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范文【8篇】

数学是我们从小就学的,那么大家知道数学的课堂实录怎么写吗?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课堂教学实录相关内容,快回答精心整理了8篇课堂教学教学实录范文,欢迎查阅与参考。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 篇一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位置》

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

认识左右的相对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准备:

学生: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

教师:小动物头像、拼音字母、路线图。

学情分析:

这是小学数学第二节有关“空间与几何”内容的课,学生在第一节已经初步认识了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学生在入学前,已有了上、下、前、后、左、右的生活经验与感知,本节课要求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上、下、前、后,请同学们指一指你的上、下、前、后。师指着左、右这两个方向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两个叫什么吗?(同学会说出左右),好,我们今天就学习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设计思路

通过复习上、下、前、后,用旧知引入新知,从学生的直接经验出发,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1.从左手、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用双手做很多事,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想一想,我们写作业的时候,左手和右手各做什么?

生:左手压住本子,右手拿铅笔写字。

师:我们吃饭的时候,左手和右手是怎么分工的呢?

生:用左手端饭碗,右手拿筷子。

师:左手、右手还能一起做哪些事呢?

生:看书的时候,左手翻页,右手拖住书。

师:同学们再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谁来说一说?

生1:左耳朵、右耳朵。

生2:左眼睛、右眼睛。

生3:左腿和右腿。

……

师:我们把写字那只手叫右手,敬礼、握手等都用右手。右手那侧称作右侧,不能写字那只手称左手,左手那侧称为左侧。

设计思路

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左、右奠定基础。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使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教学时,学生常常因左、右手配合做事而较难分开体会,教师通过引导想左、右手的分工,使学生对左、右有了初步感知。

2.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左手捂住右眼,右手捂住左眼。

设计思路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体验自身的左和右,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会用左和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1)摆一摆

师:下面,我们就来活动一下自己的双手,动手摆摆学具。(按顺序摆放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

生:摆在最左边的是铅笔。

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生:摆在最右边的是铅笔盒。

(2)数一数

师:(点着学具)从左边数一数。(师观察学生是怎么数的)

师:一共有几个学具?

生:一共有4个学具。

师:再从右边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学具?

生:也是4个学具。

师:我们数数的时候,无论从左数还是从右数,总数是相同的。

师:从左边数橡皮是第几个?

生:橡皮是第二个。

师:从右边数橡皮是第几个?

生:橡皮是第三个。

……

(3)说一说

①说一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要求同桌合作,一个说给另一个听)

②老师站在同学中间,问:我的左面是谁?

(生只回答和老师最近的那个)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老师的左面所有同学,都该是左面的。

(师:对,这一排的都是老师左面的同学)

师:(指一个右上角的同学)她在老师什么位置,你们知道吗?

生有疑惑。回答不出。

师:(指着右上角)这个既在前面,又在右面的位置,叫做右前方,也称右上角。

师:(指着右下角问)那这个位置叫什么?

生:(齐答)右下角。

师:指着左上角,左下角问学生……

师口令:把铅笔盒推在左上角,右上角等……

(4)做一做

师:体育课上,老师经常让我们向左转、向右转,你们是怎么做的?师先示范,学生观察怎么迈脚。

生起立向左转,向右转……

师让学生面向不同的方向,指出左右,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设计思路

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做一做,把操作、观察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掌握以“?”作标准来确定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面对的方向不同,左右位置就不同。摆学具,利用环境与工具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运用拼音字母课程资源和左右转,建立学科之间的整合。

4.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师:(举出左手)我举的是哪个手?

生有的说左手,有的说右手。

师:要想知道是哪只手,我转过去和你们面对同一个方向就知道了。

师:(举出右手)你们举出哪个手才和老师举的是同一个手?

生举得正好和老师相反。

(因为我们是面对面,左右正好相反)

师:(面对学生)老师的左面是谁?

生能从老师角度出发,找老师的左面,而不是他们的左面。

师出示小动物头像,生回答小熊猫的左面是谁。

生能从熊猫角度思考,说出它的左面有小兔和狮子。

(我们面对面的时候,因为前后的方向相反,左右的方向也相反。)

设计思路

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巧妙地用设疑的手法让学生们判断教师举的是不是右手,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再让学生举起右手与教师对照,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其中的奥秘;最后通过教师的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面对面地站着,因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师生的积极参与、交往与互动,做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从空间到平面,逐步建立空间观念,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5.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师:小明看见楼道上写着“右侧通行”的标语,产生了疑问,那左侧留着做什么?上下楼梯都靠右面走,不是撞架了吗?谁能帮助小明解决?

生:因为上下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不会撞到,正好错开。

师让两个学生到讲台前模拟右侧通行。

师: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靠右走,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不可以在楼道上拥挤,大声喧哗。

巩固性游戏

1.师口令,学生拿橡皮模仿汽车,听口令左转或右转。

2.同桌互动:一个人说,一个人做。

拓展性问题

1.公共汽车的车门在哪面?你们知道为什么在右面吗?

2.我们一些同学每天坐小轿车,说一说,方向盘在哪面?

3.轿车前面有两个灯,一个是左转向灯,一个是右转向灯。(师出示左转标志和右转标志),生活中这样的标志,你在哪见过?

探索性问题

1.出示小华家路线图,说一说怎么走可以到小华家?

2.我们走近福兴小学的大门,向什么方向走,到大厅,再向什么方向走上楼梯?再向什么方向到教室?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思考,再全班交流)

作业及其反馈

通过练习,多数学生能理解左右的相对性。能应用左右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少数学生不能快速分辨左右。

设计思路

为学生创设探索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真正体现。设计有梯度的内容,让每个孩子都学到基本的知识。知识的拓展和探索,使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说课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重难点:认识左右的相对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这是一节空间与几何初步知识的课。在学生会辨认前后、上下的基础上来辨认左右。在教学设计中,紧紧依据课标,通过数学游戏,使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按照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的结果目标来设计。内容设计层层深入,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利用学生现有的资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有趣的事物中选取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确定左右有两个标准,第一以看图人的左右为标准,另一个以图上人的左右为标准,我们看图上人是镜像关系,正好与我们实际相反,这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也是难以区分的问题,是本节的难点,教师从空间到平面的引导,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教师设计了一些有拓展性和探索性的习题,使内容具有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符合新课标要求。

1.明确目标,游戏强化。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如:摆一摆自己的物品、说一说自己的座位、摸一摸自己的身体部位、找一找自身的左和右、我来发指令等等,让孩子们的视觉、触觉、听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动脑,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旨在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2.源于生活,服务生活。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 篇二

1设计思路

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法,通过“创新情景,提出假设,探索问题”,以此为核心,启发为手段,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探究,体验科学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技法,同时,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借多媒体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现学生发现的“新知”和微观结构,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借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提出,为学生创设一个更为广阔的施展创造力的空间。

2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②通过分析乙醇分子结构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使学生了解羟基官能团的结构对乙醇的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乙基对羟基也有一定的影响,使乙醇中的羟基有它自身的特点。③使学生掌握有机物结构测定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b.能力目标:①通过所学理论知识,推测元素化合物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观察能力。③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c.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②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探究内容与方法

3.1通过定量计算探究乙醇的分子式

3.2通过模型搭建乙醇的结构式

3.3通过实验探究乙醇的化学性质

3.4通过猜想探究乙醇断键的可能性

4教学实录

[新课引入]今天我们讲与酒有关的内容,酒给我们带来很多欢乐,也给一些人带很多的痛苦,饮酒过量后驾车可能会引起严重的交通事故,交警执勤时,手中有一个快速测定饮酒含量的一个仪器,我们今天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类似的装置。(介绍该装置的使用方法)

[教师引导]事实上,酒已经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张家港的“沙洲优黄”、古井贡酒、美容产品中的发胶等。大家知道,黄酒长时间贮存,密封不好,会有酸味;烈性白酒中含乙醇50-70%(贮存时间越长越香味),保存不好,味道会变淡一些;为什么有的人“千杯万盏皆不醉”,而有的人则“酒不醉人,人自醉”,闻酒就脸红呢?就让我们一起从本堂课开始来慢慢解开其“醉人的笑容”吧!

[过渡]前面我们学过测定有机物的常规方法,这里我们给出有关有实验数据

[投影]某有机物4.6g,完全燃烧后生成0.2mol二氧化碳和5.4g水,且此有机物的蒸气的相对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气的23倍,求此有机物的分子式。

[学生计算]

[教师引导]我们请[学生2]说一下解题的思路怎样?

[设问]假如实验数据中没有给出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否可以确定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教师引导]从计算出的最简式(C2H6O)n中分析可知,2个碳最多可与6个氢结合,已达到碳的最大值,所以,n=1。可以确定这就是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过渡]有了分子式,还不能确定其结构,现在我们课桌上有模型供学生探究,推测该有机物可能的结构简式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搭模型,教师指导]

[教师引导]搭好的先举手,想想看,还有没有其他的结构?

[学生3]展示自己所搭的模型,并解释。

[投影]同学们搭出的可能的结构式。

[教师引导]比较这两种结构氧原子的位置及氢原子的环境情况,如何通过简单的实验来证实我们的猜想?

