存在条件
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NH3+H2O—
【实验】用两根玻璃棒分别在浓氨水和浓盐酸里蘸一下,然后将这两根玻璃棒接近(不要接触),观察发生的现象。
【思考】浓氨水与浓硝相遇及浓氨水与浓硫酸相遇是否有相同的现象?及用氨水吸收CO2的方程式
(2)跟酸的反应:
NH3+HCl—NH3+HNO3—NH3+H2SO4—
(3)盐+NH3H2O——碱+盐(两者发生复分解反应):
例:NH3H2O+MgCl2====NH3H2O+Al2(SO4)====
(2)铵盐受热易分解
NH4Cl====NH3↑+HCl↑
(NH3+HCl=NH4Cl)
NH4HCO3====NH3↑+H2O+CO2↑
NH4Cl的分解类似碘的升华,但两者变化的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变化,后者是变化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的NH4Cl固体,再滴加适量的10%NaOH溶液,加热,并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贴在玻璃棒上靠近试管口。这一实验的反应实质是什么?
(4)还原性
与氧气反应:4NH3+5O2===4NO+6H2O放热反应(催化氧化,用于制硝酸
文P87最后一段至P88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
1、用上什么试剂制备氨气?如何选择实验装置?
2、用什么方法收集NH3?
4、NH3的实验室制法
原理:
试剂:
收集方法:
检验方法:
根据氨的性质,我们可以归纳出氨的哪些用途呢?
5.氨的用途
[例1]气体X可能有NH3、Cl2、H2S、HBr、CO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已知X通入AgNO3溶液时产生淡黄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HNO3溶液,若将X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却不见沉淀产生,则有关气体X的成份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一定含有HBr,可能含有CO2②一定不含CO2③一定不含NH3、Cl2、H2S④可能含有Cl2、CO2。
(A)只有①
(B)只有③
(C)①和③
(D)②和③
[例2]关于氨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氨水的溶质是NH3H2O
(B)氨水可使酚酞指示剂变红
(C)氨水中含三种分子和三种离子
(D)氨水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密度越小
[例3]由三种相同体积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依次通过足量的下列4种试剂: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浓硫酸、灼热的氧化铜和过氧化钠后,气体体积减小一半(气体体积均在相同条件下测定且温度高于水的沸点),这种混合气体的合理组成是()
(A)NH3、CO、NO
(B)HCl、H2、N2
(C)HCl、CO2、CO
(D)SO2、N2、CH4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以上6篇《硝酸》教案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硝酸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