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优秀8篇(南州六月荔枝丹朗读)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快回答分享了8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掌握说明文的特点,理解说明文的顺序和说明方法;

2、理解科学小品是一种用文学来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

3、体会作品中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文学性。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按要求筛选信息,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

2、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3、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说明文知识单元学习指导:

1、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特征,或阐述事理。说明文的范围比较广泛,如科普读物、知识小品、解说词、说明书等均属于说明文。

2、说明文大致包括三种具体样式:一带有一定文艺性的,指科学小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二科普性为主的,如《向沙漠进军》《宇宙里有些什么》;三实用性的,如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3、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引用等。

4、常见的说明的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的顺序,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和人的认识规律来安排的。比如介绍景物,建筑,多是根据地理环境、方位布局来安排;介绍事物源出、演变,多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安排;阐述事理又按照事物的逻辑顺序来安排。总之,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由表及里,由实到虚,由分到合,由远及近,由浅到深,逐步阐述。

5、说明文常见的形式有:(1)总(概说)分(具体)式(2)总(概说)分(具体)总(概说)式(3)分(具体)总(概说)(4)并列式(5)递进式。

6、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这种知识,或者来自有关科学研究资料,或者是亲身实践、调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为了要把事物说明白,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特征,进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即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是这样。应用性说明文一般只要求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性说明文则必须揭示出问题的本源和实质。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

7、说明文的考试点主要有: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的理解;2.对说明方法的辨识与理解;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二、作者及解题:

1、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2、“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三、阅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列出提纲,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

明确:第一部分: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引出话题,总领全文

外壳:龟裂片、片峰(粗糙)颜色:深红色或紫色

形状:心脏形、卵圆形、圆形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第二部分:荔枝的生态

壳膜:白色果肉:颜色、味道、肉质、制作

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果实: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

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第三部分:荔枝的生产

产地:中国南部果谱:种类、内容、荔枝品种

移植:习性、古荔枝移植情况产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满足需要

2、分析课文是按何种顺序进行说明的'。

明确: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

四、筛选课文主要信息,将文章改写成一段一百字左右的平实的说明性的文字。

明确:

1、根据提纲,概括要点;

2、注意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把握说明语言的朴实主、准确。

五、布置作业:完成《学案与测评》

第二课时

一、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1、恰当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能使文章准确、形象、生动,本文涉及到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找出相关的句子验证?

明确:一是举例子,有历史的,有现实的,也有来自调查材料的。二是打比方,在生动的比喻中寄托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三是列数学,准确、科学。四是画图表,形象、生动,直观。五是引用,有故事、史料、诗文,共征引资料二十余条,从唐宋明清至今。

2、本文语言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

明确:(1)推测语气;(2)确数、约数的使用;(3)语言周密,合乎科学性。

3、科学小品文语言的文学性较强,本文体现在哪里?(找出课文中作者引用的诗词典故,并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的作用)

明确:体现在大量引用古代诗词典故和比喻修辞的运用上。

类别

材料

诗歌散文

白居易《荔枝图序》、郭明章《荔枝》、邓肃《看荔枝》、徐勃《咏荔枝膜》、杜牧《过华清宫》、宋徽宗《宣和殿荔枝》、文征明《新荔枝》、苏轼《食荔枝》、陈辉《荔枝》

史书记载:

南越王向汉高祖进贡荔枝;《三山志》。

科学专著:

《四川果树良种图谱》、《中国果树栽培学》、蔡襄《荔枝谱》、陈鼎一谱

引用的作用:(1)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2)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3)寓科技知识于文学描写,使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

二、讲评练习册《学案与测评》

三、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课。

附与课文相关的诗文:

1、明朝陈辉《荔枝》: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栏杆。

2、徐勃《咏荔枝膜》:曾向忠州画里描,胭脂淡扫醉客消。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白玉薄笼娇色映,茜裙轻裼暗香飘。嫣红狼藉谁收拾,十八闽娘裂紫绡。

3、白居易《荔枝图序》: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看到它三天以内的变化情况的人。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二

【学习目标】

1、把握本文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作为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学法建议】

1、抓住关键语词理清说明顺序,明确荔枝的相关特点。

2、紧扣关键语句分析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和引用古代诗文达到的说明效果。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 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2、资料链接

(1)学前指导

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对象特征

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语言:科学性(正确、准确);文学性(生动、形象)

(2)文体介绍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3)白居易《荔枝图序》: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却没有看到它三天以内的变化情况的人。

3、预习思考

(1)预设问题

①粗读课文,抓住关键语词,概括每段段意,用自己的话或课文的原话详细准确地表达荔枝的特征。

②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荔枝的特征。

③预习课文后,你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自学评价

1̣̣̣.下列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

a.粗糙cāo 红缯zēng 乳酪 lào

b.背负bèi 树冠 ɡuān 萌蘖 niè

c.龟裂guī 宋徽宗hui 贮藏 zhù

d.谚语yàn 紫绡 qiāo 果梗 ɡěnɡ

2.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 )

a.醴酪 纵然 粗糙   呕气

b.希奇 薄膜 烘干   嘲讽

c.花序 进贡 移植   吹嘘

d.气侯 渣滓 绚丽   褐色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a.紫绡(生丝织的绸子) 兼程(既走水路,又走陆路)

b.醴酪(甜酒) 日啖(品尝)

c.密移造化出深山(自然、天然 ) 绛囊(深红色)

d.山顶千门次第开(第二次) 浑圆(全、满)

4、名句填空

①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惠州一绝》 苏轼

②长安回望绣成堆,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③你还能默写出关于荔枝的其他诗句吗?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本研习

1、整体感知

(1)课文结构顺序图如下:

第一部分:(1节)

第二部分:(2-11节)荔枝的生态(说明荔枝本身)

果实外部形态(2-5)

2节:果___,龟裂片、片峰(粗糙)

