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总结(4篇)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心得怎么写?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快回答整理了4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总结,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青少年心理。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一

作为一名青少年,我们的思想还不成熟,成长过程中会面对许多问题,所以我们需要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利于青少年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青少年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我认为,心理健康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的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妥善处理同学、师生间关系,积极融入集体,热爱并勤奋学习,更好的适应新环境。

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拼命地汲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大赛,这样及开发思维的多向性又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更值得重视的是英语方面,现代社会中英语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也可以说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之一,这样看来口语更显得尤为重要。

青少年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积极加入学生会、分团委等,如此既丰富了大学生活又锻炼了自己能力。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自己成为一个闪光点。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青少年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然而,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

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训练,使自己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使我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二

我参加了长达三个多月的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受益匪浅,感想颇多。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在现今的学校里,如何看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一)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良的心理发展环境。

一个学生要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孩子们良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二)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更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求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如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等等,同时也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学习活动特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这样就能够形成众多的非专门渠道,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有良的情感生活。

(三)教师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的促进教育工作。短短的几个月培训时间,很紧张,也很充实。因为我们在这紧张学习的氛围中学到了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把我们所学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教给学生。我们将尽心尽力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更,更出色。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三

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了一系列针对小学生的关爱教育的内容及途径,探索并形成了优化学生情感体验、人格发展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主要是在教师以身示范下,对小学生开展“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抓陶冶、抓体验、抓渗透等展开教育,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优化。在校内、班级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团结帮助蔚然成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合群,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自尊自信,创新精神等得以充分体现。在家中,社会上,学生都能从小事做起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题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心理素质明显加强。

四、抓家庭教育,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认为孩子长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不全面的认识。事实上,有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心理障碍,如说谎、无理取闹、妒忌、自卑、不合群等行有时,当孩子向老师提出各种问题时,老师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好奇、好问、好探究、好模仿的学习心理,常常给孩子的就是随口乱答,甚至还表现出不耐烦。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从幼儿的兴趣和适合幼儿的活动入手,给幼儿创设利于他们学习的环境来进行教学活动。另外,对幼儿提出的任何问题,首先都要给予肯定,然后认真回答,回答不出来的,可以请其他幼儿回答,如果都不知道,老师就直接告诉幼儿,老师将下班后在书中或网上找答案后再告诉你。同时,也请幼儿自己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找答案。像周香老师讲的案例里的老师一样,既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又激发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还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学习了幼儿心理学后,对“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一普遍现象,我也是体会深刻,感到茫然与无奈。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幼儿的认知力、理解力还未达到小学生的水平,机械的模仿、死记硬背,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在幼儿园学的小学知识最多能让幼儿一、二年级时一时领先,以后就不可能了,这样反而还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幼儿应该在活动与游戏中获得知识、开发智力、培养其各方面的能力。

可是,目前的学前教育状况又如何呢?我们有目共睹,深有体会。

我期待着让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科学的教育观早日驻入每个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心中。

青少年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四

中小学学生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心理发展出现一些矛盾,这是必然的。作为教师应根据中小学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合中小学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祖国未来建设者。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中小学学生的成人感,使他们总感到自己是成人,而不必依赖家长和老师的帮助,总认为自己可以独立生活和工作,他们常不满家长过份的照顾与关怀。实际上,他们的心里发展与思想还很幼稚,还离不开成人的帮助。针对这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教师和家长应尊重独立性与自尊心,给他们独立学习与生活的机会,但同时仍需给以具体的指导。

如我教过的七年级学生陈恩,12岁,人很聪明,与同学关系很铁,但就是与父母的关系相当紧张。究其原因,总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嫌父母爱唠叨,这也管,那也管,这个不许,那个不行,经常与父母爆发矛盾与冲突。最严重的一次孩子还动手打了自己的母亲,一周时间没有回家。

了解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问题后,我告诉孩子父母,现在你们先冷处理,让我来帮助孩子剥去身上的坚冰,从自己营造的“成人大厦”中走出来。接下来,我主动接近孩子,生活上、学习上,我给予孩子关心与照顾,课余我经常与孩子一起谈心、打球,慢慢地孩子有什么话就主动找我诉说,并乐于与我交流。看看时机成熟,我便与孩子谈了他与父母之间的问题,孩子也毫不回避,并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只是不知道怎么去向父母说起。我如是告诉孩子:其实父母需要的不是你的道歉,他们需要的'、希望的是自己的孩子能茁壮成长。

不知道怎么说,那就把自己想说的动笔写出来,相信父母会原谅你的。

孩子遵照我的提议,给自己的父母每人写了一封信,孩子的父母看到信的当天就给我打来了电话,激动地说孩子似乎长大了、懂事了,万分感谢老师的教育。我在分享父母的激动与高兴的同时,又一次感觉到我工作的幸福与自豪。不久后的一天,我家访到陈恩家,看到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场景,我更坚定了作为教师心中的那份信念。

其次,在中小学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他们一方面社会交往的需要增多,并希望别人理解自己,而另一方面却又不轻易透露自己内心世界的秘密,故而产生心理的闭锁性与孤独感。针对这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教师与父母应充分关心他们的心理变化。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对他们的“心事”应及时关心与疏导,而不要采取强制的办法和施加压力对他们加以斥责。那种以成人的心理胡乱猜测他们的内心活动的做法不会有任何好处。教师和家长要关心和热爱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在他们感到无人理解而苦闷时,要给予真诚的启发与帮助。

其次,中小学学生情绪容易激动,情绪的两极性十分突出。他们常因为顺利与成功而欢喜若狂,也会因一时挫折和失败而很快便灰心丧气。他们常常因为没有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时冲动而造成不良后果,并为此而懊悔不已。教师针对这一情况,要帮助中小学学生提高思想水平,发挥理智的作用,处理好人际关系,加强意志锻炼。在他们情绪激动时,要耐心的进行“冷处理”,及时分析情绪冲动带来的害处。

再次,中小学学生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因而行为的独立性与自觉性都有所增长。与此同时,他们也会盲目自信。但与之相矛盾的是,他们易受暗示。他们很容易受别人或外界的影响而轻易决定主张或改变决定。因而,他们会跟着好学生做好事,也会跟着闹事者“起哄”。这跟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心理的模仿性和从众性有关。

教师针对中小学学生的这一特点,班集体中应创造以“正气”占优势的良好的心理气氛,和提供良好的榜样。这是有效的教育方法。教师还要善于组织和引导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实际锻炼,这对于培养中小学学生的意志是很必要的。

最后,中小学学生的求知欲强烈,他们对自然和社会充满好奇,但他们的识别力低,因而积极的与消极的东西都会接受,这时出现求知欲强烈但识别能力低的矛盾。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上面的4篇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总结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青少年心理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