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优秀9篇

生物,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体以及由它(或它们)通过繁殖产生的有生命的后代,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反应,能与外界的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以下这9篇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篇一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涉及农学、工程、环境等多门学科,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但目前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高等院校大多对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处于探索阶段,潍坊学院在2003年第一次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实施的情况下,经过2006年不断调整修订,但仍然存在课程设置相对不合理、实践环节与社会需求衔接不够紧密,原有专业课程模块需要重新调整等问题,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势在必行。2010年,我们在走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基础上,借鉴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特色,根据潍坊学院实际,注重改革方案的地域特色和方案实施的可行性,构建了新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2]。

2构建和实施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是教学计划的最基本单元,是专业教学改革方案的具体落脚点。依据学科、社会和学生需求,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采取“纵向压缩,横向拓宽”的措施,建立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突出了“厚基础、宽课程、长实践”特色,从而拓宽了专业基础,强化了实践应用能力[3]。

2.1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有机结合,突出课程建设,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重新优化和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总体框架,课程体系划分为三个平台,由通知教育课程平台(必修和选修)、学科基础与专业课程平台(必修和选修)、专业选修课程(限选和任选)平台,加大选修课比例,推行套餐式服务,充分发挥学校学科齐全、文理渗透、农工结合的综合性优势,鼓励学生跨院、跨专业选课,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全面发展。通识教育课程: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注重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坚持外语教学四年不断线,实行分级教学,建设自主学习的网络环境;坚持计算机全程教学与应用,强化计算机网络的教学与实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体育教学由竞技体育向健康体育转变,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健身习惯;重视艺术与人文教育,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严格公共选修课程的审核准入制度,加强过程管理,提高课程质量。学科基础与专业课程:根据该专业涉及农学、工程、环境三个学科的特点,改变了原培养计划中农学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大,工程和环境类课程缺乏的局面,实现了农学、工程和环境三大学科的有机结合;精选课程,推行小课制,对农学类课程中与专业关系不够密切的课程进行了删减,对与学科专业关系密切必须保留课程的学时进行了压缩,使农学、工程、环境三类课程保持在一个合适的比例。

工程和环境类课程中增设了工程力学、画法几何、测量学、自动化控制原理等课程,生物类课程中压缩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等的学时,将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由专业基础必修课调整为选修课。学科基础与专业选修课程:在专业限选课中,密切结合潍坊特色农业,浓缩、精选核心课程,科学设置设施农业科学和设施农业工程两个模块方向。设施农业科学方向包括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两大内容,主要设置设施园艺学、设施植物保护学、水产养殖学、动物医学等核心课程;设施农业工程方向包括设施工程设计建造和设施工程环境调控两大内容,主要设置农业设施设计基础、设施农业工程环境学、设施农业工程工艺学等核心课程。在任选课的设置上,以提高学生专业基本素养和个性发展能力为目标,力求体现专业特色,丰富和深化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鲜明个性,新增设设施专用品种选育、工厂化育苗、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等课程。集中进行的实践课程:除军训和公益劳动外,集中进行的实践课程分为学科基础实践、专业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和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五个部分因课程设置不同每个部分对应1~3门课程,学科基础实践重在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认知能力,专业基础实践和专业实践重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专业综合实践重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重在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整后,集中进行的实践课程共达到33周,实验和实践课程在总学分的比重达到37.5%。经过调整,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比例达到5.2∶1.8∶1,这与我国试行学分制以来的各大著名高校的比例基本一致,既考虑了学科课程发展的需要,更尊重学生个性特征需要,促进了三元课程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具有较高技能和丰富个性人才的培养;实践课程学分得到提高,实验实践学分在总学分中比例增加,构建四学年“三四四”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2.2课程设置实施特色

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整合优化,将必修课与选修课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学生培养实行学年学分制,总学分为160学分,其中必修课程86学分,选修课程32学分,实践环节和其他共33学分。课程设置具有“厚、新、宽、活、长”的特点。“厚”主要是强化专业的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比重,如在基础课设置中就包括了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较一般的农学类和工程类专业的基础课设置有很大的不同,数学、化学的基础显著加强。“新”体现在专业课的设置上,结合潍坊是农业大市、寿光设施蔬菜发达和诸城畜产品产业化水平较高的实际,充分考虑设施农业发展的需求,在专业限选课上设置设施农业科学和设施农业工程两个方向,其中设施农业科学方向中同时设置设施种植和设施养殖的相关课程,这在全国其他高校中是没有的;设施农业工程方向中,除了设置农业设施工程环境学、农业设施设计与制造课程,还设置了设施植物栽培学等农学类课程,从而将农学、工程和环境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宽和活”体现在选修课的设置上,我们将选修课分为三大类:专业类、拓展类和前沿类。

专业类课程以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的,如设施专用品种选育、工厂化育苗、饲料加工工艺学等课程;拓展类课程则以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如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等课程;前沿类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对学生科研深造具有重要作用,如生物化学专题、分子生物学专题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自主选择相关课程,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积极性。“长”体现在长实验、长实践上。在实验课程的设置上,重点提高实验课程时数和质量,实验学时达476学时。分为“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四层次实验课程,依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组织能力和自主实验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践课程分为“学科基础实践-专业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专业综合实践-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五层次实践环节,层层递进,依次提高,特别是专业综合实践,在第7学期集中进行,此时专业课程已经学完,设置8周到寿光高科技园等校外合作基地进行专业综合实践,深入实践、到实际生产一线获取增长才干的机会。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含科研训练)在第6~8学期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开始进行,主要集中在第8学期。通过以上四年不间断的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树立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把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3人才方案实施的可行性

(1)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重新调整了课程设置,合理调整了专业课程,避免了课程重复、交叉等问题。增加了设施农业工程方向模块,重点开设温室设计与建造、温室自动环境调控技术、设施作物栽培、设施养殖等课程,真正体现了理农渗透、农工结合的宽口径特点。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其他省份的学生可根据家乡地域的特点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选择。

(2)结合潍坊设施农业现代化、国际化的区域优势,依托校外寿光高科技博览园、青州绿博园等联合教学基地,能够到现代化的生产一线得到实践操作和锻炼机会。

(3)实施素质教育,实行学年学分制,注重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与潜能,鼓励学生跨系、跨专业选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自由选修全校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来拓宽知识面。调整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贴近农业发展的实际,更加有利于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篇二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异同点

(一)选修课与必修课的相同点

选修课和必修课,两种课型设计的理论基础相同,教学方法也基本相同。必修课常见的教学方法,也适用于选修课的教学,两者差别不大。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选修课也要遵循基本的规律,教师应当把知识都教给学生,不能随意舍弃。