[投影]分别取5mL水、无水乙醇于烧杯中,分别投入一小块钠,观察现象,之后滴入几滴酚酞。

[学生实验探究2]

[教师引导]边观察学生实验,边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

[学生4]有无色气泡在钠粒表面生成后逸出液面,最终钠粒消失,液体仍为无色透明;投入水的钠块,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响声。

[学生5]烧杯内钠粒沉于液态无水乙醇底部

[教师评价]通过实验发现钠与水或该有机物反应时的剧烈程度不同,放热不同。通过实验现象,初步分析乙醇可能是哪种结构?比较两者化学键有什么不同之处。从煤油结构、猜测的两种结构、水的结构等角度分析。但需要实验进一步论证之。

[投影]乙醇、乙醚、水和煤油的四个结构式

乙醇与水的分子结构比较

[学生讨论]对投影的结构式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乙醇的结构式。

[板书]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

[教师引导]―CHO不能写成―COH,断键形式是与羟基氢及其相连碳原子上的氢,也就是说,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必须存在H原子。

好,这节课我们只是对乙醇的结构与性质的探究开了一个头,后面还有2个课时我们继续探究。下课。

5课后反思

这节课使学生初步认识了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的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一些科学的思维程序,这样可有助于学生更加透彻地掌握知识,把握自己的认识过程,增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内化成其自身可持续学习的潜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 篇三

如果您有这样的好课,有关于课堂教学中有意思的问题,更有关于这个问题的深度研究和思考,欢迎给本栏目投稿。

执教者简介:

孙双金,教授级高级教师,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情智语文创始人,教育部师范司《教育家成长丛书》首批20位入选者之一,江苏省首届“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现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曾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首届十大明星校长”“全国名校长”“中国十大小语年度人物”“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南京市首届基础教育专家”等称号。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200多篇文章,出版有《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孙双金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孙双金与情智教育》《情智教育十日谈》《听孙双金老师讲语文》等多部教育教学专著。其自成一派的“情智教育”在全国广有影响。

教学实录:

一、用说词法引入新课

师:(点击课件――雾的图片,播放音乐)有时,它像薄纱笼罩在山间;有时,它像棉被覆盖在山顶;有时,它像白色的巨龙游荡在山谷;有时,它像一头雄狮腾跃在山峰。(关闭音乐,打开图片)你看到这四幅画面,它是什么呢?

生:它是雾。

师:雾。(板书:雾)你能用带“雾”的词语形容形容这画面吗?

生:云雾迷蒙。

师:真好,还有吗?

生:浓雾,雾霾。

师:你看到的这个是雾霾吗?同学们笑了,你好像说的不大准。请坐,没关系。你来说。

生:雾蒙蒙,云遮雾涌。

师:都用带“雾”的词语来形容,你可以用哪些不带“雾”的词语来形容形容这些画面呢?不带“雾”的,不要查资料,就看着画面说,调动你脑子里原有的积累。

生:白茫茫,千变万化。

……

师:同学们的词语积累真丰富。好的。大家看到这四幅画面,有的是朦胧的雾,朦胧美;千变万化的雾,变化美;壮丽的雾,气势美。雾啊,孙老师也特别喜欢。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的,春秋两季的时候,经常看到田野里、小溪边,朦朦胧胧、飘飘渺渺的白雾。在白雾当中行走回家,头发是湿的,眉毛是白的,都沾的是水珠。这雾啊,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多少美好的回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飘渺虚幻的云雾当中,好不好?

生(齐):好。

【教学说明:为什么要用“说词法”?用意有四:一是调动学生原有的词语积累。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温习故有的,既是对学生原有经验的了解,也是让学生展示个人的语言积淀。二是直奔重点。本课教学是雾与霾,上课伊始,老师不枝不蔓,直入中心,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三是适当降低教学起点。借班上课,师生之间互不熟悉,如果刚刚入课,就抛出难度较大的问题,常常会把学生“一棍子打闷了”,课堂一下子就沉闷下去了。俗话说“好戏在后头”,起始问题一定要逐步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四是突出语文课的味道。学习语文就是学习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如何用最准确的语言表达所见的事物。让学生用词语表达所观察的景物,就是训练学生准确的表达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二、用比较法学习第一段

师:我们先来学的第一篇文章叫什么?(点击课件,显示《庐山的云雾》第一段)

生(齐):庐山的云雾。

师:谁来读第一段?

(生读第一段)

师:读得好,太棒了。我们一起像高瑞那样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好,老师心里面也痒痒的,想读一读。听我读,我读的和课文中有的地方不一样,请你们把耳朵竖起来听,什么地方不一样?我这样的不一样行不行?是我这样改得好,还是书上的好?请听:“景色秀丽的庐山……飘飘悠悠的感觉。”什么地方改了?

生:本来是“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老师把它改成“有高峰、有瀑布、有幽谷,有溪流。”

师:小耳朵真灵,眼睛非常地专注。你觉得我这样改好吗?

生:我觉得这样改不好,我觉得“有高峰、有幽谷”这样读起来稍微顺口一点。

生:我觉得这样不好,因为它第一个是高峰,高峰肯定是有山谷的,下面不能先有瀑布。为什么高峰下面会有瀑布?会让人产生疑问。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我就喜欢听不一样的。

生:有高峰、有幽谷就是一个强烈的对比,有瀑布、有溪流也是一个强烈的对比。

师:高峰和幽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强烈对比?

生:一个是高的,一个是低的。瀑布和溪流,一个是流得快的,很急的,一个是流得缓的。

师:高峰、幽谷都是写山;瀑布、溪流都是写水。它是一组一组形成对比的,所以我们不能打乱了说。先说高峰,再说瀑布;又说幽谷,再说溪流。所以中国语言在组织的时候,它是有规律的,这个词组排列是有规律的。我们再把第一句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齐读)

师:第二处改了什么地方?你来说。

生:“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老师把它改成了“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美丽的色彩”。

师:你觉得这样改好不好呢?

生:不好。因为它有雾是非常“神秘”的,不是“美丽”的。

师: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是经常用“美丽”这个词吗?都是美的,“神秘”不也是美吗?

生:因为雾并不是“美丽”的,它是白茫茫的,是给山谷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所以这样改是不对的。

师:这是“神秘”不是“美丽”。这是她的观点。

生:我觉得“神秘”是一种朦胧的美,比“美丽”更加突出它的美。

师:美,有各种各样的美。你们来给我说说有哪些美?(示意举手)

生:有朦胧美。

……

师:有色彩美,有造型美、变化美,还有气势美。美是一个大的概念,而云雾的美,最主要是什么美?神秘的美。这个神秘,就抓住了“雾”这个事物最本质的特征。所以你们平时写作文的时候,不要总是美啊美的,要把它具体是什么美要写出来。这就抓住了本质的特征,我们再来把第一句读一读,好好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

(生齐读)

师:“神秘”到什么程度呢?“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

生(齐):飘来的云雾。

师:就在仙境当中,神秘到什么程度呢?“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

生(齐):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师:作者这样叙述描写是笼统的。那美到什么程度呢?让我们具体走进庐山当中(点击播放第二段),谁来读第二段?

(生读第二段)

【教学说明: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第一段教学中,我两处都用了比较的方法。第一处,我故意把课文中的顺序“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改成“有高峰,有瀑布,有幽谷,有溪流”,让学生品读比较。学生在反复品读中发现“有高峰,有幽谷”都是写山,“有瀑布,有溪流”都是写水,虽然是四个短句,但作者由山而水,有层次,有顺序。我们的学生平时写作时几乎不考虑这样的语言逻辑,设计教师故意出错这一环节,就是为了提醒学生关注行文的细节。第二处把“神秘”改成“美丽”,也是从学生作文中受到的启发。学生作文中常常会用“美丽”一词,因为“美丽”是个大帽子,戴在哪个头上似乎都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到“神秘”才最准确地写出了云雾的特点,以后我们描写事物时应运用最准确的词语,不能用大众化的“好看”“美丽”替代。】

三、用联想法学习第二段

师:不错,我们一起读一读“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段。

(生齐读)

师:拿出笔来,把这段的中心词圈出来。这段当中的中心词是哪一个词呢?一起告诉我。

生(齐):千姿百态。

师:(板书:千姿百态)“千姿百态”,你能把“千姿百态”换一个词语说说吗?还可以说什么呢?

生:形态万千。

……

师:“千姿百态”用你的话解释就是,千百种姿态,可以换一换叫“千百姿态”。就是讲它有许许多多的姿态,叫千姿百态,千百姿态,姿态万千。这都是意思相近的。那么,这段当中写了庐山的云雾的哪几种姿态呢?第一种姿态像什么?

生: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

师: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绒帽圆圆的,什么颜色?白色的,白白的,圆圆的,这是一种姿态。一态。

生: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师: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长长的,白白的。二态。

生:像茫茫的大海。

师:像茫茫的大海,辽无边际的,广阔无垠。三态。

生:像巨大的天幕。

师:四态。写了四态是不是?我们来读读看,我读前面的,你们读后面的。我们来欣赏庐山山顶的四态云雾。“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

生(齐):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

师: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

生(齐):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师:云雾弥漫山谷时,它像――

生(齐):茫茫的大海。

师:云雾遮挡山峰时,它又像――

生(齐):巨大的天幕。

师:明明是“千姿百态”,后面的四态怎么能体现它的千姿百态呢?庐山的云雾是不是就是这四种姿态啊?