3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

4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果实内部组织(6-11)

6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节:贮藏,______________(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9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11节:果花,花期、花___、花___、花___、花____

第三部分:(12-15) 荔枝的生产 (说明荔枝问题)

12节:产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节:果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节:移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节:产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结构图,作者介绍荔枝采用了那些说明顺序?为什么采用这些说明顺序?使用这些说明顺序有何作用?体现了本文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点探究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周密、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请学生讨论合作完成。

(1)科学性

①语言细密精确(限定范围、修饰程度、说明条件、比喻形状)

如:“现代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不能改成“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语言的周密上,这些词语的运用,十分准确表达了信息。

②确数、约数的运用,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例子事实确凿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术语依据科学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学性

①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细读课文请找出,并说明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表达生动形象,凸现文采。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本文语言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用词准确、周密。文学性集中体现在大量诗词典故的运用上,既使说明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诗意盎然。

三、问题探讨

1、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隐含哪些方面的信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为标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在文中是否多余?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段介绍荔枝的文字,思考分析其与课文写法风格的区别。

荔枝,无患子科。常绿乔木,高可达20米。偶数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或披针形,全缘,革质,侧脉不明显。……花小,无花瓣,呈绿白或淡黄色,有 芳香,圆锥花序。果实心脏形或圆形;果皮具多数鳞斑状突起,呈鲜红、紫红、青绿或青白色。果肉(假种皮)新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多汁,味甘美而有佳香。 ——摘自《辞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活动体验

请利用下面的资料,运用本文最具特色的说明方法,起个好题目,写一段富有文学情趣的介绍石榴的说明文字。然后读一读,同学间交流评价。

1、燃灯疑夜火,辖珠胜早梅。——梁元帝《咏石榴》

2、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天。——白居易《山石榴》

3、榴者,天下之奇树,九州之名果……缤纷磊落,垂光耀质,滋味浸液,馨香流溢……遥而望之,焕若隋珠耀重渊;详而察之,灼若列宿出云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御饥疗渴,解醒止醉。——潘岳《安石榴赋》

4、榴大如杯,赤色有黑斑点,皮中如蜂窠,有黄膜隔之,子形如人齿,淡红色,亦有洁白如雪者。——《事类合聚》

【参考答案】

一、自学评价

1.a 点拨:b项“背”读bēi, c项 “龟”读jūn ,d项“绡”读xiāo,前二者系多音字,d项系与形近字而误。

2.c 点拨:皆因形、音都相近或相同而误。 a项“呕”应为“怄”,b项“希”应为“稀”,d项“侯”应为“候”

3.c 点拨:a项“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程,b项“酪”:用乳汁制的半凝固状食品,d项“次第”:依次。

4.答案: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

二、文本研习

1、整体感知

(1)第一部分:(1节)介绍荔枝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壳、膜、肉、浆”

第二部分:(2-11节)荔枝的生态 (说明荔枝本身)

果实外部形态(2-5)

2节:果壳,龟裂片、片峰(粗糙)

3节:果色,深红色或紫色

4节:果形,心脏形、卵圆形、圆形

5节: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果实内部组织(6-11)

6节:果膜,白、薄

7节:果肉,白色半透明(颜色)、味甜微酸(味道)、制作方法

8节: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9节:果核,长圆形、表面光滑、棕褐色或绿色

10,11节:果花,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第三部分:(12-15) 荔枝的生产 (说明荔枝问题)

12节:.产地,中国南部

13节:果谱,种类、内容、荔枝品种

14节:移植,习性、古荔枝移植情况

15节:产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满足需要

(2) 明确: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课文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特征,次要介绍生产情况。在介绍果 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 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明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

2、重点探究

(1)科学性

①语言细密精确(限定范围、修饰程度、说明条件、比喻形状)

者用揣测语气,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就变成了肯定语气,指将来必然产生的事实。又如: “成熟的荔枝,大多数……紫色”中的“大多数”、“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径三四厘米”中的“通 常”、“荔枝的肉的细胞壁特别薄,……一般都不留渣滓”中的“一般”、“荔枝晒干或烘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中的“完全”。在语言的周密上,这些词语的运用,十分准确表达了信息。

②确数、约数的运用,

如:“一年开花两次”、“大约重60克”、“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达四五十克”等等。

③例子事实确凿

如:13节荔枝古籍,其中“陈紫”一种,现名“莆田荔枝”……

④术语依据科学

如:荔枝壳粗糙,用果树学术语叫“龟裂片”。还有如“片峰”“果肩”“果顶”等

(2)文学性

①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细读课文请找出,并说明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a. 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给人感觉开头新颖,引人入胜,并为后文作者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b. 徐勃《咏荔枝膜》,说明荔枝味美。

c. 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变,……色香味尽去矣”,说明荔枝不耐贮藏。

d. 杜牧的诗歌“长安回望绣成堆……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方面说明荔枝不耐贮藏,另一方面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e. 苏轼的诗歌“罗浮山下四时春……不妨长作岭南人”,一方面为大力发展荔枝生产展现了一幅蓝图,另一方面说明荔枝的味美。

②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表达生动形象,凸现文采。

如:细长如指,圆小如珠等

三、问题探讨

1、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隐含哪些方面的信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为标题目?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个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长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话作为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联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诗人陈辉《荔枝》中的一句诗,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同文章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标题要好。

2、第一段在文中是否多余?作用是什么?