(二)选修课与必修课的不同点

选修课和必修课两者理论基础的侧重点不同。必修课强调课程基础与均衡,旨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必修课相比,选修课更强调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在内容上可选择性也更大。依照新课标的要求,选修课的可选择性学习更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选修课的基本特点和必修课不同,所以选修课有更高的教学要求。并且它要求的活动也更多,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留下更大的空间。选修课的课程设计与必修课相比,应该要有更多、更丰富主动学习的时间,在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提高的,所以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关系密切,在教学内容上起相互补充的作用。

二、例谈“诗歌与散文”模块的教学策略

(一)专题式讨论教学以学生的实践探索为主

专题式讨论教学的特点是注重主题、内涵丰富,具有整体性、结构性、理论性,但它的完成需要有周密的安排和计划,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并且时间跨度也比较长,往往需要一节甚至好几节课的时间。在选修课上,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学生具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保证其在学习上的热情。

(二)比较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

比较教学法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语文教材里的文章都是比较经典的,它和其他优秀的名家名著,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给教师进行比较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教学要以学生自学为主。以选修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屈原《湘夫人》教学为例,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当老师。教师在简单讲解该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写教案的基本要点后,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书写教案、以及做课件。教师在旁边做一些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在诗歌意境、写作手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对比性的自学。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会很高,可以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三)角色扮演教学讲究因材施教

角色扮演教学具有形象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这个角色的了解来发挥表演,将角色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演员和观众两个部分,观众在观看表演的同时,应当交流各自的所想所感。演员和观众的角色可以进行互换,这样既增添了课堂的乐趣,又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角色扮演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让学生将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结合起来,所以,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学案例: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先秦诸子选读》的教学:

组织学生表演相关联的一组人物,具体步骤如下:第一,选拔一名导演。要求学生积极报名申请,申请内容要包括如何选定演员,如何进行排演等。通过这项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舞台剧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二,选拔若干名演员。要求学生都积极报名。学生递交书面申请,申请内容中要写明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及理由,对于这个角色的理解,以及将会如何来表演这个角色。这项活动有助于引导学生积极地研讨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三,学生上台朗读自己写的申请,由老师和学生进行评判,选拔出导演和演员,然后进行表演。经过师生的观看和评价后,选出一名最佳演员,并且给其颁奖以资鼓励。第四,表演分为两轮,分别用原文和现代汉语进行表演。目的是让学生不仅会朗诵古文,而且还能理解其中的含义,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达到熟练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的教学目标。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篇三

关键词:探究度;模块;兴趣

在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对于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基础之上,高中化学新课程进一步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旨在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此,高中化学教师应积极创设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情景,帮助学生构建以探究为核心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中理解化学知识,并获得对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由于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构成,大部分课程内容设计为螺旋上升的不同阶段,教师必须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内容的深广度要求,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有计划、分阶段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探究活动的设计上,要注意适应高中生不同年级的能力基础和学习的特点,整体考虑探究度的把握,安排设计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探究活动,由简单到综合,先扶后放,循序渐进,使学生探究能力逐渐发展。下面以“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的探究学习在苏教版教材不同模块中的活动设计为例加以阐述。

一、化学必修模块的探究

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必修模块具有全面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就模块1而言,其在课程内容上的功能定位,简言之,就是“承前启后”。

所谓“承前”,是指必修模块内容与义务教育课程内容是继承发展的关系。对于高中化学课程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同义务教育新课程一样,依然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经验,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要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所谓“启后”,是指必修化学模块要为选修模块打下必要的基础,为学生进入高一级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所准备。但是,这种打基础并不意味着选修模块内容的所有基础都由必修模块承担,有的基础性内容可以在选修模块进一步提升,这是由必修模块的教学时间决定的。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已经改变了,所以也需要我们改变教学策略。教师在实施新课程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教学的时候,不要像以前那样过多地关注全面透彻。在必修1中,“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是安排在离子反应学习之前,是离子反应学习的铺垫知识,所以在这节内容学习时不适宜探究碳酸钠溶液与盐酸互滴反应、碳酸氢钠与碱的反应。教师应该更多关注学生核心观念的建构,尤其是元素观、分类观和转化观;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分析元素化合物内容的深广度,站在观念的建立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层面上。

对于必修化学1、2模块,应以指导性的实验探究为主。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通过老师提出问题逐渐过渡到促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合理猜测与假设,指导学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自己思考并与同学、老师思维交流碰撞,感受到探究学习带来的快乐,并且能够形成化学学科的思想。相对原来的化学知识体系的掌握,教师要注意把握教学的难度和知识量,必修不要过多延伸,重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兴趣。

因此,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探究在必修1模块教学中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根据碳酸钠所属物质类别探究它能与哪些物质反应?(建立分类观,学会合理假设)

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观察物质的外观了解物质的部分物理性质根据物质的类别预测物质可能的化学性质设计并实施实验验证预测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和方法。

初中学习碳酸钠没有将它作为钠盐或碳酸盐来研究。《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则强调从物质的类别及通性的角度来学习物质性质。因此,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从钠盐和碳酸盐的性质特点来推测碳酸钠的溶解性和化学性质。组织学生讨论: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的酸碱盐试剂的选择(简单实验设计),实验后汇报实验现象与结论,归纳总结碳酸钠的性质。

2.根据碳酸钠的俗名和用途探究其溶液的酸碱性。(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碳酸钠为什么称为纯碱?它的水溶液为什么可以作洗涤剂?)

学生会进一步提出问题:碳酸钠属于盐类,可它的水溶液有碱性,为什么?