生(齐):不是。

师:还有什么姿态你说说看?那个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永远像一个白色的绒帽吗?它会变化,会变成什么?请你展开想象。

生:还可能变成软绵绵的棉被。

师:变成软绵绵的棉被,这是一种姿态了,五态了。还可能?

……

师:同学们的联想真是丰富,如果这样写下去那才是真正的“千姿百态”。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写它个十态,二十态,他就写它的四态呢?

生:如果一直写下去,就没完没了了。就把这四态拿出来,让你能联想到另外的几百种形态。

师:只能列举典型几态,让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

生:作者他是先写笼罩在山头的云雾,然后再写缠绕在半山的云雾,然后接下来写弥漫山谷,最后写遮挡山峰。就是从上然后往下这样描写,其他的让我们自己去想象。

师:好极了,写得有层次,有代表性。选择几种姿态,把代表性的写出来,最美的写出来,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往往写景的文章,一般人不愿意读,同学们更不愿意写。为什么呢?写不具体。我曾经听过一个非常有名的老师说过一段笑话:说带四年级的学生游长城,看了一天,回来叫小朋友写作文。写了两节课,一个小朋友的作文交上去,是这样写的:“啊!长城真长啊!啊!他妈的真长啊!”他憋了两节课,最后把脏话都憋出来了。他不知道怎么写这个长城,写景的文章难写,对不对啊?这篇文章教给我们很重要的一种写作方法(板书:联想),叫什么?

生(齐):联想。

师:最典型的是用什么?(板书:像……)比喻句,“是”也是比喻句,“似”也是比喻句(板书:是……似……),还有什么?

生(齐):如。

师:(板书:如……)“如”也是比喻句。对不对?当你说不清楚的时候,就打个比方,这是写景文章中很重要的方法。像什么、是什么、似什么、如什么。跟它相近的事物拿过来,把它写美了,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我们一起把这一段读一读,欣赏一下。

(生齐读)

师:看看你们真的懂了没有?是不是真的会联想?我要考一考你们。

(出示文字:仿写: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围绕在山头的云雾,像是 ;那些流淌在山谷的云雾,像是 。云雾风起云涌时,它像 ;云雾轻舞曼妙时,它像 )

师:请你展开联想,写四句话。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课文是笼罩在山头的,我把它改成:那些围绕在山头的云雾,像什么?那些流淌在山谷的云雾,像什么?云雾风起云涌时,它是什么?云雾轻舞曼妙时,它是什么?请你拿出笔来,就把“像”后面,“是”后面的句子写在课文的旁边。

(全班齐写)

师:写好的举手,示意一下。才思敏捷啊,了不起。已经写好两句的请举手,我认为写好两句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你来读你的两句,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围绕在山头的云雾……

生:像暖和的围巾。

师:那些流淌在山谷的云雾……

生:像一条巨大的白龙。

师:好,给他掌声。(全班齐鼓掌)还有写好两句跟他不一样的吗?我们听听不一样的看法,你来。

生:那些围绕在山头的云雾,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唱着;那些流淌在山谷的云雾,像缓缓流着的小河,叮叮咚咚地流着。

师:流淌在山谷的云雾,像小河叮叮咚咚地流着。这里面的比喻句,我们探讨探讨。那些围绕在山头的云雾,像一只鸟吗?一只鸟怎么围绕在山头呢?这个联想有点不太相似,你再想一想。

……

师:好极了,请大家把手放下。展开联想的时候,注意你想的事物和原有的事物,要有相似的地方。像棉被、像围巾、像长长的白色领带、像白色的跳绳,这都是想象的,事物之间是相似的。把一个巨大的云雾,比作一只小鸟的时候,就有点不大恰当了。所以,要考虑两个事物之间要有相似的地方。刚才,我们欣赏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板书:姿态美),这是写了庐山云雾的什么美?

生(齐):姿态美。

【教学说明:学习语文要善于运用形象思维,因为语文,特别是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说话的。本段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打比方。学习这段语言,我先让学生理解作者打比方的妙处,这是理解层面。但学语言如果仅停留在理解层面,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语感得不到培养,创造能力更得不到发展。因此,我的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超越文本,展开想象,创造自己的语言。】

四、用仿写法学习第三段

师:(点击课件,显示第三段)庐山云雾还有什么美呢?第三段,我们一起读一读。“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生齐读)

师:第三段和第二段在写作结构上、方式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第三段的中心词是什么词?

生(齐):瞬息万变。

师:告诉我“瞬“字怎么写,左边是个什么?

生(齐):“目”

师:“目”字旁(板书:瞬息万变),这个“目”字旁跟什么有关系?

生(齐):眼睛。

师:那么这个“瞬息”是什么意思呢?

生:一眨眼。

师:一眨眼的功夫,它就发生哪些变化啦?

生(齐):千万种变化。

师:千万种变化,它的变化是多么快(板书:变化美)。如果说上面是写出了它的姿态美,这一段主要写它的什么美?

生(齐):变化美。

师:快到什么程度呢?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什么?

生(齐):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

师: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什么?

生(齐):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师:刚刚还是,注意这个词语:(点击文字,关键词语刷红)“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又变成……”这样的句式,你可以仿造说一句话吗?

生:弟弟明明是满脸笑容地问我,转眼间就变成一脸迷茫地问我。

师:弟弟的表情变化真快啊!好。

生:孙悟空刚刚还是一只小苍蝇,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明明是一匹白马,他又变成了一只凶猛的大老虎。

……

师:这就是变化之快,瞬息万变。庐山的云雾也就是那样瞬息万变,我们一起来把这一段读一读。你能把它背下来吗?给你们一两分钟,好不好?试试看背一背,开始。

(全班试背诵)

师:好,时间到。把课文合起来,把眼睛闭上,试着背背看。

(生背诵)

师:我听了,什么地方难背呢?关键是事物之前的一个修饰语,大家不容易记住“明明还是一缕轻烟”,简单的句子是“一缕轻烟”,它前面加了一个什么词?“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它这一缕轻烟是“随风飘荡”的,这个词语加得好。“转眼间就变成了九天银河”,它在“九天银河”前面加了个什么词?“一泻千里的”。这两个词一加,语言就丰富了,就更具体了。“明明是一匹白马”什么样的白马?

生(齐):四蹄生风的。

师:“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看清楚,它又变成了一座冰山。一座什么样的冰山呢?

生(齐):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师:体会到了没有?在一个具体事物之前加上一个修饰语,“随风飘荡”“一泻千里”“四蹄生风”“漂浮在北冰洋的”这些修饰的词语,就让你的句子更具体、更形象,看得更真切。就像电影的特写镜头,浮现在你的眼前。我们再来背一遍,实在不行你就睁开眼睛读一读。

(生齐背)

师:马上掌握了,这就是背诵的技巧,也是学习语言的技巧。那么我问同学们,庐山的云雾就写它“千姿百态的姿态美”“瞬息万变的变化美”,庐山的云雾除了姿态美、变化美之外,你想想看还应该有什么美?

生:朦胧美,神秘的美,色彩的美,还有外表很美。

师:外表是个大的概念,形状、色彩、姿态都是它的外表、外形。人讲“表”,物讲“形”,注意它的区别。说得非常好,同学们说的庐山的云雾还可能有它的朦胧美(板书:朦胧美),还可能有它的神秘美(板书:神秘美),还可能有它的色彩美,作者都省去了。抓住最典型的姿态美、变化美来写。朦胧美呢?是一种怎样的美呢?让我们从平原走向山区看一看山城的朦胧美(点击课件,显示山城的雾),课文当中有没有?

【教学说明:学习就是模仿,学习就是举一反三,本段让学生仿照课文句式特点说话,是很好的语言训练。“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又变成……”这样的句式突显了事物变化之快。学生的领悟能力很强,迁移能力也很强,他们从云雾迁移到日常生活,想到了弟弟、孙悟空、妈妈、天气……】

五、用拓展法学习《山城的雾》

(生读资料)

师:作者写文章、写诗,往往都会用一个中心词、关键词。你看“千姿百态”,你看“瞬息万变”,这首诗当中的中心词是什么词呢?

生(齐):无比奇幻。

师:(板书:无比奇幻)无比奇幻,作者展开联想,奇幻在哪儿呢?像天上的仙女撒下帷幔,山城变成了什么?

生(齐):变成了谜一样的宫殿。

师:这是什么样的宫殿?

生(齐):谜一样的宫殿。

师:你换一个词,不说谜一样的宫殿,在你的心目中像什么样的宫殿?

生:像一座神奇的宫殿。

……

师:像天上的仙人的宫殿,在我的心中像童话般的宫殿。想象可以更丰富一点吗?更奇妙一点吗?太阳一出山便被罩住,天空只剩下一个淡淡的什么?