存疑导入,引人入胜。幼年时对荔枝的疑问引出说明对象。

初设印象,列出说明总纲,使文章结构紧凑。

白居易的话有对有错

壳如红缯——错(粗糙)

膜如紫绡——错(误作)

瓤肉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浆液甘酸如醴酪——对

3、略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科学小品的一般知识。

(二)使学生了解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三)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

(四)让学生体会本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情趣的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一)举例子。

来自现实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等。

来自调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

来自史籍和科学专著的,如“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杨贵妃吃荔枝的事;“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等。

(二)比喻说明。

直接比喻说明,如说明荔枝壳面形态时,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说明荔枝的果形时说“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介绍优良的荔枝的种子时说“形状很小,有似丁香”;在说明荔枝外壳的色泽时说“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

引用古籍或诗文作喻,如“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

(三)数字说明。

在介绍荔枝的成熟期,果实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贮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数与结实数,我国栽培荔枝的历史,古籍中所载的荔枝的品种时,都运用了数字。

(四)引用说明。

古代诗文、文献资料、谚语等本文引用达十余处之多。这样既丰富了文章内容,扩大了知识面,加强了说明效果,同时又使文字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较强的文学韵味,因而也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既能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又能获得一种文学享受。

文章虽属于说明文,却以诗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远比诸如“荔枝”、“说说荔枝”之类的题目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感。文章开头引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句子进行质疑,自然引出对荔枝的说明介绍。文中引用诗句,或介绍荔枝林的景观,或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或印证荔枝的生长北限,或借以表达应大力发展荔枝生产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的愿望与建议,都极富文学情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者简介。贾祖璋,浙江省海宁县人。我国著名的老科普作家。著有《中国植物图鉴》、《鸟类概论》等专著,以及《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科普作品。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二)课文说明。

教师:本文选自《生物学碎锦》,是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

板书:科学小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其特点是以通俗有趣的写法介绍科学知识,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三)熟悉课文。请2~3位学生依次朗读,教师随时在黑板上写下学生读错的字。每个同学朗读后,教师均需对其朗读情况作三言两语的简要评定。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次”、和“第”均作次序讲。

(四)分析课文。

教师:下面分析课文。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文章说明的重点和层次问题。

大家考虑一下,读过这篇文章之后,你对文章内容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印象最深?

学生略作思索便会答出:荔枝的果实。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荔枝是我们平时常见且喜食的水果,因此对它最感兴趣,同时课文对它也介绍得最详尽,所以印象深。

教师:请同学看课文,然后不要遗漏地说出课文介绍详尽到什么地步。

学生看书、思考、作答。

教师明确:

课文介绍详尽到有关荔枝果实的各个方面:外壳的形态,外壳的颜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实的大小及重量,壳内的果膜,果肉(假种皮),荔枝的贮藏,荔枝的果核(种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课文还连带介绍了荔枝的花。

教师:课文除了上述内容而外,还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哪些知识?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课文还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分布,古代讲荔枝的专著(书谱),荔枝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的北限(地区限制)、以及提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

教师:与前面介绍荔枝的果实相比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为什么?

学生作答,教师明确:

很显然,介绍荔枝的果实的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因为它是有关荔枝知识的重点,同时也是一般读者最感兴趣、最乐于了解的知识,因此作者写作时,把它作为主体,进行详细介绍。这再一次说明作为科普作品,在对某种事物进行介绍说明时,要依据所要说明的事物的自身特点和读者的认知需求,来合理安排文章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教师:既然介绍荔枝的果实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那么后面有关荔枝的产地、书谱、习性、生长北限和建议的部分自然就是次要的了。请问同学们,文章将后面的次要部分删掉行不行?

估计同学能作出否定的回答。但理由未必圆满充分。

教师分析、明确:

不行。我们首先要搞清“主要”和“次要”与整篇文章的关系。“主要”和“次要”是就其在表达一篇文章的主旨时所起的作用的大小、重轻而言,而不是指对一篇文章是否必要而言的。“次要”不等于“不必要”,“主要”和“次要”对一篇文章而言都是“必要”的。

其次,我们就这篇课文来谈。如果文章题目改作《荔枝的果实》的话,那自然可以考虑删掉后面的部分。而本文是讲荔枝,因此有关荔枝的知识都应作介绍,而不能只介绍其果实,这样内容才全面。另外,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考虑,作者不仅把有关荔枝的知识介绍给了读者,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体现了作者写作意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综上所述,后面的次要部分是不能删掉的。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分析,文章说明的重点清楚了。接下来的是层次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分析,估计同学们对文章的层次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好,就把这个作业留给大家,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编写出这篇课文的。段落层次提纲。另外,在课本上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五)列出本文的提纲。

1.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1~10)

(1)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1)(2)荔枝的形态特点(2~9)

①荔枝的外部形态。(2~5)

A.荔枝外壳构造B.荔枝外壳的颜色C.荔枝的形状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

②荔枝的内部构造。(6~9) A.荔枝的壳膜B.荔枝的果肉C.荔枝的贮藏D.荔枝的果核

(3)荔枝的花。(10)

2.主要介绍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11~13)

(1)荔枝的产地分布。(2)古代的荔枝书谱。(3)荔枝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北限。

3.提出建议: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14)

教师:理清了文章的段落层次,那么说明顺序也就明了了,请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在说明荔枝的外部形态时,则按壳面的构造——色泽——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而介绍内部构造时又是按壳膜——果肉——果核从外到内的顺序。

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一、掌握课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二、以引用为重点,学习用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

三、从课文引用的材料中,在思想认识上受到一定的启发教育。

教学设想

本课文用两教时,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课文。第一教时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掌握说明的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第二教时着重研究说明方法,特别要弄懂引用在说明中的作用,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指导自读。

(一)明确教学要求(见前面的教学目的)

(二)学生自学课文。要求:

(1)结合注释阅读全文,标出读不准音的、不懂意思的、难写的字词,查词典解决,做到能读;会写、懂意思;

(2)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细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特色,对文章有进一步的理解;

(3)参考“思考和练习一”,写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4)划出课文中引用的部分,思考它们的表达作用;

(5)提出疑问。

二、研读课文。

(一)解题。

文章是介绍荔枝这种水果的,题目为什么不用《荔枝》而借用一句诗——《南州六月荔枝丹》?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7个字,包含了荔枝生长的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诗作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想象,并且有文学气息,同文章本身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当然比以《荔枝》作标题要好。

(二)研究课文内容。

1、背诵(或抄录)《荔枝图序》全文: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桔、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提问:白居易写荔枝,从树形、树叶到花、壳、实;味等等,写得比较全面,而课文的第1段为什么只引用了其中“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四句?