教师可以让学生复习碱的概念,引导学生从问题的矛盾性得到解决问题的思路:碳酸钠可能是与水反应生成碱性物质。接着介绍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会深入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选修模块的兴趣。

3.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水溶性、碱性、热稳定性、与酸反应剧烈程度的性质比较探究如何区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学会查阅资料提取相关信息,交流与讨论,初步学习简单的实验方案设计)

4.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相互转化及其在除杂中的实际应用。(以课本上习题学以致用,讨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检验学习成果)

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探究

《化学反应原理》揭示了化学反应的本质规律,是基础理论模块之一。由于高中化学课程不再是学科中心课程,而且课程分为若干的模块,原先基础理论在中学化学知识结构中的核心和主干地位有所削弱。但是,化学反应原理在高中化学课程中所起的作用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它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能促进学生的化学反应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能帮助学生发展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本模块应积极开展探究活动和专题研究等丰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获得对化学反应所遵循的一般原理即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增强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探究能力。根据模块的要求和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水平,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学中应重视实验探究与交流研讨、问题分析和推论、解释说明等理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在探究活动的设计上,适当增加过程比较完整的、综合性较强、自主开放程度大一些的、有一定难度的探究活动。

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在《化学反应》模块中只出现在盐类水解的信息提示中以及多元弱酸的分步电离的资料卡中有涉及,但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是元素化合物重要内容,跟生产生活联系紧密,它们之间有共性又有不同点,特别容易混淆。探究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的各类反应实质,不仅有助于对它们性质的掌握,而且对离子反应、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盐类水解、沉淀平衡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问题分析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总之,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逐步提高、持续进步的过程。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教师要在这一基础上制订高中阶段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案,并认真加以实施。

参考文献

[1]王磊,刘克文,等。高中化学选修课教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篇四

关键词:石油化工;装置;检修

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装置的检修有它的特殊性,它的生产介质基本都是易燃、易爆、有毒、易腐蚀的油气、烃类、酸类等化学物质,而检修的时间往往是每年的6―8月份高温季节,检修的时间紧迫,刚停车的塔类容器、设备、管道内温度都较高,且经吹扫过的设备管道都可能有残余的易燃气体存在等。它与其它行业的检修相比,具有专业性强、生产工艺复杂、工期紧迫、施工操作的危险性大等特点。石油化工及机电设备施工企业在进行石油化工装置施工过程中,每年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中,检修过程中发生的占50%左右。因此,加强装置检修过程的安全管理,是石油化工及机电设备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一、加强组织领导

石油化工装置中修和大修时,施工企业应当成立现场检修指挥部,以对装置检修实行集中领导、统筹规划、统一指挥,形成一个信息灵、决策快的指挥核心。检修指挥部要设立安全组,负责安全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监督和检查,督促落实各项检修施工安全措施,把好动火、进设备、容器等危险性作业的审批关,协调处理检修现场的各项安全工作,确保装置检修安全顺利进行。装置小修时也至少要成立检修现场工作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安全工作。其次,要根据装置检修内容,合理调配人员,明确职责。检修期间,施工单位应派专人与检修车间协调配合,落实检修设备等的交接手续、施工动火证的开取情况、车间现场监护人员、、残留气体的检测情况及检测时间间隔等工作。

二、制订切实可行的检修方案及安全措施

石油化工装置检修必须制定停车交接手续、检修方案、开车应急方案及其安全措施。检修方案除了应包括检修时间、检修内容、工期、施工方法等一般性内容外,还要有设备和管线吹扫、置换、蒸煮、抽加盲板方案及其流程图,以及重大项目清单及其安全施工方案,重大起重吊装方案等。在制订检修方案之前,必须对检修装置进行全面系统的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然后根据辨识和评价结果,参照以往的经验和安全,制定包括检修安全措施,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响应措施等方面内容的检修方案。为了避免出现差错,方案必须详细具体,对每一步骤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并指定专人负责。方案编制后,施工单位必须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反复讨论,不断修订和完善,确认无误后送工程、技术、安全等部门逐级审批,进一步补充完善。重大项目或危险性较大项目的检修方案及其安全措施,必须由施工单位总工程师批准,报总监理工程师或车间(厂)主管领导审批,严格执行。

三、做好检修前的现场安全技术交底和安全教育工作

检修前,方案编制人应向参加检修的全体人员进行检修方案技术交底,使其明确检修内容、步骤、方法、质量标准、人员分工、注意事项、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及由此而应采取的安全措施;组织检修人员到检修现场,了解和熟悉现场环境,进一步核实安全措施的可靠性。针对检修的难易程度、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工作中容易疏忽的地方,结合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和典型事故案例,对参加检修的全体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和安全思想教育,以提高他们执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和落实安全措施重要性的认识,为安全检修创造条件。对参加重要关键部位或有特殊技术要求项目的检修人员,还要进行专门的安全技术教育和考核,身体检查合格后方可参加检修施工作业。

四、把好装置停车处理及交接关

1 配合车间操作人员把好装置停车安全关

装置停车时,操作人员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关很多阀门和仪表,密切注意各部位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参数变化,劳动强度大,精神紧张。为了避免出现差错,停车时必须按确定的方案进行,并做好记录。同时注意:

(1)把握好降温降量速度。降温降量的速度不宜过快,尤其在高温条件下,温度骤变会造成设备和管道变形、破裂,引起易燃易爆、有毒介质泄漏而发生着火爆炸或中毒。

(2)开关阀门的操作要缓慢。开阀门时,打开头两扣后要停片刻,使物料少量通过,观察物料畅通情况,然后再逐渐开大,直到达到要求为止。开蒸汽阀门时要注意管线的预热、排凝和防火击。

(3)停炉操作应严格按照工艺规程规定的降温曲线进行,注意各部位火嘴熄火对炉膛降温的均匀性。火嘴未全部熄灭或炉膛温度很高时,不得进行排空和低点排凝,以免可燃气体飘进炉膛引起爆炸。

(4)高温真空设备的停车,必须先破真空,待设备内介质温度降到自燃点以下方可与大气相通,以防空气进入引发燃爆。

(5)装置停车时,设备、管道内的液体物料应尽可能倒空、抽净,送出装置。可燃、有毒气体应排至火炬烧掉。对残存物料的排放,应采取相应措施,不得就地排放或排入下水道中。

2 把好工业下水系统及其它相关系统的安全处理关

在完成了装置停车、倒空、吹扫、置换、蒸煮、清洗和隔离等工作后,装置停车即告完成。在正式转入检修施工之前,还应对地面、明沟内的油污进行清理;封盖装置及其周围的所有下水井和地漏。因为工业下水系统与全厂各装置是相通的,这个系统中仍有可能存在易燃易爆物质。因此,必须认真封盖,防止工业下水系统有易燃易爆气体外逸,也防止检修过程中有火花落入工业下水系统引起着火爆炸。