生:圆。

师:你能给他说个比喻句,说得比他更美一点吗?太阳一出山便被罩住,天空只剩下一个……

生:太阳一出山便被罩住,天空只剩下一个大火轮似的圆。

……

师:读诗的时候你也可以做诗人,创造诗。现在就是你们的创造,你再来创造一下

生:太阳一出山便被罩住,天空只剩下一个又大又红的圆苹果。

师:大车小车都提着红灯笼,像老爷爷走夜路,缓缓向前。只听见雾中哒哒的脚步声,看不清路上行人的脸。看不见枇杷山顶的红灯,看不见电视塔的塔尖……汹涌的雾在翻卷,就像神话中的“水漫金山”!汹涌的雾在翻卷,请你打一个比方?(示意举手)

生:就像一条蜿蜒的龙。

……

师:汹涌的雾在翻卷,就像神话中的“水漫金山”啊!我真写不完雾中的奇景,我要把它绘成美丽的画面。写诗,最需要的一种能力叫联想(板书:想象)和什么?

生(齐):想象。

师:对,这联想和想象能力是诗人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钱钟书的《围城》,我们都喜欢看。我在读钱钟书的《围城》的时候,特别欣赏他书中有无数奇妙的的比喻,这叫作“钱氏比喻”。钱钟书的比喻独特。讲一个人是不是有才华,是不是才子,就是看他联想丰富不丰富,能不能有奇妙的比喻。说不清的时候来一个比喻,这是写诗写作品写文章当中,很重要的一个能力。同学们,美丽的雾啊,让我们神往;美丽的雾啊,让我们留恋;美丽的雾啊,让我们沉醉。但是,自从我十年之前调到南京之后,我就再也看不到雾啦。你知道,我看到的是什么?

【教学说明:《山城的雾》是拓展课文,属于略教的范畴。教学重点要学得扎实,学得有效,如上面的《庐山的云雾》教学。次重点要教得巧妙,教得得法,起到烘云托月的功效。《山城的雾》教学紧紧扣住一点――联想,继读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山城的太阳被云雾笼罩住了,还可能像什么?山城被云雾迷弥,变成了谜一样的宫殿。在你心中,山城还像什么呢?汹涌的雾在翻卷,就像神话中的水漫金山。你还可以打一个不一样的比方吗?好的课堂就是让学生的思维向四面八方打开,我就是朝这个方向努力的。】

六、用说文解字法学习“霾”

生:霾。

师:(板书:霾)看到的是霾,“霾”和“雾”本来同出一家,它们都是什么头?

生(齐):“雨”字头。

师:都有“雨”,都是水做成的。但是,它们不同在哪里呢?说说你了解中的“霾”是什么呢?

生:“霾”是尘埃和灰尘组成的。雾是不害人的,霾是害人的。还可以直接粘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

师:这个“霾”中有毒的东西吸到你的肺里,排不出去的。

生:霾中还有PM2.5。霾是由很多有害的物质组成的,所以一吸入我们的口腔道会产生很可怕的疾病。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把手放下。你知道这个“霾”,古时候有没有?

生(齐):没有。

师:(显示“霾”字)那我们就来说一说“霾”。我们从文字的角度来说一说“霾”,“霾”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可以把它分成什么头?(点击课件,显示“雨”字)

生(齐):“雨”字头。

师:“雨”字头,下面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个什么字?(点击课件,显示“豸”字)你能猜出来,我就拜你为师,你就是我的老师。这是什么字?

生:“虫豸”的“豸”。

师:你姓什么?

生:王。

师:王老师,握个手。太厉害了,这把我吓到了。这就读“zhì”,跟我一起读。

生(齐):豸。

师:你知道这个“豸”是什么意思吗?

生:“豸”就是一种虫豸,连在一起的话是一种虫子,现在比喻那种非常懒的小虫子,人也可以这样来比喻。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们学校最近有汉字听写大赛,正好听写到这个字。

师:好。“豸”是没有脚的虫子。古人造字太厉害了,他怎么知道“霾”里面就有虫呢?并且就知道霾里面的虫,还没有脚呢?他怎么能预见到我们现在的霾里面是有虫的,虫还是没脚的呢?

生:我想可能他们古时候也可能有霾。

师:他说古时候有霾。

生:古时候的霾,可能比我们现在还要厉害。古时候人们都烧火,一定会产生一些雾霾,也许古人都觉得雾和霾不一样,是像沙子一样的,以为那种是一种没有脚的虫子。

生:古时候那边的霾就像一个没有脚的虫子,在空中飘着,所以古人以为它是一只没有脚的虫子。

师:你这个想象非常奇妙,很有意思。

生:那些古人发现霾可以直接进入身体里,就像肚子里的蛔虫,对人是有害的,所以就把它当成虫子。有可能古时候这个“霾”字和现在的“霾”字,意思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

生:霾,现在是代表有害,而古时候可能这个霾字代表其他意思。

师:没有这么可怕,我们再看看“霾”,古人还怎么造的。下面右边是个什么字?

生(齐):里。

师:我们再把它拆开,上面是个什么字?(点击课件,显示“田”字)

生(齐):田。

师:下面是个什么字?(点击课件,显示“土”字)

生(齐):土。

师:“霾”是田里的土,被风吹起来,土里的小虫子,飞扬在天上。刮着大风,湿度很大,沙土飞扬,小虫子裹挟在沙土里面,这就是古时候的霾。那时候的霾,只有沙土,只有土壤里的小虫子。我们今天的霾,工业社会的霾,和原来的霾里面有什么不一样?我们现在的霾里面加了什么?

生:我们现在的霾里面加了PM2.5和空中的污染。

生:汽车的尾气。

师:汽车的尾气,古时候有没有?

生(齐):没有。

师:没有。我们现在的霾里面还加了什么?

生:还加了烟花放出来的纸屑。还包含工厂放出的废气。

师:工厂废气。同学们,我今天早晨7:30从南京坐火车过来,进到你们杭州城北,我就拍了几张照片,全是工厂里的烟囱,冒着滚滚的白烟,在你们杭州城的北部。我们现在好多城市的周围,被许多化工厂包围着,滚滚的浓烟弥漫着。原来,化学工业排放出来的有毒气体排放到了空中,到了霾中,对我们人体产生了伤害。中国的古人造汉字很有意思,从这个“豸”字我就看到古人造字的无穷的智慧。看到一幅图,是把现代的霾放大到一千倍,这个一千倍的霾当中,有许多虫子,没脚的虫子。最早诗经当中就说到了“霾”,诗经当中有首诗叫《终风》。第一段“终风且暴”,这个“终”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解释一下?给它组个词语。

生:意思是“终于”。

师:不是。(示意举手)

生:始终。

师:有点这个意思了。

生:应该是最后。

师:从头到尾。

生:“终”应该是终日,就是每日的意思。

师:山上的积雪,终年不化。就是一年到头都不化。终,就是“一直”的意思。“终风且暴”,这个天一直是暴风雨。第二段“终风且霾”,这个天从早到晚,天空中刮的都是雾霾。古代《诗经》的时候就有这个“霾”了,但是那个时候的“霾”不像我们今天之“霾”。下面给大家看一篇文章,是我们北京东路小学赵昂同学写的一篇“霾”的自述。我让你们用一分钟迅速看完,看完之后用一句话表达你阅读的感受。开始。

(全班阅读)

【教学说明: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清代王鸣盛说:“《说文》天下第一种书。遍读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余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也。”《说文》为文化学百科全书。仔细研读“霾”字,你会发现古人造字的智慧。难怪《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霾”可分成“雨”和“豸里”两部分,“豸里”又可分成“豸”和“里”两部分,“里”又可分成“田”和“土”两部分。《说文解字》上说:霾,风雨土也。从雨豸里声。《诗》曰:“终风且霾。”篆文“霾”=雨(雨,降水天象)+豸(豸,野兽)+里(里,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埋”的省略),强调沙尘暴的“埋兽”现象。造字本义:猛烈的沙尘暴淹没树林、走兽。我在教学里就“豸”(zhì),无足的小虫拓展开去,联想霾中包含大量有害病菌,给人体带来极大伤害,也可以说是与时俱进吧。】

七、文说、诗说、图说“雾霾”

师:读出你的一句话。

……

生:神州三月飞尘埃……密林鸟鸣百花开。

师:给他掌声,读得真棒。

(全班齐鼓掌)

师:这首诗你们喜欢吗?你觉得什么地方写得好?你喜欢它什么地方?

生:它每一行的字都是一样的,读起来比较顺口。

师:顺口就是押韵。一般诗讲究二、四、六、八、十、十二的押韵,我们来看看它是不是这样押韵的:埃、害、癌、埋、来、盖、淮、灾、开,都是押韵的,读起来就朗朗上口。诗歌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押韵、上口。

生:里面还包含了告诉我们很多霾的信息。

师:霾是怎么来的呢?天昏地暗、秸秆焚烧、尾烟缭绕、汽车尾气、高楼大厦沙中埋――沙尘、病菌、雾霾是从这么些东西来的。

生:我认为它的语言非常简练。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如果说前面是“字说”“文说”,(板书:诗说)这里是“诗说雾霾”。还可以哪些形式来说雾霾呢?我们再来看一看(点击课件,显示:沁园春・霾),还可以戏说霾。(板书:戏说)看看戏说是怎么说的呢?听孙老师读一读。“《沁园春・霾》北京风光,千里朦胧,万里尘飘……尘入肺,有不要命者,还做早操。”戏说,这是把古诗词改了戏说。还有这样戏说的短信当中:《喂人民服雾》(点击课件,显示:喂人民服雾)。“网上大家都在议论要给PM2.5取个中文名。严肃点叫公雾源,高端点叫京尘,霸气点叫尘疾思汗,乐观点叫尘世美,但总是觉得差了点什么,直到那五个字映入眼帘,才知道中文的强大,”什么?