引文是为写作目的和说明内容服务的,引用哪些文句,必须有所选择。第1段里所引4句的内容,实际上就是这篇文章所要说明的重点。这一段把自己幼时对荔枝干的认识同白居易对荔枝的描写进行对比,通过比较提出问题,为下面进行具体说明开了路。这篇说明文的开头不是用平实、简洁的语言而是写得比较生动,这就是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2、编写结构提纲,弄清说明的顺序,理解文章的脉络。

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一些问题,因为在课文的“预习提示”和“思考和练习一”中,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1)文章“说明荔枝的生态结构和有关荔枝生产的一些问题”,“第11至第14段主要介绍了荔枝的生产情况”,把这4段作为一个层次。其实第11段到13段主要是写荔枝的产地,前两段主要利用历史资料和古籍记载,具体说明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四川等省,后一段是根据荔枝的生活习性说明荔枝生长的北限是成都、福州。这几段跟荔枝的生产并无直接关系。(《现代汉语词典》对“生产”的解释是:“人们使用工具来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至于第14段,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不宜归附在上面这个层次。

(2)生态是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这个解释,课文第13段说的“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就是指它的生活习性。因此,提示和练习把课文分成生态结构和生产情况两部分,是不恰当的。

鉴于以上原因,可以列成以下的结构提纲:

开头——提出问题

外壳

颜色

外部形态

(表) 形状

南 大小

州 果实特点

六 (主)

月 (里) 内膜

荔 内部结构 果肉(假种皮)

枝 具体说明 种子(核)

(次) 花和栽植特点

生长特点 产地

生长习性

结尾——发表意见

通过这个结构提纲,使学生明确:《南州六月荔枝丹》介绍荔枝这种水果的生态特点,因此从生理特性写起,写到它的生活习性。并且以生理特性为主,生活习性为次,这是文章总的说明顺序。写荔枝的生理特性,主要是写果实的特点,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由表到里,即从外部形态写到内部结构,一层一层,从外壳一直写到内核,条理非常清楚。

第10段说明荔枝的花,在分段处理上有一些分歧,如课文的练习,把它归入内部结构,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因而有的就把主体部分分为“果、花、产地、习性”四大段,这种分法可以参考。

(列提纲也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要充分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和发表不同意见。)

3、课文说明荔枝的外壳,用了哪几种方法?

一是比较,如荔枝壳是粗糙的,白居易用红缯来比喻荔枝壳有不足之外。二是比喻和科学术语相结合,使读者容易明了,如说“龟裂片”“好像龟甲”,说“片峰”“有的尖锐如刺”。

4、第3段到第5段,分别说明荔枝的颜色、形状和大小,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写法相同之处,是先写通常的情况,再写特殊的情况。比如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但也有淡红等其他颜色的;荔枝一般是心脏形,但也有细长如指和圆小如珠的;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但也有重达四五十克甚至六十克的。这样写就符合实际,给人的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知识。

尽管这三段的布局差不多,但具体的写法却不一样。写颜色,用了比喻和引用的说明方法,渲染丁绚丽的色彩;写形状,主要是用对植物学的术语(如蒂、果肩、果顶、缝合线等)作通俗的解释来说明的;写大小,主要是通过数字来说明,其中还引用有关的著作为依据,来增强说明的准确性。

5、学习引用的说明方法。

这篇课文,引用的材料很多,有的是直接引用,有的是间接引用,有的是全引,有的是摘引。所引用的材料,从作用看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增强文学性的,使文章显得生动、有文采、如第3段的“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有的是增强科学性的,使说明有根据,更准确,如第5段引《四川果树良种图谱》和《中国果树栽培学》的数字。请分析文中引用的材料,哪些是属于增强文学性的,哪些是属于增强科学性的?

第6段摘引徐煳的诗,那是夸张的描写,引用它是为了增加一些文学情趣,从而使读者产生一些美感。最后一段全引苏轼的诗,主要也是增强文学性,使人由此而展开联想,想到美好的前景。其他各段的引用,基本上是为了使说明更加确切可靠而写的。如白居易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句,“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第11、12段的历史资料和古代著作等。第8段引杜牧全诗,旨在说明“荔枝不耐贮藏”。但这是首古代名诗,它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所以在文中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第13段引用的三个事例,是从反面说明荔枝种植不能超过它生长的北限,但因为写的。是具体的故事,还引了一些诗句,也使文章增加了文采。

6、学习用数字说明的方法。

通过做练习和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在说明中使用数字很重要。数字说明要确切,该用确数的时候用确数,可用约数的地方用约数。如“一年开花四次之多”,不能写成“一年开花四次左右”;“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不能写成“通常是直径四厘米”。

在约数中还有一种限数,就是限定在约数之中的数字,如“五十人以内”、“三年以上”、“一百元左右”。可以补充以下句子指出其中的确数、约数和限数:

(1)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2)“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有老树一枝,尚生长在莆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

(3)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所以有“荔枝十花一子”的谚语。

三、练习。

(一)比较下边每组里的两个语句在表达意思上有什么不同。

①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1)

②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

①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

(2)

②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共有十三种

①盛产荔枝的地区

(3)

②能产荔枝的地区

写说明文,除了数字要用得确切以外,词语的运用也要确切。可是,这道练习并不能帮助学生辨析怎样遣词造句才是确切的,因为离开了语言环境,就无从辨别①②两句中哪一句表达得更恰当。因此,对这道题目,可以引导学生做这样的练习:

(1)对第①句话,要求学生找出原文,根据整个句子和上下文的意思,分析为什么这样说是很恰当的。比如,“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句中“也许”一词用得恰如其分,因为所讲的是使荔枝北移的事,根据荔枝的生活习性,要超过生长的北限进行种植,历来没有成功的事例,从这一点说,北移“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又有可能性呢?这里作者讲了一个条件,就是“科学发达”。然而,可能性还不是现实性,就必须用“也许”使意思表达得更确切。

(2)对第②句,可以要求学生给它补上一些话,把意思说得既完整又确切。例如,“随着高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人类上月球去办工厂,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

(二)把课文改写成一篇语言平实的说明文,要求条理清楚(不一定完全按照课文的顺序),通俗易懂。在课内完成,口头交流。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把握说明对象的基本特征及其相关知识。

掌握以引用古诗文为主的说明方法。

整体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能力目标:

筛选信息,把握基本特征。

选择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品味生动、精确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作者敢于质疑,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

形成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

二、学习重点

1、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技法。

2、引用古诗文的作用。

3、合理、严谨的说明顺序。

三、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归纳

四、学法指导

把握特征,梳理文脉。

筛选信息,质疑探究。

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荔枝知之甚少,缺乏直观感性认识,更谈不上深层次的体悟。以本为本乃是破解难题的根本途径。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北宋著名诗人苏东坡被贬岭南。诗人在遭受了政治上的残酷打击的同时,却得以尽情尽兴品尝岭南特产——荔枝。对此,诗人欣喜万分,赋诗以表明心迹:“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何以能使得诗人乐而不归?我们来学习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

板书课题:南州六月荔枝丹

贾祖璋

(二)出示目标

1、掌握荔枝的形态及内部特征

2、分析引用古诗文的作用

3、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4、品味缜密准确的语言

投影显示上述目标,学生齐读目标

(三)出示学法

筛选信息,抓住特征;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拓展提升。

(四)研讨目标

第一、解决第一个问题

投影显示目标:本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荔枝的基本特征?

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勾画与荔枝特征有关的语词。讨论,小组展示:

1、外部:外壳(粗糙);颜色(深红或紫色);形状(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大小(直径三到四厘米);重量(十余克到二十余克)

2、内部:膜(白、轻、薄、艳);肉(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核(长圆形,表面光滑而色棕褐,无核)

3、生长:花期(二月初到四月初);产地(我国);古籍记载;习性(喜温暖)

生小结:从外部到内部,再到生长情况等方面介绍荔枝,具体、生动、准确。

第二,解决第二个问题

投影显示目标:

1、本文运用哪些方法进行说明?

2、最突出、最典型的说明方法是什么?分析其作用。

回顾旧知:初中学过几种说明方法?

明确:举例子、举数字、打比方(比喻)列图表、分类别、引用、下定义、作诠释等。

要求:浏览课文,就第一个小问题进行讨论。小组交流意见,形成本组结论:

展示:

举例子:20世纪60年代,广东调查所得,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

举数字: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荔枝大小通常直径三到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

打比方:心脏形,有细长如指形的“龙牙”,有圆小如珠的“珍珠”。

接下来就第二个小问题进行研讨:

扫读文本,自主学习,思考。将用得最多或者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找出来。

明确:引用古诗文

要求:学生将文中引用的古诗文勾画出来,小组推荐代表有感情地朗读。

小组讨论:引用这些古诗文有什么作用?

展示:

“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荔枝的外形及内部结构特点。

“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成片荔枝树林的景色。

“南州六月荔枝丹”——荔枝的产地、成熟期、颜色。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膜的轻、薄、艳。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不耐贮藏、运输。

要求:再读文本,分析引用古诗文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提醒:注意标题,开头,中间,结尾。

组内争议,组间交流。

展示:

以诗句为题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引起阅读兴趣。

开头引用白居易的文章,概括介绍以前对荔枝的总体印象,引发质疑。

中间部分针对荔枝的几个特征(外壳、颜色、膜、不耐贮藏、习性)引用诗文进行具体生动形象的说明。

结尾引用苏东坡的诗句点出荔枝的发展前景。

师小结:引用古诗文,使文章的语言丰富多彩。文章富于文学性、趣味性。体现科学小品文艺性的`特点。同时,文中引用古诗文也使得文章的结构脉络异常清晰:总——分——总

第三、解决第三个问题

投影显示目标:作者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

要求:浏览课文,回顾第一个大问题,讨论。

明确:先说果实,后说花期、产地、古籍记载、习性,是先主后次。就果实来说先外部后内部,是从外到内,由表及里。

师小结:抓住荔枝的基本特征,整体上从主到次。具体到果实上,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尽管材料多却组织得井然有序,详略得当,脉络清晰,一目了然。

第四、解决第四个问题

投影显示目标:品味精确的语言。

学生浏览课文,找出用词精确的语句加以解释。

展示:

大多数是深红或紫色……也有淡红色的,又有黄荔,淡红色而略带淡红。

荔枝大小通常直径三到四厘米。

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

师小结:语言的精确性体现了科学小品的科学性、严谨性。准确地介绍了荔枝的基本特征。

(五)自主互动

再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自主交流解决。

问题组:本文还有那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互动展示:作诠释,引用史料。

(六)探究拓展

投影显示:请同学们写一段有关荔枝的文字,把文中引用的古诗文连缀起来。比一比,看谁写的又快又好!

(七)课堂总结

投影显示:文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特别是引用古诗文按照从主到次,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顺序,准确、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基本特征。体现了科学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的文体特点。让我们多角度、全方位了解了荔枝的科学知识,受益匪浅!