对于转动设备或其它有电源的设备,检修前必须切断一切电源,并在开关处挂上“禁止合闸,有人检修”警告牌。机泵内的物料应清理干净,并在出入口管道上加上盲板。

五、加强现场的文明施工管理和检查监督

石油化工装置检修往往存在检修内容多、工期紧、工种多,上下作业、设备内外同时并进的状况,加之参加检修的外来人员对现场环境又不熟悉。因此,必须加强文明施工管理和监督检查。检修现场的各种废料、障碍物和地面上突出物以及能引起滑跌的油污、冰雪等一切影响安全检修的隐患,都应及时处理掉;各种检修材料、设备、设施、工器具和拆卸下来的机械设备及其零部件等摆放要整齐;各种临时电线铺设要规范而不杂乱;现场通道和消防道路要保持畅通无阻。监督检查要涉及到检修安全的每一个方面。包括安全规章制度、安全作业票证的执行情况;施工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各种检修设备、设施、工器具 、车辆的安全状况;各种应急物品、安全防护器材和消防器材的准备情况以及检修人员劳保穿戴情况等。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篇五

根据江苏08年高考方案,历史新课程的教学评价最终将由两次水平测试完成:一次是每年4月8-9日高二下学期和高三下学期的必修科目水平测试(每科75分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报考两次),一次是每年6月9日高三统考期间的选修科目水平测试(每科100分钟,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只可报考一次)。第一次水平测试面向所有理科考生,第二次水平测试面向所有文科考生。

由此,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可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面向报考理科的学生,旨在使学生系统掌握三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的基本内容,了解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以及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发展进程的主要线索及重要内容,达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教学目标,以顺利通过基础性水平测试。第二层次主要面向报考文科的学生,不但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三册教科书(必修)的基本内容,而且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两册选修教科书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将必修与选修有机结合,形成比较全面扎实的知识结构,以应对统考性的选修科目水平测试。

就课程教学设计的第一层次而言,教师须在明确三个必修模块课程目标的基础上,通过三个学期的课程教学逐步将学生引入“学而时习之”式的成熟应试境界。在此,首先要紧扣三个必修模块的课程目标:即政治模块(必修1)的“了解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重要历史人物”,“探讨它们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经济模块(必修2)的“关注经济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即经济制度、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以及经济活动的效益),感受人类经济与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也要认识到它与人类政治活动和思想文化发展的联系”;思想文化模块(必修3)的“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和相关人物,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在每一模块的各个专题教学环节中严格贯彻课程目标。其次要在课程教学中“吃透”每一模块的内容标准,明确学习要求,通过逐层贯彻相关专题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达到培养、启发和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效果。第三要在复习阶段树立三个模块课程目标一体化意识,及时从人类社会生活历史演变的整体角度,阐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思想文化活动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帮助学生把二十五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专题整合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就课程教学设计的第二层次而言,教师须在整合三个必修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课程目标的基础上,通过五个学期的教学逐步将学生调整到“温故而知新”式的最佳迎考状态。在此,教师首先要准确掌握两个选修模块与三个必修模块课程目标的内在关联度。如选修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程目标的政治层面,就是对必修模块1课程目标――要求学生了解“政治事件及其重要历史人物”的具体化;九个有代表性改革的经济层面,则是对必修模块2课程目标中经济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演变历程的深化与细化;而改革家们的改革思想,则丰富了必修模块3课程目标的内涵。选修模块《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课程目标的政治人物层面,也是对必修模块1课程目标――要求学生了解重要历史人物的具体化,该模块的哲学家和科学家层面,则是对必修模块3课程目标内涵的深化与细化。

其次要在教学中分别将两个选修模块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三个必修模块的相应目标联系起来。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三个必修模块与两个选修模块的内容具有主从复合性:必修模块1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历程,大多表现为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重要的历史人物;而选修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古今中外九个有代表性的改革,以及《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的22位重要历史人物,则是对必修模块l主体知识的补充与拓展。必修模块2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史实,两个选修模块中重大改革的经济内涵与相关历史人物活动的经济层面,也是对该模块主体知识的三个基本要素的充实与个案展示。必修模块3反映的是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和相关人物,两个选修模块中重大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相关历史人物活动的文化层面,同样是对该模块主体知识的个案说明。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三个必修模块与两个选修模块的要求具有逐步升华性:三个必修模块都要求“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和“思想文化进程中的相关资料”,通过“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或认识“不同时期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现象”、“人类精神生产与经济活动及政治现象之间的关系”);而两个选修模块则分别要求“完整把握”“历史事件的背景、内容、过程与结果”(或“历史人物的成长历程”),“初步理解历史的纵横架构”(或“逐渐加深对历史人物及其历史贡献的理解”),“将改革置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做出价值判断”(或“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历史人物作出科学的评价”),“初步形成较系统的历史思维”(或“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并且善于独立地多角度地表达对历史人物的看法”)。这里,三个必修模块的要求体现了学习历史的基本过程与方法,而两个选修模块的要求则是在必修模块基础上的升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三个必修模块与两个选修模块的要求具有兼容互补性:必修模块1要求“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提升民主法治意识,增强个人的公民素养”;必修模块2要求“从经济的角度认识基本国情”、“增强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形成开放意识,适应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模块3要求“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三个模块的要求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宏观角度彼此兼容,形成了高中历史新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主干体系,而两个选修模块则从历史人物具体活动的微观角度,充实了三个必修模块目标的内涵:《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要求“学习改革家坚强

不屈的意志和高度的社会历史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和人类的利益而奋斗的决心和勇气”;《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要求“确立求真求实、积极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生态度”,“增强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业而不懈奋斗的使命感”,二者均从历史人物及其相关活动的细节上提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

第三要在复习阶段有机整合三个必修模块与两个选修模块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形成条理清楚、内容充实、比较系统全面的历史知识结构。与改革前的课程体系相比,新课程是按照“贯通古今,中外关联”原则构成的学习模块和学习专题,每个模块相关专题的知识内涵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覆盖面,教师在教学中当然要严格按照这个新的知识体系备课、授课以贯彻相关模块各专题的教学目标。但在复习迎考阶段,为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必修和选修模块的知识内容,亦有必要从宏观角度,根据历史学科的时序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特点,对五个模块四十个专题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以形成一个线索清晰、条理清楚、内容简捷、重点突出、层次分明,便于学生记忆、掌握和运用的知识体系。这种整合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无疑也是一种挑战。

事实上无论哪一个层次的教学设计,都涉及对高中历史新课程相关内容的宏观历史定位和微观现实分析两方面的问题,需要教师运用既有的历史知识体系,根据课程标准的学习要求和教学建议加以解决。所谓宏观历史定位,是指课程教学中确定相关专题内容在世界历史或中国历史的时序(古代、近代或现当代)、领域(政治、经济或思想文化)以及相关的知识链接(背景),以揭示特定的历史专题内容与整体历史知识的多样性关系。所谓微观现实分析,是指在课程教学中根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要求,对相关专题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进行阐述分析,以达到新课程陶冶情操、增强历史使命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效果。