生(齐):喂人民服雾!

师:我问大家一个严肃的问题:人们为什么要戏说它呢?为什么不好好地说?要戏说它?

生:在人们笑的同时,让人们在笑中感觉到这个雾霾的可怕。一边让他开心,一边知道雾霾的可怕,这样就可以避免雾霾了。

师:这叫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生: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不可弥补的伤害。

师:伤害,那就痛斥它,骂它,批判它不就行了。为什么要戏说?

生:好笑,是作者在讽刺它。如果是很正式地说的话,有些人知道要保护环境,但他不肯去做。要是像这样戏说的话,他们就会记在心里。

师:戏说的几大好处:第一大好处,大家开心;第二大好处,大家记得牢;第三个,表达人们战胜雾霾的乐观主义精神;第四个,在戏说的笑声当中背后也含着泪,大家对它无可奈何,对它无奈,透着悲凉。我们除了戏说,还可以怎么说?(板书:图说)

生(齐):图说。

师:(点击课件,显示图片)不是胡说,是图说。这幅图,他已经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雾霾中的国”。我要考一考你们,能不能起一个不一样的名字?反映出你的才华和智慧。给一幅图起一个名字,是一个人重要的语言能力。

生:中国霾,霾的游乐场。

……

师:我昨天看到百度上一则新闻:德国的外长访问中国的石家庄。外国的媒体是怎么报道的呢?说石家庄是中国最肮脏的地方。《参考消息》是这样报道的。所以我们在笑的背后,我们感到沉甸甸的悲哀。美丽的中国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你看(显示图片)天安门,看不见毛爷爷;你看所有的房子都戴上了口罩,十面“霾”伏;你看戴上了防毒面具、霾中的人怎么生存?(显示参考题目)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美丽的雾、神秘的雾、朦胧的雾、千变万化的雾,多美啊!后半程学习了可恶的霾,字说、文说、诗说、戏说、图说。下面请你们用雾和霾为内容,写一段话。可长可短,定个题目,给你5分钟时间。可以写美丽的雾,可以写可恶的霾,开始。

(全班齐写)

师:好,时间关系我们请几个学生上来,展示一下他们的作品。一个同学他没有写完,写多少读多少。你写的是什么?他写了一首诗,诗名叫什么?

生:《全是霾》。

师:作者的名字?

生:王忠益。

师:诗《全是霾》,作者名字王忠益,开始。

生:令天长哭全是霾,就连狗也要悲哀。就算全国戴口罩,也要把人送天台……

师:打油诗,顺口溜。给他掌声,还有一个更有才的,你的词的名字叫什么?

生:《忆雾霾》。

师:他套用了《忆江南》,你来读一读看。

生:雾霾好,雾霾就成埃;雾霾一来就停课,雾霾一来就生病,能不忆雾霾?

(全班鼓掌)

师:他有幽默的才能。大家对雾霾看样子充满了痛恨、充满了调侃,也用一种乐观的、诙谐的语言来表达,可以的。我还看到好多女生是写的雾,用一种优美的语言来描写雾。愿我们杭州的天空,愿我们中国的天空永远笼罩着那朦胧的、神秘的、美好的雾吧!今天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教学说明:这部分的设计有几点考虑:一是通过文说、诗说、图说等形成一个微课程雏形,丰富教学内容。二是增加教学容量,让教学内容更加饱满。我在一篇《语文教学的五点主张》曾经说过,语文教学“起点要高一点,容量要大一点,难度要深一点,视野要宽一点,积累要厚一点。”三是引入网络内容,加强语文教学的时代性,让语文教学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关注时代,关注当下,关注生活,关注热点,应是语文教学的应有担当。语文教师可不能“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 篇四

二、讲授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白菜花的构造。

我们首先来认识白菜花,请同学们看挂图(出示挂图)。这是一朵白菜花,请大家从整体上仔细观察一下,看谁能发现,白菜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学生认真观察、交流。)让学生说说白菜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有花瓣,花芯、小叶。)像小叶的这部分,它的科学名字叫做萼片,它是花的最外一层。还有花瓣,花芯的科学名称叫做花蕊。花蕊有两种,一种是雄蕊,一种是雌蕊,数目较多的这部分是白菜花的雄蕊,花中心的这一部分是白菜花的雌蕊。(边叙述边板书花的各部分名称。)指板书、遮住板书再分别让学生完整他说一说白菜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评:让学生通过看挂图,观察、叙述白菜花的构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为解剖白菜花打下了基矗]

通过观察,同学们知道了白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构成的,下面我们还要亲手解剖一朵白菜花。解剖白菜花时要用到小镊子,镊子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拿住它,用大拇指和食指来控制镊子的松紧,像老师这样做。(边讲解边示范。)现在同学们注意看录像里老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解剖白菜花的(放教师解剖白菜花的录像,并同时解说)。(1)老师用左手捏住花梗,右手拿镊子夹住被撕部分的基部,也就是下部;(2)按照认外向里的顺序一层一层撕下来,首先撕下萼片,然后依次撕下花瓣、雄蕊、雌蕊,边撕边按顺序在白纸上分类摆好;(3)注意不要损坏花的每一部分。下面我们再来看录像,按照老师这样先摆好萼片,然后是花瓣、雄蕊、雌蕊。现在,大家像录像里老师做的那样也来动手解剖一朵白花菜,看哪位同学解剖得最认真、最仔细。(学生解剖白菜花,教师巡视指导。)[评:白菜花小,教师示范解剖的话,学生很难看清楚。利用录像示范解剖,增强了可见度,同时对解剖步骤进行详细解说,使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容易掌握解剖技能。这就充分发挥了电化教学的优势,增大了教学密度,有效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解剖完毕后,教师利用实物投影仪出示解剖结果。)通过解剖白菜花,你们发现白菜花的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的数量各是多少个?(白菜花有4个萼片、4个花瓣、6个雄蕊、1个雌蕊。)

2.认识桃花的构造。

我们已经知道了白菜花的构造,下面再来认识一种新的花(出示桃花模型)。这是一朵挑花的模型,请你仔细观察,桃花又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呢?(桃花也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构成的。)

3.认识完全花。

同学们比较一下,白菜花和桃花在构造上有什么相同点?(它们都有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像白菜花、桃花这样,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齐全的花叫做完全花。谁能说说完全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学生回答。)哪位同学能用完整的话再说一说什么叫做完全花?(像白菜花、桃花这样,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齐全的花叫做完全花。)[评:对同一内容,设置不同问题反复提问,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加深了学生对完全花的认识,有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并突出了教学重点。从不同的角度提问,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既不显得罗嗦,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显示了教师较高的教学艺术。]

4.认识不完全花。

下面请同学们像科学家那样,认真细致地把你桌子上的花进行解剖(课前为各组学生准备了构造不同的花)。用解剖白菜花那样的方法,注意按照从外向里的顺序解剖。(学生解剖百合花、杨兰花等。)你解剖的百合花、杨兰花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呢?生甲:我解剖的百合花是由花瓣、雄蕊、雌蕊三部分构成的,没有萼片。生乙:我解剖的杨兰花是由花瓣、雌蕊两部分构成的,少了萼片和雄蕊。师:(用实物物影响投出学生的解剖结果)大家和他们解剖的结果一样吗?(一样。)(投影出示柳树花图)这是柳树花,它只由雄蕊一部分构成。同学们,我们刚才解剖的杨兰花、百合花和柳树花,它们是不是完全花?(不是。)为什么不是完全花?(因为它们有的缺少萼片,有的缺少萼片和雄蕊两部分,有的缺少三部分。)对于这些缺少其中一部分、两部分或者三部分的花,我们给它们起个什么名字好呢?(可以叫不完全花。)起得非常好,我们就称它们为不完全花。

三、总结巩固谁能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知识?(学生归纳总结,互相补充。)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花的构造,知道了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花按构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完全花,一类是不完全花。还初步学会了解剖花,现在,老师检查一下这节课谁学得最好。(投影出示练习题,内容附后。)[评:练习题的设计具有针对性,进一步突出了教学重点。]同学们,花与人类的关系实在太密切了。花既能美化环境,使空气清新,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所以,同学们平时一定要爱护花,有条件的还要学着养花,从而进一步探索花的秘密,使我们生存的环境更加美好。[评: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就产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同时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究科学的志趣。]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 篇五

知识与技能:会分析中东地区重要的地理位置,知道中东地区的范围、主要国家及城市,重要的临海、海峡及运河,记住石油的分布、生产和输出情况及其路线。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地图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运用地图、统计数据分析中东地区石油资源对本地区经济及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通过中东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产生水资源匮乏的原因和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通过阅读材料和图片,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产生的原因,通过学习,能归纳本区成为热点地区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关注世界上焦点地区和焦点问题的习惯,学会从地理角度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及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平等观(快回答★www.kuaihuida.com)念,呼吁世界和平、反对战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总结、归纳中东长期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中东地区战略性的地理位置;石油资源的分布、生产、输出及其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气候和河流分布特点;文化宗教的差异。

难点:运用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一个地区对世界影响较大的原因;正确看待和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①提前一周通知,宣布比赛规则,公布比赛环节,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环节作准备。尤其是PK“最佳新闻解说员”、“最具表演力选拔赛”这两个比赛环节的学生需提前报名、分组准备(从写稿到表演排练)。②自愿报名做评委的学生制定评分准则并公布于全班。③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教师做PPT、教学设计及预期设想。

【新课导入】

各大选秀比赛节目在全国热播,应广大观众强烈要求,今天进行全校“快乐学生”的选拔赛,主题:中东。

【展开新课】

师:首先进行“最佳新闻解说员”选拔赛,有请第一位挑战者。

生1:……

生2:……

生3:……

师:三位挑战者比赛结束,评委可以打分。从刚才的几段新闻中可以用哪4个字概括中东地区总的特征?