(八)布置作业

投影显示:介绍一种你最喜爱的水果,突出引用的说明方法。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科学小品的一般知识。

(二)使学生了解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三)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点。

(四)让学生体会本文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情趣的特点。

【难点、重点分析】

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一)举例子。

来自现实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等。来自调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来自史籍和科学专著的,如“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杨贵妃吃荔枝的事;“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等。(

(二)比喻说明。

直接比喻说明,如说明荔枝壳面形态时,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说明荔枝的果形时说“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介绍优良的荔枝的种子时说“形状很小,有似丁香”;在说明荔枝外壳的色泽时说“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引用古籍或诗文作喻,如“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

(三)数字说明。

在介绍荔枝的成熟期,果实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贮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数与结实数,我国栽培荔枝的历史,古籍中所载的荔枝的品种时,都运用了数字。

(四)引用说明。

古代诗文、文献资料、谚语等本文引用达十余处之多。这样既丰富了文章内容,扩大了知识面,加强了说明效果,同时又使文字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具有较强的文学韵味,因而也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既能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又能获得一种文学享受。文章虽属于说明文,却以诗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远比诸如“荔枝”、“说说荔枝”之类的题目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感。文章开头引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句子进行质疑,自然引出对荔枝的说明介绍。文中引用诗句,或介绍荔枝林的景观,或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或印证荔枝的生长北限,或借以表达应大力发展荔枝生产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的愿望与建议,都极富文学情趣。

【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者简介。

贾祖璋,浙江省海宁县人。我国著名的老科普作家。著有《中国植物图鉴》、《鸟类概论》等专著,以及《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科普作品。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

(二)课文说明。

教师:本文选自《生物学碎锦》,是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

板书:科学小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其特点是以通俗有趣的写法介绍科学知识,篇幅短小,形式灵活,语言生动,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

(三)熟悉课文。

请2~3位学生依次朗读,教师随时在黑板上写下学生读错的字。每个同学朗读后,教师均需对其朗读情况作三言两语的简要评定。次第:一个挨一个地。“次”、和“第”均作次序讲。

(四)分析课文。

教师:下面分析课文。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文章说明的重点和层次问题。

大家考虑一下,读过这篇文章之后,你对文章内容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印象最深?

学生略作思索便会答出:荔枝的果实。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荔枝是我们平时常见且喜食的水果,因此对它最感兴趣,同时课文对它也介绍得最详尽,所以印象深。

教师:请同学看课文,然后不要遗漏地说出课文介绍详尽到什么地步。

学生看书、思考、作答。

教师明确:

课文介绍详尽到有关荔枝果实的各个方面:外壳的形态,外壳的颜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实的大小及重量,壳内的果膜,果肉(假种皮),荔枝的贮藏,荔枝的果核(种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课文还连带介绍了荔枝的花。

教师:课文除了上述内容而外,还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哪些知识?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

课文还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分布,古代讲荔枝的专著(书谱),荔枝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的北限(地区限制)、以及提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教师:与前面介绍荔枝的果实相比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为什么?

学生作答,教师明确:

很显然,介绍荔枝的果实的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因为它是有关荔枝知识的重点,同时也是一般读者最感兴趣、最乐于了解的知识,因此作者写作 时,把它作为主体,进行详细介绍。这再一次说明作为科普作品,在对某种事物进行介绍说明时,要依据所要说明的事物的自身特点和读者的认知需求,来合理安排文章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教师:既然介绍荔枝的果实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那么后面有关荔枝的产地、书谱、习性、生长北限和建议的部分自然就是次要的了。请问同学们,文章将后面的次要部分删掉行不行?

估计同学能作出否定的回答。但理由未必圆满充分。

教师分析、明确:

不行。我们首先要搞清“主要”和“次要”与整篇文章的关系。“主要”和“次要”是就其在表达一篇文章的主旨时所起的作用的大小、重轻而言,而不是指对一篇文章是否必要而言的。“次要”不等于“不必要”,“主要”和“次要”对一篇文章而言都是“必要”的。其次,我们就这篇课文来谈。如果文章题目改作《荔枝的果实》的话,那自然可以考虑删掉后面的部分。而本文是讲荔枝,因此有关荔枝的知识都应作介绍,而不能只介绍其果实,这样内容才全面。另外,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考虑,作者不仅把有关荔枝的知识介绍给了读者,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体现了作者写作意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综上所述,后面的次要部分是不能删掉的。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分析,文章说明的重点清楚了。接下来的是层次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分析,估计同学们对文章的层次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好,就把这个作业留给大家,请同学们在作业本上编写出这篇课文的段落层次提纲。另外,在课本上完成思考和练习第一题。

(五)列出本文的提纲。

1.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1~10)

(1)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1)(2)荔枝的形态特点。(2~9)①荔枝的外部形态。(2~5)a.荔枝外壳构造b.荔枝外壳的颜色c.荔枝的形状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②荔枝的内部构造。(6~9)a.荔枝的壳膜b.荔枝的果肉c.荔枝的贮藏d.荔枝的果核(3)荔枝的花。(10)

2.主要介绍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11~13)(1)荔枝的产地分布。(2)古代的荔枝书谱。(3)荔枝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北限。

3.提出建议: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14)教师:理清了文章的段落层次,那么说明顺序也就明了了,请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明确: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在说明荔枝的外部形态时,则按壳面的构造——色泽——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而介绍内部构造时又是按壳膜——果肉——果核从外到内的顺序。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教师可将黑体的词语,对应地板书在段落提纲中有关内容的下边,并加括号。)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本文的结构方式。

2、难点: 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课前预习案

一、基础知识

1、字词正音:

缯zēng(古代丝织品的通称)瓤ráng(瓤子)醴lǐ(甜酒)酪lào(用乳汁制成的半凝固状食品)囊náng(口袋)勃bó(烟起貌)莆pú(福建莆田县)

词语补释:

龟裂: jūnliè呈现许多裂纹。(龟甲guījiá)

幅员:领土面积。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员即圆。

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使动用法)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不了了之:把问题放在一边,就算了事了:完成了(第二个):了结、结束。