在第一层次的教学设计中,要尽可能注意到对三个必修模块二十五个专题的相关内容作必要的宏观历史定位和微观现实分析。如必修模块l第七单元(专题)“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分别由“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和“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三课构成,该单元的宏观历史定位在时序上纵贯17世纪8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在领域方面属欧美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构建,相关的知识链接涉及四个不同的背景:一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问题,它与后来的1688年“光荣革命”直接相关,是解释为什么会发生这次不流血宫廷的关键,而这个问题又与必修模块3第六单元第2课中的宗教改革相关;二是18世纪欧洲大陆启蒙运动的兴起与扩展,以“分权与制衡”原则为核心的美国1787年宪法,被公认为欧洲启蒙运动政治思想成功实践的典范,而这一背景也与必修模块3第六单元第3课“启蒙运动的兴起”相关;三是19世纪中叶完成的工业革命,法国自大革命后历经几十年的共和与帝制的斗争,最终以1875年宪法建立了共和政体,就是因为资产阶级的力量在工业革命中不断壮大,而这个问题又与必修模块2第五单元第3课“工业革命”的内容相关;四是伴随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在欧洲蓬勃发展的近代民族主义浪潮,它直接构成了1848年欧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意志的统一正是这股浪潮中的巨大涌流,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更凝聚了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政治共识。这一历史背景虽然在其他两个必修模块中没有专门表述,但教师应该以启蒙运动的扩展和工业革命的社会影响作为知识链接的契入点,适当补充介绍《德意志帝国宪法》诞生的历史背景。上述四个不同的历史背景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推动欧美四国构建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体模式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讲述每一种类型的代议制之前,都应在宏观上适当联系相应模块的知识点作必要的背景陈述,以便学生准确理解这一知识点的宏观历史定位。

在微观现实分析方面,要理解课本设立“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单元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治化已成为历史潮流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处在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前列的中国,也提出了自己的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以顺应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趋势。本单元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就是要使学生“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通过“学习和借鉴中外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提升民主法治意识”。因此,本单元的时代性就体现在四种代议制历时20()多年的曲折发展历程,以及该历程与美、英、德、法获得并保持世界强国地位的内在联系;本单元的现实意义则体现在四种相对成熟的代议制度,在共性与个性层面对中国构建民主法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作用和历史启示。在贯彻本单元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归纳总结本单元宏观历史定位的相关知识链接,联系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现实,分析四种代议制度内容的共性与个性,启发学生从政治民主化进程的角度认识人类文明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从而达到本单元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

在第二层次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不但要在课程教学中对三个必修模块二十五个专题的相关内容作必要的宏观历史定位和微观现实分析,而且要对两个选修模块十五个专题的相关内容作同样的定位和分析,并在复习阶段从整体角度对必修与选修两个模块的四十个专题作归纳性定位与分析。如选修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六单元(专题)“・阿里改革”,在宏观历史定位的时序上,阿里改革发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政治革命和近代民族主义浪潮汹涌澎湃的高涨阶段;在领域方面阿里改革既类似于18世纪下半期中、东欧国家实行的“开明专制”改革;也类似于18世纪末叶至19世纪上半叶奥斯曼帝国苏丹塞里姆三世和马赫穆德二世进行的近代化改革;其知识链接在宏观上涉及新航路开辟后以西欧为中心的国际商贸圈对中、东欧地区的辐射性影响,在微观上则涉及国际商路中心转移后奥斯曼帝国本身的社会变化。这一知识链接的契入点可从必修模块2第五单元第1课“开辟新航路”的后果:“新航路的开辟,大大推动了欧洲商业的发展,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入手,“可采用课件或图示等简捷方式,概述・阿里改革前发生在中、东欧国家的“开明专制”改革和奥斯曼帝国的近代化改革,以便学生理解这一专题知识的宏观历史定位。

在微观现实分析方面,要理解课本设立“・阿里改革”单元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第三世界国家受外部力量(工业世界中心地区)的推动,其社会向现代化的转变通常采取自上而下的以政治革命或改革运动为先导,进而推动经济改革与技术更新的发展战略。在此过程中,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作为一种传导性的社会巨变,既不能在保存原有传统基础上进行,又不能完全割断或抛弃传统。”这不但是与西方国家现代化发展历程同步存在的历史现象,而且是当今世界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本单元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要使学生了解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在沦为殖民地之前所处的复杂形势,认识・阿里改革的“必然性和艰巨性”。本单元的时代性恰恰表现在阿里改革所蕴含的保持传统的一元专制型前现代社会结构,通过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科技文化实现经济、军事近代化的“开明专制”性质,与当代一些威权政治体制下的第三世界国家通过自觉强制的定向发展战略实现现代化的道路非常类似。本单元的现实意义则反映在导致・阿里改革失败的内在原因(改革旨在巩固封建专制统治)所带给人们的历史启示,以及在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世界历史大背景下,阿里改革对埃及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意义:“十九世纪的埃及是・阿里所创造的,他必须被承认为他那个时代的伟大统治者之一。”教师可在贯彻本单元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中,适当联系当代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道路模式的现实状况,以适应本单元的“寻求历史进步的智慧,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篇六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从高中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时代的特点,制定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课程,从不同方面渗透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在必修一《经济生活》教材中,可以发掘出道德人格教育。例如教材中有关人格素养、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规范的内容,都属于道德人格教育的内容。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生活中最普遍遇到的经济现象入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怎样为人,如何解决问题,把学生将来走上社会遇到的生存、发展需求与学生自身的特点密切结合起来,使学生以社会参与主体的身份如劳动者、纳税人、经营者、储蓄者、消费者等参与社会经济生活,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有助于提高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在必修二《政治生活》教材中,可以发掘出政治人格教育。例如教材中的国家、政党、宗教、民族等内容都属于政治人格教育。可以让学生知道公民如何参与政治生活,如何正确理解一些最常见的政治现象,掌握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明确政治生活,纠正对待政治生活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维护国家利益,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对于青年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必修三《文化生活》教材中,可以发掘出文化人格教育。例如教材中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等知识,不断的对学生人格进行激励和熏陶,进而使学生自觉接受先进优秀的文化,帮助他们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砥砺自我,形成健康的人格。在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教材中,可以发掘出哲学人格教育。哲学教学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学生具备健康的自我意识,例如教材中的辩证唯物论,如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等原理;唯物辩证法,如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创新的观点等原理。让学生利用这些哲学观点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拥有人生的智慧,不断升华和健全学生的人格。