生:战乱不断。

师:这节课“快乐学生”选拔赛就围绕中东“5W”来进行具体研究与比赛。

师:PPT展示。

1.What?中东指什么(概念、范围)

师:“中东”是指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是以欧洲为立足点划分的地理区域。16~17世纪欧洲国家向东方扩张时,按距离的远近,将部分东方国家分为近东、中东、远东。观察对比两幅图片(图略),回答中东是否等于西亚?

生:不等于。

师:看看中东与西亚相比,多了什么?少了什么?

生:少了阿富汗,多了埃及,还有土耳其的欧洲部分。

师:用数学公式如何概括?

生:中东=西亚-阿富汗+埃及+土耳其的欧洲部分。

2.Where? 中东在世界地图中的地理位置――“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引导学生从世界地图中判读出中东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学生先看地图,然后参加“最敢于挑战的学生”比赛,看谁能又快又好地说出“325111”分别是什么?

生:3――三洲(亚非欧)。

生:2――两洋(太平洋、印度洋)。

生:5――五海(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

生:1――海峡(土耳其海峡)。

生:1――运河(苏伊士运河)。

生:1――海湾(波斯湾)。(此处学生可能难以回答,教师可提醒中东的石油主要分布于什么沿岸?)

师:正是由于中东处于“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这样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交通发达、战略位置重要,因而成为世界热点地区。

3.Why?为什么中东是一个长期的热点地区

师:中东地区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是其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还有哪些原因导致呢?首先来进行“最具表演力的选拔赛”,从中能感悟到什么?

PPT展示:主题:好东西,大家都想抢。角色:①普通老百姓②国家领导人。

生:小品表演(抢盐、抢石油)。

生:观众观看小品后谈感悟:好东西大家都想要,石油是工业的血脉……

师:展示中东石油饼状图,先让学生看图说话。

师: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多、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是世界石油宝库,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正如几位同学在小品表演中所示,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也是这里长期战乱不断的重要原因。这里的石油如何运往世界各地?主要输往哪儿?

师:展示中东石油输出路线图及分布图。

师:中东地区主要的产油国家有哪些?集中分布在哪儿?

生1:伊拉克、伊朗、阿联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

生2:集中分布在波斯湾沿岸。

师:下面进行“最佳组合――最具团队合作精神的学生”比赛,全班分为三组,每组同学先讨论、交流与合作,3分钟后请同学们依次“犹如传篮球”般分别说出航线A、B、C依次经过的重要海峡、大洋等。

生:先思考、交流与合作,后玩“传球游戏”(教师边听学生讲边在黑板上记录)

航线A: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欧、美国。

航线B: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欧、美国。

航线C: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太平洋――日本。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 篇六

生:(笑答)知道!

师:看着男同学那会心的笑脸,就知道大家很熟悉,但是千万不要沉迷其中啊!下面是一道快速抢答题。(略作停顿,然后快速发问)请问:这款游戏取材于哪一部文学名著?

生:(抢答)《三国演义》!

师:对!是《三国演义》。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杨修之死》,也节选自《三国演义》。那么,大家了解这一部经典作品吗?

生:《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它主要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当时统治集团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它是由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师:看来大家都很熟悉。老师希望,学完这篇课文以后,能够激发大家对《三国演义》原著以及其他经典作品的阅读兴趣,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首先,请大家阅读一遍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怎样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课文大意。

(生读,师巡视)

生:本文讲述了恃才放旷的杨修因屡次触犯曹操的禁忌,引起曹操的不满,最终被杀害了。

师:因为什么被杀害了?

生:鸡肋事件。

师:谁还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一下?还可以试着更简洁一些。

生:杨修因为屡次触犯曹操之忌,后因鸡肋事件被曹操杀了。

师:这位同学能够简明扼要地把课文大意表达出来了。我们学习任何一篇新课文,首先就应该学会概括课文。课文大意大家清楚了,字词呢?字词有没有问题?

生:(齐答)没有了。

师:好!看来你们的预习确实是认真而充分的!有个字大家要注意一下(指“数犯”)除了读shuò以外,还有另外两个读音,一个是shù(生:数字),一个是shǔ(生:数数)。很好!(指“伺察”)这个字也是多音字,作“观察”讲时读作sì;作“伺候”“伺候病人”时读cì。

师:请根据你的预习体会和刚才的阅读,想一想:全文是分几个层次来写的?注意一下叙述的顺序。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一共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曹操因鸡肋事件,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了杨修;第二个层次是杨修恃才放旷,数次冒犯曹操禁忌的例子,暗指杨修最终被杀的原因;第三个层次是曹操兵败,将杨修厚葬,就令班师。

师:先不要坐下,老师追问你一句:后面的两个层次,如果完全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讲,哪一个层次承前?

生:第三个。

师:那么中间是插入叙述了几件往事,对不对?大家知不知道,这种叙述手法叫什么?

生:(齐答)插叙。

师:插叙这种叙述的手法,大家并不陌生,在七八年级的多篇课文中,曾经反复出现过。比如说,节选自《城南旧事》的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就非常典型。插叙,一般来讲,都有明显的语言标志,从哪里开始插叙,又从哪里继续当前的叙述,非常明显。大家能不能从这篇课文中将插叙的起点和终点找出来,谁来说说看?

生:这篇课文插叙的开始是在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它的结束是在第10自然段,“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下令来日进兵。”

师:插叙这种手法很常用,它可以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使人物形象更丰满,读起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我建议大家在今后自己的记叙文写作中,尝试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插叙几件相关的往事,使人物更丰满,使情节更充实。刚才我们已经提到一个问题,说杨修“数犯曹操之忌”,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文中具体写了“数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能不能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来?

生:写了六件事。

师:第一件事,张老师给大家概括一下,第4自然段讲的是杨修破解门内“活”字,或者说是破解“活”字之谜,改建园门的事。

师:剩下的几件事呢,我请同学来概括。

生:第二件事是分食一盒酥;第三件事是“曹操梦中杀人”;第四件事是告发曹丕的密谋;第五件事是教曹植杀门吏;第六件事是教曹植答教。

师:我们看看这几件事里面,有一个什么特点?从物到人,从普通人到王位继承人,从生活中的闲事,一直到争夺继承权的政治大事,可以说越来越严重,所以,才会导致曹操最终由忌恨、厌恶而渐渐起了杀心。所以,杨修之死是必然的结局。“鸡肋口令”或者说“惑乱军心”,它就是曹操为了杀杨修,寻求已久的一个合适的借口而已。所以,作者安排写这些事情,不仅仅是为了讲几件相关的往事,恐怕更多的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的形象。好,我们接着就回到刚才提的一个问题:这些事件分别体现了曹操、杨修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生:我觉得杨修的性格特点是恃才放旷。

师:“恃才放旷”这个词大家一开始就关注到了。(板书,追问)是否给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做“恃才放旷”?

生:“恃才放旷”就是依仗(自己的)才能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师:首先他有才华,但是不加约束。还有没有同学能够对杨修的性格再做一些补充说明?

生:我觉得从中间插叙的几件事情来看,杨修除了他最显著的特点恃才放旷以外,还是一个非常轻率,很狂妄的人,对自己的才能太过于表露出来,而且他特别骄纵。

师:好,我记下了几个关键的词。她的回答有个特点,她抓住了文章中具体的事件证明。哪些事能体现出他的轻率与狂妄?能不能说得再具体一些?

生:比如说,文章第6自然段里,“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这一句,能看出来他在众人面前口无遮拦,能够表现出他的狂妄。

师:这些话是不能当众说的,结果他随意地说了出来,太轻率了。当时处在政治斗争中,环境很险恶,还这么不谨慎!所以必然招致杀身之祸,对不对?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曹操是一个怎样性格的人呢?

生:我从第10自然段看出,曹操十分狡诈、虚伪。“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亦欲斩之。”曹操为了显示自己的公平,才会假装要杀自己的爱将夏侯。

师:所以他很虚伪。但是,他要杀杨修是早有此心,现在是找了个借口,以防人家说他嫉贤妒能,所以,他也是一个奸诈的人。还有没有同学作些补充?