逼真: ⑴极象真的;⑵真切。

绚丽:灿烂美丽。

渣滓: ⑴物品提出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⑵比喻品质恶劣对社会起破坏作用的人。

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

造化: ⑴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⑵福气、运气。

2、解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

《南州六月荔枝丹》读写导引

单元概说]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的说明文单元,四篇课文都是科技方面的说明文。

该单元的教学目的,是要着重培养比较复杂的说明能力。四篇课文,各有不同的教学重点:《南州六月荔枝丹》,着重学习按照事物组成部分及有关问题依次说明的方法,学习准确、明了、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点;《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着重学习从事物的相互关系着眼安排说明顺序的方法,学习下定义、分类、举例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一次大型的泥石流》,着重学习运用精确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蝉》则应着重体会拟人等表现手法和准确明晰的语言特点,培养细致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此外,本篇课文和《蝉》,还应学习文学笔调的运用。

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对荔枝的生产情况作了准确的介绍,给读者的印象是明晰而完整的。它除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外,还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简言之,文章准确,明了、生动,读来清心悦目,耐人寻味。

[课文导引]说明文要做到准确二字,就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即本质,亦即它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标志。本文开头引述白居易《荔枝图序》的文字,说它“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瓢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接着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指出白居易的比喻,“也还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权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象龟甲,特称龟裂片。”作者借用明朝陈辉的诗句作题目,概括说明荔枝的产地、成熟期和颜色特点,恰到好处。荔枝产地是:“南州”──广东、福建南部地区,“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荔枝成熟,以七月为盛期,“阳历七月”,正是“阳历六月”;颜色是“丹”──有如“飞焰”和“红云”,也有“淡红色”、“淡黄色”的。文章还纠正白居易“膜如紫绡”的不确,“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真正的果肉”,是连同壳扔掉的“一层膜”。对荔枝的肉,作者从植物学的观点指出,“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应称做假种皮”。这些文字都显得必不可少,否则,就不正确,不严密,只能使读者形成一般印象,而不能得到科学的较深认识。

说明文必须做到“明了”。它需要作者按照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和发展顺序逐层说明。言而有序则明,次序颠三倒四,就显得杂乱无章。《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写荔枝的外形是循着壳──色──形,(外形呈心脏形,蒂──肩──顶);写它的果实是壳膜──假种皮──核;写荔枝花是花期──形──型──序──蜜;写荔枝的贮藏突出它的色──香──味。全文从荔枝的生态写到荔枝的生产,由表及里,从实到虚,有主有次,眉清目秀,有条不紊。

用词的准确无误也是使文章“明了”的必要条件。事物名称、数量、轻重、大小均要真实得体,切忌使用模棱两可的揣测性字眼。事物之所以要说明,正是由于许多人对之不了解,不熟悉,这就要求作者按照实事求是的精神加以介绍。关于荔枝大小,作者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四川合江“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这样,言而有据,就将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讲明白了。文章指出,明代徐《咏荔枝膜》诗,写吃荔枝扔荔枝壳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不足取。说到荔枝不耐贮藏,作者在引用白居易“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之后,准确地说明“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这就十分具体地使人明了荔枝的贮存同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说,写说明文要达到准确、明了,取决于作者对事物的`观察认识的细致入微和对写作的慎密思考,那么,文章的生动性,就在于作者文学素养和驾驭语言的技巧了。

说明文,主要的表现手法自然是说明,但有时一般性的说明,尚不易把抽象的事物和复杂的事物说得通俗好懂,这就要适当借助于描写。请看,作者这样描写荔枝的“色”。

“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看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

这就让读者置身于南国的荔枝林,那绚烂图景使人心驰神往,对于荔枝的“丹”也就有了更具体逼真的印象。

用比喻说明事物,更能增强文章的形象性和生动性。鲜荔枝的“形”鲜为人知,作者写道:“荔枝呈心状形、卵圆形或圆形”还有“稀奇的”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这就使人对荔枝的模样、大小有更形象的了解。

另外,文章开头写作者自己幼年对荔枝的认识和疑惑,娓娓道来,如述家常,也能引人入胜。文章还引用古代诗文十多处,充实了内容,文字也生动活泼,文学韵味浓烈,读来使人兴趣倍增,更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这体现了文艺性说明文的特色。

[作文建议]读完《南州六月荔枝丹》,以《家乡的一种特(物)产》为题写一篇说明文。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征,准确地加以介绍;妥善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注意写作顺序,写得简单明了,有条不紊;运用说明、描写等多种手法说明事物,有意识地打比方,使文章通俗生动。

《南州六月荔枝丹》背景

荔枝是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一种果木植物,它的生理特性、生活习性及生产情况不为我国其他地区的人们普遍了解。为此,拨乱反正,全国人民迎来“科学的春天”之后,于1979年5月写了这篇以荔枝为说明对象,以荔果为说明重点的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该文最初发表于1979年第2期《知识就是力量》,后收入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贾祖璋的生物科普著作《生物学碎锦》一书中。

作者上小学时读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留下深刻印象。后来,他曾把古今有关荔枝的资料摘抄了几十条,集中在一个本子里,封面上题了“荔枝谱”三个字。本文的写作,与这些事有密切关系。文章第1和第8段摘引《荔枝图序》的文字并作为行文之纲,决非偶然。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篇八

练习测试

一、选出加黑字注音正确的一组。

a.醴酪(lào) 贮藏(zhù) 紫绡(xiāo) 萌蘖(miè)

b.红缯(céng) 祠堂(cí) 莹白(yíng) 宠幸(chǒng)

c.龟裂(guī) 渣滓(zǐ) 耀眼(yào) 绚丽(xuàn)

d.壳面(ké) 记载(zǎi) 绛囊(xiáng) 混和(hùn)  答( )

二、为下列形近字注音、组词。

1.粤 音( ) 组词( )