(二)课堂生活化的,社会热点案例走进课堂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学生的学服务是课堂教学重要体现。在政治课教学中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就需要让社会新闻事件,热点和突出的案例走进教学课堂,把教材知识与社会案例融为一体,使教材的知识理论生动有趣,更具有说服力。例如在讲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课时,“规范市场秩序”这一知识点,有关道德和诚信的重要性,利用近几年来相继发生的食品药品领域安全事故的案例,“毒奶粉”、“皮鞋很忙”、“染色馒头”、“地沟油”等事件,这些恶性的安全事故扰乱了市场秩序,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所以必须要加强诚信和道德建设。例如在讲必修三《文化生活》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一课时,有关“人生价值观教育”的知识点,可以开展《走进2014感动中国人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合探究,说明价值观对人的导向作用。在讲“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知识点时,利用目前大学生就业热点案例,负面例子--高不成低不就的“啃老族”,某高中生汪某,自己没有考上清华大学就自暴自弃成为了社会的流浪者,靠母亲救济,母亲不给钱就杀母;正面例子--职业无高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如卖肉的北大才子、杭州的破烂王宋岩,不分职业贵贱自主创业收入上百万,利用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让学生积极讨论,从而认同“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这一知识点。

(三)以爱的名义唤醒、激励和鼓舞,感化学生心灵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篇七

(一)科学性原则。方案必须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以先进的教育理论、考试理论为基础,确保方案实施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

(二)基础性原则。方案要根据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以接受高等教育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为主要考核内容,确保方案实施后被选拔出的学生具备接受高等教育的共同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三)公平性原则。方案实施有利于维护教育的公平性。

(四)选择性原则。方案要反映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要,满足个体发展不同的需要,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科类高校选才的需要,设置可供选择的考试和录取办法。

(五)导向性原则。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六)操作性原则。方案实施要使考试组织、中学备考组织、高校录取等方面的操作简便、直观,易为考生、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理解并接受。

二、指导思想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和*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精神,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认真总结我省“3+X”高考科目改革的基础上,积极稳步推进普通高考改革,实现“有助于高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校依法行使办学自的原则,切实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改革精神,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的目的。

三、考试方案

(一)科目设置

考试科目设置为: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

“3”为必考科目,指语文、数学和外语(含听力,下同),其中数学分为数学(文科)和数学(理科)。

“文科基础”指报考文科类专业考生所需具备的基础,为指定选考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内容。

“理科基础”指报考理科类专业考生所需具备的基础,为指定选考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内容。

“X”为专业选考科目,有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音乐术科、美术术科、体育术科等9门学科。

(二)科目组合

考试科目组合按照高等学校招生专业分为文科类(含外语类,下同)专业、理科类专业、体育类专业、艺术类(含音乐和美术,下同)专业科目组合。

文科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文科基础;专业选考科目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每一招生专业至少指定一门专业选考科目;每位考生至少选择一门专业选考科目。

理科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理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理科基础;专业选考科目为物理、化学、生物;每一招生专业至少指定一门专业选考科目;每位考生至少选择一门专业选考科目。

体育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1、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文科基础;2、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理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理科基础;考生可在1或2中选择一组。专业选考科目为体育术科。

艺术类专业的考试科目组合:1、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文科基础;2、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理科)、外语,指定选考科目为理科基础;考生可在1或2中选择一组。专业选考科目为音乐术科或美术术科。

外语类专业及对外语有特殊要求的专业需加考口语。

在每年普通高考报名前,由高等学校根据上述4种专业分类公布每个专业招生考试的指定选考科目,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需要,选择一门专业选考科目(X科),组成考试科目组(如需要可选择多个专业选考科目,组成不同的考试科目组)。考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和报考专业意向选择考试科目组。

(三)考试内容

语文、数学(文科/理科)、外语的考试内容包括学科课程标准的共同必修内容和*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的通知》(粤教研[20*]7号)中指定的选修内容。

文科基础的考试内容: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部分)内容;物理学科课程标准的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和选修1-1模块;化学学科课程标准必修课程的化学1、化学2和选修课程的化学与生活模块。其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占分值70%,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占分值的30%。全部采用选择题。

理科基础的考试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部分)内容;物理学科课程标准的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物理2和选修2-1模块或选修3-1模块;化学学科课程标准必修课程的化学1、化学2和选修课程的化学与生活模块或化学与技术模块。其中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占分值70%,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占分值的30%。全部采用选择题。

专业选考科目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各科的考试内容包括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部分)内容和*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省普通高中选修课开设指导意见>的通知》(粤教研[20*]7号)中指定的选修课程(部分)内容。

外语口语、体育术科、音乐术科、美术术科考试内容另定。

(四)命题原则

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考查考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及创新意识,注重能力和素质考查,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五)各科考试时间和分值

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卷面分值150分;

数学(文科/理科)、外语(含听力)、文科基础、理科基础、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等各科考试时间均为120分钟,卷面分值各150分;

外语口语、体育术科、音乐术科、美术术科考试时间和计分另定。

(六)考试日期

2-3月:体育术科、音乐术科、美术术科

4月:外语口语

6月7日:上午语文,下午外语

6月8日:上午数学(文科/理科),下午文科基础/理科基础

6月9日:上午物理、历史、生物,下午化学、思想政治、地理。

*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学科考试大纲制订各考试学科考试说明。

四、录取办法

(一)高校招生计划确定

普通高校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把招生计划分理科类、文科类、体育类、艺术类(含音乐、美术)划定。理科类专业包括理工、农林、医科等专业,文科类专业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类除外)、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类、法学、教育学等专业。文理兼招的专业需分列文科类、理科类考生的招生计划数。

(二)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确定

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培养需要,确定各专业考试科目组。理科类专业可在物理、化学、生物中任选一门专业选考科目,组成不同考试科目组。文科类专业可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中任选一门专业选考科目,组成不同考试科目组。各专业考试科目的组合可为一组或多组,当考试科目组合为多组时,各考试科目组之间为并列关系。

体育类专业的专业选考科目为体育术科;艺术类专业的专业选考科目为音乐术科或美术术科。

普通高校应依照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确定专业选考科目,如工学、理学类专业原则上指定物理、化学为专业选考科目(各学科门类专业选考科目参照见附件)。需要加考外语口语的专业由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培养需要自主确定。

(三)录取分数线

1.分数形式

文科类、理科类专业按5科考试成绩合成的总分为依据进行录取,各科成绩用卷面原始分呈现,总分用各科卷面原始分累加。即每位考生的总分由3+文科基础或理科基础+1门X科组成。