生:我觉得他还是一个阴险的人。第4自然段中“操虽称美,心甚忌之”。第5自然段“操虽喜笑,而心恶之”。第6自然段“操闻而愈恶之”。第7自然段“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师:她很敏锐地抓住了每一自然段、每一件事后曹操的心理反应,来体现这个人的阴险,不仅仅是表现在脸上。还有……

生:还有,他很残暴。从第6自然段看得出来。曹操说:“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师: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就更好了。(引导)连自己身边的心腹都能够狠下心来杀了,的确是一个很残忍的人。除了这些反面的性格特色以外,我们再从曹操身上找到一些亮点。

生:曹操还是一个受手下将领爱戴的人。因为从这里可以看出:“延弃弓绰刀,骤马上山坡来杀曹操。刺斜里闪出一将,大叫:‘休伤吾主!’视之,乃庞德也。德奋力向前战退魏延,保操前行。”同时,曹操还是深谋远虑的,体现在杨修卷入了政治大事之中,曹操为了国家稳定,他会杀掉杨修的。

师:他杀杨是为了自己死后不至于造成王位继承权的争夺,导致国家的不稳。所以在他死前,一定要把杨修这个心腹大患去除,防止曹丕、曹植争夺王位。因此,他也是一个深谋远虑之人。刚才我们同学说得都非常好!一方面能分析出来人物的性格特点,更重要的是大家注意到了结合人物的具体言行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这一点,在理解叙事作品的人物形象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接下来,我们学习一种科学高效的读书方法,那就是批注。什么是批注呢?批注是古人常用的读书方法,一般是指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注解等,写在书上相关的空白之处,帮助理解,深入思考。明清时期有一些学者就因为批注名著而名垂青史。我们在做批注的时候,最常用的两个角度,就是“分析人物形象”,或者是“品析语言特色”“品味写法特征”。好,下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为下列语段各写一段简洁的批注文字。(映示语段一: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语段二:(曹操)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亦欲斩之。)

生:从“惟”字便可以看出杨修的聪明才智,可是他过于轻率,当众揭露,才致使引来杀身之祸,这句话体现了杨修恃才放旷的人物性格。

生:一个“叹”字,生动地还原了当时的情景,杨修那种自大、做作的表情如在眼前,那种兔死狐悲的感觉动摇了军心,为他日后之死埋下了伏笔。

生:“佯”字体现了曹操演技逼真,也体现出他心狠手辣的一面。

师:(重复强调)演技逼真,心狠手辣。难怪毛宗岗在写这段话的批注时,说他是“又是假怒”“又是假哭”“一片作假”!我觉得讲得是非常精辟的。

生:“径来告操”的“径”表示,当杨修知道曹丕和吴质的密谋后,直接跑到曹操面前告状。这个“径”字也显示出无心机。

生:两个“佯”字体现出曹操此人的奸诈、虚伪,“后有人告曰”说明曹植和杨修都没有防人之心,十分轻率,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显得十分渺小。

师:我觉得他的分析非常好。我们的交流就到这里,希望大家今后在学习过程中,也多联系一下批注的写法,它可以使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帮助我们深入地思考。最后,让我们齐读文章中写得最精彩的几个语段――第6至9自然段,结合刚才大家的批注体验,好好体会名著的语言魅力!请翻到第6自然段,放声齐读一遍。(生读)

师:我们今天就读到这里,下面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内容。我觉得我们的收获应该是很大的。因为我们一起走进了精彩纷呈的三国世界,初步领略了《三国演义》的风采,再一次领略了经典名著的无穷魅力。你看,《三国演义》中那精彩的语言、曲折的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都让我们流连忘返,我希望大家能够多读一读经典作品。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 篇七

生:高兴。(鼓掌)

师:大家是否还记得王安石描写江南春色的千古名句?

生:记得,(兴奋)齐诵“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一个“绿”字,写活了春到江南绿满江南的绮丽景象。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虽然在秋天到江南,也描绘了一幅“奇异的醉人的”绿的图画,令人陶醉。今天,咱们就一块去领略一番。

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浏览课文,从中找出一个最能概括全文内容,表现作者感情的句子。

生甲: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生乙: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师:由此可见,梅雨潭的绿是课文描写的重点。那么,究竟梅雨潭怎样的绿使作者感到“惊诧”呢?请你从第三段中找出两个词加以说明。

生:(浏览课文后)奇异、醉人。

师:“奇异”和“醉人”正是文章内容的重心,可是,你看,作者在描写梅雨潭的绿之前还写了什么?请你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生:梅雨瀑。

师:既然主要写潭水的“奇异”“醉人”,那么,为什么还要写梅雨瀑呢?请你再一次浏览第二自然段,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作答。

生:(浏览课文后答)“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一句,交代了梅雨潭名字的由来。

师:其实,不光交代了名字的由来,作者也描绘了瀑布的美,请大家朗读“那瀑布从上面冲下”到“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生:朗读课文。

师:梅雨瀑虽然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却如小家碧玉般的可爱,可人。由此看来,作者写梅雨瀑还有另外一个目的,请你从第三段的前半部分找出一个句子来说明。

生: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经没有瀑布了……

师:为什么找这一句?

生:以瀑布的美衬托潭的美。瀑美,令人诧异;潭美,更令人惊诧,突出绿的“奇异”“醉人”。(鼓掌)

师:这位同学的概括很准确,表达很精练。这样,我们把这篇课文的中心和思路浓缩成一个句子,那就是……?

生:我惊诧于梅雨瀑下梅雨潭的“奇异”“醉人”的绿了。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请同学们朗读第三自然段的开头到“但你却看不透她”,要求边读边划出以下词句:

1.从亭边下到潭边,使用了哪些精彩的动词?

2.从整体上描写潭水的一个句子。

3.具体描绘水波、水色、水质的比喻句。

生:读,划。

师:好,哪位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甲:“招引”、“追捉”、“揪”、“攀”。

生乙:还有“探身”和“鞠躬”。

师:我们把“招引”“追捉”换成“吸引”“追逐”,好不好?

生(又是刚才的那位同学):不好。“招引”我们,“追逐”她,都把潭水拟人化了,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真的像一位十二三岁的小姑娘,令人喜爱;“吸引”而不招手;“追逐”而不“捉”,缺少灵气。(掌声如潮)

师:这位同学的语言真是很精彩,让我们再次为他鼓掌。好了,这开头几句的内容,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追”。那后边的几个动词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态?

生:作者小心翼翼地探寻绿,急切见到的渴望之情溢于言外。

师:从整体上描绘潭水的一句是……?

生: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师:很准确。作者初到潭边有什么感受?

生甲: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生乙:“我想张开双臂抱住她……”

师:为什么说是“妄想”?“远”作何解?

生:幽深。

师:理解准确。我们看第三个问题,老师提示,大家齐读。

生:齐读“她松松的皱缬着……她滑滑的明亮着……她又不杂些儿尘滓……”

师:现在,把书合上。看着屏幕上的提示,老师说本体,同学们说喻体,能说准吗?

投影:她松松的皱缬着,……

她滑滑的明亮着,……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

师:(师生齐诵后)你能把这几句背下来吗?看谁背得快!

生:大声诵读(情绪激昂)

师:谁来试试?

生:(争先恐后)

师:咱们一块再齐背一遍。

师:现在请大家根据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想象一下,说说潭水的绿具体美在哪些方面?请注意打比方的三个角度。

生:轻柔、明亮、柔嫩、温润、清纯。

师:后两个方面概括得好,第一个方面不够味,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好的比喻句不仅能绘其形,还要能传其神,一两个词语可能概括不尽比喻句描绘出来的事物的神韵,这就需要我们从句外去体味。作者为什么不说“像少女的裙幅”呢?

多媒体放映:一、《小城旧事》中英子在皇城根跑跳的画面。

二、《茜茜公主》中,女主人公身穿深绿色长裙静坐的画面。

师:请大家把少妇和少女的性格气质比较一下,然后用“少女……少妇……”的对句回答,说说她们的不同。

生甲:少女天真活泼,少妇温柔沉静

生乙:少女的裙子短,少妇的裙幅长,所以要“拖”。

……

师:大家的想象很丰富,由此可见“像少妇拖着的裙幅”一句,除了描绘了潭水波纹“轻柔”的形态之外,还蕴涵着一种少妇特有的丰腴醇厚的神韵,甚至可以说,这“汪汪一碧”的“满是奇异的绿”的梅雨潭,幽深的仿佛就是温柔娴静的少妇那双含情脉脉的眼睛。

师:现在,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再加入一些想象,我们一起再次领悟朱自清先生曼妙飘逸的文笔和细腻温婉的情怀。

师生共同低声悟读这一精彩的文段。

师:此时,作者已沉醉在眼前“绿”的美色中了。现在请大家默读“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到段尾,思考并讨论:(投影)

1.作者由梅雨潭的绿产生了哪些丰富的联想?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奇异”“醉人”的绿引发了作者哪些神奇的遐想?具体表现为哪些可爱的形象?

3.找出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句子,结合上下文人称的变化,谈谈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发展的?

生:默读课文后,分组讨论,准备发言。

师:好了,第一个问题,谁先说?

生:联想到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目的是要表现梅雨潭的“绿”浓淡相宜,明暗适度,恰到好处。(掌声)

师:这使我们不由想起了苏轼描写西湖的诗,是哪一首?名句是什么?一起说。

生: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齐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西湖如西施般美,可是比起梅雨潭来却逊色不少,这种写法叫……?