奥 音( ) 组词( )

2.褐 音( ) 组词( )

竭 音( ) 组词( )

3.囊 音( ) 组词( )

襄 音( ) 组词( )

4.御 音( ) 组词( )

卸 音( ) 组词( )

三、从每组词中选出一个与其它词结构不同的词。

1. a.滑润 b.粗糙 c.疏密 d.布局 ( )

2. a.红缯 b.浆液 c.选择 d.渣滓 ( )

3. a.植树 b.烘干 c.提高 d.说明 ( )

4. a.夏至 b.洁白 c.性急 d.心细 ( )

四、选出对加黑字解释正确的一组。

a.紫绡 (生丝织的绸子)

红缯 (古代丝织品的统称)

兼程 (既走水路又走陆路)

萌蘖 (生芽,发芽)

b.醴酪(甜酒)

日啖三百颗(品尝)

一骑红尘(跑得飞快的马)

阙下(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

c.密移造化出闽山 (自然,天然)

果树志 (文字记录)

绛囊 (深红色)

蒂部 (瓜、果与茎、枝相连的把儿)

d.飞焰欲横天 (横布于天边)

宠幸 (幸运)

山顶千门次第开 (第二次)

浑圆 (全,满)

五、判断下列句子中红字部分属于哪种短语类型,把相应的字母填入括号。

a.名词短语 b.动词短语

c.形容词短语 d.主谓短语

e.介宾短语 f.固定短语

1.南州六月荔枝丹( )

2.有的纯甜( )

3.《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 )

4.明代徐有一首《咏荔枝膜》诗( )

5.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 )

6.无法说明白,只好不了了之( )

7.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 )

8.荔枝壳却是粗糙的( )

9.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

10.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

六、选出各组中解释词义错误的一项。

1.不了了之

a.用不了结的办法去了结事情。

b.对该解决的事情不过问,拖延敷衍过去就算完了。

c.该办的事没有办,该解决的事没解决,放在一边不去管,就算完事了。

d.该办的事还没办,该解决的事还没解决,特指对工作拖延敷衍的现象。

答( )

2.因地制宜

a.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制定适当的措施。

b.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

c.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d.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答( )

七、选择对下列复句层次划分正确的项。

1.①教师也没有见过鲜荔枝,②无法说明白,③只好不了了之。

a.①|②||③ b.①||②|③

因果 顺承 因果 因果

答( )

2.①假如是现在 ②老师纵然没有见过鲜荔枝 ③也可以找出科学的资料 ④给有点钻牛角尖的小学生解释明白吧。

a.①||②|③||④

并列 假设 顺承

b.①|②||③||④

假设 假设 顺承

答( )

八、选择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项。

a.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b.明代徐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扔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c.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此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

d.徽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

答( )

九、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①这样多的书刊,如果没有一种科学的方法掌握它,要找到一部自己需要的书,岂不是大海捞针吗?②为了查找方便,就需要编制图书目录。③一般图书馆或资料室都备有各种卡片箱,里面盛着目录卡片(分类卡片、书名卡片、著者卡片),供人查找。④不过,这只是图书目录的一种形式,人们称它为“卡片式目录”。⑤另外还有编成书本形式的,人们称它为“书本式目录”或“簿式目录”。⑥这种书目便于流传、翻阅和保存,所以应用的范围广泛。

1.这个句群各句之间的关系是( )。

2.这段文字出现了一些专用术语,找出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图书目录 ②目录卡片 ③分类卡片 ④书名卡片 ⑤著者卡片 ⑥卡片式目录 ⑦书本目录 ⑧簿式目录

3.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

a.图书目录的分类情况。

b.编制图书目录的重要性。

c.比较几种图书目录的优劣。

d.如何分类编制各种图书目录。

十、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一位旅居异邦多年的老北京,来信特别提到小白梨,似有深沉的怀念之情。

小白梨,又称京白梨,秋天与著名的鸭梨同时上市。论外表,与鸭梨(孩子们爱说大鸭梨)一样美得可爱,金黄色,有素雅之美,不过圆一些。及至一口咬下去就出现差异:那汁液更多;梨肉给人的感觉也不是松脆,软而香,更近于“速溶”意境。售价公道之至,一毛多钱一斤罢。

品尝了几天,发觉有些小白梨并不如想象之小,据说是嫁接的原故。嫁接,在北京俗称串种。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园艺学家也许会讲出一番道理。可是在吃梨的我们来说,总觉有些异样的感觉,不是品质,而是视觉感受。

让小白梨和大鸭梨体型相近,有分庭抗礼之势,我不以为是一种美。有差别,有个性,有特征,才有美。人人都是西施,哪里还有西施?

我也爱吃山东莱阳梨。若与鸭梨并列,莱阳梨被人讥为“其貌不扬”,甚至嘲笑它丑陋,均可接受,但是,稍一品尝,那清新而丰富的汁液,还是会赢得人们好评。以貌取人,常有失误;以貌取梨,何独不然?

从小白梨,拉拉杂杂说了些题外的话,但我想写信人大概不以为忤。他那深沉的怀念之情,我是懂得的。

1.第二自然段从哪几个角度介绍小白梨?

2.“串种”后的小白梨失去了什么特点?

3.第六自然段写了莱阳梨什么特点?

4.写“莱阳梨”与谈“小白梨”有什么关系?

5.在文中划出表现作者美学理想的句子。

6.最后一段作者说“我想写信人大概不以为忤”是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

一、a

二、1.yuè 两粤(指广东、广西两省) ào深奥

2.hè褐色 jié竭力

3.náng囊括 xiāng襄助

4.yù防御 xiè卸任

三、1.d 2.a 3.a 4.b

四、c

五、1.d 2.d 3.f 4.b 5.c 6.f 7.b 8.a 9.b 10.c

六、1.d 2.a

七、1.a 2.b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就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8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希望能够让您对于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