外语口语成绩不计入总分。

体育类、艺术类专业按4科文化课的考试成绩合成的总分和术科成绩为依据进行录取。各科文化课成绩和术科成绩分别用原始分呈现,文化课总分用4科文化课卷面原始分累加。即每位考生的文化课总分由3+文科基础或3+理科基础组成。

2.分数线确定

省招生委员会依据文科类、理科类、体育类、艺术类专业招生计划,分别以5科总分按一定比例划定文科类、理科类专业各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以4科总分(不分文理科)和术科分数,按一定比例划定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专业各批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

外语口语成绩作为外语类及对外语有特殊要求专业的录取参考,普通高校根据专业培养需要自主确定录取标准。

3.投挡和录取

(1)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分别根据文科类、理科类招生计划,在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结合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考生选考科目情况,以一定比例按总分从高分到低分投档。

(2)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分别根据体育类、音乐类、美术类招生计划,在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结合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考生选考科目情况,以一定比例按文化分总分或术科分从高分到低分投档。

(3)普通高校根据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投出的档案,在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按照学校已公布的录取原则和要求,结合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情况,择优录取。

(4)综合素质评价由省教育厅公布统一的评价要求,由学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以写实性文字表述方式,分项目记入考生电子档案。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包括学生高中期间各科目学分获得情况,技术领域、艺术领域、体育与健康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核或表现情况、获奖情况等等;取代现行考生电子档案的毕业考试成绩、毕业鉴定,录取时供高等学校参考,作为高校录取或退档依据之一。

省招生委员会根据上述原则和教育部的具体要求,制定具体的录取办法。

五、保障措施

*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高考改革方案是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我省作为国家课程改革实验区的现实情况提出的。着重从现阶段我省社会发展现实,高考制度改革规律,以及高中课程改革提出的跟以往不同的要求为出发点;以普通高中按新课程方案完成规定的教学安排,通过正常学习的高中学生已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高中毕业水平为前提。既考虑到高考对基础教育的重要引导作用,也考虑到教育改革实验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学校、学生和教师对课程改革需要逐步适应,逐步转变。作为与课程改革配套的高考改革方案应在充分反映高中新课程要求的同时,与现行的高考方案有一定的延续性,并且可随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逐步调整完善。高考是联系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桥梁,高考改革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省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高考改革方案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进程紧密联系,同步实行。在推进高考改革中各级教育部门应该统一思想认识,正确处理好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关系。

(一)充分认识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都应是以全面实现素质教育为目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目标,素质教育反映的是以素质和能力为核心的人的全面发展观。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意义重大,素质教育同样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高中新课程方案根据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基础性和发展性要求。高考科目改革从有利于素质教育实施确定需考查的知识领域,促进学生全面和有个性地发展;高考内容改革体现加强对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查,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产生正确导向。在促进实施素质教育方面,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一致。

(二)建立科学的普通高中评价制度,不以高考结果作为评价中学教学质量、校长业绩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普通高中教育有着自身的培养目标和规律。各中学应当把握好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规律,考试科学与人才选拔规律。中学必须严格按课程方案的要求开足、开齐课程,根据省教育厅教学管理规定开好选修课,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要求。省教育厅将建立起以普通高中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为依据的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制度,落实教学管理功能;建立以普通高中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的教育督导制度,并真正发挥督导结果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的评价功能,对地方政府的教育发展引导功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科学的多元评价指标衡量普通高中的办学质量、校长的业绩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引导普通高中切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教育督导和教学评估实际工作中,不得以高考结果作为评价普通高中教学质量、校长业绩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篇八

一、把握新课标和新考纲,明确教学方向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规定了生物新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内容,是新课程下教师教学的依据。准确地把握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了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能力要求、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题型示例等内容,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师教学特别是组织复习的重要参考,同时,还是社会评价试卷的重要依据。从近几年新课标省份的生物高考来看,试题完全按新课标和新考纲来命制,体现和渗透了新课程、新教材的生活化、情境化和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新课程、新考纲的研究,尤其是加强新考纲与教材链接点的研究。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新的考试模式的直接影响是选高二分班时选生物的考生数目少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如何在高一教学时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在教学思路上必须有所突破,要重视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动手、科研能力,让生物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新教材中安排的活动和探究内容较多,这些“实践活动”“科学探究”也正是我们教学中的薄弱点。实践证明,如果我们在教学时没有按要求完成教材上布置的“实践活动”“科学探究”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时就会觉得索然无味,高一课时本身有限,学生就会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我认为:解决的主要方法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分工协作、集思广益,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帮助学生梳理出活动的主题,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活动情况,组织好应答性的学习环境,并进行适当的活动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随着问题的提出、解决,从中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长此以往,学生便会有主动进行探索、尝试独立解决各种各样问题的信心,也便会逐渐掌握探求新知识的方法,无形中也便获得了不断深造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潜移默化中便真正学会了学习生物的方法。学生学得轻松,好成绩自然水到渠成,高二选修生物的学生自然就多了。

三、精心准备课后作业,加深巩固效果

由于新高考中学生对于语、数、外的作业更加重视,作业中没有更多的时间花在选修学科上,因此作业必须要提前精心准备、精益求精。不能仅满足于现成的资料、讲义。教师要认真准备双案,上课前一天将预习性学案发下去,使学生明白老师即将要讲解的内容,同时带着问题来听课。当天完成巩固性学案,对老师当天讲的内容进行消化。由于生物课时相对较少,可以选择二十天将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题收集到一张试卷上,利用周末时间加以再巩固,老师的辛苦准备,换来的是学生从题海战役中的胜利逃亡,看着学生考后灿烂的笑脸,老师的付出是多么的值得呀。

四、搞好培优补差,促使全面发展

减轻学生负担,不等于降低教学要求,既要重视对“尖子生”的培养,要让“尖子生”吃得好,我通常鼓励他们准备一本适合自己的复习资料。有时间多练练,一般利用课外时间个别点拨,又要特别重视对部分“差生”的个别辅导,让他们吃得饱,努力理解上课的重难点。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迎头赶上。这样既减轻了大部分学生的负担,也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的要求。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篇九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全省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加以选择、改编、整合、拓展、开发和开设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成为中小学教师当前与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样的背景和形势下,校本课程《青春与法律同行》孕育而生。本文就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和启示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寻找合适的主题,贯彻课程开发原则

电视上的《法制在线》《今日说法》《举案说法》等法制节目,用简单的案例分析,给我们深入浅出地讲解法律条文,起到普法的作用,效果很好。受此启发,我开设了校本课程――《青春与法律同行》。