生:衬托,以美衬美。

师:第二个问题。

生:可爱的形象有舞女、盲妹、小姑娘。

师:作者对这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特别钟爱,是怎样描写的?看哪位同学读得好?自己先准备一下。

生:读“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诵读,从语气、感情、节奏等方面不断加以矫正。

师:作者为什么这么钟爱这位十二三岁如女儿般的小姑娘呢?

生:因为小姑娘的身上凝聚了“绿”所蕴含的青春与活力。

师:是的,“十二三岁的小姑娘”这一艺术形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人物形象,而是绿的精灵,美的化身,是美神!

生:齐读“那醉人的绿呀!……好么?”

师:第三个问题呢?请注意一个关键句。

生:人称的变化是由“她”到“你”,感情的发展是由“赞叹”到“挚爱”。关键句子是:“可爱的,我将什么比拟你呢?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

师:这位同学能抓住上下文的联系,仔细揣摩,表达也非常简洁,让我们为她鼓掌。(掌声)现在我们再看开头句,能否将“惊诧”换成“惊讶”?

生:不能换,“惊讶”太轻了。

师:此时单是“惊诧”也轻了,而是……?

生:不禁惊诧!

师:这里“不禁惊诧”的内容恐怕已不再只是绿的色彩、绿的情状了,而是一种只可意会的东西……?

生:是绿的神韵,即青春的活力,蓬勃的生机。

师:板书学生的话:“青春的活力,蓬勃的生机。”

师:请同学们随着音乐的旋律,跟着录音,轻声地诵读课文,回味作者的温情和优美的语言。

生:听音乐,跟读,品味。

师:这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的奇异的绿,满注作者的深情,如梦一样的美,这都有赖于作者抓住“奇异”“醉人”的特点,精心设置铺垫,多方设喻雕琢,展开联想、想象,才这般的让人爱,使人醉。这也启发我们,只有热爱生活,仔细观察,深入体验,才能准确生动地遣词造句,才能描绘出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 好,下课!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 篇八

史梦琪在同学们掌声和注视的目光中走上讲台。

同学们,在高一,老师曾经带领大家学过著名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谁还记得那首诗属于什么风格吗?“朦胧诗”,好!回答得非常准确。但是你们知道中国朦胧诗的鼻祖是谁吗?“不知道。”那我就告诉大家,就是晚唐诗人李商隐!“啊!”史梦琪同学语惊四座。当然,我是就他的创作风格来说的。因为艨胧诗的主要特点就是把感情隐藏的很深,在这一点上他们是相同的。她又做了这样的补充,同学们发出会心的微笑。

好,请大家把书翻到29页,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读的时候注意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齐读)

现在请大家分小组进行讨论。整体把握这首诗。时间大约3分钟。

接下来我们进行课堂讨论。第一个小问题: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请马云同学回答。马云:“我觉得虽然诗的画面看上去比较宽松舒畅,但是却暗含着一股非常悲凉的气氛。”请同意马云这一看法的同学举手!一部分人举起了手,个别人还在观望。“我们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见风驶舵。”大部分人举起了手。“对呀,这不是很好吗?看来大家基本形成了共识,那我们就来看诗歌是如何表现这一感情基调的?为了能够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诗人的生活背景。看来史梦琪是有备而来,她在讲台上一边板书,一边侃侃而谈:李商隐年轻时期也是一个极有远大抱负的人,例如他在《登安定城楼》就有“钦回天地入扁舟”之志。但是他生活在晚唐风雨飘摇的社会之中,又处在当时“牛李党争”的夹缝里,起初因为受到牛党代表人物令狐楚父子的赏识,在令狐陶的推荐下中了进士,步入仕途(当时科举选拔和推荐选拔两种制度并存)。后来因为令狐楚的死,使他失去了依靠,在穷愁潦倒的情况下,被一直钦慕他才华的李党代表人物王茂元招入幕府,并且将女儿许配与他。因此之后始终受到牛党的中伤、漫骂和诋毁。他就这样成为了一个政治旋涡的溺水者,一生沉沦下潦。所以崔珏有《哭李商隐》诗云:“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可见李商隐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人。这样的遭遇又不能不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

了解了诗人的处境,下面我们结合注释8来讨论一下这首诗的主旨(讨论后归纳):对于这首诗的主要看法有两种:第一种认为是“自伤之作”,赞同者主要有清代学者何焯和当代学者钱钟书:第二种看法认为抒写的是“生离死别之恨”,支持者主要是当代国学大师周昌平先生。课本的注释说是“悼亡之作,”显然是采纳了第二种观点。

下面我们按照老师教给以往教给我们的起承转合的思路来讨论。先说“起”。 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是一种乐器,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弦和柱,借代音乐、乐曲,第一句是起兴:“思华年”就是回想过去年轻时候的情景,华年就是风华正茂的时候。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这三个字是这一联的关键,也是这一首诗的关键,正是这一关键统领了全诗。因为如果不思华年,也就没有了后文的忧愁和伤感。把握住了这一点。也就拿到了解读后面的各联的钥匙。接下来我们请宋超同学给我们谈一下对颔联的看法。

宋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两旬紧承首联的“思华年”展开。从诗人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也是有远大抱负的,可惜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没有给他提供这样的一个机会,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所以十分的忧伤。

史梦琪:宋超谈得非常好,我们给他一些掌声好不好?(鼓掌)。现在我想请同学们找出这两句诗的诗眼各是什么?

“迷”、“托”大家异口同声。“完全正确!”接着她话锋一转,但是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看大家集中了注意力,她又接着讲:梦蝶和望帝的典故高一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已经讲过。注释上也有,我们需要的是把新旧知识贯串起来就行。我要讲的是这两个典故经过李义山这么一用,已经没有了“栩栩然”化蝶的轻灵,也没有了化鸟的神奇,这里虽然包含着美好的情景,但是既然把美好的愿望托之于梦境,付之于来生,就不免给入以虚无缥缈之感;再加上锦瑟繁弦,杜鹃凄音,哀音怨曲,更引起诗人无限的悲戚和难言的幽愤,故自有奇情深恨在,只把浮生托来世。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再举数例:李义山在《秋日晚恩》里有“枕寒庄梦去”的句子,说的是醒来以后发现那美好的蝴蝶已经离我而去。在他的《偶成转韵》里还有“怜我秋斋梦蝴蝶”的诗句。说的也是蝴蝶对人的同情与关爱。总之,在李商隐的笔下,不管是沉迷于美梦,还是托之于来生,表达的都是美梦不能成真的凄凉心境。明白了承接是颔联。接下来我们欣赏颈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在肯定了赵延同学对这两句的整体解读之后史梦琪接着讲第一句“沧海,青色的海,就是大海。我们学习这一句。重点应该抓住三个意象,那就是月、珠、泪。古人有云,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中。用珠喻泪,古以为然,在诗人笔下,月、珠、泪三者化一,聚焦为一个忧伤,再又一化为三,体现为三个意象,真是鲛人涕泪,颗颗成珠,个中情怀,自难尽诉。所以,沧海明月。境界虽然高旷皓洁,心境实则凄寒孤寂,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下面看这一联的第二句,先请姜涛同学试讲一下。

姜涛:“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一句也是用典,蓝田,山名,也叫玉山。古人认为玉是接天地之精华的灵物,被埋在地下,在温煦的日照下,玉气自然上升,所以说会生烟。

姜涛的分析非常好。我们是否也应掌声鼓励?(掌声)玉是极其纯洁的灵物,只可观赏,不可亵渎;它的玉气也是远望似有,近观则无。显然这是诗人的自况,以自己为玉,以自己的才华为玉气。也暗示了自己的清高,这也正是首联里说的所“思”之“年华”。

以上是起承转合的“转”。那么,这首诗是如何“合”的呢?我们一起来看尾联的收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过去的华年在当时失去的时候就已经痛切地感觉到了,并不是今天追忆的时候才有,只不过今天是越加的苦痛罢了。我们给诗人换个说法就是,人生的苦痛本应该是随着时光的推移逐渐地淡化了的,可是我的苦痛却像阴天的乌云,厚积而不散,并且是越来越厚,越来越沉重,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面对着韶华已逝,面对着悲欢离合,诗人是多么地无奈,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

最后我们来小结一下这首诗。首先是意境,我知道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就对这首诗的格律、节奏、对仗和押韵都已经搞清楚了,这里我们就没有多讲,现在我请大家把这首诗中所涉及的物象找出来。

明确(板书):物象:锦瑟、弦柱、庄周、梦蝶、望帝、杜鹃、蓝田玉,沧海月。

请问诗人借助这些物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板书明确:往事无法追忆的怅惘。这些物象和情感的融合就是老师告诉我们的――史梦琪故意颇了一下。“意境!”大家大声喊。她在“沧海月”和“怅惘”的后面板书“意境”二字。接下来,请大家把这首诗中的典故找出来。板书明确:庄周梦蝶、杜宇化鸟、南海鲛人、蓝田玉气。

明白了这些,我们再来看我们能够从这首诗学到哪些诗词常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8篇课堂教学教学实录范文就到这里了,希望在课堂教学实录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