1.把握导向性与协调性、时代性与先进性的原则,编好课程纲要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试行)》要求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与国家课程协调一致,防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的随意加深与拓展。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生活中的法律常识》选修课,涉及的都是民法的知识。我就考虑,在开设校本课程时,能不能把学生关心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法律知识加以归类介绍。为防止校本课程的教育内容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简单重复,我认真阅读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法律知识,明确了高中生已有的法律知识储备,又把相关法律知识进行了分类和整理,找出与高中生密切相关的,又是他们感兴趣的法律知识。据此,确定了课程的主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课程纲要的基本理念、思路和目标。即立足于高中学生的生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以及会对他们的行为习惯产生导向作用的具体案件实例;注重分析,在讲解的过程中进行法制安全教育,渗透基本法理精神,使学生在素质养成中融入足够分量的法律知识和公民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2.把握选择性和灵活性、简约性和通俗性的原则,精编教材

《意见》还要求“校本课程在课程内容组织或教材编写中,应注意精选内容,合理编排;内容呈现形式应该活泼多样,通俗易学。”

在基本理念和思路的指引下,我设计的课程主要内容有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介绍、三大基本法的讲解。考虑到法律的实践环节,又增加了实用法律文书的书写、律师制度的简介。在教材的编写中,我参考了教科书的编写模式,教材由理论介绍、相应的案例和根据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同类案件这三大部分组成。

编完民法部分后,我就根据所编写的教材来上课。第一、二节课学生热情很高,效果也不错,学生熟悉了这个模式后,课堂又回到了传统的以老师为主、学生参与的常态中,这违背了我开设校本选修课的初衷。

我开始新的尝试:先呈现案件,让学生自由评说,让他们先把对案件的理解说出来,再举案说法,来看看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法律的规定之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经过这样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再根据所学的法律知识,就能把案件分析得比较到位了。

由于“举案说法”这种新模式的成功,我投入到第二轮教材的编写中。为了更好地掌握学情,我设计了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对哪些法律知识感兴趣;研究少年法庭公开的一些案例,给学生以警示和防范;从报纸、网络中搜寻相关的案例,把搜来的案例进行改编,与所讲的法律条文更相匹配;还专门学习视频剪辑技术,更好地展示相应的资料……诸如此类的尝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

二、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积极展开教学实践

校本课程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与自主性于一体,必须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

1.突出学习者的生活经验,注重实践性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提供有效的与学生生活情景有关的素材,让学生有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密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比如,介绍书的书写后,我呈现了一份自己2005年接到的北仑区人民法院的书副本,是物业公司状告我本人不交物业费。学生一看,书中的被告是我,顿时来了兴趣。于是,我就请学生帮助我根据状的事实和理由,逐条进行答辩,书写答辩状。

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必须出示相应的事实和理由,说明不交物业费是因为物业公司没有尽到义务。比如,阁楼渗漏、公共设施损坏,物业没有及时进行维修、公共维修费的使用收支从未公示等。向学生解释后,让学生进行证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起写好答辩状。

等学生准备好了答辩状,我就把当年自己写的答辩状跟学生一起研究,看看各自的答辩状有何异同,探讨不同之处怎么改才能更符合法律条文。

最后有学生关心,当年法院是如何判决的,当告诉他们,最后的结果是物业公司及时进行维修,交1/3物业费时,就有学生感慨,今年自己家白白多交了物业费,因为房屋也有渗漏。我告诉他,《物权法》2007年10月1日才开始施行,规定了如果物业达不到《物业标准》,业主可主张物业违约承担违约责任或解除合同;如果物业不违约,业主应当支付物业费,所以没白交物业费。我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程注重实践,突出了它的实用性。

2.加强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教学过程中,通过“举案说法”“案情简介”“大家说案”等方式呈现具体的案例,让学生针对某一案例,谈谈自己的看法,也让学生尝试多角度考虑问题。比如你是此案的法官(受害者或辩护律师),你将如何辩护?依据有哪些?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引导学生投入研究案情,分析案情,寻找法律依据的过程中,真正能够学以致用。另外,教学中也较多采用多媒体等音像资料,给学生直观的影像,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深入思考。

3.关注学习过程的生成性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把握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在讲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时,通过案例分析,讲清了两者的概念和具体的处理方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请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的例子,再让他们把自己的探究结果加以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如何区别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就被提了出来,也通过学生自己的感受把两者加以了区分。通过这样的预设,关注了知识的生成过程,提升了学生自主探究、建构知识的能力。

4.探索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常规的班级授课外,积极创设条件采用多种形式实施教学。比如,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法院参观庭审的过程,了解庭审的程序;组织模拟法庭,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在讲了法律文书的书写后,指导学生就具体案例书写状、答辩状;邀请律师到学校讲座,具体讲解律师资格的取得、诉讼业务、非诉讼业务等。通过这些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的运用,使学生的兴趣、知识和能力在学习中整合提高。

三、建立灵活的教学评价机制

我们要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发挥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

1.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评价功能,突出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评价。我制作了选修课学生反馈表,请学生谈谈对《青春与法律同行》选修课的感受。有学生这样写道:选修课《青春与法律同行》最吸引我的一个方面就是“法”,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为此增添不少乐趣,而且可以提升相应的素养能力。在课堂上,老师通过典型的案例在开阔我们视野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思考问题、怎样分析、如何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

在反馈表中也有一栏是请谈谈你对任课老师的感受,有学生这样写道:老师善于用浅显明白的话语去解释复杂事物,但老师可以试着让学生进行更多的组合来模拟中小场景的案例,从实践中获得更加深切的体会。通过这样的反馈,让学生和教师充分发挥评价主体的作用,让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让教师了解学情,以便在此基础上加强对课程和教学的反思。

2.重视评价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

课程不用笔试方法评价学生,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实践环节的情况进行评价。比如,学生书写的状和答辩状;查阅《物权法》,掌握有关担保物权的法律条文所形成的文本;观摩庭审时的庭审记录;上课时的课堂笔记等都是评价的具体内容。在实践环节中,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重要的评价内容。

3.重视实施的过程评价

校本课程的实施应有学年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的详细记录,建立相应的教学档案。根据学校的校本课程安排,教师对自己开设的课程要有明确的教学计划。比如,《青春与法律同行》根据18课时的安排,具体分配给教材的六章。同时对教学过程也要有详细的记录,比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即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情况、课堂发言情况、实践中团结协作的情况等,用以丰富学生的教学档案,做出过程性评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上这9篇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